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节日 » 端午节苏州一般穿什么

端午节苏州一般穿什么

发布时间: 2023-04-23 11:26:55

1、端午节穿五毒衣,是哪个地区的习俗?

穿五毒衣这一习俗在许多地方都有,不过主要集中在江南地区。端午节是我们国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的由来大家也都非常的清楚,就是为了纪念我们的诗人屈原。由此我们也衍生出了许多的习俗,从一开始的包粽子和赛龙舟,到后来我们也有五毒衣五读鞋,而且还有些地方需要去祭拜五毒庙会。

其实这五毒就是蛇、蝎、蟾蜍、蜈蚣和壁虎。窗户独一的作用习俗来源就是因为端午节是在五月份左右,而五月份天气渐渐炎热起来,非常多的细菌容易繁殖,然后这些毒虫就会开始出没。人们非常容易被这些毒物所咬伤,所以端午节在人们心中还是一个驱除毒物的节日。所以民间就有了穿五毒衣这一习俗,为的就是避免被毒虫叮咬造成身体损害。

因为当时如果被这种毒虫咬伤治疗起来是非常麻烦的,而且有效率也比较低,所以当时的人们都比较害怕这类毒虫,穿五毒衣也表现了当时的人民和毒物作斗争的一个表现。有人也会说那为什么不穿绣有公鸡图案的衣服呢,因为公鸡是这些毒物的天敌,但是民间所想的是用毒物来攻克毒物。也就是所谓的以毒攻毒来驱除毒虫。一般五毒衣都是喜欢给婴儿穿,因为这个时候的婴儿最容易遭受毒虫的叮咬,也是最没有抵抗力的一类人,所以婴儿穿五毒衣的较多。

并且除了民间自己会穿五毒衣之外。有道教和佛教也会给民间送去驱毒虫的符咒,所以说那个时候道教和佛教也是非常关心黎民百姓的,他们之间也是密切联系在一起。

2、端午有哪些习俗呢?是不是不同的地方还不太一样啊?

