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主题壁纸突出什么特点
1、怎么制作端午节的海报
1、首先要考虑的是海报的尺寸跟文案。尺寸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而设定,这个没有固定的尺寸,我就用A4尺寸为例了。文案就是自己有什么优惠活动,或者关于端午节有什么需要着重表现的。可以写出来。
2、尺寸设置好后,考虑端午节有什么特点,一般都是包粽子,想到苇叶。所以绿色比较适合节日气氛。将背景颜色填充一个浅绿色。颜色不要太深,稍微带一点点颜色就好,这样做出一种小清新的感觉。
3、为了避免过于单调,给背景加一个外边框。选择矩形工具,沿着四周的边缘绘制一个矩形,保证四个边距页边距等大。然后在属性栏中将填充设置为无。将描边更改的大一点,根据自己的尺寸设置。颜色更改为一个深色的绿。跟背景形成对比。
4、背景完成后,就是我们的主题文字了。打出端午节三个字。选择一个适合的字体。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所以字体尽量选择一款毛笔字体。然后将三个字错落的摆放在适合的位置上。将午和节两个字稍微放的小一点。
5、然后打开素材网,或者百度图片搜索一张关于端午节的图。我在百度图片中找到了一张粽子的图片,尺寸尽量选择大尺寸的,不然会有模糊不清晰的感觉。直接复制粘贴进来。
6、将图片放在端字图层的下方,然后自由变换调整大小。让图片中绿色主体的部分充分在端子上显现出来。可以适当的缩放大小,也可以稍微旋转,都没有关系。知道将端字完全覆盖。执行剪贴蒙版。这样文字就会呈现出粽子的形态了。
7、然后同样的方法制作节字。将粽子图片复制一层。放在节字上观察,让节字的笔顺都被图片覆盖。然后将粽子的图层放在节字的上方。然后创建剪贴蒙版,同样的方法制作午。
8、然后给三个文字添加 一个投影的效果,让文字更突出。主题文字制作完成,然后就是装饰性元素了。
2、端午节有什么特点
端午节的特点是为纪念屈原而开展各种纪念活动,并因此形成了风俗(习俗)。
端午节习俗主要有:
1、吃粽子
古时为祭祀投江的屈原,荆楚之人农历五月五日会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为恐鱼吃掉,人们想出用粽叶包米,外缠彩丝。后来,吃粽子就成了端午节的风俗。粽子用江米、黄米、小枣做成,俗称“二米粽子”。
2、挂艾草
端午节当天,人们会在院门前和房檐下挂艾草或菖蒲,蚊虫害怕这种味道,能起到驱蚊的效果。
因为菖蒲的叶子形状似剑,古人称之为“水剑”,说它可“斩千邪”。人们便会把菖蒲刻成“小人儿”、“小葫芦”等形状,挂在儿童脖子上,以求吉利。也会挂在门楣,起到驱魔祛鬼的效果。
3、赛龙舟
传说楚国人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王作楫说,古人赛龙舟时在终点设了鱼标、鸭标、铁标,谁拿到这3个标就获得了冠亚季军。为了让参赛者从远处看到终点,古人还会在3个标上用锦缎打上蝴蝶结。
4、吃五毒饼
端午节临近夏至,天气越来越炎热,细菌滋生,人容易中暑生病,古人于是食用五毒饼消病强身。据说,吃了五毒饼可以增强抵抗力,灭虫免灾。
5、斗百草
古时人们到端午节,会结伴去郊外采药,采药途中会斗草玩,逐渐形成习俗。参与游戏的两人会持草相对站立,双手各持一草或花茎的两端。游戏开始后,二草相勾,双方各自把草向自己方向拉,谁的草或花茎被对方拉断谁为输。
6、收五毒
端午节时,女孩要在胸前别上“缯子”,据说这种用彩色丝线缝制、样子跟粽子类似的布艺可以驱邪避恶。男孩则在颈上挂一个葫芦,里面收进“五毒”图案,意思是“收”了五毒。
7、贴葫芦花
因为葫芦是“福禄”的谐音。古时人们会用红色毛边纸剪成葫芦,里面包括“五毒”图案,称为“葫芦花”,五月一日贴出,五月五日午时摘下扔掉,称为“扔灾”。
8、点雄黄酒
在端午节还有点雄黄酒的习俗,会把酒在男孩的额头上写“王”字,在女孩的头上点五个点,人们认为,这样蚊虫苍蝇会被雄黄酒破解,驱邪避害。
3、中国端午节的文化特点
一、浓郁的原始信仰遗留特色
菖蒲和艾蒿历来被视为具有巫术和药用的双重价值,因此形成了一系列的习俗。在端午节,艾蒿常被人们制成艾人,天师艾,艾虎。陈元靓《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说;“端午以艾为虎形,至有如黑豆大者,或剪彩为小虎,粘艾叶以戴之。”制作艾人、天师艾和艾虎,起最初的本意便是人们相信艾蒿和菖蒲的巫术作用,祈求艾蒲可以为他们的亲人祛除疾病,抵制不祥。同样,那些系于小儿手臂上,床帐上和摇篮上或者敬献给尊长的端午索,不论其别称或形制有多繁杂,作用都只有一样:辟灾除病,保佑安康,益寿延年
