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节日 » 滁州市端午节要干什么

滁州市端午节要干什么

发布时间: 2023-05-02 21:07:30

1、端午节要干什么

端午节要吃粽子、赛龙舟、点雄专黄酒、佩戴香囊、悬艾叶菖蒲。

1、吃粽子

粽子最初是用来祭祀的,为了让江中的鱼儿不吃楚国屈原大夫的身体,所以将粽子投入水中,后来便渐渐成为端午的一种传统食物。

2、赛龙舟

赛龙舟现在不仅是一种民间习俗活动,也是一种正式的体育竞技项目,在很多少数民族地区以及长江流域都很流行。

3、点雄黄酒

将雄黄浸泡在酒中,然后将雄黄酒点在人的额头、耳朵肢册、鼻埋档子、手心等地,祈望远离毒虫,消灾防病。

4、佩戴香囊

端午节来临之际,给小孩子佩戴香弯饥乱囊或者荷包,寄托辟邪、远离瘟疫的意思,另外是一种很好的点缀装饰物。

5、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

2、端午节要做什么

端午节要做的有以下几项:
1、吃粽子: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2、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3、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3、端午节干什么

端午节扒龙舟,挂艾草与菖蒲,吃粽子,放纸鸢,拴五色丝线。

1、扒龙舟

古代的越民族以龙为图腾,为了表示自己是“龙种”身份,他们不仅有断发文身的风俗,而且在每年端午这天,举行一次盛大的图腾祭。其中便有类似于今天的竞渡游戏,这就是竞渡习俗的由来。

2、挂艾草与菖蒲

菖蒲叶片呈剑形,又称“蒲剑”,古人认为它可以“斩千邪”;艾草是药草,古人认为它可以保持身体健康,招百福。民间传统,将艾、榕、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插或悬在门上。

3、吃粽子

端午食粽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已成了中华民族影响最大、覆盖面最广的民间饮食习俗之一,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4、放纸鸢

纸鸢,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纸或绢,拉着系在上面的长线,趁着风势可以放上天空,属于一种单纯利用空气动力的飞行器。在中国南方一带,端午节儿童放纸鸢称为“放殃”。

5、拴五色丝线

在端午节这天,孩子们要在手腕脚腕上系上五色丝线以驱邪。传统之俗,用红绿黄白黑色粗丝线搓成彩色线绳,系在小孩子的手臂或颈项上,自五月五日系起,一直至七夕“七娘妈”生日,才解下来连同金楮焚烧。

4、端午节都要做什么?

告诉孩子端午节的习俗

1.包粽子

粽子最初是用来祭福的,为了让江中的鱼儿不吃楚国屈原大夫的身体,所以将粽子投入水中。后来便薪渐成为端午的一种稿厅传统食物。

2.赛龙舟

赛龙舟现在不紧是一张民间习俗活动,也是一种正式的体育项目,在很多少数民族地区以及长江流域都很流行。

3.雄黄酒

将雄黄浸泡在酒中,然后将雄黄酒点在人旬额头、耳朵、鼻子、手心等地,期望远离毒虫,消灾防病。

4.佩戴香囊

端午节来临之际,给小孩子佩戴香囊或者荷包,寄托辟邪远离瘟疫的意思。男外是一种很好的点缀装饰。

5.挂艾草

端午的时候,人们喜欢把艾草挂在大门的两侧。寓意消除病病,驱除酶气、招福让家人的身体健康以履好运气

6.系五彩绳

古代认为五彩色是吉祥色,所以在端午节用五彩姿乱绳系在孩子自手腕、脚腕或者颈子上,寓意消定躲道、远离病病、平迹敬档密长寿。

5、端午节都要干什么呢

端午节要扒龙舟、挂艾草与菖蒲、食粽、拴五色丝线、打午时水。

各地习俗

1、端午节在广东自古就是热闹隆重、喜庆洋洋的节日。广东端午节习俗甚多,主要有扒龙舟、食粽、插艾草、睇龙船、龙船饭、龙点睛、拜神祭祖、祈福消灾、打午时水、聚午宴、放纸鸢、洗草药水、浸龙舟水等等。广东人过端午节很有节味,节俗内容丰富。南方江河水网纵横,水上竞技活动历史悠久。