年年有端午,但全国各地端午节习俗却不同。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这是中国汉族人民古老而重要的传统节日,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有众多说法,其中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
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是春秋时期楚国贵族,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在楚国为臣,主张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力主联齐抗秦。但受到排挤并被流放。公元前278年,秦国灭楚国,屈原悲愤交加,五月初五怀石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尸体。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为的是让鱼虾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原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屈原。
2006年,由湖北秭归县的“屈原故里端午习俗”、黄石市的“西塞神舟会”以及湖南汨罗市的“汨罗江畔端午习俗”、江苏苏州市的“苏州端午习俗”四大部分组成的“中国端午节”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屈原故里祭奠当歌
湖北省秭归县是屈原的故乡,也是端午习俗和龙舟文化的发祥地。千百年来,秭归人民为纪念屈原形成了独特的岁时节令习俗,即屈原故里端午习俗。
秭归民间端午习俗神奇而独特,当地民众从农历四月底就开始筹备过端午节,而每年的五月,当地人要过三次端午节:在农历五月初五过“头端午”;五月十五过“大端午”;五月二十五再过“末端午”,整个五月都飘满粽子和艾叶的清香。
“端午比年大,姑娘回娘家。”已婚女子带着丈夫和子女回到娘家过端午,是端午节的另一项重要习俗,民间称之为“躲端阳”。相传,屈原被放逐归乡后,其姊返乡劝慰屈原,“屈原有贤姊,闻原放逐,亦来归,因名曰姊归”,同乡已婚女子纷纷效仿屈姊回娘家,此后这一习俗也被保留至今。
在诗人屈原的出生地——乐平里,至今还保留着一个民间诗歌组织“骚坛”,社员以爱好诗歌的农民为主,诗歌内容以凭吊屈原、讴歌时代为主题,素有“中国第一农民诗社”之美誉。每年在艾粽飘香的五月端午,乐平里总要举办一次诗会。骚坛诗社的农民诗人们相聚屈原庙,比文赛诗,他们用屈原故里的土腔土调吟唱着自己的诗作,以骚体诗凭吊屈原。这种文化习俗代代沿袭,成为乐平里独特的人文传统和景观。
在端午节里,很多地方划龙舟,但在划龙舟前举行游江和招魂仪式,却是屈原故里所独有。传说,当年屈原投江的消息传到了屈原故里,屈原的妹妹屈幺姑儿悲伤不已,划起小舟,沿江招魂,泣血而歌:“我哥哟——回哟哦——”乡亲们也很感伤,纷纷操舟,随她一道为屈原游江招魂,希望屈原的灵魂回归故乡。此后,每到端午,悲怆的“招魂曲”总是会一次又一次地震撼人们的心灵,成为屈原故里为纪念屈原进行的保留项目——游江招魂。
在端午节包棕子吃棕子,是很多地方的习俗,但在屈原故里还有一个在游江时向江中抛棕子的习俗。相传乡亲们在打捞屈原尸体的时候,将粽子纷纷投入江中,让鱼龙虾蟹吃饱,以免鱼虾蚕食屈原的身体。在秭归,粽子则寄托了父老乡亲对屈原的思念和崇敬。青色叶子寓意屈原万古长青,雪白糯米表示屈原纯洁如玉,分明棱角表示屈原刚正不阿。一颗红枣,代表屈原爱国丹心。
