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西方節日 » 情人節古時候怎麼過

情人節古時候怎麼過

發布時間: 2023-02-26 21:12:12

1、傳統的七夕有什麼風俗嗎?古時候大家是怎麼過這個節日

七夕的民俗有很多,不同地方有不同的慶祝方法,總體流傳比較廣的有:食巧果、穿針求巧、喜蛛應巧、投針驗巧、種生求子、 接露水、拜七姐、儲七夕水、為牛慶生、 拜牛郎、拜魁星、 拜床母、染指甲、七夕觀星、聽悄悄話、結紅頭繩、姑娘洗發、曬書曬衣、為牛賀生等。

穿針求巧

從漢代流傳下來的穿針求巧的風俗是比較廣泛流行的。按照傳統習俗,七夕節穿針求巧屬於「鬥巧」一系列「乞巧」形式中的一種。即女子在比賽中穿針。他們在規定時間里打上綵線結,穿七孔針。穿針速度越快,表示乞的就越多,穿針速度慢的叫做「輸巧」,失巧的人把事先准備好的禮物送給得巧者。

為牛慶生

為牛慶生的民俗也是根據牛郎織女傳說演變而來的。七夕當天兒童為牛掛上花叫做「賀牛生日」。因為傳說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織女分開後,老牛為了讓牛郎能夠跨越天河見到織女,讓牛郎把它的皮刨下來,駕著它的牛皮去見織女。人們為了紀念老牛的犧牲精神,便有了」為牛慶生」的習俗。

結扎巧姑

其次夜晚在偏西北的地區,女孩子們需要結扎穿花衣的草人,謂之巧姑,不但要供瓜果,還栽種豆苗、青蔥,在七夕之夜各家女子都手端一碗清水,剪豆苗、青蔥,放入水中,用看月下投物之影來占卜巧拙之命,還穿針走線,競爭高低。

2、古代的七夕節都有哪些習俗,他們怎麼過的?

古代七夕節習俗:

1、穿針乞巧: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於漢,流於後世。在七夕時宮女登台以五彩絲穿九尾針,先完的人為得巧,遲完的人稱之為輸巧。

2、喜蛛應巧:其俗稍晚於穿針乞巧,大致起於南北朝之時。歷代驗巧之法不同,南北朝視網之有無、唐視網之稀密,宋視網之圓正。

3、投針驗巧:這是七夕穿針乞巧風俗的變體,源於穿針,又不同於穿針,是明清兩代的盛行的七夕節俗。

4、種生求子:舊時習俗,在七夕前幾天,將綠豆、小豆、小麥等浸於磁碗中,等它長出敷寸的芽,再以紅、藍絲繩紮成一束,稱為「種生」。

5、拜織女:是少女、少婦們的事,她們大都是預先和自己朋友或鄰里們約好五六人,多至十來人,聯合舉辦。少女們希望長得漂亮或嫁個如意郎、少婦們希望早生貴子等,都可以向織女星默禱,玩到半夜始散。

3、古人是如何過七夕的?

七夕,自漢代以來,由古代歷法的天文點,逐漸向歲時節俗轉變,終於演化為中國的情人節。歷史上的這一天里,古人都在做些什麼呢?乞巧、感嘆離愁、想家??這一天最要的一件事,牛郎和織女鵲橋相會,哈哈??

天階夜色涼如水,卧看牽牛織女星

唐代,七夕還只是女子們向織女星祈求智巧的節日。《荊楚歲時記》載:「七月七日,為牽牛織女聚會之夜,是夕,人家婦女結采縷,穿七孔針,或陳幾筵酒脯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於瓜上。則以為符應。」喜子即一種小蜘蛛。杜甫《牽牛織女》詩中有雲:「蛛絲小人態,曲綴瓜果中。」這種風俗一直延續到宋代,《東京夢華錄》則說:「婦女望月穿針,或以小蜘蛛安合子內,次日看之,若網圓正,謂之得巧。」

