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皇帝干什么
1、《礼记》上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记载的是中秋的什么活动?
中秋节”源于古代帝王的祭月,《礼记》上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华夏古神话中月神神话流传最为广远。然而,华夏的月神神话中,从主角到民俗中却存在诸多谜团——今天专门谈谈月神。
在中国,说到“月亮”神祗,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嫦娥”。嫦娥奔月最早见于商代《归藏》。《文选》王僧达《祭颜光录文》之李善注引《周易归藏》则言:“昔常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月为月精”——月精即月神。
两汉时期嫦娥故事逐渐完善,《淮南子·外八篇》已经是一则完整的故事:“昔者,羿狩猎山中,遇姮娥于月桂树下。遂以月桂为证,成天作之合。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豖希、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丘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擒封豨于桑林。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
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托与姮娥。逢蒙往而窃之,窃盯亩之不成耐则手,欲加害姮娥。娥无以为计,吞不死药以升天。然不忍离羿而去,滞留月宫。广寒寂寥,怅然有丧,无以继之,遂催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欲配飞升之药,重回人间焉。
羿闻娥奔月而去,痛不欲生。月母感念其诚,允娥于月圆之日与羿会于月桂之下。民间有闻其窃窃私语者众焉。”
然而,更早的文字记录中月神却是西王母。甲骨文中就有“若东母西母”记录,并将他们与祭祀相联系——此“西母”即月神,所以《礼记·祭义》谓“祭日于东,祭月于西”。西周金文则有“王母”的记载,《管子·轻重己》就说到“以春日至始……出祭王母。”——西母、王母即西王母——《山海经·大荒西经》说:“西有王母之山”。
《山海经》说住在西方昆仑的她“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古今图书昌嫌集成》引《鸿苞轩辕黄帝纪》则说:“神人西王母者,太阴之精,天帝之女也。人身虎首,豹尾蓬头,戴胜颢然,白首长啸。”郭璞为《山海经》作图赞曰:“昆仑月精……西姥之宇。”此“西姥”即西王母。
2、古时候,皇宫里的人是怎么过中秋节的?
对于古代过中秋节的场景记载得最多的朝代是南宋,南宋的首都是临安,也就是现在的杭州,历来都是人文圣地,其繁华景象非他处可比。据史书记载,在中秋之夜,上自皇室下至贫穷之家,都有设宴赏月的习俗。皇宫中的宴会有乐队伴奏雅乐,可谓高贵豪华。而豪门大户登高楼逛轩之上,一边大排筵席一边饮酒高歌。如果是一般的中产阶级,就在住宅的月台上安排家宴,子女团圆共度佳节。至于穷人家,哪怕典当衣服也要买酒欢度节日。等到晚上的酒宴过后,临安城便迎来了全民游玩狂欢之夜。这一夜大街上的买卖一直要延续至第二天凌晨,尤其是点心铺、胭脂香铺这些和喜庆氛围有关的店面都将各色货物陈列出来,史书里记载这个场面寥寥几句就把场景勾勒出来了——“夸多竞好,谓之‘歇眼’。灯烛华灿,竞夕乃止”。游人们“婆娑于市,至晓不绝”。
3、古代皇宫是怎么过中秋节的?
