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统灭国礼盒
1、春秋霸业真实灭国之国战玩法大爆料
国战前首先需要进行三方面的准备,备战、人员、统战。
国战规则
国战从边境地埋乎图开始,以攻破边境主旗为目标,攻破主旗汪液世后可进入通道地图。为了更快拿掉主旗,对战双方将在边境中央城门、东城门、西城门、东粮草营、西粮草营斗智斗勇、全力角逐。攻方可能是乘坐飞鸢偷袭粮草,也可能利用家族召集功能往复牵扯,亦可能全力进攻中央城门;作为防守方,就要尽快识破对方的战略意图,第一时间安排适当人手去逐一应对化解。
攻破边境主旗后,可选择南关、北岭二条路线进入通道场景。南关拥有朱雀、白虎两员守将,北岭拥有青龙、玄武两员守将。进攻方的目标,就是攻破南关或北岭的守将,大军攻入王城。进攻方此时会有4个目标守将可供拉扯,需要派遣4位家族长老分布在4个守将处,当某一守将处敌方人多势众,可安排另外一处长老召集人员,使守方疲于奔命应对。正所谓敌进我退、敌退我进,进退有据,无往而不利。
当突破南关或北岭的守将后,进攻方即可攻入王城。王城拥有左卫将军、右卫将军、护国将军三名将领,当击杀护国将军则进攻方取得国战胜利,若国战时间结束前未能击杀护国将军则防守方胜利。当左右卫将军仍存活时,护国将军拥有68%的减伤效果;击杀其中一个将军,护国将军减伤变为38%;二个将军都击杀,则护国将军没有减伤效果。在王城中,要充分利用左右卫将军进行拉扯,将敌退我进的策困肢略发挥到淋漓尽致。进攻护国将军时,进攻方要利用好强攻旗的放置,防守方要利用好战无不胜塔的放置。
国战奖励
灭国争霸,一统天下!
2、从夏朝到清朝的表格 起止时间,开国君王,灭国君王,都城
具体朝代如下:
1、夏:据传禹曾受封于夏伯,因用以称其政权为“夏”。另据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说,禹的儿子启西迁大夏(山西南部汾浍一带)后,才称“夏”,姒少康在纶城(今河南商丘虞城西)中兴夏朝,恢复夏朝的统治,史称“少康中兴”。创建者是启,灭国者是桀。
2、商:相传商族的始祖契曾帮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封于商(今河南商丘南),以后就以“商”来称其部落(或部族)。汤灭夏后,就以“商”作为国名,定都亳(今河南商丘谷熟镇)。后盘庚迁殷(今河南安阳)后,又以“殷”或“殷商”并称。创建者是汤,灭国者是帝辛。
3、周:周人到古公亶父时,迁居于周原(今陕西岐山)。武王灭殷以后,就以“周”为朝代名。周前期建都于镐(今陕西西安西南),后来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因在镐的东方,就有“西周”和“东周”的称号。创建者是姬发,灭国者是姬宫湦。
4、秦:据《史记》记载,本为古部落,其首领非子为周孝王养马有成绩,被周孝王赐姓为“嬴”,并赐给了一小块土地(今甘肃天水县,另说是陇西谷名)。后来襄又救周有功被封为诸侯,秦始皇统一六国,始建秦国。创建者是嬴政,灭国者是胡亥。
5、汉:项羽封刘邦为汉王,其封地在汉中。后刘邦击败项羽,统一中国,国号称“汉”。汉朝前期都长安,后期都洛阳,故从都城上有“西汉”和“东汉”,从时间上有“前汉”和“后汉”之分。创建者是刘邦,灭国者是刘玄。
6、新:王莽所创的朝代(国号)“新”的含义:新的本义是改旧、更新。西汉后期在天人感应的五德终始学说支配下,社会政治涌动着一种新德代替旧德的思潮,在这样的背景下,王莽以新德的代言人自居,“革汉而立新、废刘而兴王”,并最终完成“再受命”的代汉过程。创建者灭国者都是王莽。
7、魏:汉献帝曾封曹操为“魏公”、“魏王”爵位,曹丕代汉后便称“魏”。以皇室姓曹,历史上又称“曹魏”。曹操谥号魏武帝。创建者是曹丕,灭国者是曹奂。
8、蜀(汉):刘备以四川为活动地区,蜀指四川。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又称“季汉”。创建者是刘备,灭国者是刘禅。
9、吴:孙权活动于长江下游一带,历史上曾建吴国,曹魏曾封孙权为“吴王”,故史称“孙吴”;又以地位在东,也称“东吴”。创建者是孙权,灭国者是孙皓。
10、晋:司马昭逼魏帝封他为“晋公”,灭蜀后进爵为晋王。后来他的儿子司马炎继承他的爵位,逼令魏帝退位,自立为皇帝,国号“晋”。创建者是司马炎,灭国者是司马邺。
11、隋:隋文帝杨坚之父杨忠,曾被北周封为“随国公”。隋文帝后袭用此封爵,称为“随朝”。他认为随有走的意思,恐不祥改为“隋”。创建者是杨坚,灭国者是杨广。
12、唐: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佐周有功,被追封为“唐国公”,爵位传至李渊。太原起兵后,李渊称“唐王”,后废杨侑建唐朝。创建者是李渊,灭国是李拀。
13、辽悔亮:辽原称“契丹”,契丹是族名,改“辽”是因居于辽河上游之故。创建者是耶律阿保机,灭国者是耶律颜禧。
