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孝敬长辈的事
1、孝敬父母可以做哪些事?
1.提供情感支持。
这是父母最需要的帮助,他们希望孩子能知道自己的想法。应向父母询问他们是否遇到了来自任何人或事的困难和障碍。如果父母不慎做错事情,子女不应生气指责,而要安慰,让老人不必再担心;如果子女做错事情,要及时向老人道歉,避免他们生气。
2.呵护父母的健康。
如果父母身体一直不好,在经济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子女应从正规的劳务公司聘请护理人员负责老人的日常起居。在家中配备各种急救药品和设施,让父母在发生紧急情况时能够呼叫到自己,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到达父母身旁。
3.保证父母财务状况稳定。
有些情况下,父母在遇到财务紧张时不希望烦扰孩子,也不敢寻求帮助。作为子女,应当定期检查父母的养老金是否及时到账;并做出保证:如果需要帮助,请毫不犹豫地帮忙。
4.给老人建个回忆录。
老年人经常会遇到短期记忆力问题,声情并茂的回忆会起到帮助作用。为父母准备一本剪贴本,里面贴上熟人朋友的照片,并标注名字和 地点,和过去生活中的一些重大事件。如果子女时间充裕,可以和老人一起制作剪贴本,向他们解释每件事的细节。此外,还可以给老人制作一份日程安排表,提醒 父母别忘记一些重要的事情,如服药、就医和体检,并用明显的颜色进行标注。
5.经常打电话。
如果你的住所距离父母的住所较远,一定要经常打电话问候;知道父母在做些什么,健康状况如何,有什么打算,并在电话聊天过程中安排确定的时间去看望老人。
6.要有耐心。
父母上了年纪后容易忘事,想不起东西放在哪儿,做事有点慢;此时子女万不可有嫌弃心理,因为这是体现你对父母耐心的时候了。更为重要的 是,如果和父母居住在一起,要接受他们的生活习惯,体验他们的喜恶,尊重他们做出的选择;因为这些习惯是他们多年习得的,很难再改掉了。
7.为父母安排与其他家庭成员的聚会。
如果你不是父母的独生子,要定期安排他们与其他子女见面;父母也希望多和自己平辈或长辈的亲戚聚会,这种聚会让父母感到喜悦。在安排父母与孙辈见面时,子女要向孙辈讲述长辈过去的故事,并培养孙辈的爱老扶老意识。
8.安排老人参与社区活动。
有时候,老年人会希望与其他同龄人分享想法,所以要让他们经常参加社区的老年人活动;为他们创造结识同龄人的机会,如安排午餐聚会和公园里的文体活动。这会让老年人在同龄人群中感到精神焕发和兴趣盎然。
9.对家中的布置进行重新调整。
根据父母的健康状况和喜好对家中的布置进行必要的调整。如果父母的关节不好,就应当让他们住在楼下的房间里,避免跌伤。如果他们喜欢宽敞的房间,就不要摆设过多的家具。如果他们单独居住,就要常回家看看,为他们修理破损的物件。
10.评估父母需要护理的需求程度。
如果父母过于年迈,办一些跑腿的事情存在困难;子女这时应当积极出力效劳,如取报纸、到医院开药和买菜等。如果子女能为老人做好这些小事,老人会心存感激,让他们充满了愉悦之情,提高了晚年的生活质量
2、古今中外有哪些孝敬父母的故事,请列举
1、东汉时的黄香,是历史上公认的“孝亲”的典范。黄香小时候家境困难,10岁失去母亲,父亲多病。闷热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赶打蚊子,扇凉父亲睡觉的床和枕头,以便让父亲早一点入睡。
寒冷的冬夜,他先钻进冰冷的被窝,用自己的身体暖热被窝后才让父亲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袄,为了不让父亲伤心,他从不叫冷,表现出欢呼雀跃的样子,努力在家中造成一种欢乐的气氛,好让父亲宽心,早日康复。
2、董永少年丧母,与父亲董公相依为命。年龄稍微长大一点后就下田劳动来赡养父亲。董永因为家里贫穷经常帮人做工谋生。农活忙的时候,他常用小车推着多病的父亲到田头树荫下,边做农活边照应董公,邻里乡亲都夸他是个大孝子。
后来,董公病故,董永因家中贫困,无钱安葬父亲,于是就到西溪镇上大财主曹长者家卖身为奴,得钱葬父。
3、包拯少年时便以孝而闻名,性直敦厚。他在宋仁宗天圣五年中了进士,当时28岁。先任大理寺评事,后来出任建昌知县,因为父母年老不愿随他到他乡去,包公便马上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们的叫口称颂。
4、陈毅见久别的母亲,心里很激动,上前握住母亲的手,关切地问这问那。过了一会儿,他对母亲说:“娘,我进来的时候,你们把什么东西藏到床底下了?”母亲看瞒不过去,只好说出实情。陈毅听了忙说:“娘,您久病卧床,我不能在您身边伺候,心里非常难过,这裤子应当由我去洗,何必藏着呢。”
母亲听了很为难,旁边的人连忙把尿裤拿出,抢着去洗。陈毅急忙挡住并动情地说:“娘,我小时候,您不知为我洗过多少次尿裤,今天我就是洗上10条尿裤,也报答答不了您的养育之恩!”说完,陈毅把尿裤和其它脏衣服都拿去洗得干干净净,母亲欣慰地笑了。