二、鲜明的农业文化特色
我国是个以农立国的国家,各类节期的选择必定与农业息息相关。岁时节日的节期选择自身,便是我国农业社会生产、生活规律的一种较为特殊的表现方式。相应于农业生产中春种、夏锄、秋收、冬藏的特点,我国民间生活的节日中,就有了春祈、夏伏、秋报、冬腊的特色。端午节的选定,正是夏伏这一特色的最好体现:入夏,农事渐忙,收获的季节尚未到来,青黄不接。而炎炎夏日,暑热难当,疾病极易滋生。所以在这盛夏酷暑时节,便产生了以“伏闭”、“曝书”等驱、避为主要目的的端午节。而其节俗内容如挂艾插蒲,饮用药酒,系端午节索等等也是为了驱邪避瘟、除恶祛毒。从这些节俗中人们不难发现其与农业有着丝丝缕缕的联系,同时处处体现着节日中所特有的农业文化特色
三、强烈的爱国主义特色
中国民间文化鲜明表现出对气节、忠义及对社会责任感的认同,这正是爱国主义情操和民族凝聚意识得以形成和维持的关键。端午节吃粽子和赛龙舟的两项风俗与纪念屈原有关。在端午节形成的过程中,光是在为纪念某历史人物这一说法中,就曾有过关于纪念屈原、越王勾践、伍子胥、曹娥、介之推等观点,但是为什么人们最终选择了屈原,使之成为端午节纪念的惟一人物,这与屈原自己的爱国忧民精神是分不开的。在中国的历史上,没有第二个诗人像屈原那样被人们热爱过。这种热爱的前提首先是来自于屈原对人民对国家的强烈热爱;其次,屈原爱国忧民的精神与民众内心深处对自己所属民族的依恋与热爱,以及彼此之间的信赖和帮助深深想符,正因为如此,民间的百姓才同情屈原的不幸遭遇,充分接受并赞扬、崇敬他。而赛龙舟、吃粽子这些延续千年的风俗则将民众对屈原的崇敬与赞扬变成了深入人心的千古定论,使屈原精神成为了我们民族爱国精神的表征。闻一多先生的一段论述,成为端午节具有强烈爱国主义这一文化内涵的最好诠释:“惟其端午节是一个古老的节日,‘和中国人同样的古老’,足见它和中国人民的生活如何不可分离,惟其中国人民把他们这样一个重要的节日转让给屈原,足见屈原的人格,在他们的生活中,起着如何重大的作用。也惟其在屈原死后,中国人民还要把他的名字,嵌进一个原来与他无关的节日里,才足见人民的生活里,是如何的不能缺少他。端午是一个人民的节日,屈原与端午的结合,便证明了过去屈原是与人民结合着的,也保证了未来屈原与人民还要永远的结合着
4、端午节主要特点是什么
端午节的一大特点,就是名称繁多。曾有人做过统计,它的名称、叫法超过二十个,其中人们比较熟悉的有“端五”、“夏节”、“五月节”、“女儿节”等等。这些名字的由来和端午本身的习俗、文化内州谨涵有关系。在古汉语中,“端”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称“端五”也就是“初册银基五”。《风土记》提到“仲夏端午。端者,初也。”
另外,古人纪年使用天干地支,以此推算,一般农历第五个月正是“午月”,而午时又被认为是“阳辰”,所以端午也叫“端阳”。如上所述,端午节是农历五月五日,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所以它又名“重午节”或“重五节”,有些地方也叫“五月节”。有意思的是,此时的一大习俗是吃粽子,古人曾有个小游戏,就是吃完粽子会比较一下各自解下粽叶的长度,粽叶长一些的那个人就算胜了,所以就有“解粽节”之称。搏纳明代,沈榜《宛署杂记》中亦提到:“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研。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
5、端午节的特点和气氛是什么
端午节的特点和气氛:
1、吃粽子与赠送粽子
每到端午,不少人家里总要包上一堆粽子——端午前两天,主妇们往往开始忙碌了,拿酱油、酒、糖将肋条肉腌出一股子酱香来;要包豆沙粽还须将赤豆煮烂捣成泥,用猪油和糖搅拌着炒得暗红油亮;将糯米一粒一粒涨得白胖;将街上买的棕叶洗净,棕叶一定是新鲜的,新鲜的棕叶包出来的粽子往往有着竹子的清香,而陈年的箬叶却无这股好闻的气息。
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天台岁时记》中有天台人端午以角黍(即粽子)相馈赠的记述;清光绪《玉环厅志》也有以竹箬裹糯米为角黍互相赠送的记载。除此之外,端午节的习俗还有:贴五毒图,悬艾叶,菖蒲剑,吃雄黄酒,在房屋角落里喷雄黄酒等等。
2、插菖蒲、艾叶