14、宋:后周恭帝继位后,命赵匡胤为归德节度史,归德军驻宋州(今河南商丘),赵匡胤为宋州节度使。故陈桥兵变后,发迹在宋州,国号曰“宋”。创建者赵匡胤,灭国者赵昺。
15、西夏:拓拔思恭占据夏州(今陕西横山县),建国时以夏州得名,称“大夏”。因其在西方,宋人称“西夏”。创建者是李元昊,灭国者是李睍。
17、金:金都城上京会宁(今黑龙江阿城南),位于按出虎水(今阿什河),相传其水产金,女真语“金”为“按出虎”。创建者是完颜旻,灭国者是完颜守绪。
18、元:据《元史》记载:“元”的命名,是元世祖忽必烈定的。是取《易经》上“大哉乾元”句中的“元”,有大、首等意思。但也有人认为与蒙古人的风俗与图腾瞎前裂有关,有的认为与佛教有关。创建者是孛儿只斤铁木真,灭国者是孛儿只磨闭斤妥欢帖睦尔。
19、明:朱元璋是元末起义军之一,是继承郭子兴而发展起来的,郭子兴属于白莲教组织。白莲教宣称“黑暗即将过去,光明将要到来”,借以鼓舞人民反对黑暗的元朝统治。所以又称“光明教”。创建者是朱元璋,灭国者是朱由检。
白莲教的首领韩山童称“明王”(他的儿子韩林儿称“小明王”),都体现其教义宗旨。朱元璋不仅曾经信仰白莲教,而且承认自己是白莲教起义军的一支(他曾为小明王左副元帅)。朱元璋取得政权后,国号称“明”。
20、清:满族是女真族的一支。女真族在北宋时建立金国。明末女真势力复强,重建金国(后金)。后金为了向外扩展,割断了同明朝的臣属关系,清太宗皇太极把“女真”改为“满州”,把“金”改为“清”。创建者是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灭国者是爱新觉罗溥仪。
在宋时女真人受制于契丹人,他代针对“辽”字在契丹语中是 “铁”的意思,因此命名“金”,表示比铁更坚强有力,可以压倒“辽”。“金”改“清”的原因,史学家有不同意见,有人认为是皇太极要避免引起尖锐的矛盾。
(2)一统灭国礼盒扩展资料:
顺序:
夏朝:约公元前2029年-约公元前1559年,共计:471年
商朝:约公元前1559年-约公元前1046年,共计:438年
周朝:约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分为西周、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战国,共计:867年
秦朝:公元前221-公元前206年,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首称皇帝,共计:16年
西楚: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西楚霸王项羽,共计:5年
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汉高祖刘邦,共计:210年
新朝:公元8年腊月-公元23年10月6日,新太祖建兴帝王莽,共计:16年
玄汉:公元23-25年,汉更始帝刘玄,共计:3年
东汉:公元25-220年,汉光武帝刘秀,共计:196年
三国:公元220-280年,魏、蜀、吴三足鼎立,共计:61年
晋朝:公元265-420年,分为西晋(265-316年)、东晋(317-420年) ,共计:156年
南北朝:公元420-589年,共计:170年
隋朝:公元581-公元618年,隋文帝杨坚,共计:38年
唐朝:公元618-907年,唐高祖李渊,共计:290年
五代:公元907-960年,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共计:54年
十国:公元891-979年,共计:89年
宋朝:公元960-1279年,分为北宋(公元960-1127年)、南宋(公元1127-1279年),共计:320
元朝:公元1271年-1368年,元太祖孛儿只斤·铁木真,共计:98年
明朝:公元1368-1644年,明太祖朱元璋,共计:277年
清朝:公元1644-1912年,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共计:268年
朝代口诀:
第一首
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沿;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第二首
夏后殷商西东周,春秋战国秦皇收。
西汉东汉魏蜀吴,西晋东晋兼五胡。
匈奴羯氐羌慕容,拓跋代北后称雄。
宋齐梁陈是南朝,北魏齐周称北朝。
北周灭齐传於隋,隋又灭陈再统一。
隋灭唐兴称富强,五代十国各称王。
契丹兴起在北方,建号为辽入汴梁。
五代梁唐晋汉周,宋朝建国陈桥头。
女真建金先灭辽,打破汴京北宋消。
南宋偏安在江南,蒙古兴起国号元。
灭金灭宋归一统,元朝统治九十年。
明代共传十六君,满洲初起号后金。
后金国号改为清,入关称帝都北京。
人民觉悟革命起,清帝退位民国立。
人民民主再胜利,齐心奔向共产国。
3、秦始皇灭六国的顺序是什么?
