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时候红军怎么过中秋节
1、红军长征的过程
顺序依次为过雪山、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红军过草地。
1、过雪山
1933年9月至1934年夏天,中央革命根据地红军的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在中革军委博古等领导人实行军事冒险主义、军事保守主义的战略指导下,屡战屡败,中国工农红军根据地苏区日益缩小,形势日趋严重。
1934年10月10日夜间,中共中央和中国工农红军总部悄然从瑞金出发,率领红一、三、五、八、九军团连同后方机关共8.6万余人进行战略转移,向湘西进发,开始了悲壮的、前途未卜的漫漫征程。
红军好多人以前从未见过大雪山,更不用说爬了。一开始见到雪山,觉得非常壮观。白雪皑皑,一片银色,雪连天,天连雪,全是雪的世界。可真正爬起来,却一点也不觉得美了。夹金山被当地老百姓叫做“神仙山”。他们告诉红军,只有神仙才能登越夹金山。
总之,夹金山是一座不可思议的山。鸟儿都飞不过去,人最好是别靠近它,但无畏的红军却偏偏要与命运抗争。
到了夹金山的跟前,从山下就可看到覆盖山顶的大雪,而且看上去这一大片一大片的积雪并不远。开始人们根本意识不到要爬这么高。数月行军,粮食不足,人也筋疲力尽。
爬雪山起初似乎还很顺利,后来突然进入了冰和雪的世界。风雪刺得红军睁不开眼睛,又没有路,人们在冰上摔倒了,要站起来,浑身无力,有的就这样永远地躺倒在雪山的怀抱里了。
6月12日,中央红军先头部队终于翻过几座大雪山,在北进途中与红四方面军先头部队胜利会师。两大主力红军会师后,总兵力达10万余人,士气高昂。
但张国焘却以种种借口延误红四方面军主力北上,向中央索取更多权力。为维护红军的团结,党中央于7月18日发出通知,任命张国焘为红军总政治委员,随后又对红军序列进行了一系列调整。
2、四渡赤水
时间在1935年1月19日至1935年3月22日,四渡赤水战役是遵义会议之后,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处于国民党几十万重兵围追堵截的艰险条件下,进行的一次决定性运动战战役。
在毛泽东主席、周、朱等指挥下,中央红军采取高度机动的运动战方针,纵横驰骋于川黔滇边境广大地区,积极寻找战机,有效地调动和歼灭敌人,彻底粉碎了蒋介石等反动派企图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狂妄计划,红军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毛泽东指挥中央红军三个月的时间六次穿越三条河流,转战川贵滇三省,巧妙地穿插于国民党军重兵集团围剿之间,不断创造战机,在运动中大量歼灭敌人,牢牢地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取得了红军长征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战例。
3、巧渡金沙江
金沙江位于长江的上游。它穿行在川滇边界的深山狭谷间,江面宽阔,水急浪大。如果红军过不去,就会被敌人压进深山狭谷,遭致全军覆灭的危险。
1935年5月3日液蔽,军委干部团的同志们接受了抢夺皎平渡的任务。他们二话不说,翻山越岭180里,当天夜晚就来到了金沙江边。在渡口,他们幸运地找到了两条船。
然后,他们乘坐这两条船悄悄地渡到北岸。敌人的哨兵以为探子回来了,不以为意。他们来了个突然袭击,一举消灭了一连正规军和一个保安队,控制了皎平渡两岸渡姿陪口。后来,他们又找到了五条船,动员了36名艄公。
与此同时,红一军团赶到了龙街渡口,红三军团赶到了洪门渡口,但这两个渡口都没有船只,加上江宽水急无法架桥。军委命令他们迅速转到皎平渡过江。
