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节日 » 为什么潮汕重视中秋节

为什么潮汕重视中秋节

发布时间: 2023-04-15 08:04:52

1、中秋节的习俗

除了吃月饼,赏月,还有以下习俗:
中国地缘广大,人口众多,风俗各异,中秋节的过法也是多种多样,并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在福建浦城,女子过中秋要穿行南浦桥,以求长寿。在建宁,中秋夜以挂灯为向月宫求子的吉兆。上杭县人过中秋,儿女多在拜月时请月姑。龙岩人吃月饼时,家长会在中央挖出直径二、三寸的圆饼供长辈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让晚辈知道。这个习俗是源于月饼中藏有反元杀敌讯息的传说。金门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
广东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习俗,主要是妇女和小孩,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俗谚。晚上,皓月初升,妇女们便在院子里、阳台上设案当空祷拜。银烛高燃,香烟缭绕,桌上还摆满佳果和饼食作为祭礼。当地还有中秋吃芋头的习惯,潮汕有俗谚:“河溪对嘴,芋仔食到”。八月间,正是芋的收成时节,农民都习惯以芋头来祭拜祖先。这固然与农事有关,但民间还有一则流传广泛的传说:1279年,蒙古贵族灭了南宋,建立元朝,对汉人进行了残酷的统治。马发据守潮州抗元,城破后,百姓惨遭屠杀。为了不忘胡人统治之苦,后人就取芋头与“胡头”谐音,且形似人头,以此来祭奠祖先,历代相传,至今犹存。
中秋夜烧塔在一些地方也很盛行。塔高1—3公尺不等,多用碎瓦片砌成,大的塔还要用砖块砌成,约占塔高的1/4,然后再用瓦片叠砌而成,顶端留一个塔口,供投放燃料用。中秋晚上便点火燃烧,燃料有木、竹、谷壳等,火旺时泼松香粉,引焰助威,极为壮观。民间还有赛烧塔规例,谁把瓦塔烧得全座红透则胜,不及的或在燃烧过程倒塌的则负,胜的由主持人发给彩旗、奖金或奖品。据传烧塔也是元朝末年,汉族人民反抗残暴统治者,于中秋起义时举火为号的由来。
江南一带的民间在中秋节人习俗也是多种多样。南京人中秋爱吃月饼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鸭。“桂花鸭”于桂子飘香之时应市,肥而不腻,味美可口。酒后必食一小糖芋头,浇以桂浆,美不待言。“桂浆”,取名自屈原《楚辞·少司命》“援北方闭兮酌桂浆”。桂浆,一名糖桂花,中秋前后采摘,用糖及酸梅腌制而成。江南妇女手巧,把诗中的咏物,变为桌上佳肴。 南京人合家赏月称“庆团圆”,团坐聚饮叫“圆月”,出游街市称“走月”。
明初南京有望月楼、玩月桥,清代狮子山下筑朝月楼,皆供人赏月,而以游玩月桥者为最。人们在明月高悬时,结伴同登望月楼、游玩月桥,以共睹玉兔为乐。“玩月桥”在夫子庙(门票)秦淮河南,桥旁为名妓马湘兰宅第,这夜,士子聚集桥头笙箫弹唱,追忆牛渚玩月,对月赋诗,故称此桥为玩月桥。明亡后,渐渐衰落,后人有诗去:“风流南曲已烟销,剩得西风长板桥,却忆玉人桥上坐,月明相对教吹箫”。长板桥,即原先的玩月桥。 近年来,南京夫子庙已重新修葺,恢复明清年间的一些亭阁,疏浚河道,待到中秋佳节时,就可结伴同来领略此地的玩月佳趣了。
江苏省无锡县中秋夜要烧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纱绢,绘有月宫中的景色。也有香斗以线香编成,上面插有纸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
江西省吉安县在中秋节的傍晚,每个村都用稻草烧瓦罐。待瓦罐烧红后,再放醋进去。这时就会有香味飘满全村。新城县过中秋时,自八月十一夜起就悬挂通草灯,直至八月十七日止。
安徽省婺源中秋节,儿童以砖瓦堆一中空宝塔。塔上挂以帐幔匾额等装饰品,又置一桌于塔前,陈设各种敬“塔神”的器具。夜间则内外都点上灯烛。绩溪中秋儿童打中秋炮。中秋炮是以稻草扎成发辫状,浸湿后再拿起来向石上打击,使发出巨响并有游火龙的风俗。火龙是以称草扎成的龙,身上插有香柱。游火龙时有锣鼓队同行,游遍各村后再送至河中。
四川省人过中秋除了吃月饼外,还要打粑、杀鸭子、吃麻饼、蜜饼等。有的地方也点桔灯,悬于门口,以示庆祝。也有儿童在柚子上插满香,沿街舞动,叫做“舞流星香球”。嘉定县中秋节祭土地神、扮演杂剧、声乐、文物,称为“看会”。
在北方,山东省庆云县农家在八月十五祭土谷神,称为“青苗社”。诸城、临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也得上坟祭祖。冠县、莱阳、广饶及邮城等地的地主也在中秋节宴请佃户。即墨中秋节吃一种应节食品叫“麦箭”。山西省潞安则在中秋节宴请女婿。大同县则把月饼称为团圆饼,在中秋夜有守夜之俗。
河北省万全县称中秋为“小元旦”,月光纸上绘有太阴星君及关帝夜阅春秋像。河间县人认为中秋雨为苦雨,若中秋节下雨,当地人则认为青菜必定味道不佳。

