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十几岁生日长辈
1、古人过生日有哪些习俗
在过去,“过生日”和“祝寿”是有严格区别的。因为“寿”字的本意是指人的年龄大,如《说文》所释:“寿,久也。”《广韵》所释:“寿,寿考(同老)。”《篇海类编》所释:“寿,老年也。”
民间把“五福”俱全视为人生最大的幸福,所谓“五福”就是《尚书·洪范》中记述的:“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同有)好德,五曰考终命(即有一个好的人生结局)。”把“寿”推为“五福”之首。正是在这种人生观的指导下,从古至今人们十分重视各种追求和祝愿长寿的活动,由此也就产生了祝福长寿的礼仪。这种礼仪大都是在老年人的生日时举行的,当地称之为“祝寿”、“拜寿”、“贺寿”、“庆寿”、“做寿”、“过好日子”等等。
从上述传统观念出发,把幼、少、青、壮年的生日礼仪,叫做“过生日”,而不能叫做“祝寿”,俗以为这样叫了是会“折寿”、“短命”的。那么,在什么年龄“过生日”才能叫“祝寿”呢?这从来没有统一的规定。从当地民间习惯来说,一是要在50岁以上或是有了孙儿;二是父母已经去世。一个人如果父母健在,即使已经过了50岁,也不能在家中“祝寿”,只能“过生日”,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尊亲在不敢言老”。古人把“寿”分为上中下,100岁称上寿,80岁称中寿,60岁称下寿。因此,并不是人的每一个生日都可以称作“寿”的。古人对于祝寿和人的年龄段,都有一些专门的称呼和比喻。首先,对于男性和女性的祝寿有不同的称呼,男性称为“椿寿”,女性称为“萱寿”。天命之年指男子进入五十岁这个年龄段。花甲之年指人进入六十岁这个年龄段,六十岁又称“耳顺之年”。古稀之年指人进入七十岁这个年龄段。耄耋之年指八九十岁的高龄老人。期颐指人满百岁。百岁以上的寿星,也有以“天年”作喻的,意思是上天赐予的高寿。另外,在关于祝寿的称呼中,还有三个专门的称呼:七十七岁被称为“喜寿”,因为喜字的行书,和七十七这三个字很相近;八十八岁被称为“米寿”,因为把米字拆开,上面两点像个八字,中间是个十字,下面又是一个八字,合起来就是八十八;九十九岁被称为“白寿”,因为百字缺一横,即“白”字,一百缺一,从数字上推就成了九十九。
“请吃酒,挜拜生”,说明做寿是儿孙主动张罗,不必送请贴。已分家或出嫁子女要全家都到,以示隆重。亲戚间的平辈、晚辈及老人好友均前来祝贺。给老人祝寿忌间隔,直到老人寿终。若有遗忘,子女谓之“不孝”,亲友谓之“失交”。因故缺席应提前告知。庆寿者多属年高长辈。建国前,平辈的“亲家”多送长寿面、寿桃、大发糕等礼物。富裕之家则送金或银制的“寿星公”。晚辈致送现金,名为给“寿星公添食”。主人款待宾客时“早面晚席”,中午吃精制面条,叫吃“长寿面”,晚上设宴招待,称喝“长寿酒”。建国前,有些大户做寿还要演步堂戏,以显示其豪华富有。寿礼中必须有寿烛、寿桃和长寿面。寿烛,为红色,长一尺左右,重约一斤,蜡面上印有金色的寿字或松鹤图,上寿时点燃。寿桃又称寿包,是寿诞的主要礼品,要有104只,意谓“出头出脑”。长寿面,寿宴上食用的面条,寿日吃面,取“绵长”之意,以祝寿星延年益寿。寿诞前一天,庆寿之家先要设寿堂,高挂“寿”字、寿轴、寿星和寿联等。寿星是分管长寿的神,被画成老人模样。寿日凌晨需祭神。下午寿公寿婆接受晚辈跪拜,分赠“寿钱”。拜寿毕,开筵席,寿公寿婆坐正席首位,众晚辈分别敬酒。筵毕,向四邻分赠寿包、金团。一般人家多不做寿,无论长幼,每逢生日,仅吃顿面条以示祝贺。建国后,过生日之风仍很盛行。由于群众思想觉悟,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迷信色彩逐渐淡薄,过生日时,食品花样逐渐增多。近年来,为老人祝寿的方式,增添了现代色彩,如子女陪老人旅游;当地党政领导亲往祝寿、送寿幛、赠礼品、致祝词;老年协会在老人节期间,为当地逢十的老人照相留影、馈送礼物,为百岁老人祝寿;群众业余文艺组织为老人作专场演出。家庭则开筵席,宴请宾客,晚辈为长辈赠送礼物如旧。非逢十生日,一般送蛋糕,不受年龄限制,有的举办生日派对(聚会),相互祝贺。
2、古代中,生日怎么说?