五月二十五“末端午”,秭归当地会有稻场娱乐。末端午夜,家人团聚,亲友云集,同时喜庆夏收,由一家或数家牵头,邀请全村乡亲邻里自娱自乐,跳花鼓戏,唱山民歌,吹打乐合奏,划旱龙船,玩狮子等,往往通宵达旦。同时,末端午还有“送神船”活动。至此,秭归的端午节才算正式结束。
西塞端午神舟会
每年农历四月初八至五月十八,湖北省黄石市西塞山区道士袱村村民都会自发组织参加一项传统民间文化活动——西塞神舟会。该活动以驱瘟、除恶、消灾、祛病和求平安健康、益寿延年为核心主题,主要是通过“送神舟”这一形式为一方百姓消灾祈福,并凭吊纪念屈原。
西塞神舟会主要活动有祭祀、巡游、送神舟下水等系列仪式和活动。从举行龙舟的开工仪式,扎制神舟,到五月初五子时由道士主持仪式为神舟开光,再到五月十五至十八的神舟会正式会期,整个活动历时40天,是目前国内端午节时间较长的祈福和祭吊活动。
神舟会的核心是神舟,舟中载着108位舟神,他们来自天界、冥界、仙界、神界、社会、自然等各个方面,有屈原、娘娘、土地爷、水神、十二花神、鸡鸭虎马四瘟神等。西塞人对神的信仰无分贵贱、没有门户。这些神祇自农历四月初八开始扎制,直至农历五月十八乘神舟登江,始终寄托着端午期间西塞人的各种心理诉求。而神舟上最重要的一位舟神,是“黑爷”。
“黑爷”是一位当地的保护神、舟神中的第一位主神,开山神。他从四月初八起就被西塞人当成土地之主、瘟疫克星及农耕救主来供奉。每年农历四月初八,西塞神舟会都要举行“收禁”仪式,将“春瘟诸秽百毒”尽数收入“黑爷”的腰袋之中,再把“黑爷”请入神舟宫供奉起来。到了农历五月十五,西塞人在香供、礼拜、咒歌的飨祷中,将收尽“春瘟诸秽百毒”的“黑爷”及其他107位神祇一一请上神舟。
农历五月十六早上8点神舟出会巡游,家家户户都要在门边悬挂菖蒲艾叶,门口设香案、燃香烛,摆上酒、茶、米、水果等供品。每到一家,村民们都要放鞭迎接,撒茶米、祭拜。农历五月十七晚,为神舟点燃48盏长明灯,通宵打醮守夜。农历五月十八日上午神舟出宫,道士和神舟会全体成员共同为神舟开路,由16名青壮小伙抬着神舟恭送入江,任由水流带着龙舟沿江而下,东流入海。而那些“春瘟诸秽百毒”就会在108位神祇的押解下,远离西塞远离人间,村民们则双手合十、跪拜神舟,祈祷一年幸福、安康。
神舟会活动期间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精心扎制的楼台亭榭、雕梁画栋工艺精致,气势宏伟,极具特色,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在长江中游地区有较大影响。
汨罗端午赛龙舟
汨罗江畔端午习俗是具有一整套丰富、独特而又神秘的端午习俗,分布于湖南省汨罗市的汨罗江流域中下游一带。汨罗江畔端午节一般从农历五月初一开始到十五日止,整个节日活动具有悠久的历史性、广泛的群众性、丰富的多样性、浓郁的文化性、狂热的参与性和深远的影响。除办盛宴、吃粽子、插艾挂菖、喝雄黄酒、赛龙舟外,雕龙头、偷神木、龙舟下水、朝庙、祭龙、祭屈等都有神秘的仪式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汨罗人造龙舟,船底那根主木(俗称龙骨)一定要偷。因为偷来的木叫神木,造舟则划得快。每当物色到大户人家或木材商人家里贮藏着的木材,造船者在夜间的上半夜,四个人一组,待主人不留神时,两个人猛地将木头扛上肩,第三个人即迅速在木头中部栓上一红布条,表示这木头是拿去作龙舟,第四个躲在屋前的偷木者,等前面人走了百余米后,则点燃手中爆竹,激起主家来追赶。主家知道自己的木被偷了做龙骨木,心中暗喜,跑几步也就不追了。
