诏安的端午节有什么传统习俗
1、端午节有哪些习俗?
感谢您的邀请,以下是我的回答,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再加上受气候,历史因素,环境影响,每个地方都有自己不一样的特色,即便过同样的节日,不同的地区也有不同的风俗习惯。
饮食: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原本是上古先民祭祀龙祖的节日,现在人们把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因此,也有了吃粽子的习惯。
南方爱吃咸粽子,一般会用咸蛋黄,香菇,排骨,肥猪肉包粽子,而北方喜欢吃甜馅,比如,红枣,蜜枣,豆沙,果脯等甜食作为包粽子的馅料。
除了馅料不一样之外,南北方包粽子的方式也不一样。南方包粽子包法丰富多样,比较常见的是三角形,还有火炬形,方形,而北方的包法相对来说比较单一,比较统一。
热带地区的海南喜欢用芭蕉叶包粽子,广东地区爱养生,因此做出来的粽子馅料也是丰富多样的。
而北方地区包粽子的包法比较传统,以糯米和各种甜食为主。
户外活动:
端午节的时候,南方有赛龙舟的习惯,这其实是一种原始的祭祀活动,目的在于保健,消灾,辟邪。而北方以打马球和驰马射为主。不过现在已经很少见了,有些地区会举行大规模的端午爱国诗文活动,以此来纪念屈原。
习俗:
端午节当天,南方的人们会把菖蒲,艾条插在门楣,旨在辟邪。以前还有抢龙水的风俗,当地居民会跑到汨罗江抢第一桶水。这个“第一桶水”可以用来洗脸洗头,还能辟邪。而北方,主要是以佩戴五毒铜钱来辟邪。
2、统计一下端午节熏黄烟是哪些地方的习俗?
因为时间、距离、忙碌的生活
你或许有很久都没有跟家人
去认真度过一个传统节日了
但作为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一部分
中国的传统节日怎么能平淡而过?
它需要相聚、它需要狂欢,
它更需要一种仪式感
在福建,过端午节的形式已有五花八门
如果你还不知道,
就让小SHUI来告诉你
福建各地这些颠覆你想象的端午民俗
看看你知道几个?
福州:熏烟喝茶赛龙舟
赛龙舟:福州自古就有赛龙舟的传统,这个传统一直延续至今。龙舟长3丈多,宽5尺左右,首尾如龙形,两侧绘有五彩的龙身。划舟手28至30人加上司舵、执旗、锣鼓手、放鞭炮者,合计有34至38人之多现在,虽然像“采莲”及挂香火袋的传统习俗已不多见了,但人员组成、训练及参赛等事宜仍然由各乡村农民自发组织。
熏黄烟:端午节当天中午时分,每家每户都要点燃黄烟往墙缝、屋角等边边角角处喷。
煮粽水洗身:福州人在煮好粽子后,会把留在锅里的水用来洗脚、洗脸、洗身子等据说洗后夏天不会生痱子,不会被虫咬。
喝“午时茶” 端午当天,人们到山上、田边郑指等野外采集许多野草树叶,或切成片,或切成段,跟茶叶等混在一起晒干,收存备用。因为它是端午节时制作的,所以就叫它“午时茶”,它对咳嗽、肚子疼、消化不良都有效果,还能防暑降温。
福州-端午进献公婆 福州端午旧俗,媳妇于是日以寿衣、鞋袜、团粽、扇子进献公婆。
长乐-水稻抛房梁 长乐等地农民在田野里拨回数棵水稻,把这水稻抛在房屋的房梁上,认为这样房子不会受白蚂蚁等害虫侵蚀。
长乐-淹鹅和蛇 长乐等地还在端午日杀鹅和蛇,取其油用盐淹,供日后遇蚊虫咬肿等肿痛时用。
