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扣的绒什么时候拿下来
1、端午节放到家门口的艾草什么时间扔掉
端午节放到家门口的艾草什么时间扔掉,应该扔在什么地方?其实端午采艾蒿,一般都不会是几棵,都会采回许多,然后找几枝挂在门窗上,用以很简单就是防止蚊虫进入,同时对空气也能有一个净化的作用,同时其它艾蒿要晾晒起来,晾干起来备用,一般等到夜晚来临,一家人围在一起在院子里纳凉之际,会在附近点燃这些艾蒿,其实也是驱赶蚊虫的意思,按理说这些都是烟,但是人闻过之后不会有任何不适,而且神清气爽,不怎么生病,这就是我们古人通过对生活的观察,总结出来的智慧。
端午其实还有一个标志,就是大家要习惯早起了,我们经常说“秋收冬藏”其实是鼓励人在夜里早休息,尤其是冬天不要起太早,那么从端午开始,就要开始鼓励人起早,外出活动,因为世间万物都活力四射,人也要相时而动,这一切都从端午这天开始的。
那么挂在门窗上的艾蒿,经过一段时间的晾晒,有的已经没有其独特的香味了,而且对于蚊虫的预防作用也会慢慢减弱,但是一般的家庭不会把它们取下了,有的虽然取下来,也不会扔掉的,而是会跟自己晾晒的艾蒿,放到一起,过去农村家里是没有纱窗的,而且睡觉也很少把窗子关严,为了预防蚊虫进入,都会在睡觉前点燃这些已经晾干的艾草,让屋子里充满其香味,既可以阻止蚊虫进入,还有助于人的睡眠。
其实端午插艾草也有讲究的,不过不是很严格,一般是将“天中五瑞”中的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和山丹等五种植物任选其中两到三种,通常是将艾草、菖蒲等用红色的绳子捆绑成为一束,然后悬挂在门上,或者是窗户边上就行。之所以会加入菖蒲,那是因为它是“天中五瑞”之首,并且叶片看起来很像一把剑,在民间它还象征却除不祥的宝剑,插在门口可以避邪。
其实端午的习俗还有很多,它只是开始改变生活习惯的开始,不是就这一次,过去每天都要点燃艾蒿驱蚊,只是因为现在很难找到了,再有就是年轻人也不愿意去采摘,最主要的原因是已经很难找到了,如今市面上销售的都是人工种植的,不管其作用如何,点燃后的烟还是有些呛人,况且燃烧后还会留下灰,对于喜爱睡懒觉的年轻人来说,是不能忍受的,所以人们才开始大量使用电子驱蚊草,总之都是化工原料。不仅把蚊虫熏的进不来,来人也熏的晕晕乎乎的,到底对人身体有没有害,也说不清楚,好在大家更多的是使用蚊帐,更加安全和保险,安装也方便。
2、端午节带绒线是什么意思
也就是五彩绳,是端午节吉祥物兼饰物,具有辟邪作用,兼有祈福纳吉的美好寓意。五彩绳源于我国古代的五行观念,由古代文身之俗演变而来。
端午节天地纯阳正气极盛,借助天地纯阳正气辟阴邪是端午节的重要习俗,在诸多辟邪习俗当中,以五色丝线系臂,曾是很流行的节俗。传到后世,五色丝即发展成许多种漂亮饰物,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2)端午节扣的绒什么时候拿下来扩展资料:
端午节系五彩线,是古老习俗。五彩线是端午节吉祥物兼饰物,具有辟邪作用,兼有祈福纳吉的美好寓意。仲夏端午飞龙在天,龙气(阳气)旺盛,百邪皆避,端午日是辟阴邪的吉祥日子,由此衍生了一系列的辟邪习俗,其中以五色丝线系臂,是端午辟邪习俗之一。
五色丝线源于我国古代的五行观念。中国古代崇尚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端午以五色丝线系臂,曾是很流行的节俗。