秦始皇亲政后(前231年),继续推行“远交近攻”的国策,六国相继被灭,其先后顺序是:
1、灭韩。
2、灭赵。
3、灭魏。
4、灭楚。
5、灭燕。
6、灭齐。
前221年,六国全部被灭。
1、韩国率先被灭
三家分晋之后,韩国是位置和环境最差的,东、北部处于魏国的包围,西邻强秦,南接楚国。
不过,韩国能在列强夹缝中生存,有其独特的原因:通过"内修政教,外应诸侯"的申不害变法,运用"法"、"术"之治,韩国一度"国治兵强,无侵韩者。"
另外,韩国有个独门武器:强弩!正所谓"天下之强弓劲弩皆从韩出",射程可达800米,远射可以洞穿敌军前胸,近射可以直接穿心而过,其威力之大令列强的军队望而生畏。
韩国最大的问题是没有任何军事战略纵深,从秦国都城咸阳发兵到韩国都城阳翟,最快只需要5天。
而且,韩国在七雄里国土面积最小、军事实力最弱,尽管辉煌时曾灭掉郑国,但始终摆脱不了列国争雄牺牲品的角色。最早夹杂在魏齐战争之间,左右为难;后夹在秦楚争霸之间,被秦楚两国所利用;又一度成为秦齐争雄的缓冲国。
战国末年,魏国更成为秦国进军中原的战争火药桶——前265年,秦国攻打上党,上党却降于赵国,从而引发秦赵间的长平之战。秦赵争雄的最终结果,不仅影响了东方六国此后的国运,而且直接加速了魏国的灭亡。
前230年,韩国率先被秦国所灭,享国173年。
2、赵国最难打秦国的统一史,也是一部战争史。秦出东方,赵国是不可逾越的要塞之地,秦统一六国,最难打的就是赵国。
赵国与秦国同祖同宗,都充满血性好斗的基因。赵国的强盛,始于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通过作战服装的改变,促进了作战方式的改变,中原人的宽衣博带,被紧身短衣、长裤、革靴替代,以骑射为主,基本放弃短兵相接的勇斗之法。这是赵国对中原传统战法的全面革新樱察。
胡服骑射后的赵国,五伐中山国尽收其地,击败林胡、楼烦设置云中、雁门、代郡。战国七雄中,赵国对戎狄地区的开拓之功与秦国并肩,与秦国争霸西戎用时200余年相比,赵国仅用时12年。
最强盛时,赵国骑兵曾击败秦锐士。前269年的阏与之战,赵奢发挥骑兵优势,快速机动,两天一夜奔袭,利用精骑压射阵角,居高临下出兵,大败秦锐士。
吴起打造的魏武卒,曾创造5万人横扫50万秦军的纪录。经此河西之战后,通过商鞅变法军功制打造出来的秦锐士,从此再无败绩。而阏与之战,10万秦锐士伤亡过半,遭受诞生以来的最大失败。
赵国骑兵与秦锐士的最大不同,在于赵国骑兵的战力提高,是战法、战术革新的结脊源茄果,依赖的是军事素养的提高;秦锐士是以军功授爵为驱动力,依赖的是精神力量和意志。 长平之战是秦赵两国的国运之战!赵国骑兵驻守边界抵御匈奴,无法驰援长平。正如50余年后秦朝灭亡时,秦锐士正在长城抵御匈奴一样。
而长平之战后的数次战役表明,赵国骑兵的精锐尚在:庞煖在廉颇负气出走,率兵以强弓劲弩重创趁火打劫的燕军;后来面对来犯的10万秦锐士,以骑兵抗击,斩杀秦锐士3万并射杀秦国大将裂兆军蒙骜。
赵国骑兵最后的辉煌,是赵国灭亡4年前。赵幽缪王三年,秦将桓齮(yǐ)兵出上党,直指邯郸。李牧率边兵南下,通过拒阵、袭营后兵分三路,运用野战全歼10万秦军,桓齮畏罪奔燕。
不过,赵幽缪王中了秦国反间计,杀李牧、弃司马尚,赵国骑兵的最后统帅饮恨而亡。赵国骑兵与秦锐士相比,从战力上来看略占上风。但战争是综合国力的比拼,秦国君臣同心,变法革新,富国强兵,远交近攻……
所以,赵国骑兵败于秦锐士是早晚的事情。哪怕最强盛的赵国骑兵一直都在,秦锐士最终的胜利也无可阻拦。这也是历史的必然!
3、楚国最难灭
秦国统一六国中,吃到的最大亏是在楚国身上,也就是说:六国中楚国最难灭。
楚国在秦赵长平之战中,通过合纵之术遏制了秦国的统一步伐。一直死磕秦国的赵国虽然被残了,但是楚国的存在成为秦国最大的心腹之患。
不过,前238年春申君的门客李园,替秦国干了一件大事:发动政变杀掉了春申君。此后,楚国完全沦落为一只待宰的羔羊。好在,还有项燕!这是楚国唯一的底牌。
项燕的存在,让秦国在统一之前尝到了最大的失败滋味。
秦王政灭楚前,先问年轻将领李信(汉朝“飞将军”李广的先祖):灭楚国你认为需要多少兵马?