从1935年5月3日至9日,在7天7夜的时间里,红军主力就靠这7只小船从容地过了江。担任后卫的9军团在南渡乌江以后奉军委命令一直绕圈子,忽南忽北,牵制了敌人部分兵力。
1935年5月6日,他们到了云南东川与巧家县之间,并于1935年5月9日在渡过了金沙江。两天以后,敌人的追兵才赶到南岸。可红军早已毁船封江,无影无踪地走了,体现出了将士们的机智与勇敢。
4、飞夺泸定桥
飞夺泸定桥,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的一场战役,发生于1935年5月29日。中央红军部队在四川省中西部强渡大渡河成功,沿大渡河东岸北上,主力由安顺场沿大渡河右岸北上。
红四团官兵在天下大雨的情况下,在崎岖陡峭的山路上跑步前进,一昼夜奔袭竟达240里,终于在5月29日凌晨6时许按时到达泸定桥西岸。
第2连连长和22名突击队员沿着枪林弹雨和火墙密布的铁索踩着铁链夺下桥头,并与东岸部队合围占领了泸定桥。
5、红军过草地
1935年8月21日,红军开始过草地。行军队左右两路,平迹埋蠢行前进。右路军由毛泽东、周恩来、徐向前等率领,自四川毛儿盖出发,进入草地。
经过7天的艰苦努力,右路军到达草地尽头的班佑地区。左翼为林彪的红一方面军,先行;继后是中央领导机关、红军大学学生等。右翼为徐向前、陈昌浩率领的红三十军和红四军。彭德怀率红三军团垫后,走左翼行军路线。
红军过草地之艰难,是后人难以感受到的。首先是行难。茫茫草地,一望无涯,遍地是水草沼泽泥潭,根本没有路。人和马必须踏着草甸走,从一个草甸跨到另一个草甸跳跃前进。
或者拄着棍子探深浅,几个人搀扶着走。这样,一天下来,精疲力竭。过草地有三怕:一怕没踩着草甸陷进泥沼。
泥沼一般很深,如果拼命往上挣扎,会越陷越深,来不及抢救就会被污泥吞噬。当年的红军,往往是一个人陷进去后,另一个人伸手去拉,用力过猛也会被带着陷进去。
后来有了经验才知道,要慢慢移动身子才能上得来,或者将绑腿带缠在被陷进同志的腰间才能拉得上来。那个泥水不仅不能饮用,而且破了皮的腿脚泡过,还会红肿甚至溃烂,一下子很难好。
二怕下雨。草甸本来就难走,天下着雨,脚底下更软、更滑,稍不慎就摔倒,掉进泥沼里去。三怕过河。草地上有不少河,有的水浅好过一点,有的河宽流急很难过,如果遇着下雨更难了。
身体虚弱,挨冻受饿,禁不住冰冷的河水刺激。几乎每过一条河,即使是一米深的小河,都有战士倒下。
黄克诚在他的回忆录中说:有一次,部队正在淌水过河,突降暴雨,河水猛涨,激流滚滚,尚在河中的人不少被大水冲走吞没。就这样,数不清的红军战士陈尸草地。
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红军官兵怀着共同的革命理想,保持着严明的优良纪律和乐观的革命精神,发扬了令人感动的阶级友爱,没有垮掉,没有散掉,同甘共苦,以巨大的精神力量战胜了自然界的困难,终于在死神的威胁下夺路而出。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长征
2、红军长征途中的生活是怎样度过的?
住窑洞或其他改造的丢弃场所,睡硬炕,一条棉毯,砖石头堆的椅子,但清洁整齐。饮食简单,唯一的饮料是热开水。
不作战时也是天天忙里忙外(每周休息一天),朝五晚九:五点起床,早操,早餐,军训,政治课,午餐,识字,运动,晚餐,唱歌,小组会,九点“熄灯号”。
各种各样的由班到团的集体竞赛,如运动、军训、识字、卫生等。
“列宁室”~~每一连一团均有的社会文化生活中心。列宁室的设备及其开展的丰富灶山多彩的活动:悬挂马克思、列宁像,设有土制模型的专门研究军事战宽告术的角落,挂战士笔记本的学习识字的角落,定期出版墙报的角落(各种各样材料汇编而成,表扬批评的红黑蓝),有两用的大乒乓球桌(饭桌),收缴来的留声机,开展各种集体游戏(识字牌游戏,高低分口号牌游戏),无鸦片烟或烟枪等不良行为活动。
总之,红军的生活是有隐巧中组织的,是忙碌而又健康的。
3、提供一下红军长征的生活细节!!!