雕龙头要选一根优质樟木,龙舟首司请来的雕匠要沐浴焚香,对空朝拜,选一个黄道吉日开始雕刻龙头。雕匠动手时就要讲究快、好。雕龙头的地方属禁区,不准任何人偷看。龙头完工之后,就举行庆祝仪式,之后由首司负责敬奉龙头,摆设茶酒果品,一天到晚不断香火。
制龙舟也要选一个吉日良辰,举行发木仪式。发木时间一般选在子时,制龙舟不像雕龙头神秘,但在发木之时,要封禁,除首司和帮手在场以外,其余闲杂人员不准在场。制龙舟的速度非常快,一般不超过三天,有时一天一晚即可。参加制龙舟的人员,除掌墨师收包封和一斗米之外,其余人等一律不要工资,都要吃自己的饭,主动做事。铁匠钉具都要捐送,体现了一种无私无畏、团结友好的精神。
五月初一龙舟下水,下水前,路途所有障碍物头一天就被清除,所有人员也要回避,保证畅通无阻。先由一个熟悉水性的年轻未婚男子背起龙头快跑,一直冲到河中间,抱起龙头五沉五起,参拜五方,称之为龙头洗澡。之后,背龙头的人游回到岸边浅水处,将龙头安装在龙舟上。划手将舟用手提起,人舟冲入河里,划手重新坐在舟内,划着龙舟去朝庙。
朝庙又叫朝香,在当地有两层含义:一是祭屈,二是祭龙。只有参与朝拜的龙头才能受到屈原的保佑,划船平安、竞渡获胜。
苏州端午除邪气
在江苏省苏州市,端午节是一年一度最为盛大的民间节日之一,具有一整套与当地自然气候条件、日常生产生活习惯、经济文化特征相适应的民俗活动。虽然有些活动与其他地方的端午活动并无太大区别,但其细节却体现着苏州特有的水乡风情。
端午节前后,天气转热“百虫出,邪气盛”。特别是苏南一带,正值梅雨季节,空气潮湿,适于各种细菌和病原菌生长繁殖,传染病也易流行。于是,端午节前后,人们用艾叶、菖蒲挂在门上以避邪,或用陈艾、苍术、白芷、雄黄等中药混合在室内庭院烟熏,也有的在墙壁角落潮湿的地方洒上石灰水,喷洒雄黄酒等,蚊蝇小虫闻到此味就会逃走。还有些人家雄黄末调入酒中,涂抹在小孩子额头及手足心,这种风俗称为“画额”,也是为了驱除邪魅。有水井的人家,也会以雄黄一块,裹以丝绵,投入井中,以祛水中之毒。
其实,雄黄是一种矿物质,性温,味苦辛,有毒,主要用做解毒、杀虫药。中医认为,雄黄外用治疗疥癣恶疮、蛇虫咬伤等,效果较好。
香囊又叫香袋、香包、荷包,端午节,苏州风俗要戴香囊。
旧时绣制香囊是一项极重要的女红,每到端午节前夕,闺阁女子们就要早做准备,在自己做好的香囊上设计好新奇的文饰,再巧加刺绣,有花草瑞兽等吉祥图案,各种不同形状,香囊中常用雄黄,也会加入苍术、白芷、菖蒲、冰片等其他中药,过了端午节就会把佩戴过的香囊扔掉,以弃除瘟病。端午佩香囊,虽是一种民俗,可以装饰点缀节日气氛,同时也有实用的清香、驱虫、避瘟、防病的功能,是一种科学预防瘟疫的方法。夏季,各种传染病开始流行,古人为了确保孩子们的健康,用中药制成香囊拴在孩子们的衣襟和肩衣上,可以起到很好的预防作用。
粽子是端午节最具有代表性的食品,家家户户在端午节都要包裹粽子。相比北方的粽子以甜味为主,江南的粽子甜少咸多。最有代表性的是鲜肉粽、腊肉粽、蛋黄粽、火腿粽等等。
除了吃粽子,苏州端午节的另一代表性饮食则是“五黄”—— 黄鱼、黄瓜、黄鳝、雄黄酒和鸭蛋黄。
而说到苏州端午节食“五黄”的习俗,也是因为这几样食材都是当令的食材:黄鳝、黄鱼都是这个季节最肥美,本地黄瓜也是夏季刚刚上市最好吃的时候,咸鸭蛋黄是苏州人夏天配稀饭最好的食物。而苏州人历来也有“不时不食”的习惯——如清明节,苏州人要吃青团子,这也正是制作青团子的原料浆麦草最适宜打汁的时节;四月初八要吃乌米饭,此时也正是最重要的原材料乌饭树叶最鲜嫩的季节;冬至日要喝冬酿酒,因为原料之一的桂花只有冬天才有……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对“天人合一”思想推崇备至,人要回归自然、融合自然,对待美食也不例外。