李信答:20万足够了。
秦王政随后见到老将王翦,问了同样的问题。
王翦答:没有60万人打不嬴。
秦王政大笑道:王将军,你老喽。
于是,李信领兵20万攻楚。结果是项燕以逸待劳,打败了李信,并且3天3夜一路跟踪追击,李信的两个军营被端,7名都尉被杀,李信一败涂地!
秦王政这下明白什么叫“姜还是老的辣”了!亲自登门道歉,请王翦出山。前224年,
老将王翦统率60万兵马攻楚,项燕举全国之兵作生死一战。两军对垒,相持1年,楚军最终大败,项燕战死于蕲县之南,楚国随之灭亡。
4、末世君主的下落
有统计说,秦始皇统一天下,杀死了180多万六国士兵。似乎这证明了秦始皇的残暴?其实,有战争就会有死亡,何况秦国士兵也有伤亡。
现在来看看六国末世君主的下落,就知道秦始皇究竟是不是残暴了。
1、韩王安:投降被俘,软禁于陈县(今河南淮阳一带)。5年后,亡韩故臣在韩国的旧都新郑叛乱,不久被秦军平定。秦始皇只好下令把并没有参与叛乱的韩王安处死,以绝后患。
2、赵王迁:投降被俘,流放到房陵(今湖北房县)深山,最终饿死,死时仅15岁。
代王嘉:赵王迁之兄。赵国被灭后,逃到代地复国,自封为代王,与燕国聚兵抗秦,6年后兵败被俘,不知所终。
3、魏王假:其下落有两种说法,一说源自于正史,称魏都陷落,魏王假出降,此后下落不明。二说源自《烈女传》,称魏王假出降后,与魏氏王族全被杀掉,只有信陵君魏无忌的族人逃脱。
4、楚王负刍:投降被俘。秦王政亲自主持了负刍的投降仪式,斥责其“弑君之罪”并宣布将其废为庶人。这是因为负刍是楚幽王、楚哀王庶兄。楚幽王去世,楚哀王即位。2个多月后就被负刍所派的党羽袭杀,本人则自立为王。
楚王启:负刍之弟。楚灭,昌平君熊启逃到淮南,被拥立复国,以长江为屏障,据吴越之地抗秦,后被秦军所灭,楚王启自杀。
5、燕王喜:投降被俘。燕王之死,正史记载不详。野史记载,燕王喜被俘后,由王翦率军押往咸阳,“途中饥渴而死。”走一路没有管吃管喝,活活饿死和渴死了。
6、齐王建:投降被俘。秦国大兵临境时,秦国宾客诱骗齐王建,称只要投降便赐他500亩封地。齐王建投降后,为兑现当初诺言,秦王政把他安置在共地(今河南辉县)500亩荒僻的松树、柏树之间,令兵士看管,不供给他食物,齐王建最终饿死。
4、秦国一统天下,灭亡六国的顺序是怎样的?
韩(公元前230年)、魏(公元前225年)、楚(前223年)、燕(前222年)、赵(公元前222年)、齐(公元前221年)。
1、韩
秦王政十七年(前230年),内史腾率领秦军突然南下渡过黄河进攻韩国,一举攻克韩都新郑(今河南新郑),俘获韩王安,继而占领韩国全境,灭亡韩国。秦国遂在韩地设置颍川郡,建郡治于阳翟(今河南禹州)。
2、魏
秦始皇二十二年,魏王假三年(公元前225年),秦派兵进攻魏国首都大梁。秦战地统帅王贲认为大梁城垣坚固,很难在短期内攻拔,于是引大沟之水冲灌大梁城,经3个月战争,城垣崩塌,魏王假出降,被王贲所杀,魏国灭亡,秦以其地建为东郡。
3、楚
二十四年(前223年),王翦、蒙武率纤枯散领秦军继续向楚国纵深进攻,一举攻破楚都寿春(今安徽寿县西南),俘楚王负刍,楚亡。王翦继续进军江南,占领越国土地。秦在楚地设立楚郡,不久,又分为九江郡、长河郡和会稽郡。
4、燕
秦王嬴政派王翦与毁氏辛胜率军大举攻燕,在易水之西大败燕、代联军。二十一年(前226年)秦军又增加兵力,王翦率军一举攻破燕都蓟城(今北京城西南),燕王喜及太子丹率公室卫军逃辽东(今辽宁辽阳)。
秦将李信带兵乘胜追击至衍水(今辽宁浑河),再败太子丹军,消灭了燕国卫军主力。燕王杀太子丹向秦求和,秦国未允。但鉴于燕赵残余势力,已成囊中之物,为集中兵力对付魏楚,故暂停进攻。
5、赵
公元前229年(秦王政败薯十八年),王翦乘赵地饥荒,长途跋涉派部分军队围邯郸,亲率主力东出井陉。王翦施反间计使赵王令赵葱、颜聚代李牧为将。
公元前228年(秦王政十九年),王翦大破赵军,平定东阳地区(约今河北邢台地区),赵葱战死,颜聚逃亡。
秦军南下攻克邯郸,俘虏赵王迁。赵国公子嘉逃到代国称王。公元前222年(秦王政二十五年),王翦之子王贲灭代,俘虏公子嘉,赵国最终灭亡。
6、齐
公元前221年(秦王政二十六年),秦王以齐国拒绝秦国使者访齐为由,避开了齐国西部主力,命王贲率领秦军由原燕国南部(今河北北部)南下进攻齐都临淄(今山东淄博临淄北)。
齐军士气本不旺盛,对秦军突然从北攻来,更是措手不及。迅速土崩瓦解。秦军一举攻占临淄,俘齐王建,齐亡。秦王在齐设置齐郡和琅邪郡。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秦灭六国之战
5、战国七雄到底孰强孰弱?几近灭国的秦国如何能一统天下?
