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端午节有什么活动
1、广州端午节的习俗
广州人对端午节也是很重视的,旧俗于农历的五月初二至初四便有送节之举。年轻“新抱”(媳妇)们,用“全盒”六个或四个,盛以粽子、猪肉、生鸡、鸡蛋、水果、酒等回娘家向长辈贺节。到了端午节那天,姑娘和儿童们还要挂香包。香包多以五色丝线编织,也有用绣花丝线缝制或用毛线织成。一般均为新媳妇所送,一方面体现新媳妇的贤良,一方面体现新媳妇的手艺,俗称“新抱手艺”。香包中装有檀香粉、花椒、八角、茄楠粉、硫磺等。端午午饭后,家家贴“午时符”。符用宽约一寸,长近一尺的黄纸条,上面用朱砂写上“五月五日午时书,官非口舌疾病蛇虫鼠蚁皆消除”等字样。店档里也有现成的符出售。正午时分,用水果、粽子拜家神,烧艾草熏屋角,称“驱蚊虫邪魔”。用雄黄酒调朱砂,在孩子的额上、胸口、手心上点一红点,以示避邪……
广州端午习俗从传统走向现代龙舟赛重气氛。
端午节前,有着800多年历史的广州珠村迎来兄弟村的60多条龙舟“走亲戚”。这项祖辈相传的传统节庆活动,如今平添了强烈的现代色彩:划龙舟不再只是男人的专利,妇女们也敲锣打鼓划龙舟。
在广州珠村,因为划龙舟只允许男人参与,端午节曾经被称为“男人节”,就算是吃“龙舟饭”,也不允许妇女上桌。如今,这种禁忌被打破了。妇女们大方自然地与男人围桌而坐,有了她们温婉的笑语声,“龙舟饭”也更加趣味盎然。
“让妇女参与龙舟活动是端午习俗适应现代社会的一种进步。”广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潘剑明说,随着时代的演变,一些传统节俗逐渐摈弃了与时代不相适应的元素。
潘剑明说,以前龙舟经过桥底时,因为怕有人站在桥上看龙舟“压了龙头”,龙舟上的人会往桥上甩鞭炮驱赶,经常发生伤人、引起争执。现在的做法则文明得多,和谐得多。村民们事先用编织布把桥两侧遮挡住,市民在河两旁观光,双方都高兴。
广州民间龙舟赛通常在村与村之间进行,以往每个村都要争第一,为的是光宗耀祖,扬名四方,但因为乡村民间比赛缺乏严格的规则和裁决,时时会闹纷争。现在,龙舟赛演变成一种友谊赛,志在参与,无论谁胜出,主办者都会为每个参赛村送上一面“第一名”的锦旗,赛龙舟变成了民间狂欢节。
龙舟赛不再论成败,但其竞技的意味却没有消失。每年端午节前后,广州市政府都会组织国际龙舟邀请赛,吸引海内外众多龙舟队参加,广州民间龙舟队也在邀请赛上一展身手。
广州珠村珠吉街文化站站长杨静说,民间龙舟赛看重的是过节的欢乐气氛,而政府主办的龙舟赛是一项正规赛事,二者互相补充,相得益彰,使划龙舟这种传统习俗能更好地融入现代社会,传承下去。
2、端午节哪里有赛龙舟活动
<
3、端午节有什么风俗活动?
端午传统习俗:
1、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它最早当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龙神的一种祭祀活动,其起源有可能始于原始社会末期。已流传两千多年。史书记载,赛龙舟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兴起的。由此可见,赛龙舟不仅是一种体育娱乐活动,更体现出人们心中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2、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爱。在中国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还用香囊来表达浓浓爱意。
3、悬艾
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户户都要洒扫庭院,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4、悬钟馗像
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
5、点雄黄酒
雄黄也是一种药材,据说能杀百毒。所以在端午节时,古人们会将雄黄泡在酒中,在小孩的耳朵、鼻子、脑门、手腕、脚腕等处抹上雄黄酒,据说,这种做法可以使蚊虫、蛇、蝎、蜈蚣、壁虎、蜘蛛等不上身。
6、吃粽子
粽子也是药膳的一种。糯米具有益气健脾、开胃消食的作用。用来包裹粽子的粽叶更有讲究。北方大多用芦苇叶,南方多用竹叶和荷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