福清-蒸起家粿 五月初二福清家家户户都做起家粿。“起家尨”即起家粿膨胀起来了,粿炊熟了。起家粿是米粿,糯米发透后磨成浆,用白棉布袋装着压干,加入酵母发酵后,做成圆饼状,垫着粿叶蒸熟。因为粿蒸熟后会膨胀起来,所以命名为“起家粿”,寓意发家致富。
福清、平潭-煎面饼 福清和平潭都有端午煎面饼的习俗,用粗面,即小麦浸在水里发后,磨成浆,在大铁锅里煎成。面饼的吃法跟春饼一样,卷上炒或煮熟的豆芽、韭菜喊笑配、蛏肉等食用。因为福清方言的“面”与“绵”谐音,有“福寿绵长”的美好祝福在里面。
闽侯-“分节”习俗 闽侯女婿要在端阳日给岳家送礼,俗称“分节”。《闽侯县志》载:“端午节民间还有‘送节’的习俗,即已出嫁的女儿以猪脚线面为礼品孝敬父母。此俗主要流行于荆溪、上街、竹岐、白沙、鸿尾、洋里、大湖、廷坪等山区、半山区乡镇。”
闽侯-送“红节”和“白节” 闽侯县大湖等部分乡镇端午节有送“红节”和“白节”的习俗。送红节是己出嫁的女儿向娘家送端午节礼物,有粽子、线面、蛋、猪蹄、荷叶包等,送礼时间必须在初三和初四两天。送白节是向节前失去大人(做父母了的)亲戚赠送粽子,收粽者回以切面,按当地风俗,上年端午节后至本年端午节前失去亲人的家庭,端午节不能包粽子,否则会不顺利,送“白节”的时间必须在初二之前,现时送“红节”、“白节”很多人都用现金代替了。
闽侯-“讨夏衣”习俗 甘蔗端午节有“讨夏衣”习俗,上年端午节后至今年端午节前有女孩出嫁的,初三日,岳父母要向女婿家送衣服、裤子、竹席、枕头、扇子、毛巾、粽子等礼物。也有的乡镇在端午节期间外祖母为外甥、外孙女送衣服,民间称为“送夏衣”。
厦门:水上赛捉鸭、烧生辰
厦门的海峡两岸龙舟赛,名声在外,水上赛捉鸭是流行于闽南地区的端午节独特风俗。龙舟竞渡时,在桅杆上挂上一个里面藏着鸭子的笼子,也有装小猪崽的。桅杆横放,由岸上伸向海面,杆上涂抹油脂,自愿参加抓鸭子的人,要沿着桅杆快速走向海面,到达桅尾抓住笼子,这时鸭子飞入海中,再游泳追赶把鸭子抓住。好多人走到桅杆中途就滑跌海中,引起岸上观众阵阵欢笑声。据说这是当年民族英雄郑成功操练水兵的方法,这种习俗在泉州等地也很盛行。
水边烧焚生辰八字 厦门同安等县则在端午日午时,写全家人的生辰八字,送到水边烧焚,曰“辟瘟”。并用松树枝、稗谷插于门首,以求避邪求福。
漳州:走"贡王"、洗古井
诏安-走“贡王”漳州市诏安县数百年来端午节走“贡王”的民俗,是全国独一无二的。每逢端午节,当地乡人分别从两庙中抬出“开漳圣王”陈元光的部将沈世纪、李伯瑶二将的神像出行,环绕北关游街时,由庙宇灯笼前导,刀斧戈戟罗列双行,社众排队随后,齐唱原名龙船鼓歌的“贡王歌”,十分热闹。升态在漳州,人们把端午节视为仅次于春节的节日,民间有裹粽、卤面、备菜肴敬祖先、拜神明的习俗,同时还有是年丧家不蒸粿做粽及向丧家赠粽的风俗。
华安-给古井“洗澡” 华安县仙都镇大地土楼群二宜楼内,每年端午节给古井“洗澡”,这是他们延续200多年的习俗。端午节当天中午12点后,清洗者先是拆开古井的地面部分,清洗一片井盖和两瓣副井盖。接着抽干井水,由一人下到4米深的井底,清除淤泥、杂物等。清理完后,还要往井内撒放5斤盐,以清除异味,接着封上井盖。
泉州:“嗦啰嗹"、午时联、吃煎堆