3、端午节穿什么衣服

1、端午节小孩穿新衣是个传统习俗,一开始小孩子要穿的应该是“五毒衣”,然后戴上虎头帽,这样可以辟邪去秽,让孩子健康平安成长。

2、端午之时,天气炎热,湿气蒸腾,五毒尽出,疫病即传染病流行。民间多在自家门口挂艾草以防蚊虫、驱邪避毒;佩香囊以避邪气、芳香化浊。因所配中药成分的不同,功效各异。

背心裙篇:

背心裙比背带裙更加甜美,少了几分性感,多了几分俏皮。

甜甜美美的背心裙,选择了A字型+蛋糕裙摆的剪裁,透着少女的气息,特别的清新浪漫。日常的穿搭中,背心裙是一种减龄效果比较强的单品,夏天里搭配娃娃领的衬衫穿着,更是清新自然。

即便是梨形身材的姑娘,也可以穿着这样的背心裙。搭配正肩的泡泡袖衬衫,整个人的气质清爽又甜美。端午度假穿着满满的少女感。

4、苏州端午习俗的苏州吴地端午习俗-钟馗像

苏州端午习俗中一项内容是家里悬挂钟馗像,而且在五月要挂整整一月之期。
《清嘉录 挂钟馗图》:
堂中挂钟馗画图一月,以祛邪魅。李福《钟馗图》诗云:“面目狰狞胆气粗,榴红蒲碧座悬图。仗君扫荡么魔技,免使人间鬼画符。”又处毓嵩有诗云:“榴花吐焰菖蒲碧,画图一幅生虚白。绿袍乌帽吉莫靴,知是终南山里客。眼如点漆髲如虬。唇如腥红髯如戟。看彻人间索索徒,不食烟霞食鬼伯。何年留影在人间,处处端阳驱病疫。呜呼世上罔两不胜计,灵光一睹难逃匿。仗君百千亿万身,却鬼直教褫鬼魄。” 从唐宋时期起钟馗就成为门神中的重要一员,而钟馗的来历一直笼罩着一层神秘色彩,《唐逸史》称:“明皇因疾,画梦蓝袍鬼徒一小鬼,擘而啖之。自称终南山进士,誓除天下虚耗之业。乃诏吴道子如梦图之,批其后曰:“灵祗应梦,厥疾全廖。烈士除妖,实须称奖。因图异状,颁显有司。岁暮驱除,可宜遍识。以祛邪魅,兼靖妖氛。”
《五代史·吴越世家》:“岁除,画工献钟馗击鬼图。” 《梦溪笔谈》记载这个传说更详细,唐玄宗在宫中得了疟疾,久不愈,一日做得一梦,有大小二鬼,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命画工摹拓镌版,印赐两府辅臣,并传告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北宋高承《事物纪原》记载也大致一样:唐明皇梦小鬼喧扰,有大鬼捉小鬼食之。问为谁,对曰臣终南进士钟馗也。因应举不捷,触殿阶而死,誓除天下虚耗妖孽。明皇乃召吴道子画钟馗像供之。
穷秀才钟馗于是成了专门除魔降妖、名扬天下的捉鬼大神。敦煌藏经洞发现唐代古写本中有《除夕钟馗驱傩文》,其中描述“捉取江湖浪鬼”的钟馗“亲主岁领十万熊罴。爪硬钢头银额,魂(浑)身总着豹皮,尽使朱砂染赤。”威风凛凛,的确是驱邪大神的气度。敦煌地处西北边陲,已盛行钟馗驱傩,挂钟馗像的风俗必风行于全国各地。 苏州是端午节龙舟竞渡的发祥地。《事物原始》载:“竞渡之事,起于勾践,今龙船是也。”汉代赵晔《吴越春秋》也认为,龙舟的起源“起于勾践,盖悯子胥之忠作”。
苏州龙舟竞渡的最早起源当为“胥门塘河”,即今天的胥江河。清代诗人邵长蘅有 “五月胥江怒,水嬉欢竞渡”的咏叹。到清朝,苏州端午龙舟竞渡盛极一时,地点众多,“龙船,阊、胥两门,南、北两濠及枫桥西路水滨皆有之。”
端午风俗无论南北,都有龙事,只是北方用以祈雨,而南方模拟竞渡。南北朝时,竞渡习俗广泛传播,唐敬宗曾下诏命地方官修造龙舟二十艘,宋太宗淳化三年到开封金明池观看竞渡。明清两代,宫廷中端午龙舟表演。清代自顺治康熙起,每年端午,大都要在西苑以龙舟竞渡酬节。
进入二十一世纪,古城苏州的端午龙舟竞渡依然延续,农历五月初五,古老胥门城墙下,在苏州人为纪念伍子胥而命名的胥江河上,彩旗飘扬,龙舟待发,吸引众多苏州百姓摇旗呐喊,为健儿们加油鼓劲。逝者已去,追思慕远,古老的民俗能延续在网络时代,令人感叹传统的魅力。
每年一度的龙舟赛,船大都是隔年留下来的,但不放置水中,这样船身容易腐烂,而是有专门房间存放。端午前二周,龙船出屋,倒放露天,在阴湿天上油漆。还要准备用猪皮做鼓面的传统鼓,在比赛时使用。端午节日当天,胥江两岸人潮涌动,家家户户扶老携幼看龙舟竞渡。苏州人把龙舟下水称为出龙,事先要迎神演戏,称为“下水”。江边搭建五米高的彩台,用做举行舞龙祭龙仪式,拜过涛神伍子胥,比赛就开始了。(上岸时也要举行送神仪式,叫做“拔龙头。”) 还有更轻松可喜的,《吴县志》:“端午为龙舟竞渡,游船聚集,男女喧哗,管弦杂沓。投鸭于河,龙舟之人争入水相夺,以为娱乐。”清代嘉道年间苏州人袁景澜在《吴郡岁华纪丽》里也说,“画舫游客争买瓦罐掷诸河,视龙舟中人入水泅取,以为娱乐”,抢到的有奖励,可以到商家换奖品。清未民初,苏州龙舟竞渡尚保留类似的“放标”,将鹅鸭放在河里,众人在水中追逐为戏,这其实是有来历的,早在宋代,宫廷就有掷银瓶于水中令人争夺的作法,后遂相沿成俗。区别只是有的掷土罐、有的掷鸭子、猪脬。
