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为什么要摆供
1、中秋为什么供月
富察敦崇在清末出版的《燕京岁时记》中记载:“每届中秋,府第朱门皆以月饼果品相馈赠。至十五月圆时,陈瓜果于庭以供月,并祀以毛豆、鸡冠花。是时皓月当空,彩云初散,传杯洗盏,儿女喧哗,真所谓佳节也。”可见先人们过中秋,并不是月饼一枝独秀。“这一两年,眼瞅着中国人对月饼的消化能力越来越低了。大概和现在大家过中秋都在外面吃饭有关系。”沈宏非说,“酒足饭饱之后,再吃吃甜腻油重的月饼显然不合适。为什么哈根达斯月饼受欢迎?因为可以当饭后甜品吃”。可能也和这市场“只比贵,不比好”有关,被赋予了太多文化附加值的食物,毕竟不如螃蟹那样的天然时令尤物来得令人想念。
老话说“八月十五,菊黄蟹肥”,《红楼梦》第38回就写到一场中秋螃蟹宴。史湘云在“藕香榭”大摆螃蟹宴,贾宝玉和众姐妹用“桂花蕊熏的绿豆面子”洗手,坐在山坡桂花荫下的毡子上,持蟹赏花,以“菊”和“蟹”为题赛诗行酒令。“贾母那边一迭声问:‘见了什么这样乐,告诉我们也笑笑。’鸳鸯等忙高声笑回道:‘二奶奶来抢螃蟹吃,平儿恼了,抹了他主子一脸的螃蟹黄子。主子奴才打架呢。’”黛玉因不大吃酒,又不吃螃蟹,自令人掇了一个绣墩倚栏杆坐着,拿着钓竿钓鱼。别人给她拿来黄酒,她说:“我吃了一点子螃蟹,觉得心口微微的疼,须得热热的喝口烧酒。”宝玉就给她端来合欢花浸的烧酒,喝high了,做了首咏菊的诗:“毫端蕴秀临霜写,口吃噙香对月吟。”衬得其他人没了颜色。宝钗不甘下风,就做了首诗咏蟹:“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老辣的句子,显出了她与黛玉之间的区别。《红楼梦》中铺陈的美食很多,但场面最大的就是这次蟹宴了。可见食蟹对古代大户人家来说也是个事儿,不过吃蟹的细节着墨不多,只是用来为环境和气氛做个烘托罢了。
王敦煌在《吃主儿》里用了8页纸写他怎么吃完一只蟹。螃蟹身上每个部位都有吃主儿专用的名词,他们家吃的蟹只分肥蟹和极肥蟹。“只凭手和口剥蟹,借用蟹身上的爪尖做工具,速度之快令人惊奇。剥出的螃蟹皮干干净净,整整齐齐,绝对不会再带着吃不干净的地方,也不可能再有残留在皮里的肉丝。”但是,“中秋并不是北方吃蟹最好的季节。”王敦煌接受电话采访时说,“应该是在公历11月底12月初时候。从前北方吃蟹讲究七尖八团,因为北方水冷,蟹繁殖期早,说的是白洋淀来的‘胜芳大蟹’,早断档多年了,现在都成了九尖十团了。”王敦煌说一口老北京土话,与北京大院话和北京胡同话都不太一样,因为小时候他爸、妈下放,他是由家里的老仆玉爷带大的。王敦煌的爸爸是旗人王世襄,除了研究明式家具,更是有名的“吃主儿”。王敦煌最津津乐道的他剥蟹的本事,是在他八九岁上爸爸手把手教给他的。“我很反对使用那‘蟹八件’,我现在牙口不好了,需要借助其中的一件工具,蟹钳子,不过也就质量特别好的值得用用。我给我爸爸剥蟹,嘿,5分钟剥两只。全国许多螃蟹产区早就没野生蟹了,‘大闸蟹’已经成为河蟹的代名词,而且价格不菲,要是会剥蟹,剥得干净,也对得起自己呀。”
苏州画家叶放在他的朋友眼中,就是个生活在现代的古人。每年中秋节他都是和好朋友们办雅集。前几年,他买了艘古船,停在三山岛附近,一到中秋都带朋友坐“百年船”喝“百年茶”,听“千年琴”赏“万古月”。有一年中秋,他做了一个叫做“花事”的雅集。那天的菜单很养眼:“天香引(丁香花,鸭肉)、寻瑶草(代代花,猴头菇)、点绛唇(玫瑰花,猪肉)、沉粗携岩醉东风(茶花,芥蓝)、岩御梅花引(梅花,虾仁,虾排)、疏影(梅花,荸荠)、澡兰香(兰花、花,猪肉)、望湘人(竹荪,芦笋)、霜天小角(菊花,蟹黄,蟹膏)、杏花天影(杏花,蛋清,干贝)解语花(百合花,藕,猪肉)、摸鱼儿(玉兰花,塘鲤鱼)”
