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升学指导ppt
1、谁能帮我找一个初三政治的详细的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初三政治备考知识点归纳(初三部分)
第一课
1.支配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①人类社会生产发展的过程,必然会发生两个方面的关系,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为生产力;二是人与人的关系,表现为生产关系。
②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要求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和它相适应。生产力发展了,生产关系就要相应的变化,于是,新的生产关系就要代替旧的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③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时,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这时,生产力就要求改变原来的旧的生产关系,由更能适应生产力的生产关系来代替它。
④正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推动着人类社会往前发展。
含 义 包 括 内 容 相 互 关 系
生产力 人与自然的关系 劳动者(决定因素)劳动工具(标志)劳动对象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关系 人与人的关系 生产资料归谁占有(基础)人与人的关系产品的分配
2.五大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概况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
生产力 劳动者 劳动经验少,劳动技能低,知识水平不高 技能提高经验丰富 科技文化艺术水平高,技术提高 比以往大大提高
劳动工具 石器,金属工具(后期) 金属工具(铜) 铁制农具牛耕 机器、电器、计算机等
劳动对象 范围狭窄 范围扩大 进一步扩大 极大扩大
生产关系 生产资料占有 公有 奴隶主完全占有,奴隶没有任何资料 地主占有大部分土地,农民没有或者只有少量土地 资本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劳动人民一无所有 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人与人关系 平等合作 奴隶主完全占有奴隶,残酷剥削压迫奴隶 农民租种地主的土地,受到地主的剥削 劳动人民受雇于资本家,遭受剥削 互助合作
产品分配 平均分配 全部产品归奴隶主所有,奴隶主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 地主通过地租高利贷等方式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果实,小部分归农民自己所有 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工人只能得到维持生活的工资 按劳分配
3.三个剥削社会的剥削比较
剥削基础 剥削方式 表现形式
奴隶社会 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本身 奴隶被当作“会说话的工具”完全在奴隶主的强制下劳动,劳动成果完全被奴隶主占有 赤裸裸
封建社会 地主占有大部分的土地,农民没有或者只有少量的土地,农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 农民租种地主的土地,把大部分的劳动成果当作地租交给地主,自己只有小部分 明显的
资本主义社会 资本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工人没有任何生产资料,但有人身自由 工人成为资本家的雇佣工人,资本家付给工人工资,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隐蔽的
4.资本主义社会的三次科技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 第三次
兴起时间 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 19世纪最后几十年 20世纪40年代
标 志 蒸气机的发明和使用 电力的广泛应用 电子计算机、原子能和空间科学技术的发明和应用
影响 对生产力 ①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②使生产力实现飞跃发展,创造巨大社会财富; ①人类跨入了电气时代;②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突飞猛进增长; ①生产实现了自动化、智能化;②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对生产关系 ③使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主义制度最终确立起来 ③使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③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局部调整,进一步适应了生产力的要求
5.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出现阶级和国家
原是社会后期生产力的发展 → 产品剩余 → 贫富分化 → 私有制 → 阶级对立(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 → 奴隶制国家(阶级统治的工具)
具体表述看《升学指导》P30之2
6.封建土地所有制
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剥削农民的基础:土地是封建社会主要的生产资料,地主阶级掌握了绝大部分的土地,农民没有或者只有少量的土地,农民为了生存,不得不租种地主的土地,把大部分的劳动成果作为地租交给地主,忍受地主的剥削。所以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剥削农民的基础。
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封建等级统治的基础:以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基础,建立了自上而下的等级从属关系,封建等级制度与封建特权紧密相联,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地主阶级不仅依靠暴力进行统治,还利用封建迷信、封建道德等禁锢劳动人民的思想,以维护其统治。
7.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经济基础――奴隶制的建立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表现在:金属工具的使用;农业和畜牧业的显著发展;手工业的兴起;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表现――①文字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表现。文字的出现,有利于生产经验和社会知识的继承、积累和传播,为科学文化的发展准备了必要的条件。②同时,在奴隶社会,涌现出了一大批的思想家、科学家等;建立了天文学、数学、医学等学科。
8.独领风骚的中国古代科技文化成就
① 中国封建社会的科技文化蓬勃发展,几乎所有领域都有重大成就。
② 中国封建社会科技文化的发展在世界上长期独领风骚,代表了全人类在封建时代所达到的水平,是世界科技文化发展史上最辉煌灿烂的一页。
9.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是社会发展的一大进步
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商品经济的发展)→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 新兴资产阶级 → 资产阶级革命 → 资产阶级政权 → 工业革命 → 资本主义制度
⑴ 封建社会后期,封建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①市场得不到扩大――残酷的封建剥削,使农民生活贫困,无法提高购买力;②劳动力得不到解决――封建土地所有制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
⑵ 商品经济的发展,为资本主义的诞生创造了条件,新兴资产阶级通过革命斗争,推翻了封建统治,建立起了资产阶级政权。