(1)中央红军到达杨家园子时,虽此地人烟稀少,十几家老百姓还是卖了几十担马铃薯给红军。
因无水的关系,马铃薯就被连皮带泥蒸熟。战士们都手持一茶盅连皮带泥的马铃薯,毛泽东也手持着茶盅,一样是连皮带泥的马铃薯。毛泽东一面吃马铃薯,一面微笑着对战士说:“同志们!吃不饱不要紧,总供给部已到前面办粮了,今天到孟家园再吃中饭。”战士们虽然吃得满嘴都是泥,口里牙齿都是沙,但他们感到上下一致,官兵同甘共苦,所以人人都充满北上抗日的热情。
(2)毛泽东没有在安顺场坐船渡河。他在安顺场住了一天,然后向磨西出发。快到磨西时,也要过一个铁索桥,这座叫铁棒桥的铁索桥没有泸定桥长,但桥下的水流却很急。部队正在过桥,饲养员牵着毛泽东的马先过桥。桥左右一摆,马就跳着嘶叫起来。毛泽东马上赶到桥头,叫警卫员帮助饲养员把马牵回来碰闹。他说:“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要想到部队想到大家,为了一匹马,误了那么多同志行军,笑乎罩多不好呀!”
(3)长征中,周恩来要和部队一起行军。因为睡眠不足,他骑马时经常打瞌睡,容易摔下来,所以他就步行。有一天夜里,周恩来刚刚睡着,一位参谋有事向他请示。周恩来在睡梦中“嗯”了一声,这位参谋以为他同意了,就去执行。第二天提起此事,周恩来说完全不知道。后来他给参谋们作了一个规定:以后必须把他喊得坐起来,才算叫醒。
(4)进攻松潘是周恩来病倒前草拟的最后一顷判个作战计划。自过雪山以来,他身体一直不好,经常咳嗽。尽管他自己不说,警卫员们都知道他相当虚弱。他们想方设法让他多休息,而周恩来总是按习惯工作到凌晨2点。他常不上床睡觉,而是趴在桌子上打个盹儿,醒来又继续工作。“副主席更瘦了,他的长胡子更长了。”警卫员魏国禄在回忆录中这样写道。周恩来事无巨细,亲力亲为,对人和蔼可亲。长征途中,他亲手把伤员轻轻扶上担架,唯恐别人的手用力太重。
(5)1935年1月29日红军与川军的战斗间隙,党中央政治局在土城召开了一个紧急会议,决定部队迅速渡赤水西进。会议确定朱德、刘伯承仍留在前线指挥,周恩来、陈云负责过江事宜。红军撤退时,突然受到川军攻击。正在3军团前卫第4师指挥作战的朱德亲自带一个排的兵力进行掩护,使部队安全撤出前沿阵地。当朱德决定亲自到前线指挥作战时,毛泽东连续吸烟不说话。朱德把帽子一脱,说:“得嘞,好伙计,不要光考虑我个人的安全,只要红军胜利,区区一个朱德又何惜,敌人的枪是打不中朱德的!”肖华回忆说:“朱德手提驳壳枪,来到我们这里亲临指挥,掩护大部队过河。他一直同我们坚持到天明,才和我们一起渡过赤水河。”
(6)红军总司令朱德不仅同战斗员一样割麦和打麦子,并且割下来以后从一二十里远的地方挑五六十斤回来。他经常对战士和工作人员说:“你们这些青年人割不到四五十斤,唉!什么青年?”除毛泽东、周恩来没有工夫参与此种劳动之外,党中央书记张闻天和年近60岁的徐特立、林伯渠也来帮忙弄麦子。红军中这种上下一致共甘苦、同患难的精神真让人佩服。
(7)贺光华回忆长征中刘伯承在5军团行军时说:当5军团已经基本上上路出发了,刘伯承才骑上马随后卫部队行进。我们司令部的同志都很担心他的安全。军团长董振堂一再催促他先走,他却非常沉着,很有信心地说:“你们都先走,我断后。”
