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西方節日 » 西方聖誕節還有什麼節

西方聖誕節還有什麼節

發布時間: 2023-03-22 22:04:52

1、中國和西方的分別有什麼傳統節日?

中國的:春節,元伍仔磨宵節,端午節,中元節,鬼節,七夕情人節,中秋節,重陽節,冬至節(據說是僅次於元旦的大節日)
西方的:聖誕節,感恩節,萬聖節,愚人節,情戚悔人節,復活節,鬥牛節,母親節,父腔斗親節

2、常見的西方的節日有哪些

常見的西方的節日有聖誕節、新年、情人節、復活節、萬聖節、感恩節。

1、聖誕節

西方國家最重大的節日,相當於我國的春節。起源:紀念耶穌基督的誕生。習俗:聖誕老人、聖誕樹、聖誕晚會。

2、新年

一年之始,地位無可替代。習俗:除夕之夜晚會。

3、情人節

年輕人的節日,也愈來愈大眾化。習俗:互贈禮物

4、復活節

西方的傳統節日,信基督的國家都過這個節日。來源:紀念耶穌復活。習俗:節日彩蛋。

5、萬聖節

也稱南瓜節,10月31日其實是萬聖夜。習俗:南瓜燈、化妝舞會。

6、感恩節

感恩上帝賜予的大豐收,是西方國家的重要節日,非常熱鬧。習俗:吃火雞、購物。

3、在外國有哪些節日?

外國節日有很多,由於篇幅問題在此只列舉5個。

1、情人節(2月14日)-----ST.VALENTINE'S DAY (VALENTINE'S DAY) 

2、狂歡節(巴西,二月中、下旬)-----CARNIVAL 

3、愚人節(4月1日)-----FOOL'S DAY 

4、國際勞動節(5月1日)-----INTERNATIONAL LABOUR DAY 

5、復活節(春分月圓後第一個星期日)-----EASTER 


拓展資料

1、情人節又叫聖瓦倫丁節或聖華倫泰節,即每年的2月14日,是西方國家的傳統節日之一,起源於基督教。這是一個關於愛、浪漫以及花、巧克力、賀卡的節日 男女在這一天互送禮物用以表達愛意或友好。情人節的晚餐約會通常代表了情侶關系的發展關鍵。現已成為歐美各國青年人喜愛的節日,其他國家也已開始流行。

2、狂歡節,通常是基督教四旬齋前飲宴和狂歡的節日,原由主節一直延長到四旬節前一天,如今通常只限四旬節前幾天。盛行於歐美地區。 許多國家都有一個傳統的狂歡節節日,化妝舞會、彩車遊行、假面具和宴會是狂歡節的幾大特色,它起源於非基督徒的節日慶典,如希臘酒神節、古羅馬農神節和牧神節以及凱爾特人的宗教儀式等。一般在2、3月份舉行。

3、愚人節(April Fool's Day、April Fool's Day或All Fools' Day)也稱萬愚節、幽默節,是西方社會民間傳統節日,節期在每年4月1日。愚人節與古羅馬的嬉樂節和印度的歡悅節有相似之處。

在歐美一些國家,這一天,人們以多種方式開周圍的人的玩笑,上當者當被告知是愚人節時,才恍然大悟,所以這一天總是能夠引出許多笑話,不過某些玩笑也會因開得過大而引起人們的恐慌,或改變形勢衍生成為(網路)謠言。但是,玩笑最晚只能開到中午12點,這是約定俗成的嚴格規矩。

4、五一國際勞動節(International Labor Day或者May Day),又稱國際勞動節、勞動節,是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勞動節。節日源於美國芝加哥城的工人大罷工,為紀念這次偉大的工人運動,1889年的第二國際成立大會上宣布將每年的五月一日定為國際勞動節。中國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於1949年12月作出決定,將5月1日確定為勞動節。

5、復活節(Easter),是紀念耶穌基督復活的節日,西方信基督教的國家都過這個節。在西方教會傳統里,春分之後第一次滿月之後的第一個星期日即為復活節。東方教會則規定,如果滿月恰逢星期日,則復活節再推遲一周。因此,節期大致在3月22日至4月25日之間。復活節是最古老最有意義的基督教節日之一,慶祝的是基督的復活,世界各地的基督徒每年都要舉行慶祝。

4、西方國家除了聖誕節還有哪些節日?

復活節(Easter)是基督教耶酥復活搜如的重大節日。唯漏清對基督徒而言,復活節僅次於聖誕節。
感恩節是美國民間傳統節日。時間是每年11月的第四個星期四
愚人節(April Fool's Day/All Fool's Day)是一個比較特殊的節日。時間是每年的4月1日(April 1st)。
母親節( Mother's Day)是英美等國家為了表達對母親的敬意而設的一個節日。日期是每年的5月第二個星期日(the 2nd Sunday in May)。
父親節( Father's Day)每年的6月的第三個星期日(the 3rd Sunday in June)。主要在美國和加拿大。
情人節( Saint Valentine's Day)是英美等國一個十分重要指前的節日,時間是每年的2月14日。
萬聖節(All Saints' Day)
按照基督教的習慣,每年的11月1 日為萬聖節,是紀念所有聖徒的日子。

5、西方國家除了聖誕節還有什麼比較重要的節日?