2、江苏的端午习俗除了划龙舟外,还有节日装饰则的五毒图、菖蒲与艾叶、钟馗像、缠臂的彩线,挂丝线粽、穿五毒衣、戴香包等。节日饮食主要有粽子、雄黄酒、五黄宴等。武进有夜龙舟之戏,晚上在龙舟四面悬上小灯竞渡,且有箫鼓歌声相和。

3、浙江的端午习俗,吃粽子、祭龙王、竞龙舟、悬菖蒲艾叶、拴五色丝、饮雄黄酒、吃五黄、佩香包、采百草等是比较普遍的习俗,但各地存在着习俗内容或习俗细节上的差异。

(5)滁州市端午节要干什么扩展资料

中国端午节起源与习俗源自中国南方江浙一带,主要习俗有赛龙舟、吃粽子、悬艾叶菖蒲等。南方地区端午节习俗保存较完善,也较北方地区气氛浓厚,各地纷纷举办各种规模的赛龙舟活动,家庭也都包粽子全家同吃,虽然不一定代表纪念屈原的意义,但这种习俗一直保留着。家人给孩子手腕缠绕五彩丝线,传说可以续命,祈盼长命多福。

6、端午节都要干什么

端午节要包粽子,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系五彩绳、拜神祭祖、采草药等。其中,端午食粽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习俗,最初是当作拜祭祖先和神灵的贡品。后来,端午节包粽子和吃粽子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端午节都要干什么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龙节、正阳节、天中节等,节期在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端午的活动。

端午习俗主要有扒龙舟、祭龙、采草药、挂艾草与菖蒲、拜神祭祖、洗草药水、打午时水等。其中,扒龙舟与食粽是端午节的两大礼俗,这两大礼俗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粽,即“粽籺”,俗称“粽子”,属“籺”的其中一种。

7、端午节要干什么事 端午节我们可以干什么

端午节要干什么事 端午节我们可以干什么

1、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 ,“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纤衡桐赛活动。

2、吃粽子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拦差”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毁坦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3、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4、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习俗。

端午节赛龙舟的寓意是什么

“龙舟竞渡”是在战国时代就已有的习俗。战国时期,人们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此时的龙舟竞渡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在两湖地区,祭屈原与赛龙舟是紧密相关的。可能屈原及曹娥、伍子胥等逝去后,当地人民也曾用魂舟送其灵魂归葬,故有此俗。但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赋予了不同的寓意。

龙船竞渡前,先要请龙、祭神。如广东龙舟,在端午前要从水下起出,祭过在南海神庙中的南海神后,安上龙头、龙尾,再准备竞渡。并且买一对纸制小公鸡置龙船上,认为可保佑船平安。闽、台则往妈祖庙祭拜。有的直接在河边祭龙头,杀鸡滴血于龙头之上,如四川、贵州等个别地区。

赛龙舟前会举行各种祭祀、纪念之仪式,一般都是点香烛,烧纸钱,供以鸡、米、肉、供果、粽子等。如今这些含有信仰色彩朗仪式已很少见,但在过去,人们祭祀龙神庙时气氛很严肃,多祈求农业丰收、风调雨顺、去邪祟、攘灾异、事事如意,也保佑划船平安。用人们的话说,“图个吉利”,表达人们内心良好的愿望。

8、端午节要干什么

端午节要做的事情自然与习俗相关:

赛龙舟,食粽子,配香囊,涂雄黄药酒。(以下配图展示)

端午

粽子又称“角黍”、“角粽”,由粽叶包裹糯米蒸制而成,是汉族传统节庆食物之一。粽子早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最初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到了晋代,粽子成为端午节庆食物。

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

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

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

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

——苏轼《六幺令·天中节》上阙

该词作写出了我国极具特色的端午节民俗文化。在我国传世的名画中,以“端午”为主题的画作也为数不少。欣赏这些传世名画,你会体味到独特而又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

元 吴廷晖《龙舟夺标》

端午节最重要的活动之一是龙舟竞渡,这幅作品画了三艘龙舟在河中竞渡,主龙船装饰华丽,舟中设有一亭,亭子内有许多侍女环侍着一名贵人,前后两舟则摇旗呐喊,锣鼓喧天,溪流两旁,林霏朦胧,侍卫仪仗游行于其间,场面十分热闹。画中线条好似游丝般的细致柔和,人物精密生动,龙舟工整华丽。