宋代大多是姑娘們穿針引線驗巧,周處《風土記》雲:「七月七日,其夜灑掃於庭,露施幾筵,設酒脯時果,散香粉於筵上,祈請河鼓(即牽牛)、織女。」穿針乞巧者,或穿七孔針,或穿九孔針,用一根綵線連續穿過為巧。

佳節女兒約諸鄰,迭將水碗丟巧針。日光照得龍梭影,綉出鴛鴦如意君。古時女子乞巧自然也乞姻緣。對當時女子來說,針法嫻熟直接關繫到日後姻緣,心靈手巧的織女與其愛情傳說便也是閨中女子們的嚮往。到清代,《燕京歲時記》:「京師閨閣,於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投小針,浮之水面,徐視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動如雲,細如線,粗如椎,因以卜女之巧拙。俗謂之丟針兒。」清朝詩人吳曼雲《江鄉節物詩》:「穿線年年約北鄰,更將余巧試針神。誰家獨見龍梭影,綉出鴛鴦不度人。」

七月七日,女兒忙於拜織女,而男子則忙於屠狗祭魁星。俗傳次日是魁星生辰。魁星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讀書人特別崇敬魁星,是以祭拜,以求考運亨通。而魏晉故事裡,還有七夕曬書的風俗。今時的我們或許不能穿針乞巧,但念想著牛郎織女的故事,順便曬曬書湊湊熱鬧,倒也是件美事。

暮雨:其實七夕不是真正歷史上的中國版情人節,真正稱得上是中國版情人節的節日叫上巳節,日期是三月初三,在這一天男女相約出遊,互贈芍葯。今天有收到芍葯的嗎?哈哈

4、古人是如何過情人節的?

越來越國際化的今天,國內年輕人對於西方的情人節也特別熱衷。豈知我們中國早就有自己的情人節,而且距今已有數千年的歷史,這就是「上巳節」。何謂上巳節?我們的祖先用天乾地支計年、月、日、時,干支相配,逢巳之日稱「巳日」,農歷三月上旬多逢巳日,所以謂之「上巳」,而這個日子就是我國古有的情人節――「上巳節」(亦稱元巳、三巳、除巳)。它起源於上古時期,由人們對主管愛情婚姻和生育的女神高?的祭祀活動而演變、形成的一個喜慶節日。高?又稱郊?,因供於郊外而得名。古時,?同媒,媒又來自?(初胎謂?),最初的高?是個懷孕的成年女性,傳說她是主管男女婚配和生育的一位自由女神。農歷三月上旬的上巳日,正是春暖花開、溪水盈盈、草木繁茂的時日,未婚男女於此日踏青來到河邊,祭祀高?女神,他們一邊洗除冬日的污垢,一邊談情說愛,互贈情物,私定終身。此日,即使野合,也不違法。

《曲水流觴圖》

《麗人行》根據唐代大詩人杜甫同名詩而作,取「三月三日氣象新,長安水邊多麗人」句意。程十發作

西周時,周王對上巳節的活動有了明確規定,《周禮?媒氏》曰:「仲春之月,令會男女,於是時也,奔者不禁。若無故不用令者,罰之。可男女之無家者而會之。」意思是說,陽春三月上巳之日,未婚男女都要到郊外河邊去相會,公開地談情說愛,自定終身,這一天沒有什麼禁忌。如果有人待在家中不去參加,那就要受到朝廷的處罰。失夫喪妻的孤男寡女也要去相會,以求得婚配。西周時,上巳節的活動是在周天子指定的女性神職人員的安排下進行的,神職女巫代表著上古自由女神高?,主持男女自主擇偶。《周禮?春官?女巫》載:「女巫掌歲時祓除釁浴。」鄭玄注曰:「歲時祓除,今三月上巳水上之類,釁浴:謂以香薰草葯之湯沐浴。」應劭的《風俗通》曰:「按周禮女巫掌歲時以祓除疾病。禊者潔也,故於水上盥潔之也。已者祉也。」在女巫關照之下,少男少女於水邊以香草祓禊洗浴,除去冬日的污垢,以祈福美滿的生活和生育。上巳節到水濱洗濯,以除凶去垢,謂之「祓禊」。由此可知,西周是個帶有理想和浪漫色彩的時代,它一邊繼承著中古彌漫的巫風,一邊步入質朴坦盪、鍾鳴鼎食的鬱郁人文境域。「水邊祓禊」之俗體現了上古原始宗教的遺風,也展現出後世消災祈福的民族心理淵源,同時也塑造出了詩一般柔婉的節日。

