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节日 » 端午节人们通常都干些什么

端午节人们通常都干些什么

发布时间: 2023-04-08 03:21:58

1、端午节干什么

端午节扒龙舟,挂艾草与菖蒲,吃粽子,放纸鸢,拴五色丝线。

1、扒龙舟

古代的越民族以龙为图腾,为了表示自己是“龙种”身份,他们不仅有断发文身的风俗,而且在每年端午这天,举行一次盛大的图腾祭。其中便有类似于今天的竞渡游戏,这就是竞渡习俗的由来。

2、挂艾草与菖蒲

菖蒲叶片呈剑形,又称“蒲剑”,古人认为它可以“斩千邪”;艾草是药草,古人认为它可以保持身体健康,招百福。民间传统,将艾、榕、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插或悬在门上。

3、吃粽子

端午食粽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已成了中华民族影响最大、覆盖面最广的民间饮食习俗之一,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4、放纸鸢

纸鸢,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纸或绢,拉着系在上面的长线,趁着风势可以放上天空,属于一种单纯利用空气动力的飞行器。在中国南方一带,端午节儿童放纸鸢称为“放殃”。

5、拴五色丝线

在端午节这天,孩子们要在手腕脚腕上系上五色丝线以驱邪。传统之俗,用红绿黄白黑色粗丝线搓成彩色线绳,系在小孩子的手臂或颈项上,自五月五日系起,一直至七夕“七娘妈”生日,才解下来连同金楮焚烧。

2、端午节都要干什么呢

端午节要扒龙舟、挂艾草与菖蒲、食粽、拴五色丝线、打午时水。

各地习俗

1、端午节在广东自古就是热闹隆重、喜庆洋洋的节日。广东端午节习俗甚多,主要有扒龙舟、食粽、插艾草、睇龙船、龙船饭、龙点睛、拜神祭祖、祈福消灾、打午时水、聚午宴、放纸鸢、洗草药水、浸龙舟水等等。广东人过端午节很有节味,节俗内容丰富。南方江河水网纵横,水上竞技活动历史悠久。

2、江苏的端午习俗除了划龙舟外,还有节日装饰则的五毒图、菖蒲与艾叶、钟馗像、缠臂的彩线,挂丝线粽、穿五毒衣、戴香包等。节日饮食主要有粽子、雄黄酒、五黄宴等。武进有夜龙舟之戏,晚上在龙舟四面悬上小灯竞渡,且有箫鼓歌声相和。

3、浙江的端午习俗,吃粽子、祭龙王、竞龙舟、悬菖蒲艾叶、拴五色丝、饮雄黄酒、吃五黄、佩香包、采百草等是比较普遍的习俗,但各地存在着习俗内容或习俗细节上的差异。

(2)端午节人们通常都干些什么扩展资料

中国端午节起源与习俗源自中国南方江浙一带,主要习俗有赛龙舟、吃粽子、悬艾叶菖蒲等。南方地区端午节习俗保存较完善,也较北方地区气氛浓厚,各地纷纷举办各种规模的赛龙舟活动,家庭也都包粽子全家同吃,虽然不一定代表纪念屈原的意义,但这种习俗一直保留着。家人给孩子手腕缠绕五彩丝线,传说可以续命,祈盼长命多福。