吴廷晖,乃浙江吴兴人,擅长青绿山水和花鸟画。

元 王振鹏《龙池竞渡图》局部

王振鹏,字朋梅,浙江温州人。元代著名的画家,擅长人物画和宫廷界画,被元仁宗赐号为“弧云处士”,官至漕运千户。

明 陆治 端阳即景图 纸本设色 133.2x 64.3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陆治 (1496—1576),字叔平,江苏吴县(今苏州)人,因为居住在太湖的包山,号包山子,后隐居在支硎山中。他是吴门派大家文徵明的重要门生,诗、文、书、画都有相当的造诣。“其于丹青之学,务出其胸中奇气,以与古人角,一时好称,几与文先生埒”。在花鸟画方面,与文徵明的另一个得意弟子陈淳同为明代大家;山水深受宋元人和文徵明影响而又能创立自己的风格。

陆治晚年清贫,居于支硎山下,种花自娱。若有好友佳客至,即设席花竹之间。

《端阳即景图》所画即是端午节时陆治所植花木的芳姿。画中坡石用淡墨乾笔疏疏勾出,然后重点刻画萱草、蜀葵、石榴等花果。花叶均以勾花点叶法画成,勾笔细劲如铁线,而点叶则用笔较拘谨,但温润沉着。后部之石则仅以墨笔渲染造型,加以苔点,颇显生机。整幅画景物前后衬托,错落有致,表现了端阳时节的江南风情。款署“嘉靖癸亥仲夏,包山陆治画并题”,陆治时年六十八岁。钤“陆治之印”白文方印、“包山子”白文方印。

清 余樨绘《端阳景图》

该画作以挺秀细润的笔法,将菖蒲、蜀葵、豆娘、蟾蜍和青蛙等动植物生动逼真地刻画出来:在日丽水暖的郊外,野花竞相绽放,各种植物蓬勃生长,青蛙、蟾蜍等动物在明媚的阳光中跳跃、飞翔,一派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

此图既然以“端阳景图”为名,画中的动植物自然与端午风俗有关。菖蒲为多年水生草本植物 ,有香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可防疫驱邪的灵草,与兰花、水仙、菊花并称为“花草四雅”。

此图上方所绘乃两只豆娘,有人误认为是蜻蜓。古代端午节这天,江南一带的妇女有佩戴豆娘头饰的风俗。它是用丝绢等材料做成仙、佛、虫、鱼、百兽之形,或八宝群花之类,固定在金银丝或铜丝金箔支架上,插于妇女发髻上。

《端阳即景图》是中国明代画家陆治的国画作品。该画为纸本设色,纵133.2厘米,横 64.3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陆治 (1496—1576),字叔平,江苏吴县(今苏州)人,因为居住在太湖的包山,号包山子,后隐扰携居码友在支硎山中。他是吴门派大家文徵明的重要门生,诗、文、书、画都有相当的造诣。“其于丹青之学,务出其胸中奇气,以与古人角,一时好称,几与文先生埒”。在花鸟画方面,与文徵明的另一个得意弟子陈淳同为明代大家;山水深受宋元人和文徵明影响而又能创立自己的风格。

《端阳即景图》中坡石用淡墨乾笔疏疏勾出,然后重点刻画萱草、蜀葵、石榴等花果。花叶均以勾花点叶法画成,勾笔细劲如铁线,而点叶则用笔较拘谨,但温润沉着。后部之石则仅以墨笔渲染造型,加以苔点,颇显生机。整幅画景物前后衬托,错落有致,表现了端阳时节的江南风情。款署“嘉靖癸亥仲夏,包山陆治画并题”,陆治时年六十八岁。钤“陆治之印”白文方印、“包山子”白文方印。陆治晚年清贫,居于支硎山下,种花自娱。若有好友佳客至,即设席花竹之间。此图所画即是端午节时陆治所植花木的芳姿。