1、老人的生日叫“寿辰”,但是要称为“寿辰”,至少要到60岁,摆寿宴,吃长寿面,接受家人的祝福。
2、生辰:有生之日,生日。生辰八字在旧时中国民俗中应用广泛,特别在旧时订婚时,男女双方要把各自的生辰八字写在庚贴上互相交换,以推算婚姻是否大吉。
3、诞辰:诞生的时辰,即出生的时间。现在一般是对所尊敬的人,说“诞辰”。
(2)古代十几岁生日长辈扩展资料:
为生日举行庆祝仪式,俗称“做寿”、“做生日”,一般指十年一次的大生日。新生婴儿满周岁时,会举行“抓周”。孩子10岁生日叫做“长尾巴”,由外公外婆或舅父舅母送米和衣物鞋帽示庆贺。
中、青年生日,没有请客庆贺之例,俗谚“不三不四”,是说20、30、40岁不庆寿,逢这样年庚,只增加一些荤菜而已。更多的时候往往是父母煮几个鸡蛋就糊弄过去了,这叫“小生日”。
庆贺生日的人家,会先为寿星蒸米粉或面粉做的“寿桃”(寿越高,桃越大)分送给亲族好友,同时告诉他们为家中某老人几十寿庆之喜。祝寿以女婿女儿为主,儿子媳妇陪衬。
庆寿的时候,庆寿的家庭发出请柬,同时布置寿堂,堂前正中挂金色“寿”字,或者挂“百寿徒”,两边挂贺联“福如东海大,寿比南山高”。
摆好寿堂后,寿辰前一天晚上,红烛高照,寿星在焚香拜告天地祖先后,端坐上堂,受子孙和幼辈叩拜礼,这就是俗称的“拜寿”。寿诞日为正日,清晨,鸣放鞭炮,亲族好友登门祝贺,这就是“拜生日”。
3、古代十岁的生日叫什么 有什么特点吗
成童礼。
“成童礼”是古代中国贵族教育子女所行的一种礼仪。《礼记》:“成童,舞象,学射御。”
意在“年龄稍大的儿童,感恩立志”,生命进入少年时代。故行此礼以养其正,非常重要。此礼失之数百年,2006年4月5日,由申自强首行于郑州11中北校初一年级。
特点:
1、月台始礼
2、准备跨过棂星门
3、敬香
4、点朱砂 启童智
5、启蒙开笔
6、敬圣人 拜先师
7、学象舞
(3)古代十几岁生日长辈扩展资料
“成童礼”让孩子知晓父母养育恩
悠悠华夏文礼,谆谆教导谨行。成童礼”是古代中国教育子女所行的一种礼仪,目的在于让孩子知晓父母养育之恩,学会孝敬父母。
如今,这样的国学传统礼仪不仅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也受到越来越多学生和家长的喜爱。七里河小学三年级全体师生与家长共计1000余人,共同参与了学校精心策划准备的这场“成童礼”。
4、古代十岁的生日叫什么 有什么特点吗
<
5、古代人对各个年龄段的称呼分别是什么?