(8)胡奇才回忆说:徐向前是红4方面军中最忙碌的人。他日理万机仍不失统帅风范,总能沉稳处置,应付自如。徐向前身体瘦弱,少语寡言,却有着惊神泣鬼的勇武。长征前夕,我见他穿着打补丁的衣服在单杠上翻上翻下,练得认真刻苦,直到大汗淋淋才肯罢休。为使自己能有个强健的体魄以适应艰苦环境,他总是利用可利用的机会,认真、刻苦、主动地磨炼自己。
(9)翻越夹金山时,董必武等老同志坚持把马匹让给伤病号骑,自己拉着马尾巴随大队走。中央休养连翻过夹金山算是比较顺利的,没有一个人掉队,那时在山上掉队就意味着死亡。
(10)过草地时,红2军团6师师部的几个警卫员不晓得怎么保存下一小块草鞋上的牛皮。他们把这块牛皮的两面烧得焦黄焦黄,用小刀刮得干干净净,拿来给政委廖汉生吃,说:“政委,你饿吧?快吃吧!”廖汉生一听就火了:“我饿,你们就不饿?为什么就该我吃?真是莫名其妙!”“你是首长嘛。”警卫员们不服气地嘟囔道。廖汉生却狠狠地把他们几个批了一通,吓得他们垂着脑壳一声不吭。最后还是警卫员们吃了这一小块烧牛皮。
(11)在长征中任红2军团6师政委的廖汉生回忆说,过草地时,为了指导部队采食野菜,我们根据上级政治机关下发的材料向战士介绍哪些可以吃,哪些有毒不能吃。我也根据自己在湘鄂边界的大山里打游击的生活经验,给大家介绍几种野菜。有时碰到了不认得的野菜,我们师长、政委先尝尝,证明确实无事,再向全师推广。
(12)廖汉生回忆说,红2军团6师18团是一个战斗力很强的团队,长征中屡屡担负重要任务,完成得都相当出色。这与该团历任政治委员是密不可分的。18团首任政治委员是余秋里,在则章坝战斗中为掩护团长时失去了左臂;第2任政委杨秀山在六甲战斗中负伤;第3任政委董瑞林在西康给部队筹粮时牺牲;第4任政委周盛宏在成县战斗中率领部队反冲击,中弹阵亡。
(13)颜文斌回忆说,战争年代,师的干部、团的干部必须靠前指挥,必须冲锋在前,必须撤退在后,不然士兵怎么能听你指挥。长征时,肖克、王震上山时,都在前面拿马刀砍草开路,我们这些下级军官能不靠前吗?
(14)红军长征途中,胡炳云任红1军团2师4团6连指导员等职。凡遇硬仗、恶仗、关键之仗,胡炳云必率官兵打先锋,做尖兵。腊子口之役,胡炳云率10人为敢死队主攻,11把大刀于敌群中左砍右杀。他两腿负伤竟无感觉。直罗镇之役,胡炳云率突击队冲在最前面,杀向山顶,与敌肉搏4小时,被敌一弹击中腹部,当场昏迷。山城堡之役,胡炳云亲率两个连,冲上山城堡山头。因天黑难辨敌我,胡炳云摸着敌人帽徽与之扭打拼杀至东方发白。
(15)强渡乌江勇士之一的红1军团2师4团3连连长毛振华,二十四五岁的年纪,瘦高个子,人机警聪明,说话声音很响,是湘江边上长大的庄稼人。他打仗勇敢,像只猛虎。当4团政委杨成武挑选强渡乌江战士时曾怀疑过他的水性,他当时就把衣服一脱,说:“行不行,当场扎两个猛子!”引得在场的同志一阵大笑。
(16)胡炳云回忆:在腊子口之战中,大刀在短兵相接的情况下大大发挥了作用。红1团6连的1排长抡起大刀,如同武术家练武一般在敌群中挥舞。突然,他被一颗流弹击中了,踉跄了一下,又站定脚跟,大声呼叫:“同志们冲呀!敌人已经支持不住了!”1排长的负伤大大地激怒了其他红军战士,10多把大刀在敌群中左砍右杀。不一会工夫,敌人就招架不住了。
(17)廖汉生回忆说,长征中吃苦最多的是党员,负伤最多的是党员,牺牲最多的也是党员。青年团员也是这样。据统计,红6师仅从出发到中甸这一段,就牺牲了党员360名、团员256名,这还不算在更为艰苦的雪山草地牺牲的同志。在他的记忆中,6师团以上干部党员牺牲、负伤的就不在10人以下。
4、福建松毛岭,这个地方的人们,为何总是提前一天过中秋?
