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吃粽子是怎么回事
1、端午节为什么吃粽子?
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
传说,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用竹筒装米,投江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
为了纪念屈原。公元前278年,秦军大将白起带兵攻破楚国,屈原的政治思想破灭,对前途深感绝望,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心中悲愤不已,于五月五日抱石投汨罗江身死。百姓们悲痛不已,为了不让鱼虾伤害屈原的躯体,人们就每于此日投入无色丝粽子于水中。久而久之,就形成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
吃粽子的含义:
1、寓意求子:端午节中,人们会互赠九子粽寓意求子。九子粽大多是作为馈赠亲友的礼物,因为“粽子”谐音“中子”,民间有吃了“粽子”能得儿子的风俗。“粽子”是“众子”的谐音,寓意人丁兴旺。
2、光宗耀祖:因为“粽”和“宗”音近,因此端午节吃粽子寓意取“光宗耀祖”,所以家家户户的人都在过端午的时候吃上粽子。
3、功名得中:因为“粽”和“中”音近,取“功名得中”之意。通常古代科举考试都在秋天,因此在端午节时,要考取功名中第的人吃粽子可以寓意一举中的。
2、为什么端午节要吃粽子?
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屈原是楚国的贤臣,相传,他不忍看到自己国家灭亡便投入汨罗江自尽。他死后,当地百姓都非常悲痛,纷纷前往江边凭吊。
渔夫们划起小船,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丢入江中,希望让鱼、虾、蟹不要啃食屈原大夫的身体。后来,人们害怕饭团被蛟龙所食,就用树叶包住饭团,在外面缠上彩丝,久而久之,就发展为现在粽子的模样了,也形成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
粽子的主要构成。
粽子的主要材料是糯米、馅料和箬叶。由于各地饮食习惯的不同,粽子形成了南北风味;从口味上分,粽子有咸粽和甜粽两大类。食粽的风俗,千百年来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粽子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之一,传播亦甚远。
3、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是什么 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
大家每年都会过端午节,而且绝大多数人都喜欢吃粽子,可是你知道端午节吃粽子是怎么来的吗?不知道的话就跟我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传说,当秦军攻破楚国都城之后,因无力救国而痛心不已的屈原选择了写下绝笔《怀沙》,抱石投江自尽。人们得知此事,纷纷来到江边划船打捞,却一无所获。为了不让江中的鱼虾吃掉他的身体,人们纷纷拿来米团投入江中。后来,就形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粽属于“籺”的一种,籺是人们在逢年过节时用来拜神祭祖的贡品,逢年过节做籺拜神祭祖是古老的传统习俗。籺有很多品种,不同的节日会做不同的籺,粽籺是端午节拜祭神灵祖先的贡品。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即为广东碱水粽。
“粽”字本作“糉”团塌,历史上跟粽子沾边儿的文字记载,最早大概见于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将之解释为“芦叶裹米也”。西晋新平太守周处所写的《风士记》,则明确提到了“角黍”一词:“仲夏端五悔或厅,方伯协极。享用角黍,龟鳞顺德。”粽早在春秋之前就已出现,最初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到了晋代,粽子成为端午节的碧隐节庆食物。
端午其他习俗介绍
1、拴五色丝线
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五方五行的五种颜色"青、红、白、黑、黄"被视为吉祥色。在端午这一天,孩子们要在手腕脚腕上系上五色丝线,以保安康。
2、饮雄黄酒
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古时候在长江流域地区极为盛行。古语曾说“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
3、赛龙舟
赛龙舟是中国端午节的习俗之一,也是端午节最重要的节日民俗活动之一,在中国南方地区普遍存在,在北方靠近河湖的城市也有赛龙舟习俗,而大部分是划旱龙舟舞龙船的形式。
以上就是我了解的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以及端午其他习俗的简单介绍了,小伙伴们你们还知道哪些习俗呢?欢迎补充,咱们在评论区里相见吧~
4、端午节为什么吃粽子
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陆大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简介端午节
端午早纳竖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茄迅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重五、午日、夏节、蒲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后来楚国诗人屈原于端午节投江自尽,就变成纪念屈原的节日(一说纪念吴国忠臣伍子胥的忌日),与春节、中秋等节日同属东亚文化圈的大中华地区及日本、朝鲜、韩国、越南的重要传统节日。
5、为何端午节要吃粽子?