⑶ 资产阶级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在政治和经济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扫清了道路,带来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10.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性质没有改变
⑴ 资产阶级采取了一些缓和阶级矛盾的措施,但这些措施没有也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所有制及其剥削关系,资本主义国家的性质不可能改变;⑵ 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权一直掌握在资本家手里,始终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⑶ 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始终是少数人的民主,是为巩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所以资本主义国家始终是资产阶级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工具,其性质不可能改变。
11.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
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
主要矛盾――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12.社会主义终究要代替资本主义
⑴ 在资本主义时代出现的社会化大生产,要求对全社会的生产实行统一的管理,通过市场使社会的人、财、物等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生产什么,生产多少,都得到合理安排。
⑵ 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与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制度范围内不能根除,只有消灭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公有制,才能进一步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
⑶ 所以,社会主义终究要代替资本主义,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13.资本家剥削的秘密
⑴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工人创造的价值远远大于自己所得的工资。除去工资,由工人劳动创造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叫做剩余价值,资本家就是靠无偿的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发财致富的。不过,资本家的这种占有是在“平等交易”的招牌掩盖下进行的。
⑵ 惟利是图是资产阶级的本性,最大限度的榨取剩余价值,是资本家进行生产的直接目的和根本动机。
⑶ 现代资本家通过采用新技术、改进生产设备,提高劳动效率的方法加强对工人的剥削。
14.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将长期共存和斗争
⑴ 在全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长期共存和斗争,这是当今国际社会的基本事实。
⑵ 一方面,社会主义国家可以同资本主义国家和平共处,建立各种关系,学习和利用资本主义国家创造的先进生产力和文明成果来发展自己;
⑶ 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国家要对资本主义世界敌视社会主义的势力保持高度警惕,严防它们的一切颠覆活动。
15.人类社会生产工具的演变
石器(原始社会) → 青铜(原始社会后期开始使用,奴隶社会广泛使用)→ 铁器、牛耕(封建社会)→ 机器、电力、计算机等(资本主义社会)
第二课
1.中国社会发展的线索
十月革命 → 五四运动(1919) → 马列主义传播 → 中国共产党诞生(1921) → 新民主主义革命 → 新中国建立 (1949)→ 社会主义革命 →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1956)→ 十年文革 → 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
2.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⑴ 当西方资本主义冲破封建统治的罗网,取得日新月异的进步时,中国在封建专制的统治下,经济,政治和文化都落后于西方国家。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⑵ 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先后失败,证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原因在于:①帝国主义不允许中国通过走资本主义道路而谋求强大;②中国的封建势力于帝国主义勾结,极力反对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③已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不具备建立资本主义的条件。
领导者 意义 失败原因
太平天国运动 农民阶级(洪秀全) ① 反抗了列强的侵略② 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 农民阶级不代表先进生产力
戊戌变法 资产阶级改良派(康有为) 传播了西方思想文化 ① 脱离人民群众② 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封建君主③ 幻想得到帝国主义的支持
辛亥革命 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 ① 推翻封建君主专制②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③ 促进人们思想的解放 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势力的胁迫
3.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⑴ 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五四运动拉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马列主义得到了广泛的传播。马列主义和工人运动相结合,诞生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把马列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经过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⑵ 无产阶级独立自主的领导权,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能够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能够直接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决定性因素。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是中国人民作出的决定性选择,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五四运动(1919)
★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标志――新中国的建立(1949)
★ 马列主义理论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中国共产党
★ 马列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结合――毛泽东思想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内容)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5.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⑴ 建立的条件:①政治条件--工人阶级掌握国家政权,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领导权;②经济条件――人民政权有能力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没收了官僚资本使之变为国有经济;③社会条件――人民群众支持走社会主义道路