人这一辈子,每一个阶段都是十分重要的,也十分有纪念意义的,所以古人就根据每个年龄段表现出来的特征,从而赋予了不同的称谓。这些称谓更形象、诗意的表现了人们在那个年龄段的特点。关于年龄,我们熟知“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七十古来稀等常见说法。这里小编就把在古代什么样的年龄段叫什么样的名称,其中许多称谓也是有男女之分的一一分享给大家。
0-1岁:赤子、襁褓
未满周岁的婴儿。
赤子——刚生的婴儿。
襁褓——把婴儿包裹在小儿被中。
2-3岁:孩提
指初知发笑的幼儿,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
3-8岁:垂髫(tiáo)
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女孩7岁、男孩8岁:始龀(chèn)
《说文》:“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
“龀”指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根据生理状况,男孩8岁、女孩7岁换牙,由此称。“始龀”也是童年的代称。
另:女孩7岁又称髫年。男孩8岁又称龆年
8-14岁:总角
总,聚束;角,小髻,意为收发结之。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也用“总角”代指人的童年阶段。
10岁以下:黄口
黄口,本意是雏鸟的嘴。
10岁:幼学、外傅之年
金钗之年:女孩12岁。
女孩13岁:豆蔻
源自唐朝诗人杜牧《赠别》诗句:“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用二月初含苞待放的豆蔻花,比喻13岁的少女。
男子13岁:舞勺
古代13岁的男孩学习的一种文舞。
女子15岁:及笄(jī)《礼记》:“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本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
男子15岁:束发,男子到了十五岁,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男子15-20岁:舞象
舞象,原本是古武舞名,又是成童的代名词。《礼记·内则》:“成童,舞象,学射御。”
女子16岁:二八、碧玉年华、破瓜之年
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
晋人孙绰《碧玉歌》:“碧玉破瓜时,郎为情颠倒……”写出二八妙龄少女的清新美好。
破瓜并非女子破身的意思,仍如上面所说的,将瓜字破为二字。
男子20岁:加冠、弱冠
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但体犹未壮,故又称“弱冠”。过去男女成年又称“结发”——扎结头发。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
30岁:而立、始室、克壮
而立——源自孔子言论(前文),立,“立身、立志”的意思。
始室——出自《礼记·内则》:“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克壮——正当壮年。唐魏征《是渐不克终疏》:“贞观之初,时放克壮。”
40岁:不惑
源自孔子言论,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50岁:艾、知天命(知命)、半百
艾——出自《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
知天命——源自孔子言论。《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是说五十岁之后,知道了理想实现之艰难,故而做事情不再追求结果,对个人荣辱已经淡然。后人因以“知天命”为五十岁的代称。
60岁:耳顺、花甲之年、耆(qí)
耳顺——源出孔子言论;
花甲——我国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照顺序搭配成六十个单位,六十年周而复始。通常就叫作“六十花甲子”,也称“花甲”。
61岁:还历寿
按干支纪年法,60年为一轮,61岁正是新一轮重新算起的时候,故称“还历”。
70岁:从心之年、古稀、杖国之年、致政之年
从心——源出孔子言论;
古稀——源出杜甫诗;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唐·杜甫《曲江二首·其二》
杖国之年——年过七十可以拄拐杖在都城、国都内行走;
致政之年——官吏将执政的权柄归还给君主。指官员辞职归家。
77岁:喜寿
草书喜字似七十七,故代指。
80岁:伞寿
因“伞”字的草体形似“八十”,故称。
88岁:米寿
因米字拆开好似八十八,故借指。此外,还含有年事虽高,但食欲旺盛之意。
90岁:鲐背、冻梨
表示老年人皮肤状态,见前文。
99岁:白寿
百少一为“白”,亦99,故借指。
100岁:期颐
期,朱熹讲是“周匝之义”,即转过一圈了,“谓百年已周”。颐,朱熹讲是“谓当养而已”。即生活起居需人养护。
《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意思是:人至百岁,饮食、居住等各方面都需要孝子照养。
108岁:茶寿
茶字上面廿,下面为八十八,二者相加得108。
140岁:双稀、双庆
古稀70岁,双稀即二倍、14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