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袋带怎么做
1、端午节挂蛋袋怎么做 端午节蛋袋怎么钩
端午节有很多种风俗习惯,挂蛋袋就是其中比较特别的一个习俗,很多地方都会流行这一习俗,所以在端午节的时候,很多人都会挂蛋袋,尤其是小孩子。挂蛋袋大多都是用毛线编织而成的,样式多种多样,颜色也比较丰富。那么端午节挂蛋袋怎么做呢?下面让我们具体来看看吧!
端午节挂蛋袋怎么做1、将毛线剪成8至10根、长度80厘米左右的短线,再剪一根长绳,用来作为挂脖用,长度依个人喜好挂到胸前多高位置;
2、将每根毛线对折,挂在长绳上,在线对折的地方系个大约1cm的结;
3、然后,在相距前一个结1厘米处,将第一股绳的其中一根和相邻一股绳的其中一根打结,以此类推,最后,将最后一股剩下的那根线跟第一股剩下的那根线打结这样就成了环状。
4、以此类推,视鸭蛋袋的大小,打五六层左右的结,最后下面剩5cm左右线;
5、最后,线尾用一根短毛线扎紧,如果是细绳的话可以直接打个结就可以了,这样一个镂空的蛋袋就做好了。
7、拉开袋口,放人鸭蛋,大功告成。
端午节挂蛋袋的由来传说很久以前,天上有个瘟神,每到端午节都要溜到下界害人。受害者多为小孩,轻则发烧厌食,重则卧床不起。母亲们纷纷到女娲庙里烧香磕头,祈求消灾降福。女娲找瘟神论理:“今后不准许你伤害我的嫡亲孩儿。”瘟神自知不是女娲的对手,便问道:“不知娘娘下界有几个嫡亲孩儿?”女娲一笑:“每年端午节,我让我的嫡亲孩儿在胸前挂上一只蛋兜,不许你胡来。”
从此,端午节挂蛋的习俗逐渐流传开来。每到这天,母亲们便将咸蛋煮熟挂在孩子胸前,祈求平安。后来,挂蛋习俗发展为相互送蛋,为送蛋送福气之意。民间还有结婚、生小孩、满月送“红喜蛋”,上岳母家送皮咸蛋等习俗,都是图个吉祥圆满。
端午节挂什么东西 挂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爱。
挂五彩绳中国古代崇敬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因而,端午节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挂葫芦葫芦有“福禄”之意,有收集福气的作用。葫芦本为藤本植物,藤蔓绵延则寓意万代绵长。由于葫芦的形状与太极阴阳极为贴近,可以收纳不吉之气,易进不易出,因此在端午节,民间有用葫芦去病化煞的习惯,可将桃木八卦葫芦挂在家中或戴在身上,能起到避邪驱瘟、带来好运的作用。
2、端午节如何制作香囊
1、 香囊囊体的制作:香囊囊体可采用单面绒布等布面材料,囊体可根据需要作成多种造形和花色,如吉祥物、生肖动物、卡通人物等。
2、 留香缓释剂的充填:囊体缝制好后,即可向里面充填留香缓释剂由高分子聚合物或普通硅胶和填料配制而成。高分子聚合物可采用丙烯酸聚合物、淀粉聚合物等材料;填料可选用硅藻土、白炭黑等。高分子聚合物和真烊比例为5:1。留香缓释剂的填充量约为囊体体积的1/3,装好留香缓释剂后,将香囊口缝合好,用塑料袋或精美纸盒包装后即为成品。
3、 加香方法:选择自己喜欢的香水,加2倍的清水稀释,再把香囊浸泡在稀释的液体中,待其充分吸收后,取出晾干即可。还有一种方法是先把香囊在清水中浸泡在稀释的液体中,待其充分吸收后,取出晾干即可。还有一种方法是先把香囊在清水中浸泡1-2小时后,取出香囊体将香水的原液直接喷洒在香囊上面,充分吸收后即可。
3、端午节挂脖子上的咸鸭蛋袋子做法 怎么做?
蛋壳涂上红色,用五颜六色的网袋装著,挂在小孩子的脖子上,意谓祝福孩子「逢凶化吉,平安无事」。
端午节还是雨水节、农人节。俗话说“要吃咸蛋粽,才把寒意送”。端午节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来临,动植物生命活动进入鼎盛阶段。农人根据端午节内雨水节气的应验度推测下半年的雨量,而适时调整下半年的农事。农谚在“初一开江雨,初五划船雨,十三、十四磨刀雨,十七、十八洗街雨,二十龙晒衣(要下雨)”,农谚“头八(五月初八)无雨二八(五月十八)休,三八(五月二十八)无雨种绿豆”意思是说初八如无雨,十八多半也无雨,如果二十八继续无雨,则预示着下半年为旱年,只适宜种绿豆之类的耐旱作物。
吃茶蛋
江西南昌地区,端午节除吃糉子外,还要煮茶蛋和盐水蛋吃。蛋分鸡蛋、鸭蛋、鹅蛋等。蛋壳涂上红色,用五颜六色的网袋装著,挂在小孩子的脖子上,意谓祝福孩子「逢凶化吉,平安无事」。
吃大蒜蛋
河南、浙江等省农村每逢端午节这天,家里的主妇起得特别早,将事先准备好的大蒜和鸡蛋放在一起煮,供一家早餐食用。有的地方,还在煮大蒜和鸡蛋时放几片艾叶,早餐食大蒜、鸡蛋、烙油馍。这种食法据说又以避「五毒」,有益健康。
4、端午节有个习俗是佩长命缕,长命缕是怎么做的呢?
长命缕是端午时的厌胜佩饰,长命缕亦称续命缕、续命丝、延年缕、长寿线、百索、辟兵绍、五彩缕等,名称不一,形制、功用大体相同。其俗在端午节以五色丝结而成索,或悬于门首,或戴小儿项颈,或系小儿手臂,或挂于床帐、摇篮等处,俗谓可去邪祟、避灾除病、益寿延年。此俗始于汉代。东汉应劭《风俗通·佚文》:“以五彩丝系臂,避鬼及兵,令人不病瘟,一名长命缕,一名辟兵绍”。
长命缕是是用五种颜色的线制成应劭《风俗通》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命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中国古代崇敬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因而,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卷八记载:端午节物,百索、艾花、银样鼓儿,花花巧画扇,香糖果子、粽小,白团。紫苏、菖蒲、木瓜、并皆茸切,以香药相和,用梅红匣子盛裹。自五月一日及端午前一日,卖桃、柳、葵花、蒲叶、佛道艾。家家铺陈于门首,与五色水团、茶酒供养。又钉艾人于门上,士庶递相宴赏。
陈元靓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提及一种“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或带或钉门上,以禳赤口白舌,又谓之搐钱”。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内容物几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