和同好一起赏花,咏花,食花。来自叶放童年食花的记忆。叶放生在苏州一个名门望族,对他来说,花事雅集是发思古之幽情,也是营造新的文化意境。他说:“我们现在的很多文化活动都有符号化的问题。我就想重新思考,营造一种文化情境来提供文化想象,太符号化的东西很容易产生审美疲劳。当一种文化形式或行为,被某种审美习惯所包装的时候,情感只能停留在经验里,而体验的空间也随之被埋没了。可隐银偏偏这体验能使你在过程中获得感悟,在快乐中慰藉情爱,这是我们现代生活不可忽视的问题。你看,传统文化想象的体验不是也可以在现代生活中进行么?创造情境就是很好的途径,不同的情境构成不同的文化体验。”
“南京人中秋爱吃月饼外,还吃各种时鲜的瓜果,鲜藕、熟菱、柿子、石榴、糖芋头等。不过现在我们过中秋,就是一帮好朋友一起吃一顿饭。随便吃什么,可能全国各地的菜。”南京作家韩东说,“我还不知道今年中秋节是几号,以前还会想着吃桂花鸭。桂花鸭正好在桂子飘香之时应市,肥而不腻,但现在随时都能吃到,也就不一定非中秋节的时候吃了。”南京人酒后还喜欢食一小糖芋头,浇以桂浆,也就是糖桂花。”“桂浆”,取名自屈原《楚辞·少司命》“援北方闭兮酌桂浆”,中秋前后采摘,用糖及酸梅腌制而成
3回答者: elva5210 - 中级弟子 二级 2007-9-22 08:55
我来评论>> 相关内容
• 用英文介绍一下中秋节的由来和习俗吧 25 2008-9-15
• 月亮象征着团圆,中秋节也是亲友团圆的节日,请你介绍有关中秋的习俗。 10 2008-12-11
• 有求过婚的吗?小弟想8月15中秋节向女朋友求婚,习俗上合适吗? 2007-9-28
• 介绍某月一个节日的习俗,英文的小文章,一定要少 2 2008-11-28
• 太原中秋习俗,食俗,民谣 5 2008-10-21
更多相关问题>>
查看同主题问题: 中秋 习俗 介绍
其他回答 共 7 条
唐代,民间已有从事生产的饼师,京城长安也开始出现糕饼铺。据说,有一年中秋之夜,唐太宗和杨贵妃赏月吃胡饼时,唐太宗嫌“胡饼”名字不好听,杨贵妃仰望皎洁的明月,心潮澎湃,随口而出“月饼”,从此“月饼”的名称便在民间逐渐流传开。
北宋皇家中秋节喜欢吃一种“宫饼”,民间俗称为“小饼”、“月团”。苏东坡有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宋代的文学家周密,在记叙南宋都城临安见闻的《武林旧事》中首次提到“月饼”之名称。
到了明代,中秋吃月饼才在民间逐渐流传。当时心灵手巧的饼师,把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作为食品艺术图案印在月饼上,使月饼成为更受青睐的中秋佳节的必备食品。
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记》曰:“八月十五日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清代,月饼的制作工艺有了较大提高,品种也不断增加,供月月饼到处皆有。
回答者: gggam - 实习生 一级 2007-9-22 11:29
