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遼市春節有哪些特色
1、東北過年特色的風俗有哪些?
1、趕年集,辦年貨
過年之前要作很多准備,要買很多東西,吃的、用的、穿的、戴的、耍的、供的、乾的、鮮的、生的、熟的,統名之日「年貨」。過年之前采購工作稱為「辦年貨」。
年貨一般包括鞭炮、對子(春聯)、燈籠、凍梨、凍柿子等。家裡有小孩的還要給小孩買件新衣服,這是規矩。在農村置辦年貨多選擇趕集,年集是一年中規模最大參與人數最多的一次,在大集上要把香蠟、紙碼、鞭炮、年畫、紅紙、白糖、煙茶、糖果、佐料等買回家。
2、吃凍梨
由於東北天氣嚴寒,一些水果凍過之後,就另有一番滋味。最常見的是冰梨和凍柿子。據相識,最純正的是凍秋梨,在北方有一種梨叫秋梨,這種梨剛摘下來的時間又酸又澀,於是人們就把這種梨採摘下來直接放在樹下,蓋上一層樹葉,經由冰凍之後的秋梨酸甜適口,果汁富足。凍梨在吃之前要放在水裡解凍,年夜飯後吃這種梨能解酒、解油膩。
3、點長壽燈
東北人在大年三十都要點長壽燈,今夜通明。大年三十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節,每家每戶都要掛紅燈籠,到了晚上就要點亮燈籠,而且要點一宿,不能關燈,意味著益壽延年,香火不停。
4、掃棚
進入臘月二十三之後,各家各戶都要打掃衛生。家庭主婦們通常先把屋裡的傢具用被單等遮蓋起來,用頭巾或毛巾將頭包好,然後用掃帚將牆壁上下掃干凈。掃完之後,擦洗桌椅、沖洗地面,用干凈、整潔、亮堂來迎接新年的到來。
中國民間稱之為「掃塵」、「撣塵」。因為有民諺說:「臘月不掃塵,來年招瘟神。」民俗專家表示,掃塵既有驅除病疫、祈求新年安康的意思,也有除「陳」(塵)布新的含義。
5、殺年豬
「小孩小孩你別哭,進了臘月就殺豬;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這句童謠過去在東北農村廣為流傳。
過去殺豬在東北農家算是一件大事。進入臘月,大部分人家都要殺豬,為過年包餃子、做菜准備肉料,民間謂之「殺年豬」。那時候,大多數農家都在院門之側壘砌豬圈養豬,少則可供自給,多則出賣換錢,因此圈裡養著幾口大肥豬被視為家道殷實的標志之一,「肥豬滿圈」也是普通農家的美好願望。
2、春節特色的民俗活動有哪些?
1、吃湯圓、元宵
湯圓和元宵外形相似,但製作工藝不同,湯圓是包出來的,元宵是搖出來的。浙江紹興初一早餐,是除夕夜供奉神祇和祖先的湯團,含有「團團圓圓」的意思。江蘇淮安這天早晨吃的歡喜團子,就是湯團。在河南開封一帶,春節這天五更時候既吃餃子又吃元宵。
2、吃年糕
春節家家吃年糕,主要是因為年糕諧音「年高」,再加上美味可口,幾乎成了家家必備的應景食品。方塊狀的黃白年糕,象徵著黃金、白銀,寄寓新年發財的意思。年糕的口味因地而異。山西、內蒙古等地過年時習慣吃黃米粉油炸年糕,有的還包上豆沙、棗泥等餡。山東一帶喜歡使用黃米、紅棗蒸年糕。
北京人採用江米或黃米製成的紅棗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喜歡在年糕中加入大棗、小紅豆及綠豆等一起蒸食。北方的年糕以甜為主,或蒸或炸,南方的年糕甜咸兼具,例如江蘇蘇州和浙江寧波的年糕,使用粳米製作,味道清淡。年糕除了蒸、炸製作以外,還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湯。甜味的年糕多以糯米粉加白糖、豬油、玫瑰、桂花、薄荷等原料製作,並且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3、守歲
除夕守歲,有的地方(豫西)叫「熬年」,也是最重要的春節活動之一,守歲含有兩層意思: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志》: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叫「饋歲」;酒食相邀,叫「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叫「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叫「守歲」。
這種習俗後來逐漸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寫有《守歲》詩:「暮景斜芳殿,年華麗綺宮。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階馥舒梅素,盤花捲燭紅。共歡新故歲,迎送一宵中。」直到今天,人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迎新。全國多數地方守歲,女的包餃子、洗菜、准備大年初一的飯菜,或者准備全家的新衣服,男的打撲克牌、麻將,或者喝酒娛樂至天亮,或者一家人一起看春節聯歡晚會節目。
4、給壓歲錢
壓歲錢是春節前晚輩及小孩子夢寐以求的大事。壓歲錢也叫「壓歲錢」「壓祟錢」「壓勝錢」「壓腰錢」。除夕吃完年夜飯,由尊長或一家之主向晚輩分贈錢幣,並用紅線穿編銅錢成串,掛在小兒胸前,說是能夠壓邪驅鬼。
清代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中說:「以彩繩穿錢,編作龍形,置於床腳,謂之壓歲錢。尊長之賜小兒者,亦謂之壓歲錢。」這個習俗自漢魏六朝開始流行。《宣和博古圖錄》中記載:「錢形長而方,上面龍馬並著,俗謂佩此能驅邪鎮魅。」因為「歲」與「祟」諧音,「壓歲」即「壓祟」,所以稱為「壓歲錢」。因為是守歲夜給錢,所以又稱「守歲錢」。
5、燃放爆竹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宋朝政治家王安石的這首詩也提到了春節燃放爆竹,可見春節燃放爆竹的習俗由來已久了。在春節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噼里啪啦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亦稱「炮仗」「鞭炮」「炮」等。
3、通遼特產是啥??