与苏州不同,明代万历时进士、兵部尚书杨嗣昌写过一部《武陵竞渡略》,记载荆楚、楚湘一带龙舟竞渡风俗,分缘由、船式、人数、技术、歌词、赌赛、祭祀、卜岁等, 那里“旧制四月八日揭篷打船,五月一日新船下水,五月十日、十五日划船赌赛,十八日送标讫,便拖船上岸。”更详细规定,船中不许藏竹竿、鹅卵石,观看者也不许扔砖瓦,以防引起械斗。 龙舟本身就是看点。据《金阊民俗史话》,竞渡龙舟“一般用质地轻巧的杉木制成,长七至十一米,也有长至十几米的,宽约一米至数米,前装木制龙头,后装龙尾。大型的龙舟中舱有三层彩楼,高至9米,雕刻或彩绘,十分精细,旗幡绣伞,罗列前后,锦绣满船。但也有一些贫穷的乡镇,因无力置办龙舟,便用农船或渔船临时改装,用纸扎的龙头龙尾装于木船前后,再用绘满鳞甲的布幔围之,因草草而成,被称为“草龙”。参赛的龙舟起码是两艘以上,一般有五艘,分为青、红、黄、白、黑五色,代表东西南北中五方,也有六艘或七艘的,至多十几艘。”
唐朝将军杜亚做过淮南节度使,对江南的龙舟竞渡风俗做过很好的改良。《旧唐书?杜亚传》“江南风俗有竞渡之戏,方舟并进以急趋疾进者为胜。亚乃令以漆涂船底,贵其速进。又为绮罗之服,涂之以油,舟子衣之,入水不濡。”这样说来,穿绸着锦,不光是光鲜外表,可算最早的体育专用服装了。油漆船底更高明,减轻阻力,仿佛如今赛场上的高档球鞋,跑跳成绩都靠它。
龙舟会也是一年一度的狂欢,“士女靓妆炫服,倾城出游。藻川缛野,楼幕尽启,罗绮云积。山塘七里,几无驻足;河中船挤,不见寸澜。”
奢华固然是奢华,可盛世光景,不过如此。而且这龙舟竞渡的日子也是一个大市集,“小饭大欢,筵费万钱,欢笑远闻,杯盘狼藉。岸则居奇列肆,搏士为人,劈缯为衣,偃师百变,应指而走。童孩戏耍之具,吴人见惯弗巽,远客偶观,张止哆口,移晷弗去。”所谓“商贩贸易,所在成市,半月始罢”,苏州人把这半月统称为“划龙船市”。
苏州自古是丝绸棉布的重要产地,机户密布,相成了产业链,有专门的染坊。这些社会底层的手工业者在平时是低调的,可这一天的龙舟赛会,他们体力出众、团结一心,用自己的方式引人注目:
郡中踹布坊人群操小舟,鸣金伐鼓,划浆如飞,错杂其间,则称烟囱龙船,嘈聒可厌,而彼自为乐也。
士大夫觉得这些下里巴人在搅局,解构了龙舟会的“意义”, 高濂《遵生八笺》云:“南方竞渡者,治其舟使轻利,谓之‘飞凫’,又曰‘水马’。盖越人以舟为车,以楫为马也。”小船虽然没有龙舟豪华其实也大有来历,这些手工劳动者的戏谑之举何尝不是在对传统致敬呢。
《清嘉录》记载,苏州龙舟赛会奇特之处还在于日夜兼备,“入夜,燃灯万盏,烛星吐丹,波月摇白,尤为奇观,俗称“灯划龙船”,有燃灯万盏,烛灰成山的奇观。 根据《清嘉录》描述,每条龙舟四角都有彩旗,中舱还有鼓吹手,两旁划浆的有十六人之多,俗称“划手”。 船头站立一篙师,名为“挡头篙”。
竞渡时,船上结彩张旗,桨手奋力划船,锣鼓喧天,今天在胥江比赛的赛程一般为500——600米,龙舟有20多条,每组4-5条船。而从前苏州竞渡更分 “武赛” 、“文赛”两种。武赛时龙舟上划手随鼓乐大作以整齐划一的动作拼命划桨,两岸鞭炮齐鸣,河边观者如云。沿岸早早就搭建起凉棚供官宦富绅观看,优胜者到达终点时获锦标无限风光。较特别的是之后的文赛,比的是龙舟卖相,台阁优胜,清代著名的小说家蒲松龄在《聊斋》有如此描写:
五月五日,吴越有斗龙舟之戏:刳木为龙,绘鳞甲,饰以金碧;上为雕甍朱槛,帆旌皆以锦绣。舟末为龙尾,高丈余,以布索引木板下垂。有童坐板上,颠倒滚跌,作诸巧剧。下临江水,险危欲坠。故其购是童也,先以金啖其父母,预调驯之,堕水而死,勿悔也。吴门则载美姬,较不同耳。
《清嘉录》也有记述:
头亭之上,选端好小儿,装扮台阁故事,俗称“龙头太子”。尾高丈许,牵彩绳,令小儿水嬉,有独占鳌头、童子拜观音、指日高升、杨妃春睡诸戏。
台阁之戏在苏州太湖农村乡村至今流传,庙会吉日,都有巡街出演,而船尾的水上表演近乎划水冲浪,惊险异常。

