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老虎衣是哪里的
1、布老虎的由来
布老虎起源于虎图腾崇拜。原始社会,风雷闪电,猛兽出猛誉没,人类自身的脆弱,强大的老虎被人们看作是世界上的强者。
而老虎不仅勇猛无敌,而且对自己的幼崽特别保护,民间有“虎毒不食子“的说法。因此,人们把虎作为生命保护神和繁衍生育之神。布老虎以双头虎枕为多见,是崇虎习俗在民俗中的表现形式,其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双头虎枕是一个象征阴阳相合的母体,可以祛灾,保护娃娃的平安。而单头虎、直卧虎等则是作为全家保护神的镇宅图腾虎类型。
(1)端午节老虎衣是哪里的扩展资料:
相关传说
布老虎主要产地集中在山东、河南、山西、陕西四省。在山东17市均有流传,尤以潍搜档坊、临沂、滨州、胶州、济宁、枣庄最具特色。有关布老虎起源的传说,各地都有很多不同的版本。
比较一致的说法是据《山海经》记载,相传在东海渡朔山上有一棵树枝弯曲伸展三千里的大桃树,一直伸向东南方的鬼门,山洞里的鬼神都要由此出入。树下有兄弟两个神将把守,名叫神荼、郁垒,两人力大无比,技艺高强。
兄弟俩驯服了山上的虎群,命令它们看管好桃树。通过他俩的辛勤劳动,桃树长得枝繁叶茂,眼看着桃子就要成熟了,一群恶鬼冲上山来,企图抢摘桃子。兄弟俩指挥着群虎与群鬼世知乱拼杀在一起,哥哥用桃木棍将鬼击倒,弟弟用苇绳将鬼绑住。
打翻一个,捆住一个,虎便吃掉一个!不一会儿就消灭了大部分的恶鬼,剩下的恶鬼见势不妙,狼狈逃去。战斗胜利了,神荼、郁垒的名字传遍了人间。老虎的名气也随之大震,成为百兽之王、恶鬼的克星,是坚强、勇敢的象征,被祖先视为神兽。
此外,在民间方言中,“虎”与“福”谐音,有赐福、镇宅、生财等文化内涵。因此,虎形器物常被人们用来避邪。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布老虎
2、端午为啥穿老虎衣 端午为什么穿老虎衣
1、每到端午时节禅巧薯,人们除了赛龙舟、裹粽子等活动外,外婆和舅舅还有一项贺者重要任务,就是为新出生的小外甥准备虎头帽、老虎衣,由外婆在端午节前,送到女儿家。
2、到了端午节那几天,家宽肆家户户都给小孩子戴上虎头帽、穿上老虎衣。 戴虎头帽寓意: 人们在自然力和自然现象面前软弱无力,对疾病不了解,认为是妖魔鬼怪在作祟,为了驱魔辟邪,就用虎头帽、老虎衣的“虎”来抵抗无形的魔。 在传统观念里,虎被当作一种瑞兽,可以镇邪、驱邪,所以民间流行戴虎头帽、穿老虎衣来躲避五月之邪。
3、苏州端午节有什么风俗
苏州端午节有佩挂香囊、悬挂菖蒲、穿五毒衣、兰汤沐浴的风俗。
1、佩挂香囊。端午节,苏州风俗要戴香囊。吴中风俗历来竞尚丽巧,旧时绣制香囊是一项极重要的女红,每到端午节前夕,闺阁女子媳妇妯娌们就要早做准备,在自己做好的香囊上设计好新奇的文饰,再巧加刺绣。
2、悬挂菖蒲。菖蒲是有说法的哦,尖尖的菖蒲叶,喻为剑;上面绑个大蒜头,喻为榔头。大概的意思就是说,防止大鬼小鬼进屋里来。买回来的菖蒲,按照老苏州宁的做法需要用一小块红纸包扎一下,然后用绳子挂在门口。现在省事了,就直接拿红色塑料绳捆住,挂门口。
3、穿五毒衣。苏州的端午节有个很重要的习俗,就是给七岁以下的孩子穿上印有老虎图案的“五毒衣”,同时还要挂上装满艾草、菖蒲等植物的香袋、穿上虎头鞋。由于端午节通常在农历五月份,而这时苏州地区即将进入梅雨季节,天气湿热,蚊虫出没,人也容易长一些痱子、疖等,而孩子抵抗力差,给他们穿戴这些衣服配饰,主要是希望孩子不受感染,寓意孩子身体健康。
4、兰汤沐浴。和穿五毒衣一样,兰汤沐浴也是一种寓意健康的习俗。每到端午节,人们都会用艾草、菖蒲等几十种花草和药材,泡制后用汤水沐浴,洗过之后据说可以达到蚊虫不侵的效果。这一习俗在全国各地都有,但只有在江南一带,才被称为“兰汤沐浴”,体现出一种江南地菖蒲、艾草、野蓬,还有大蒜头,区更为精致的文化特点。
4、天津端午节风俗
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扮汪野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端午。
端午节是普天同庆的节日,全中国的人好像都在吃粽子。但每个地方有每个地方的风俗,总有一些特有的习俗与我们不同,天津也不例外。下面就跟我一起看看吧:
