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西方節日 » 七夕節公歷什麼時候

七夕節公歷什麼時候

發布時間: 2023-04-21 23:40:27

1、七夕節是哪一天?

七夕:七月七,人稱「七姐誕」,因拜祭活動在七月初七晩上(晚上,古稱「夕」),故稱為「七夕」。

關於七夕,中國古代有很多關於它的記載。

東漢崔寔的《四民月令》其文雲:「七月四日,命治曲室,具薄持槌,取凈艾。六日,饌,治五(按:同谷)磨具。七日,遂作曲及磨具。是日也,可合藍丸及蜀柒丸,曝經書及衣裳,作干糗,采蕙爾也。」這里記載了從七月四日至六日對七月七當天的准備,以及七月七當天製作吃食、葯物、曝曬圖書和衣物的相關活動。其中流行於後世的,主要是「曝經書及衣裳」。

《世說新語》中引晉戴奎《竹林七賢論》雲:「舊俗:七月七日法當曬衣。諸阮庭中爛然錦綺,咸時總角,乃豎長竿,掛犢鼻褌也。」這里提及的「法當曬衣」,可知是普遍流行的習俗,後來到了明清之際,七夕也仍有曝曬這樣的民間活動。北京《永樂府志》載,「七月七日,曝洗、作曲、合葯」;河北《內丘縣志》也有「七月七日暴衣書,不知乞巧」的記載。然而在今天這一習俗已成流風遺韻,恐已消亡,《中華全國風俗志》中甚至都不見記錄。

而真正使七夕深入人心的還是牛郎織女的神話故事。

成書於西周的《詩經•小雅•大東》記載了吟誦這兩顆星星的詩句:

維天有漢,監亦有光。

歧彼織女,終日七襄。

雖則七襄,不成報章。

睆彼牽牛,不以服箱。

不過這僅是古人借著兩顆星星來寄託自己的情感,跟牛郎織女傳說還有一定的差距。

直到漢朝,人們把牛郎織女編成了神話故事。崔寔《四民月令》說:「七月七,河鼓(即牛郎)、織女二星神當會。」這個記載里,牛郎織女在農歷七月七這天相見。一直到南北朝這個浪漫無邊的時代,牛郎織女故事在文人們的編織下,身世也被編排得更清晰。南北朝《荊楚歲時記》中記載,「天河之東有織女,天帝之子也,年年織杼勞役,織成雲錦天衣。天帝憐其獨處,許嫁河西牽牛郎。嫁後遂廢織。天帝怒,責令歸河東,使一年一度相會。」

牛郎織女傳說終於成了一個亦真亦幻的故事,依託現實社會為背景,牽牛星從天上的星神變成了人間放牛娃,織女則因動了凡心下嫁到人間。梁吳均《續齊諧記》的記述更詳:

桂陽成武丁有仙道。常在人間,忽謂其弟曰:「七月七日織女當渡河,諸仙悉還宮。吾向已被召,不得停,與爾別矣。」弟問曰:「織女何事渡河?兄當何還?」答曰:「織女暫詣牽牛,吾去後三十年當還。」明日,失武丁。至今雲織女嫁牽牛。

牛郎織女傳說為七月七增加的是浪漫、傳奇色彩,但是七夕最重要的還是它的現實主義寄託,也即「乞巧」,女孩子向織女(育有一對兒女的織布高手)乞求讓自己心靈手巧的節日。相傳在七夕晚上,皇宮內的宮女還要進行穿針乞巧的比賽,最先完成的宮女便是「得巧」。宋元之際,七夕乞巧相當隆重,京城中也設有專賣乞巧物品的市場,稱為「乞巧市」。人們從七月初一就開始置辦乞巧物品,乞巧市上人流如織。少女們都希望可以嫁個如意郎、向織女求賜美滿姻緣。

所以七夕不僅僅是女兒們的節日,到了如今,更被賦予了情人節的意義。

2、七夕節是什麼時候

七夕節,中國傳統節日,又稱七巧節、七姐節、女兒節、乞巧節、七娘會、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

2022年七夕節是8月4日,星期四,農歷七月棗燃初七。農歷七月初七是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七夕始於漢朝,是流行於中國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相傳農歷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婦女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故稱為「乞巧」。

七夕節婦女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禮拜七姐、陳列花果、女紅(gōng)等諸多習俗影響至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漢字文化圈國家。

七夕節起始於上古,普及於西漢,鼎盛於宋代。在古代,七夕節是靚女們的專屬節日。在七夕的眾多民俗當中,有些逐漸消失,但還有相當一部分被人們延續了下來。

七夕節發源於中國,在部分受中華文化影響的亞洲GJ如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也有慶祝七夕的傳統。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列入第一批GJ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七夕節的習俗

1、「雅秋」的傳說

另外,神話傳說天上的織女嚮往人間,私自下嫁牛郎。生氣的王母娘娘用她的發簪劃出一凳脊虛條天河將其二人分隔兩邊。每年的七月七由喜鵲搭橋相會。因此在萊陽當地有傳說,七月七這一天一般看不到喜鵲(膠東方言稱「雅秋」),因都聚集到天河搭彩橋去了。

2、「姐姐哭」的傳說

再據說這一日有情人夜晚在葡萄架下約會能白野斗頭諧老,夜深還能聽到牛郎織女的私語。這一日及前幾天如逢陰雨連綿,稱其「姐姐哭」,即盼姐姐望相會的日子。因天河相隔,織女思念牛郎,以淚水洗面,故天上的雨一陣一陣的,稱其為「姐姐哭」。

3、七夕是幾月幾日?

