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怎么过端午节
1、古人怎么过端午节
在古代,五月被称为“恶月”、“毒月”、“修善月”,因为是恶月,人们怕有触犯,禁忌就多,端午节的生活,就因恶月而产生它的一些内容和形式。
南齐人宗测,祖籍南阳,世居荆州,不乐功名,政府屡次征辟而不就,移居庐山,周游衡山等地,他的游历含有隐居性质,此外也是上山采药,自云到庐山的原因是:“少有狂疾,寻山采药,远来至此。”而在这里的衣食是,“量腹而进松术,度形而衣薜萝”(《梁书》卷五十四《宗测传》)。看来他是懂得中草药的人。
据记载,宗测在五月初五日鸡还没有报晓的时候出发,采摘像人的形状的艾,回来治成艾绒,用以治病,很有疗效。宗测的用艾治病,反映当时人已认识到艾的药物性质。端午这一天,荆楚地方的人采艾,编织成人形,悬挂在家门口,祈祷消除毒灾(《荆楚岁时记译注》)。自此,形成人们于端午节在大门上挂艾人的风俗。
南朝时端午日,人们竞相采集各种草药,南宋人也是“采百草或修制药品,以为辟瘟疾等用”(《西湖老人繁胜录》卷三)。自采草药,到明清时代在大城市发展为药铺施药,即在端午日,居民到药店要应节的消毒药品,如雄黄、芷术等。顺便说一句,直到20世纪上半叶有的镇的药店仍在端午节施舍雄黄荷包。因为城居之人采药不便,故有这种变相的形式。采药是为应用,端午就喝菖蒲、雄黄泡的酒,并把这种酒涂在儿童脸上,划上王字,以求辟毒、辟邪。
南朝人过五月节,要在手臂上系着五色丝织物,叫做“辟兵”,大约是祈求不发生战争,从而不产生瘟疫,以免病害。这是当时南北朝混战时期人们极易产生的精神寄托。到宋代出现各种百索,有彩线的,有珠子的,给儿童系在头上。明清时衍化为香袋,内装香料,做成各种形状,年轻的妇女和小孩佩戴,既有药用价值,又有美观作用。
南朝人要搞划船竞赛,这个风气历代延续不辍。越到后世,龙舟竞赛更成为节日的大项目,节日的标志。在明代,南京竞渡搞得最热闹,福建规模也大。这些地方的大江大河中竞技,一船可坐十人,大的到二十人,击鼓划船,一会儿几里地下去了(张瀚《松窗梦语》卷七)。
端午节流行的饰物、用物、食物、玩物,从南朝至清代,在总的方面变化不大,表明它的传承性。这种传统节日形成一个民族文化的特点,是一个民族文明的标志。
2、明朝与清朝的端午节,在民间和宫廷各有哪些独特的习俗?
明清年代的端午节最具特色的食物是粽子。早在西晋,粽子就成了端午节的指定食物。到了明清时期,它已经演变成一种现代流行的角饺子,其味道也形成了南方咸、北方甜的格局。喝药酒也是端午节的一大习俗。
明清时期主要饮用唐菖蒲酒和雄黄酒,菖蒲酒能通过血脉,穿心莲酒则更为特殊。雄黄本身具有毒性,加热后会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砷,但具有很大的药用价值。明清时期,端午节穿“五毒”香囊很受欢迎。
“五毒”是指蝎子、蟾蜍、蛇、蜘蛛、蜥蜴种,祖先认为这五种生物是剧毒的东西,五月份,五毒图案绣在熏香袋上,装满艾叶、雄黄等驱邪物,以攻击毒物,安全度过端午节。在端午节前的一天,女孩们常常采摘树叶,缝香袋,在端午节的下午把她们扔在胸前或辫子上,以驱除邪恶。
端午节是皇帝经常选择促进君主和朝臣之间的关系。他们通常奖励朝臣、茶、歌迷和招待宴会。清朝皇帝有多好,他会在节假日看大部分的戏剧。端午节的表演有很多节日特色,除了看戏外,杂耍也是必不可少的。嘉庆时期,皇室大多在圆明园观看“台湾馆”表演,这是一种微型戏剧。表演者们在龙舟上架起舞台,在水面上航行,而王室则在爱丽舍宫的水上观看。这个木偶戏是由全家人独自在皇宫观看的,就像今天的木偶戏一样。
3、古代的人们又是如何庆祝端午节的?