《詩經?鄭風?溱洧》具體描繪了上巳節歡快的情景,其詩曰:「溱與洧(溱水河呀洧水河)!方渙渙兮(水勢盛大)。士與女(小伙和姑娘),方秉蘭兮(清香的蘭花拿在手中)。女曰:『觀呼!』(姑娘說:『我們去看看玩玩吧!』)士曰:『既且,且往觀乎。』(小伙說:『我已玩過了,不妨再去樂一樂。』)洧之外(一起走到廣闊的洧水河原野),詢?且樂(地方寬大,人很多,真快樂)。維士與女(擠滿了男和女),伊其相謔(大家都在戲謔談笑),贈之以勺葯(男女互相贈送香勺葯)。」僅舉一段,即可知周時上巳節男歡女愛的盛況。

到了秦漢,巫術色彩減退,踏青春遊等更為各階層人們所接受。秦時人們在郊外盪鞦韆、放風箏、河邊祓禊,青年男女對歌抒懷,各行其樂。到了漢代,河邊祓禊亦為常俗,不只民間如此,帝王、皇後等上層人士亦參與活動。《漢書》載:「太後春幸蠶館,率皇後、列夫人桑,遵灞水而祓除。」呂太後率貴婦關懷養蠶事,並遵照節日習俗去灞水祓除冬日污垢。《史記?呂太後本紀》也記載了呂太後執政的最後一年(前180年)三月三日,親赴灞水祓禊之事。《漢書?武衛皇後傳》中記述:武帝即位數年無子,上巳節赴灞水祓禊,亦有求子之意,返回時經過姐姐平陽公主家,由此產生了一樁著名的趣事:公主將家中求得的良家女十餘人引出,帝皆不悅。飲宴中,賤微出身卻能歌善舞、貌若天仙的衛子夫為之謳歌,帝獨悅衛子夫。帝起更衣,衛子夫於軒中侍帝,得幸。納入宮中受寵,後被冊封為第二任皇後,其與帝所生之子劉據被立為太子,其弟衛青、姊子霍去病亦為武帝立下了漢馬功勞。《漢書?禮儀志》載:「是月上巳,官民皆潔於東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病為大吉。」從漢代起,文士們還在這天題詩行令,貴族官僚則在河邊飲酒作樂。

說到此,不禁使人聯想到漢代產生於長安西郊昆明池畔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人們贊美「七夕」相會的忠貞愛情,認為「七夕」為我國又一個情人節。說實話,牛郎織女一年之中相會一次,又要分離,是一樁愛情悲劇,反映了勞苦群眾反對束縛、婚姻自主的心聲。所以,真正私定終身的自由,還是在古有的上巳節。

農歷三月巳日雖在上旬,但每年具體日子並不固定,為了方便統一,魏晉時乾脆將上巳節定在了三月初三日。《晉書?禮志》雲:「漢儀,季春上巳,官及百姓皆禊於東流水上,洗濯祓除去宿垢。而自魏以後,但用三日,不以上巳也。」雖不局限於巳日,但上巳節名卻不改變。從此,上巳節就固定在二十四節氣中的「清明」這天。後又將清明前一、二日的「寒食節」也納入其中,清明這個節氣就變為三者合一的節日了。其內容雖然更加豐富,但古人還是稱它為「上巳節」。