七夕即農歷七月初七。

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
七夕是流行於中國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相傳農歷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婦女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故稱為「乞巧」。
七夕乞巧,最早起源於中國漢代,其起源於對自然的崇拜及婦女穿針乞巧,後被賦予牛郎織女的傳說使其成為極具浪漫色彩的節日之一。婦女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活動,禮拜七姐,陳列花果、女紅等習俗。遠傳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漢字文化圈國家。
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近年來因受外來文化影響,洋節逐漸流行中國,部分商家和媒體聯合炒作,宣傳為「中國情人節」。
節日起源:
婦女乞巧:
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
自然崇拜:
「七夕」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從歷史文獻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隨著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生,有關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就有了。人們對星星的崇拜遠不止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他們認為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間辨別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叫魁星,又稱魁首。後來,有了科舉制度,中狀元叫「大魁天下士」,讀書人把七夕叫「魁星節」,又稱「曬書節」,保持了最早七夕來源於星宿崇拜的痕跡。
時間崇拜:
「七夕」也來源古代人們對時間的崇拜。「七」與「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給人以時間感。古代中國人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數在民間表現在時間上階段性,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局。舊北京在給亡人做道場時往往以做滿「七七」為完滿。以「七曜」計算的「星期」,在日語中尚有保留。「七」又與「吉」諧音,「七七」又有雙吉之意,是個吉利的日子。在台灣,七月被稱為「喜中帶吉」月。因為喜字在草書中的形狀好似連寫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歲又稱「喜壽」。
數字崇拜:
「七夕」又是一種數字崇拜現象,古代民間把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再加上預示成雙的二月二和三的倍數六月六這「七重」均列為吉慶日。「七」又是算盤每列的珠數,浪漫而又嚴謹,給人以神秘的美感。「七」與「妻」同音,於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與女人相關的節日。
生殖崇拜:
」七七"是生命周期。《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男不過盡八八,女不過盡七七,而天地之精氣皆竭矣。"
它說男子以8歲一個周期,女子以7歲一個周期。女子7歲腎氣盛,換牙齒頭發變長;二七天癸至,任脈通。天癸是腎精,任督二脈,以中醫說法,"為一身陰陽之海,五氣貞元",也就是說,二七就來月經,可以生子。三七腎氣平均,最後的牙齒長齊,發育完全成熟。四七筋骨堅,頭發長極,身體盛壯,到了頂點。五七陽明脈衰,面容開始焦黃,頭發開始掉。六七"三陽脈衰於上,面皆焦,發始白"。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是一個生命周期結束。"七"這個數字又指西方,所以七七相遇,應該是結束中的誕生。《周易·復卦》:"反復其道,七日來復,天行也。"孔穎達疏:"天之陽氣絕滅之後,不過七日陽氣復生,此乃天之自然之理,故曰天行。""來復"是去而復來,也就是重生,輪回循環,所以七七四十九天魂魄散盡,又七七四十九天魂魄豐滿。

4、七夕節在幾月幾日

每年的夏歷七月七日慶祝。在公歷上的日期不是固定的,因為農歷和公歷之間有一個差異。在2023年,七夕節將在公歷8月22日慶祝。
七夕節,也稱為「乞巧節」或「牛女節」陪掘空,是中國傳統的節日之一,通常在農歷七月初七慶祝。傳說,這一天是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因此也被稱為「中國情人節」。七夕節是中國古代最具浪漫色彩的節日之一,人們通常會在這一天賞月、燃香、祈福,也會制蘆瞎作七巧板、吃巧果等,表達對愛情的嚮往和祝福。
在現代社會,七夕節已經成為了一個重要的商散宴業節日,很多商家會在這一天推出各種促銷活動,吸引消費者購物消費。

熱點內容
新泰特產 發布:2020-09-14 19:00:13 瀏覽:505
適合開業的音樂 發布:2020-09-17 11:28:55 瀏覽:503
送男生十字綉 發布:2020-09-16 16:05:07 瀏覽:503
神秘商店皮膚贈送 發布:2020-09-16 15:38:37 瀏覽:503
手繪聖誕賀卡 發布:2020-09-16 14:48:57 瀏覽:503
青島初中升學率 發布:2020-09-16 09:55:57 瀏覽:503
送媽媽的生日蛋糕圖片 發布:2020-09-16 09:10:18 瀏覽:503
夢生日 發布:2020-09-16 18:24:33 瀏覽:502
紙禮物盒 發布:2020-09-16 15:55:47 瀏覽:502
wow角色定製 發布:2020-09-16 14:46:32 瀏覽: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