每年的五月初五,泉州民间的“嗦啰嗹”民俗都很出彩。“嗦啰嗹”也称“采莲”,至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据称“嗦啰嗹”乃古越族人的遗风,歌唱中的“嗦啰嗹”就是古越族人辟邪去灾的咒语。此外也有人认为,“嗦啰嗹”是古越族人对龙舟的称呼,所以才有“嗦啰嗹”这种音译词。过去泉州城内“嗦啰嗹”颇为鼎盛,一般在各铺(以前泉州分为四隅三十六铺,铺下面又分为境)内进行。五月初五一大早开始,先往本铺境人家采“头莲”、“二莲”和“三莲”,之后便沿街沿巷,挨家挨户一路采过。
泉州-写午时联“午时联”是用黄色的“雄黄酒”或“黄枝水”书写,贴联的。位置仅限于厅门上,张贴的时间为正午。“午时联”常用联语有:“菖蒲驱恶迎喜庆,艾叶避邪保平安”、“端阳艾叶如旗招百福,午日菖蒲似剑斩千妖”等。
泉州-吃煎堆 泉州地区端午节家家户户还要吃“煎堆”,就是用面粉、米粉或番薯粉和其他配料调成浓糊状煎成。端午节之前,泉州一带正是梅雨季节,雨下个不停,古时据说是天空“漏了”所致。人们盼晴心切,仿效女娲氏炼石补天的做法,因此有了“煎堆补天”的民俗。
石狮-海上泼水节 石狮蚶江的闽台对渡(海上泼水节)习俗,是早已闻名于世的传统独特的民俗活动。蚶江位于石狮市北部的泉州湾南岸,曾为泉州总口,与台湾鹿港对渡。每逢端午节,两地对渡船只上的人们身披盛装,同江竞舟泼水,交融情谊,互祝吉祥,逐渐形成这全国乃至世界仅此一绝的民俗。端午节这一天,蚶江古渡沸腾,四面八方的人流涌向海滨。只见百舸在泉州湾竞渡穿梭,人们用各种勺、桶盛满海水,相互追逐倾泼,男女浴情,热气火红。人们视此水为“吉祥水”、“幸福水”,要让这圣水情雨淋个透,以图吉祥、幸福、兴旺。
龙岩“四脚狗”祈平安
“四脚狗”祈平安 以前过端午,大人要给小孩做“四脚狗”。其实这四脚狗和其他地方挂香囊的风俗是一致的,只是所挂的东西不一样。母亲要给儿女做四脚狗,挂在脖子上,以祈求平安、发财。所谓“四脚狗”其实就是布老虎。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漳平-包假粽漳平县等地用竹叶包谷皮为假粽,在端午时送到屋外,称“送蚊虫”,并且在五月初一要包“乖粽”给儿童吃,认为吃了“乖粽”,儿童就会听话。
三明端午送礼有讲究
三明送礼有好多讲究,在三明建宁客家端午习俗就自有许多新颖的地方。送节的时间一般从五月初二开始,多为晚辈向长辈送节,如刚订婚的女婿给岳父母家送节,外甥给娘舅家送节。送节的礼品除粽子外,还有猪肉、雄黄酒、玩具、扇子、面条等。送这些礼品也有讲究,比如送扇子,意为送凉风、送清爽、送健康;送面条,取的是面条的白色,有洁净之意,送面条就是送洁净、送顺心之意。
沙县-腌制菖蒲沙县端午节有腌制菖蒲的习俗,端午节当天采菖蒲根洗净切片用盐腌制,以备家中有人夏令肠胃不佳、肚痛时服用。
宁化-不饮江河中或井中 和其他地区饮午时水不同,宁化等地则认为端午日水有毒,是日不能到江河中或井中吸水饮食。其划龙舟自初一到初九,初九日划龙舟俗称“送瘟船”。
宁德“送节”
在宁德过端午节,新嫁女的娘家于节前要给女儿送肚兜、巾、扇、香袋等物,由新媳妇分赠家中老小,连续三年,俗称“送节”。女婿则要给岳父母送“节鱼”,一般为黄花鱼,越大礼越重,意为“黄金有余”。左邻右舍的小孩,在端午节这天会簇拥到新娶亲人家,由新媳妇将五色索系到手腕上,俗称“记节”。午时,大人喝过雄黄酒,点孩童之额。