3、端午节人们要做什么的呢 端午节人们要干什么

1、吃粽子:吃粽子是端午节的重要传统习俗之一,主要材料是糯米、馅料,用箬叶(或柊叶、簕古子叶)包裹而成,形状多样,有尖角状、方状等。由于各地饮食习惯的不同,粽子有咸粽和甜粽两大类,北方大多以吃甜棕为主,南方则更偏爱咸粽。
2、佩香囊:佩香囊是端午传统习俗之一,香囊内通常填充一些具有芳香开窍的中草药,有清香、驱虫、避瘟、毕消防病的功效。端阳以四色线系臂,并佩戴香囊,小巧玲珑精致可观,现已成为一种普遍的工艺册野品。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在南方一些城市,青年男女还用香囊来表达浓浓爱意。
3、跳钟馗、悬钟馗像:跳钟馗是一种民间舞蹈,又称“嬉钟馗”,源自北宋,是古徽州遗存下来的一种传统民俗表演,体现了民众崇尚钟馗的刚正不阿和祈盼除害降福的美好愿望。在民间,钟馗是避邪扶正的象征,端午跳钟馗,寓意为消除五毒,四季平安,人寿年丰。钟馗捉鬼是流行于江淮地区的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
4、栓五色丝线:五色丝线,俗称五色丝、五彩丝。中国古代崇敬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端午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拴上用红绿黄手姿知白黑色粗丝线搓成的五色线。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还有一种说法,是在端午节后的第一个雨天,把五彩线剪下来扔在雨中,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给带来一年的好运。
5、饮雄黄酒: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从前在长江流域极为盛行。雄黄是一种中药材,能治百虫毒、虫兽伤,民间有“饮了雄黄酒,百病都远走”等俗语。但现代科学研究标明,雄黄酒外用尚可,内饮则有害,需慎重。
6、赛龙舟:赛龙舟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划龙舟纪念屈原。赛龙舟是多人集体划桨竞赛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至今在我国南方沿海一带仍十分流行。这是民间信仰中崇拜龙的一种形式,借龙的神威祈福、辟邪。赛龙舟分为请龙、祭龙神、游龙和收龙等几个环节。龙船竞渡前,先要请龙、祭神。在端午前要从水下起出,祭过神后,安上龙头、龙尾,再准备竞渡。

4、端午节人们要干什么

具体习俗活动主要有:

扒龙舟、挂艾草与菖蒲、聚午宴、端午浴、放纸鸢、荡秋千、系百索子、赠香扇、晒百日姜、挂黄葛藤、画额、佩香囊、佩长命缕、拴五色线、食粽子、采药制茶、立蛋、佩豆娘、贴五毒图、游旱龙、划喜船、打午时水、浸龙舟水、九狮拜象、放纸龙、点艾条、薰苍术、抢青、马拉溜、挂钟馗像、品花宴等等。

端午节在传承发展中杂揉了多地多种民俗为一体,节俗内容丰富,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扒龙舟(隐寓苍龙)与食粽子(隐寓主星心宿二)是端午节的两大礼俗主题,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4)端午节人们通常都干些什么扩展资料:

端午亦称端五,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

“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此外,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等。

5、端午节都干些什么

端午节主要做些与端午节习俗有关的事:
1、吃粽子
古时为祭祀投江的屈原,荆楚之人农历五月五日会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为恐鱼吃掉,人们想出用粽叶包米,外缠彩丝。后来,吃粽子就成了端午节的风俗。粽子用江米、黄米、小枣做成,俗称“二米粽子”。
2、挂艾草
端午节当天,人们会在院门前和房檐下挂艾草或菖蒲,蚊虫害怕这种味道,能起到驱蚊的效果。
因为菖蒲的叶子形状似剑,古人称之为“水剑”,说它可“斩千邪”。人们便会把菖蒲刻成“小人儿”、“小葫芦”等形状,挂在儿童脖子上,以求吉利。也会挂在门楣,起到驱魔祛鬼的效果。
3、赛龙舟
传说楚国人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王作楫说,古人赛龙舟时在终点设了鱼标、鸭标、铁标,谁拿到这3个标就获得了冠亚季军。为了让参赛者从远处看到终点,古人还会在3个标上用锦缎打上蝴蝶结。
4、吃五毒饼
端午节临近夏至,天气越来越炎热,细菌滋生,人容易中暑生病,古人于是食用五毒饼消病强身。据说,吃了五毒饼可以增强抵抗力,灭虫免灾。
5、斗百草
古时人们到端午节,会结伴去郊外采药,采药途中会斗草玩,逐渐形成习俗。参与游戏的两人会持草相对站立,双手各持一草或花茎的两端。游戏开始后,二草相勾,双方各自把草向自己方向拉,谁的草或花茎被对方拉断谁为输。
6、收五毒
端午节时,女孩要在胸前别上“缯子”,据说这种用彩色丝线缝制、样子跟粽子类似的布艺可以驱邪避恶。男孩则在颈上挂一个葫芦,里面收进“五毒”图案,意思是“收”了五毒。
7、贴葫芦花
因为葫芦是“福禄”的谐音。古时人们会用红色毛边纸剪成葫芦,里面包括“五毒”图案,称为“葫芦花”,五月一日贴出,五月五日午时摘下扔掉,称为“扔灾”。
8、点雄黄酒
在端午节还有点雄黄酒的习俗,会把酒在男孩的额头上写“王”字,在女孩的头上点五个点,人们认为,这样蚊虫苍蝇会被雄黄酒破解,驱邪避害。

6、端午节要干什么?