富察敦崇在清末出版的《燕京岁时记》中记载:“每届中秋,府第朱门皆以月饼果品相馈赠。至十五月圆时,陈瓜果于庭以供月,并祀以毛豆、鸡冠花。是时皓月当空,彩云初散,传杯洗盏,儿女喧哗,真所谓佳节也。”可见先人们过中秋,并不是月饼一枝独秀。“这一两年,眼瞅着中国人对月饼的消化能力越来越低了。大概和现在大家过中秋都在外面吃饭有关系。”沈宏非说,“酒足饭饱之后,再吃吃甜腻油重的月饼显然不合适。为什么哈根达斯月饼受欢迎?因为可以当饭后甜品吃”。可能也和这市场“只比贵,不比好”有关,被赋予了太多文化附加值的食物,毕竟不如螃蟹那样的天然时令尤物来得令人想念。
老话说“八月十五,菊黄蟹肥”,《红楼梦》第38回就写到一场中秋螃蟹宴。史湘云在“藕香榭”大摆螃蟹宴,贾宝玉和众姐妹用“桂花蕊熏的绿豆面子”洗手,坐在山坡桂花荫下的毡子上,持蟹赏花,以“菊”和“蟹”为题赛诗行酒令。“贾母那边一迭声问:‘见了什么这样乐,告诉我们也笑笑。’鸳鸯等忙高声笑回道:‘二奶奶来抢螃蟹吃,平儿恼了,抹了他主子一脸的螃蟹黄子。主子奴才打架呢。’”黛玉因不大吃酒,又不吃螃蟹,自令人掇了一个绣墩倚栏杆坐着,拿着钓竿钓鱼。别人给她拿来黄酒,她说:“我吃了一点子螃蟹,觉得心口微微的疼,须得热热的喝口烧酒。”宝玉就给她端来合欢花浸的烧酒,喝high了,做了首咏菊的诗:“毫端蕴秀临霜写,口吃噙香对月吟。”衬得其他人没了颜色。宝钗不甘下风,就做了首诗咏蟹:“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老辣的句子,显出了她与黛玉之间的区别。《红楼梦》中铺陈的美食很多,但场面最大的就是这次蟹宴了。可见食蟹对古代大户人家来说也是个事儿,不过吃蟹的细节着墨不多,只是用来为环境和气氛做个烘托罢了。
王敦煌在《吃主儿》里用了8页纸写他怎么吃完一只蟹。螃蟹身上每个部位都有吃主儿专用的名词,他们家吃的蟹只分肥蟹和极肥蟹。“只凭手和口剥蟹,借用蟹身上的爪尖做工具,速度之快令人惊奇。剥出的螃蟹皮干干净净,整整齐齐,绝对不会再带着吃不干净的地方,也不可能再有残留在皮里的肉丝。”但是,“中秋并不是北方吃蟹最好的季节。”王敦煌接受电话采访时说,“应该是在公历11月底12月初时候。从前北方吃蟹讲究七尖八团,因为北方水冷,蟹繁殖期早,说的是白洋淀来的‘胜芳大蟹’,早断档多年了,现在都成了九尖十团了。”王敦煌说一口老北京土话,与北京大院话和北京胡同话都不太一样,因为小时候他爸、妈下放,他是由家里的老仆玉爷带大的。王敦煌的爸爸是旗人王世襄,除了研究明式家具,更是有名的“吃主儿”。王敦煌最津津乐道的他剥蟹的本事,是在他八九岁上爸爸手把手教给他的。“我很反对使用那‘蟹八件’,我现在牙口不好了,需要借助其中的一件工具,蟹钳子,不过也就质量特别好的值得用用。我给我爸爸剥蟹,嘿,5分钟剥两只。全国许多螃蟹产区早就没野生蟹了,‘大闸蟹’已经成为河蟹的代名词,而且价格不菲,要是会剥蟹,剥得干净,也对得起自己呀。”
苏州画家叶放在他的朋友眼中,就是个生活在现代的古人。每年中秋节他都是和好朋友们办雅集。前几年,他买了艘古船,停在三山岛附近,一到中秋都带朋友坐“百年船”喝“百年茶”,听“千年琴”赏“万古月”。有一年中秋,他做了一个叫做“花事”的雅集。那天的菜单很养眼:“天香引(丁香花,鸭肉)、寻瑶草(代代花,猴头菇)、点绛唇(玫瑰花,猪肉)、沉醉东风(茶花,芥蓝)、梅花引(梅花,虾仁,虾排)、疏影(梅花,荸荠)、澡兰香(兰花、花,猪肉)、望湘人(竹荪,芦笋)、霜天小角(菊花,蟹黄,蟹膏)、杏花天影(杏花,蛋清,干贝)解语花(百合花,藕,猪肉)、摸鱼儿(玉兰花,塘鲤鱼)”