5、关于苏州端午节的两个习俗

姑苏清晨,端午临近的日子,买菜归家的主妇手中,常见多了一样用红绳扎成的艾草菖蒲,上面还有几个用丝线缠绕的大蒜头。手提此物的市民,在端午前的农贸市场,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苏州的老传统除了悬艾草菖蒲外,还有给孩子穿戴虎头鞋帽,妇女和孩子胸前挂上用丝绸之类缝制的各种五色香袋。苏州一些老字号药店,如王鸿翥等精心制作的端午香袋,配有特制的中药香料,淡淡的药草香气提神醒脑,形状有老虎头、南瓜娃娃、糖娃娃等,成为传统节令产品中的一枝奇葩。这些天,顾客川流不息来买香袋,有的会一

下包揽十多个可爱的小老虎香袋,送给朋友同事的小孩。端午的特色食品粽子,一举成为继月饼之后销量上升最快的节令食品,专卖店顾客排成长龙,大卖场各种品牌汇聚,早餐车里粽子香气腾腾。这两天,“洋超市”也过起中国节,在家乐福超市,做成龙船形状的柜台栩栩如生,上面满载的是端午时令商品粽子、粽叶、咸鸭蛋等,“大龙”身上还插满了端午龙旗。

中华民族风俗传统“多源一体”,各地关于端午节风俗来历的传说也不尽相同。在苏州,流传着划龙舟、包粽子这些习俗源于纪念“象天法地”筑苏州城的伍子胥。春秋末年伍子胥被杀、投尸胥江后,吴地一带居民不但立祠,还以龙舟竞渡的方式纪念他。照此推算,吴地端午龙舟竞渡的历史比祭祀屈原早了200多年。

苏州人纪念伍子胥,除了有流传下来的伍子胥建姑苏城、穹窿山助孙武著《孙子兵法》、东山迎胥母、辅佐吴王称霸等民间故事,有古胥门、胥江、胥口等地名,有伍相祠、盘门景区和古胥门外高矗的伍子胥雕像,还在太湖边的胥口镇、连通太湖的胥江边胥王墓原址,兴建占地50多亩的伍公祠景点。以伍子胥名字命名的古胥门和相连的百花洲一带,历史上是姑苏水陆换乘的水马驿站,随着环古城风貌带建成、古胥门城墙改造、百花洲公园重修,这一带重新焕发光彩,如今成了旅游和社区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并逐步形成一个以酒店、会展、商务等为主的胥门商市。

近年来,在百花洲等地,苏州市民经常以自己展示民俗文化活动的方式庆贺端午佳节。一到端午,社区的百花洲龙灯狮舞、荡荷船、蚌壳舞、木兰扇、腰鼓队、大头娃娃、彩马游街,以及吴门书画、巧手“粽子王”决赛、龙舟竞渡等表演精彩登场。最有趣味的还是包粽大赛,参赛的老妈妈个个精神抖擞,使出浑身解数,包出的粽子千姿百态,有的式样见所未见。