端午节习俗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

端午节的第一个意义就是纪念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屈原,名平,是战国时代的楚国人,生于楚威王五年夏历正月初七,或谓生于楚宣王二十七年,卒于楚襄王九年。

端午节的第二个意义是没芦伍子胥的忌辰。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端午节第三个意义是为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或清,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端午节第四个意义是纪念现代革命女诗人秋瑾。秋瑾是六月五日殉国,后人为敬仰其诗,复哀其忠勇事迹,乃与诗人节合并举行纪念,而诗人节亦因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定为端午节。秋瑾字睿卿竞雄,号鉴湖女侠,小字玉姑,浙江绍兴人,幼年擅长诗、词、歌、赋,且喜骑马击剑,有花木兰、秦良玉在世之称。28岁时参加革命,影响极大,预谋起义,开会时为清兵所捕,不屈,于光绪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绍兴轩亨口英勇就义。

悬钟馗像: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挂艾叶菖蒲:在端午节,家家都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将艾叶悬于堂中,剪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贴以艾叶,妇人争相佩戴,以僻邪驱瘴。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楣,有驱魔祛鬼之神效。

赛龙舟:当时楚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清乾隆二十九年台湾开始有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香港有竞渡,近来英国人也有仿效我国人作法,组织鬼佬队,进行竞赛活动。

吃粽子:荆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为恐鱼吃掉,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

饮雄黄酒:此种习俗,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

游百病:此种习俗,盛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习俗。

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 *** ,玲珑夺目。

关于端午节的小作文枯团带 80字以内的场景描写

端午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端午节有个这样得名的传说。

从前有一个叫屈原的伟大爱国诗人,因为反对妥协,主张取齐抗秦,受到楚国权臣的打击和陷害,先后遭到楚怀王和秦襄王的贬谪和放逐。

屈原离开了郢都以后,沿着长江东下,踽踽独行,颜色憔悴。

披着长发,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当楚国被灭亡时,他自投汩罗江,为了不让他被江中的鱼吃掉,人们就在这一天向江中投粽子。

端午节就是这样得名的。

端午节是个非常热闹的节日,家家包粽子、吃粽子,这是端午节必定的习俗,各式各样的粽子形状多多,在农村,有人还会包个书包状的粽子,送给小孩子们挎在腰间带着去学校边走边吃。

味道多多,有甜的、咸的、香的、辣的,甚至连苦的都有。

不过好像因为地方不一样,包出来的粽子口味也不相同。

每个地方的人基本上只习惯于自家包的,对于其他地方包出来的味道些许人都不习惯,因为馅料不一样,我还是喜欢吃自家包的粽子。

...

端午节的由来60字

端午节的习俗 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是各种各样,比较普遍的活动有以下种种形式: 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

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

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

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

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 ,“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

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

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

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

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

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

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湾开始举行龙舟竞渡。

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

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

在香港,也举行竞渡。

此外,划龙舟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等及英国。

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

1991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中国湖南岳阳市,举行首届国际龙舟节。

在竞渡前,举行了既保存传统仪式又注入新的现代因素的“龙头祭”。

“龙头”被抬入屈子祠内,由运动员给龙头“上红”(披红带)后,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即点晴)。