3、包粽子、系绒线、穿新衣……小时候的端午才真的是端午
小时候过端午节恐怕是我们小孩子最盼望的节日之一,赶得上过年。
早几天,奶奶妈妈就忙着包粽子。粽叶是爸爸哥哥在河边打的芦苇叶子,窄窄长长的,一大篮子拿回来,奶奶坐在院子里挑选,打理齐整,一扎一扎分好,清洗好放在大锅里,放满水开始煮,第一缕香味飘出来,我们就开始盼望。粽叶在水里格外绿,把整锅的水都晕绿了,青翠又安静。妈妈看着粽叶多少,确定淘洗多少糯米。
如销旁果有条件,就放花生米,花生米泡好搓掉花生皮,花生白白胖胖的跟糯米一起浸泡在水里。粽叶煮好拿出来放在大木盆里,放满清水,这就要开始包粽子。小小的我就蹲在木盆旁边看奶奶忙活。如果都像现在的条件,早就录了视频。可惜,奶奶的手艺如今已经失传了。
奶奶包粽子不用线扎不用细绳捆绑,先把三片粽叶层层叠好排开,用手一旋,形成一个漏斗,一点缝隙都没有。放进糯米和花生,一折一转粽子的雏形就成了,然后再用一片粽叶盖住“漏斗口”,顺着粽子形状把粽叶裹好。接着用麻包针穿过粽子把最后一片粽叶尖穿过针鼻,针穿过粽子,粽叶就像线一样也跟过去,粽子就被固定成四个棱角的严严实实饱满的样子,一点儿也不用担心漏米和松散。奶奶说裹得严实,米的香味就被粽叶紧紧裹住,粽叶香也会渗进米香里。
奶奶一边包一边唠叨:“你要学啊,等奶奶不得动,你也能吃到粽子。”
“妈妈怎么不学?”
“你妈妈学不会?”
有这么难吗?我跃跃欲试,小小年纪的我根本不懂什么叫“看花容易绣花难”。奶奶很乐意教我,奶奶什么都要教我,她觉得我以后得嫁人,得过日子。动了手才知道好难,就是那个“漏斗”怎么也挽不好,一遍一遍,奶奶直摇头:“看你是个机灵鬼儿,跟你妈一样!”
我不服气,可是没办法,我至今也没学会包粽子,奶奶九泉之下,也不知道今天她老人家有没有担心她的孙女儿吃不到粽子。
粽子包好了,放在大锅里,浸满水,灶堂里加柴开始煮,开了之后还要余火煨着。我早就等睡着了,也知道第二天一早准能吃到糯糯香香的粽子。
粽子煮透了,第二天早上才盛起来,浸在凉开水里,凉凉的才最好吃。
小孩子除了吃当然就是穿新衣玩花样。端午节满足小孩子所有的愿望。再怎么穷忙,端午这天妈妈一定会给我和哥哥买一身新衣,好在是夏天,衣服不贵。妈妈还会在街上捎带一扎绒线回来,那是我最喜欢的。
端午当天中午,小孩子要洗澡,洗完澡穿上新衣,妈妈会给我和哥哥脖子上手腕上脚腕上扣上五彩的绒线,可好看了!拾掇好,饭也顾不上吃,就要冲出去显摆,小伙伴们个个都穿新衣,扣绒线。手拉着手在日头下疯跑,一会儿就一身汗,小孩子怎么会怕热?女孩子怕弄脏新衣服、新凉鞋,会斯文些。跑一阵儿就约着去水塘边洗新穿的塑料凉鞋。那必须是偷偷的,如果哥哥回家告状说妹妹去水边玩,回家是要挨训的。
绒线得等到七夕节才能解下来的,妈妈说七夕节喜鹊会来葡萄架下衔走绒线去天河搭桥,桥搭好,晚上牛郎织女就能会面,到时候他们会在葡萄架下说悄悄话。这太让我神往了。我们女孩子个个都知道,约好一定要等到那一天。
绒线会掉色,会松,手腕脚腕脖子都被染了色,也舍不得拿,心里想着一定要让牛郎织女见面。可是,小孩子心性,能等到七夕?早就忘得一干二净。七夕,一点贡献也没者斗搜做也不觉得愧疚,依然三三两两约好一起乘凉,去葡萄架下听牛郎织女说悄悄话,他们的孩子也在吗?一直等不到,奶奶摇着蒲扇像赶蚊子一样赶我们这些小鬼回去睡觉。很晚了,早就没精神头了,奶奶说,你们在这里他们怎么好说话?赶紧回。
