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人在外怎么过中秋节
1、潮汕的中秋习俗
在潮汕,自古有中秋节有拜月的俗,但拜月是潮人妇女和孩童的事。“女不祭灶,男不圆月”,古已成例。潮人拜月称为拜月娘。月属阴,叫太阴娘,民间称为月娘。妇女拜月的重要心愿还在寻找一个好夫婿。潮汕有一首民谣道:“中秋夜,月娘娘。深深拜,团团圆。好夫婿,结良缘。今年团圆,明年团圆。年年团圆。”
在潮汕,中秋节将到来的时候,各家各户的主妇便忙着用糯米碾成粉末儿,然后掺上白糖浆搅匀,再用一个个木模子,把它们压在镂凹进去的部分里面。压结实了,磕出来,便成了一块块形状各异、大小不同的“月糕”。“月糕”花纹漂亮、清白如雪,一些动物形状的月糕更令孩子们爱不释手。此外,还有一种用花生炒熟了加麦牙糖捏成桃形的“地豆桃”,尤其香脆无比。中秋节当天下午,家家户户还要祭祖。所以一些人家中秋节这天一大早,甚至提前一两天就开始忙开了。卤鹅、做果、购买贡品,忙得不亦乐乎。
当三五之夜到来、玉兔东升时,人们就将大方桌摆在院子中央,然后,拿两根甘蔗在方桌上扎一个拱门,称为月宫门。祭月时,常让小孩子供上新买的文具——笔、课本和书包等,祈求“月娘”保佑孩子读书聪明,成绩优秀。并撮一点香灰,慎重地包在红纸上,然后用刚从井里打上来的“井心水”送服,说这是“月娘”恩赐的“仙丹”,喝了能使人变得聪明、健康。听众朋友,您是否记得您的母亲将您的新文具放上祭坛那虔诚的表情呢?那是母亲对子女最真诚的祷告,希望“阿娘”能保佑自己的子女学业有成,出人头地啊。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可是父母们的期盼。他们会从祭坛取下一点烟灰,小心冀冀的用心包住,泡在“井心水”,让小孩喝下。说那是“阿娘”赐予的灵丹妙药,喝下后会机智灵敏。这样的说法虽不可信,但这却反映了长辈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秋夜漫步潮州城乡,还能听到咚咚咚的谜鼓声和悠扬的弦乐声,人们穿梭于各个街道、社区的灯谜台,驻足在凉亭内、祠堂前听潮乐,热闹非常。
暮色降临,玉兔东升,潮人赏月的活动也就开始了。中秋赏月,根据各自不同的爱好和条件,可以有各种不同的形式。潮人或设家宴于月下,为孩子们讲述“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古老的神话故事,共赏天伦之乐;或陈月饼、酒馔、柚、柿、杨桃、菠萝、石榴、油甘、橄榄、香蕉、芋头等食物于庭院、楼台,全家人在银色的月光下一面聚谈,一面品尝节日的佳品。拜月都在露天,城市楼上居民则在阳台天台,面向月娘。假若碰到“云盖中秋月”的情境,也要等着有点月光才祭拜,总盼望月娘能给光彩。在农村,妇女常常在这些祭品上施展些手工艺,如用糯米饭、米粉条砌塔山,用剪纸贴柚,用带枝叶的油甘扎成孔雀,用柚牙装扮白鸽等等,在汕头则较少见。现代人拜月,市面上物品甚多,购物方便,不象从前工巧。或争先占坐酒楼玩月,以先睹月色为快;或到汕头港湾、中山公园、金砂公园等地驾轻舟泛江海作月夜之游;或徘徊于街市,以睹节日晚市热闹的场面;潮人的妇女们也盛装出游,互相往来,嬉戏在在月光下。
2、潮汕人的中秋节有什么习俗?