Normal 0 7.8 磅 0 2 false false false 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 第一節 新年( Year)
1. Calendar
猶太歷七月的第一天;伊斯蘭教歷第一個月的第一天;格列高利歷 (Gregorian calendar),公歷或陽歷。為紀念1582年羅馬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Pope Gregory XIII)採用此歷而命名的。按陽歷或公歷,新年從1月1日(January 1)開始。在元旦這一天,人們辭舊迎新(to see the old year out and the new year in)。
2. Wishes :Happy New Year .Happy New Year to you. wisha happy New Year.Thank you, the same to you.恭喜發財, 身體健康,萬事如意。
3. Celebrations由於文化和習俗的不同,各國人民慶祝元旦和新年的方式和形式也有一定的差異。
在西方國家,盡管聖誕節才是最大的節日,新年在人們心目中仍佔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除夕之夜 (NewYear\'s Day)晚會是慶祝新年到來必不可少的活動。西方各國的人們都喜歡在歡快的樂曲和絢麗的光彩中喜氣洋洋地度過一年的最後一個夜晚。此時,化裝晚會特別受歡迎。來賓們把尊嚴和謹慎藏在面具之後,打扮得稀奇古怪。大家無拘無束,盡情玩樂,與平日的行為大相徑庭。在英美兩國,午夜鍾聲一響,參加晚會的人們還要手 拉手高唱"友誼地久天長"這首著名的蘇格蘭民歌。
第二節 聖誕節(Christmas)
聖誕節是基督教徒紀念耶酥基督(Jesus Christ)誕生 的日子,公認的日期是12月25日。聖誕節本是一個宗教性的節日,後來逐漸演變成一個具有民族風格的全民性的節日,在美國、英國、加拿大、德國、義大利、澳大利亞等西方國家,甚至非洲,東南亞一些國家都很盛行。
聖誕節指聖誕日(Christmas Day)或 聖誕節節期(Christmastide),即12月24日至第二年1月6日這段時間。另外人們把12月24日夜為聖誕前夜(Christmas Eve)。
1. Jesus Christmas
基督宗教於公元1世紀由巴勒斯坦拿撒勒人耶穌創立。他是上帝的獨生子,為聖靈感孕童貞女瑪麗婭而降生;他曾行過很多神跡,讓瞎子復明,跛子行走,死人復活,但是因為猶太公會不滿耶穌基督自稱為上帝的獨生子、唯一的救贖主,把他交給羅馬統治者釘死在十字架上;死後第三天復活,顯現於諸位門徒,復活第40天後升天;還會於世界末日再度降臨人間,拯救人類,審判世界。被12使徒中的猶大叛賣並受難,受難日為星期五,最後的晚餐連耶穌有13人,所以在西方,13是人們忌諱的數字,並且與星期五一起視為凶日。
2. Christmas tree
聖誕樹可以說是聖誕節最重要的裝飾點綴物。聖誕樹通常使用整棵塔形常綠樹(如衫、柏等),或用 松柏樹枝紮成一棵塔形聖誕樹。樹上掛滿了閃閃發光的金銀紙片、用棉花製成的雪花和五顏六色的彩燈、蠟燭、玩具、禮物等裝飾品。樹頂上還裝有一顆大星,樹上的彩燈或蠟燭象徵耶酥是世界的光明,大星則代表耶酥降生後將三位東方賢人引到伯利恆的那顆星。
聖誕樹的起源眾說不一。
3. Santa Claus/ FatherChristmas
聖誕老人是西方老幼皆知的典型形象,是聖人與神靈的結合體,是仁愛與慷慨的代名詞。一般認為聖 誕老人是一個留著銀白鬍須、和藹可親的老人。他頭戴紅色尖帽,身穿白皮領子的大紅袍,腰間扎著一條寬布帶。傳說聖誕老人在聖誕夜駕著八隻鹿拉的滿載著禮品的雪橇,從北方雪國來到各家,由煙囪下來,經過壁爐到房間內,把糖果、玩具等禮品裝進孩子們吊在壁爐和床頭上的襪子里。
相傳聖誕老人是羅馬帝國東部小亞細亞每拉城(今土耳其境內)的主教聖尼古拉的化身。17世紀荷 蘭移民把聖誕老人的傳說帶到了美國。美國英語中的聖誕老人為「聖塔?克勞斯」(Santa Claus),在荷蘭語中原為「聖尼古拉」。 聖尼古拉主教生前樂善好施,曾暗地裡贈送金子給一農夫的三個待嫁的女兒作嫁妝,將一袋金子從煙囪扔進去,恰好掉在壁爐上的一隻長統襪中。所以現在在聖誕夜有不少天真的孩子都把襪子口朝上小心翼翼地吊在壁爐旁或床頭,期待聖誕老人送來禮物。
在現代英美等國家,有不少百貨商店為吸引和招攬顧客,在聖誕節期間會專門派人扮成聖誕老人,向來商店購物的顧客(尤其是顧客帶的孩子)分發糖果和禮品。
4. Christmas cards andChristmas presents
按照習俗,過聖誕節時人們都互贈聖誕賀卡和聖誕禮品。賀卡可以在商店買到,也可以自製,只要寫 上一句祝詞,寫上自己的姓名就行了。贈賀卡一般要根據對方的年興趣愛好以及與自己的關系等。不僅同事、同學、朋友之間互贈,家庭成員之間也有互贈賀卡和禮品的習慣。這是一種最普通的慶祝聖誕節的活動。
5. Christmas dinner
聖誕餐是聖誕節當天的主餐,有的家庭把它安排在中餐,有的把它安排在晚餐。這餐飯主要是家人聚 餐,一般不邀請客人。聖誕餐主要食品為:火雞(turkey)或烤鵝(roast goose)、布丁(puddings)以及各類小甜餅(如golden butter cookies,fruit cookies)等。
按照習俗,吃聖誕餐時,往往要多設一個座位,多放一份餐具, 據說這是為了「主的使者」預備的,也有的說是為一個需要幫助的過路人而准備的。
6. Christmas carol
在聖誕夜(12月24日晚至25日晨),基督教徒們組織歌詠隊到各教徒家去唱聖誕頌歌,傳報佳 音。據說,這是模仿天使在基督降生的那天夜裡,在伯利恆郊外向牧羊人報告基督降生的喜訊。頌歌很多,比如《平安夜》、《鈴兒響叮當》、《小伯利恆》、《東方三賢士》等,內容大都與耶酥的誕生有關。
第三節 復活節(Easter)