更小的小宝宝端午节还会戴上虎头帽穿上虎头鞋,还穿着红肚兜,我们也想抱一抱这些虎头虎脑的小虎头,大人可不敢松手。捏一捏虎头鞋上的虎须也是好的。
妈妈还会提前割一些艾回来,首历用红绳子扎了,端午那天挂在大门上。很香,妈妈说五月有毒,艾叶能驱毒驱邪。不懂呀,就觉得这也很美好。
端午还很忙,麦秸秆晒满场院,我们在麦秸秆场上追逐打闹,被麦芒扎了也不觉得痛。这是我们撒欢儿的季节,春节也很欢乐,可是冷,放不开手脚。
今天端午,妈妈打电话问粽子有吗?先生单位发的苏式粽子,长长的,被细线一道道捆绑得结结实实,各种口味的,咸肉蛋黄的,蜜枣的,豆沙的……没有一样有奶奶包的清爽好吃。婆婆今年包了粽子寄过来,是为给女儿中考送祝福的。准备什么好吃的?饭店吃的。其它再也没有节日的感觉了。
4、端午节扣绒有什么用处
1、扣绒线时打的结是很有讲究的,既要结实更要美观,不能随随便便打个活结或死结了事。至于到底是什么样现在已经记不清了,大致是蝴蝶结之类,只记得当年母亲扣的绒线是最漂亮的。常常以此向同伴们炫耀。
2、扣的绒线是不可以随便解下的,那样会桐贺不吉利。需要等到七月七才能剪下。剪下的绒线也不能随便扔掉,要把它们抛到自家的屋顶上,据说喜鹊会在一定时间把这些绒线叼走,到天空去搭起一座彩虹桥,好让牛郎织女能够相盯游会凯轮销。这样可以保证孩子以后平平安安。
5、端午节习俗
比较普遍的活动有以下种种形式:
1、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 ,“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2、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3、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在中国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还用香囊来表达爱意。
4、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5、悬钟馗像
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6、挂荷包和拴五色丝线
应劭《风俗通》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命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类似还有饮雄黄酒:此种习俗,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游百病:此种习俗,盛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习俗。
7、躲五
农历五月,酷暑将临,瘟疫毒虫滋生,古时称五月为"恶月"。并认为五月初五日是不吉利的日子。这一天父母要将未满周岁的儿童带到外婆家躲藏,以避不吉。
8、送时
中原地区端阳节到来之际,凡新嫁姑娘之娘家,在节前或节日里要给男方送草帽、雨散扇子、凉席等物以备防热防雨,故端阳节又称做“送时节”。
9、驱五毒