⑵ 建立的途径――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 完成“三大改造”,全面确立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广泛、最为深刻的社会变革。
6.新中国的历史性巨变――实现了独立、民主、富强
⑴ 独立――实现了中国人民的民族独立。废除了与西方列强的不平等条约,结束了帝国主义的特权,结束了受欺凌的历史。
⑵ 民主――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掌握了自己的命运。
⑶ 富强――改变了旧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建立起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初步实现了国家的繁荣富强。
巨变说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7.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
⑴ 内容――①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②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③实行改革开放
⑵ 意义――①拉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②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③建国以来的伟大转折,标志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
8.一国两制
⑴ 含义――就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一国”就是指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必须完整,中国是个统一的国家;“两制”就是指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地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⑵ 意义――①顺利恢复了对港澳行使主权,并保持了其繁荣和稳定;②在“一国两制”方针的指导下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9.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书本P45)
⑴ 含义――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⑵ 意义――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集中体现。
10.关于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比较
时间 领导阶级 经历 意义
旧民主主义革命 1840-1919 资产阶级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1919-1949 无产阶级 五四运动、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 建立起新中国
社会主义革命 1949-1956 无产阶级 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11.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但没有改变当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 区别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标志是无产阶级的领导权问题
★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工人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
★ 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第三课
1.我国现阶段最基本的国情――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⑴ 初级阶段的含义――①就社会性质而言,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②就发展程度而言,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即不发达阶段。
⑵ 初级阶段的特征――①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况,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②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差距,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⑶ 为什么我国现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由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现阶段我国①社会生产力比较低,②科技水平、民主文化素质还不高,③社会主义的具体制度不完善,决定了我国现在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⑶ 为什么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①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社会生产力遭到了极大的破坏;②新中国经济建设的起点低,基础差,很难在短期内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
⑷ 初级阶段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一百年
⑸ 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2.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⑴ 内容――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努力奋斗。
⑵ 核心内容――“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⑶ 制定的依据――①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②人民的根本利益
⑷ 为什么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是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项工作都要服从于服务于经济建设,把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摆在首位。②只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从根本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才能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③十一届三种全会以来,由于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而使我国的经济建设上了一个台阶,人民生活水平上了一个台阶,综合国力上了一个台阶。
⑸ 四项基本原则――①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②是全国人民团结奋进的共同政治基础,是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政治保证。
⑹ 改革――①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②目标: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③方法: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同时相应改革政治体制和其它方面的体制。
