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節又被稱之為什麼
1、七夕節又叫什麼節
導語:每年農歷七月初七這一天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七夕節,那麼大家知道七夕節還叫什麼節嗎?下面就由我來一一解答吧!
七夕節又叫什麼節
在我國,農歷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氣溫暖,草木飄香,這就是人們俗稱的七夕節,也有人稱之為「乞巧節」或「女兒節」,這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
七夕坐看牽牛織女星,是民間的習俗,相傳,在每年的這個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在鵲橋相會之時。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稱為乞巧節。
1、蘭夜 ——農歷七月古稱「蘭月」,故七夕又稱「蘭夜」。
2、小兒節 ——因為乞巧、乞文等俗多由少女、童子為之,故稱之。
3、穿針節 ——因為這天有穿針的習俗,故稱穿針節。
4、雙七 ——此日月、日皆為七,故稱雙七,也稱重七。
5、香日 ——俗傳七夕牛女相會,織女要梳妝打扮、塗脂抹粉,以至滿天飄香,故稱。
6、星期 ——牛郎織女二星所在的方位特別,一年才能一相遇,故稱這一日為星期。
7、巧夕 ——因七夕有乞巧的風俗,故稱巧夕。
8、女節 ——七夕節以少女拜仙及乞巧、賽巧等為主要節俗活動,故稱女節,亦稱女兒節、少女節。
七夕節餐廳推薦
一年一度的七夕節馬上就要來咯,是否想好去哪裡度過呢?七夕節,作為中國的情人節,年青的情侶們自然也不會錯過良機,訂情人餐、送禮物等已經成為七夕節那一天情侶們必做的流程了。那麼一年一次的七夕節日,如何留下浪漫的回憶,特推薦七夕節可以去的餐廳:
「試探期」情侶推薦:仙蹤林
對於彼此還處於「試探期」的情侶們來說,「做錯」有時候比「不做」後果更嚴重,所以在彼此還不是很了解的時候,先擇七夕節要吃情侶餐最好不要去那些口味很重的餐館,萬一不合對方口味,尷尬不說,有沒有下一頓都說不定呢!記住,美食不過起穿針引線的作用,情調浪漫,方便聊天,能讓對方全身心的放鬆才是最好的去處。
此類情侶,在七夕節那一天,可以選擇仙蹤林作為情人節的用餐地,青藤懸掛、卵石漫地、鞦韆搖盪的天然野趣不知迷倒了多少俊男靚女。搖曳其間,輕啜一口招牌奶茶,聆聽一曲悠揚音樂,悠閑地愜意感頓生。
招牌奶茶、雞翅及炸豆腐
推薦仙蹤林的招牌奶茶,沖得香,撞得滑,茶瘦奶肥,茶味和奶味都清晰可分,但兩種味道又配合得天衣無縫,一口喝下去,能讓心浮氣躁的人馬上原神歸位。沉澱在杯底的珍珠糯糯qq的,帶點桂花香,彈性十足且不黏牙。
剛出爐的炸豆腐是仙蹤林的亮點。金黃香酥、外焦里嫩,聞起來帶著點特有的臭味。豆腐表層裡面都是帶氣孔的,筋道有嚼頭,淋上濃稠的醬汁,咬下去冷熱香濃層次分明,那味道怎能不令人陶醉?
鹵水三拼面
鹵水三拼面份量夠足,裡面的牛肉很多,鋪了厚厚一層。醬鹵的很入味,只是湯汁稍微有點咸。面條不夠勁道,軟嗒嗒的,若是換成手擀麵口感會更好。
推薦理由:
綠野仙蹤般的氛圍靜謐安詳,鞦韆卵石頗討女生歡心,可以來這里喝茶聊天,也可以飽餐一頓。俘獲她的人,先要俘獲她的胃,當第一口招牌奶茶滑入喉中,甜了胃、蜜了心,還怕她不束手就擒?