2、潮汕人在中秋佳节吃芋头,是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吗?

芋头,香糯滑腻,加入肉类或者单独做成菜的味道都很好。最出名的香芋扣肉,用入口香糯口感细腻的荔浦芋头做成,不肥不腻入口留香。我们家乡吃芋头不是直接蒸着吃,是做芋头扣肉,连州出名的特色菜,一般过年过节都会做。还有炸芋头糍,把芋头蒸熟后搅拌在一起,加上糯米粉一起,再用油炸。

南方人在中秋节祭月时使用芋头,据说是纪念元末为推翻元朝蒙古人暴虐的统治,在八月十五夜晚的汉人起义。流传至今还有很多地方在中秋节吃芋头,拜月大多是女人和小孩的事,男人们在空旷的露天场所,摆上小圆桌,冲泡“工夫茶”,当然配茶是少不了月饼月糕的,还有豆条束砂,在此佳节,家中有好的茶叶如大红袍。

中秋食芋头据说它有一番不凡的来历,这要追溯到元代。那时,潮州人把元兵称作元番或胡人。传说元兵攻进潮州城之后,为了巩固其的统治,实行了联户制三家一保,马发据守潮州抗元,城破后,百姓惨遭屠杀。为了不忘胡人统治之苦,后人就取芋头与“胡头”谐音,且形似人头,以此来祭奠祖先,历代相传,至今犹存。祭拜的东西很多,晚餐不需要额外添加东西了,直接加热就可以吃晚餐了。8点多.9点就上屋顶赏月了!必备茶.烧烤。当然,肯定免不了中秋必须的月饼和柚子啊。

芋头,代表团团圆圆。潮汕人几乎所有的传统节日都要祭祀祖先和拜拜各路神明,所以中秋节这天一早,各个大小庙里就会人来人往,大妈小媳妇提着祭品,来到庙里,虔诚的跪倒在神像前念念有词的祝祷,供月的食品习惯以月饼为主,还要用各种圆形的水果搭配