5、阎元明从小就孝顺父母,是远近闻名的孝子。太和五年,阎元明被任命为北隋郡太守,元明因为赴任远离家乡,不能奉养母亲,甚是悲痛。母亲也很舍不得元明离开自己到外地就任,日夜落泪,以致失明。元明强忍悲痛向皇帝上书,请求归家侍奉母亲,皇帝准许元明回家侍养母亲。
母亲得知皇帝准许元明回家养亲,眼睛马上就复明了。母子二人情深至切,以致如此。后来,刺史吕寿恩把元明的事情上奏皇上,皇帝下诏州郡,下令表彰元明孝行,并准他母亲颐养天年之后再出仕。母亲故去,服丧过后,元明依然悲伤,每逢忌日都恸哭不止,邻居都很为他感动。
3、孝敬父母的例子
1、子路借米孝敬父母
子路,春秋末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尤其以勇敢闻名。
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
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2、著名文学家鲁迅的孝顺故事
鲁迅从小到大都拥有一颗孝心。少年时,作为长子的鲁迅,为了减轻母亲的压力,主动地承担起典当旧物和为父亲请医买药等杂务。母亲六十大寿时,鲁迅先寄回60元钱,给母亲过生日,在生日将临时,又特意从北京赶回绍兴,为母亲祝寿。
为了让母亲愉快,鲁迅特邀请演员来家里唱戏。这一天,全家热闹非凡,也是鲁迅母亲最欣慰的一天。
后来,鲁迅在北京西城八道湾购置了一套住房,购房当年,鲁迅就亲自返回绍兴,把母亲和全部家属接到了北京。母亲爱吃火腿,鲁迅在上海时,经常寄火腿给母亲吃。母亲爱读言情小说,鲁迅多次购买张恨水、程瞻庐的小说寄给母亲看。
4、古今中外孝敬长辈的故事?
孝敬父母的故事
事例一
子路借米孝敬父母的故事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
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应该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这是我们新时代学生的责任。
子路,春秋末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尤其以勇敢闻名。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
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事例二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亲包仪,曾任朝散大夫,死后追赠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时便以孝而闻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进士,当时28岁。先任大理寺评事,后来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因为父母年老不愿随他到他乡去,包公便马上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们的叫口称颂。
几年后,父母相继辞世,包公这才重新踏入仕途。这也是在乡亲们的苦苦劝说下才去的。在封建社会,如果父母只有一个儿子,那么这个儿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顾自己去外地做官。这是违背封建法律规定的。一般情况下,父母为了儿子的前程,都会跟随去的。或者儿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规劝。父母不愿意随儿子去做官的地方养老,这在封建时代是很少见的,因为这意味着儿子要遵守封建礼教的约束--辞去官职照料自己。历史书上并没有说明具体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无法承受路上的颠簸,包公这才辞去了官职。
不管情况如何,包公能主动地辞去官职,还是说明他并不是那种迷恋官场的人。对父母的孝敬也堪为当今一些素质底下的人的表率。以前的故事讲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铁面无私,把包公孝敬父母的事情给忽视了。
事例三
东汉时的黄香,是历史上公认的“孝亲”的典范。黄香小时候,家境困难,10岁失去母亲,父亲多病。闷热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赶打蚊子,扇凉父亲睡觉的床和枕头,以便让父亲早一点入睡;寒冷的冬夜,他先钻进冰冷的被窝,用自己的身体暖热被窝后才让父亲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袄,为了不让父亲伤心,他从不叫冷,表现出欢呼雀跃的样子,努力在家中造成一种欢乐的气氛,好让父亲宽心,早日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