然后,参加祭龙的全体人员三鞠躬,龙头即被抬去汩罗江,奔向龙舟赛场。

此次参加比赛、交易会和联欢活动的多达60余万人,可谓盛况空前。

尔后,湖南便定期举办国际龙舟节。

赛龙舟将盛传于世。

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

粽子,又叫“角黍”、“筒粽”。

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

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

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

”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

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

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

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

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

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

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

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

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

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

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 *** ,玲珑可爱。

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

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

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

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

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

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

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

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

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习俗。

端午节包粽子作文

世界上还有几个节日要吃香喷喷的粽子呢?世界上还有几个节日要比热闹的龙舟赛呢? 没错,只有端午节,一个伟大的节日,一个神圣的节日.说起端午节,还得从屈原的故事说起. 传说,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荐能,富国强兵,力主联秦抗齐,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反对,使屈原被谗免去职位,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屈原报国无望,便含恨投江自尽.屈原死后,出国的百姓异常悲痛,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凭吊屈原.有些渔夫则驾起船只,把事先准备好的粽子、鸡蛋扑通扑通地往江里丢,说是让鱼吃了,就不会咬屈原的尸身.流传至今,便有了吃粽子的习惯.所以过端午节的这天,满街都是卖粽子的小贩,我们家家户户都要包粽子.你知道粽子是怎样包的吗?哈,不知道吧?那就让我来告诉你吧! 先用一些新鲜的粽叶包住糯米,在里面放各种配料,然后用线捆扎好.包好的粽子放在锅上蒸,等满屋飘着粽子香的时候就可以吃了.吃粽子的时候,要先把线解开,剥开粽子叶,里面藏着红红的粽肉,升腾着热气,散发着一种特有的粽香,两个粽子用盘子装着,活像两颗亮晶晶的红白宝石.糯米在灯光照耀下晶莹剔透,散发着浓郁的糯米香.我不禁抓起一个粽子,狼吞虎咽地吃起来,味道真是棒极了. 吃完粽子,便来到河堤上观看龙舟赛.在这一天,每个村子都会组织一支队伍,而后拉到涟水河进行比赛.只见碧波荡漾的河面上,五颜六色的龙舟整装待发,队员们个个摩拳擦掌,仿佛胜券在握.而站在岸边的观众比队员们还要紧张,个个屏息凝视着河面.裁判一声令下,一艘艘龙舟像离弦的箭一样,飞一般地向前冲去.顿时,河面上鼓声震耳欲聋.一千米的水道上,队员们憋红了脸,咬紧了牙,拼命地划.太好了,我们村的龙舟领先了,因为我们村的队员配合默契,所以龙舟就特别听他们的指令,行动自如.龙舟的身后留下了一条条波纹,原来平静的水面,如布满硝烟一般.尾随在后的龙舟,不紧不慢地跟着,鼓手们也使出了吃奶的劲,使劲地敲,这锣声一声接着一声,清脆而有力.别的龙舟也不甘落后,一边划船,一边和着鼓声,“一二一二”地喊着口令往前冲,那口令里充满了对胜利的渴望.河面上热闹极了,口令声、锣鼓声、划桨声,汇成了一首激昂雄浑的乐曲,乐曲里有着浓重的端午节的气氛. 故乡的端午节啊,你给了我多少喜悦和欢乐啊!端午粽飘香,龙舟响当当,好事成双双!端午节流露出的是地道的故乡情,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是对诗人屈原爱国精神的一种钦佩.吃着正宗的家乡粽子,看着精彩的家乡龙舟赛,心里别有一番滋味.

有关屈原和端午节的故事 400字左右 急!!!!!!!!

屈原与端午节 端午节的起源(包括赛龙舟、吃粽子的习俗)远在我国伟大的诗人屈原(约前340年~约前278年)之先。

对屈原的历史记载,最早及最重要的是《史记·卷八十四 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其中并没有端午节纪念屈原的叙述与描写,屈原的投江也是简单的一笔带过:“於是怀石遂(投)[沈]汨罗以死。

”(《史记·卷八十四 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中华书局1982年11月第2版 P二四九○,下同)。

且屈原传也以此句结束。

看来,当时屈原的投江而死并没有引起多大的关注。

来到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5)时代,就是说过了近200年,也可能没有端午节祭祀屈原的内容,如果有,也可能只是汨罗一带的局部现象,要是像现在这么隆重,且是全国性的,司马迁一定会大书特书的。

大致在晋朝开始,端午节因为附会在屈原的传说上,尤以南朝梁国人吴均(469-520)所著《续齐谐记》较为具体生动,渐渐的演变成为纪念屈原的节日,并流传至当今,且越来越隆重,以至于变成全国性的节日。