1、荡秋千
作为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文化,当银盘样的月亮(俗称“月娘”)升上中天,穿着节日盛装的少男少女便纷纷聚集到秋千前。按这里的风俗,女的不能荡秋千只能观看。能大显身手的,就是小伙子们了。他们争着荡秋千,比赛谁荡得高,转得快。
在围观者的欢声笑语中,单座和双座秋千向月娘抛出一道道彩虹,“十”字秋千腾空飞旋箍着一个个花环。荡得最高转得最快的便是少女心目中的英雄好汉,从而获得她们的爱情。
2、游月娘
天真无邪的童男童女们,自从讶讶学语,就缠着奶奶讲月娘的故事。月娘成了孩子们金色的梦。于是到了中秋节,大人们就用竹子劈成材蔑,扎成了脚盆大小的骨架子,用毛边纸糊成一轮满月。
中秋夜,孩子们就在“月娘”肚子里点上蜡烛,扛在肩上,手舞足蹈悠游在朦朦胧胧的深巷中。老远看去俨然是月娘落下凡间。金色的梦变成童男童女们捉得住摸得着的现实,这就是有趣的游“月娘”。
3、拜月娘
这天晚饭后,妇女们沐浴更新衣,忙着在能望见月娘的天井、门楼、厅前摆起桌子,扎上绣满祥禽瑞兽富贵花卉的床裙,把洗干净的水果、云片糕、月饼摆上去;男人在一旁用红纸剪成各式各样吉祥物,一一贴在糕饼、水果上面。一切停妥之后,就点上红蜡烛,焚上高香,开始恭候月娘升上中天。
入秋之后,成熟的柚子、青皮梨、红梨、菠萝、香蕉、林檎、龙眼、杨桃、红柿、牛心柿等竞相上市,琳琅满目的水果自然就成了中秋拜月的佳品。因此中秋节又被人们称为“水果节”、“斋节”。
从前穷人省吃检用也要买上几块月饼,实在买不起的会感到羞愧难当,拜月娘时泪流满面,再三请求月娘恕罪。供品除了水果、糕饼,还必须供蒸熟的芋头。
4、互赠月饼
潮汕地区的中秋节,不仅有吃月饼之俗,还有相互馈赠月饼之举,这就促进了潮汕月饼制作工艺的发展,由最初的家庭制作发展到专门作坊制作,潮汕月饼更被称为潮式月饼而著称于世;
而意溪月饼、苏南月饼和贵屿月饼等早已闻名遐迩,与京式月饼、广式月饼、苏式月饼和津式月饼并列,成为五种全国闻名的月饼之一。
5、烧瓦塔
除了拜月娘,有的农村还要烧瓦塔、燃烟堆。早晨,孩子们起床之后,到处拾瓦片、砖头,然后抬着、挑着、抱着送到长辈指定的晒谷场上集中,由富有经验的大人把这些瓦片、砖头砌成一座空心塔。塔高一丈余,塔围一人不能合抱,下面还留出塔门,只是上面没有造塔刹。
然后把各家各户派来的稻草、劈柴、青金树叶填进塔里。月上中天,当村里妇女们在案前对月祷祝、火化元宝时,一位长辈就在塔门点起了火,慢慢地,塔顶蹿出了一串串火舌。
为了助燃和增加色彩,人们不时你一把我一把地往塔里撒食盐,爆发出一阵辟哩啪啦的响声,不一会,火舌变成了火龙直冲霄汉,映红了半个天边。孩子们绕着火塔又唱又跳,大人们喝茶吃糕饼,谈古论今,直到瓦塔烧成了通体透明闪闪发光的金塔。
6、燃烟堆
各家各户把稻草、劈柴分别在村里几个地方堆成小山似的柴草堆,拜月结束时,也象烧瓦塔一样把柴草堆点燃。
3、潮州人如何过中秋