战国时代其实就是一部群魔兆乱乱舞的年代,战国的历史虽然只有二百多年,但也分为战国初期,中期,晚期,而每个时期里,强大的诸侯都不一样,我们就根据这个时间来分析一下。
战国初期,魏国独大。韩赵魏三家分晋,是战国开启的标志,战国初期这段时间诸侯国都发现了崛起的秘籍,那就是变法,而真正抓住这个机会的是魏国。
魏国在魏文侯可以说是具备了横扫中原的的实力,因为魏国的君主贤明,笼络了大批人才,像李悝,吴起都是百年难遇的奇才,经过李悝在内政的变法,吴起在军事的改革,魏国这台机器几乎碾压了一切,战国初期百年里,魏国算是无敌。
战国中期,诸侯并起。这个时间段里,其实才是真正意义上战国时代的开启,因为东边的有强大的齐,南边有强大的楚,西边有强大的秦,中间的魏这时虽然衰落了,不过还是算上强大的,因为这时候都开始变法了,就连弱小的韩,也在申不害的主持下,变法稳定了韩国十余年的朝局。
当然这时候也是战国时期战争罪频繁的时代,英才辈出,每个诸侯国也都努力拼命的刷着存在感。
战国末期,秦赵争雄。战国末期,最为强大的两个国家就是秦国和赵国了,战国四大名将,两个诸侯国一国两个可谓极为公平,那么秦国和赵国强大的原因确实不尽相同的。
秦国的强大得益于一直沿用商鞅的变法,世世代代修订,改变直至成为西部霸主,而赵国的强大得益于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长期对匈奴的作战,也让赵军的战斗力直线上升。
赵国由盛转衰出现在长平之战后,这一战秦国虽然也有折损,但是相比较赵国告世被白起坑杀族友档了四十万赵军,秦国的根基未受到致命的打击,但是赵国的青壮年几乎在这一战死光了。
秦国为何能一直强大并且一统中原,其实最关键的因素是人,秦孝公之后,秦国历代君主几乎全是贤君,商鞅变法强国的国策也未曾改变,任用山东士子的惯例被一直保持等等。
6、南宋比起北宋更注重军事发展,为何最后依然被灭国了?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上,赵宋王朝绝对不可忽视,南宋和北宋作为最富有的封建王朝,同时也是对外战争最疲软的王朝,最终都被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灭亡。
而且咋眼一看,南宋和北宋灭亡的原因都如出一辙。北宋先是联金灭辽,结果又为陆颂金所灭;南宋也是先联蒙灭金,最后却又被蒙古所亡。俗话说“人不能让同一个石头绊倒两次”,在经历了金军“假道伐虢”的前车之鉴后,南宋的皇帝们为何又重蹈北宋覆辙,被蒙古灭亡了呢?其实南宋和北宋被灭亡的原因看似相同,但是其中的时代背景却相差很远。
首先咱们看北宋的灭亡。
其实北宋和辽国矛盾的根本还是领土问题。自从北宋第一代掌门人赵匡胤一统中原后,就一直积蓄力量准备收复被石敬瑭割让出去的燕云十六州。奈何出师未捷身先死,赵匡胤在“斧声烛影”的悬案中终结了自己“超神”的脚步。
不过,宋太宗赵光义接过第二代掌门人的接力棒后,又开始重新北伐,与辽国这个“肌肉男”掰掰手腕。
怎奈燕云地区地势高于南部地区,地形险峻易守难攻,辽军铁骑可以顺势南下直扑北宋腹地,而宋军却后退四百里无险可守。自宋太宗起,宋军数次北伐均以失败告终,而我们后世流传甚广的杨将军早散郑故事就出自这其中的某次北伐。但掘吵是辽国当时国力有限,要想灭亡宋朝也不是那么容易,宋辽之间打打和和几十年,估计也都打烦了。公元1004年,辽军大举南下,却在澶州被宋军成功抵挡,宋辽之间签订《澶渊之盟》,约为兄弟之国。