端午节吃粽子是要纪念屈原。
端午节也叫重午节,一般说来是为了纪念屈原,还有一种说法是纪念吴国宰相伍子胥。端午的民俗活动很多,采草药、佩香囊、铸阳燧、悬菖艾、划龙舟、端午浴、放纸鸢、拴五色丝线、食五黄、给小孩额头涂写雄黄字、吃五毒饼……其中,重中之重就是包粽子。
包粽子的习俗大约是在东晋形成的,当时,很多人在汨罗江畔祭祀屈原,往河里投食物。身穿白袍、披头散发的屈原现形后告诉人们,河里有恶龙,可以把米饭包在芦叶里再投下去。
这当然是一种传说,传说背后有着相应的时代背景。东晋时期,中国的文化重心从北方转移到南方,南方有大量平原、水田,当北方的农业技术传到南方,促进了南方的农业生产,老百姓有了余粮,才可能做粽子。
吃粽子要注意的事
1、粽子要趁热吃
粽子本身就不好消化,变冷之后的粽子会变硬更难消化,如果煮熟了的粽子没有及时吃掉,那最好重新加热蒸熟再吃,一方面放时间久了有细菌,另一方面重新蒸熟有利于消化。
2、粽子不能多吃
以前吃的粽子都是糯米做的,虽然好吃,但是不能多吃,因为糯米的黏性大不易消化,如果吃多了容易引起腹胀,胃受不了。
还有一些特定人群最好少吃甚至不吃粽子,比如高血压、高血脂和冠心病患者等,很多老年人多少都有点这些毛病。
以上内容参考 上观新闻-端午节为何要吃粽子?节令美食背后有中国人的文化密码
6、端午节吃粽子是什么原因
1、端午节之所以要吃粽子是为了对屈原表示怀念。屈原是战国时期极具知名度的一个爱国诗人,他衫亮誉入仕之后一直想要推行变法改变楚国的积弊。楚怀王起初对他其实较为信任,但是后来在儿子子或段兰以及其它贵族、朝臣的挑拨下日渐疏远屈原。这些人之所以针对屈原,其原因在于屈原所推行的变法是为民谋利,为达到这个目的势必要以损害上层贵族的利益为代价,因此子兰等人才会针对屈原,反对变法。
2、被键袭疏远的屈原被流放至汉北,与此同时楚怀王受秦国张仪蒙骗主动放弃与齐国共同攻伐秦国的计划。受此蒙骗的楚怀王心有不甘接连两次出兵攻打秦国,但是均未取得胜利战果。不仅如此,楚国还反遭到秦国的进攻,汉中郡也因此被秦侵占。为此楚怀王又将屈原召回,并命他出使齐国,希望与齐国共结联盟。不过待屈原从齐国回来之后,楚怀王再一次疏远了他。
3、之后楚怀王听信秦国的花言巧语,与秦复合。屈原对此感到十分不满却又无法改变楚怀王的想法,所以他选择再次前往汉北。两年之后楚国被齐韩魏三国联合攻击,楚国不敌,于是派出太子作为人质为代价求得秦国出兵相助。不曾想一年之后楚国太子因误杀楚国大夫而潜逃回楚国,秦国更是以此为由对楚国发动战争,楚国因此接连失去好几座城池。
4、这时屈原已经从汉北归来,但是他刚回来没几年就又再次被流放至江南。就在此次流放期间,屈原在听闻楚国都城被破的消息之后便投江自尽了。当地百姓虽极力打捞他的尸首却始终没能寻到,最后他们只能往江中投掷饭团,希望江中鱼儿不要破坏屈原的尸首。这件事情便是端午吃粽子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