清·任伯年 端午图

任伯年的《端午图》则素朴清雅,以直立的迟李槐艾草、菖蒲、蜀葵为主要表现对象,以地面上摆放的枇杷、蒜头为辅。寥寥几笔,韵味十足,似乎可见作者饮黄酒小酌的悠闲场景。端午节吃黄鱼是江浙一带的风俗,任伯年小酌的时候自然忘不了这一点。

清·罗聘 端午图 1795年作

此画所绘均为端午节常见之物,看似漫不经心,实则苦心孤诣。着色鲜丽,艳而不俗。

清·郎世宁 午瑞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这是一幅近似于欧洲静物画的作品,青瓷瓶内插着蒲草叶、石榴花和蜀葵花,托盘里盛有李子和樱桃,几个粽子散落一旁。图中的粽子、蒲草等物暗示此画是为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而绘制的。宫中档案说此图“端阳节备用”,表明当时宫廷也有端午使用菖蒲、艾蒿的习俗。

齐白石《五日吉祥》1943年作

端午节时令画。“五日节”家家挂艾叶菖蒲以僻邪驱瘴。艾叶偏倚右侧,左侧菖蒲又称蒲剑,画中数笔,以花青写之,浓墨勾茎,不失“剑气”。简单几笔便微妙地表现出棕子的棱角转折,浓墨乾笔写出棕绳,旁搭配造型简洁的酒壶、酒杯。

齐白石《端午》

齐白石 端午美味图 1953年作

此帧端午图作于1953年,已是白石老人最晚年之作。雄黄酒、咸鸭蛋、粽子、荔枝、樱桃,都是端午节应景之物,白石老人以少胜多,以寥寥几笔将之描绘得淋漓尽致,让人有酒温果鲜之感。此等形象,在前人画作中极其少见,他们代表了与普通人同乐同忧的东西,蕴涵着朴素的思想感情。

齐白石《端午》

一盘红樱桃、两个粽子,巧妙点出作品的主题。凸现出老人节日的欢愉及生活的热情,诗一般隽永感人。最精彩处当属散落盘外的三粒樱桃及右上角的款识,一下子将画面平正的布局激活了。

张大千 端午习俗 1979年作

款识:雄黄大蒜千年俗,簪艾悬蒲万户欢。祗有老夫枵腹坐,画符吓鬼近来难。古来午日俱画赤灵符,今无复见矣。六十八年午日戏作,八十一叟爰。

陈半丁 天中五瑞 图

唐云 端午即景

“夏月枇杷黄似桔,年年新果第一批。”“杨柳枝枝弱,枇杷对对香。”端午前后,正式江南名果枇杷成熟的季节,画家的笔下除了粽子,当然也少不了又好吃又好看的金枇杷。

图/朱屺瞻 《端午佳节》

端午当代画粽子作品欣赏

(作品排名不分先后)

国画 刘荫祥(天津)

国画 陈彦舟(福建)

《粽子樱桃》国画 余德水(北京)

国画 关兴庆(北京)

国画 关兴庆(北京)

国画 关兴庆(北京)

《端午趣意》国画 黎汝曹(广东阳江)

《粽子》水彩 曾杰(广东)

《粽情》水彩 谢杏衿(广东阳江)

《粽子》水彩 刘翔(陕西西安)

《粽香》水彩 卓华斌(广东阳江 )

《一见“粽”情·1》水彩 黄凤仪(广东台山 )

《一见“粽”情·2》水彩 黄凤仪(广东台山 )

插图《粽子》兰潇

插图《粽子》小冬

热点内容
新泰特产 发布:2020-09-14 19:00:13 浏览:505
适合开业的音乐 发布:2020-09-17 11:28:55 浏览:503
送男生十字绣 发布:2020-09-16 16:05:07 浏览:503
神秘商店皮肤赠送 发布:2020-09-16 15:38:37 浏览:503
手绘圣诞贺卡 发布:2020-09-16 14:48:57 浏览:503
青岛初中升学率 发布:2020-09-16 09:55:57 浏览:503
送妈妈的生日蛋糕图片 发布:2020-09-16 09:10:18 浏览:503
梦生日 发布:2020-09-16 18:24:33 浏览:502
纸礼物盒 发布:2020-09-16 15:55:47 浏览:502
wow角色定制 发布:2020-09-16 14:46:32 浏览: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