从此宋辽之间再无大规模军事冲突,辽国也很有契约精神,只要北宋交了“保护费”,便不来打劫,大家相安无事,互通贸易,一起发财。但是这一切都随着一个部落的崛起而改变,这就是完颜阿骨打率领下的女真族,这个部落也是后来满清女真的先祖。女真人初兴之时,号称“满万不能敌”,再加上完颜阿骨打的杰出领导,在对辽国的战争中连连获胜,于是便准备联合北宋一起灭亡辽国。
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北宋第八代掌门人兼北宋画家协会会长的宋徽宗赵佶与金人签订了《海上之盟》,约定瓜分辽国,燕云十六州归北宋。
本来这是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最好时机,不过腐朽的北宋军队太差劲了,连留守的辽国杂牌军都打不过。金军击败辽军主力后,顺势攻取了燕云十六州。
在看到宋军糟糕的表现后,应该说此时的金军的胃口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辽国了,他们占领辽国不久就加紧备战,准备问鼎中原。于是在灭辽仅六年后,金军便铁蹄南下,灭亡了北宋,让宋朝饱尝“靖康之耻”的屈辱。
说实话,辽国作为北宋的“兄弟之国”,虽然之前屡次掐架,但之后互相通商,跟北宋的关系还是不错的,宋真宗死后,辽圣宗耶律隆绪还集合大臣为他吊丧。因此,北宋这么做确实有毁约之嫌,后来被金所灭也是完全印证了唇亡齿寒的道理。
接下来咱们再看南宋的灭亡。相比北宋面临的形势,南宋就差的多了。自打宋高宗赵构南渡之后,直到金被蒙古所灭,宋金之间可谓从未停止过战争,金国也一直以灭亡南宋为第一目标。在金国强大之时,多次渡江劫掠南宋军民,甚至打到南宋都城临安。不过南宋也是打不死的小强,屡次濒临灭国却屡次起死回生。
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落之后,其实已经对后金构成严重威胁。但这金国也是一根筋,在老窝中都被铁木真占了之后,还“头铁”地嚷嚷着打南宋。金国最后一个皇帝完颜守绪在行将灭亡之际还对大臣吹牛,说南宋军队不值一提,给他三千人他就横扫江淮。
蒙古几次攻金后,金国原来的领土已经完全被铁木真夺取,剩下的都是曾经攻占北宋的。这个时候,金国不和南宋联合抗击蒙古,竟然集结大军准备攻占南宋的江淮地区作为根据地,南宋当然拼死抵抗。经历几次失败后,“人傻头铁”的完颜守绪终于明白要先打蒙古再灭宋,于是向南宋议和。
蒙古也怕南宋真的跟金达成和解,这样灭金就会付出更大伤亡了。于是蒙古也抛来了橄榄枝,要和南宋联合。与当时北宋面临的情况不同,人家蒙古是把金国吊起来打的,金国当时都被蒙古占领了五分之四了。南宋一看这情况,再不动手就没肉吃了,于是果断答应,与蒙古一起痛打落水狗。联蒙灭金后,南宋获取了巨大利益,国境线向北推移了近百里。这下好了,南宋从皇帝到百官都膨胀的不行,纷纷表示打回开封去。由于开封当时被划分给了蒙古,这就意味着要跟蒙古开战。
俗话说老虎的屁股摸不得,宋军不但没有打回开封,反倒被蒙古军伏击,伤亡惨重。虽然蒙古早就在准备对宋战争了了,即使宋军不进攻蒙古军,蒙古和南宋的战争也不可避免,但这下无疑给了蒙古军灭宋的理由。这样看来,北宋和南宋的情况是截然相反的。北宋和辽是兄弟之国,而南宋和金是打了一百多年的世仇。
北宋版唇亡齿寒是背信弃义,小人行为;而南宋版唇亡齿寒是报仇雪恨,收复河山。当然他们最终的结局都是被强者灭亡。
7、白起、王翦都有灭国之功,两人待遇为何如此不同?