「老夫老妻」推薦:城市花園
對於那些感情穩固的「老夫老妻」而言,平時的日子,或許少些浪漫,多點平淡才是真理,但是情人節當天可不能過得太馬虎哦,怎麼著也得為單調枯燥的生活留點美好回憶不是?想想平日忙於工作,有多久沒有坐在一起促膝長談了?是不是應該在鋼筋水泥般的都是叢林中尋覓處後花園,賞賞風景、講講情話,那本已歸於平淡的感情也會再一次升溫。
城市花園是一處可以看得到風景的咖啡店,坐在寬大的落地玻璃窗前可縱覽窗外的層巒疊翠。蔥翠的藤蔓隨性地攀爬上牆沿窗欞,連透過玻璃窗斜射進來的陽光彷彿都是慵懶的。整間店堂以寧靜的棕黃、涼薄的碧綠為主色系,錯落有致的室內布置精細而不煩瑣。舒緩的音樂淺淺流瀉,柔和燈光映射在璀璨的餐具上,流光溢彩。
法式煎雞扒套餐
在合肥吃簡餐,還是城市花園性價比最高。推薦法式煎雞扒套餐,濃郁的湯汁覆蓋在滑嫩的雞扒上,姜黃色的面條筋道彈牙,拌勻後吃上一口,油而不膩,麻而不燥,滿溢的醬香猛烈沖擊味蕾。另外還附贈有番茄濃湯、水果沙拉、咖啡和餐包。營養搭配豐盛得當,一人吃分量足矣。
愛爾蘭咖啡
極力推薦這里的愛爾蘭咖啡,那背後隱含的凄美故事本身就是感情的催化劑。當威士忌注入熱玻璃杯的一剎那,酒精因受熱得以揮發出來,滿室醇香。緊接著倒入滾燙的黑咖啡,兩者交匯,迸發的美妙氣味難以用語言形容。滾燙的咖啡穿過冰冷的鮮奶油,在酒精作用下,溫熱的感覺從腹中燃燒蔓延至全身。咖啡本身的香醇加上威士忌的清冽,激盪出獨特妙曼的香氣令人陶醉!
木瓜牛奶、鮮果盅和海鮮咖喱包
城市花園的木瓜牛奶里能喝到沙沙的木瓜瓤,所以口感豐厚了不少。乳白配橙紅,兩種明快的顏色糾纏在一起,青澀的甜香。濃艷的色與恬淡的味溶合出來的木瓜牛奶飲,在這個季節當仁不讓的成為店內點擊率最高的一款冰飲。
百匯鮮果盅,造型精緻,挖空了果肉的檸檬容器雕刻成細密的鋸齒狀,裡面塞滿草莓、奇異果、芸豆等果品,其上覆蓋厚厚一層鮮奶冰激凌,巧克力棒和威化餅斜斜的插在邊緣,簡直就是件完美的藝術品。每一勺口感都各有千秋,讓味蕾在盛夏享受一場美妙的.冰淇淋洗禮。
推薦理由:
整間店面有種頹廢的文藝復興氣息,輕松舒適的氛圍很容易身心放鬆。除各色扒類排飯外,水果甜品是城市花園的另一特色,賣相討喜、擺盤精緻,滿足小女孩大女人對食色孜孜不倦的追逐。拋開生活工作中的瑣事,在如此慵懶的環境里繾綣細語,日漸平淡的感情也會升溫不少哦!