⑺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关系――①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是个有机的整体。②只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才能保证改革开放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只有坚持改革开放,才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使社会主义制度进一步巩固和完善。③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两者同等重要,缺一不可。都是为了更好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⑻ 为什么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升学指导》P45之7)
3.人口问题
⑴ 人口现状――①基本特点: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人口素质偏低;②其它特点:农村人口多,人口老龄化加快,人口分布不平衡。
⑵ 人口问题对我国的影响――①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②影响我国人口素质的提高;③给我国的资源和环境带来沉重的压力。
⑶ 解决人口问题的方法――①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是我国目前条件下解决人口问题的唯一正确的选择。②计划生育的目的: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③计划生育的途径: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提倡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子女。
4.资源问题
⑴ 资源现状――资源大国、资源小国:我国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
⑵ 资源劣势――①人均占有量少;②分布不平衡;③开发利用不合理,浪费严重
5.环境问题
⑴ 环境问题的含义――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⑵ 表现――水土流失,沙漠化,草原退化,大气污染
⑶ 造成的因素――①人口带来的压力(最大威胁)②经济发展目光的短视,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利益。
⑷ 生态环境现状――总体看,恶化的趋势得到初步控制,部分地区有所改善,但形势依然相当严峻,不容乐观。
6.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⑴ 确立依据――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⑵ 确立原因――①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取决于生产力的巨大发展;②社会主义要能够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生产力。
7.“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
⑴ 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⑵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要以此为根本的判断标准。
★ 立国之本――四项基本原则
强国之路――改革开放
★ 我国的基本国策有:对外开放,计划生育,保护资源和环境
★ 最基本国情――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重要国情――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基本国情――资源大国和资源小国
第 四 课
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⑴ 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⑵ 确立的依据――①社会主义的性质: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②初级阶段的国情:生产力不发达,经济发展不平衡,需要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⑶ 公有制――公有制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
⑷ 国有经济――①含义: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全体人民共同所有。②作用和地位:拥有雄厚的实力和先进的技术设备,积聚着我国最先进的生产力,控制着国民经济的命脉,担负着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品的生产和流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
⑸ 集体经济――①含义:生产资料归一部分劳动者共同所有。②作用和地位:可以广泛吸收社会分散资金,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公共财富和国家税收。
⑹ 其它所有制经济――①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②作用:繁荣市场,方便人民生活,解决就业,促进经济增长。
国有经济(主导力量)
公有制经济(主体)
集体经济
基本经济制度
个体经济
其它所有制经济 私营经济
外资经济
★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公有制
★ 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国有经济
★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⑴ 含义――共同富裕是一个过程,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形成示范效应,并通过先富者带动和帮助后富者,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所以它不是同时富裕,也不是同步富裕,而是个有先有后的过程,要经过长期有步骤、分阶段的努力才能最终实现。
⑵ 具体体现――改革开放以来,广大中西部地区在根据自己的条件发挥资源优势的同时,在各个方面支持了沿海地区先发展起来。当改革和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国家又采取了有力措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推动先富起来的东部沿海地区积极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经济。
3.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三步走战略
步骤 时间 国民生产总值 人民生活水平
第一步 1981到1990 翻一番 解决温饱问题
第二步 20世纪末 再翻一番 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 21世纪中叶 人均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4.21世纪的奋斗目标
第一个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是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经过这一阶段的努力,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将有较大提高,国际竞争力将大为增强,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再上一个台阶。
5.可持续发展战略
⑴ 含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发展。要求人和自然和平共处,能够认识到自己对自然、对社会和子孙应负的责任。
⑵ 我国为什么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升学指导》P52之2)
6.人民怎样当家作主
⑴ 人民怎样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我国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直接或者间接的方式选出代表,由他们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组成国家权力机关。再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行政、审判、检察等机关,分别行使管理国家、维护社会秩序的各项权力。
⑵ 全国人大的权力――①最高决定权:拥有决定国家大事的最高权力;②最高任命权:选举国家主席,决定国务院总理,任命中央政府的重要组成人员;③最高立法权:立法权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主要职权,也是它的经常性工作。