秋节是团圆的佳节,也是富于浪漫情调的良辰。皇宫中在这一天晚上往往安排赏月活动,但基本上属于家庭聚会。唐诗中,几乎每一个重大节日都有君臣唱和的诗作,唯独中秋节例外。文人雅士多有关于中秋的诗作,可见这一天还是会令人诗情澎湃的。大概在这一天君臣各自家庭团聚,也就不安排“国宴”应制作诗这类的活动了。 中秋节除了赏月,还有吃月饼的习俗。据说月饼的来历也跟皇帝有关。
一种说法:月饼原本是宫廷美食,唐僖宗在中秋节这天吃月饼,觉得非常美味,听说新科进士正在曲江开宴,于是让御膳房用丝织品包裹月饼赏赐给进士们。后来,民间纷纷仿制,并且在中秋节这天食用。
中秋节之夜,曲江池畔宴饮,白居易的《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这首诗有所反映:“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临风一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回忆当年的荣宠,无限感慨。
还有一种说法:元末朱元璋起义的时候,相约在八月十五那天夜晚行动,之前把纸条夹在月饼里相互馈赠。后来朱元璋当了明朝的开国皇帝,中秋节吃月饼也就成了节俗。
这两种说法都牵强附会。估计宋元之际出现了这种貌似明月并有团圆之意的点心,中秋节,老百姓吃,皇宫里的帝王后妃也吃。
要说中秋节跟宫廷的关系,最早的神话传说恐怕得推到夏代后羿(后羿推翻太康的统治,先是立太康的弟弟仲康为王,不久就干脆自立为王,改国号为有穷)的妃子嫦娥。“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嫦娥偷吃了后羿的长生不老灵丹妙药,于是飞到月宫里,寂寞永远。中秋节的时候月色明朗,赏月玩月,常与嫦娥奔月的故事联系起来。元稹的《八月十四日夜玩月》:“犹欠一宵轮未满,紫霞红衬碧云端。谁能唤得姮娥下,引向堂前仔细看。” 皮日休的《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想象着中秋节这天嫦娥从月宫把桂子掷向人间:“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月中桂树高不可攀,考取功名被称为“蟾宫折桂”。
皇宫里的那些后妃们,虽然不像嫦娥那样生活在天上清冷的月宫,但是却何尝不是“碧海青天夜夜心”?在无数寂寞长夜,惟向深宫望秋月,东西四五百回圆。
在唐代,政府规定中秋节给假3天。如今,中秋节不是我们的法定假期,但我们的心在如水的月光下跳动,心清如朗月。一年月色最明夜,千里人心共赏时。有情人千里能共婵娟
4、康熙皇帝怎么过中秋和春节?要在皇宫举行宴会吗?
康熙每年均要在皇宫中为春节和中秋节等节日开宴会,王子王孙、朝廷重臣等都要参加。
清代初年,宴无定制。后妃、皇子、亲王、郡王及文武廷臣一经皇帝“钦定”,即可入宴。康熙年间,清代宫廷增设专门管理饮膳的机构和人员,不仅对皇帝饮膳、筵宴设立专档,还将重要的筵宴定为制度,如除夕、元旦、上元、端阳、中秋、七夕、重阳、冬至、万寿、大婚等宴载入《大清会典》,编入《大清通礼》,列为法定宴日,对与宴进酒事宜也都有专门记载。
清朝皇帝平时进餐称进膳或传膳。皇帝进膳,除宴会以外,都是单独摆桌,菜、汤都各有碗盖,临时才打开。制作饮食,各有专门机构。各种茶水和用牛奶、奶油、盐、茶熬制的奶茶,由御茶房供应,各样点心有饽饽房制作,正餐饭菜由御膳房供应,晚点,在宫内别有承办之处。每天正餐两顿,冬季,上午六、七点左右进膳,下午一点半左右进“晚膳”,晚上六点左右进晚点。每一餐如何预备,都一一开列清单,呈报内务府大臣画行照办。
除夕、元旦是皇帝家宴的日子。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十二月三十日除夕,是乾隆继位以来首次筵宴。自下午两点开始摆设宴度。乾清宫正中地平南向面北摆皇帝金龙大宴桌,左侧地平上面西座东摆皇后金龙宴桌。乾清宫地平下,东西一字排开摆设内廷主位宴桌。西边头桌:贵妃,二桌纯妃,三桌海贵人,裕常在;东边二桌林妃,三桌嘉妃、陈贵人。另设陪宴若干桌。下午3点半左右,乾清宫两廊下奏中和韶乐,乾隆帝弘历御殿升座。乐上,后妃入座,筵宴开始。先进热膳。接着送皇后汤饭一对盒。最后送地平下内庭主位汤饭一盒,各用份位碗。再进奶茶。后妃,太监总管向皇帝进奶茶。皇帝饮后,才送皇后奶茶及内庭主位奶茶。第三进酒馔。总管太监跪进“万岁爷酒”,皇帝饮尽后,就送皇后酒,妃嫔等位酒。最后进果桌。先呈进皇帝,再送皇后、妃嫔等。宴毕,皇帝离座,女乐起,后妃出座跪送皇帝还宫后,才各回住处。
5、中秋赏月,你可知道古代官员这一天会接到何种赏赐吗?