和同好一起赏花,咏花,食花。来自叶放童年食花的记忆。叶放生在苏州一个名门望族,对他来说,花事雅集是发思古之幽情,也是营造新的文化意境。他说:“我们现在的很多文化活动都有符号化的问题。我就想重新思考,营造一种文化情境来提供文化想象,太符号化的东西很容易产生审美疲劳。当一种文化形式或行为,被某种审美习惯所包装的时候,情感只能停留在经验里,而体验的空间也随之被埋没了。可偏偏这体验能使你在过程中获得感悟,在快乐中慰藉情爱,这是我们现代生活不可忽视的问题。你看,传统文化想象的体验不是也可以在现代生活中进行么?创造情境就是很好的途径,不同的情境构成不同的文化体验。”
“南京人中秋爱吃月饼外,还吃各种时鲜的瓜果,鲜藕、熟菱、柿子、石榴、糖芋头等。不过现在我们过中秋,就是一帮好朋友一起吃一顿饭。随便吃什么,可能全国各地的菜。”南京作家韩东说,“我还不知道今年中秋节是几号,以前还会想着吃桂花鸭。桂花鸭正好在桂子飘香之时应市,肥而不腻,但现在随时都能吃到,也就不一定非中秋节的时候吃了。”南京人酒后还喜欢食一小糖芋头,浇以桂浆,也就是糖桂花。”“桂浆”,取名自屈原《楚辞·少司命》“援北方闭兮酌桂浆”,中秋前后采摘,用糖及酸梅腌制而成
代,民间已有从事生产的饼师,京城长安也开始出现糕饼铺。据说,有一年中秋之夜,唐太宗和杨贵妃赏月吃胡饼时,唐太宗嫌“胡饼”名字不好听,杨贵妃仰望皎洁的明月,心潮澎湃,随口而出“月饼”,从此“月饼”的名称便在民间逐渐流传开。
北宋皇家中秋节喜欢吃一种“宫饼”,民间俗称为“小饼”、“月团”。苏东坡有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宋代的文学家周密,在记叙南宋都城临安见闻的《武林旧事》中首次提到“月饼”之名称。
到了明代,中秋吃月饼才在民间逐渐流传。当时心灵手巧的饼师,把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作为食品艺术图案印在月饼上,使月饼成为更受青睐的中秋佳节的必备食品。
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记》曰:“八月十五日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清代,月饼的制作工艺有了较大提高,品种也不断增加,供月月饼到处皆有。
回答者: 674756026 - 实习生 一级 2007-9-22 16:14
说不完啊
回答者: 白灵鹭 - 试用期 二级 2007-9-24 15:51
富察敦崇在清末出版的《燕京岁时记》中记载:“每届中秋,府第朱门皆以月饼果品相馈赠。至十五月圆时,陈瓜果于庭以供月,并祀以毛豆、鸡冠花。是时皓月当空,彩云初散,传杯洗盏,儿女喧哗,真所谓佳节也。”可见先人们过中秋,并不是月饼一枝独秀。“这一两年,眼瞅着中国人对月饼的消化能力越来越低了。大概和现在大家过中秋都在外面吃饭有关系。”沈宏非说,“酒足饭饱之后,再吃吃甜腻油重的月饼显然不合适。为什么哈根达斯月饼受欢迎?因为可以当饭后甜品吃”。可能也和这市场“只比贵,不比好”有关,被赋予了太多文化附加值的食物,毕竟不如螃蟹那样的天然时令尤物来得令人想念。
回答者: plpl700 - 职场新人 三级 2007-9-25 20:37
楼上诸位粘得我是自愧不如~
供月的传说就不太清楚了,大约是为嫦娥送好吃的吧^^.