「曖昧期」男女推薦:綠茵閣
若是拿捏不準「她」的口味,建議選擇充滿中國元素的綠茵閣西餐廳。除了各色西式餐點外,它還提供多款中國特色美食,且都是按照西餐的格式,寫著「頭盤」、「主菜」……上菜的時候也都是分餐制,對於初識的情侶來說最合適不過。飯點一過,貼心的店員就會調低光線,幽暗迷離的光影很適合搞曖昧呦。如此私密的空間里,感情升溫自不在話下。
綠茵閣位於太陽城負一樓,整體裝修風格現代、大氣、且精緻。喜歡牆上的塗鴉和靠牆的連排沙發,還有全透明的vip包間。店內的各色燈飾相當震撼,華麗麗的將整個餐廳襯托流光溢彩。晚上來此還會聆聽到live版的鋼琴演奏,年輕女子一襲白色華服,發髻高高挽起,修長的指尖優雅的跳躍於黑白琴鍵上,繾綣悠揚的音樂順勢流瀉。
2、七夕節又叫什麼節
七夕節,又稱乞巧節、七巧節、七姐節、女兒節、七娘會、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乞巧,農歷七月七日夜,穿著新衣的少女們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稱為「乞巧」。據說,七姐是天上的織布能手,舊時代婦女向七姐「
3、七夕節又叫什麼節?
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雙七、香日、星期、蘭夜、女兒節或七姐誕等。漢代,七夕被賦予了婦女向織女星乞巧智慧和巧藝的人文內涵,形成了七夕乞巧習俗,故亦稱為「乞巧」。
七夕節是流行於中國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七夕節的婦女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禮拜七姐、陳列花果與女紅(gōng)等諸多習俗影響至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漢字文化圈國家。
「七夕節」是世界上最早的愛情節日。是一個以牛郎織女的民間傳說為載體,以愛情為主題,以女人為主角的節日。 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3)七夕節又被稱之為什麼擴展資料
乞巧七夕的習俗
七夕節最普遍的習俗,就是婦女們在七月初七的夜晚進行的各種乞巧活動。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們穿針引線驗巧,做些小物品賽巧,擺上些瓜果乞巧,各個地區的乞巧的方式不盡相同,各有趣味。
在山東濟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動很簡單,只是陳列瓜果乞巧,如有喜蛛結網於瓜果之上,就意味著乞得巧了。而鄄城、曹縣、平原等地吃巧巧飯乞巧的風俗卻十分有趣:七個要好的姑娘集糧集菜包餃子,把一枚銅錢、一根針和一個紅棗分別包到三個水餃里,乞巧活動以後,她們聚在一起吃水餃,傳說吃到錢的有福,吃到針的手巧,吃到棗的早婚。
有些地方的乞巧節的活動,帶有競賽的性質,類似古代鬥巧的風俗。近代的穿針引線、蒸巧悖悖、烙巧果子、還有些地方有做巧芽湯的習俗,一般在七月初一將穀物浸泡水中發芽,七夕這天,剪芽做湯,該地的兒童特別重視吃巧芽,以及用麵塑、剪紙、彩綉等形式做成的裝飾品等就是鬥巧風俗的演變。而牧童則會在七夕之日採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叫做「賀牛生日」(傳說七夕是牛的生日)。
諸城、滕縣、鄒縣一帶把七夕下的雨叫做「相思雨」或「相思淚」,因為是牛郎織女相會所致。膠東,魯西南等地傳說這天喜鵲極少,都到天上搭鵲橋去了。
在今日浙江各地仍有類似的乞巧習俗。如杭州、寧波、溫州等地,在這一天用麵粉制各種小型物狀,用油煎炸後稱「巧果」,晚上在庭院內陳列巧果、蓮蓬、白藕、紅菱等。女孩對月穿針,以祈求織女能賜以巧技,或者捕蜘蛛一隻,放在盒中,第二天開盒如已結網稱為得巧。
在紹興農村,這一夜會有許多少女一個人偷偷躲在生長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在夜深人靜之時如能聽到牛郎織女相會時的悄悄話,這待嫁的少女日後便能得到這千年不渝的愛情。
為了表達人們希望牛郎織女能天天過上美好幸福家庭生活的願望,在浙江金華一帶,七月七日家家都要殺一隻雞,意為這夜牛郎織女相會,若無公雞報曉,他們便能永遠不分開。
在廣西西部,傳說七月七日晨,仙女要下凡洗澡,喝其澡水可避邪治病延壽。此水名「雙七水」,人們在這天雞鳴時,爭先恐後地去河邊取水,取回後用新瓮盛起來,待日後使用。