中秋节的出现,时间非常早,一开始,中秋是与祭祀有关的,月亮在于古人眼里是非常神圣的,因此中国很早就有了在满月夜祭祀的活动。
唐朝的文人已经推崇中秋,到了宋朝,文人当权,文人思想浪漫,中秋庆祝更热烈了。政府肯会给官员们发放一些节日的福利,让他们回家在一起吃饭看戏,或者是带着一些家人到外面去看看灯,游玩一番。比如在宋朝就有改模着一些文人的聚会,这些人三五成群在一起饮酒赏月作诗,像著名的苏东坡就在这些节日里面做出过不少的名篇。
在宫廷里面,很早就有了过中秋的习惯,像中秋的很多风俗,就是从宫廷里面传出去的,古代皇宫无疑是最为神圣的地方,宫廷也是带动潮流的地方。在这个节日里,皇帝会举行一些宴席,很多的王公贵族都会来参加,还有朝中的很多大员也都会来参加,大家一起欣赏歌舞,君臣饮酒赏月,期间有一些其他的娱乐,这也算是难得可以消遣的日子。
人们赏月自然是缺不了月饼,官员们就算在衙门当值,也会特意来买一些月饼,感受节日的氛围。不过,档歼伍这些都是中央或者一些大城市的官员才能享受到的,像一些边镇的官员,他们当地的条件非常差,想要过节也没有什么可以享受的,还有一点,边镇的官员一直都不能放松警惕,毕竟他们要防备外敌入侵行或,不能由于自己忙着过节就出现失误。
6、清代宫廷的中秋节是怎样的?
民间将中秋节视为丰收秋、团圆节,古代帝王也有春祭日,秋祭月的礼制。
清代时沿袭旧制,每年中秋佳节在乾清宫设宴以祭月。供桌上摆月宫符象,和一个直径55公分、10斤重的大月饼。月饼上印有郁仪宫字样及玉兔捣药图案。
大月饼左右各摆3斤重的月饼一个,各式小月饼数盘,摆酒、茶数盅。供桌上还要摆设鲜花和鲜果,如莲瓣形的西瓜和九节藕等。
月供摆设完毕,开始燃香。皇帝、皇后等人依次对月光神码行礼。等到香燃尽,即可焚月光神码,撤供品。
这时将10斤重的大月饼精心包装,贮至当年除夕夜,全家分吃。而3斤重大月饼则切成数块,连同小月饼、莲花团圆瓜、鲜果等赐给妃嫔、文武廷臣、太监及宫女等人。
乾隆五年(1741年)中秋佳节,乾隆帝恭侍皇太后先到西苑万善殿(中南海)礼佛,后游南海瀛台诸景。
乾隆四十一年(1777年),孝圣皇太后死。第三年的中秋,乾隆帝在前往盛京祭祖的途中拜祭宫月。
八月十五日酉初,太监们在莲花套大营西洋房东院内坐西北、向东南设摆月光花插一个,挨插屏前,一字摆着两张插条桌。用黄缎桌套一个(月花插屏、供桌、供器等样俱系太监随营带来的)。
茶膳房随摆供一桌,十九品,摆三路。从里往外摆。月光码两边,供子母藕一对(用斑竹杆,上捆鲜花。捆在月光码插屏架上)。
供桌后桌边上供黄豆角两把(高一尺五寸,挨着月光码供)。
头一路(供桌后桌边)中间设斗一个,上供大月饼一个(重10斤,彩画圆光)。斗左边鲜果三品,西瓜一品。右边鲜果二品,西瓜一品。
二路,中间设香炉一个,左边茶三盅,西瓜一品。右边酒三盅,西瓜一品。
三路,香炉前,中间设檀香炉一个,炉左边,月饼一品二个(每个月饼重3斤),蜡台一个(此供子母藕,3角,10斤重月饼,3斤重月饼)。