拜月是祭祀月亮神太阴星君,潮谚男不拜月,女不祭灶,说明拜月专由妇女负责。潮谚又有可留女一秋,勿留女中秋,是说回娘家的女儿必须在节前赶回夫家,因为中秋是团圆节。月圆,一家人也要团圆。拜月祭品最主要是月饼。月饼象征团圆、吉祥,节前亲友多互赠月饼,以表深情厚谊。祭品还常用云片糕、芋头和各种果子。潮州是水果之乡,秋熟果子柚子、红柿、石榴、龙眼纷纷登场。家家都选购多种果子,贴上用红纸剪成的双喜图案,成为拜月佳品。潮州人又称中秋节为果子节。月到中秋分外明,拜月之后是合家赏月。赏月时先吃月饼,其意义像除夕时吃团圆饭一枯亏样。由家中主妇按一家人数将一大块月饼均分成几份,每人吃一小块,以此来庆祝月圆人也圆。若有家人在外地的,就为他预留一份,这也表达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深意。接着,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一边赏月,一边品尝香茗佳果,共享清风明月,共叙天伦之乐。潮州人中秋节吃月饼、吃芋头、烧瓦塔等风俗,传说与抗元起义有关。公元1278年,南宋安抚使马发领导潮州军民抵抗元军,城破,元将唆都下令屠城三天。接着又进行残酷统治,为怕汉族人民反抗,每十家派一元兵监督,每十家合用一把菜刀。潮州人民极其痛恨元兵,想群起反抗,但传递消息异常困难。元末,百姓想出办法,借中秋节前互赠月饼之机传递消息,在(月劳)饼防油渍的垫纸上写杀字,号召人民起来杀元兵,推翻元朝统治。烧瓦塔烧瓦窑是潮汕民间游乐之一,相传元朝末年,每10户人家要养一个胡人,人民受尽胡人欺毕败清凌,为推翻胡人的野蛮统治,各地志士密谋,在农历八月十五日中秋节,以月饼传送情报,以烧瓦窑烟火为号,并在书册糕(一种和月饼一样的中秋节日糕点,仅在中秋时候有,形状象书本,因此叫书册糕)里面夹纸条作为暗号,揭竿起义。 元朝统治中国80多年,据说潮州抗元一直不断!主要活动在桑蒲山,沙溪,彩塘一带!后人于每年中秋夜,皆做月饼、烧瓦窑为纪念。此项游乐一直为潮人延续至今。烧瓦窑时,往瓦窑里撒一些盐,即现金光四射景象。如今,烧瓦窑成为潮州民间的一种传统活动,中秋之夜,一些农村会有孩子们用砖头、瓦片等砌成一座塔窑,窑里塞满稻草,窑手前外盖上草垛,点火后,有些还淋上煤油、甩上盐巴,瞬时塔窑火光冲天、噼里啪啦作响!熊熊的火焰寄托着人们追求幸福、祈求生活红红火火的祝愿。
4、各地过中秋节有哪些不同的习俗?
又是一年中秋来临时,每到这个时候,在外面的游子都想回家跟父母团聚。中秋是一个合家团圆的日了,在老家,过中秋就是吃大餐。
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可不比我小时候的苦日子,那时候,年龄小又不懂事,总是盼着过节能吃上好东西。
小时候,我妈会提前一个晚上叮嘱我们,不要去放她养的鸡,等第二天早上,她就会逮一只,然后杀鸡,这个时候,我就会在旁边看着我妈操作,一点都不会觉得残忍,因为我太想吃鸡肉了。
等我妈把鸡剖好洗干净之后,她就会把鸡放锅时炒炒放水煮成汤,香味就出来了。
爸爸则去买肉和月饼,那个时候的月饼是五仁的,还要桔子皮和冰糖的,我最喜欢吃的一种月饼。因为买的少,爸爸说留着晚上赏月的时候吃,但我是等不到那个时候的,常常提前开吃,吃着吃出一颗冰糖,就跟寻宝一样,要是吃到了就好高兴。
往往等到饭熟时,我就吃个鸡腿已经再吃不下别的好吃的饭菜了,常常被我妈念叨。
孩子们见面也会问,你家买月饼了没有?要是小伙伴没有买,就会觉得一点都不开心。
过中秋时,已经有粟子了,我们会拿来炒一些或煮一些当零食,水果也就苹果和桔子,感觉已经跟过年一样了,我们是很高兴,但听父母说,孩子就知道过节的高兴,却不知道劳动的辛苦。
如今长大了,却再也找不到小时候的快乐了,也吃不到那个记忆中的月饼,就连我妈也说现在的月饼还没有以前的好吃。
5、潮汕人过年的习俗有什么