3、潮汕的中秋习俗

在潮汕,自古有中秋节有拜月的俗,但拜月是潮人妇女和孩童的事。“女不祭灶,男不圆月”,古已成例。潮人拜月称为拜月娘。月属阴,叫太阴娘,民间称为月娘。妇女拜月的重要心愿还在寻找一个好夫婿。潮汕有一首民谣道:“中秋夜,月娘娘。深深拜,团团圆。好夫婿,结良缘。今年团圆,明年团圆。年年团圆。”
在潮汕,中秋节将到来的时候,各家各户的主妇便忙着用糯米碾成粉末儿,然后掺上白糖浆搅匀,再用一个个木模子,把它们压在镂凹进去的部分里面。压结实了,磕出来,便成了一块块形状各异、大小不同的“月糕”。“月糕”花纹漂亮、清白如雪,一些动物形状的月糕更令孩子们爱不释手。此外,还有一种用花生炒熟了加麦牙糖捏成桃形的“地豆桃”,尤其香脆无比。中秋节当天下午,家家户户还要祭祖。所以一些人家中秋节这天一大早,甚至提前一两天就开始忙开了。卤鹅、做果、购买贡品,忙得不亦乐乎。
当三五之夜到来、玉兔东升时,人们就将大方桌摆在院子中央,然后,拿两根甘蔗在方桌上扎一个拱门,称为月宫门。祭月时,常让小孩子供上新买的文具——笔、课本和书包等,祈求“月娘”保佑孩子读书聪明,成绩优秀。并撮一点香灰,慎重地包在红纸上,然后用刚从井里打上来的“井心水”送服,说这是“月娘”恩赐的“仙丹”,喝了能使人变得聪明、健康。听众朋友,您是否记得您的母亲将您的新文具放上祭坛那虔诚的表情呢?那是母亲对子女最真诚的祷告,希望“阿娘”能保佑自己的子女学业有成,出人头地啊。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可是父母们的期盼。他们会从祭坛取下一点烟灰,小心冀冀的用心包住,泡在“井心水”,让小孩喝下。说那是“阿娘”赐予的灵丹妙药,喝下后会机智灵敏。这样的说法虽不可信,但这却反映了长辈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秋夜漫步潮州城乡,还能听到咚咚咚的谜鼓声和悠扬的弦乐声,人们穿梭于各个街道、社区的灯谜台,驻足在凉亭内、祠堂前听潮乐,热闹非常。
暮色降临,玉兔东升,潮人赏月的活动也就开始了。中秋赏月,根据各自不同的爱好和条件,可以有各种不同的形式。潮人或设家宴于月下,为孩子们讲述“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古老的神话故事,共赏天伦之乐;或陈月饼、酒馔、柚、柿、杨桃、菠萝、石榴、油甘、橄榄、香蕉、芋头等食物于庭院、楼台,全家人在银色的月光下一面聚谈,一面品尝节日的佳品。拜月都在露天,城市楼上居民则在阳台天台,面向月娘。假若碰到“云盖中秋月”的情境,也要等着有点月光才祭拜,总盼望月娘能给光彩。在农村,妇女常常在这些祭品上施展些手工艺,如用糯米饭、米粉条砌塔山,用剪纸贴柚,用带枝叶的油甘扎成孔雀,用柚牙装扮白鸽等等,在汕头则较少见。现代人拜月,市面上物品甚多,购物方便,不象从前工巧。或争先占坐酒楼玩月,以先睹月色为快;或到汕头港湾、中山公园、金砂公园等地驾轻舟泛江海作月夜之游;或徘徊于街市,以睹节日晚市热闹的场面;潮人的妇女们也盛装出游,互相往来,嬉戏在在月光下。

4、潮汕中秋的习俗

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
在潮汕地区,
“拜月”是中秋节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那么,潮汕人拜月有什么特殊的风俗呢?

拜月娘
潮汕人多称“拜月”为“拜月娘”,
因为月属阴,叫太阴娘,民间管叫月娘。
潮汕有“男不祭月,女不祭灶”的俗谚,拜月的主体主要为妇女和小孩,成年男子多不进行叩拜。

拜月都在露天场所,城市居民,在阳台天台或自家庭院进行;乡村百姓拜月,大都集中到村里的大埕祭拜。

拜月的贡品主要有柚、柿、杨桃、石榴、油甘、菠萝、林檎、芋头等果蔬以及月饼、糕点、煎堆、油饼等。在农村,妇女常常在这些祭品上施展些手工艺,如用糯米饭、米饭条砌塔山,用剪纸贴柚,用带枝叶的油甘扎成孔雀等。
除了这些,还有形式多样的纸贡品,里面除了平时拜神都会用到的“大金”和可以折成元宝的“皇金”,还有印有八仙过海图案的“案头帘”、像桶一样的“贡”,以及做成莲花、菠萝、仙桃等形状的花篮。