端午节是我国一个比较重要的节日,是为了纪念屈原而设立的节日,其实在很早以前,人们就开始过端午节了,除了粽子之外,还有这不同的习俗。在春秋战国时期,南方楚地的人喜欢在水中竞相追逐,以达到驱邪的效果,后来就演化成为了赛龙舟。端午节和清明节,春节,中秋节,一起称为是中国传统的四大节日,可见端午节在人们心目中的分量是很重的,那么人们通常会怎么来庆祝这个节日呢?
挂香囊,就是香包,但是和现在大街上售卖的香包有所不同。端午节是在农历的五月初五,这个时间天气已经回暖了,天气湿热,蚊虫开始出现,人们也比较容易生病。于是人们就将艾草,菖蒲这些香草,包括朱砂,雄黄等等物件装在一起,做成一个小香囊,再配上五彩线,就成为了香包。端午节就要开始佩戴,一直到农历的六月初六才会取下。
除了挂香囊之外,人们还会喝雄黄酒,雄黄酒是用菖蒲和雄黄这些东西泡制出来的。虽然说雄黄有毒,但还是成了泡酒的一种材料,这是因为人们觉得喝了雄黄酒就可以辟邪,也就是所谓额度以毒攻毒,在白蛇传中,白蛇就是因为喝了雄黄酒才现出原形的。所以人们觉得喝雄黄酒也是为了求平安,辟邪。
除了我们所熟知的赛龙舟吃粽子之外,还有一种斗草的说法。端午节天气回暖,草木也开始繁盛起来,人们就会在端午这天斗草,也是一种娱乐项目。具体的就是看看谁采摘的花草比较好,比较多,或者是用花草拉钩,会的断了就输了。还有的是根据花草作诗作词,看谁写的诗词好。
4、在古代端午节是怎么过的?都是有什么样的活动?
有赛龙舟,吃粽子等等。首先吃应该是比较受欢迎的方式。在端午节的时候,不要说肯定吃粽子,还有许多的好吃的黄鳝,雄黄酒等等组成的“五黄”。制作工艺非常繁琐的要数高邮一带喜欢吃的"十二红",指的是油爆虾、炒红苋菜、朱砂豆腐等,听起来就垂涎欲滴。端午的娱乐活动更加好了,其中有一个最有名的就是赛龙舟。不仅仅有正式的比赛,还有龙舟游乡,人们会到附近的村庄玩用划龙舟的方式。除此以外,龙舟还有各种花样的划法,那就主要是表演了。
不如南方水系丰富的北方水系,龙舟比赛比不成,可是能射柳和打马球。现在我们的物质丰富,大家也不要发愁吃喝,大家伙去外地,参加当地的避暑游戏就比较受欢迎,可要足够的勇气和耐力这两个游戏,但要胜任需要军人气质,只能作为参观者的我们,可是端午像汉族节日,然而以游牧民族为主蒙古族时似乎不过端午。
他们虽然明显不如南方的节日气氛,特别是到了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地区,更加无什么节日气候,那是因为率先进入炎热的夏季南方,是要避暑的,可是还比较凉爽的塞外,比较凉的是玩水,特别是游牧民族,身为避暑胜地,地域辽阔的大草原,何况他们是有自己的节日“那达慕”。那个时候他们会举行赛马、摔跤等运动比赛。特别精彩的,而他们以肉奶食为主饮食,其实也是一种练兵的考验。
端午节是有特别多的内容,就像饮雄黄酒、家人团聚、郊游等。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的习俗,就是带来欢乐和健康给家人,追求美好生活农历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毒日”,在医疗条件落后的古代,蚊虫瘟疫实在令人防不胜防,不管玩什么、佩戴什么饰品,吃什么食物,都是围绕着趋吉避凶的主题进行,无非是古人强身健体,同时祈求顺遂平安的方式罢了。
5、古代人如何过端午节?
