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初五是端午节端字是什么意思
1、端午节的端是什么意思
端午节的端是初始的意思。
1、“端午”这个词语最早出现在西晋的《风土记》:“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之所以叫端午,是因为端是开头、初始的意思,《说文解字》:“端,物初生之题也”,“端五”就是“初五”。
2、古人习惯把五月的前几天分别以端来称呼,五月初一叫端一,初二叫端二,数到初五,就是端五,“五”和“午”谐音,“端五”就称为“端午”了。
3、端午节,是从古至今保留下来的一个悠久传统,古人写端午的诗词不胜枚举,端午节也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1)五月初五是端午节端字是什么意思扩展资料:
1、端午节,本是南方吴越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祈福辟邪的节日。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2、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总的来说,端午节起源于上古先民择“飞龙在天”吉日拜祭龙祖、祈福辟邪,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中原,附会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
2、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请问这个"端"字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端”字本义为“正”,“五”(午)为中。“端午”(端五),“中正”也,这一天午时则为正中之正。另,端亦有“初”的意思,因此五(午)月的第一个午日,谓之端午。
古人纪年、纪月、纪日、纪时通用天干地支,根据干支历,按十二地支顺序推算,第五个月即“午月”,午月午日谓之“重午”,而午日又为“阳辰”,所以端午也称为“端阳”。
端午节起源于上古先民择“飞龙在天”吉日拜祭龙祖、祈福辟邪,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中原,附会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
(2)五月初五是端午节端字是什么意思扩展资料
端午节的节日习俗:
1、扒龙舟
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古代龙图腾祭祀的节仪,乃遗俗也。据《河姆渡遗址第一期发掘报告》称,早在7000年前,远古先民已用独木刳成木舟,并加上木桨划舟。龙舟最初是用单木舟上雕刻龙形的独木舟,后来发展为木板制作的龙形船。
2、端午食粽
主要材料是糯米、馅料,用箬叶(或柊叶)包裹而成,形状多样,有尖角状、四角状等。粽子由来久远,最初是用来是祭祀祖先神灵的贡品。
3、放纸鸢
纸鸢,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纸或绢,拉着系在上面的长线,趁着风势可以放上天空,属于一种单纯利用空气动力的飞行器。在中国南方一带,端午节儿童放纸鸢称为“放殃”。
3、端午节的端是什么意思
端午节的“端”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端五”又叫做“初五”,古人习惯把五月的前几天分别以“端”来称呼,所以五月初五就被称为“端五”。“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好是“午”月,所以“端五”也被称为“端午”。
端午节的端是什么意思
端午节的“端”本义有以下六个:1、端正、正派;2、东西的一头,事物的开头;3、事情的起因;4、项目、点;5、用手平着拿东西;6、事情、道理、学说。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月初五就叫做端午。
端午亦称端五,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
4、为什么要叫端午节,端午这两字是什么意思?
一、之所以叫端午节,是因为:
端午从字面上还有“端五”、“重五”、“重午”等名称。“端”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风土记》里说:“仲夏端午。端者,初也。”每月有三个五日,头一个五日就是“端五”。古人习惯把五月的前几天分别以端来称呼,元代陈元靓《岁时广记》云:“京师市尘人,以五月初一为端一,初二为端二,数以至五谓之端五。”
古人纪年通用天干地支,按地支顺序推算,农历的正月开始为寅月,按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顺序推算,第五个月正是“午月”,而午时又为“阳辰”,所以端午也叫“端阳”。午,古人与“五”通用,故端午与端五同义。又因其月日数相同,人们又称端午节为“重五节”或“重午节”。
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叫法达二十多个,如有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当五汛、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屈原日、午日节、女儿节、地腊节、诗人节、龙日、午日、灯节、五蛋节等等。
二、端午这两个字的意思:
端午节“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端午”。《燕京岁时记》记载:“初五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也。”
端阳节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称五月初五为“端阳节”。
重午节午,属十二地支,农历五月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节又名“重午节”或“重五节”,有些地方也叫“五月节”。
5、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这个“端”字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端午节的端是“正”的意思,端午就是正午。正午是什么意思?仲夏午月午日飞龙在天,此时龙星处在正南中天,为全年运行中最“中正”之位,即“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古人非常崇尚中正之道,另外端有处的意思!所以五月的第一个午日称为“端午”。
端午“端”其实从字面意思理解的话,就是开始的意思,还有什么端正的意思,也有姓端的,但是从端午节来看的话,“端”字其实开头的意思了,那么“午”字呢,其实也就是中午的意思,也有休息的意思,但是如果在端午节中的话,那就不能从字面的意思去理解了,要从古代的文化去理解。端午节其实并不是只有一个名字,它前前后后几乎有二十多个名字。
其中还有重五、重午、当五汛、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屈原日、午日节、女儿节、地腊节、诗人节、龙日、午日、灯节、五蛋节等等一系列的名字。在古书《风土记》中有记载:“仲夏端午。端者,初也。”意思就是说仲夏中端午中,端这个意思就是初的意思,所以“端”字在中国的古代就是指的开头的意思,就是一个月,一个时期的开头的初始的意思,所以端午又叫“初五”。
主要的是起于五代的夏至说,恶月恶日驱邪说,吴越民族图腾祭祀说,纪念孝女曹娥说,纪念屈原说。而纪念屈原的说法更为普遍,且能在《现代汉语》中找到依据。夏至说可以在刘德谦的《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找到答案。其理由有三个:一是在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中。
并没有提到五月初五要吃粽子的风俗,而是把吃粽子写在了“夏至”节。二是端午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风俗习惯与屈原无关。三十岁时风物名著《岁华纪而》中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夏”。中夏即是端午,故端午节又称“天中节”。由此看来,端午节的最早起源应是夏至。
端是开始,初始之意阴历五月初五,是我国民间传统的端节,现在还成了法定的节假日,端午又叫重午节,或端阳节。端是开始,与初始意同,端午又是初五,初午意。因以干支纪时,正月建寅,二月卯,三月辰,四月已,五月午,所以五月又是午月。古人常把五月直指午月,五日也写成午日,初五就成了端午。五月初五,成两五,也是两午,所以又叫重午。因五是单数,单为阳,双为阴,午时是阳辰,所以端午又叫端阳。
6、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这个“端”字在这里要如何解释?