我给楼主讲一下我小时侯家中供月的过程:
中秋之夜,月亮升到半空时,取一张小桌,放在院中,上摆香炉一只,里面点香三炷,旁边点蜡烛二根.月饼一盘,葡萄一盘,苹果一盘,西瓜一定要切成荷花状---截面是一个个三角型连在一起.
我猜是取"合"的谐音,又因西瓜圆形,取"合家团圆"之意吧.
由家中长辈带领一众家人对月叩拜,然后赏月.
回答者: 月挂西窗花满楼 - 都尉 十级 2007-9-29 00:01
楼上的兄弟写的很好啊...
嘿嘿,不过我恰巧知道这个传说....
传说在古代的时候有一个姑娘从小就喜欢在中秋的时候赏月拜月。后来她张大以后,出落的标致水灵,被皇帝选入后宫,然而可惜的是并未受宠....
事情的转机就出现在某年的八月十五。八月十五了,这位姑娘在后花园供上供品向月亮祈祷....这时候,皇帝恰好也到后花园赏月,突然发现月光下的她竟然是那样的优雅那样的迷人...
结果不长时间以后,这个姑娘便被立为了皇后....
后来供月的意义被扩宽扩广了...消灾解难、升官发财、学业有成...等等等等都与供月连到了一起...
那,就是这样了。这就是我所知道的供月的故事了。
2、中秋节你们还有上供品的习俗吗
是的。
农历八月十五这天,人们一大早就开始为晚上的祭月做准备,洒扫庭院,备办各种供品。民间童谣唱道:“八月十五月儿圆,西瓜月饼供神前。”月饼与瓜果是中秋祭月的主要供品。
月饼是不可或缺的,除了一般的月饼,民间还用一种大的团圆饼以祭月。中秋节时正逢大量鲜果上市,人们便以之献月,如石榴、梨、枣、栗子、柿子、胡桃等,鲜藕和红菱是江南一带常见的供品,两广地区则多用芋头、橘柚拜月。
华北地区祭月必用西瓜,这些西瓜是在收获季节精心挑选出来的,特意保存下来以备祭月之用。民间以西瓜取音于喜、取形于圆、取瓤于红、取子于多,意喻一家人欢欢喜喜、团团圆圆、红红火火、多子多福。祭月时要将西瓜切成莲花瓣状,这可能与佛教崇莲有关,也可能带有“连生贵子”的祈愿。
毛豆是中秋特有的供品,据说是专为月中玉兔准备的(因兔子喜食毛豆),也带有尝新的意思。山西地区多精选嫩黄豆角,连皮煮熟,以其色金黄喻金秋,以此祈望丰收;山东地区则多给兔儿爷奉上一捆青豆。
3、中秋节为什么要供奉月亮?
<
4、供月的来历是什么?
供月是历史悠久的中国岁时风俗,把中秋节时将月饼、果品等摆在院子中间,月亮先“吃”,然后人才能吃的一种风俗习惯。 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风,到了后来赏月重于祭月枯衡,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宋代、明代、清代宫廷和民间的没衫做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中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
祭月的习俗开始年代无法确定,就现有的文字资料来看,《周礼》等文献中已确定无疑地证明,其时对日月的崇拜已发展至宏大而正规的天子的日月祭祀。《周礼·典瑞》:“圭璧以祀日月星辰”。《礼记·祭义》:“祭日于坛,供月于坎”。《国语·周语》:“古者先王即有天下,又崇立于上帝明神而敬事之,于是乎有朝日、夕月,以教民尊君”。
汉代枚乘的《七发》中说,“客曰:将以八月之望,与诸侯并往观潮于广陵之曲江”,这或许是今天中秋后观钱塘潮风俗的由来。大约到了魏晋之时,开始有了中秋赏月之举,但未成习。到了唐塌键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
欧阳詹在《长安玩月诗》序中说:“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于夜,又月之中。稽之大道,则寒暑匀,取之月数,则蟾魄圆。”待到宋时,才正式定为中秋节:“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东京梦华录》)月饼被列为节日佳品,苏东坡就有“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佳句。
南宋中秋节活动,则更为丰富多彩:民间以月饼相馈,取团圆之义。是夕,人家有赏月之举,或携湖海,沿游彻晓。苏堤之上,联袂踏歌,无异白日。并在江上施放万盏“小点红”(小羊皮灯),灿如繁星,十分可观。明清以来,“赏中秋”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还形成烧斗香、走月亮、放天灯、树中秋、点塔灯、舞火龙、曳石等特殊习俗。至今,每逢中秋佳节,民间仍盛行赏月、吃月饼和团圆饭以及舞龙、点塔灯等习俗。
5、为什么中秋节祭月时要上供月饼?
