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中秋节是什么意思
1、中秋节是什么意思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
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中秋节自古便有赏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1)闲话中秋节是什么意思扩展资料:
中秋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字的解释是:“庄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间的意思,农历的八月是秋季中间的一个月,十五日又是这个月中间的一天,所以中秋节可能是古人“秋报”遗传下来的习俗。
2、中秋节的含义是什么?
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是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3、中秋节意思是什么?
1、意思:《中秋》是一首宋代诗词名家汪洙创作的诗词作品。表达了一个人过中秋的落寞之情,别人有人宴请阖家团圆,而自己却孤身一人,非常惆怅伤感。碧空如洗,素影玉兔,确是皎洁无瑕,身在异乡,那思乡之情被这佳节明月二感染了。
2、出处:《中秋》宋代汪洙。
3、原文:
《中秋》
秋景今宵半,天高月倍明。
南楼谁宴赏,丝竹奏清声。
4、翻译:秋天的光景到了今天晚上就过去了一半,天高云淡月亮更加明亮。南边的高楼上谁在宴饮赏月,乐器吹奏起清亮的声音一阵阵传过来。
(3)闲话中秋节是什么意思扩展资料:
古诗赏析:
本诗歌第一句写景,指出事情发展的场景,是在中秋的深夜,月亮格外地亮。其实这也会引发读者的思考“为什么作者这么晚还没有睡觉呢?”这也是一种暗示,以夜的深暗示作者中秋在异地他乡的孤独,进而惆怅得睡不着觉的感情,这里就有做了铺垫。
第二句写事抒情,“南楼也不知道是谁家在吃宴席,欢声笑语伴随着丝竹的歌声”。别人家的热闹繁华与诗人自己的处境可以形成鲜明对比,一团圆一孤单更能突出此首诗歌的情感,异地过中秋的惆怅之情。
4、中秋是什么意思
农历八月十五日。因居秋季三月之中,故称为中秋节,民俗于是日全家团聚,吃月饼赏月。
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看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5、中秋中秋代表着什么样的含义??
中秋节的寓意也有团圆的意思。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
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中秋节的发展
中秋节普及于汉代,汉代是我国南北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融合时期,各地文化上的交流使节俗融合传播。
“中秋”一词现存文字记载最早见于汉代文献,成书于两汉之间的《周礼》(世传为周公旦所著,实际上成书于两汉之间)中说,先秦已有“中秋夜迎寒”、“中秋献良裘”、“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动。
据记载,在汉代时,又在中秋或立秋之日敬老、养老,赐以雄粗饼的活动。晋时亦有出现中秋赏月之举的文字记载,不过不太普遍,晋时期中秋节在我国北方地区还不流行。
6、中秋节的由来与传说
中秋节的由来与传说 中秋节的由来 关于中秋节的起源,说法较多。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礼记月令》 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
一说它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礼记》 上记载:“天子春朝日, 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说明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了。后来贵族官吏和文人学士也相继仿效,逐步传到民间。
二是中秋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 字的解释是:“庄稼成熟日秋”。八月中秋,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中秋” 就是秋天中间的意思,农历的八月是秋季中间的一个月,十五日又是这个月中间的一天,所以中秋节可能是古人“秋报”遗传下来的习俗。
也有历史学家研究指出,中秋节起源应为隋末唐军于大业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军裴寂以圆月作为构思,成功发明月饼,并广发军中作为军饷,成功解决因大量吸收反隋义军而衍生之军粮问题。
嫦娥奔月与“不老药”
嫦娥奔月,是一则家喻户晓的爱情传说,在所有中秋传说中,它是最为凄美的。嫦娥奔月怎么与中秋节联系上的?这里故事就多了。
嫦娥,原名姮娥,她是神话人物后羿的妻子。到西汉时,为避汉文帝刘恒的讳,而改称“嫦娥”。嫦娥奔月有两种版本,均见于《淮南子》。一种版本是,嫦娥偷吃不老药奔月:“羿请不死药于西王母,未及服食之,姮娥盗食之,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后羿从西王母那里得到了长生不死药,贪心的嫦娥背着丈夫偷后吃后,跑到了月亮上,成为了月亮女神。
另一种版本是,嫦娥被迫吃不老药:跟后羿学习射箭术的逢蒙听说后羿搞到了长生不老药,于是前去偷窃。逢蒙未能得手,恶从胆边生,欲加害嫦娥。情急之下,嫦娥自己吞下不死药,飞到了天上。
在这两种版本之外,我曾依古人笔记进行过分析,提出了嫦娥奔月的另一种版本:她是因为丈夫后羿有了婚外情,绝情之下,才跑到了月亮上。此观点后被不少人拿去了,成了他们自己的研究心得。闲话少说。嫦娥奔月后,变成了“月精”,即月亮女神。
成神了,人间便就开始拜神嫦娥了,但拜月是女人的事情,即所谓“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特别是结了婚的女人,在中秋节一定要拜拜月的,因为月属阴,主生育,过去是多子多福,拜月自然是希望自己多怀孕。拜月时,会供上一种圆圆的有馅的饼子,这种圆饼后来逐渐演变成了“月饼”。除了供月饼,另会有瓜果之类的时鲜,特别是有籽的瓜是不能少的。除了拜月,过去女人在中秋时,还要“摸秋”和“送瓜”,送瓜就是送子,此行为是过去中国民间乞子心愿的一种流露。
元朝末年,顺帝昏庸无道,朝政动荡不安,王公贵族把持朝纲,疯狂搜刮民脂民膏,江山社稷岌岌可危。又赶上连年大旱,百姓背井离乡,流离失所,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这种情况下,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群雄四起,遥相呼应。这时,出身村野的朱元璋与徐达等人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是官府的搜查非常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
军师刘伯温此时献计,把写有“中秋节,杀鞑子,迎义军”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晚上起义。到了八月十五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如星火燎原,燃遍了大江南北。
很快,朱元璋手下大将徐达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传下命令,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秘密传递信息的“饼子”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大家将其称为“月饼”。
此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在民间流传开来。
相传唐玄宗与申天师及道士鸿都中秋望月,突然玄宗兴起游月宫之念,于是天师作法,三人一起步上青云,漫游月宫。但宫前有守卫森严,无法进入,只能在外俯瞰长安皇城。在此之际,忽闻仙声阵阵,清丽奇绝,宛转动人!唐玄宗素来熟通音律,于是默记心中。这正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日后玄宗回忆月宫仙娥的音乐歌声,自己又谱曲编舞,这便是历有名的“霓裳羽衣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