五毒是指蝎子、蜈蚣、毒蛇、虾螈、壁虎五种毒虫。"端阳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所以到端阳节这天人们便在门上贴上纸剪的五毒图象,以避其毒。有些地方还要把五毒图的头上再扎上一根针,表示要把它们钉死除掉。驱五毒反映了人们除害防病的良好愿望。
10、滚吃鸡鸭鹅蛋
全国各地均为流行。端午早晨,东北一带是由长者将煮熟的鸡鸭鹅蛋放在儿童的肚皮上滚动,然后剥皮让儿童吃下,据说这样做可免去儿童的肚子疼,实则为节日的一种嬉儿游戏。其它地区均以煮食为主,据说原为投入河水中饲喂鱼虾而拯救屈原,以免其尸骨被鱼虾所害,后演化为煮食纪念。
11、煮大蒜
大蒜是一种中药,味辛甘,能杀毒灭菌,熟食能清肠胃毒素,疏通血脉。端阳节早晨,全国大部分地区的习俗是煮食新蒜头,以疏通血脉,消毒灭菌。
12、破火眼
江苏南京一带端午节习俗。是日,在一碗清水里放适量雄黄,丢进两枚铜钱,全家人用此水洗眼,据说可以防治眼玻雄黄有杀菌灭毒的功效,这样做有一定的好处。
13、游百病
贵州地区端午风俗。端阳节这天男女老幼都要穿上新衣、带上食品到外面游玩一天,并在山间田野采集野花香草,晚上带回用水煮后洗澡。当地人称此举为游百病或洗百病,并认为这样做会使一年内吉利平安。
14、剪彩葫芦
用彩色纸剪成葫芦状,于端阳节倒贴于门首,取将毒气倒出之意。
15、饮雄黄酒
〔河北省〕
北平忌端午节打井水,往往于节前预汲,据说是为了避井毒。市井小贩也于端午节兜售樱桃桑椹,据说端午节吃了樱桃桑椹,可全年不误食苍蝇。各炉食铺出售“五毒饼”,即以五种毒虫花纹为饰的饼。滦县已许聘的男女亲家咸于端午节互相馈赠礼品。赵县端午,地方官府会至城南举行聚会,邀请城中士大夫宴饮赋诗,称为“踏柳”。
〔山东省〕
邹平县端午,每人早起均需饮酒一杯,传说可以避邪。日照端午给儿童缠七色线,一直要戴到节后第一次下雨才解下来扔在雨水里。临清县端午,七岁以下的男孩带符(麦稓做的项链),女孩带石榴花,还要穿上母亲亲手做的黄在鞋,鞋面上用毛笔画上五种毒虫。意思是借着屈原的墨迹来杀死五种毒虫。即墨在端午节早晨用露水洗脸。
〔山西省〕
解州端午,男女戴艾叶,称为“去疾”,幼童则系百索于脖子上,据说这是“为屈原缚蛟龙”。隰州端午,各村祭龙王,并在田间挂纸。怀仁县端午又名“朱门”。定襄县端午,学生需致赠节礼给教师。潞安府以麦面蒸团,称为“白团”,与粽子一起拿来互相馈赠。
〔陕西省〕
兴安州端午,地方官率领僚属观赏竞渡,称之“踏石”。兴平县端午以绫帛缝小角黍,下面再缝上一个小人偶,称为“耍娃娃”。同官县端午以蒲艾、纸牛贴门,称为“镇病”。
〔甘肃省〕
静宁州端午摘玫瑰以蜜腌渍为饴。镇原县端午赠新婚夫妇香扇、罗绮、巾帕、艾虎。子弟并邀集父兄宴请师长,称为“享节”。漳县端午,牧童祀山神。积薪丘,在鸡鸣前焚烧,俗称“烧高山”。 庆阳端午,挂香包。
〔江苏省〕
嘉定县端午,不论贫富,必买石首鱼(俗称鳇鱼)煮食。仪征县也有“当裤子、买黄鱼”的俗谚。南京端午,各家皆以清水一盒,加入少许雄黄,鹅眼钱两枚,合家大小均用此水洗眼,称为“破火眼”,据说可保一年没有眼疾。武进有夜龙舟之戏,晚上在龙舟四面悬上小灯竞渡,且有箫鼓歌声相和。
〔四川省〕
石柱有“出端午佬”的习俗。由四人以两根竹竿抬起一张铺有红毯的大方桌。毯上用竹篾编一个骑虎的道士。敲锣打鼓,街游行。旧时,川西还有端午“打字子”的习俗。是日,成都人皆买李子,于城东南角城楼下,上下对掷,聚观者数万。光绪二一年(一八九五年)因掷李与外国传教士发生衡突,此俗因而停止。乐山、新津等地端午赛龙舟时,还举行盛大商品交易会。