在周宁,女儿出嫁的第一个端午节,女方父母要送两斤猪肉、至少二十个粽子,还要备青绦、红头绳、避邪丹等礼物。全村男女在端午节这天上午去新媳妇家“绞假”,青年人去用青绦,儿童则用红头绳缠住手脚,意为将来会心灵手巧,会攀高,会“高升”。
霞浦-妈祖走水·龙舟竞渡 端午霞浦松山村有别具风格的“妈祖走水·龙舟竞渡”活动。松山村地处沿海,当地的群众信仰妈祖已有1000多年历史,端午当天,信众抬着妈祖神像来到海边,把妈祖神像抬上花船,在海面上沿村庄绕行,5条龙舟紧跟其后浩浩荡荡,形成“龙王朝圣母”的壮观景象。在船队靠岸时,还需要把坐着妈祖金身的轿子不断地往海里上下沾水36下,寓意着妈祖在一年的365天里,天天庇护信众平安吉祥,紧接着热热闹闹的龙舟赛才拉开了序幕。
寿宁-五月初四过端午节 寿宁,至今仍保存着在五月初四过端午节的习俗。纪念为寿宁建县立下功勋的刘良、李球、刘斌等13人的“义勇大夫”,明朝起,每年农历五月初四提前过端午的习俗在寿宁流传至今,相沿560年不变。
莆田念口诀过节
“初一糕,初二粽,初三螺,初四艾,初五蛋”这俗语概括了莆田赛龙舟之外的端午节所有习俗。
“初一糕”是指五月初一,田民间做米糕。糕的样式虽有不同,但制作的原料与方法大致相同,都以大米磨成粉,后加糖、香料、花生等蒸制而成,叫“早米糕”;也有以佐料特征命名的“薄荷糕”等。
“初二粽”指的是初二包粽子,其制作与其他地方大致相同,只是多为四角粽。
“初三螺”是指初三时,民间百姓大多要吃螺,意在明目。
“初四艾”指初四这天,家家户户在门上插艾叶、菖蒲避邪也有插艾会使人清醒的意思。
“初五蛋”指初五这天要煮蛋、吃蛋。清晨,人们采集香草、菖蒲、石榴枝、桃枝、柑橘枝等,统称“午时草”。中午,将“午时草”与鸡蛋一起煮,味道芳香。人们以煮蛋的汤水洗澡,浴后换上夏令新装,每人再吃上两个鸡蛋,以图吉利。
仙游-献纸于虎啸潭 仙游县端午竞渡后,献纸于虎啸潭,以吊念嘉靖癸年戚继光于此溺兵。
南平赛竹筏做凤凰蛋
赛竹筏在武夷山,端午龙舟赛不以龙舟为赛具,独以泛游九曲溪上载客竹筏争流竞技,比起龙舟,竹筏显得古朴简陋,可它是武夷山千百年来传承水上文化的标志物,不是一般的龙舟可替代。
做凤凰蛋 武夷山乡村端午节还有做凤凰蛋的习俗,这倒和纪念屈原没啥关系。凤凰蛋比鸡蛋小,黑褐色,其貌不扬,却是当地农家必备常用土药,对头疼脑热、儿童积食等寻常病有一定效果。凤凰蛋的制作时间是五月初五端午节,其做法是采集二三十种草药风干后混合捣烂,捏成蛋形后再风干,而采集草药的时间集中在农历三月初一或三月十五。
邵武-“窦娘” 邵武府端午节前,妇女以绛纱为囊盛符,又以五色绒作方胜,联以彩线,系于钗上。幼女则悬之于背,称为“窦娘”。
建阳-晒药囊 建阳县以五日为药王晒药囊日,各家皆于此日作酱。
建瓯-送瘟神 在建瓯民间认为五月多瘟役,因此旧时每年都要在端午节的傍晚举行隆重的“送瘟神”活动,祈望驱邪消灾。这是全城人共同参加的大型活动,“舟歌”(“舟歌”,是建瓯端午之日表演的传统节目之一。)队位列其中。领唱、帮唱、伴唱者多达几十人,肩扛船桨,高声歌唱。随着队伍的行进,平安幸福的美好祝愿沿途送进每家每户……
作为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这一天包粽子、吃粽子可是必不可少的。
但你知道吗?
咱们大胡建的粽子可是各有不同呢!
现在,小SHUI就带大家了解一下福建粽子大盘点!