通遼特產 ;白鵝 ,紅干 有機食品與無公害 ,乳品 ,肉牛 ,生豬 ,醫葯 ,蓖麻 中國美利奴細羊毛, 蒙古王
地方特產 扎魯特山杏核 扎魯特綠豆 科爾沁沙地麻黃 罕山羊絨 道德紅干椒 科爾沁肉牛 庫倫蕎麥 通遼蓖麻
通遼特產——中華麥飯石
一種特殊的非金屬礦產資源,即與飲食有關的葯用賚石。麥飯石其形似斑狀,或黃或白,頗似麥粒。我國明代大醫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狀如握聚一團麥飯,有粒如豆如米,其色黃白。「麥飯石氣味甘溫無毒,主治一切癰疽、發背。」麥飯石故此得名。1983年,沈陽地質礦產研究所的人員在內蒙古通遼市奈曼旗平頂山上發現了優質麥飯石,命名為中華麥飯石。科學家們分析測定,麥飯石是一種次火山岩礦石。含有鐵、鎂、鉀、鈉、鈣、錳、欽、磷、硅、硫等20多種對人體健康有益無害的微量元素。用麥飯石浸泡過的水相當於礦泉和老年血管硬化有一定療效,並有利尿、健胃、保肝之功能,被稱為保健葯石。麥飯石還是優良的天然食品保鮮防腐劑和冷藏除臭劑。該礦山已被哲華麥飯石聯合開發公司開發,黑龍江商學院食品工業經濟系製成中華麥飯石系列食品,並通過鑒定,行銷全國各地。
4、通遼的特色美食?
1、風干牛肉:主要是以風干為主,口味屬於咸鮮。風干後牛肉的顏色色澤較深,肉質柔韌卻依舊香嫩,有嚼勁更香口,如果用蒜苗爆炒的話更能發揮其獨特的咸香,當然若是選以香芹拌炒,自有一股清新的香氣。在當地的蒙古餐館就能吃到,牛肉含熱量高,是補充體力的很好選擇。
2、手扒肉:手扒肉就是手抓羊肉,是牧民們的家常便飯。把帶骨的羊肉按骨節拆開,在鍋中用原汁煮熟。吃時一手抓羊骨,一手拿蒙古刀剔下羊肉,蘸上調好的佐料吃。來到通遼不吃一頓手扒肉就算沒完全領略到草原的食俗風味和情趣,虛此一行。羊大腿,肉嫩好嚼適合老年人,青年人吃羊肋巴骨和脖子肉,小孩啃羊小腿,女賓更受照顧,一般吃肥嫩的羊脯肉。
3、烤羊排:內蒙古的羊肉出了名的鮮美。烤羊排外焦里嫩,肉爛味香,具有補血、補虛養身、補陽等功效。烤羊排是招待客人的必備菜之一,可以說不吃烤羊排就算沒有真正到過這里,沒有領略到這里的風土人情。
4、奶茶:奶茶是蒙古族傳統熱飲。在煮好的茶里加入鮮奶熬,喝時通常要加少許鹽,你也可以加黃油泡炒米和奶製品使用。有解渴、暖胃、助消化、充飢等功效,既可代湯下飯,又可招待客人。在街頭的內蒙古特產店裡都能買到袋裝的奶茶粉。當然,有原汁原味的您一定不要錯過啦。
5、通遼蕎面:蕎面餄餎,是用麵粉、蕎面放入容器內攪拌均勻加入水和成面團,用餄餎床子壓入鍋內開水中煮熟,撈出放入碗內,澆上面鹵即成。蕎面餄餎不挑鹵子,無論是簡單的腌芥菜清湯還是最受歡迎的酸菜肉絲鹵兒,熱氣騰騰,嫩滑沁香。
5、春節的特點有哪些?