★ 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大
★ 权力机关――各级人大
★ 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7.依法治国
⑴ 含义――
⑵ 要求――①对国家: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将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纳入到依法治理的轨道上来。②对政府部门:要做到依法行政,从而提高老百姓的生活质量。③对个人:学法、懂法、守法、用法,依法维护国家利益,依法规范自己行为。
8.民族关系
⑴ 民族现况――①我国是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56个民族。②各民族之间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的民族关系
⑵ 民族政策――①民族区域自治: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建立了相应的自治区,少数民族自己管理自己的内部事务。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②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③维护民族团结要做到“三个尊重”: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尊重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
9.做国家的小主人
⑴ 公民作为国家的主人,有积极参与政治生活的责任,要履行这种责任,就要懂得依法行使民主权利。虽然初中生还未满18周岁,还不能行使宪法赋予公民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可以行使其他政治权利,如监督权。
⑵ 行使监督权的形式主要包括:①向人大代表反映情况,表达我们的意见、建议和要求;②通过新闻媒体公开发表自己的意见;③给有关国家机关写信,打电话,或者向有关人员反映情况。无论用那种方式,都必须是合法的。
10.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特点。(见《升学指导》P53之9)
11.精神文明建设
⑴ 含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思想道德建设,二是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⑵ 思想道德建设――①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②内容主要有: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③大力倡导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⑶ 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带有根本性和长期性的伟大战略。
指导思想: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根本任务:提高………培养……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学习吸收: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外国的优秀文化成果
思想道德建设――重
2、初三政治 3--4单元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
第三课
1.我国现阶段最基本的国情――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⑴ 初级阶段的含义――①就社会性质而言,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②就发展程度而言,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即不发达阶段。
⑵ 初级阶段的特征――①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况,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②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差距,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⑶ 为什么我国现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由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现阶段我国①社会生产力比较低,②科技水平、民主文化素质还不高,③社会主义的具体制度不完善,决定了我国现在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⑶ 为什么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①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社会生产力遭到了极大的破坏;②新中国经济建设的起点低,基础差,很难在短期内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
⑷ 初级阶段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一百年
⑸ 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2.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⑴ 内容――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努力奋斗。
⑵ 核心内容――“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⑶ 制定的依据――①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②人民的根本利益
⑷ 为什么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是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项工作都要服从于服务于经济建设,把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摆在首位。②只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从根本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才能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③十一届三种全会以来,由于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而使我国的经济建设上了一个台阶,人民生活水平上了一个台阶,综合国力上了一个台阶。
⑸ 四项基本原则――①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②是全国人民团结奋进的共同政治基础,是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政治保证。
⑹ 改革――①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②目标: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③方法: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同时相应改革政治体制和其它方面的体制。
⑺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关系――①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是个有机的整体。②只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才能保证改革开放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只有坚持改革开放,才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使社会主义制度进一步巩固和完善。③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两者同等重要,缺一不可。都是为了更好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⑻ 为什么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升学指导》P45之7)