农历正月初一称元日,为新岁之首,在潮汕地区,过年一般要热闹四、专五天。春属节当晚,大街小巷,家家产户贴春联,张灯结彩。吃团圆饭。
春节一早,大人携小孩子带上一对或二对生柑(称“大吉”),到亲友家拜年互敬如意。春节的文娱活动有英歌舞、营大锣鼓、擎大标、布马舞、舞龙、狮、鲤鱼等。
潮汕地区“岁时节日”的各种活动,世代沿袭相传,蔚然为俗。或纪念,或寓意,或祈福,富有民俗蕴义。潮汕人多于这些节日回家与亲友团聚,增进彼此的情感和凝聚力。
潮汕其他过节习俗:中秋节
中秋节俗称“八月半”,主要节目有:芋头祭祖。潮汕有句俗谚:“河溪对嘴,芋仔食到畏。”拜月娘,多数人家会在中秋前一个月精心制作工艺品用以拜月,拜月当晚必不可少的物品还有如八仙桌、“(八仙)宝仔”、大香、各类水果、馅饼等。
拜月者主要是妇女和小孩,所以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俗谚。烧塔。这些节目的每一个元素几乎与潮汕人的抗元历史有关。
6、在潮汕地区,中秋佳节会有什么特殊的风俗习惯吗?
中秋节一到,一年就快过到头了,所以有年怕中秋,月怕十五,星期怕星期三的说法。说到过节,对于我这种上了年纪的人来说,还真有一番喋喋不休的话要讲呢。从小时候的盼望过节,到现如今的无感,这不仅是因为过节仪式的无趣,也因为人生际遇的坎坷。几十年过下来,也就是那么回事而已啊。
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几乎都跟食物有关系,各个节日有它主要的食物特点,比如元宵节吃汤圆,清明节吃青团,端午节一定有粽子,中秋节当然离不开月饼了。而且各个地方的食物还有些同名不同味儿。既然吃食是过节的主角,那么就先说月饼吧。汕头的月饼也很有潮汕特色的,这边比较传统的叫法是朥饼,是脆皮的,馅儿其实比较单调,有所谓的双烹的,听起来比较有意思,但是吃起来会甜得齁,也就是一点冬瓜糖加一些叫不出名的甜甜的东西而已,再有就是绿豆沙,红豆沙,黑豆沙。至于什么莲蓉啊,蛋黄啊,五仁啊,水果味啊,应该都是外地舶来品吧。
吃月饼时比较解腻的当然要数功夫茶了,这也是经常受人们提起和津津乐道的搭配了,可以说从会走路的小孩子到耄耋老人都会喝茶。中秋节正是处在收获的季节,瓜果飘香,赏月怎么能少得了水果?各种各样的水果是必不可少的,比较有潮汕特色的要数余甘子和青橄榄了,还有柚子和石榴。中秋节的青橄榄才刚开始成熟,还不是橄榄最好吃最有味儿的时候,但是人们也迫不及待的开始买来吃了。余甘子又便宜又耐吃,解腻解馋,想想都有些流口水了。石榴象征多子多福,柚子是象征什么还没考究过,不过一般柚子是外婆送给外孙的中秋节礼物,这是为什么?待考。八月十六日是女儿回娘家的日子,中秋节外婆先送外孙礼物,第二天女儿回礼,算回娘家团聚吧。
潮汕人几乎所有的传统节日都要祭祀祖先和拜拜各路神明,所以中秋节这天一早,各个大小庙里就会人来人往,大妈小媳妇提着祭品,来到庙里,虔诚的跪倒在神像前念念有词的祝祷,然后就是香火纸钱的味儿充斥弥漫的气息了。祭祖是在中午或者晚上,也是非常热闹隆重。晚上的节目就是拜月了,拜月一般由家里年长的女性主持,不是奶奶就是妈妈。供品是月饼,水果,香茶,蜡烛,纸钱,比较讲究的人家还有鲜花。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边喝茶聊天,小孩子一定是最高兴的,毕竟好奇心是他们的天性。这一天真的很难得,家庭和睦的话会给小孩子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很多人喜欢过节就是想一次次的体会这种温馨的气氛的。