🌹💕天津端午节风俗之一:额间抹雄黄💕🌹
端午节时,天津人额间抹雄黄来驱邪避害的习俗。古人认为雄黄“善能杀百毒、避百邪、制蛊毒,人佩之,入山林而虎狼伏,入川水而百毒避”。由于小孩不便饮用雄黄酒抹七窍,所以,在端午节这天,人们就用雄黄酒涂在小孩儿的耳、鼻、额头、手、足等处,并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额纹,又虎为兽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镇邪。
额间抹雄黄寓意孩子们身体健康、平平安安;为孩子驱除灾害、瘟疫,象征着喜庆、吉祥。山西《河曲县志》云:“端午,饮雄黄酒,用涂小儿额及两手、足心,谓可却病延年。”
🌹💕天津端午节风俗之二:食五毒饼💕🌹
老天津卫曾经有一项端午风俗,即食五毒饼,天津人还要吃五毒饼,五毒饼是人们为端午节特制的一种圆形糕点,其实就是玫瑰饼,将五毒(蛇、蜈蚣、蝎子、蜘蛛、蟾蜍)的图案印在小饼上或用模子做出五毒形状来也曾是天津人端午节走亲访友互相馈赠的常见礼物。
在传说中是变化自元末第四十二代天师亲笔书写的厌胜符,吃了能够驱邪避疫,但是早于有中文记载前,外国传教士已经在天津观察到与五毒饼相似的天中节风俗食制。天中节在五月五日端午节的午时。这种在五月五日驱邪避疫的厌胜风俗,可以上溯至汉代以前。而能够吞服的厌胜符则是宋代被称为书天地的天师秘法。从宋代开始,书天地的天师符往南北两个截然相反的方向流传,演变成清末天津端午节的五毒饼习俗。
🌹💕天津端午节风俗之三:佩香囊💕🌹
端午节也称“浴兰节”,佩香囊也是天津人的陵悔端午习俗之一,将具有芳香开窍效用的中草药如苍术、藿香、吴茱萸、艾叶、肉桂、砂仁、白芷等制成药末,装在特制的布袋中,佩戴在胸前、腰际、脐中等处,具有清香、驱虫、避瘟、防病的功能。也可以挂在车里、家里。我国民间自古就有“戴个香草袋,不怕五虫害”的说法。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三国魏朝繁钦在《定情》中诗云:“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后。”唐朝同昌公主的步辇缀五色香囊,每出游芬香满路。由于奇特香料多来自外国的贡品,朝廷还把香囊作为赏赐之物。佩带香囊之俗,也在民间盛行。“榴花角黎斗时新,今日谁家酒不樽。堪笑江湖阻风客,却随蒿叶上珠门。”这首古诗是描述当时人们欢度端午佳节的习俗。
🌹💕天津端午节风俗之四:戴老虎搭拉💕🌹
天津人口中的“老虎搭拉”是一种端午节的民俗饰物,是手工布艺制作的老虎、粽子、笤帚、葫芦等,用丝线穿缀起来的挂件,这种布艺制品用五色丝线缝制,内部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等辛香草药填充,在夏日可起到驱虫避瘟作用。
旧时,每逢端午节,家中的妇女就要把手缝的“老虎搭拉”系挂在孩子的衣领后面,为的是驱邪辟祟,一生平安。现在会做“老虎搭拉”的人少了,只有极个别的老人会做,比如我三姑,自从有了我家宝贝后,每年三姑姥姥都会新手给孩子做一个“老虎搭拉”,图个喜庆、吉利。
🌹💕天津端午节风俗之五:插艾草💕🌹
天津传统的端午民俗中,趋福避邪的内容比较多,插艾草是重要一项,天津人叫蒿子。艾有香气,厅喊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所谓门悬艾叶菖蒲,就是指以菖蒲、艾条插于门楣或悬于堂中。
在端午节布置种种可驱邪祛病的花草,来源亦久。人们把插艾草和菖蒲作为端午节重要内容之一。如挂艾草于门,《荆楚岁时记》:“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这是由于艾为重要的药用植物,又可制艾绒治病,灸穴,又可驱虫。五月艾含艾油最多,(此时正值文生长旺期)所以功效最好,人们也就争相采艾了。往往会在家门口挂几株艾草,由于艾草特殊的香味,人们用它来驱病、防蚊、辟邪。
端午节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对过去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也是面向未来的节日。通过开展各种习俗活动,将文化传承融入节日之中,让孩子们在每年的端午重温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感受伟大爱国诗人人格的高尚,增强民族意识与传承文化的使命感。