毛岭保卫战,是中央红军长征前在福建的最后一战,为中央主力红军的转移争取了宝贵的时间。1934年秋,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进入最艰难的阶段,国民党50万军队向中央苏区推进,位于龙岩长汀县和连城县交界处、峰峦层叠、地势险要的松毛岭,成为中央苏区东线最后的屏障。中秋节,战斗打响。守卫这里的是红九军团和红二十四师,战士们在松毛岭上构筑了坚固的工事,严阵以待。
1934年9月23号,正值中秋节,松毛岭保卫战打响。国民党三个师,配备飞机、大炮,向松毛岭猛烈进攻。敌军发疯一般一拨接一拨往上冲,岭上的树都被打断,山岭甚至被密集的炮弹“削”去了一层。
9月27号下午,红军主阵地工事大多数被敌人摧毁,战士们伤亡严重,于是不得不放弃白叶洋岭主阵地。敌人虽然占领了白叶洋岭,但也付出了惨重代价。敌第三十六师师长宋希濂刚登上主阵地最高峰,就被红军的子弹打成重伤,险些丧命。
1934年9月29号,敌军再次发动猛烈进攻。红军与敌人反复冲杀肉搏,终因弹尽援绝,被迫撤退。当天傍晚,松毛岭全线红军撤退到长汀县中复村,至此,松毛岭战役已整整打了七天七夜。这一战,数千名红军将士和地方武装战士永远长眠于山岭间,鲜血浸染了整个松毛岭。中复村村民钟鸣:“现在我们中复这一带,有五六个乡镇,就是八月十四过中秋,已经过了84个,为什么呢?你看我们每一家很多人都是烈属,感情很深啊,那一天八月十五很惨烈,大家不愿意去过,这个就是老百姓对红军的感情,忘不了,叫血脉相连。”
5、红军长征中有哪些重要纪念日?
1、红军长征是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共产党领导的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面军分别从各苏区向陕甘苏区的战略撤退和转移。其中红一方面军行程为二万五千里,因此长征又常被称作二万五千里长征。
2、1934年10月10日晚6点12分,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率红军主力五个军团及中央、军委机关和部队共八万六千人,分别自瑞金地区出发,被迫实行战略转移,从而开始进行红军打败国民党的转折点。
3、红军转移时经改卖过:从瑞金出发,挺烂歼逗进湘西,冲破四道封锁线,改向贵州,渡过乌江,夺取遵义,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饥卖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到达陕北吴起镇,最后甘肃会宁。1936年10月,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结束。长征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是一股不可战胜的力量,长征是一部艰难的历史斗争。
4、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期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5、基本路线:瑞金→突破敌四道防线→强渡乌江→占领遵义→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陕北吴起会师(1935年10月)→甘肃会宁会师(1936年10月9日)→宁夏西吉县将台堡会师(1936年10月22日)
6、解放前的中国解放军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事例
1947年,在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的过程中,发生了一起我军某部副连长“抢劫”民财的案件,平时既爱兵如子又治军极严的刘伯承和邓小平在“爱”与“严”交织的两难中,挥泪肃军纪,作出了悲壮而又艰难的抉择。
那一年的10月13日,刘邓率司政机关来到鄂东黄冈的总路嘴。这是一个较大的集镇,但由于国民党当局的反动宣传,这里很多老百姓都逃到山上躲了起来,因此镇上行人稀少。
时近中午,邓小平政委提出到街上转一转,检查一下部队纪律作风,保卫科长张之轩随同前往。邓小平一行人正走着,突然发现前面有两个担柴的汉子,指着不远的一个店铺在嘀咕什么。邓小平顺着两个人手指的方向一望,只见一个军人用步枪挑着一卷花布和一捆粉条,腋下还夹着白纸和几支毛笔,拐出店铺扬长而去。
邓小平顿时火冒三丈,追了几步没追上,便吩咐张之轩:“你马上去调查一下,这是怎么回事?!”