〔淅江省〕
桐卢县乡塾之学童,端午节具礼于师长,称之“衣丝”。医家则于午时采药,相传此日天医星临空。
〔江西省〕
建昌府午节用百草水洗浴,以防止疥疮,新昌县以雄黄、丹砂酒中饮之,称之“开眼”。
〔湖北省〕
黄岗县端午节巴河镇迎傩人,花冠文身,鸣金逐疫。宜昌县端午竞渡,但以五月十三、十四、十五三日特盛。五月十五又称“大端阳”,食粽、饮蒲酒,例同端午。
〔湖南省〕
攸县端午,孕妇家富者用花币酒食,贫者备鸡酒,以竹夹楮钱,供于龙舟之龙首前祈求安产。岳州府竞渡以为禳灾、去疾。又作草船泛水,称为“送瘟”。
〔福建省〕
福州端午旧俗,媳妇于是日以寿衣、鞋袜、团粽、扇子进献公婆。建阳县以五日为药王晒药囊日,人家皆于此日作酱。上杭县端午用小艇缚芦苇作龙形戏于水滨,称为竞渡。仙游县端午竞渡后,献纸于虎啸潭,以吊念嘉靖癸年戚继光于此溺兵。邵武府端午节前,妇女以绛纱为囊盛符。又以五色绒作方胜,联以彩线,系于钗上。幼女则悬之于背,称为“窦娘”。
〔广东省〕
从化县端午节正午以烧符水洗手眼后,泼洒于道,称为“送灾难”。新兴县端午,人家各从其邻近庙宇鼓吹迎导神像出巡。巫师并以法水、贴符驱逐邪凡魅。石城县端午,儿童放风筝,称为“放殃”。
(台湾省)
台湾地处亚热带,早期来自大陆的移民多无法适应这里的气候,死于瘴疠时疫者,时有所闻。因此,端午这个以驱疾避疫为基本精神的节日,便显得格外重要。
6、端午节不能洗澡吗
可以洗澡、传统说法今天端午节给小孩和家人洗澡可以去晦气、用艾叶煎水洗澡可以趋蚊防痱。
端午节有很多习俗,而且地域不同习俗也各有差异。有的地方兴赛龙舟,有的地方要插艾草,有的地方需佩戴香袋,还有的地液乎明方过端午节那天喝雄黄酒、
端午节这天孩子们洗澡与平时洗澡大不相同。这天早上,各家的母亲带着孩子,个个提着个篮子,趁着露水未干,村里村外去采各种植物的叶子。像柳树叶、洋槐树叶、椿树叶、桑树叶,还有地上的各种草,反正只要是植物都可以采。不过其中有两样东西最重要,也是不可缺的,那就是菖蒲与艾草。
接近中午时,母亲们就把这些叶子洗尽,然后放到一个大锅里,添上一锅水,再放进去几个鸡蛋和蒜头,就可以点火烧了。锅开了,鸡蛋熟了,洗澡水也就好了。
待水冷却后,母亲们就用这水给孩子们洗澡,人们都叫它“百草浴”。据说,用这种水洗澡,不但可以治疗多种皮肤病,还可预防多种疾病的发生,增强孩子们身体的抵抗力。
(6)端午节扣的绒什么时候拿下来扩展资料
澡洗好后,孩子们就可以穿父母早已准备好的新衣服啦。接下来就是扣绒线,扣绒线的部位多少一般根据年龄而定,婴幼儿的脖颈,两个手腕脚腕都要扣。稍大点的孩子扣两个手腕就可以了。
据说扣上的这个绒线不能随意拿掉,一直到阴历六月初六才能取下来,扔在屋顶上,等到7月初7,喜鹊就会衔去为牛郎织女搭鹊桥。
一切都就绪了,孩子们就可以吃锅里剩下的鸡蛋和蒜头啦,大人也要吃,吃了这些用百草煮过的鸡蛋和蒜头,可以消百病,保健康。
端午节的习俗虽然很多,不过都离不开辟邪、平安、健康这些元素,反映出顷野人们渴望平安健闹告康的美好愿望。有一些虽然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但是据中医专家说,我们这儿的“百草浴”祛百病、保健康的说法还是很有科学依据的。
7、端午节五色线带多久取掉
端午节五色线带到6月6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