总结一下有关月饼的前世今生:
1。 月饼的首次出现,应是唐太宗的“应将胡饼邀蟾蜍”,首次将饼与月亮联系在一起。
2。 月饼与中秋节的固定联系,是月饼作为中秋节祭月的供品。
3。 关于朱元璋起义用月饼来传递消息是民间传说,不是正史所记载,而且经不起考证。原因很简单:因为朱元璋并不是元末任何一个农民起义运动的领导人。即使用月饼传递起义消息的事是实,那也是其他人干的事。
4。 有关月饼象征团圆的传说,已经失去了历史痕迹,无可考证。确切的事实是:在明清的有关中秋节记载中,团圆尚不是中秋节的主题,只是一个次要的或者说是附着的内容。
现今中秋节仅存的思念远方的亲人以及家人团圆的主题,可能与两件事有关:一是宋朝“国破山河在”的状况,导致中秋节(当然也有春节即其他节日)人们倍加思念故土和分离的亲人;二是明清形成的中秋节民间祭月礼仪,是以家庭为单位举行的。
回溯历史,我们应该承认:即使与明清的中秋节相比,我们的中秋节已经失去了太多的文化土壤。
6、十五为什么要供月亮呢?
古代中国人把一年四季都分别赋予了一种特定而明确的含义,而传统节日的时间安排也都和这些含义密切相关。比如,春天是新生命、新生活的开始,所以,节日也火红而热闹;春末夏初圆缺是绵绵的雨季,上天落泪,人间自然也得伤心,所以,清明节、端午节都有怀念逝者的用意;秋天万木凋零,景色凄凉,有念旧和衰老之意,所以,农历八月十五日的中秋节是团聚节,九月九日重阳节既是老人节又是登高望故乡想亲朋的日子。
秋天的节日中,中秋节当数最为隆重者。中秋节和月亮有关。这一天,月亮最圆。根据古代天人合一的观念,月圆之日也应是亲人都在之时,所以叫团圆。如果缺人,那就要遥望圆月,寄托相思,让双方的思念"团圆"。如果都在,就要在门前树下毕者,边吃月饼,边赏月倾谈。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根据我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关于"团圆节"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手腔薯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也"。中秋晚上,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有烙"团圆"的习俗,即烙一种象征团圆、类似月饼的小饼子,饼内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压月亮、桂树、兔子等图案。祭月之后,由家中长者将饼按人数分切成块,每人一块,如有人不在家即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团圆。
中秋节时,云稀雾少,月光皎洁明亮,民间除了要举行赏月、祭月、吃月饼祝福团圆等一系列活动,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除月饼外,各种时令鲜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
中秋节起源的另一个说法是: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报的遗俗。
7、满族 的中秋习俗
满族先民有祭日、月、星辰的习俗,由于满汉长期杂居,特别是满族入关主政以后,两族人民在文化习俗上彼此影响,互相渗透,满族的饥陵祭月活动,逐渐地与汉族的赏月习颂肢悉俗揉杂在一起,遂成八月节。东北有些满族人过中秋不叫赏月,而称供月,显然是祭月的遗风。
满族人在中秋节可以祭祖或祭月,野乎供果摆放是有讲究的,不是所有水果都能摆放的,如在摆供瓜果时不能放梨,因“梨”与“离”同音,所以老北京旗人人忌讳这个。西瓜不是整个放供桌上就可以的,要“瓣刻如莲花”,是不可缺少的供品,取团圆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