除了吃,还可以发现这一天有很多不同的地方。节前街上突然会多了卖菖蒲、艾叶和香包的人,而在平时,菖蒲和艾叶这些东西是乏人问津的。而在端午这一天,早早的,就有附近村落里的乡人挑着担子到城来里卖,小贩们则为五彩缤纷的香囊、香包起劲吆喝,空气中仿佛游走着青草的香味和浓重的药味。“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菖蒲插在门框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那儿都是端阳!” 楼道里不少人家已斜挂上用红纸特意装饰过的两把菖蒲剑了。老人们说,艾叶和菖蒲都是好东西,可以避邪。邪不邪的且不去管它,不过我确乎知道,艾叶是草药,又可用于灸疗,因此被民俗借重。譬如眼睛红肿,用艾叶煮鸡蛋,把鸡蛋剥了皮,在眼睛上滚上几滚,颇能见效;在端午这一天,用点燃的艾叶熏穴位,还能治病。少不更事时,对老人说的这些,统统嗤之以鼻,现在则不敢忘下结论了,实践证明,老人家的生活经验还是挺管用的。
除此之外,艾叶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驱蚊虫,小时候,在露天乘凉,只要点上艾叶,蚊虫就不敢近身,比现在驱蚊片、蚊香什么都管用,而且气味十分好闻。说到驱蚊,以前还有一种雄黄“炮冲”,点燃后冒出一股浓浓的、剌鼻的烟雾,将它置于床底、水井边等蚊蝇多的地方,不多时,便见蚊蝇横尸一地。三门、温岭、玉环等地,在端午这一天,还有洗草药澡的风俗,用艾叶、菖蒲、马鞭草、大小蓟、香附草、鱼腥草、薄荷叶等熬出一大锅黑黑的药水,老人说,洗了“午时草浴”,身上一年都不会长疔疖,孩子多半不愿意洗,主要是受不了那股浓烈的药味儿,但毕竟拗不过大人,纵然是一百个不愿意,还是被扒光了衣服摁在澡盆里。现代人过端午已经没有这种味道了。
3、喝雄黄酒。其实也就是将雄黄混合在米酒中,便成了雄黄酒。不过现在喝雄黄酒的人不多,说是有害,其实雄黄酒的味道并不好,太冲,倒是不少人在房前屋后、里里外外、角角落落,用菖莆沾着雄黄酒洒个遍,孩子的额上也被大人用雄黄画了个“王”字。正如吃粽与纪念屈原有关,喝雄黄酒与白娘子故事也有干系:修炼了千年的白蛇仰慕凡间生活,化成白娘子,与许仙结成恩爱夫妻。法海则视白娘子为妖孽,于端午日暗中指使许仙强劝白娘子饮雄黄酒,结果白娘子现了原形。这要怪法海多事——人家人妖恋,他偏要插上一杠横生枝节。其实有如此美貌多情女子,管她是人是妖,是天上凡间,爱上一回也不虚此生了。何况,爱上妖精是件多么刺激的事,虽然这不是发生在我们本地的事,可一说起过端午节,这儿的人个个都会说这个故事,以此纪念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吧。
4、系五色丝线。
五色丝线谓之长命线,用以辟鬼,因端午是五毒日,而非吉日,在天台等地的农村,至今有是日忌生子的说法。这一天,香袋香包也是少不了的,以前女子都会缝香包,用绸布裹苍术、雄黄等香药,也有用丝线织成网袋,内装樟脑丸的,取其驱虫辟邪的意思。其实啊,在我们台州,尚有一个独特的习俗,那就是“送端午”,送端午,又叫“望端午”,望,台州方言,即看的意思,即每年的端午节,已出嫁的女儿都会带着丈夫小孩,以及猪蹄、鱼、鸡、鸭(现在大多是一些中高档礼品)等一些土特产,到娘家与父母欢聚一堂,这很自然地使我们想起那首“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身上还背着一个胖娃娃呀”的歌。
5、赛龙舟。大都是为了纪念伟大的诗人屈原了,可以想象那锣鼓喧天、船如箭飞,一定闹猛得很。
6、端午节的特点
端午节的特点是很有辟阴邪与祛病防疫内容,如挂艾草、午时水、浸龙舟水、拴五色丝线辟邪以及洗草药水、薰苍术祛病防疫等。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龙节、重午节、龙舟节、正阳节、浴兰节、天中节等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端午节,是上古百越先民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1、粽子:端午节食粽是我国的传统习俗,粽的形状很多,品种各异,一般还有正三角形、正四角形、尖三角形、方形、长形等各种形状。由于中国各地风味不同,主要有甜、咸两种。
2、雄黄酒: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从前在长江流域地区极为盛行。用研磨成粉末的雄黄泡制的白酒或黄酒。雄黄可以用做解毒剂、杀虫药。
3、五黄:江浙一带有端午节吃“五黄”的习俗。五黄,是指黄鱼、黄瓜、黄鳝、鸭蛋黄、雄黄酒。也有其它说法,咸鸭蛋可以用黄豆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