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年代中秋节怎么过的
1、爷爷辈的人是怎样过中秋的?
爷爷这一辈的人过中秋节的时候肯定是非常热闹的,因为他们这一辈月饼是非常少见的,所以过中秋节的时候,大家都团团圆圆的在一起吃一顿比较热乎的饭,然后再一起吃月饼,赏月亮。
中秋节
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中秋节是秋季时令习俗的综合,其所包含的节俗因素,大都有古老的渊源。
2、中秋节怎么过 ??
中秋节可以安排如下活动
1、赏灯笼
灯笼本是民间的一种工艺品,其用途是照明,很多家庭的门口都会悬挂灯笼。不过中秋节时,花灯也成为一种艺术性的产物,它在汉朝时兴起,到了唐代时就已兴盛,户外花灯活动的规模比较大,不管是达官贵人还是普通百姓,大家都会在夜晚赏灯。
2、赏桂花
在中秋时刚好是桂花飘香的时候,桂花在古代也一直是和月亮相关联,也衍生出了很多神话故事。而桂花作为一种名贵的品种,它也有着喜庆、吉祥的象征,因此民间不少人都会栽种,在中秋这一天赏桂花,闻着沁人心脾的香味,感受不一样的味道,从而表达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3、烧塔
在南方地区,烧花塔的游戏流传已久,这一活动一般是孩子参与,通常会在野外捡拾瓦片等,将其堆成圆塔,在月亮出来后进行燃烧,等瓦片烧红了后,再放上一些煤油在其中,一直燃烧到深夜,此时大家都会去围观,之所以有这个活动,传说是纪念抗法英雄刘永福。
中秋节习俗由来
在这个节日时,人们总会在夜晚时赏月,这个活动早在魏晋时就已开始,到了唐宋时就兴盛起来,明清后,每逢节日时大家就会将月饼、柚子等摆放在外面,一边赏月一边吃喝,期待未来的生活事事顺利,也希望亲人能够幸福快乐。
也有一些地方有“祭月”的习俗,希望月神能够让一家幸福,这一天不管下雨还是无月,祭月都是必不可少的过程。当然中秋也是团圆节,古代文人志士总会用“月有阴晴圆缺”来表达寄托之情,在宋明清,赏月的规模更大。
3、古人是如何过中秋的?刘伯温的什么妙计,让中秋吃月饼成为习俗?
在中国古代很早就有过中秋节的习俗,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当时各诸侯都有秋天敬拜月亮的习俗,时间一般选在中秋节前后几天,这是中秋节最早的雏形。但是吃月饼的习俗直到唐宋时期才形成。
隋唐时期,中外文化交流十分活跃,胡人的饮食习惯、食材都被传入中国。胡人做的饼大多又硬又干,当它被引进中国后,汉人立即改进了它,如添加各种馅料,撒芝麻等,使饼变得很好吃。但是这个时候并没有月饼这一称谓。
北宋时期,苏东坡有一首著名的诗,“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这就是“月饼”的由来。到了南宋时期,吴子穆的《梦梁录》一书中才有了“月饼”这个词。
直到明朝,吃月饼才成为一种真正的习俗。元朝末年,统治者淫乱残暴,人民一贫如洗。当时,朱元璋统一各起义军准备起义,但元朝官兵们搜查十分严格,传递信息十分困难。
这时刘伯温想到了一个办法,把“八月十五夜起义”的字条藏在月饼里,躲过了元朝官兵的搜查,被分发到了起义军手中。8月15日,各起义军奋起,元朝的官兵们被打败了,起义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
在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他每年8月15日都要吃月饼,并把月饼送给官员们。这一习俗逐渐传到民间,形成了在8月15日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在明朝,官员们用吃月饼来庆祝中秋节。
4、70年前中秋节怎样过的
70年前中秋节应该是1951年,多数老百姓基本上过着缺衣少吃的日子。八月十五是乡下人的丰收节日,还是要过的,平时少吃点少穿点,留着过节用。经济条件稍微好一点,买点月饼大家吃。条件差的人家,一人分半块月饼尝尝。没钱买月饼就自己做点饼什么的也就过去了。
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5、七八十年代的农村是怎么过中秋节的呢?送礼都送月饼吗?
上世纪七十年代,物资生活非常贫乏,鸡鸭鱼想都别想,过节时有点猪肉吃那就很不错了。中秋时节,青黄不接, 夏季的蔬菜已罢园,冬季菜刚种下,因而只能用罢园残留的葫芦、豇豆炖一锅,或者葫芦豇豆茄子焖一锅,那也就香得我们只顾闷头吃而顾不得说话了。当然,那时候我们还小,并不图肉菜的香,只图八月十五月儿圆,有水果吃,能在月亮坝里嬉戏玩耍;中秋节的节名也不时兴叫,都直接说“过八月十五”了。
小时候逢年过节总是特别的开心。因为有很多好吃的。可能会杀上一只鸡或者一只鸭,用鸡鸭的内脏煮一份粉丝,超级好吃的。中秋的团圆饭会比平时早一点,因为吃完饭以后,哥哥和我还要拿着爸妈买的月饼去祭拜月亮娘娘。也就是露天将月亮捧在手里,,让月亮娘娘“吃”一下,然后才到我们吃。
八零后的儿时的中秋节虽然过得简单平淡却是快乐而满足的。那时候家里条件不好,爸爸妈妈每天都有忙不完的农活,中秋节也不例外,也是在忙碌中度过的,跟平时没什么分别,并没有特别的庆祝,也没有丰盛佳肴,也是吃的青菜配白饭,不过晚上吃完饭后,每人的手上会多了一个月饼,月饼是那种用纸包着的,纸里包着四个月饼为一筒,都是这样卖的。
那时候觉得拿在手上的月饼闻着特别的香,都舍不得大口吃,都是用手一点点的捏来吃的,吃在嘴里香甜可口,觉得好好吃哦,感觉好满足。那时的我就是这样一边吃着手上的月饼,坐在家门口的石头上,看着天上圆圆的月亮,听着奶奶重复说着有关月亮的传说故事……现在想起儿时的中秋节还是满满的回忆,但是因为“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而感伤!
饭都吃不饱还走什么亲戚。过年实在没法了,就到供销社花几角钱买上一包桃酥点心,到岳父母家走一走拜节。自己的父母就省了,实在没钱。到七十年代后期逐渐能吃饱饭了,有点余粮。走亲戚蒸白面馒头,一锅十一个馒头不知有什么讲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