武安君白起,一生征伐山东六国,屡立战功,无一场败绩,“赵楚慑服,不敢攻秦,使秦业帝”;武成侯王翦,是继白起之后秦国的又一颗“将星”,在秦国统一战争中,除了最先的灭亡韩国王翦没有参与外,其他五国,要么为王翦带兵所灭,要么为其子王贲攻克而亡,可以说王翦是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最大功臣。两人都有灭国之功,还都是手握精兵的重臣,为何王翦能够告老还乡、安度晚年。
白起,楚平王之孙白公胜后代,少时喜好军事,与秦昭襄王的舅舅穰侯、母亲宣太后关系要好,并得到秦昭王重用。秦昭襄王十四年(前293),伊阙之战中,白起率军击败东周、魏、韩的联军,一举成名。
此后白起又经过多年征战,不论战绩大小,均无一败。史书有云白起:“能抚养军士,战必克,得百姓安集”,遂被封为武安君。一时间天下震动,或惊恐、或崇拜,白起成为万人敬仰的存在,直到长平之战的到来。
长平之战的起因乃是上党之争,秦昭襄王四十五年(前262),白起攻占韩国野王,上党郡被秦军隔断,韩国国君命上党郡守冯亭把上党郡献给秦国,但冯亭不愿降秦,将上党献给赵国赵孝成王,于是上党之争便成了秦赵长平之战的导火线。游悄
秦昭襄王四十七年(前260)秦国攻韩,秦将王龁夺得上党后率兵攻赵,初期赵国惨败,但好在名将廉颇老成持重,坚守不出,成功将秦军压制在长平城外。但打消耗战,秦国耗得起,赵国却被拖垮了,赵国朝堂一片喧哗之声。再加上秦国反间计和小人薯罩谗言的游说下,赵孝成王决定铤而走险,任用赵括为主将替换廉颇,决心与秦军决一死战。
只可惜赵孝成王“一举歼灭秦军”的美好想法,都是秦国应侯范雎的阴谋,“临阵换将乃兵之大忌”,赵国换上满腹战数磨闹略经纶,但只知道“纸上谈兵”的赵括,秦军这边秦昭襄王可是把白起这个大杀器秘密派出。
孰胜孰负一目了然,结果是赵括力求决战,以身殉国,白起诈降赵卒,坑杀四十五万之众,赵国上下人心惶惶而秦境歌舞升平,白起的声望登上顶峰。范雎暗导一出反间好戏,白起深藏不露,避实击虚,本是精彩的将相配合,却因为范雎忌惮白起功劳高于自己,处处给白起“穿小鞋”,将相因此失和,也为白起身死留下伏笔。
8、商鞅变法到底是强国之法还是灭国之法?
商鞅变法在当时秦国所处的环境中确实属于强国之法。要说灭国不能完全算是制度的问题。因为到秦亡之时,该法已运行100多年,效果是显著的,秦国在天下一统后,之前的制度亡国部分原因之一。
在历史学上,秦国也没有前期和后期的分期概念。
西周时期秦是陇西大夫,之后平王继位有功上升成为了诸侯国。在春秋时期,秦国的东边有强大的晋国,秦国便专心向西和向北发展。
在战国前期,秦国东进,败于魏国,秦颂迟国的50万军队让魏国花重金培养的5万魏武卒杀的人仰马翻差点亡国。之后秦国在这种的危机下秦孝公和商鞅开始了合作,变法革新。此时正处于魏国和齐国争雄的时候,秦国也是趁着这个时机得到了喘息。
秦国的强大与商鞅变法有直接关系,但是也不能说是完全的。因为秦国之所以变强是因为吞并了巴蜀的原因。在吞并巴蜀后,巴蜀为为秦帝国提供了上千里肥沃的土地和大量人口,有了大量的人口,秦国的兵役也有了很大的保障。吞并巴蜀为秦国的发展提供了巨大战略纵深。
秦国吞并巴蜀和变法是没有直接的关系。我只能说商鞅变法确实是在很大程度的上提升了秦军的战斗力。毕竟变法下军功制度是很有作用的,二十等的军功奖励制度在当时的战国大环境中,很大的激励了秦军的斗志,让普通军士有了盼头,大将王翦就是普通军士靠着战功做到了将军。
但是秦军当时的能力即使没有变法也是可以吞并巴蜀的。缺的是决心和一个机会。正好巴蜀内乱。于是秦军安抚好东边,以倾国之力,灭了这个国家。秦国趁楚国还没缓过神来,得到了巴蜀。
秦国在得到巴蜀之后使楚国和秦国的力量呈现了此消彼长的趋势。楚国在战国后期的时候是除了秦国外最强大的两个国家,在战国时期七国之中很长的时间里面积最大的国家是楚国,春秋时期比较强大的有楚、晋。春秋末期的时候,楚国从“三家分晋”后就是面积最大的了。(楚国面积大约50万平方公里,秦国当时只有30万。)。直至秦灭六国后,秦国才成为面积最大的国家。
秦国拿下巴蜀后,为楚国的失败提供了最重要的条件。秦国就算没有变法也是可以拿下巴蜀的,但是变法后为拿下巴蜀提供了很有利的条件。
秦国在战国中前期的死后,强盛的魏国先败于齐国,之后又败于秦国,魏国的5万魏武卒也让秦国大将白起斩杀殆尽。
在战国中期,出现东边的齐国和西边的秦国两大强国。所谓的合纵连横就出现在这一时期。战国中后期,秦国和赵国大战,赵国最终失败。战国后期,秦国一统六国,完成了统一大业。在秦国的统一过程中商鞅变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是算强国之法。