1、舟竞渡趣味盎然
“疏疏数点黄梅雨。殊方又逢重五。”流传至今两千多年,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的习俗仍在延续。和现在一样,在博物馆的诸多文物中,都留下了古人过端午的记忆。
端午节闹龙舟是一种古老的民俗活动,是日,古人举行龙舟竞渡,并向水中投粽子。山东博物馆藏清版年画《端阳节闹龙舟》就描绘了龙舟竞渡的热闹场景。画面上六个儿童乘着龙舟,敲锣打鼓尽情欢乐,其中一个单脚立在龙头之上;几位妇人在岸上观看,充满生活情趣。
除了赛龙舟,端午节吃的粽子也离不开船只。山东博物馆的“秦汉——明清展厅”中摆放有一艘明代漕船,这艘漕船1956年发现于梁山县宋金河的支流中,是京杭大运河出土古船中年代和用途最明确、保存最完整的。
2、画作之中寓意美好
在古代,端午节时家家户户都会贴带有美好寓意的年画,祈求平安康健,无病无灾。山东博物馆藏清版年画《张天师》就描绘了张天师手持利剑,驱毒禳灾避鬼的场面。
故宫博物院馆藏文物《午瑞图》也描绘了古人过端午节的盛景。这幅画由清代宫廷画家朗世宁创作,画中青瓷瓶内插着蒲草叶、石榴花和蜀葵花,托盘里盛有李子和樱桃,几个粽子散落一旁。
根据清内务府造办处的档案记载,此图应作于雍正十年(1732年),属郎世宁在中国的早期作品。因而画中的粽子、蒲草等物暗示此画是为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而绘制,由此可见古代不仅民间有使用艾蒿、菖蒲的习俗,宫廷也有此风。
古时端午有驱邪防疫的习俗,雄黄具有抗菌、解毒、燥湿功效,喝雄黄酒自然也是端午习俗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孔子博物馆馆藏的清青釉酒令杯雕琢精细,釉质透明匀净,棱角转折分明,杯内中心塑一老者,长髯垂胸,笑容可掬,神态自然,是端午饮酒的代表性器物。
3、挂艾熏香祈福圆满
端午一到,夏至亦已临近。民谚有言,“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艾草除了是端午节悬挂于门楣之上的装饰品,自古还是人们用来熏香的天然香料之一,并且在沉香等油脂类香料出现之前,一度被人们广泛使用,用以夏季驱虫避害。
古代的熏香用具中,香炉造型多种多样。山东博物馆馆藏的汉代博山炉就是其中的一件精品。此外,孔子博物馆馆藏的明掐丝珐琅缠枝宝相花双盖炉也是熏香的器具,其造型精巧,珐琅颜色纯正,色泽蕴亮,以蓝珐琅釉为地,掐丝工艺精湛。
农历五月被认为是“毒月”“恶月”,因为天气越来越热,雨水逐渐增多,许多昆虫都会出来活动,因此民间在端午节有“驱五毒”的习俗,在端午节前后要用各种方法预防五毒之害。
端午节佩戴香囊,不但有辟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用。在古代,人们也常常通过佩戴挂坠等装饰品以求祈福圆满。济南市博物馆馆藏的清乾隆白玉鸣虫葫芦坠既有葫芦的形态,又采用玉石为原料,蕴含着双重美好寓意。
清乾隆白玉鸣虫葫芦坠长13.5厘米,宽9.34厘米,高6.22厘米。葫芦上部还雕有两只鸣虫,似振翅鸣叫,活灵活现。
以上内容参考 人民资讯-穿越千年,看古人如何过端午
6、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简单)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又称端阳节、重午节、午日节、龙舟节、正阳节、浴兰节、天中节等等。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龙图腾祭祀演变而来。。
端午节习俗:扒龙舟、挂艾草与菖蒲、端午食粽、端午浴、放纸鸢、佩豆娘、拴五色丝线、打午时水、浸龙舟水、铸阳燧、画额、躲端午、佩长命缕、戴香包、避五毒、采药、制凉茶、饮蒲酒、雄黄酒、朱砂酒、端午雨、跳钟馗、斗草、打马球、九狮拜象。
(6)朝廷怎么过端午节扩展资料
端午节的传承发展:
1、先秦时期
朱宣咸中国画《端阳佳节》先秦时代,南北风俗各异,端午作为一个“节日”已各有所侧重。南方的龙舟竞渡祭祀仪式鲜见于文献记载。北方在战国时代已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
