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节日 » 抚顺人怎么过端午节

抚顺人怎么过端午节

发布时间: 2023-04-17 08:05:13

1、南北方的人都是如何过端午节的?他们都有哪些仪式?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的重要传统节日——端午节,我国面积宽广,有南北方之分,南北方的差异也是很大的,那么今天就跟着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端午节北方风俗是什么,南北方有什么区别?


端午节北方风俗是什么

1、端午食粽

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对于一般老百姓来讲,只要吃上了粽子,就算过上了五月节。粽子也是一种节日礼品,有钱者可包入多种果料,钱少者也可以包清水粽,既是节令食品,也可以当正餐。

2、佩五彩粽子和香囊祈福禳灾

五彩粽子的内壳是用硬纸叠成的,一般在2公分左右,外面缠上五彩丝线,连成一串。五彩粽是很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民间手工艺品,为节日带来祥和的气氛。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3、乘水临风,登高望远“辟毒”

我国自古有“南船北马”之说,南方远行靠船,北方远行靠马,所以南方端午节赛龙舟,而北方在金代曾有骑马射柳的习俗。抚顺新宾满族农家,有许多人将五月初五称为“药香节”。妇女们唠起家常都说:“五月节”天不亮采来的草药可灵了。还有的说这天露水就好像灵丹妙药,若是用这天早晨的露水洗眼睛,保你一年眼睛明亮,如同圣水一般。


南方人怎么过端午节的


1、吃粽子

过端午节时吃粽子的习俗,在魏晋时代已经很盛行。这种食品是在每年端午和夏至两个节日里食用的。粽子还是一种节日往来的礼品。到了唐宋时期,粽子已极为有名,市场上常有粽子卖。现在,我们仍然在延续这一习俗。粽子在制作方面有不少花样,南方粽子的形状丰富,有三角形、火炬形、锥形、方形,玲珑精致的外表,吊足了人们的胃口。

馅料上,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肉粽为代表。就口味而言,粽子馅荤素兼具,有甜有醎,南方的粽子甜少醎多。粽叶的材料则因地而异,南方因为盛产竹子,就地取材以竹叶来缚粽。一般人都喜欢采用新鲜竹叶,因为干竹叶绑出来的粽子,煮熟以后没有竹叶的清香。

2、辟邪用物

在端午节纪念活动中,还有驱邪的习俗,在南方,以菖蒲、艾条插于门楣,悬于堂中为主。据介绍,端午挂艾、悬菖蒲,非常于春节放鞭炮。古人还有佩戴香囊的习俗,香囊内装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

以往汨罗江畔的居民还有“抢龙水”的风俗。村民们挑着水桶,来到汨罗江边抢水,谁抢到第一桶水,用这桶“龙水”洗头,头发就会变得更好,洗脸能达到明目的效果,给孩子们洗澡还能驱邪。

3、运动竞技

南船北马。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使赛龙舟成为南方独一无二的端午过节习俗。作为当之无愧的龙舟故里,汨罗的龙舟赛自然不容错过。号子震天,龙旗飘舞。接到开始的指令后,千帆将于同一始点竞发。

随着船头鼓手或快或慢的鼓点,整条船的龙舟手边吆喝边舞桨,恢弘的气势足以震出远山的回响。赛龙舟的时候,不只是参赛的选手,就连观赛的岸边居民,也兴高采烈,即便不相识,但却不影响他们为相中的龙舟鼓劲呐喊。

端午节南北方有什么区别?

★吃粽子的区别:南方醎北方甜

首先是粽子的不同,南北方饮食文化一个显着的差异就是“南甜北醎”,但是南北方的粽子却突破了这个樊篱,南方吃醎粽、北方吃甜粽。

南方粽子形状多姿——三角形、火炬形、锥形、方形,外表的玲珑就先吊足了吃货们的胃口。南方粽子馅料丰富,完全可以和北方的水饺相媲美,如鲜肉、火腿、腊肉、蛋黄等,醎味是南方粽子主打。北方人也爱吃粽子,粽子蘸白糖,甜甜糯糯,十分可口。

★习俗的区别:南船北马

我国自古有“南船北马”之说,南方端午赛龙舟,北方则有踏柳赋诗的习俗。

古时每当端午来临,北方的地方官府都会邀请城中士大夫骑马至郊外,宴饮赋诗,纪念屈原,这种活动被称为“踏柳”。发展到现在,端午踏柳吟诗的习俗在北方依然存在,有些地方会举行大规模的端午爱国诗文活动,大家聚集在一起吟诵诗文,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免责声明:此文和图片转载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负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会第一时间内删除。

2、端午过节方式通常是怎么样的?