皇帝至供前拈香行礼,之后到西洋房少坐。
酉正,用茶房紫檀木折叠矮桌摆黄盘野意酒膳一桌,十五品。
酉正二刻十分,香尽,皇帝焚化供品。
然后,总管萧云鹏用茶房如意茶盘请茶三盅、酒三杯。跪进,与皇上奠茶、酒,送焚化。
结束后,随撤供一桌。大月饼(10斤重)遵例收贮,除夕共进。
两个3斤重的月饼则切一个,托一个,用金龙盒盛,送给皇帝品尝。又令将其他月饼赏随营妃嫔等位。
供前鲜果、西瓜、月饼赏给随侍太监等。
宫中的月饼,一般由内膳房承做。宫廷月饼集传统的苏式月饼、广式月饼、京式月饼等各式特色于一体,配料讲究,做工精致,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宫廷月饼皮上压有云朵、月宫、桂树、玉兔,而且颜色多样,有彩绘的,也有红心白边、白心红边的,还有全红的或全白的,称为自来红、自来白。
月饼上色用的颜色是飞金、银砂、大绿、石青、彩黄、靛粉、广胶、苏木等。
宫廷的月饼规格不等,有直径55厘米重10斤的;41厘米重3斤的;25厘米重1斤的;9厘米重5两的;6厘米重3两的;最小的月饼只重一两五钱。而且月饼模子上的名称即表明月饼的馅芯种类。
7、古时候,皇宫里的人是怎么过中秋节的?
中秋节俗称上元节,它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据史书记载,古代皇帝过中秋是一场很大的盛宴。宴会开始,皇帝会带嫔妃来到办宴会的地方首先参拜各路神明,待参拜完毕。声乐响起,宴会开始,就是大家品尝月饼的时候了,宴会的月饼大的直径有一尺多长,上面有月宫、蟾蜍、玉兔等图案。各种各样的月饼,闻着沁人心脾,吃着糯米香甜。皇帝和嫔妃在品着月饼之余,皇帝还会颁赐瓜果月饼,会对受宠的妃子格外的赏赐。皇宫内外一派吉祥如意。
皇帝设宴是大事,而且邀请的都是豪门望族。这天就连大臣的女儿也能出席。这一天她们有可能会被皇帝选中,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嫔妃,也有可能被皇子选中,成为皇子的妃子。有可能和自己喜欢的情郎互诉衷肠得到美满的姻缘。所以这天不仅姑娘们都会将自己打扮的漂漂亮亮的,就连那些世家的公子哥们也都会把自己收拾的精精干干。想在这么多人之间脱颖而出,那必须要美满和智慧一身。所以她们十年如一日苦练的那些才艺就派上了用处。姑娘们大显身手,琴棋书画,书法棋艺犹如百花齐放,好不美丽。
这个节日除了吃月饼,欣赏才艺还有观灯。每到这一天,皇宫会张灯结彩,做各种各样的花灯,有兔子灯,老虎灯,小狗灯等等,将它挂在高处,或者放在水里。皇帝带着嫔妃和大臣欣赏花灯和猜花灯上的灯谜。如果有学识渊博的世家公子拔的头筹,有可能会成为皇帝的乘龙快婿,也有可能会成为皇帝的左膀右臂。古代虽然没有手机,电视剧等这些娱乐的东西,但他们的节目也是相当精彩的。
8、中秋赏月,你可知道古代官员这一天会接到何种赏赐吗?