潮汕有首歌谣唱道:
“中秋夜,月娘娘。深深拜,团团圆。好夫婿,结良缘。今年团圆,明年团圆,年年团圆。”
潮汕待出嫁姑娘拜月的重要心愿是寻求一个好夫婿。

不少潮汕小孩在中秋拜月都喜欢在供桌上安放新文具和新本子,祈盼月娘保佑自己读书聪明,成绩优秀。

有时大人还要撮一点香灰,慎重地包在红纸上,然后用“井心水”(刚从井里打上来的水,打水水桶不能碰到井沿)送服,说这是月娘恩赐的“仙丹”,喝了能使人变得聪明、健康。
潮汕人拜月娘的供桌上不能少的就是“芋头”。传说是百姓为了不忘胡人统治之苦,就取芋头与“胡头”谐音,且“芋头”形似人头,以此来祭奠祖先,历代相传,至今犹存。

烧瓦窑
中秋夜烧瓦窑(即“烧蚁窑”)是潮汕的另一习俗。烧瓦窑有两层意思:一是纪念当年潮州人民燃放烟火约好杀掉元兵的信号;二是因潮音瓦与“蚁”同音,烧瓦塔读成烧“蚁”塔,把蚁烧死。俗称中秋烧塔会把各家各户的蚂蚁烧去,来年不再有蚂蚁或减少蚂蚁的危害。

起火“烧蚁窑”的时候,也是大人们摆好香案拜月娘的时候。烧火的时候,大人们向“蚁窑”撒点硫磺粉,火焰变成淡蓝色,特别好看,或是用喷农药的喷雾器,抽点些油向“蚁窑”喷出去,增加火焰。
等烧到瓦片变红的时候,草差不多,油和硫磺粉也差不多的时候,各家各户都会拿一把盐,朝着“蚁窑”撒去,发出一阵阵悦耳的响声,这和火在烧死白蚁的声音一样,意为烧白蚁。