福州白粽
福州自古就有做白粽的习俗,还会在其中加入花生。由于白粽没有馅料,全是糯米制成,所以食用时大多会蘸白糖。
粽子煮好后,会把锅里的水留下,用来洗脚、洗脸、擦身体等,据说能消毒解暑,夏天不会生痱子,不容易被虫咬。
闽南烧肉粽
烧肉粽是福建厦门、泉州、漳州,闽南一带特有的汉族传统名吃。肉粽以香菇、虾米、芋头粒、栗子、猪肉、糯米为原料,包好后的粽子要等开水煮沸时才下锅烧。煮好后拨开棕衣,香气扑鼻,粽子色泽红黄闪亮,味道香甜,油润不腻。吃时配上沙茶酱、蒜茸、甜辣酱等调料,更是美味可口。闽南话“热”与“烧”同含义,所谓“烧肉粽”,就是要趁热而食的粽子,热食更有风味。
闽南碱粽
闽南人钟情的粽子另外一种就是碱粽。碱粽是在糯米中加入碱液煮熟而成,兼具黏、软、滑的特色,端午正值夏季,碱粽冰透后加上蜂蜜或白糖,尤其受到欢迎。
宁德畲家寨独特菅粽
如果端午的时候来宁德上金贝畲家寨,可以尝尝这里独有的菅粽。每年端午节,畲家人就用山上随处可采的长长的菅叶来包做成圆圆长长的菅叶粽。吃菅叶粽的时候,畲族人会早早备好红糖液,蘸一蘸,很美味的哦~
福安豹纹粽
所谓的豹纹粽,其实就是包了一层晒干竹叶的粽子。豹纹粽以浙江宁波一带的最为有名,咱福安也有哦。
龙岩牛角粽
听说,龙岩人也管端午叫五月节,通常小朋友穿新衣,一家人聚在一起吃大餐。因为龙岩人喜欢吃香,通常会将葱,香菇,肉一起炒,作为粽子的馅。通常有两种粽子,一种是平常见到的形状,另一种是“牛角粽”,头大,尾巴尖。
本地人常对小孩说:“别吵,给你‘八嘎枪’吃。”这八嘎枪是一种枪,因为牛角粽很像枪,所以大人常在端午这样哄小孩。
南平包粽子要抢先
闽北地区端午的重头戏也是粽子,但是南平人民包粽子一般都是在节前,赶早不赶晚。因为他们有个讲究,最早包粽子的家庭是最吉利的。但是一般头筹总是比较难拿,所以大多数人会选择在初二、初三包,初四才包的可是要吵架的。
3、闽南传统端午节有哪些习俗?
端午节的风俗:悬钟馗像: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闽南地区, 家家悬钟馗像, 用以镇宅驱邪。
唐明皇开元, 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 梦见二曳, 一大一小, 小鬼穿大红无裆裤, 赤脚, 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 绕殿而跑。 大鬼则穿蓝袍戴帽,赤双足。捉住小鬼, 挖悼其眼睛, 一只吞下,明皇喝问, 大鬼奏日, 臣姓钟馗, 即武举不第, 愿为陛下除妖魔, 皇醒后, 疟疾愈, 于是令画工吴道子。 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图像, 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挂艾叶菖蒲:以艾叶悬于堂中,剪艾力虎形或剪彩为小虎,贴以艾叶,妇人争相戴之,以僻邪驱瘴。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榻, 有驱魔法鬼之神效。 在端阳节,家家都以菖蒲、 艾叶、 榴花、 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 食菖蒲可以成仙,可以长生, 汉武帝欲求长主之术,曾吃菖蒲两年。
赛龙舟:当时楚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 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赶迫拯救, 是为尤舟竞渡之起源, 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 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 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竞渡之习, 盛行于吴,越、楚。
台湾开始有尤舟竞渡是始于清乾隆二十九年, 由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 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均举行尤舟竞赛, 香港有竞渡之举,近英国人亦仿效我国人作法, 组织鬼佬队,进行竞赛活动。
据近代著名的爱国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说:“端午节本是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妃的节日, 而赛龙舟便是祭仪中半宗教。半娱乐性节目。”
四五千年前, 居住在原始图腾社会的水乡部落的人民,受到蛇虫、 疾病的侵害和水患威胁,为了抵御这些天灾, 他们尊奉想象中的具有威力的龙作为自己的祖先兼保护神(即图腾), 并把船建造成龙形、 画上龙纹, 每年端午举行竞渡。以表示对龙的尊敬,也说明自己是龙的子孙,龙的传人。
吃粽子:荆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 以祭祀屈原,为恐鱼吃掉,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
饮雄黄酒:雄黄本属矿物, 含有三硫化砷成分,与酒混合。即成雄黄酒,用以驱虫解五毒,小儿涂于头额。耳鼻,手足心。 并洒墙壁问, 以法诸毒。流传民间之《白蛇传》故事,即是以雄黄酒解蛇虺诸毒,而现白蛇原形。此种习佰,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
游百病:为盛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习俗。 男女老幼往野外游玩, 穿新衣, 在中午一时左右, 路上山上或树下挤满人群,手抱花草, 非常快乐。晚上回家将花草和水煮开洗澡,老年人称为“游百病”及“洗百病”,不出去游百病及洗百病的人,一年到头就不会获得吉利。
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藏有朱砂。 雄黄。香药, 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 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带葫芦:端午节带葫芦是历来的风俗,小孩、成人佩带葫芦,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佩带传统文化寓意"福禄"的葫芦,可以化戾气为平和,增强福缘气场
4、端午节有哪些习俗?