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也象征颂祥链着团圆的寓意。所以在这一天,帝王会举办宴会宴请大臣们,同时会赏赐一些月饼和银两等作为过节赏赐品。而对于那些不在京城的地方官员们,朝廷也会提前把这些赏赐分发给到地方官员。当然,赏赐的这些过节福利也是根据官员的级别有所不同。
在古代的皇宫里,每逢佳节免不了要进行祭拜,但是祭拜不是所有官员都可以参加的,而是只有官职到一定级别,或者是属于皇室成员身份的官员才有资格参野孙加。祭拜活动结束后,帝王就会宴请在京城的官员参加中秋宴会。一是有君臣是一家的含义,二是借此机会和君臣之间可以除了政事外,找个机会聊聊家常拉近关系。但是宴会一般不会延续很长时间,因为需要让官员回去和家人团聚。
帝王赏赐给官员们的赏赐中,不管有哪些名贵的东西,但是其中最有意义的必须是月饼。从唐代开始帝王还会在中秋宴会上进行分食月饼,借用月饼的寓意传递出帝王对官员和官员家人们一种祝福。官员在宴会结束后会把这个月饼带回家,等于把帝王的祝福带回和家人一起分享。同样没有参加宴会的官员,赏赐中的月饼也是会和家人分享,表示对帝王祝福的感恩。
朝廷除了会帮帝王准备给官员们的赏赐外,也会在民间组织一些赏月的活动,便于官员们和宴携老百姓们娱乐。在古代,传统文化的呈现非常重视,在这种有特别意义的节日,会有很多传统礼仪。所以说不仅皇宫有祭拜典礼,其实民间也有,祭拜信仰里的神明,把自己对生活的期望通过祭拜神明求得心理寄托。同时祭拜过世的祖先,表达对亲人的怀念。
9、古代的皇帝是怎么过中秋节的?会比今天还热闹吗?
古代的皇帝是怎么过中秋节的?会比今天还热闹吗?中秋在《周礼》中就有记载,阴历七、八、九月为秋,而八月十五恰好是正中,于是称中秋。
在周代己有"帝王秋夕(拜)月"的活动,在汉代中秋之日敬老、养老,晋时亦有赏月活动,不过不太普遍,直到唐代通过嫦娥奔月、明皇游月宫等神话故事的结合,使之富有浪漫色彩,通过文人的歌颂,唐初开始有了中秋节之称。北宋则正式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至今,旧历中己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节日。古人怎样过八月节呢?
一、月为中心。
1.祭月:没大香案,摆月饼,各种水果为祭品,其中西瓜必缓神扒不可少,还要切成莲花状,将月亮神放在月亮的方位。
2.拜月,全家人依次叩拜,叩拜后每个人都要领月饼。一块月饼要一家人都吃到。
3.玩月,其实就是赏月,宋时最盛,富人在楼台馆阁、穷人在田野山丘,到处是家庭,所以这瞎慧一天又称团圆节,通宵达旦,观赏月亮。宫里还举行中秋晚会,丝竹通宵不息,乐声飘往宫外,连小孩子都不肯睡觉。宵禁也取消了。
二、花灯.
既然是晚上,当然扰昌少不了灯光,
1、比较富裕的家庭燃塔灯,扎灯笼,做果品、鸟兽.鱼虫形状,及庆贺中秋字样,有各种颜色,中秋夜系于竹竿上,高竖于瓦檐或露台上,称"树中秋",一般家庭树两个柱子挂两盏灯,各自得其乐。
2、河灯。成百上千的小花灯在河上飘浮。
3、祭兔儿爷,有卖兔儿爷灯的。
三、食物.
,最少不了的当然.是月饼,具说初为胡饼,杨贵妃嫌不好听,改为月饼。南方还喝桂花酒。八月蟹儿肥,还有吃螃蟹的,各地情况不一。另外就是大批不同的水果:萍果、梨、桃子、葡萄、西瓜等等
10、古时中秋节干什么
古时中秋节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祭月的日期为八月十五,正值三秋之半,所以又有秋节、八月节之称,又因有祈求团圆的习俗,所以又有团圆节之称贺侍。
中秋节是秋季时令习俗的综合,其所包含的节俗因素,大都纤拍胡有着古毁拦老的渊源。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