端午节人们的过节方式通常是一吃、二拴、三采。

一是吃“五黄”,即名称中带有黄字的食物,寓意“青黄不接”的时候“接起来”;也有饮雄黄酒的习俗,有句古语说:“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

二是要拴葫芦、扫把以及挂五毒图。

三是采艾蒿,把整棵艾蒿插在门上或者挂在门上。

民间还有给孩子戴五彩绳、挂小辣椒、穿老虎鞋,在孩子头上写“王”字的习俗,这些都有驱除灾害、瘟疫,求安康、吉祥的意思在里面。

端午节的特色饮食

1、粽籺:端午节食粽是我国的传统习俗,粽的形状很多,品种各异,一般还有正三角形、正四角形、尖三角形、方形、长形等各种形状。由于中国各地风味不同,主要有甜、咸两种。 

2、雄黄酒: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从前在长江流域地区极为盛行。用研磨成粉末的雄黄泡制的白酒或黄酒。雄黄可以用做解毒剂、杀虫药。于是古代人就认为雄黄可以克制蛇、蝎等百虫,“善能杀百毒、辟百邪、制蛊毒,人佩之,入山林而虎狼伏,入川水而百毒避”。

3、五黄:江浙一带有端午节吃“五黄”的习俗。五黄,是指黄鱼、黄瓜、黄鳝、鸭蛋黄、雄黄酒(雄黄酒有毒性,一般都喝普通的黄酒代替雄黄酒)。也有其它说法,咸鸭蛋可以用黄豆替代。农历五月,江南人称五黄月。

3、端午节怎么过

端午节通常会举行赛龙舟、端午食粽等活动。

1、赛龙舟

龙船竞渡前,先要请龙、祭神。如广东龙舟,在端午前要从水下起出,祭过神后,安上龙头、龙尾,再准备竞渡。闽、台则往妈祖庙祭拜。在过去,人们祭祀龙神庙时气氛很严肃,多祈求农业丰收、风调雨顺。赛龙舟历史悠久,已流传两千年以上,是中国民间传统水上体育娱乐项目,多是在喜庆节日举行,是多人集体划桨竞赛。

2、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古粽籺、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据记载,早在春秋时让亮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端午节的文化价值:

端午节的起源蕴含着时代需要的传统伦理道德规范,在中国古代人的生活中,节日是农历历法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态滑袜,因此,关于端午的起源最早有源于夏至一说。而民间社会却把它与屈原、伍子胥、介子推、曹娥等真实或者传说中的历史人物结合起来,赋予其情感、道德色帆激彩,并衍生出丰富多彩的节日传说。

如此一来,端午节的文化属性从纯粹岁时节令的产物,又增添了一份历史人文的色彩,而且在后世的流传中与历史的关联度被不断强化和凸显。在这样的演变过程中,端午节的思想内涵也悄然发生着变化,由探索、认识自然的智慧结晶衍生出对国家的忠诚和对至亲的孝道。

4、北方端午节风俗

1、五色丝线

一般在端午节佩戴五色丝线以辟邪。端午习俗甚多,由阴阳五行术数也衍生出了一系列的辟邪习俗。端午日天地纯阳正气极盛,借助天地纯阳正气辟阴邪是端午习俗之一。

五色丝线端午以五色丝线系臂,曾是很流行的节俗。这些习俗传到后世,即发展成许多种漂亮饰物,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2、挂艾草

古人认为艾草有祛邪解毒之功效,因此五月初一这天黎明时分,家家户户就开始在门头上、门环上、神像前挂艾草,妇女们还要掐一枝嫩艾枝夹在耳朵上或插在头发上。艾草大多是在自家院子里栽种的,栽种多的人家会在初一这天一大早,抱上一捆挨门逐户地给没有艾草的人家送去,这样做,送艾草的人往往会赢得许多许多的祝福。

民俗活动:

端午习俗活动围绕敬龙酬龙、祈福纳祥、压邪攘灾等形式展开,内容丰富多彩,热闹喜庆。具体习俗活动主要有:扒龙舟、挂艾草与菖蒲、聚午宴、洗草药水、放纸鸢、荡秋千、贴“午时符”、系百索子、打午时水、浸龙舟水、放纸龙、龙船饭、睇龙船。

点艾条、薰苍术、赠香扇、晒百日姜、挂黄葛藤、画额、佩香囊、佩长命缕、拴五色线、食粽、采药制茶、立蛋、佩豆娘、贴五毒图、游旱龙、划喜船、九狮拜象、抢青、马拉溜、挂钟馗像、品花宴等等。

5、端午节怎么过?

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是各种各样,比较普遍的活动有以下种种形式:

1、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给个外国人参加中国龙舟节的图片吧:

2、吃粽子: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3、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4、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习俗。

热点内容
新泰特产 发布:2020-09-14 19:00:13 浏览:505
适合开业的音乐 发布:2020-09-17 11:28:55 浏览:503
送男生十字绣 发布:2020-09-16 16:05:07 浏览:503
神秘商店皮肤赠送 发布:2020-09-16 15:38:37 浏览:503
手绘圣诞贺卡 发布:2020-09-16 14:48:57 浏览:503
青岛初中升学率 发布:2020-09-16 09:55:57 浏览:503
送妈妈的生日蛋糕图片 发布:2020-09-16 09:10:18 浏览:503
梦生日 发布:2020-09-16 18:24:33 浏览:502
纸礼物盒 发布:2020-09-16 15:55:47 浏览:502
wow角色定制 发布:2020-09-16 14:46:32 浏览: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