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和端午节关系怎么样
1、端午节和屈原有什么关系?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有多种传说,比如:伍子胥被投钱塘江、曹娥救父投曹娥江、屈原投汨罗江等,端午节蕴含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
“有棱有角,有心有肝。一生清白,半世熬煎”。人们总会把它和屈原、龙舟、粽子联系在一起。端午节、粽子就是为屈原而设,实则并不然。早在屈原诞生之前,吃粽子和端午节即已存在,是屈原这个文化符号将粽子、赛龙舟、端午节等已有元素聚合在一起,为农历五月初五增添了新的含义,使得古老的节日沿袭千年,久盛不衰。
“五月五,是端阳……龙舟下水喜洋洋。”南朝梁代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以及《隋书·地理志》都称端午节龙舟竞渡与纪念屈原相关,各地百姓比较采信为纪念屈原的说法。不论是何种说法,其文化核心都源于人们对生命、生活的热爱和强民爱国意识。
“唯其中国人民愿意把他们这样一个重要的节日转让给屈原,足见屈原的人格,在他们生活中,起着如何重大的作用。也唯其远在屈原死后,中国人民还要把他的名字,嵌进一个原来与他无关的节日里,才足见人民的生活里,是如何的不能缺少他。”闻一多说道。
全国各地、不同民族都有各自的端午习俗和传说。这些传说不一定都是真实的,但它们是民众集体的想象,传承着人们祈求平安的美好心愿和对先贤圣人的真切追思。
端午节的起源
端午节本是午月午日节,有时还突出它的正时是在午时,所以也叫重午节。据黄石考证,自先秦至两汉,端午的日子每年变动,随干支纪日而定在五月的第一个午日,端午之名由此而生。由于用干支表示的节日不便记忆,逐步被数字日期所代替。后来端午一般固定在五月初五。
端阳节应该源于夏至。“仲夏端午。端,初也。俗重五日与夏至同。先节一日又以菰叶裹粘米,以栗枣灰汁煮,令熟,节日啖。”从《风土记》中,可以体现出端午节和夏至的习俗逐渐融合,食粽逐渐称为端午节的文化习惯。
在民间,有些地方认为,端午节是农历五月五日,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所以它又名“重午节”或“重五节”,也有些地方叫“五月节”。
以上内容参考 光明网-端午冷知识:与屈原啥关系?只能“祝安康”吗?
2、端午节和屈原有什么关系
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端午节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在民俗文化领域,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 ,“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湾开始举行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在香港,也举行竞渡。
此外,划龙舟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等及英国。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1991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中国湖南岳阳市,举行首届国际龙舟节。在竞渡前,举行了既保存传统仪式又注入新的现代因素的“龙头祭”。 “龙头”被抬入屈子祠内,由运动员给龙头“上红”(披红带)后,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即点晴)。然后,参加祭龙的全体人员三鞠躬,龙头即被抬去汩罗江,奔向龙舟赛场。此次参加比赛、交易会和联欢活动的多达60余万人,可谓盛况空前。尔后,湖南便定期举办国际龙舟节。赛龙舟将盛传于世。
3、端午节与屈原到底有什么关系
端午为阴历的五月初五,是中国重要的节日之一。在广为流传的说法中,屈原和端午节有直接的关系:战国时期,楚国左徒屈原因得楚怀王的信任,而深受同事上官大夫的嫉妒。上官大夫损招迭出,致使屈原被楚怀王疏远,并被罢官流放。屈原痛心楚怀王被谗言媚语蒙蔽了眼睛,致使正直的君子被朝廷所不容,郁闷之下,写出了长诗《离骚》。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都城,屈原肝肠寸断,于是在五月初五这一天,写下《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自尽。
屈原投江自尽的消息传来,汨罗江畔的居民无不为之失声痛哭。他们在第一时间驾着各自的小船赶到江里,盼望能找到屈原的遗体。为了能最大限度地保护屈原的遗体不被水中的鱼蛟吞食,他们想到了补救方案--往江中大量投放食物,以求吃饱了的鱼蛟等江中动物放过屈原的遗体。从此,端午节成为重要节日,直到今天。
4、屈原和端午节有什么关系
楚国诗人屈原在端午节抱着石头跳汨罗江自尽了,后来人们把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将屈原与端午节联系在一起,主要是要树立屈原这个典型,让老百姓领会忠君爱国的思想。统治者高屋建瓴,皇帝虽然换了几十个,但是纪念屈原是每个朝代都要坚持的。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城攻破的噩耗后,万念俱灰,投入了滚滚激流的汩罗江。百姓们,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尽,都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这个风俗日后演变成为端午节目赛龙舟,人们纷纷拿出家中的粽子、鸡蛋投入江中,以此想让鱼吃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尸身。从此以后,每年五月初五,在屈原投江的日子,老百姓都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喝雄黄酒,以此来纪念诗人屈原,端午节的风俗就这样的被人们流传下来。
5、端午节和屈原有什么关系
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说法其实是有很多人质疑的
首先了解下屈原是谁,屈原是战国时期的楚国人,因为楚国被秦国所灭,失去祖国的屈原选择
投江自杀,以身殉国
而端午节的习俗是将粽子投入江河中,以及划龙舟,现在最普遍的说法就是将粽子投入江中让
鱼虾去吃粽子,不要吃屈原
不过像苏州这边的习俗,端午节则是和伍子胥挂钩的,说端午节是纪念伍子胥的
但是据学者考证,端午节的起源要早于屈原之前的,是正统的汉族节日,粽子投江是祭祀龙神
而划龙舟同样与龙有关
而将端午与屈原绑定在一起的典籍出现在南朝,这时候距离屈原的时代已经有七百年左右了
其实现在很多东西都很难去找到真实的情况究竟是怎样了,比如青龙偃月刀,说道这个大家都
会说这是关羽的武器,但实际上这个词汇在宋朝才出现,但是我们并不需要那么就较真对不
对?
6、屈原与端午节有什么关系?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午日节、浴兰节、女儿节龙日等等。
说起端午节,大家最容易联想到的就是忠臣屈原。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其实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很多,纪念伍子胥说
;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
但是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从这个角度来讲屈原和粽子的关系远远大于屈原和端午节的关系。
总而言之,端午节虽然不是起源于屈原,但是屈原对端午节的传承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7、端午节和屈原有什么关系30多个字概括全文
端午节和屈原的关系:楚国诗人屈原在端午节抱着石头跳汨罗江自尽,所以后来人们把端午节作为了纪念屈原的节日。
端午节的习俗是将粽子投入江河中,现在最普遍的说法就是将粽子投入江中让鱼虾去吃粽子,不要吃屈原。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主要有四种,其中以源于纪念屈原的传说流传最广。
(7)屈原和端午节关系怎么样扩展资料:
1953年,在屈原逝世2230周年之际,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楚辞之祖”,楚国有名的辞赋家宋玉、唐勒、景差都受到屈原的影响。
屈原墓有两处。一处是位于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凤凰山屈原故里景区内。屈原墓重建于清道光七年(1827年),1976年兴建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时搬迁到秭归老县城向家坪。2006年因三峡工程兴建,湖北省文物部门复建到凤凰山上,以恢复其历史原貌。
另一处位于湖南汨罗市城北玉笥山东5公里处的汨罗山顶。因在2公里范围内有12个高大的墓冢,这些墓冢前立有“故楚三闾大夫墓”或“楚三闾大夫墓”石碑,相传为屈原的“十二疑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