之后汉朝建立,制度得到了改革,但汉随秦制,很多主体制度并未变化。秦汉制度均以商鞅变法为基础,先后两个强大王朝,可见商中誉鞅变法是强国之法。
统一六国,秦朝建立,后二世而亡。但是秦国的灭亡与商鞅变法没有直接关系。商鞅变法与秦国灭亡之间隔了上百年。上百年可以说时间跨度是相当久了。这一百多年的时间,至少秦国的百姓,对变法已经算是适应了,很难说商鞅变法和秦国灭亡有直接关系。
秦国的灭亡的主要原因是因为统治者专制残酷、大兴土木,导致劳财伤民,国力渐退,人民徭役沉重引起农民起义,最终导致了秦朝的灭亡。
商鞅变法在战国时期对军事是有很大的帮助,是强国之法,但不是治国良策。在秦国统一六国的过程中,也将秦国的法律、制度推往六国,试图实现文化、体制上的统一,但是引起野培李了六国百姓的强烈不满。
但是秦始皇之后也意识到变法之后形成的军事强国不适合治理国家,应该向文治发展。
始皇帝的南海石刻中写道:饰省宣义,有子而嫁,倍死不贞。防隔内外,禁止淫泆,男女絜诚。夫为寄豭,杀之无罪,男秉义程。妻为逃嫁,子不得母,咸化廉清。大治濯俗,天下承风,蒙被休经。皆遵度轨,和安敦勉,莫不顺令。黔首修絜,人乐同则,嘉保太平。
此文中带有鲜明的儒家礼乐色彩,也至少代表了始皇帝已经开始意识到这一转型问题,并且有意将其落实。而公子扶苏是支持转型的,从反对始皇帝焚书坑儒中就能看出。
扶苏谏曰: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
虽然秦始皇因此大怒,扶苏最终去和蒙恬守长城去了,但是秦始皇虽然因此大怒,但是也为此欣喜,因为扶苏敏锐的观察到了秦朝的政治现状,有着清醒的认识,即使秦始皇驾崩,扶苏也能继承秦朝转型的使命。
但是扶苏毕竟涉世不深,也没有班底,没有军功,一旦秦始皇驾崩,秦始皇担心扶苏无法控制朝局,因此始皇帝决定让扶苏远去北疆,加强和蒙恬的关系,让秦朝的军事力量可以得到为扶苏所用。也能多些历练,体会秦朝的一些可能面对的危机,使扶苏继位之后不至矫枉过正。
但是最终秦始皇驾崩,让赵高将胡亥扶持上位,最终导致统治者的残酷的统治,对百姓开始横征暴敛,在苛捐杂税众多,徭役沉重下,百姓的的生活长期处于艰苦,最终人们开始了反抗,秦朝也因此覆灭。
秦朝的统一,商鞅变法有很有作用。但秦朝亡国,与商鞅变法也有关系,因为秦朝的法律是轻罪重刑,如乱扔垃圾砍断双手,一人犯罪,全族株连,整体连坐,上到官员,下到百姓。造成恐慌是不小的。但是经过变法的时间长达上百年,百姓也有一定的适应性,可以说商鞅变法是和秦朝的亡国是没有直接的关系的。
文/历史紫陌阁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欢迎大家的关注和点赞,谢谢各位读者的支持。
9、为什么春秋五霸没有一统天下?
春秋五霸不是说不想统码禅一天下,虽然他们是霸主,但没有一个诸侯国敢一统天下,这是为什么呢?
主要还是受宗法制度和礼乐制度的影响,诸侯国有实力争不敢一统天下的最主要还是因为当时天下共主“周天子”的影响还在,自平王迁都后周王室实力下降,但也没有影响天下之主的地位!
春秋时期的情况是,各诸侯国在礼乐制度下尚未完全崩坏,宁愿争霸也不夺天下,一旦犯了这个后果,各诸侯就会群殴,不如在乱世中为自己争得一个霸主地位让周天子认同好过引来群殴而灭国。
群雄逐鹿的春秋时代你根本没有一统天下的决心和勇气,比如春秋小霸郑庄公割了周室小麦,当时第二代东周天子周桓王(周平王之孙)以大不敬之名率领各诸侯小国讨伐郑国,周室与郑庄公的交战中,周桓王被郑庄公衫早一箭射落中了肩膀,从此,也为周室天子的衰落彻底迷了根基,各诸侯也开始向天下争霸而不是取代天子之位,毕竟霸主之位还得“周天子”的认可才能显示出“师出有名”!
有争霸的实力没有一统天下的实力
春秋时期的诸侯各国没有敢想与周天子为敌,一旦敢与周天子为敌人,会引来诸侯联盟攻打,不仅落到失地还有可能灭商国!春秋时期不像战国时期一样而不讲信誉就随便攻城夺地,在春秋时期讲究“师出有名”,所以说春秋时期打战不以攻城夺地为目标,而是向对方展示自己的实力。一旦以夺地为目标的,都是打灭国的战,不会给对方以割地之约不被灭国!
春秋五霸为什么其中一个都没有进行一统天下呢?一统天下迟塌尘不是像史书说的哪么简单,周朝灭商整整计划了三代,秦国统一六国用了一百多年!
当时作为春秋第一霸主的齐国也不敢统一天下,因为他知道这天下还是周天子的,你敢打这个旗帜就好似周率领八百诸侯讨伐商纣一样,落个灭国的下场,王室衰微,周天子还是周天子,他尚有能力召集天下诸侯讨伐哪国,所以说还不如好好做个周天子赐封的诸侯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