张之轩调查回来,向刘伯承、邓小平等报告道:“那是个副连长,他见店铺主人不在,就拿了两匹布和一捆粉条。”“什么,这叫拿?这叫抢!”邓小平厉声道,“我们事先已有过规定,抢劫民财要枪毙!这是纪律,要坚决执行!”
刘伯承在屋内来回踱了几步,问:“他是哪个单位的?”
“是直属警卫团的。”
刘伯承摇着头叹道:“这是灯下黑哟!问题竟发生在我们眼皮子底下!”
“下午就召开公判大会!另外,要派一些同志上山,动员群众下山参加。”邓小平接着说。
张之轩口里答应着“是”,可身子没动。
刘伯承便问:“你还有什么话要说?”
张之轩一脸痛苦:“那个副连长说,他对不起刘邓首长,中秋节那天晚上,首长还……”
刘伯承一思忖,惊问:“你说的是他?”
原来,那是半个月前中秋节的晚上,机关驻在豫东商城县斛山砦。月光下,刘邓踱出屋外。忽然,他们看到远处有一个白色人影。
刘邓快步向白影走过去。原来是站岗的哨兵,把一床白花花的夹被反披在了身上。
刘伯承关心地问:“很冷是吧?”
“不冷。”哨兵见刘伯承也是身着单衣,难为情地取下了身上的夹被。
“说不冷是假话,山区夜风冷。可你披着白色夹被,是容易暴露目标的。”邓小平说:“可以多走动走动,增加自身热量。”
就在刘邓和哨兵拉着家常的时候,一个小战士跑过来对刘邓讲道:“司令员、政委请你们给评评理,他是我们副连长,正在生病打摆子,可他却硬要替我站岗!”
“那是为什么?”
“他说今天是中秋节,命令我去看演出。”
副连长对小战士大声喊道:“命令就是命令!再说打摆子是有时间的,不发作时就跟好人一样,刘邓首长是不是?”
刘伯承听罢笑着说:“副连长同志,你叫什么名字?”
“赵桂良。”
刘伯承拍拍他的肩膀说:“你做得对,干部就应闭野该关心战士。”然后转过头又对小战士说:“应该听副连长的燃察,和我们一起去看节目,不然就是犯纪律喽。”
禁闭室里,赵桂良呆呆地望着桌子上的一碗面条,这是首长们专门让炊事班给他做的,可他一直未动。泪水淌过他颌骨上日本鬼子留下的伤疤滴在面条上。
“你……还有什么话要说?”张之轩问。
“对于组织的处理,我没有意见,我……该杀,让同志们从我身上得到教训!”
突然,赵桂良抱着头失声痛哭起来:“我……家中只有一个老母,我……对不起她呀!……革命胜利后,请组织告诉她老人家,我是在战场上牺牲的,不是这个样子……”
忽然,中秋夜赵副连长替站岗的那个小战士闯进屋来,一头扑在副连长怀里:“副连长,你不应该死,让我替你死…… ”小战士又对张之轩哭诉道:“首长,你知道吗?我们副连长拿的东西没有一样是给自己的,花布是要给我做棉衣,他说我年纪小经不住冻……纸和笔是准备给连里出板报用,那粉条……副连长见刘司令员最近瘦得厉害,又听说他爱吃粉条,就想弄点……”
听罢张之轩的报告,邓小平沉默了许久,好大一会儿才开口:“粉条的事,千万不要告诉司令员,他已经很沉痛了。”这时,邓小平已泪流满面,他点起烟狠狠吸了几口,坚定地说:“法纪如山,谁也不能以身试法!诸轿段喊葛亮挥泪斩马谡,今天,我们也是硬把眼泪往肚里吞啊!”