復活節是西方國家隆重而又盛大的宗教節日。復活節的清晨,當天邊剛抹上一縷晨略,婉轉而深沉的樂曲開始響徹晨空。在樂曲的感召下,基督教徒從四面八方湧向教堂、公園或公共廣場去迎接復活節的黎明,紀念基督耶穌的復活。
據「福音書」記載:「基督耶穌生於公元1世紀。他是上帝的獨生子,生於耶路撒冷城外的伯利恆、母親是童貞女,名叫『瑪利亞』。因『聖靈感孕』而生耶穌。耶穌為贖人類罪孽而降生為人,故稱為『救世主』」。耶穌繼承猶太教部分教義並加以改革創新。他特 選了互2個門徒,賦予他們傳教的使命和權利。後來為猶太教當權者所仇視,被捕送交羅馬帝國
猶太總督彼拉多,由其判決釘死在十字架上,3天後復活。復活節就是為廠紀念耶穌復活而定的。雖 然復活節是紀念耶穌的復活,但是復活節這個名字卻取自古代的春陽節(Norse Fesdval of Snrins Sun),春陽節是古代納維亞人的節日,它歡慶冬天的過去,春天的到來。
隨著基督教的傳播,復活節逐漸代替了春陽節。但是,由於耶穌是在春陽節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的, 所以在慶祝復活節同時,春陽節的一些風俗在很長的時間里被保存下來。古時候,復活節與猶太的逾越節(Passover)是在同一天里。這是因為耶穌是到耶 路撒冷慶祝猶太逾越節時被打死在十字架上的u從這個意義上說,原先復活節的R子是根據逾越節的日子而定的,而逾越節的日子是根據儒略歷(Jll-lian Calender)而定的。儒略歷是根據月亮的盈虧每年都有一定的變化而定的月B時基督教徒認為,復活節的日子不能變動,它應該是在星期日周為耶穌是在星 期日復活的。為此,公元2世紀,羅馬教皇下令將星期日定為復活節。然而,這道命令遭到一些教區的反對,如英國等地的教區仍以儒略歷的逾越節為復活節。
公元325年,羅馬皇帝君士但丁在尼西亞內閣會上(Councilof Nicaea)支持了羅馬教皇。尼西亞會議規定每年春分月圓後的第一個星期日為復活節。1582年,格利歷(Gregorian Calender)代替了儒略歷。格利歷就是現今的陽歷。但是,英國及其殖民地還是使用儒略歷,這樣就造成了正教和新教在復活節具體日子上的差異。直到 1752年,英國改用格利歷後,這種差異才消失。復活節一般是在舊歷的3月22日至4月23日之間,確切日子要根據春分那大或其後出現的滿月決定。
西方國家的復活節有各種風俗。比如,有的在復活節那天里燒毀猶大的模擬像,他是背叛耶穌的一個門徒。在懺悔日里,基督教徒要去教堂仟悔以贖罪、復活節星期一(Easter Mon-day)是復活節慶祝活動的高潮。在英國倫敦的海德公園每年這天都舉行大規模的慶祝遊行。有些西方國家在這天還要舉行傳統的「滾雞蛋」活動。復活 節前40天稱大齋期(Lent)。大齋期開始這天,基督教徒要舉行禮拜儀式。牧師將棕們葉的灰—一基督徒稱之為聖灰,塗在禮拜者的額前,惜以告戒教徒們生命之短暫,要行善事而賦人類之罪。復is節前的星期日稱聖日(Holyweek)。這天基督教堂贈給禮拜者棕潤以示紀念耶穌。傳說耶穌是在星期日抵達耶路撒冷的。這天,他受到了耶路撒冷城民的熱烈歡迎。人們在耶穌經過的路上鋪上棕相枝,撒上棕桐葉。
復活節是在庄嚴、隆重的氣氛中開始的。教徒們在音樂的伴奏下唱著聖歌(hymn)、頌歌 (carol)、念著贊美詩,表達他們對耶穌復活的歡樂和喜悅心情。復活節的教堂燭光通明。據說,燭身象徵著耶穌的聖體,燭芯是耶穌的靈魂,燭光表示耶穌神性和人性的統一。在復活節里,人們穿著節日盛裝。教堂儀式結束後,人們習慣於沐浴在春天和煦的陽光下,漫步於青枝綠葉之間,呼吸著春天的氣息。
染色的雞蛋是復活節的標志。古代春陽節,人們互贈染色的的蛋以表示互相祝福。染色的蛋有一定的含義。黃色的表示慶祝春天的到來;紅色的表示生活的歡樂。基督教徒將雞蛋看作為「新生」的象徵,用紅色來表達耶穌復活的喜悅心情。復活節的早晨,孩子們會 意外的發現一個藍染色的雞蛋。當然,一些大一點的孩子喜歡自己動手給雞蛋染色,或進行別有風味的裝飾。現在,西方國家的復活節市場上;已經可以看到巧克力、水果布丁等製作的雞蛋。
兔子是復活節的又一標志。關於復活節的兔子有很多傳說。一種說法是:古時候,復活節的日子是以月亮的盈虧決定的,而月槐樹下的兔子與月亮是形影不離的,所以,古人用兔子作為復活節的象徵。另一種說法是:在德國有一個貧窮的母親,在復活節里沒錢給孩子們買更多的食品得染一些雞蛋,把這些蛋藏在草叢的草窩里,然後讓孩子們去找。當孩子們尋找雞蛋時,忽然有一隻兔子從草窩中竄出來,有個孩子大聲叫道:「兔子給我們送來了復活節的染色蛋。」從此,復活節的兔子和染色蛋成了復活節的一種標志。
第四節 感恩節(Thanksgiving)
感恩節是美國民間傳統節日。時間是每年11月的第四個星期四(the4th Thursday in November)。
感恩節的起源有一段有趣但很復雜的歷史,這一段歷史要從英國的宗教史說起。大約16世紀中葉,在英國教會()內出現了改革派。他們主張清除教會內殘留的天主教舊制和煩瑣的禮儀,取消教堂內華麗的裝飾,反對封建王公貴族的驕奢淫逸,主張過勤儉清潔的簡朴生活,因而被人稱為清教徒()。清教徒中又分為溫和派和激進派。溫和派主張君主立憲,代表大資產階級和上層新貴族的利益。激進派則提倡共和政體,堅持政教分離,主張用長老制改組國會,代表中小資產階級貴族的利益,後來遭到當局的迫害,部分清教徒於是被迫逃亡國外。1620年9月,102名英國清教徒乘坐「五月花」號木船(Mayflower)從英格蘭的普利茅斯(Plymouth)出發,經過將近3個月的海上漂泊,於當年12月23 日來到美洲的Massachusetts 東南部的 Plymouth 港口,並在附近意外地找到一個印地安人的村落,他們發現村內無人於是定居下來。但是當時是冬天,又人生地不熟,白手起家,缺衣少食,以及疾病的侵襲等原因,到第一個冬天結束時,活下來的只有50來人。但有幸的是,第二年的春天,這批倖存下來的移民得到了當地印地安人的熱心幫助。善良的印地安人給他們種子,教他們打獵,教他們根據當地的氣候特點種莊稼等。就這樣,在印地安人的幫助下,再加上移民們的艱苦奮斗,終於迎來了1621年的大豐收。