廣州的乞巧節獨具特色,節日到來之前,姑娘們就預先備好用彩紙、通草、線繩等,編製成各種奇巧的小玩藝,還將谷種和綠豆放入小盒裡用水浸泡,使之發芽,待芽長到二寸多長時,用來拜神,稱為「拜仙禾」和「拜神菜」。從初六晚開始至初七晚,一連兩晚,姑娘們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飾,一切都安排好後,便焚香點燭,對星空跪拜,稱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連拜七次。
拜仙之後,姑娘們手執綵線對著燈影將線穿過針孔,如一口氣能穿七枚針孔者叫得巧,被稱為巧手,穿不到七個針孔的叫輸巧。七夕之後,姑娘們將所製作的小工藝品、玩具互相贈送,以示友情。
在福建,七夕節時要讓織女欣賞、品嘗瓜果,以求她保佑來年瓜果豐收。供品包括茶、酒、新鮮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鮮花和婦女化妝用的花粉以及一個上香爐。一般是齋戒沐浴後,大家輪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禱心願。
女人們不僅乞巧,還有乞子、乞壽、乞美和乞愛情的。而後,大家一邊吃水果,飲茶聊天,一邊玩乞巧游戲,乞巧游戲有兩種:一種是「卜巧」,即用卜具問自己是巧是笨;另一種是賽巧,即誰穿針引線快,誰就得巧,慢的稱「輸巧」,「輸巧」者要將事先准備好的小禮物送給得巧者。
4、七夕節又被稱為什麼節?
七夕:七月七,人稱「七姐誕」,因拜祭活動在七月初七晩上(晚上,古稱「夕」),故稱為「七夕」,是給牛郎織女過的。
七夕節既是拜祭七姐的節日,也是愛情的節日,是一個以「牛郎織女」民間傳說為載體,以祈福、乞巧、愛情為主題,以女性為主體的綜合性節日。
七夕的「牛郎織女」來源於人們對自然天象的崇拜,上古時代人們將天文星區與地理區域相互對應,這個對應關系就天文來說,稱作「分星」,就地理來說,稱作「分野」。相傳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織女會於天上的鵲橋相會。
乞求姻緣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閃耀,一道銀河橫貫南北,銀河的東西兩岸,各有一顆閃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遙遙相對,那就是牽牛星和織女星。
婺女星後來衍化成神話中的女神,民間即稱為七姐、天仙娘娘、七娘媽等,是編織雲彩、情侶、婦女、兒童的保護神。世間無數的有情男女都會在七夕夜晚對著星空向織女祈禱自己的姻緣美滿。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七夕節
5、七夕節又被稱為什麼節
七夕節又被稱為「女兒節」、「七巧節」、「乞巧節」、「七姐節」、「七姐誕」、「七夕祭」、「牛公牛婆日」等。早在我國漢朝時期之前,七夕節就已經出現,距今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是古代文獻中最早關於乞巧的記載。
七夕節簡介
七夕節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七夕節由星宿崇拜衍化而來,為傳統意義上的七姐誕,因拜祭「七姐」活動在七月七晩上舉行,故名「七夕」。拜七姐,祈福許願、乞求巧藝、坐看牽牛織女星、祈禱姻緣、儲七夕水等,是七夕的傳統習俗。
經歷史發展,七夕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美麗愛情傳說,使其成為了象徵愛情的節日,從而被認為是中國最具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在當代更是產生了「中國情人節」的文化含義。
七夕節既是拜祭七姐的節日,也是愛情的節日,是一個以「牛郎織女」民間傳說為載體,以祈福、乞巧、愛情為主題,以女性為主體的綜合性節日。七夕的「牛郎織女」來源於人們對自然天象的崇拜,上古時代人們將天文星區與地理區域相互對應,這個對應關系就天文來說,稱作「分星」,就地理來說,稱作「分野」。相傳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織女會於天上的鵲橋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