端午节,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端午习俗内容丰富多彩,全国各地乎汪升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下面就跟我一起来了解一些端午节的习俗吧~
端午节习俗
一、吃粽子
粽子作为祭祀用品,早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现在过端午在粽子上多花点时间,它制作精细,形状各异。粽子是糯米团包成若干形状表示寓意和祝福。主要有竹叶粽、藤条粽、荷叶粽和五色粽,每一个都充满了甜蜜的期待。
二、贴对联
贴对联是另外一项端午节习俗,一般用红纸写上和谐友爱的话语,家家户户都会在门上贴春联。这是端午节最盛大的习俗之一,每年都有无数的家庭贴联表达他们的祝福。通常每个字的颜色都会比较醒目,能够看得出来是由用心去设计的。
三、划龙舟
划龙舟可以说是端午节最为出名的习俗之一,每年都会有许多人参加龙舟比赛,这项习俗象征着团结协作和拼搏精神。参与者一般会分成四个小组,每一组以不同颜色的龙舟,朝着指定的方向前进,岁老进行激烈的比赛。
四、挂香肠
挂香肠也是端午节的陵颤一项代表性习俗,它用绳子将香肠穿过门洞,穿过门洞的香肠象征着祝福,追求的是繁荣安宁的生活。香肠的颜色一般是红色,代表着健康吉祥,因此也被称为“吊红”。一般挂在家中门洞旁边,最好在国家定好的时间里进行,效果更佳。
五、吃汤圆
吃汤圆也是端午节的一项代表性习俗,汤圆以圆形为主,因此也被人们称为“圆子”,是一种用糯米、黑米或其他米粉做成的食品。口感柔软,味道香甜,配上燕麦、核桃、芝麻等其他食材,它是端午节里最受尊敬的食物之一。
端午节的起源说
(一)纪念屈原说
战国时期,屈原实行政治改革的主张未能实现,被削职流放,后楚国灭亡,屈原内心痛苦,于五月初五投江自尽;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各种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二)纪念伍子胥说
春秋时期,伍子胥楚国人,吴王阖闾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大败越国,越王勾践请和,伍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谗言陷害伍子胥,夫差信之,赐伍子胥宝剑,伍子胥以此死。后令取伍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是纪念伍子胥之日。
(三)纪念孝女曹娥说
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苦。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报出父亲尸体。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5、闽南传统端午节有哪些习俗?
由于地域关系和历史原因,闽南端午习俗在延续中华民族传统习俗的同时,也保留了各自独特的民风习俗,形成了形态各异、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福建省民俗学会常务副会长石奕龙教授说,闽南过端午共同的习俗有三类:一类是驱毒、驱虫、避邪类,如端午节午时用兰草水洗浴、炒盐作为午时盐、采草药作为午时茶;一类是吃碱粽子、发糕等端午仪式食品;一类是划龙舟,兼有中原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特点。闽南各地还有各自独特的端午习俗。据介绍,泉州端午节有很多祈福消灾习俗,包括门楣插“五瑞”(即五种植物)、小孩胸佩香袋、泡雄黄酒、炒午时盐等。另外还有一种谐趣的驱邪消灾的习俗叫“采莲”,采莲队伍中有铺兵、锣鼓阵、花童或男扮女装的提花婆,由一位扮相邋遢不堪、手举长杆幡旗的“醉汉”充当前导,最后由四人抬着一具木雕龙头压阵,为沿途的民众入室舞旗拂扫。漳州市诏安县数百年来走“贡王”的民俗为当地乡亲喜闻乐见。每逢端午节,当地乡人分别从两庙中抬沈世纪、李伯瑶二将的神像出行,环绕北关游街时,由庙宇灯笼前导,刀斧戈戟罗列双行,社众排队随后,齐唱原名龙船鼓歌的“贡王歌”,十分热闹。清代进士黄开泰有一首《端阳走贡王竹枝词》记其盛况:“满城竞唱贡王歌,结队游街鼓伴锣。端午舁神因底事?开漳英烈绩难磨。”厦门市的端午习俗也热闹非凡,据清道光年间的《厦门志》记载:“五月五日,端午悬蒲、艾、榕枝于门,粘符制采胜及粽相馈遗。竞渡于海滨……或十余日乃止。”另外,端午期间,厦门还有民间传统竞技活动“抓鸭子”,竞技场设在水面上,参加者要走过一根涂满滑油的圆木柱,然后打开一只盛鸭子的木箱,再跳进水里去抓掉下去的鸭子。