6、江苏端午节有什么风俗

你好,江苏端午节的特色风俗有吃十二红、喝雄黄酒、龙舟竞渡、挂艾叶、佩戴香囊等,这些都是在江苏的人们在端午节要做的事。
吃十二红
江苏扬州人端午宴的菜谱里必须要有十二红,也代表一年十二个月里,月月红火:烧仔鸡、红烧肉、剁老鹅、烧黄鱼、炒长鱼、炒虾子、炒苋菜、炒蚕豆瓣、拌黄瓜、拌凉粉、咸鸭蛋……显得丰富多彩,以前人家再穷苦,也要在端午这天,烧一条黄鱼,这样才能预示今后的生活红红火火。
喝雄黄酒
旧时,江苏苏州端午节风俗照例要饮雄黄酒。江南民间端午节有吃"五黄"的食俗。“五黄”指黄鳝、黄鱼、黄瓜、咸蛋黄及雄黄酒。
龙舟竞渡
江苏苏州龙舟竞渡的最早起源当为“胥门塘河”,即今天的胥江河。清代诗人邵长蘅有“五月胥江怒,水嬉欢竞渡”的咏叹。到清朝,苏州端午龙舟竞渡盛极一时,地点众多,“龙船,阊、胥两门,南、北两濠及枫桥西路水滨皆有之。”
挂艾叶
在端午节,扬州人经常将艾叶悬于堂中,剪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贴以艾叶,妇人争相佩戴,以僻邪驱瘴。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楣,有驱魔祛鬼之神效。
江苏端午节有什么特色风俗 要做哪些事
佩戴香囊
江苏吴中风俗历来竞尚丽巧,旧时绣制香囊是一项极重要的女红,每到端午节前夕,闺阁女子媳妇妯娌们就要早做准备,在自己做好的香囊上设计好新奇的文饰,再巧加刺绣,有十二生肖、狮子、双鱼、盘肠、花草、珍禽、瑞兽、蔬菜、瓜果等吉祥图案,香囊形状则长方形、正方形,也有三角形、棱角形、鸡心形、菱形、斗形、月牙形、扇面形等等,上绣有花、草、虫、鸟及罗汉钱等,款式极为精美,或者用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香囊多以棉布、丝绸为材,工艺讲究,需裁剪、刺绣、挖补、粘贴、缠绕,闺阁中各展手段显示本领,争奇斗巧,一旦完成,到时候拿出来交流品评,互相馈赠等等的一些端午节的风俗。

7、端午节小孩穿新衣的由来

按照老苏州的传统习俗,端午节时,家家户户都要给小宝宝穿上“五毒衣”,可以辟邪去秽,让孩子平安健康长大。
五毒衣是明黄色的,上面绘着老虎以及蛇、蝎子、蜈蚣、壁虎、蟾蜍“五毒”图案,美观的同时还带着一丝神秘色彩。五毒衣是根据传统样式做的,以前过端午,孩子们都要穿上这一身衣服。因为以前有种说法,农历五月份天气湿热人容易生病,各种毒蛇毒虫也非常活跃,一不留神就可能被咬伤,所以五月又被称为‘毒月’、‘恶月’。给孩子穿上五毒衣、虎头鞋,戴上虎头帽,在孩子脖颈、手腕、脚踝上缠绕五色丝线,可以辟邪去秽,让孩子健康平安成长。”

热点内容
新泰特产 发布:2020-09-14 19:00:13 浏览:505
适合开业的音乐 发布:2020-09-17 11:28:55 浏览:503
送男生十字绣 发布:2020-09-16 16:05:07 浏览:503
神秘商店皮肤赠送 发布:2020-09-16 15:38:37 浏览:503
手绘圣诞贺卡 发布:2020-09-16 14:48:57 浏览:503
青岛初中升学率 发布:2020-09-16 09:55:57 浏览:503
送妈妈的生日蛋糕图片 发布:2020-09-16 09:10:18 浏览:503
梦生日 发布:2020-09-16 18:24:33 浏览:502
纸礼物盒 发布:2020-09-16 15:55:47 浏览:502
wow角色定制 发布:2020-09-16 14:46:32 浏览: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