与端午节有关的文化载体表现一般有: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

其中尤以赛龙舟、吃粽子最为流行;不仅在华人区,东南亚各国受华文化的影响也有过端午节的习俗,赛龙舟则变成一项国际性的体育竞技项目。

赛龙舟 传统的说法是:众乡亲得知屈原投江的消息,马上划船想打捞或抢救屈原,因为要赶快,所以形成竞渡,可能因为仍打捞不到屈原的遗体,一连几天以至于来年仍痛心不过在这一天仍要竞渡,渐渐的演变成一种赛事,因为是“龙的传人”,赛渔船总不雅吧,某一年在某位文人的提议下改为“赛龙舟”,获得国人全体举手通过(全体鼓掌通过也可以),这不,赛龙舟渐渐的由区域性变成全国性以至于国际性。

吃粽子 传统的说法是“喂鱼虾蟹说”:屈原投江后,众乡亲得知屈原投江前对渔父说:“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P二四八六),这还得了,所以边划船边投米饭等食物到江中喂鱼虾蟹,免得它们吃了屈原的遗体。

但此说并没有具体的古文献记载。

另一种说法是“祭祀说”,据《史记》《正义》(《正义》为唐·张守节对《史记》的解释)的注解:{故罗县城在岳州湘阴县东北六十里。

...县北有汨水及屈原庙。

《续齐谐记》云:“屈原以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於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

汉建武中,长沙区回白日忽见一人,自称三闾大夫。

谓回曰:‘闻君常见祭,甚善。

但常年所遗,并为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可以练树叶塞上,以五色丝转缚之,此物蛟龙所惮。

’回依其言。

世人五月五日作粽,并带五色丝及练叶,皆汨罗之逸风”}。

(P二四九一)可见,至少在1500年前,端午节包粽子祭祀屈原已流行开来。

两者对比,前者显得高尚,后者显得俗气。

堂堂屈原那有得不到祭品而化身来求告的,因而人们也就“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选择性的留下来美好的传说。

但是,国民甚是有趣,原本是喂鱼虾蟹的粽子,看看投在江里可惜,既污染了环境,又暴殄天物(想想看,全体潮州人民每人一个粽子投在韩江,不用一二天韩江就臭死啦),那不如自己吃了,又有纪念意义,又不浪费食物。

(由此可见,无论是官方的历史记载,或是民间的历史传说,都带有倾向性的选择性的记载的,所谓“七分事实,三分虚构”。

) 后人对其敬仰不仅是他的才华,更是他忧国忧民,耿直不阿的品德;概叹他悲凉的人生,凄美的结局,纪念也就理所当然。

附:屈原流传至今的名言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

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魂兮归来! 目极千里兮,伤心悲。

其他链接: 介绍屈原的著作甚多,著名的有郭沫若的话剧《屈原》(带有强烈的革命色彩和政治倾向)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