6、端午节都有什么习俗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天中节等,是中国传统节日,对于老百姓来说,端午节意味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提到端午节,人们通常会想到吃粽子、赛龙舟等习俗,那么端午节还有哪些习俗呢,一起来跟我来了解一下吧~
端午节习俗
一、吃粽子
粽子作为端午节的代表食物,一说是为了投入江中,以免鱼虾噬咬屈原遗体;罩缓二说是因为粽子的棱角像一把刀子,可亮滑以将疾病、灾害铲除。
端午节吃粽子,不仅承载着家国情怀,更蕴含着家人朋友相聚团圆的浓浓真情,粽子被称为中国历史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之一。
二、采艾草
传说远古时候神仙与水怪约定,只要门前悬挂艾草和菖蒲的人家,都不可冒犯,于是人们端午节喜欢采摘和悬挂艾草,意欲驱散妖魔,保卫家族。
艾草本身具有散寒除湿、温经止血等功效,其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可驱蚊蝇,净化空气。艾叶烟熏时产生的烟气可抑制病毒和细菌在空气中传播。
三、赛龙舟
屈原含恨投江,楚国人民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由此赛龙舟也成为端午最传统的风俗之一。
每年端午,赛龙舟比赛是不可错过的年度盛宴,众人齐心划桨的“嘿呦”声鼓舞着队员们,也振奋着岸边观战的群众。
四、戴香囊
古人在端午节这天还会戴香囊,为了清香、驱虫、避瘟,香囊中常会填充一些具有“芳香辟秽”功能的中药,如丁香、白芷、藿香、紫苏、薄荷等,可以提神醒脑、振奋精神,通九窍,防瘟病。
五、系五彩绳
在古代,人们迷信端午节这天是一年中最不吉利、毒气最重的日子,所以,端午节时,家家户户都要在孩子手腕上带上五彩绳,就是用红、黄、蓝、绿、紫五种彩线编成的线绳,以辟邪驱瘟、逢凶化吉。
端午的名字介绍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在我国已经存在了上千年。西晋《风土记》说“仲夏端午。端者,初也”。这是“端午”一词最早的出处。
端午节还有很多名字,比如端阳、浴兰节、龙舟节、重午节、龙节、正阳节、天中节等等。
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端午节还有“女儿节”这个别称。从五月初一到初五,家家户户都给家里的女孩子打扮得漂漂亮亮的,折一支石榴花簪在头上。当时这被认为是避五月的“毒”,为家中女孩子祈求健康的一种仪式。即便家中女儿长大嫁人,这天也要回娘家和父母一起过节。所以,端午节也称“女儿节”。
以上就是我了解的几个关于端午节的习俗以及端午的名字的简单介绍物键模了,小伙伴们你们还知道哪些习俗呢?欢迎补充,咱们在评论区里相见吧~
7、端午节有什么风俗活动?
端午传统习俗:
1、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它最早当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龙神的一种祭祀活动,其起源有可能始于原始社会末期。已流传两千多年。史书记载,赛龙舟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兴起的。由此可见,赛龙舟不仅是一种体育娱乐活动,更体现出人们心中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2、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爱。在中国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还用香囊来表达浓浓爱意。
3、悬艾
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户户都要洒扫庭院,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4、悬钟馗像
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
5、点雄黄酒
雄黄也是一种药材,据说能杀百毒。所以在端午节时,古人们会将雄黄泡在酒中,在小孩的耳朵、鼻子、脑门、手腕、脚腕等处抹上雄黄酒,据说,这种做法可以使蚊虫、蛇、蝎、蜈蚣、壁虎、蜘蛛等不上身。
6、吃粽子
粽子也是药膳的一种。糯米具有益气健脾、开胃消食的作用。用来包裹粽子的粽叶更有讲究。北方大多用芦苇叶,南方多用竹叶和荷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