自漢代起,上巳節有了文士們水邊賦詩行令、貴族官僚們河邊飲酒作樂的習俗。魏晉時,經文人雅士進一步的張揚,便演化出了「曲水流觴」的逸事來。東晉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時任會稽內史、右將軍的王羲之召集謝安、孫綽等名士四十一人,於會稽山之陰蘭亭結伴宴飲,並引水環曲成渠,曰「曲水」,他們將盛酒的「觴」浮於水面,順流而下,觴杯經過誰面前時,誰即可一飲而盡,然後吟詩作賦,以抒情懷。這次共得詩作三十七首,王羲之為其作序。這次祓禊宴飲,誕生了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集序》,也為後世形成了一道獨特的文化景觀。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大唐皇帝每到上巳節都要幸游曲江。尤其是風流天子李隆基,每年上巳、重九兩節,他都要在芙蓉園中大宴群臣,尤以上巳最盛,此為慣例,連綿不下百年。特別是開元、天寶年間,其規模之大世所罕見,史稱「傾動皇州」。此日,在京的文武官員亦可帶妻妾子女前往。杜甫《麗人行》詩雲:「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態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骨肉勻。」道盡了楊貴妃及貴婦嬌妾們游覽曲江的盛景。帝與近臣的筵席設在居高臨下的「紫雲樓」上。翰林學士筵席則設於綵船之上,其他各級官員的筵席分設於亭台樓閣及錦秀帳幕之中。此日,京兆府中的樂舞班社則齊集曲江,大臣府中的歌伎、宮中教坊的樂舞人員都來助興演出。唐代又是一個詩歌的王國,上巳節時,皇帝要賜御制詩給臣僚,大臣們則要以韻作應制詩;文人雅士也有上巳節的詩作,王維幾乎在每年的上巳節都有佳作,且各不重復,保留至今。有關上巳節曲江的唐詩有五百多首,此即「五百唐詩激昂,盡數曲江流飲。」雖說唐代以祓禊、宴飲、賦詩為主,但亦有男女自定終身的故事,唐人白行簡的著名小說《李娃傳》就是以曲江為背景寫成的。唐末,國都東遷,曲江漸趨衰微。清康熙年間多雨,一度波光粼粼,被列為「關中八景」之一。

5、古代人們如何過七夕節?婦女可穿盛裝逛街趕廟會嗎?

古代的七夕節其實也叫做乞巧節,翻譯過來就是祈求能夠手巧的節日。在古代的是七夕節也是為了紀念牛郎織女的節日。雖然也是年輕的男女求愛的日子,但是也有女子希望可以跟織女一樣心靈手巧。所以說在這一天除了對一些年輕的情侶很有意義以外,其實更像是現在的女生節,是女生們聚在一起的節日。

逛廟會

在古代的時候女子一般是不允許出門的,唯獨七夕節這一天,女子可以出門逛一逛。所以說每年七夕節廟會的時候就會吸引很多女子出門,而在廟會猜燈謎等地方,很可能會邂逅一段姻緣。但是不同的朝代規矩都是不一樣的,有些朝代女子在七夕節也不允許出門。所以說有些女子會在七夕偷偷摸摸的出門逛逛。

祭拜織女

其實這一天對於女子來講更加重要,古代的時候如果一個女子心靈手巧,那麼是非常受到重視的,畢竟在古代認為女子無才才是德,而女德確實必需要遵守的。所以說古代的女子精通刺綉的人,會被認為是非常有能力的,這是女子的基本技能,所以說女子都希望可以跟織女一樣特別善於刺綉,在這一天就會祭拜織女希望可以跟她一樣。

而且在這一天,女子們會聚集在一起,這一天會變成女子們的聚會,在聚會上面可以吃吃喝喝,還有很多的游戲。其中有一個游戲在影視劇中經常可以看到,就是女孩們會用一隻碗盛滿水,然後小心的把針放在水面上,如果針可以保持平衡在水面上,並且沒有沉到水底,就代表自己也會跟織女一樣心靈手巧。但是如果針掉到了碗底的話,那麼就不能如願了。雖然都是小游戲,但是也表現出了手工活對於古代女子是很重要的。

6、古代的情人節是七夕節嗎?古人是怎樣過情人節的?

