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为什么要包四角粽
1、端午节为什么要包粽子来历
端午节包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的思念之情。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有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森兆念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
另有一个关于粽子的由来的版本,是说屈原生前正直,是他的政敌在江中追赶他的小船,将他杀害后,装在麻袋中深入江底。为了掩饰罪行,伪作了“怀沙”一篇遗文,传言屈原是自杀。但老百姓心中有数,于是也有了端午节,划船是暗示。
端午节,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习俗主要有划龙舟、祭猜纤龙、采草药、挂艾草、打午时水、洗草药水、拜神祭祖、浸龙舟水、吃龙舟饭、食粽子、放纸龙、放纸鸢、拴五色丝线、佩香囊等等。作为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此困
2、【端午】粽子为啥都有个“角”?
端午节又来了,你都知道有哪些习俗?说几个高冷的先: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吃五毒饼等;再说几个亲民的:悬挂菖蒲、艾草,赛龙舟,以及最最熟悉的吃粽子!
今天和大家一起研究的就是这个粽子话题,世界上最早的粽子是什么样子?粽子的形状是怎么进化的?粽子应该怎么吃?
粽子为啥都有“角”?
粽子的馅料变化多样、甜咸不一,但外形却都是惊人的统一:带角!这仅仅是为了好包扎吗?当然不是,其实粽子的形状是有来历和寓意的。
端午节吃粽子祭祀屈原是流行的说法,粽子作为祭祀用品是一种包含着特定内容的吉祥物。传统的粽子大都有角,粽子的祭祀功能即来自于外形上的角。
动物的角尤其家畜牛的角,很早就是古人崇拜的灵物,并被用作祭祀神灵以祈年求丰。有关古人以动物的角作祭祀的可靠记载,最早可以追溯至周代。粽子的外形来自于对动物的模仿。
《礼记·王制》说:祭天地之牛角茧栗,宗庙之牛角握,宾客之牛角尺。意思是说,祭天地所用的牛角如茧栗,宗庙祭祀用的牛角长度不出把,宾客所用牛角尺把长。牛角作为灵物,不仅用于祭祀,也用于宾客宴席的祝福。《诗经·豳风·七月》说:称彼觥,万寿无疆!这是用兕牛角杯来举杯畅饮祝福。可见,上古祭祀神灵所供奉的牺牲,往往以角为贵,角是人神沟通的灵物。
早期的粽子角黍,制成角形,正是对动物角的模仿。这种模仿的意义就在于赋予粽子以祭祀的功能。由此,制成角形的粽子就与动物的角一样成了沟通人神的灵物。
而最早的粽子“筒粽”却不是“多角”的。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用竹筒装米,投江祭奠。
世界各地的粽子都啥样?
粽子品种各异,而且各地的风味也各不相同,主要有甜、咸两种,还有一头甜一头咸、一粽两味的“双拼粽”。这些粽子均以佐粽的不同味道搭缓,使得粽子家族异彩纷呈。
先看看最大的粽子:广西壮族出现过最大的粽子,它是将芭蕉叶垫在一个特大的方形笼格中,内放50公斤淘净并拌有酱油的糯米,再拌入一只去皮骨、切成小方块的猪腿的肉,面上复一层芭蕉叶,隔水蒸熟,这种粽子壮族人叫“口粽粑”,可供一家三口吃两个月。
再看看最小的粽子:在上海一些酒楼饭馆中,宴席点心供应“迷你粽”,小得象手指一般,每50克糯米加4小块火腿,可包4只小粽子,白线缠绿叶,玲珑淡雅。看到这样的粽子,你还舍得剥开吗?
其实早在古代时,我国制作粽子的技术就传到了国外,因而世界上许多国家也都有吃粽子的习俗。
朝鲜的粽子被称为“车轮饼”。人们把鲜嫩的艾叶煮后捣碎加在米粉中,再做成车轮形状,吃时味道可口。
菲律宾人喜欢包长粽子,风味与中国浙江一带的粽子不同。粽子还是菲律宾人过圣诞节必不可少的食品。
印度尼西亚人对粽子馅特别讲究,常用鲜肉末加香菇、葱做粽馅。吃时香滑可口,多吃不腻。
哥斯达黎加的粽子是用经过特别加工的带粘性的玉米粉为主要原料,配以鸡没衫肉、牛肉、胡萝卜、土豆等,有的还浇上牛肉汁,然后用新鲜的芭蕉叶包成扁方形。
墨西哥人也有吃粽子的习俗,他们把粽子称为“达玛尔”。主料是粗颗粒的玉米面,用肉片和辣椒作馅,用玉米叶子或香蕉叶子包成,别有风味。有“粽子节”以欢庆玉米丰收,在节日中,家家户户用芭蕉叶包玉米和牛肉、鸡肉、胡萝卜、土豆、辣椒等煮熟后食用。
秘鲁人是在圣诞节时吃粽子,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边欢庆圣诞节,边吃粽子,甚至已出嫁的女儿也赶回娘家,再尝娘家粽子的风味。
那么,粽子应该怎么搭配吃?