為了感謝上帝賜予的大豐收,移民們決定舉行一次盛大的慶祝活動,同時也是為了感謝印地安人的熱心幫助。於是他們在1621年的11月下旬的一個星期四,與邀請來的曾幫助過他們的印地安人一起舉行了一個慶祝活動。他們在天亮時鳴放禮炮,舉行宗教儀式,虔誠地向上帝表示感謝。然後他們用自己獵取的火雞以及自己種的南瓜、紅薯、玉米等做的美味佳餚,隆重慶祝上帝的賜予,這便是美國歷史上的感恩節的開始。
1789年美國第一任總統華盛頓正式宣布將11月26日作為過感恩節的日子。一直到1941年由國會通過了一項決議,將每年11月的第四個星期四作為全國統一慶祝感恩節的日子。
第五節 愚人節(AprilFool's Day)
愚人節(April Fool's Day/All Fool's Day)是一個比較特殊的節日。時間是每年的4月1日(April 1st)。按照西方國家的習俗,在愚人節這一天,人們可以任意說謊騙人,愚弄他人。騙人越高,越能得到推崇。在愚人節受到愚弄的人被稱為 April Fool ( 4月愚人)。按照他們的習慣,當一個人成功地使別人受到愚弄時,他就會笑著說 ,這時受愚弄的人恍然大悟,也會跟著哈哈大笑。愚人節活動活躍氣氛,放鬆一下大腦,為人們的生活增添一些樂趣,本不是件壞事。但是開玩笑或愚弄人應該有個分寸,要適可而止,不要只是一味地追求騙術的高明,而不顧他人的承受性,也就是說不要把自己的一時高興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
不過愚人節最典型的活動還是大家互相開玩笑,用假話捉弄對方。有的人把細線拴著的錢包丟在大街上,自己在暗處拉著線的另一端。一旦有人撿起錢包,他們就出其不意地猛然把錢包拽走。還有人把磚頭放在破帽子下面擱在馬路當中,然後等著看誰來了會踢它。小孩們會告訴父母說自己的書包破了個洞,或者臉上有個黑點.等大人俯身來看時,他們就一邊喊著「四月傻瓜」,一邊笑著跑開去。總之,每逢愚人節這一天,動物園和水族館還會接到不少打給魚先生和獅子先生的電話,常常惹得工作人員掐斷電話線,以便減少麻煩。
如今的愚人節在美國已主要是淘氣的男孩子們的節日了。
第六節 母親節(Mother's Day)
母親節( Mother's Day)是英美等國家為了表達對母親的敬意而設的一個節日。日期是每年的5月第二個星期日(the 2nd Sunday in May)。母親節起源於19世紀60年代的美國。據說當時在美國Philadelphia 有一個小地方,人們之間彼此關系不十分友好,經常打架。當時有一位叫 MrsJarvis 的女士希望能改變這種狀況,於是她就開始了一個所謂「母親友誼節」(Mother's Friendship Day)。在母親友誼節這一天便去看望其他人的母親,並勸她們能和好如初。於 1905年5月9 日去世,她的女兒Miss Anna Javis 繼承了她的事業,繼續努力,並決心建立一個紀念母親的節日。於是她開始給當時有影響的人寫信,提出自己的建議。在她的努力下,Philadelphia 於1908年5月10 日第一次慶祝了母親節。
每逢母親節,做兒女的會送給自己的母親節日賀卡(Mother's Day Cards)、鮮花(flowers)以及母親們喜歡的精美禮物(presents)等,同時,在這一天做父親的會領著子女們包攬家務,以便讓做母親的有個休息的機會。
第七節 父親節(Father's Day)
每年的6月的第三個星期日(the 3rd Sunday inJune)。主要在美國和加拿大。父親節( Father's Day)起源與20世紀初的美國。據說當時在華盛頓州有一位名叫的人,她年幼喪母,兄弟姐妹六人全靠父親撫養成人。父親的這種既為人父,又為人母的自我犧牲精神極大地感動了她。長大後,她積極倡導父親節,並說服當時華盛頓的Ministerial Society of Spokane作一次特殊的禮拜儀式向父親們表達敬意。後來在1916年她的建議得到了Woodwork Wilson總統的官方承認。從此父親節便成為了美國的一項傳統節日。
按照習慣,父親節這一天,做孩子的通常一大早就起床`給父親做一頓豐盛的早餐,端到父親的床頭,感謝父親的養育之恩。另外,父親節這一天,孩子們還向父親贈送禮物,所送的一般是父親喜歡的衣服和愛喝的酒。
第八節 情人節( SaintValentine's Day)
情人節( Saint Valentine's Day)是英美等國一個十分重要的節日,時間是每年的2月14日。
關於情人節的起源有許多不同的解釋,現在大多無法考證,其中比較流行的說法是:它是為了紀念羅馬基督教殉道者St.Valentine而設的。相傳他在2 月14日即將被斬首之前,憑借自己執著的愛戀之情的魔力使雙目失明的女兒重見光明。
值得注意的是情人節不僅僅是年輕人的節日,也是一個大眾化的節日。情人節這一天,不僅僅情侶們互贈卡片和禮物,人們也給自己的父母、老以及其他受自己尊敬和愛戴的人贈禮物和卡片。特別引人入勝的是情人節之夜的化裝舞會。這在幾十年前就十分流行。參加舞會的入,個個煞費苦心地將自己裝扮起來,有的化裝成中世紀的騎士,有的化裝成西班牙的海盜,還有的化裝成東方的皇帝。聰明的舞會主人常常給每位客人發一個帶花邊的瓦倫丁卡片,上面寫著某個人的名字,這個人就成為你今晚的夥伴。因此在舞會上,人們便可以看到羅密歐和灰姑娘翩翩起舞;哈姆雷特同卡門談笑風生;阿拉伯公主同查理二世共進晚餐。他們化裝得那樣維妙維肖.使人覺得彷彿真的是一群古人復活了。
第九節 萬聖節 (Halloween)
10月31日夜是西方國家的萬聖除夕。萬聖除夕起源於公元前1000年左右的中歐、西歐凱爾特部落。凱爾特人崇拜祭司神(Druid)。據凱爾特人的宗教信仰記載:每年的10月31日,死亡之神和黑夜之神要將天下亡靈驅趕到祭司神面前。又一傳說:羅馬人認為祭司神的新年是11月1日。這天,祭司神召集天上的神靈以安撫有罪的亡靈。出自這種古老的傳說,現今的萬聖節都要擺上紙剪的妖魔鬼怪、女巫精靈。按照基督教的習慣,每年的萬聖節,是紀念所有聖徒的日子。萬聖節前夕便是萬聖節的前一天,即10月31日。在中世紀的英格蘭,萬聖節被叫做 All Hallow ,大家知道,「前夕」的英語是eve,所以萬聖節前夕便由Halloween + eve 演變成 Halloween 。
