春節初一習俗有哪些
1、春節初一到初七的風俗有哪些?
1、大年初一
傳統年俗中,初一拜年一定是長輩或者左鄰右里,一般不出遠門去拜年。除夕守歲後,初一早上人們開門互相道賀「新年好!平安吉祥...」。晚輩給長輩拜年,長輩給壓歲錢,壓住邪祟。
大年初一的習俗是放開門炮仗、拜年、占歲、聚財等。而大年初一這天不能動用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
2、大年初二
正月初二也是拜年,但是這一天嫁出門的閨女是要帶著女婿一起走娘家的。其中又以新婚夫婦走娘家的規矩多。比如說帶的禮物都要是成雙成對的。娘家不能全收下,待回夫家時,還要再捎回去一部分。
3、大年初三
大年初三,肥豬拱門。女婿看望老丈人、媳婦回娘家,禮物帶雙數。
傳統習俗中,正月初三被認為是老鼠嫁女兒的日子,所以到了晚上要早早休息,不能打擾到老鼠嫁女兒。
4、大年初四
大年初四是諸神由天界重臨人間之時。有「送神早,接神遲」之說,所謂送神要一大清早就開始,而接神放在下午也未遲。
5、大年初五
初五又被稱為「破五」,這一天對於商家來說是個大日子,祈求一年財源廣進,迎財神正是這天。「商店這天要開張,放鞭炮。」
正月初五,按民間習俗是五路財神的生日,因此要迎接財神進家,保佑自家新的一年財源滾滾、年年有餘,同時自然也是送走「窮」的日子,故有「送窮出門」一說。同時,這一天又俗稱「破五」,意思是之前幾天的諸多禁忌至此就結束了。
6、大年初六
正月初六「送窮」,是我國古代民間一種很有特色的歲時風俗,其意是祭送窮鬼、窮神。
7、大年初七
大年初七,亦稱「人勝節」「人慶節」「人口日」「人七日」等。傳說女媧初創世,在造出了雞狗豬牛馬等動物後,於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這一天是人類的生日。
漢朝開始有人日節俗,魏晉後開始重視。古代人日有戴「人勝」的習俗,人勝是一種頭飾,從晉朝開始有剪綵為花、剪綵為人,或鏤金箔為人來貼屏風,也戴在頭發上。
2、春節初一到十五的風俗是什麼?
春節初一到十五的風俗:
大年初一的風俗
初一拜年一定是長輩或者左鄰右里,一般不出遠門去拜年。除夕守歲後,初一早上人們開門互相道賀「新年好!平安吉祥...」。晚輩給長輩拜年,長輩給壓歲錢,壓住邪祟。大年初一的習俗是放開門炮仗、拜年、占歲、聚財等。而大年初一這天不能動用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
大年初二的風俗
大年初二,出嫁的女兒要與丈夫一起回娘家,所以俗稱「迎婿日」。並且回娘家的女兒必須攜帶一些禮品和紅包,分給娘家的小孩,還要在娘家吃午飯,但必須在晚飯前趕回婆家。
大年初三的風俗
大年初三又稱赤狗日,與「赤口」同音,通常不會外出拜年,傳說這天容易與人發生口角爭執。不過這個習俗早已過時,畢竟現代人聚少離多,要珍惜在一起的機會。
大年初四的風俗
大年初四是祭財神的日子。在以前,老闆想將某人「炒魷魚」,這天就不請他來拜神,對方也就心知肚明,自己識趣地走人。還有傳說記載,灶王爺這天要來查戶口,因此也不宜遠出。
大年初五的風俗
大年初五俗稱破五,要「趕五窮」,包括智窮、學窮、文窮、命窮、交窮。天一亮,人們就放鞭炮,打掃衛生。鞭炮從里往外放,邊放邊往門外走,表示將一切不吉利的東西都轟將出去。
大年初六的風俗
大年初六,商店酒樓才正式開張營業,而且要大放鞭炮,盛況不亞於除夕。這一天,每家每戶要把節日積存的垃圾扔出去,這叫送窮鬼。
大年初七的風俗
大年初七是人日,即人的生日。根據《占書》記載,由初一開始,上天創造萬物的次序是「一雞二狗、三豬四羊、五牛六馬、七人八谷」,所以初七就是人日。在初七香港市民喜歡吃及第粥,所謂及第,是希望科考狀元高中。
大年初八的風俗
大年初八是穀日,傳說是穀子的生日,也叫順星節,傳說是諸星下界的日子,天空星斗出得最全,如果這天天氣晴朗,則預示這一年稻穀豐收,天陰則收成就不好。
大年初九的風俗
大年初九,民間習俗是玉皇大帝的誕辰,要舉行盛大的祭天活動。不少民眾會到寺廟向天公祝壽,並且祈求新的一年風調雨順、平安健康。
大年初十的風俗
大年初十是石頭的生日,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動,甚至要祭祀石頭。初九夜,人們將一瓦罐凍結在一塊平滑的大石頭上,初十早晨,用繩系住瓦罐的鼻子,由十個小夥子輪流抬著走,石頭不落地則預示當年豐收。
正月十一的風俗
大年十一是「子婿日」,是岳父宴請女婿的日子。初九慶祝「天公生日」剩下的食物還有很多,所以娘家不必再破費,就利用這些美食招待女婿及女兒,民歌稱為「十一請子婿」。
正月十二至十四的風俗
過了正月十一,人們開始准備慶祝元宵佳節,從正月十二開始選購燈籠,搭蓋燈棚。童謠是這么唱的:「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燈棚,十三人開燈,十四燈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燈。」
正月十五的風俗
正月十五就是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元宵燃燈的風俗起自漢朝,這一天少不了還要吃元宵以及猜燈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