3.人口问题
⑴ 人口现状――①基本特点: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人口素质偏低;②其它特点:农村人口多,人口老龄化加快,人口分布不平衡。
⑵ 人口问题对我国的影响――①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②影响我国人口素质的提高;③给我国的资源和环境带来沉重的压力。
⑶ 解决人口问题的方法――①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是我国目前条件下解决人口问题的唯一正确的选择。②计划生育的目的: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③计划生育的途径: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提倡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子女。
4.资源问题
⑴ 资源现状――资源大国、资源小国:我国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
⑵ 资源劣势――①人均占有量少;②分布不平衡;③开发利用不合理,浪费严重
5.环境问题
⑴ 环境问题的含义――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⑵ 表现――水土流失,沙漠化,草原退化,大气污染
⑶ 造成的因素――①人口带来的压力(最大威胁)②经济发展目光的短视,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利益。
⑷ 生态环境现状――总体看,恶化的趋势得到初步控制,部分地区有所改善,但形势依然相当严峻,不容乐观。
6.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⑴ 确立依据――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⑵ 确立原因――①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取决于生产力的巨大发展;②社会主义要能够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生产力。
7.“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
⑴ 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⑵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要以此为根本的判断标准。
★ 立国之本――四项基本原则
强国之路――改革开放
★ 我国的基本国策有:对外开放,计划生育,保护资源和环境
★ 最基本国情――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重要国情――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基本国情――资源大国和资源小国
第 四 课
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⑴ 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⑵ 确立的依据――①社会主义的性质: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②初级阶段的国情:生产力不发达,经济发展不平衡,需要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⑶ 公有制――公有制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
⑷ 国有经济――①含义: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全体人民共同所有。②作用和地位:拥有雄厚的实力和先进的技术设备,积聚着我国最先进的生产力,控制着国民经济的命脉,担负着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品的生产和流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
⑸ 集体经济――①含义:生产资料归一部分劳动者共同所有。②作用和地位:可以广泛吸收社会分散资金,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公共财富和国家税收。
⑹ 其它所有制经济――①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②作用:繁荣市场,方便人民生活,解决就业,促进经济增长。
国有经济(主导力量)
公有制经济(主体)
集体经济
基本经济制度
个体经济
其它所有制经济 私营经济
外资经济
★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公有制
★ 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国有经济
★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⑴ 含义――共同富裕是一个过程,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形成示范效应,并通过先富者带动和帮助后富者,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所以它不是同时富裕,也不是同步富裕,而是个有先有后的过程,要经过长期有步骤、分阶段的努力才能最终实现。
⑵ 具体体现――改革开放以来,广大中西部地区在根据自己的条件发挥资源优势的同时,在各个方面支持了沿海地区先发展起来。当改革和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国家又采取了有力措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推动先富起来的东部沿海地区积极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经济。
3.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三步走战略
步骤 时间 国民生产总值 人民生活水平
第一步 1981到1990 翻一番 解决温饱问题
第二步 20世纪末 再翻一番 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 21世纪中叶 人均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4.21世纪的奋斗目标
第一个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是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经过这一阶段的努力,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将有较大提高,国际竞争力将大为增强,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再上一个台阶。
5.可持续发展战略
⑴ 含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发展。要求人和自然和平共处,能够认识到自己对自然、对社会和子孙应负的责任。
⑵ 我国为什么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升学指导》P52之2)
6.人民怎样当家作主
⑴ 人民怎样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我国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直接或者间接的方式选出代表,由他们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组成国家权力机关。再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行政、审判、检察等机关,分别行使管理国家、维护社会秩序的各项权力。
⑵ 全国人大的权力――①最高决定权:拥有决定国家大事的最高权力;②最高任命权:选举国家主席,决定国务院总理,任命中央政府的重要组成人员;③最高立法权:立法权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主要职权,也是它的经常性工作。
★ 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大
★ 权力机关――各级人大
★ 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7.依法治国