萬聖除夕的許多活動都與迷信有關。萬聖除夕的前一星期,孩子們在家長的幫助下開始准備鬼怪面具和望而生畏的服飾。入夜(萬聖除夕),當打扮得猙獰可怕的孩子們出現在家長面前時,家長要表示害怕,這樣孩子們會感到很快活。有的孩子用掃帚柄將頭帶尖頂帽,身披黑長紗裙的「女巫」送到鄰家的屋頂上;有的孩子用被單裹在身上,扮成鬼怪精靈;有的孩子則拿著或戴著令人恐懼的骷髏畫到處嚇人。
在英國,萬聖節前夕可以說是一個鬼節。因為大多數活動都與「鬼」有關。每到萬聖節前夕這天晚上,人們就圍坐在火爐旁,講述一些有關鬼的故事,有時讓一些在場的小孩聽起來害怕。有的人把蘿卜或甜菜頭挖空,做成一個古怪的頭形的東西,在上面刻上嘴和眼睛,在其內放上一枝點燃的蠟燭,看上去古怪,然後把它掛在樹枝上或大門上,據說這樣可以驅逐妖魔鬼怪。在英國的切斯郡和施洛郡,許多人在萬聖除夕要外出「招魂」,但在現代,人們已不再給「幽靈」散發過去曾經散發過的「萬靈餅」。
在美國,人們製作「傑克燈」或叫「南瓜燈」(Jack-o'-lantern)。小孩們身穿古怪的服裝,頭戴面具,裝扮成鬼怪的形象,手裡提著一盞南瓜燈,從一家走到另一家,在大門口大聲叫著「是請客還是要我們搗亂(Trick or Treat)。這時若主人不請客,這些頑皮的孩子就會動真格地搗亂,有的在主人的門把上塗上肥皂或往玻璃上灑肥皂水;有的乾脆把主人的門給卸下來;還有的順手拿走主人放在門口的日常小用品等。但人們對這些天真可愛的小客人一般還是歡迎的,並且事先都准備好糖果或零錢。聽到這些小孩來到時,他們馬上迎出來,給孩子們分發糖果或零錢。萬聖除夕早先在美國並不盛行。1840年,隨著大批英格蘭地區的蓋蘭人來到北美後才盛行起來。但是,萬聖除夕的風俗傳到美國後有了一些變化。如人面南瓜代替了過去的蘿卜或燈籠。美國人在萬聖除夕,把大南瓜挖空,並在上面刻上人的五官,然後在挖空的南瓜里點上小蠟燭。這樣,在黑暗中遠遠望去,南瓜燈籠就象一張微笑的瞼。挖出的南瓜瓤可以做成可口的南瓜餡餅。由於南瓜在萬聖除夕中的「地位」實在重要,所以這一夜,所有的南瓜都會被搶購一空。
萬聖除夕是大孩子們搗蛋和惡作劇的狂歡之夜。他們向來往的車輛扔雞蛋、西紅柿,把人家放在走道上的傢具等物搬出去扔進垃圾箱,在公共場所的柱廊欄桿上亂塗亂寫,把難以清除的蠟油塗在商店酒家的玻璃櫥窗上或汽車的擋風玻璃上。住在山區的孩子,還會將人家種在山坡上的南瓜摘下來當作皮球滾下山。英國的馬恩島將萬聖除夕稱為捶門之夜(Thump-the-door Night)。因為在這晚,一些人聚集在一起,用蘿卜、白菜、西紅柿或類似的東西捶打人家的大門,直到有人出來給他們錢或相應的東西為止。因此,為了防止有些人的過分破壞行為,萬聖除夕的街上警察戒備森嚴,隨時阻止過分的行為,逮捕觸犯刑律的人。
一些群眾團體在萬聖除夕要舉辦各種娛樂活動,目的是將青年人的過剩精力引導到正常的活動軌道。在活動中表現出色者可獲得一定的獎品。萬聖除夕的文藝活動主辦單位一般都會向參加者免費提供巧克力、糖果糕點和飲料等。不過,所有的娛樂活動必須由青年人主持,這是萬聖除夕的風俗。萬聖除夕有奉承拍馬比賽、講鬼怪故事、做鬼怪游戲,兩人對咬掛在空中的蘋果等怪異荒誕的活動。
南瓜燈籠、蘋果和玉米桿是萬聖除夕的吉祥物。南瓜餡餅、爆玉米花和蘋果汁是萬聖除夕的點心。萬聖除夕時用紙剪的鬼怪精靈、黑貓女巫是表示對萬聖節的敬畏。傳說古代凱爾特人為了感謝太陽神給人類帶來的豐收,為了驅趕有罪的靈魂,他們在萬聖除夕這一夜,在高山上燒一堆黃火,然後圍著火講述各自最可怕的經歷。上了年紀的婦女則要求「女巫」占卜一下來年的運氣。據說黑貓是「女巫」的吉祥物。南瓜燈籠、蘋果和玉米桿都是萬聖除夕的標記。據說古時候愛爾蘭有一個名叫傑克的人,他不敬上帝,且為人吝嗇。死後戲弄陰曹主宰,被趕出陰曹地府,並判他永遠在黑暗裡提著燈籠行走。
小孩子在萬聖除夕外出「行乞」的風俗也發源於愛爾蘭。愛爾蘭的孩子在萬聖除夕為愛爾蘭的宗教之神Muckolla而挨家挨戶地「乞討」。後來,歐洲其他地方的孩子們也仿效了愛爾蘭孩子們的做法:在萬聖除夕穿著奇裝異服,戴著鬼怪面具外出「行乞」,不過他們認為他們「乞討」來的是「靈魂餅」。1950年,美國費城的兒童首先提出要將萬聖除夕「乞討」得來的食品讓全世界兒童共享。之後,美國兒童又提出萬聖除夕要「乞討」錢而不是食品。這樣,就可以通過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將「乞討」得來的錢寄給別的國家的兒童。現在,在萬聖除夕經常可以看見背著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字樣的小布袋的兒童。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有專人負責萬聖除夕兒童「行乞」的活動。
美國獨立日
美國獨立日7月4日 ,獨立日是美國主要法定節日之一。
1776年7月4日,由傑弗遜起草的《獨立宣言》在費城大陸會議上正式通過,庄嚴地宣布美利堅合眾國脫離英國而獨立。《獨立宣言》是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偉大文獻,通過《獨立宣言》的這一天也成為美國人民永遠紀念的節日,定為美國獨立日。
聖誕節(Christmas)
聖誕節是歐美國家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它原本是耶穌基督(Jesus christ)誕辰紀念日,如今已成為西方國家全民性的節日,頗似中國的春節。聖誕節定於每年12月25日,而聖誕節節期(ChristmasSeason)往往持續二周。這段時期里,雪片般的賀卡飛往世界各地,電話線、通訊網頻繁地傳遞人們的祝福和問候;大街小巷粉飾一新,商店櫥窗前大減價、大拍賣的廣告格外醒目;到處可見人們拎著大包小包的節日用品匆匆而過,到處可聽見歡快的歌聲和笑聲。車站、機場里此時擠滿了盼望回家的人群,因為聖誕節也 是家人團聚的日子。無論外出多遠,人們都會想方設法趕回家與親人團聚。