2、秦汉时期
到秦汉后,由于国家统一,南北的经济文化交流使风俗习惯也互相融合,端午节就在南北风俗融合的基础上形成了。汉时以北方文化为主导,就现文献记载来看,两汉时的端午风俗沿北俗主要以避恶为主。
古越人最早的历法是干支历,以午月的第一个午日天地纯阳之气极盛的重午日为龙图腾祭祀日。汉代时,由于历法变动,为了便于过节,朝廷规定每年的端午节改为阴历五月初五日。
3、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争频繁,人们饱尝战乱之苦,所以最重视的端午习俗莫过于“辟缯”了。 风俗作为一种社会生活方式来说,随着社会发展,一方面要受到上层的意识形态的影响,另一方面历史上许多仁人志士的活动,也必然会在风俗生活中积淀。
因此,本来端午节起源于民间的原始崇拜,但是到了汉末魏晋时,就又被赋予纪念历史人物的内容。
4、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端午节从风俗形式上都继承了前朝。且节日风俗活动,大多演变为节日娱乐活动,充满了节日的欢乐。唐玄宗《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_诗序》中记述:皇宫端午日盛况,召来儒雅臣僚,大张筵席,“广殿肃而清气生,列树深而长风至”。
唐代端午龙舟竞渡尤其值得一道。在唐代全盛时期,经济繁荣,人民生活相对稳定,在节日娱乐方面,一方面是上行下效,蔚成风气,另一方面对民间的一些风俗活动也受到官府的支持。因此,竞渡之风尤为鼎盛。
5、宋代
宋代以后,端午节许多风俗有了新变化。汉魏时以朱索、桃印施于门户,止恶气驱瘟避邪,而宋代却讲究贴天师符。陈元靓《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云:“端午,都人画天师像以卖。”还有合泥作张天师,以艾为头,以蒜为拳,置于门户上。
宋代,午节俗也被辽、金两国吸收。在端午节还有拜天之礼、射柳之俗及击鞠娱乐活动。
6、明清时期
到了明代,端午节又吸收了金人射柳之风俗。明代把端午又称“女儿节”。《帝京景物略》云:“五月一日至五日,家家妍饰小闺女,簪以榴花,曰‘女儿节’。”不仅节日名称有异宋代,而且民间风俗也有变化。北方无江水之便,也就不存在竞渡。
7、明清时期,端午风俗活动形式变化虽不大,但是规模却愈来愈盛行。尤其南方的龙舟竞渡,成为轰动一时的盛举。据《武陵竞渡略》记载,龙舟竞渡已不限于端午一天。而是“四月八日揭篷打船,五日一日新船下水,五日十日十五日划船赌赛,十八日送标”。
还有“五月十七八打船,二十七八送标者”。竞渡规模历时经月。对此事“或官府先禁后驰,民情先鼓后罢也。”
在宋代就出现的端午贴天师符风俗,到明清时更为流行。不但有天师符,还有“五雷符”、“纸符”、“五毒符”、“五瑞符”等。
8、近现代
自民国以来,经过几十年的移风易俗,端午节许多旧的所谓“迷信风俗”已被人们有意无意地遗忘了,但端午节仍是民间深受欢迎的传统节日,粽子是不可缺少的佳节食品。2006年5月20日,端午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7年12月7日国务院第198次常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正式将端午节列为国家法定假日,规定农历端午当日放假1天。2009年5月,中国已启动端午节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程序,申报的遗产名称为“中国端午节” 。
2009年9月30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9月30日在阿联酋阿布扎比审议并批准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76个项目,中国“端午节”名列其中。这是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