⑴ 含义――
⑵ 要求――①对国家: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将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纳入到依法治理的轨道上来。②对政府部门:要做到依法行政,从而提高老百姓的生活质量。③对个人:学法、懂法、守法、用法,依法维护国家利益,依法规范自己行为。
8.民族关系
⑴ 民族现况――①我国是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56个民族。②各民族之间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的民族关系
⑵ 民族政策――①民族区域自治: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建立了相应的自治区,少数民族自己管理自己的内部事务。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②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③维护民族团结要做到“三个尊重”: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尊重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
9.做国家的小主人
⑴ 公民作为国家的主人,有积极参与政治生活的责任,要履行这种责任,就要懂得依法行使民主权利。虽然初中生还未满18周岁,还不能行使宪法赋予公民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可以行使其他政治权利,如监督权。
⑵ 行使监督权的形式主要包括:①向人大代表反映情况,表达我们的意见、建议和要求;②通过新闻媒体公开发表自己的意见;③给有关国家机关写信,打电话,或者向有关人员反映情况。无论用那种方式,都必须是合法的。
10.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特点。(见《升学指导》P53之9)
11.精神文明建设
⑴ 含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思想道德建设,二是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⑵ 思想道德建设――①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②内容主要有: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③大力倡导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⑶ 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带有根本性和长
3、如何 开展 高中 心理健康 辅导 ppt 文库
内容提要:当前的社会压力越来越大,使得人们的精神负担也更为沉重,心理健康也就成了现代健康观念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非常有必要加强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本文就如何加强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一些探讨和分析。如何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发育特点,在不同阶段确定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怎样加强自我调控,提高适应能力;怎样利用多种形式,不断提高学生的心理状态和素质。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素质 自我调适 心理咨询 所谓心理健康,是指能够充分发挥个人最大潜能,以及妥善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具体的说,它包括两层涵义:其一是无心理疾病;其二能积极调节自己的心态,顺应环境并有效的、富有建设性的发展和完善个人生活。高中生活紧张而富有挑战,具有健康的心理,对于提高高中生的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挫折能力等具有非常重要作用,只有具备这些能力,才能保障高中正常学习,实现自己的理想。在实际生活中,一些学习优秀的学生,由于一两次的考试失败就变的一蹶不振,丧失信心,更有甚者,因家长或老师的一句批评就离家出走,甚至走上轻生之路,这种种现象提醒我们,一定要在高中阶段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让每位学生的高中生活都充满阳光。一、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高中生特有的年龄、生理特征,使他们成为了一个心理多变的特定群体。由于学校教育的特殊性,又使他们的心理变化特征有别于社会上的同龄人。不可否认,在我们的教育中,应试教育仍占有很大的市场,虽几经改革,几番创新,但最终选拔人才的标准仍然是成绩。每年的高考,都演绎着同样剧幕,“几家欢乐几家愁”。唯分数,唯智力的严重后果是使学生畸形发展,加上学生年龄还小,成长经历单一,缺乏艰难的磨炼,对升学就业的担忧等,至使其心理素质明显发育不良。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表现出令人担忧的现象。高中生正处在思想逐步走向成熟的青春适应期,在其生理成熟起步先行的情况下,情绪波动应属正常现象,也是与外界磨合时必须付出的代价,在这个可塑性极强的阶段,对学生进行强有力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是十分必要和关键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通过心理卫生的教育,心理品质与能力的培养及心理问题的辅导,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维护心理健康的一项科学性的系统工程。素质的好坏体现在心理状态的正常与否,个性心理品质的优劣方面,外现于行为习惯及社会适应状况。心理健康教育与人格发展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到个体素质的全面发展。而学生的整体素质则直接关系到其个人在考场上的正常发挥,也关系到以后其社会交际活动的展开。个人的身心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命运。因此,从面向未来,关心下一代的角度出发,关注高中生产生的一些个性心理障碍,着手解决其个人的心理问题,因势利导,使其沿着健康方向发展,是完全必要的,也势在必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理顺德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系。当前处在变革期的学生德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过于简单化把学生问题全部归咎于学校德育不力,用惩罚、强制教育、训导、思想灌输等解决学生成长中出现的一切问题,不仅有失偏颇,也徒然加重学校德育的负荷。德育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都服务于学生,应相辅相成,在一定程度上互相交叉和渗透,但又各有侧重,不能互相代替。学生德育强调的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接班人。而心理健康的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使其潜力得到充分发挥,为品德和才能的进一步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要搞好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工作,首先是要转变教育观念,把心理健康教育当作学生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和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手段,为学校开展健康教育创造和提供必要的条件。其次,从教育的形式上,对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任务、运作方式、财力物力的提供,辅导人员专业素质和编制等做出明确的规定,从而保证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挥应有的作用并顺利开展。心理健康是现代健康观念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可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不断取得进步。