在古代,情人節確實存在,這個節日被稱為元宵節。我不知道元宵節什麼時候會被宵禁。因為夜幕下的世界是安靜的,但因為夜幕的掩護,很多陰謀都可以實現:比如唐朝歷史上的 "唐龍政變",李隆基利用夜色發動了針對韋太後的政變。所以統治者想把夜晚控制住,所以有宵禁。


所謂 "宵禁 "是指人們在夜間不允許在街上活動。漢武帝在位期間,有位大臣建議他向太一神獻祭,以保護漢朝的繁榮。祭司告訴漢武帝,祭祀太乙神應該在正月十五舉行,這一天,天子和眾人放燈慶祝,太乙神會保佑漢朝。因此,漢武帝下令在正月十五日祭祀太乙神。一般認為,元宵節就起源於這個時候。雙七節,在古代被稱為七巧節,起源於漢代。當時,中國幅員遼闊,物產豐富,不同地方的習俗也不盡相同。七月初七,當地一些姑娘和婦女崇拜織女,希望能像織女一樣心靈手巧,縫紉精細,心靈手巧,所以叫'七巧節'。

還有的地方習俗在這一天,把出嫁的女兒接回家,所以叫'女兒節'。此外,一些州縣的文人,為了顯示自己的藏書和文采,在這一天把自己的藏書拿出來曬一曬,又稱 "曬書節"。

小編針對問題做得詳細解小編針對問題做得詳細解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如果還有什麼問題可以在評論區給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評論,如果哪裡有不對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動交流,如果大家喜歡作者,大家也可以關注我哦,您的點贊是對我最大的幫助,謝謝大家了。分享就到這里了,喜歡我,就請關注我吧。如果大家有什麼想法,可以在下面的評論中告訴我們。



7、古代的規矩很森嚴,那麼古代的情人節都是怎麼過的?

古代人是不過二月十四號這個情人節的,七夕節雖然被我們現代人看做中國情人節,但是對於當時的古代人來講,在凄美的七夕節里談情說愛這肯定不是首選的。七夕節在當時按現代的說法就是女生節,就是女孩拜訪閨中密友和祭拜織女,還有切磋女紅和祈福的日子。由於古代的規矩很森嚴,因此在古代,年輕的女孩子也只有在這個時候才可以明正眼熟的出去遊玩的,當然了,這也就成了年輕男子展開愛情攻堅戰的最好時候。

在古代的時候,女子是不能隨便出門的,所以她們平時都是只待在自己的家裡面的,但是每年到了這一天的時候,家裡人就允許她們出來了,讓她們到街上看看燈,到處玩玩,大家可以想像一下,在這樣的場景裡面,全是年輕的男女,怎麼可能不談戀愛的,所以說這一天還真的是過節日最有意境的一天了。

我們都知道七夕節的來源於牛郎織女有著直接的關系,而牛郎織女的故事中七夕的主角並不是牛郎,而是織女,織女被稱為是古代紡織業的守護神,也是浪漫愛情的開拓者。在情人節這天女孩們是可以出門的,而且可以結伴而游,元宵燈會為男子們提供了相識、約會的機會,創造了愛情條件。

現代的「情人節」更多被貼上了一種商業色彩,遠遠喪失了古時男女為了戀愛而「別出心裁」的浪漫。不同於現在流行的「鮮花」和「巧克力」,古人互贈的貼身定情信物蘊含著更加含蓄和深遠的意義。古人雖然含蓄,但過起情人節來要遠比現代人更加浪漫。

熱點內容
新泰特產 發布:2020-09-14 19:00:13 瀏覽:505
適合開業的音樂 發布:2020-09-17 11:28:55 瀏覽:503
送男生十字綉 發布:2020-09-16 16:05:07 瀏覽:503
神秘商店皮膚贈送 發布:2020-09-16 15:38:37 瀏覽:503
手繪聖誕賀卡 發布:2020-09-16 14:48:57 瀏覽:503
青島初中升學率 發布:2020-09-16 09:55:57 瀏覽:503
送媽媽的生日蛋糕圖片 發布:2020-09-16 09:10:18 瀏覽:503
夢生日 發布:2020-09-16 18:24:33 瀏覽:502
紙禮物盒 發布:2020-09-16 15:55:47 瀏覽:502
wow角色定製 發布:2020-09-16 14:46:32 瀏覽: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