现在物质丰富,天天像过节,想吃什么就能吃到,粽子可以天天吃,比月饼好吃的东西也多了去。至于拜神祭祖的事实在是太假了,拜月就更加愚昧可笑了,有些人倡导弘扬传统文化,但是他如果亲身经历潮汕人的拜神祭祖活动他就知道有多封建迷信了,铺张浪费,愚昧无知,根本与文化无关。
真的一年比一年对过节无感了,中秋节与春节一样味道越来越淡了。中秋节也是团圆的节日,所以一家团聚其乐融融是重点。月到中秋分外明,秋高气爽,我更加喜欢的是整个秋天的凉爽和天高云淡。
7、潮汕的中秋习俗
1,当银盘样的月亮(俗称“月娘”)升上中天,穿着节日盛装的少男少女便纷纷聚集到秋千前。按这里的风俗,女的不能荡秋千只能观看。能大显身手的,就是小伙子们了。他们争着荡秋千,比赛谁荡得高,转得快。
2,潮汕地区的中秋节,不仅有吃月饼之俗,还有相互馈赠月饼之举,这就促进了潮汕月饼制作工艺的发展,由最初的家庭制作发展到专门作坊制作,潮汕月饼更被称为潮式月饼而著称于世;而意溪月饼、苏南月饼和贵屿月饼等早已闻名遐迩,与京式月饼、广式月饼、苏式月饼和津式月饼并列,成为五种全国闻名的月饼之一。
3,除了拜月娘,有的农村还要烧瓦塔、燃烟堆。早晨,孩子们起床之后,到处拾瓦片、砖头,然后抬着、挑着、抱着送到长辈指定的晒谷场上集中,由富有经验的大人把这些瓦片、砖头砌成一座空心塔。
(7)潮汕人在外怎么过中秋节扩展资料
中秋节起源: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中秋节是流行于中国及世界华人地区的传统文化节日。
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6年5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8、汕头中秋节的风俗
潮汕人过中秋节的风俗
一、拜月、赏月
潮汕各地中秋拜月,主要为妇女和小孩,成年男子多不进行叩拜,故有“男不祭月,女不祭灶”的俗谚。潮人谓拜月为拜月娘。月属阴,叫太阴娘,民间管叫月娘。拜月都在露天场所,城市居民,在阳台天台或自家庭院进行;乡村百姓拜月,大都集中到村里的大埕祭拜。
当吃过晚饭后,妇女们便换上新衣,带领孩子们安好香案,摆上供品,等候月亮升起。中秋时节,柚、柿、杨桃、石榴、油甘、菠萝、林檎、芋头等果蔬,一齐登场,人们就将这些当令物产和月饼、糕点、煎堆、油饼等奉献给月娘。在农村,妇女常常在这些祭品上施展些手工艺,如用糯米饭、米饭条砌塔山,用剪纸贴柚,用带枝叶的油甘扎成孔雀等。今人拜月,市面上物品甚多,人们图方便购买,只是不若从前工巧。
拜月后,家人闲笑庭前,吃糕饼,喝工夫茶,赏月谈天,心旷神怡。此时,大人们总喜欢给孩子们讲述许多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相传,月亮上隐隐约约的影子是位樵夫在砍一棵桂树。樵夫名叫吴刚,他醉心于仙道,却不肯专心学习,激怒了天帝,将其禁在月宫,命他每日砍伐桂树。世人谁能得到吴刚砍树掉下来的桂枝,谁就能长生不老。于是,常见有些天真的孩子中秋夜竟到处乱跑寻觅,希望能捡到从天上掉下来的桂枝哩。中秋之夜,年青的人们,更增游兴,月下泛舟,唱歌作乐,凉风拂面,飘飘欲仙。中秋佳景,尽在月明之夜也。孩子们则多自糊纸灯,赏月游行,凑凑热闹,也有一番欢乐。当代城镇孩子多到花纸店购买多式灯饰游赏。有些学校布置学生自制灯景,开展竞赛,是很好的工艺和美术教育。