这一天人们吃粽子,喝雄黄酒,划龙船,房上挂艾叶、挂葛藤等。

端午节前几天,家家户户都包碱棕,因为要给出嫁的女儿回娘家送节,如果女儿嫁得远,送节要走上几天,碱棕就能保持新鲜。

为此,端午的前几天市面上到处是水灵灵绿滴滴的棕叶。

端午节吃棕子还以纪念古代伟大诗人屈原有关,这故事已家喻户晓。

客家人有端午挂葛藤习俗,其目的是“祈求除祸消灾”。

家家户户少不了买上一搁葛藤,挂在门框上。

梅州民间的挂葛藤的来历有两种传说,都与黄巢有关。

大埔的民间传说:那年五月初一,黄巢的义军去攻打一个州府,路遇一个逃难的妇人,身上背着一个较小的孩子,手牵着较小的孩子。

他感到奇怪,下马询问。

妇人道:“背着的是自己的侄子,他一家都遭难死了,只剩这根独苗;手牵的是自己的的儿子。

”黄巢告诉她:“黄巢的兵是保护穷人的,你到了新的地方后,在门上插个青枝做记号,就可以得到保护。

”妇人照着做了,并告诉亲邻,渐渐传到南方,以后便有了端午节插青的习俗。

客家过端午,雄黄是不可少的。

不知是真是假,我小时听祖母说,自从有了白蛇的传说,那白蛇精喝了雄黄酒就现形。

因而,到端午节前两天,每家都把雄黄调入酒中喷射在屋中各处,怎样蛇就不敢入屋了。

客家人过“端午节”虽然有许多迷信的故事传说,但是在这些迷信的节俗中蕴含了许多科学的道理。

端午节是我国民间的一个传统的节日,人们常以赛龙舟、吃粽子等形式来庆祝,但我们客家山乡里还有一个习俗——洗“龙水”。

听老人们说,每逢端午节的正午时刻,井里就会有龙王在翻腾,吐出圣水,人们洗了此水能祛除百病、辟邪。

因此,那天正午时,全村男女老少都争先恐后地到井边抢挑“龙水”(客家人称为“午时水”)。

每人都得喝上一大口,然后洗个“龙水”澡。

九岁那年,我身上长有不少痱子。

于是,我带着好奇与疑惑,终于等到了一年一度的洗“龙水”的日子。

那天,我早早吃完午饭等待挑“龙水”。

随着正午时刻的临近,挑水的人把古井围个水泄不通,都快挤成一个疙瘩。

我也挑着桶正赶去,奶奶说:“快点,过了午时的水就不灵了!”听了奶奶的话,我大步流星跑到井边,朝着熙熙攘攘的人群挤了挤,只见有的在喊:“让我先,让我先……”;有的踮着脚尖挤挪着,在烈日下,脸上都冒出一层“油”了。

看,林大妈挤得脸像个红皮球似的,汗如雨下;……那位黑黝黝肌肤上沾满汗珠的小伙子在吆喝着:“大家别挤,慢慢来……”。

咦!此人不正是我叔叔?叔叔见了我便给我“走后门”,先打了满满的两桶,在拥挤的人群中“突围”出来。

回到家,我迫不及待就“咕噜、咕噜”喝起这可口的龙水,然后痛快洗个澡。

洗完澡后,全身凉爽极了,心想:这下可水到病除了。

可不一会儿,身上还是痒的不得了,发现痱子一个也没少。

唉,怎么不灵了?我疑惑地跑去问奶奶,奶奶一本正经说:“不可能!”这时爸爸走过来,“诡秘”笑着说:“靠‘龙水’祛除痱子是不可能的,那是当时乡亲们遇病无法治疗,就想用‘龙水’祛病,这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罢了,要祛除痱子还是‘皮康霜’好!”听了此话,我才恍然大悟……洗“龙水”能祛除百病、辟邪,虽是迷信说法,但我喜欢这个活动,感觉太有趣了。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文大全网 » 端午节要干什么?

7、端午节人们要干什么

端午节人们要包粽子、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系五彩绳、拜神祭祖、采草药等。其中,端午食粽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习俗,最初是当作拜祭祖先和神灵的贡品。后来,端午节包粽子和吃粽子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端午节人们要干什么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龙节、正阳节、天中节等,节期在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端午习俗主要有扒龙舟、祭龙、采草药、挂艾草与菖蒲、拜神祭祖、洗草药水、打午时水等。

其中,扒龙舟与食粽是端午节的两大礼俗,这两大礼俗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粽,即“粽籺”,俗称“粽子”,属“籺”的其中一种。“籺”是逢年过节时用来拜神祭祖的贡品,籺有很多品种,不同的节日会做不同的籺,做籺拜神祭祖是古老习俗。粽的主要材料是稻米、馅料和箬叶(或柊叶)等,其花样繁多。

热点内容
新泰特产 发布:2020-09-14 19:00:13 浏览:505
适合开业的音乐 发布:2020-09-17 11:28:55 浏览:503
送男生十字绣 发布:2020-09-16 16:05:07 浏览:503
神秘商店皮肤赠送 发布:2020-09-16 15:38:37 浏览:503
手绘圣诞贺卡 发布:2020-09-16 14:48:57 浏览:503
青岛初中升学率 发布:2020-09-16 09:55:57 浏览:503
送妈妈的生日蛋糕图片 发布:2020-09-16 09:10:18 浏览:503
梦生日 发布:2020-09-16 18:24:33 浏览:502
纸礼物盒 发布:2020-09-16 15:55:47 浏览:502
wow角色定制 发布:2020-09-16 14:46:32 浏览: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