6、歐美國家的節日有哪些?

歐美國家一年中主要的節日,包括聖誕節、新年、情人節、愚人節、母親節、父親節、復活節、萬聖節、感恩節等。

1、聖誕節 12月25日


由來

名稱是「基督愷撒」的縮寫。為基督彌撒的縮寫,即是為耶穌的誕辰慶祝,因而又名聖誕節,是傳統的基督教會節日,又是國際性質的娛樂節日。教會開始並無聖誕節,大約在耶穌升天後百餘年內才出現的。據說由於聖經未明記耶穌生於何時,故各地聖誕節日期各異。  公元440年,由羅馬教廷定12月25日為聖誕節。公元1607年,世界各地教會領袖在伯利恆(Bethlehem,巴勒斯坦中部,傳為耶穌降生地)聚會,進一步予以確定,從此世界大多數的基督徒均以12月25日為聖誕節。


習俗

西方人以紅、綠、白三色為聖誕色,紅色的有聖誕花和聖誕蠟燭,綠色的是聖誕樹,它是聖誕節的主要裝飾品,紅色與白色相映成趣的是聖誕老人,他是聖誕節活動中最受歡迎的人物。

聖誕習俗眾多,各國都有自己獨特的慶祝方式,差別很大,但宗旨卻都是一樣的,都是為大家帶來聖誕節和新年的祝福。

聖誕符號及活動有:聖誕樹、聖誕火腿、聖誕柴、冬青以及馴鹿、雪橇、聖誕老人尼古拉、互贈禮物。


2、新年也叫元旦  1月1日

由來

大約在公元前五萬年左右,古埃及人已由游牧改為農耕,定居在尼羅河兩岸,他們的農業收成與尼羅河是否發生洪水有很大關系。古埃及人從長期的觀察中發現,尼羅河泛濫的時間是有規律的,他們就把這個時間每次都記錄在竹竿上,從中得知兩次泛濫時間之間大約相隔365天;同時還發現,當尼羅河初漲的潮頭來到今天開羅城附近的時候,也正好是太陽與天狼星同時從地平線上升起的時候。於是,古埃及人便把這一天定為一年的開始。這是"元旦"最早的由來。


習俗

人們聚集在教堂、街頭或廣場,唱詩、祈禱、祝福、懺悔,並一同迎候那除舊更新的一瞬。午夜十二點整,全國教堂鍾聲齊嗚,樂隊高奏有名的懷舊歌曲(一路平安/ Auld Lang Syne)。在音樂聲中,激動的人們擁抱一起,甚至素不相識的人也可以互相親吻。人們就這樣懷著惜別的感傷和對新生活的嚮往共同迎接新的一年。


3、情人節   2月14日

由來

傳說一:

公元3世紀時的羅馬帝國,暴君克勞迪亞斯(Claudius)當政,因戰爭連綿不斷,不斷強行徵召大批年輕男子外出征戰。人們怨聲載道,男人們都不願意離開家庭,小夥子們也不願離開戀人。暴君下令禁止人們舉行結婚典禮,甚至要求已訂婚的年輕人撕毀婚約。為此,人們敢怒不敢言。一位名叫聖·瓦倫丁(Saint. Valentine)的牧師知道後,不忍看到身邊的一對對情侶就此生離死別,於是秘密地為他們在教堂舉行婚禮,給予相愛的人新婚祝福。這個消息傳開後,更多的情侶來到修道院,請聖瓦倫丁牧師幫助他們完成婚禮。牧師都愉快地答應了。終於,此事傳到了暴君的耳中,聖.瓦倫丁被捕了。公元270年2月14日,聖.瓦倫丁死於獄中。

後來,人們為了紀念這位尊重愛情、與暴政抗衡的牧師,將每年2月14日定為瓦倫丁節(Valentine's day),也就是情人節。


傳說二:

在古羅馬帝國時期,傳播基督教是不被允許的,許多基督徒遭到殘酷迫害。聖瓦倫丁是當時一名虔誠的基督徒,他在傳播基督教時被捕入獄。在獄中,聖瓦倫丁受到了典獄長及其雙目失明的女兒的悉心照料。在被處決的那天早晨,聖瓦倫丁給典獄長的女兒寫了一封告別信,表達了自己對她的情意,信的落款是「From your Valentine」。就在他被處決的當天,典獄長的女兒在聖瓦倫丁的墓前種了一棵開著紅花的杏樹。後來,人們將聖·瓦倫丁被處死的這一天——2月14日定為情人節,以紀念這段凄美的愛情。


習俗

這一天,男士要送給自己的愛人一株(束)紅玫瑰來表達愛意。女士則送上包裝精美的甜蜜巧克力,以此來表示濃濃的情意。

此外,西方還有互送情人節卡片的習慣,卡片上寫有情意綿綿的句子。人們也給自己的父母、朋友或其他自己敬愛的人贈送禮物和卡片。


4、愚人節  4月1日 

由來

1564年,法國率先採用了新紀年法以1月1日為一年之始。但是一些因循守舊的人卻反對這種歷法改革,他們依然固執地按照舊歷,在4月1日(舊歷新年)這一天互送禮品,慶祝新年。改革派的人對這些守舊者的做法很不以為然,便想辦法對他們大加嘲弄。一些聰明、愛搞惡作劇的人便在4月1日給那些守舊者送去假禮品,或邀請他們參加假招待會。看到守舊者被愚弄,他們就哈哈大笑,並把上當受騙的保守分子稱為「四月傻瓜」或「上鉤的魚」。久而久之,人們在每年的4月1日便有了搞惡作劇、互相愚弄的習慣,並逐漸成為法國流行的民俗,被稱為愚人節。18世紀初,愚人節從法國傳到英國,又被英國移民帶到了美國,最終成為西方的傳統節日之一。


習俗

最典型的活動還是大家互相開玩笑,用假話捉弄對方。總之在這一天,人們可以任意開玩笑,搞惡作劇,甚至報紙、電台也可以報道假新聞。

西方人還喜歡在愚人節這天組織家庭聚會,主人把整理房間一新,待客人來後則祝他們「新年快樂」或「聖誕快樂」,以此互相打趣。愚人節聚會上一貫有「做假」的風俗,比如用蟹肉做偽裝的燒雞、西紅柿色拉下面藏著冰激凌,把糖果放在葯盒裡給客人食用等。