5、汕头中秋节的风俗

潮汕人过中秋节的风俗
一、拜月、赏月
 潮汕各地中秋拜月,主要为妇女和小孩,成年男子多不进行叩拜,故有“男不祭月,女不祭灶”的俗谚。潮人谓拜月为拜月娘。月属阴,叫太阴娘,民间管叫月娘。拜月都在露天场所,城市居民,在阳台天台或自家庭院进行;乡村百姓拜月,大都集中到村里的大埕祭拜。
当吃过晚饭后,妇女们便换上新衣,带领孩子们安好香案,摆上供品,等候月亮升起。中秋时节,柚、柿、杨桃、石榴、油甘、菠萝、林檎、芋头等果蔬,一齐登场,人们就将这些当令物产和月饼、糕点、煎堆、油饼等奉献给月娘。在农村,妇女常常在这些祭品上施展些手工艺,如用糯米饭、米饭条砌塔山,用剪纸贴柚,用带枝叶的油甘扎成孔雀等。今人拜月,市面上物品甚多,人们图方便购买,只是不若从前工巧。
 拜月后,家人闲笑庭前,吃糕饼,喝工夫茶,赏月谈天,心旷神怡。此时,大人们总喜欢给孩子们讲述许多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相传,月亮上隐隐约约的影子是位樵夫在砍一棵桂树。樵夫名叫吴刚,他醉心于仙道,却不肯专心学习,激怒了天帝,将其禁在月宫,命他每日砍伐桂树。世人谁能得到吴刚砍树掉下来的桂枝,谁就能长生不老。于是,常见有些天真的孩子中秋夜竟到处乱跑寻觅,希望能捡到从天上掉下来的桂枝哩。中秋之夜,年青的人们,更增游兴,月下泛舟,唱歌作乐,凉风拂面,飘飘欲仙。中秋佳景,尽在月明之夜也。孩子们则多自糊纸灯,赏月游行,凑凑热闹,也有一番欢乐。当代城镇孩子多到花纸店购买多式灯饰游赏。有些学校布置学生自制灯景,开展竞赛,是很好的工艺和美术教育。
二、吃月饼
 月饼也是中秋佳节受潮汕人喜爱的传统糕点。潮人制作月饼,以之祭月,并相互馈赠的习俗由来也久。明陈天资《东里志》云:八月十五日,“人家儿女,于月下设糕饼果品衣环之物,类月而拜,以请月姑。”清嘉庆《澄海县志》曰:“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士庶家以月饼相馈。”清光绪《海阳县志》载:中秋“制团圆饼,号‘月饼’”。
潮汕人以聪明能干、心灵手巧、善于经商而著称于世。潮人制作的月饼,称为潮式月饼,本地人叫朥饼。它以其香甜、脆软、肥而不腻而驰名海内外,现已成为全国闻名的五种风味系列饼食之一(其它是京式月饼、津式月饼、苏式月饼和广式月饼)。据有关史料记载:1949年中秋,京剧大师梅兰芳在上海品尝潮州朥饼之后,赞不绝口,并特书“茶食泰斗”四字回赠。1982年梅兰芳之子京剧家梅葆玖在北京品尝了潮州朥饼后,交口称赞,并依其父所题的四字再次回赠,遂成为饮食界的美谈趣事。
潮式月饼按其馅料不同,可分为绿豆沙月饼、乌豆沙月饼、水晶月饼、芋泥月饼和双烹月饼等不同品种。月饼的制作,最初是在家庭内各自进行,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渐向精制、美味、定型、专业化发展。现在生产潮式月饼的厂家很多,汕头市昔年以太阳观较为有名,近年来产量和质量较好的是汕头市糖果饼干食品总厂。该厂产的潮式月饼色泽金黄鲜艳,皮酥薄脆,豆沙馅厚,润滑,口味清甜,肥而不腻,深受海内外顾客欢迎,并在1986年获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银奖。
潮式月饼以意溪朥饼、贵屿朥饼和苏南朥饼较为著名。意溪朥饼,产于潮州市意溪镇,食品作坊生产月饼始于清乾隆年间,尤以范合盛作坊更有名气。贵屿朥饼,产于潮阳贵屿镇,清康熙年间,由乡民薛源合和侯源合两间铺号创制,分为斋饼和荤饼两种。早在道光年间就以细料精调、无腥不腻而备受称赞。苏南朥饼,产于澄海苏南一带,首创于清代末期,是用加猪朥的面粉作皮,甜豆沙作馅,经印制、烧烤等精制焙成。饼皮脆薄多层,入口成粉,有香味,饼馅香甜、软滑、清凉。产品销往各地深受好评。
近年来,潮式月饼在遵古法制的基础上,结合现代食品工艺原理,用科学方法配制更适合广大群众口味的馅料,推出潮粤合壁的莲蓉、五仁、蛋黄、水果等不同饼食,不断提高饼食质量,使产品更享盛誉,备受青睐。
三、剥芋
潮人中秋拜月娘,供品中必有芋头,民间有剥芋食芋之俗。这方面方志也有所记载,清顺治《潮州府志》云:“中秋玩月,剥芋食,谓之‘剥鬼皮’。”清嘉庆《澄海县志》说:“(中秋)用熟芋去皮食之,曰‘剥鬼皮’。”清乾隆《揭阳县志》载:“(中秋)或剥熟芋而食,谓之‘剥鬼皮’”。今天,潮汕仍喜用蒸熟的芋头拜月,以个大肉疏松,皮有裂痕者为佳品,即潮俗称芋“笑”。祭拜之后全家便剥皮食芋,好好享受一番乐趣。

6、在潮汕地区,中秋佳节会有什么特殊的风俗习惯吗?