他可以用坚强的意志战胜困难,用坚定而乐观的心态面对挫折与失败;他会在任何顺境中一路领先,也会在任何逆境中奋勇崛起,取得事业的成功。当代高中生将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和挑战。要想发展成为时代需要的人才,不仅要具备广博的知识、良好的能力结构,而且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质。高中生正处于青春发育的高峰期,生理上的显著变化和心理上的急剧发展给他们带来许多新的问题。随着高考体制的改革,高考考生资格的放宽,竞争日趋激烈。高中生普遍面临着巨大的升学压力,沉重的课业负担;加之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心理承受能力差,挫折意识不强。如果这一阶段缺乏引导,很容易导致心理疾病,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二、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1、加强自我调控,提高适应能力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健康的标准之一。一个适应能力强的人,能和现实保持良好的接触,对周围环境和事物有清醒、客观的认识,能较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人际环境和心理环境,乐于接受新事物,能承受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不幸。为提高学生的自我调适和社会适应能力,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接受环境、顺应环境,针对环境的变化对自身做出相应的调整,以积极的心态适应环境。同时学会在生活中不断反省自己,认识自己,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方式,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以更好地适应社会。与初中相比,高中生活有很大的不同。在学习方面,知识密度大、知识难度加深,课程进度快。要想尽快适应高中生活,就要学会学习,学会思考,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适应能力。在生活和交往方面,有一部分同学由于住宿要开始新的集体生活,和同学之间的接触和交流更密切。第一次远离父母,还要学会独立处理很多事情。另外,考入九中的学生在初中大多都是学习的佼佼者,在工作上都是老师的得力助手。现在大家都集中到一起,可谓人才济济。所有这些都要求学生重新认识自己,调适自我,给自己定位。所以,我们要从高一新生入学开始,就有意识地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心理保健的重点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教会他们掌握学习方法,端正学习态度,加强对学习心理和学习规律的科学指导与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会学生制定科学的学习计划。同时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考试分数和名次的变化,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生活,指导学生摆脱由于不适应而造成的学习上的困境,顺利完成从初中到高中的过渡。随着高中生心理生理的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独立性、自主性逐渐提高,心理闭锁性特征更明显,这就需要家长、老师给予及时正确地引导。所以在高一阶段我们教师要重点针对这一阶段学生成长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教育。在继续加强学习心理调节指导的同时,侧重良好人际关系的引导,加强心理训练,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交往观,学会正确处理学习、生活、交往中的遇到的问题,克服自卑心理,克服各种困难与挫折。这样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才会渐渐地被调动起来,学习主动性才会提高,同学之间的关系越来越融洽。2、开展心理咨询,注重个别辅导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教师角色的要求不再是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正如《学会生存》一书中所说:“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真理的人”。学生需要的不仅是知识,更需要心理的关爱和情感的交融。通过探索与实践,使我深深认识到,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和学生接触的最多,时间最长,最有利于做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班主任是学生最好的心理医生。班主任要根据教育学、心理学理论来指导学生科学地学习和调整心理状态,培养学生的乐观稳定的情绪和开朗坚强的性格,以及广泛的学习兴趣,探究和创新精神,不怕挫折敢于竞争的优良品质,为他们将来的成才与成功打下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心理咨询过程中,班主任给予学生足够的信任和理解,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双方达到情感和心理的交流,消除学生的精神压力,达到心理转化的效果。我们就应帮助孩子们克服在人生道路上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使他们能适应社会生活,处理好人际关系,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3、加强集体训练和集体心理辅导素质教育要求促使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保护和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集体心理辅导和班级讲座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措施。学生心理素质的锻炼,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知识能力的增长,都会受到积极、健康环境的熏陶和影响。因此精心创设适合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班级文化环境,营造育人氛围,使优美的班级环境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结合班主任工作,我们要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心理训练,包括学习能力,生活自理能力、自我反思能力、自我教育能力、自我调控能力、应试能力、理想教育等。这种以班级为单位的心理训练活动,很好地弥补了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需要。把教育工作心理化,使每个学生都找到了自己的闪光点,都能在集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发挥特长,树立自信,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动机的“内驱力”,提高了心理素质。同时,还要采取多种方式和手段激励学生进取。通过座谈,了解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掌握、要求和问题;通过调查测试,分析学生的心理状况,然后讲心理知识、并与学生共同对心理问题进行剖析交流,以联系实际对他们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奋发向上,接受挑战,培养心理耐挫能力。三、结语我坚信,属于他们的不仅仅是优异的学习成绩,更宝贵的是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因为未来是属于那些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和道德修养,具有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的人!总之,高中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根据高中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教育引导的方式疏导学生的不健康的意识和想法,使每一位高中生都得到关怀和帮助,使他们的高中生活紧张、丰富而没有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