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節是什麼時期確定的
1、七夕起源於什麼朝代?
七夕起源於漢代。
七夕節起源於漢代,是我們中國的「情人節」。早在東晉年間的一本歷史筆記小說集《西京雜記》中就有對其相關的記載。後來的唐詩宋詩中,也不乏出現七夕節的身影,比如唐朝詩人羅隱的「香帳簇成排窈窕,金針穿罷拜嬋娟。」將這一節日中天上人間的美好寫得淋漓盡致。
故事介紹:
傳說在很久以前,有一個孤兒跟著哥哥嫂嫂生活卻沒有得到良好的待遇,他沒有名字,和他關系親密的只有每天放的那頭牛,於是大家都叫他牛郎。牛郎把這牛當作他的朋友,平時的一些生活中的見聞都會告知於它。
一天晚上老牛突然說話了,它告訴牛郎「明天黃昏時樹林里會有一群美麗的姑娘到湖中戲水,地上有一件粉紅色的紗衣,你要撿起這件紗衣然後在樹林里等待。之後會有一個女子前來找你要衣服,她就是你的妻子。
第二天牛郎按老牛的話做了果然看到一位仙女一樣漂亮的姑娘來找自己要衣裳。他們述說了各自的遭遇,原來她是天上的織女,每天都要織出許多錦緞掛在天上,根本沒有自由可言。這次是趁著王母娘娘打瞌睡偷偷下凡來的,兩人聽完彼此的話後既同情又憐惜對方。牛郎勸她留下來和他一起生活,織女同意了,於是和他過上了男耕女織的幸福生活。
2、七夕節是從什麼時候開始過的哪?
在文字資料上關於七夕的風俗記載最早見於東晉時期葛洪的《西京雜記》:「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這便是七姐誕的乞巧風俗的記載。
南朝梁時期,代宗懍在《荊楚歲時記》中載,「七月七日,為牽牛織女聚會之夜。是夕,人家婦女結綵縷,穿七孔針,或以金銀玉石為針,陳幾筵酒脯瓜果於庭中乞巧。有蟢子網瓜上,則以為符應」。
可見南北朝時,南方七夕乞巧儀式已頗為復雜,不僅要祭拜牽牛織女二星、月下穿針,還要在庭中擺放瓜果,而根據蜘蛛所結網判定是否「得巧」的習俗也已經形成。
(2)七夕節是什麼時期確定的擴展資料:
七夕節,又稱七巧節、七姐節、女兒節、乞巧節、七娘會、巧夕、牛公牛婆日、雙七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為傳統意義上的七姐誕,因拜祭活動在七月七日晩上舉行,故名「七夕」。
拜七姐,祈福許願、乞求巧藝、坐看牽牛織女星、祈禱姻緣、儲七夕水等,是七夕的傳統習俗。經歷史發展,七夕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美麗愛情傳說,因被賦予了與愛情有關的內涵,使其成為了象徵愛情的節日,從而被認為是中國最具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在當代更是產生了「中國情人節」的文化含義。
網路——七夕節
3、七夕節起源於哪個朝代
七夕節起始於上古,普及於西漢,鼎盛於宋代。在七夕的眾多民俗當中,有些逐漸消失,但還有相當一部分被人們延續了下來。七夕節發源於中國,在部分受中華文化影響的亞洲國家如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也有慶祝七夕的傳統。七夕節,又稱七巧節、七姐節、女兒節、乞巧節、七娘會、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七夕節由星宿崇拜演化而來,為傳統意義上的七姐誕,因拜祭「七姐」活動在七月七晩上舉行,故名「七夕」。拜七姐,祈福許願、乞求巧藝、坐看牽牛織女星、祈禱姻緣、儲七夕水等,是七夕的傳統習俗。經歷史發展,七夕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美麗愛情傳說,使其成為了象徵愛情的節日,從而被認為是中國最具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在當代更是產生了「中國情人節」的文化含義。[1][2][3][4]七夕節既是拜祭七姐的節日,也是愛情的節日,是一個以「牛郎織女」民間傳說為載體,以祈福、乞巧、愛情為主題,以女性為主體的綜合性節日。七夕的「牛郎織女」來源於人們對自然天象的崇拜,上古時代人們將天文星區與地理區域相互對應,這個對應關系就天文來說,稱作「分星」,就地理來說,稱作「分野」。相傳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織女會於天上的鵲橋相會。
4、七夕是那個朝代成立的
七夕節始於中國漢朝。
七夕是一個以女性參與為主的節日,主要強調「乞巧」,女子希望自己能夠心靈手巧。這與以織女為主人公的牛女傳說有關。織女智慧與善良兼備,又心靈手巧,是中國古代女性尊崇的偶像。七夕節自然成為婦女寄託情思和美好願望的載體。
七夕節的乞巧習俗,始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稱為乞巧節。
5、七夕節起源於哪個朝代?
七夕是農歷的七月初七,對中國人來說,是中國的情人節,相傳是牛郎織女相會的日子。七夕又被稱為乞巧節,這時候女生都會祭拜織女,一來是祈求自己心靈手巧,二來是保佑自己可以找到一個如意郎君,以後可以甜蜜地生活在一起。
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發源於中國,是華人地區以及部分受漢族文化影響的東亞國家傳統節日,農歷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婦女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故稱為「乞巧」。
民間習俗
香橋會
每年七夕,人們都趕來參與,搭制香橋。所謂香橋,是用各種粗長的裹頭香(以紙包著的線香)搭成的長四五米、寬約半米的橋梁,裝上欄桿,於欄桿上紮上五色線製成的花裝飾。入夜,人們祭祀雙星、乞求福祥,然後將香橋焚化,象徵著雙星已走過香橋,歡喜地相會。這香橋是由傳說中的鵲橋傳說衍化而來的。
接露水
浙江農村,流行用臉盆接露水的習俗。傳說七夕節時的露水是牛郎織女相會時的眼淚,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以上內容參考 網路—七夕節
6、七夕節最早是什麼時間開始的
七夕節根據史料記載最早起源於漢代。
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
後來的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
七夕節的來源
七夕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從歷史文獻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隨著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生,有關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就有了。
人們對星星的崇拜遠不止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他們認為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間辨別方向。
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叫魁星,又稱魁首。後來,有了科舉制度,中狀元叫「大魁天下士」,讀書人把七夕叫「魁星節」,又稱「曬書節」,保持了最早七夕來源於星宿崇拜的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