二、吃月饼
月饼也是中秋佳节受潮汕人喜爱的传统糕点。潮人制作月饼,以之祭月,并相互馈赠的习俗由来也久。明陈天资《东里志》云:八月十五日,“人家儿女,于月下设糕饼果品衣环之物,类月而拜,以请月姑。”清嘉庆《澄海县志》曰:“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士庶家以月饼相馈。”清光绪《海阳县志》载:中秋“制团圆饼,号‘月饼’”。
潮汕人以聪明能干、心灵手巧、善于经商而著称于世。潮人制作的月饼,称为潮式月饼,本地人叫朥饼。它以其香甜、脆软、肥而不腻而驰名海内外,现已成为全国闻名的五种风味系列饼食之一(其它是京式月饼、津式月饼、苏式月饼和广式月饼)。据有关史料记载:1949年中秋,京剧大师梅兰芳在上海品尝潮州朥饼之后,赞不绝口,并特书“茶食泰斗”四字回赠。1982年梅兰芳之子京剧家梅葆玖在北京品尝了潮州朥饼后,交口称赞,并依其父所题的四字再次回赠,遂成为饮食界的美谈趣事。
潮式月饼按其馅料不同,可分为绿豆沙月饼、乌豆沙月饼、水晶月饼、芋泥月饼和双烹月饼等不同品种。月饼的制作,最初是在家庭内各自进行,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渐向精制、美味、定型、专业化发展。现在生产潮式月饼的厂家很多,汕头市昔年以太阳观较为有名,近年来产量和质量较好的是汕头市糖果饼干食品总厂。该厂产的潮式月饼色泽金黄鲜艳,皮酥薄脆,豆沙馅厚,润滑,口味清甜,肥而不腻,深受海内外顾客欢迎,并在1986年获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银奖。
潮式月饼以意溪朥饼、贵屿朥饼和苏南朥饼较为著名。意溪朥饼,产于潮州市意溪镇,食品作坊生产月饼始于清乾隆年间,尤以范合盛作坊更有名气。贵屿朥饼,产于潮阳贵屿镇,清康熙年间,由乡民薛源合和侯源合两间铺号创制,分为斋饼和荤饼两种。早在道光年间就以细料精调、无腥不腻而备受称赞。苏南朥饼,产于澄海苏南一带,首创于清代末期,是用加猪朥的面粉作皮,甜豆沙作馅,经印制、烧烤等精制焙成。饼皮脆薄多层,入口成粉,有香味,饼馅香甜、软滑、清凉。产品销往各地深受好评。
近年来,潮式月饼在遵古法制的基础上,结合现代食品工艺原理,用科学方法配制更适合广大群众口味的馅料,推出潮粤合壁的莲蓉、五仁、蛋黄、水果等不同饼食,不断提高饼食质量,使产品更享盛誉,备受青睐。
三、剥芋
潮人中秋拜月娘,供品中必有芋头,民间有剥芋食芋之俗。这方面方志也有所记载,清顺治《潮州府志》云:“中秋玩月,剥芋食,谓之‘剥鬼皮’。”清嘉庆《澄海县志》说:“(中秋)用熟芋去皮食之,曰‘剥鬼皮’。”清乾隆《揭阳县志》载:“(中秋)或剥熟芋而食,谓之‘剥鬼皮’”。今天,潮汕仍喜用蒸熟的芋头拜月,以个大肉疏松,皮有裂痕者为佳品,即潮俗称芋“笑”。祭拜之后全家便剥皮食芋,好好享受一番乐趣。
9、描潮汕人过中秋的习俗
广东潮汕中秋节习俗2:吃月饼 月饼也是中秋佳节受潮汕人喜爱的传统糕点。潮人制作月饼,以之祭月,并相互馈赠的习俗由来也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