5、母親節 每年5月的第二個星期日

由來

美國南北戰爭結束後,正處於恢復期。弗吉尼亞州一間教會主日學校的總監賈維斯(Mrs Jarvis)夫人在學校里負責講述美國國殤紀念日的課程。她是10個孩子的母親,在講到戰爭中那些為國捐軀的英雄故事時,她認為:為國家貢獻了一個個英勇戰士的正是那些偉大的母親;戰士們血染疆場之後,承受著巨大悲痛、作出巨大犧牲的也是那些偉大的母親。她想應該創立一個母親節,來紀念和贊揚全世界的母親。賈維斯夫人去世後,她的女兒安娜.賈維斯(Anna Jarvis)想到母親含辛茹苦地撫養兒女成人的經歷,決定發起創立母親節,以完成母親當年的心願。在安娜的積極倡導下,1914年,母親節正式被確立。5月10日是賈維斯夫人去世的日子,為了紀念她,每年5月的第二個星期日被定為母親節。


習俗

在美國,這一天家裡的男成員要把全部的家務活包下來,讓母親休息。兒女們每人要做一件讓母親高興的事,以表孝心。遠在異地的孩子要打電話問候母親。

由於賈維斯夫人生前喜愛康乃馨花,於是康乃馨也成為母親節的象徵。人們在母親節這天要在胸前佩戴一朵康乃馨。母親健在的,戴彩色康乃馨;母親過世的,則戴白色康乃馨。


6、父親節  每年的6月的第三個星期日

由來

專門用一天向母親表示敬意的想法是1907年在美國首先提出來的。2年以後的1909年,住在華盛頓州士波肯市(Spokane)的杜德夫人(Mrs. Dodd),當她參加完教會舉辦的母親節主日崇拜之後,杜德夫人將她的感受告訴教會的瑞馬士牧師(Rev. Rasmus),她希望能有一個特別的日子,向偉大的斯馬特先生致敬,並能以此紀念全天下偉大的父親。

杜德夫人13歲那一年母親去世,父親威廉·斯馬特先生(Mr. William Smart)在美國華盛頓州東部的一個鄉下農場中,獨自一人,父兼母職撫養六名子女長大成人。斯馬特先生參與過美國南北戰爭,功勛標榜,他在妻子過世後立志不再續弦,全心帶大六名兒女。1909 年,就在兒女們長大成人之際,斯馬特先生辭世。

在得到教會的支持後,杜德夫人在1910年春天開始推動成立父親節的運動,1910年6月19日舉行了全世界的第一次父親節聚會。

1924年,在美國總統支持下,父親節成為全國性的節日,後來漸漸傳遍西方,成為固定節日。為了使父親節規范化,各方面強烈呼籲議會承認這個節日。1972年,總統尼克松正式簽署了建立父親節的議會決議。


習俗

父親健在的,子女胸前佩戴紅玫瑰;父親過世的則佩戴白玫瑰。兒女們會在這一天為父親送上領帶、襪子、打火機之類的小禮品,以表示自己的愛心。

在父親節的那一頓早餐是由子女們做的,父母早上不必早起,子女們做好早餐很拿到床前給父母親用。

各地風俗不同,也有向父親送康乃馨、向日葵、太陽花的。


7、復活節 能見到圓月的春分當日(3月20.、21日)或春分圓月後的第一個星期日

由來

據聖經記錄,耶穌被叛徒猶大出賣後遭到逮捕,最終被釘死在十字架上。臨終前,耶穌說的最後一句話是:「我的信徒們,無需為我的死而悲傷,三日後我必復活。」

三天後的黎明,一個白衣天使從空中降臨,他推倒封住墳墓的石頭,正襟危坐,對兩位虔誠的瑪麗亞說:「耶穌不在墓中了,他已經復活,到加利利(地名,在今巴勒斯坦的北部地區)去了。」

就在此時,耶穌在加利利見到了自己的11個門徒,他對他們說:「我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末日!」 。在基督教教義中,耶穌基督之死是為了贖世人之罪,因此在基督教中,復活節具有重要意義。


習俗

雞蛋在西方象徵著死後又復甦的生命,因此被作為耶穌復活的標志。後來人們還把雞蛋染成五顏六色,以增加喜慶氣氛。復活節當天,家庭主婦們會把煮熟的「復活節彩蛋」藏在樹穴、草叢或山石後,讓孩子們四處尋找。在美國還有一年一度的白宮滾彩蛋活動。後來又發展到把巧克力、糖果等做成雞蛋模樣,包上各色彩紙,互相贈送。


8、萬聖節  11月1日

由來

傳說一:

萬聖節又稱「鬼節」,據說,人們以前相信故人的亡魂會在萬聖節前夜造訪人世。於是人們就在這一晚把自己打扮成妖魔鬼怪,把鬼嚇走,拎著燈火走在街上既是為了嚇走鬼魂,也是為鬼魂照亮路線,引導其回歸。


傳說二:

傳說有一個叫傑克的愛爾蘭人,因為他對錢特別吝嗇,就不允許他進入天堂,而被打入地獄。但是在那裡他老是捉弄魔鬼撒旦,所以被踢出地獄,罰他提著燈籠永遠在人世里行走。


傳說三:

兩千多年前,人們相信,故人的亡魂會在這一天回到故居地在活人身上找尋生靈,藉此再生,而且這是人在死後能獲得再生的唯一希望。而活著的人則懼怕死魂來奪生,於是人們就在這一天熄掉爐火、燭光,讓死魂無法找尋活人,又把自己打扮成妖魔鬼怪把死人之魂靈嚇走。之後,他們又會把火種燭光重新燃起,開始新的一年的生活。


習俗

大多數家庭會在院子里擺上幾棵南瓜或是如真人一般高的稻草人,並且在窗戶上裝飾小小的南瓜燈;夜幕降臨後,孩子們便戴上千奇百怪的面具,或扮作騎魔帚的女巫,或戴上畫有骷髏旗的帽子扮成海盜,手裡提著一盞南瓜燈四處游盪,向鄰居們索要糖果。在這一晚,大人們也可以盡其所能地作怪,而不會招致異樣的眼光。

象徵物是傑克南瓜燈。萬聖夜的主題是鬼怪、嚇人,以及與死亡、魔法、怪物有關的事物。通常與萬聖夜扯上關系的事物有鬼魂、食屍鬼、巫婆、蝙蝠、黑貓、貓頭鷹、精靈、僵屍、骷髏和惡魔等,還有虛構人物如吸血鬼和科學怪人。