公判大会开始举行。部队整齐肃穆,队伍里时断时续地传出抽泣声,群众也坐在一旁,鸦雀无声。
当李达参谋长宣读处决命令时,会场突然闯进一人,他就是为躲避军队、跑到山上去的那个店铺老板。他立在台前,高声哭喊:“早知军纪这么严,说什么我也不会往山上跑,那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了。首长,你们就高抬贵手,刀下留人呀!”
一位老妈妈连跪带爬来到台上,哭着求道:“首长啊!我当年也当过交通员,知道咱们部队的纪律。可拿了几丈花布,几把粉条子,也不算个啥,你们千万千万莫毙他呀!我代表乡亲们求求你们啦!”台下群众也纷纷随声附和。
在邓小平房间里,刘邓听了关于群众请求的报告后,他们还是沉默着……
还是邓小平先开口:“那位老妈妈讲的是群众的心里话,大家能理解,我也理解。可我们不能‘叶公好龙’啊!事虽不大,但军纪如山,动摇不得!一个没有纪律的部队是没有战斗力的,是不会得到群众真心拥护的。尤其是目前情况下,纪律应该是铁、是钢,而不能是豆腐渣,不能一碰就碎!不能让人们说我们是虚张声势!所以我的意见,还是……还是要坚决执行纪律!”
好半天,刘伯承也沉重地点了点头。
过了一会儿,一声枪响,刘邓两人身子都禁不住颤抖了一下。刘伯承仰天痛呼:“我刘伯承作什么孽,为什么要爱吃啥子粉条啊!”
邓小平吃惊地望着刘伯承,不知道他如何晓得了这件事。邓小平喃喃地说:“应该好好安葬赵桂良同志,此事不要通知地方政府,要按烈军属待遇照顾他的家庭。一个同志犯了错误,也是我们没有教育好,我们也有责任,对不起组织,对不起生养他的老妈妈……”邓小平深深地自责着,刘伯承点着头,任凭泪水流淌。
20世纪80年代初的一个秋天,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自费从北京来到大别山,来到总路嘴,在一片草丛中,找到了那个微微隆起的坟墓。他用颤栗的双手掬起一捧捧黄土,轻轻地堆上坟头,尔后深深地默哀、鞠躬……他,就是当年的保卫科长张之轩。
7、红军长征胜利有哪些纪念方式?
红军长征胜利的纪念方式有组织收听收看中央纪念大会实况转播、开展走访慰问活动、开展群众性主题教育活动、做好宣传报道工作、开展“四个一”活动。
1、组织收听收看中央纪念大会实况转播。全县各级党组织要集中组织干部收听收看中央纪念大会实况转播。
2、开展走访慰问活动。按照自治区党委档念慧统一部署,结合我县实际,10月中旬前,组织对老红军、老八路、军烈属等进行走访慰问,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3、开展群众性主题教育活动。从8月1日开始,各级党组织要以“弘扬长征精神、决胜全面小康”为主题,组织广大干部群众开展专题讲座、参观专题展览、听长征故事汇、祭扫烈士陵墓、开展网上群众性主题教育活动等。
各中小学校要利用秋季开学节点,在开学教育、新生入学教育中,开展以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为主题的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
4、做行答好宣传报道工作。从8月1日开始,电视台要开设专题专栏,有计划播放反映红高圆军长征特别是红军在宁夏的背景资料、纪念文章、影视资料、回忆录、社论评论和相关新闻报道,统筹做好对内宣传和对外宣传、网上宣传和网下宣传,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5、开展“四个一”活动。即阅读1本优秀长征历史图书、观看1部长征题材优秀影视剧、参加1次缅怀纪念活动、分享1次个人体会,广泛讲述、传播长征历史故事和长征英雄人物故事,大力弘扬长征精神。
以上内容参考 贺兰县人民政府-关于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