咸鸭蛋
端午午餐有吃“十二红”的说法,顾名思义就是十二道红颜色的菜,咸鸭蛋因其蛋黄鲜红,被列入“十二红”之一。
茶
茶具有解甜和解油腻的作用,特甜的粽子,如枣泥、豆沙等,可以配薄荷茶、绿茶,能增进葡萄糖的代谢,清热去腻;比较油的粽子,如鲜肉、火腿、香肠等,配普洱茶、菊花茶、山楂茶,帮助消化。
木瓜、菠萝
木瓜、菠萝清甜消食,缓解吃完粽子后嘴里油腻的感觉,这种吃法既美容又助消化。
食用菌
吃肉粽时最好搭配些清口的汤类,如香菇汤、紫菜汤,因为香菇和紫菜有去油、解腻、排毒的功效,如果再搭配着吃些黑木耳、洋葱、菠菜等,枯枝腔就不用担心胃肠的问题了。
小菜、沙拉
无论是粽子还是包子、艾叶粑,都属于容易让人产生油腻饱胀感的食物,所以不要辅以大鱼大肉,最好配上清粥小菜或水果沙拉。
最后来讨论一个严(si)肃(bi)的问题,粽子到底是甜的还是咸的?
在南北两地在豆花问题上,甜咸口味的对立,一到端午节粽子问题上却瞬间就扭转过来,先前的北咸豆花党马上转变为北甜粽子党,而南甜豆花党则转变为南咸粽子党。
在粽子的口味问题上,也有南北差异,北方人喜欢吃甜棕,而南方人喜欢吃肉棕。有网友说粽子就应该是红豆、蜜枣味的好吃,不认同的网友则认为“粽子就应该是咸的”。甜味粽子加入糖浆或砂糖、红糖、红枣、甜豆沙等甜味食品调味,咸味的粽子有咸火腿、咸肉、蛋黄等材料。
但是现在的“重口味粽子”越来越多,潮汕手工双烹粽、顶级猫山王榴莲粽、混合着芝麻油火麻仁的巴马长寿粽……有抽样调查数据还显示,重口味粽子吃货最多的地区分别是:广东、福建、上海、北京、成都。其中,八成重口味粽子吃货都是女性。
那么追根到底,粽子在发明之初,到底是什么口味的?唐朝时,人们用白米包粽子,无所谓甜咸。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明朝时粽瓤又出现了蜜枣豆沙、猪肉细茸等新馅心。这时粽子才出现荤素甜咸之分。等到了清乾隆时,又出现火腿粽子等新品种。此后社会越发展,粽子的口味越多,放啥的都有,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吃不到的口味。说不准哪天,粽子也能下火锅了!
甜党咸党唇枪舌战、互不相让,其实最理想的解决办法是:等咱有钱了,来一份甜的,再来一份咸的!
3、端午节为什么要包粽子来历
端午节要包粽子来历是:为了纪念屈原。
端午节为什么吃粽子,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现在已经成为了我国的传统文化,端午节吃粽子主要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就是为了表示人们对屈原的怀念和崇敬,下面我们来看看端午节吃粽子的故事,在《史记》的记载中,人们可以了解到。
屈原是楚国的大臣,屈原一心想着联和齐国对抗秦国,然而,屈原的想法却遭到了反对,最后屈原遭遇陷害,被贬黜,在流放期间,当屈原得知楚国被秦国攻破之后,伤心欲绝,抱石投汨罗江;楚国的老百姓都悲痛万分,为了不让屈原的尸体,遭到鱼虾的侵蚀,人们都自发的向江中投粽子,就这样年复一悉租年,慢慢就发展成了端午节一定要吃粽子的习俗。
屈原简介:
屈原,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宜昌),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裂伏治家。屈原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因遭贵族排挤诽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楚国。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楚辞之祖”,楚国有名的辞赋家宋玉、唐勒、景肆陆携差都受到屈原的影响。屈原投江自尽的日子相传是农历五月初五,即端午节。端午节最初是中国人民祛病防疫的节日。便演变成了中国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
4、端午节吃粽子几个角
三角形、四角长粽、多角粽。
粽子古称“角黍”,以档亩败有尖角形似行颤粽榈叶心和用黍米耐森为原料而得名。“角”字上方像刀,代表人们对于疾病的抗争,希望通过形状起到趋吉避凶,平安健康的寓意。
端午节人们希望通过饮食,驱暑防毒,因古时多就地取材,逐渐演变为更具地方特色的粽子如北方蜜枣粽、嘉兴肉粽、贵州灰粽,外形也从单一的圆锥形变化为三角形、四角长粽,多角“狗头粽”等多种形状。
(4)端午节为什么要包四角粽扩展资料
民间传说吃粽子是为纪念屈原,传说粽子是为祭奠投江的屈原而传承下来的。粽子种类繁多,从馅料看,北方有包小枣的北京枣粽;
南方则有绿豆、五花肉、豆沙、八宝、火腿、冬菇、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广东咸肉粽、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2012年粽子入选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二集《主食的故事》系列美食之一。
5、端午节吃粽子,为什么是四角?
1
6、为什么端午节要包粽子
端午食粽是是中华民族民间节日端午节的传统习俗。根据史书记载,吃粽子源于春秋战国,人们为纪念楚国大夫屈原而逐渐流传下来。
历史典故:
关于粽子最早的记载是1600年前西晋新平太守周处所写的《风士记》云:“仲夏端午,烹鹜角黍。”
南朝梁文学家吴钧在《续齐偕记》中说:“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遂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于是以讹传讹,相沿成俗。可见人们对忠义之士感情之弥笃了。粽子并非源自祭奠屈原之死,它的起源说法很多。
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7、为什么端午节要包粽子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橡芦菰叶(茭白叶凯胡)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盯如拦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