黑色和橙色是萬聖夜的傳統顏色。現代萬聖夜的產品也大量使用紫色、綠色和紅色。秋天的元素如南瓜和稻草人等,也成為萬聖節的象徵。


9、感恩節  11月的第四個星期四

由來

1620年,著名的「五月花」號渡輪滿載著102名不堪忍受英國國內宗教迫害的清教徒前往美國尋求宗教自由,他們在海上顛簸了兩個月之後,終於在十一月在英國英格蘭西南部的普里茅斯港登陸。這一年冬天,他們遇到了難以想像的困難,處在飢寒交迫之中。冬天過後,只有50多人活了下來。第二天春天,這些英國移民得到了當地印第安人的幫助,開始播種、耕作,並終於獲得了豐收。按照宗教習慣,移民們感謝上帝賜予他們的收獲,邀請印第安人一起舉行了三天狂歡活動。從此這一習俗延續下來,並逐漸風行。1863年,美國總統林肯宣布每年十一月的第四個星期四為感恩節。


習俗

人們按照習俗前往教堂做感恩祈禱,城鄉市鎮到處舉行化裝遊行、戲劇表演和體育比賽等,學校和商店也都按規定放假休息。孩子們還模仿當年印第安人的模樣穿上離奇古怪的服裝,畫上臉譜或戴上面具到街上唱歌、吹喇叭。

散居在他鄉外地的家人們也會從天南海北歸來,一家人團團圓圓,品嘗美味的感恩節火雞。也不會忘掉在這一天邀請好友、單身漢或遠離家鄉的人共度佳節。

感恩節的食品富有傳統特色,火雞是感恩節傳統主菜,通常是把火雞肚子里塞上各種調料和拌好的食品,然後整隻烤熟後端出,由男主人用刀切成薄片分給大家。此外,感恩節的傳統食品還有甜山芋、玉蜀黍、南瓜餅、紅莓果醬等。

7、西方節日有哪些?

1、聖誕節

聖誕節是基督教徒紀念耶穌基督(Jesus Christ)誕生 的日子,公認的日期是12月25日。聖誕節本是一個宗教性的節日,後來逐漸演變成一個具有民族風格的全民性的節日,在美國、英國、加拿大、德國、義大利、澳大利亞等西方國家,甚至非洲,東南亞一些國家都很盛行。

2、母親節

母親節( Mother's Day)是英美等國家為了表達對母親的敬意而設的一個節日。日期是每年的5月第二個星期日(the 2nd Sunday in May)。

20世紀80年代,母親節逐漸被中國內地的民眾所接受。從1988年開始,中國南方的廣州等一些城市開始舉辦母親節的慶祝活動,並把評選「好母親」作為內容之一。

3、父親節

父親節(Father's Day)每年的6月的第三個星期日(the 3rd Sunday inJune)。主要在美國和加拿大。父親節起源於20世紀初的美國。據說當時在華盛頓州有一位名叫的人,她年幼喪母,兄弟姐妹六人全靠父親撫養成人。

4、復活節

復活節是西方國家隆重而又盛大的宗教節日。復活節的清晨,當天邊剛抹上一縷晨略,婉轉而深沉的樂曲開始響徹晨空。在樂曲的感召下,基督教徒從四面八方湧向教堂、公園或公共廣場去迎接復活節的黎明,紀念基督耶穌的復活。

節日期間,人們按照傳統習俗把雞蛋煮熟後塗上紅色,代表天鵝泣血,也表示生命女神降生後的快樂。大人孩子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處,用彩蛋作游戲,他們把彩蛋放在地上或土坡上滾,最後破裂者即為獲勝,勝利者可以得到所有游戲者的彩蛋。

5、愚人節

愚人節(April Fool's Day或All Fools' Day)也稱萬愚節、幽默節。愚人節,時間為4月1日,是從19世紀開始在西方興起流行的民間節日,並未被任何國家認定為法定節日。在這一天人們以各種方式互相欺騙和捉弄,往往在玩笑的最後才揭穿並宣告捉弄對象為「愚人」。

玩笑的性質極少包含實質惡意,但個別玩笑由於開得過大而引起人們的恐慌,從而產生較大規模反響並且衍生成為(傳媒)謠言和都市傳說,所以對於人們來說一般會加以避免開如有關災難之事的玩笑。

8、西方的節日有哪些

西方的節日有很多,比較重要的有元旦、情人節、愚人節、國際勞動節、復活節、聖誕節、萬聖節、感恩節、父親節、母親節等。由於文化和習俗的不同,各國人民慶祝節日的方式和形式也有一定的差異。

元旦
在西方國家,盡管聖誕節才是最大的節日,但元旦在人們心目中仍佔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晚會是慶祝新年到來必不可少的活動,西方各國的人們都喜歡在歡快的樂曲和絢麗的光彩中喜氣洋洋地度過一年的最後一個夜晚。

情人節
情人節,又稱聖瓦倫丁節或聖華倫泰節,日期在每年公歷的2月14日,是西方國家的傳統節日之一,起源於基督教。如今已經成為全世界著名的浪漫節日,但是不同國家的人們表達愛意的方式卻各不相同。
愚人節
按照西方國家的習俗,在愚人節這一天,人們可以任意說謊騙人,愚弄他人。騙人技術越高明,越能得到推崇。在愚人節受到愚弄的人被稱為AprilFool(4月愚人)。愚人節最典型的活動是大家互相開玩笑,用假話捉弄對方。

聖誕節
聖誕節是基督教紀念耶穌誕生的重要節日。亦稱耶穌聖誕節、主降生節,天主教亦稱耶穌聖誕瞻禮。現在西方在聖誕節常互贈禮物,舉行歡宴,並以聖誕老人、聖誕樹等增添節日氣氛,已成為普遍習俗。聖誕節也成為西方世界以及其他很多地區的公共假日。

熱點內容
新泰特產 發布:2020-09-14 19:00:13 瀏覽:505
適合開業的音樂 發布:2020-09-17 11:28:55 瀏覽:503
送男生十字綉 發布:2020-09-16 16:05:07 瀏覽:503
神秘商店皮膚贈送 發布:2020-09-16 15:38:37 瀏覽:503
手繪聖誕賀卡 發布:2020-09-16 14:48:57 瀏覽:503
青島初中升學率 發布:2020-09-16 09:55:57 瀏覽:503
送媽媽的生日蛋糕圖片 發布:2020-09-16 09:10:18 瀏覽:503
夢生日 發布:2020-09-16 18:24:33 瀏覽:502
紙禮物盒 發布:2020-09-16 15:55:47 瀏覽:502
wow角色定製 發布:2020-09-16 14:46:32 瀏覽: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