端是开端,初始之意。说端午的“端”,简单点是开端开端的意义。另外,“午”为中午那时太阳最烈,最毒。所以从端午这个“毒日”开端,酷暑降临,蚊、虫、苍蝇等开端扰乱。人们用艾蒿草驱蚊、虫,柳丝编凉帽防暑等风俗。各地风俗大约一样,文曲星下凡,“粽”状元,“糕点”升,赛龙舟好事多磨,步步高升。
阴历五月初五,是我国民间传统的端节,如今还成了法定的节假日,端午又叫重午节,或端阳节。端是开端,与初始意同,端午又是初五,初午意。因以干支纪时,正月建寅,二月卯,三月辰,四月已,五月午,所以五月又是午月。古人常把五月直指午月,五日也写成午日,初五就成了端午。五月初五,成两五,也是两午,所以又叫重午。因五是单数,单为阳,双为阴,午时是阳辰,所以端午又叫端阳。
“端午”一词呈现在文献里,是东晋周处的《风土记》,里面有:“仲夏端午。端,初也,谓五月五日也。”据此,有人断定,端午节的节日概念,应该是在西晋时盛行,也被称为端五。端午节其实并不是只要一个名字,它前前后后简直有二十多个名字,其中还有重五、重午、当五汛、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屈原日、午日节、女儿节、地腊节、诗人节、龙日、午日、灯节、五蛋节等等一系列的名字。在古书《风土记》中有记载:“仲夏端午。端者,初也。”意义就是说仲夏中端午中,端这个意义就是初的意义,所以“端”字在中国的古代就是指的开头的意义,就是一个月,一个时期的开头的初始的意义,所以端午又叫“初五”。
如今的端午节,宗旨成了留念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了,习气上赛龙舟,包粽子。唐诗: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风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端午,我地习气,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以避,祈求安全幸福;吃粽子,赛龙舟,留念屈原表忠心爱国爱家;饮雄黄酒,解毒杀虫;佩香囊以防病驱邪健身;挂长寿锁,求安康,中途夭折;采百药,防御疾病;吃“五黄”等。
7、端午节的端是什么意思
端,就是是正的意思。端午即农历五月五日。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龙节、正阳节、天中节等,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天,是龙飞天的吉日,即如《易经·乾卦》第五爻的爻辞曰:“飞龙在天”。端午日龙星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
其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杂揉了多种民俗为一体,节俗内容丰富。扒龙舟与食粽是端午节的两大礼俗,这两大礼俗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7)五月初五是端午节端字是什么意思扩展资料:
端午节的民间习俗
端午节是中国民间十分盛行的民俗大节,过端午节,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
仲夏端午,是飞龙在天的吉日,以扒龙舟形式祭龙是端午节的重要礼俗主题,此俗至今在我国南方沿海一带仍盛行。此外由阴阳术数及季节时令也衍生出了一系列的端午习俗。根据阴阳术数,午为阳,重午为至阳。
古人把端午日午时,三午相重,视为极阳时分,最能辟阴邪。古人还把端午这天正好逢上夏至看作吉祥的年份,称为“龙花会”,有“千载难逢龙花会”之说。夏季是阴阳二气相争的时节,阳动于上、阴迫于下,午月纯阳正气,为阴邪所惧。
夏季也是一个驱除瘟疫的季度,仲夏端午阳气旺盛,万物至此皆盛,是草药一年里药性最强的一天,端午这天采的草药祛病防疫最为灵验、有效。
8、端午节为什么又叫端阳节?
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端午亦称端五,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
此外,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等。端午节的别称之多,间接说明了端午节俗起源的歧出。事实也正是这样的。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时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种说法,诸如:纪念屈原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
其他称呼
1、当五汛
在上海部分农村,靠杭州湾北岸一带区域,如奉贤、南汇等地区,习惯上称“端五节”为“当五汛”。亦有个别地区称为“五月当午”。
2、躲午节
古时南北风俗各异,“五月”古时北方中原称之为“恶月”,所以有的地方在端午节这天,父母便把未满周岁的儿童,送到外婆家去躲藏,以避恶,故有“躲午节”之称。 [3] [24]
3、地腊节
道教把全年分为五腊,正月一日天腊,五月五日地腊。据《天皇至道太清玉册》与《云笈七笺》中说,五月初五名地腊,五帝攒会之日,此日五帝会于南方三炁丹天,查生人祖考及见世子孙所行善恶,以定罪福,校定生人官爵。道教认为一年中的几个腊日是良辰吉日,适合祭祀祖先和诸神以获得福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