春節的特點是歷史悠久,風俗繁多,蘊含著深邃的文化內涵。
春節的特色有買年貨、掃塵、貼對聯、吃年夜飯、守歲、拜歲、拜年、舞龍舞獅、拜神祭祖、祈福攘災、游神、押舟、廟會、游鑼鼓、游標旗、上燈酒、賞花燈等。春節歷史悠久,由上古時代歲首祈歲祭祀演變而來,在傳承發展中承載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在春節期間,全國各地均有舉行各種賀歲活動,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或細節上的差異。
春節的地位
百節年為首,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受到中華文化的影響,世界上一些國家和地區也有慶賀新春的習俗。據不完全統計,已有近20個國家和地區把中國春節定為整體或者所轄部分城市的法定節假日。春節與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春節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6、春節都有哪些風俗
春節,是辭舊迎新的時間交界點,人們除舊布新,卸下一年的疲憊,感受濃郁的年味,享受幸福美滿。用最莊重的儀式感,表達出對這個節日的重讓漏視,祈願新年吉祥。春節的活動豐富多彩,剪窗花、寫春聯、貼年畫、掛燈籠、放鞭炮、包餃子、守歲、拜年,一個個習俗,孕育了中國特有的「年味」。
春節的習俗:
一、灑掃除塵
據《呂氏春秋》記載,中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中國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迎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 統統掃出門,里里外外都乾乾凈凈的。
二、倒貼福
「倒」音「到」,諧意到來的意思。「福」字現今的解釋是指「幸福」、「福氣」、「福運」。春節貼「福」字,無論是現今還是過去,都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也是對美好未來的祝願。中國民間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倒」「福氣已到」。
三、寫春聯
春聯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了,據《玉燭寶典》《燕京歲時記》等著作記載,春聯的原始形式就是人們所說的「桃符」。宋代時,人們開始在桃木板上寫對聯,一則不失桃木鎮邪的意義,二則表達自己美好心願,三則裝飾門戶,以求美觀。後來,人們又在象徵喜氣吉祥的紅紙上寫對聯,新春之際貼在門窗兩邊,坦高爛用以表達人們祈求來年福運的美好心願。
四、年夜飯
除夕晚上,全家老小歡聚酣飲,共享天倫之樂。北方地區在除夕有吃餃子的習俗,餃子的做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歲交子之意。年三十的餃子一般要在晚上12點以前包好,待到晚上子時再吃,因為這時正是農歷正月初一的開始。在南方有過年吃年糕的習慣,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徵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五、共飲屠蘇酒
屠蘇是一種草名,據說屠蘇酒是漢末名醫華佗創制的,飲屠蘇酒的風俗則是經由唐代名醫孫思邈流傳開來。每年臘月,孫思邈總是要分送給眾鄰鄉親一包葯,告訴大家以葯泡酒,除夕進飲,可以預防瘟疫。此後,經過歷代相傳,飲屠蘇酒便成為過年的風俗。古人飲屠蘇酒的方法很獨特,平常飲酒是年長者先飲,而飲此酒是從年少的小兒飲起,年長者在後,每人只飲少許,古人解釋說:「少者得歲,故賀之;老者失歲,故罰之。」
六、守歲
守歲是過年風俗中極富特色的一種祈福形式,表達了人們對新的一年的美好祝福和期盼。守歲,也就是晚上不睡覺,等待新一年的到來。每到除夕三十夜晚,人們吃完年夜飯後,全家老少就會圍爐而坐,邊吃干貨、瓜果,邊說古論今、打牌、下棋,通宵不眠,這就是「守歲」。為什麼要守歲呢?一些民俗學家認為,中國古代的「歲念坦」與「年」相通用,歲即是年,守歲即守年,而年代表「谷熟也」,從這個角度講,守歲代表了人們對來年的美好願望和對豐年的期盼。
七、壓歲錢
對於小孩子來說,春節期間最開心的就是來自長輩們的壓歲錢。最早的壓歲錢出現於漢代。最早的壓歲錢也叫厭勝錢,是為了佩帶玩賞而專鑄成錢幣形狀的避邪品。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是這樣記載壓歲錢的:「以彩繩穿錢,編作龍形,置於床腳,謂之壓歲錢。尊長之賜小兒者,亦謂壓歲錢。」壓歲錢的寓意為壓祟、避邪,祝願孩子在新的一年健康吉利、平平安安。
八、鬧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中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後稱「元宵」,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
元宵即"湯圓",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
春節是中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如何過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年俗文化南北各不相同,但有一點基本上是一致的,那就是全家團圓、走親訪友、看望長輩等,願我們能將這些飽含濃濃親情和美好心願的習俗牢記心中,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