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幹部春節是怎麼過的
1、春節怎麼過
春節的過法如下:
中國的農歷新年,或稱為春節,是中國所有節日里最重要的。中國傳統的農歷新年,時間為從一月底到二月初之間的某天,是中國農歷的一月一號。不少地方慶祝活動一般持續十五天(到正月十五元宵節)。如果你想加入到慶祝活動中來,局神跡那麼你可以做許多事情,來參加慶祝活動,感受濃厚的「年味兒」。
前往寺廟,燒柱香,求個簽,了解新一年的機緣。你也想體驗一下年味的話,也可以去寺廟,求根命運簽。燒的香也常可以在寺廟門口找到。桐並許一個心願,最好求個上上簽,還可以讓寺廟里的人為你瞎扮解釋簽的意味。
及時打掃房屋,來「除舊迎新」。因為中國人相信過年前,要把今年的霉運統統掃掉,以讓家裡能容納新年的好運氣,所以每年的這個時候都會打掃房子。
祭祀灶王爺。祭灶的時候要供點食物,比如水果,糖果。許多傳統的家庭在廚房裡都會貼張灶神的畫像。
在除夕吃頓傳統的年夜飯。這是春節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這時吃的食物具有與中國新年相關的傳統意義。
拜訪親朋好友。這是春節很重要的事。和親朋好友聯絡感情,互道平安,互祝新春快樂!可以打電話,也可以發短消息問候。
2、春節的習俗,習俗的含義,人們是怎麼做的
傳統春節習俗:辦年貨、祭灶、掃塵、貼年紅、年夜飯、守歲、壓歲錢、年例、拜歲、拜年、燃爆竹、
辦年貨;
中國的年俗文化源遠流長,全國各地衍生出紛繁多樣的過年習俗,
南北迥異,各具特色。但是,備年貨、送年禮卻是幾乎全國上下的「過年必備」。
中國的家庭過年前要購買大量的「年貨」,春聯、福字、
新衣服以及過年期間的食品(過年市場多不開門)。辦年貨是中國人過春節的一項重要活動。
祭灶;
農歷十二月二十三/二十四日祭灶,是日入夜後要把灶台刷干凈,把舊的灶君取下燒掉,
除至夕日晨早把新像貼上,一送一迎,都要擺置酒肉、糖果、甘蔗、米果等,燒香、點燭、放紙炮。民間祭灶,
源於古人拜火習俗,祭灶在中國民間有幾千年歷史了,灶神信仰都是中國百姓對「衣食有餘」夢想追求的反映。
掃塵;
在民間,新年前夕有「臘月二十四,掃塵(亦稱掃屋)的習俗 。
民諺稱「二十四,掃房子」。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 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
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民間稱做「掃塵日」。
貼年紅;
年廿八、廿九或三十日家家戶戶「貼年紅」(年紅是春聯、門神等過年時所貼的紅色喜慶元素統稱)。
根據《玉燭寶典》、《燕京歲時記》等著作記載,春聯的原始形式就是人們所說的「桃符」。唐朝以後,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壘二將以外,人們又把秦叔寶和尉遲恭兩位唐代武將當作門神。
貼春聯也叫貼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中國特有的文學形式。
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
據說這一習俗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春聯的種類比較多,貼法也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
「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
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斗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傢俱、影壁中。
貼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
年畫是中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託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
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隨著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門神之類單調的主題,變得豐富多彩,
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
民國初年,上海鄭曼陀將月歷和年畫二者結合起來。這是年畫的一種新形式。這種合二而一的年畫,以後發展成掛歷,至今風靡全國。
窗花與「福」字: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
窗花不僅烘託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
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
過年貼「福」字,是中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
年夜飯;
年夜飯又稱年晚飯、團年飯、團圓飯等,特指除夕晚餐。
年夜飯來源於古代的年終祭祀儀禮。
一年一度的年夜飯對中國人是極其重要的,一家老小互敬互愛、共敘天倫,圍坐餐桌旁,倍感幸福。
人們十分注重除夕的「團年飯」,除合家團圓、聚天倫之樂外,也祈求一家大小平安,在外工作的人都趕回來過新年。
團年飯是過春節的重頭戲,不但豐富多彩,而且很講究意頭。吃團年飯前先祭祖、拜神,香燭燒完才開飯。
席上一般有雞(寓有計)、魚(寓年年有餘)、蚝豉(寓好市)、生菜(寓生財)、腐竹(寓富足)等以求吉利。
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
守歲的民俗主要表現為除夕夜燈火通宵不滅,守歲謂之「燃燈照歲」,
即大年夜遍燃燈燭,所有房子都點上燈燭,還要專門在床底點燈燭,謂之「照虛耗」,
據說如此照歲之後,就會使來年家中財富充實。
古時南北風俗各異,古時北方守歲習俗主要為熬年夜,如晉朝周處所著的《風土記》中說:除夕之夜大家各相與贈送,稱「饋歲」;長幼聚歡,祝頌完備,稱「分歲」;終歲不眠,以待天明,稱「守歲」。
有的地方在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閑聊,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通宵守夜,象徵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壓歲錢;
壓歲錢,春節習俗之一,年晚飯後長輩要將事先准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
壓歲錢在民俗文化中寓意辟邪驅鬼,保佑平安。壓歲錢最初的用意是鎮惡驅邪。因為人們認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壓歲錢壓祟驅邪。
在歷史上,壓歲錢是分多種的,
一般在新年倒計時時由長輩分給晚輩,表示壓祟,包含著長輩對晚輩的關切之情和真切祝福;
另一種就是晚輩給老人的,這個壓歲錢的「歲」指的是年歲,意在期盼老人長壽。
可追溯的最早壓歲錢在漢代,又叫壓勝錢,並不在市面上流通,而是鑄成錢幣形式的玩賞物,有避邪的功能。
年例;