中秋节一到,一年就快过到头了,所以有年怕中秋,月怕十五,星期怕星期三的说法。说到过节,对于我这种上了年纪的人来说,还真有一番喋喋不休的话要讲呢。从小时候的盼望过节,到现如今的无感,这不仅是因为过节仪式的无趣,也因为人生际遇的坎坷。几十年过下来,也就是那么回事而已啊。



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几乎都跟食物有关系,各个节日有它主要的食物特点,比如元宵节吃汤圆,清明节吃青团,端午节一定有粽子,中秋节当然离不开月饼了。而且各个地方的食物还有些同名不同味儿。既然吃食是过节的主角,那么就先说月饼吧。汕头的月饼也很有潮汕特色的,这边比较传统的叫法是朥饼,是脆皮的,馅儿其实比较单调,有所谓的双烹的,听起来比较有意思,但是吃起来会甜得齁,也就是一点冬瓜糖加一些叫不出名的甜甜的东西而已,再有就是绿豆沙,红豆沙,黑豆沙。至于什么莲蓉啊,蛋黄啊,五仁啊,水果味啊,应该都是外地舶来品吧。

吃月饼时比较解腻的当然要数功夫茶了,这也是经常受人们提起和津津乐道的搭配了,可以说从会走路的小孩子到耄耋老人都会喝茶。中秋节正是处在收获的季节,瓜果飘香,赏月怎么能少得了水果?各种各样的水果是必不可少的,比较有潮汕特色的要数余甘子和青橄榄了,还有柚子和石榴。中秋节的青橄榄才刚开始成熟,还不是橄榄最好吃最有味儿的时候,但是人们也迫不及待的开始买来吃了。余甘子又便宜又耐吃,解腻解馋,想想都有些流口水了。石榴象征多子多福,柚子是象征什么还没考究过,不过一般柚子是外婆送给外孙的中秋节礼物,这是为什么?待考。八月十六日是女儿回娘家的日子,中秋节外婆先送外孙礼物,第二天女儿回礼,算回娘家团聚吧。

潮汕人几乎所有的传统节日都要祭祀祖先和拜拜各路神明,所以中秋节这天一早,各个大小庙里就会人来人往,大妈小媳妇提着祭品,来到庙里,虔诚的跪倒在神像前念念有词的祝祷,然后就是香火纸钱的味儿充斥弥漫的气息了。祭祖是在中午或者晚上,也是非常热闹隆重。晚上的节目就是拜月了,拜月一般由家里年长的女性主持,不是奶奶就是妈妈。供品是月饼,水果,香茶,蜡烛,纸钱,比较讲究的人家还有鲜花。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边喝茶聊天,小孩子一定是最高兴的,毕竟好奇心是他们的天性。这一天真的很难得,家庭和睦的话会给小孩子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很多人喜欢过节就是想一次次的体会这种温馨的气氛的。

现在物质丰富,天天像过节,想吃什么就能吃到,粽子可以天天吃,比月饼好吃的东西也多了去。至于拜神祭祖的事实在是太假了,拜月就更加愚昧可笑了,有些人倡导弘扬传统文化,但是他如果亲身经历潮汕人的拜神祭祖活动他就知道有多封建迷信了,铺张浪费,愚昧无知,根本与文化无关。

真的一年比一年对过节无感了,中秋节与春节一样味道越来越淡了。中秋节也是团圆的节日,所以一家团聚其乐融融是重点。月到中秋分外明,秋高气爽,我更加喜欢的是整个秋天的凉爽和天高云淡。

热点内容
新泰特产 发布:2020-09-14 19:00:13 浏览:505
适合开业的音乐 发布:2020-09-17 11:28:55 浏览:503
送男生十字绣 发布:2020-09-16 16:05:07 浏览:503
神秘商店皮肤赠送 发布:2020-09-16 15:38:37 浏览:503
手绘圣诞贺卡 发布:2020-09-16 14:48:57 浏览:503
青岛初中升学率 发布:2020-09-16 09:55:57 浏览:503
送妈妈的生日蛋糕图片 发布:2020-09-16 09:10:18 浏览:503
梦生日 发布:2020-09-16 18:24:33 浏览:502
纸礼物盒 发布:2020-09-16 15:55:47 浏览:502
wow角色定制 发布:2020-09-16 14:46:32 浏览: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