年例,是古老習俗之一。其主要禮俗內容是敬神、游神、擺醮、祭禮社稷,主旨是酬謝神恩,祈禱風調雨順、百業興旺、國泰民安。
大體上是從正月初二起至正月底止,尤十五、十六日為最多,也有些地方是在農歷二月份。農村年例大多以土地廟為中心,周圍幾個村子一起舉行。
敬天法祖這一傳統習俗代代相傳,所以人們總要舉行祭祀儀式,感恩追始,祈福。
拜歲;
拜歲,過年風俗之一,在歲首早上迎新歲,拜祭歲神。「歲」又名為「攝提」、「太歲」,是天皇氏時代創制的紀元星名。
太歲神以六十甲子的干支紀年法為運轉周期,共六十位。古書雲:「太歲如君,為眾神之首,眾煞之主,有如君臨天下,不可冒犯。
」古人認為每年有一位歲神當值,在當年當值的太歲謂之「值年太歲」,是一歲之主宰,掌管當年人間的吉凶禍福。
如《三命通會》中所講:夫太歲者,乃一歲之主宰,諸神之領袖。
拜歲,是歷史最悠久的傳統過年風俗之一,如今在廣東地區仍盛行。
在辭舊迎新之際,拜祭天地、歲神,這一傳統習俗代代相傳,人們在歲首舉行祭祀儀式,迎新歲、祈年、接福。時至今日,拜歲依然是春節的主要習俗內容之一。
拜年;
拜年是自古就傳承下來的年節文化,春節期間走訪拜年是春節傳統習俗之一,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
初二、三就開始走親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賀祝福,說些恭賀新喜、恭喜發財、恭喜、新年好等話。
隨著時代的發展,拜年的習俗亦不斷增添新的內容和形式。
拜年的意義所在是親朋好友之間走訪聯絡感情、互賀新年,表達對親朋間的情懷以及對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
現代社會通行的賀年卡在中國古代已經實行,早在宋代,皇親貴族士大夫的家族與親族之間已使用專門拜年的賀年片,叫做「名刺」或「名貼」。
燃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
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關於爆竹的演變過程,《通俗編排優》
記載道:「古時爆竹。皆以真竹著火爆之,故唐人詩亦稱爆竿。後人卷紙為之。稱曰「爆竹」。
爆竹的原始目的是迎神與驅逐鬼怪。後來以其強烈的喜慶色彩發展為辭舊迎新的象徵符號。
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燃放爆竹已成為具有民族特色的娛樂活動。
(2)村幹部春節是怎麼過的擴展資料;
上古時代以天象的空間變化來標示一年四季時間變化,當北斗的斗柄指向寅(東北)時為立春節點。上古干支紀元,正月建寅,立春為歲首。在歷史發展演變中,由於朝代更迭、歷法變動,歲首在日期上亦有所變動。中國歷代的新年,設定日期並不一致。
3、春節的時間和習俗是什麼?
1、春節——農歷正月初一
習俗:春節一般以吃年糕、餃子、湯圓、大肉丸、全魚、美酒、蘋果、花生、瓜子、糖果等為主;放鞭炮、給壓歲錢、拜年、走親戚、送年禮、上祖墳、逛花市、鬧社火等眾多活動,極盡天倫之樂。
春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一家人吃團圓飯,一起看春節晚會。
2、元宵節——農歷正月十五
習俗:看燈、吃元宵、踩高蹺、猜燈謎
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其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為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中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所以關於元宵節的習俗在全國各地也不盡相同,其中吃元宵、賞花燈、舞龍、舞獅子等是元宵節幾項重要民間習俗。
3、清明節——(公歷4月5日前後)
習俗:掃墓、踏青。
春風拂煦清明節,踏青祭祖念先人。清明掃墓祭祀,緬懷先人寄託哀思,有利於弘揚孝道親情,喚醒家庭共同記憶,促進家庭成員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認同感。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踢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
4、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
習俗:吃粽子、賽龍舟。
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夏五、重五等。端午節是中國漢族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
端午節有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的習俗。這一天的活動現在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帶五色線,做香囊,門上插艾。
5、七夕節——農歷七月初七
習俗: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禮拜七姐、女紅
七夕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相傳農歷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婦女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故稱為「乞巧」。
婦女們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活動,禮拜七姐,儀式虔誠而隆重,陳列花果、女紅,各式傢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愛。
6、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
習俗:賞月、吃月餅
中秋祭月,在我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賞月的風俗來源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輕松的歡娛。「民間拜月」則成為人們渴望團聚、康樂和幸福,以月寄情。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
7、重陽節——農歷九月初九
習俗:登高、插茱萸。
重陽節,又稱重九節、曬秋節、「踏秋」,為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中國傳統節日。慶祝重陽節一般包括出遊賞秋、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
重陽與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傾室而出,重陽這天所有親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災」。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參考資料:網路——中國傳統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