5、镇江人有什么风俗
镇江的风土习俗:
1、端午节时镇江人吃棕子还要食“十二红”
“十二红”其实是一个统称,不一定要凑足十二样,但有“几红”必不可少:
(1)炒苋菜——镇江民谚“五月紫苋鲜,端午来尝新”,炒熟的苋菜,汤呈红色,加上大蒜瓣,红白相间,清香四溢。
(2)煮黄鱼——镇江民谚“端午黄鱼最称美,风味胜过鱼回鱼鲜”,鱼肉滑润,嫩白细腻,吃在嘴里别有滋味。
(3)咸鸭蛋——镇江儿歌“巴巴掌打到五月五,粽子咸蛋过端午”,端午的咸鸭蛋,新腌不久,蛋白如玉,蛋黄油润,淡淡咸味,鲜美可口。
2、端午节饮用雄黄酒
饮雄黄酒,是端午节的习俗之一。雄黄酒,用以驱虫解五毒,小儿涂于头额、耳鼻、手足心, 并洒启袜墙壁间, 以法诸毒。起源于镇江《白蛇传》,即是以雄黄酒解蛇虺诸毒,而现白蛇原形。
以往的雄黄酒,现在在镇江应演变为镇江的恒顺老酒。
3、正月“上金山,拾金子”
老镇江有“上金山,拾金子”的说法,沿着西津渡那条充满辙印的古街,骑驴上金山,自然别有一番趣味。据传,旧时也有到云台山财神庙进香的习俗。此外,满大街还能看到“迎财神”的民俗表演。
4、新年头一天吃红枣茶和汤圆
正月初一,很多镇江人习惯早餐时吃红枣茶和煮汤圆,即取“早发”“元通”的意思。汤圆一般是用糯米粉搓而成,馅心有脂油白糖、枣泥、豆沙、菜肉,等等。年初一至初二,一般不煮生食,而是吃隔夜饭,取“隔年陈”之意。
5、祭拜先祖
祭祖即民间说的“上坟”。镇江有“早清明,晚大冬,七月半的亡人等不到中”的说法,意思是清明上坟扫墓要越早越好。清明人们要到过世的亲人的坟头上填土、压纸、焚香、烧纸悄逗激钱。
6、无锡端午节的习俗,你了解多少?
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又称为端阳节。端午节是我国非常重要的一个传统节日。据说,在无锡,解放之前,端午节有很多特殊的习俗。在无锡,端午节要吃粽子、饮雄黄酒等等。还有很强的地域特色的“蓉湖竞渡”。快跟小编一起来看看,无锡的端午节习俗吧。
旧俗在端阳这天要“祝飨”,即祭祖,这与每年的清明祝飨有着同等重要的意义。其他例如吃粽子,熏艾蓬草,插菖蒲剑,饮雄黄酒,吃煨大蒜头、咸鸭蛋,挂钟馗像,洗百草裕等等。小孩额上要用雄黄写“王”字,穿老虎皮或者五毒衣——绣有五毒的衣服,意为避邪防毒。这些习俗看似毫无关联,其实大都是一种蛆虫消毒的措施。从端阳开始,气温会逐渐升高,疫病开始逐渐流行,此时采取一些防虫消毒措施是很必要的。
无锡端午习俗还有一项很重要的活动,即划龙舟。无锡地区的划龙舟是很有讲究的,有很强的地域特色,称之为“蓉湖竞渡”。
竞渡的地点选在北塘黄埠墩一带,因为这里是古芙蓉湖所在,水面较其他河道开阔,距离北门也不远。
正式的竞渡需要几年才举行一次,正式比赛所用的龙船共有13只半。这13只半的龙船代表了无锡城乡14所神庙。他们分别是梨花庄的延圣殿,东门外延寿司殿,南门外南水仙庙,西水关外西水仙庙,南门外的张元庵,北门外府城隍庙,南门小南海,西门四大天王庙,江尖上关帝庙,船厂里三大老爷庙,以及其他泗堡桥,大小河上,北水关,惠山浜的四所神庙。由于惠山浜的龙船有时参加有时缺席,所以称参赛龙船为“13只半”。
龙船在每年比赛之后都将船底凿穿,沉放在相应的河道中,只将龙尾露出水面,等到下次比赛时再捞起修理。沉放龙船的河道都是小型的专用河道,统称为“龙船浜”,在无锡这样的龙船浜有14条,例如:大窑路龙船浜,沉放南水仙庙龙船;日晖桥龙船浜,沉放张元庵龙船;船厂里龙船浜,沉放三大老爷龙船;迎龙桥龙船浜,沉放西水仙庙龙船,等等。
每只龙船的颜色都不相同,如:张元庵的石灰龙;南水仙庙的乌金龙;西水仙庙的太保龙;三大老爷庙的绿龙,等等。每只龙船都有三四层高,顶用青布作幔,树立彩旗,五彩缤纷,中央设有神龛,供奉各庙神像。因为竞渡最先是纪念屈原的,所以每船都悬挂有绣着“楚国遗风”的锦旗。
在正式比赛之前的四月末旬,各路人员就要在龙船浜附近进行水上操练,每船一般都有二十名左右水手,比赛之前他们都要在神像前毕戚虚盟誓,如果比赛中有人坠水,一律不予营救。
正式比赛那天全城沸腾,人们争相前往北塘观看。《锡山景物略》载:“往看者无大小,无贵贱,无男女,无城乡,水路并发。路则演塘摆列,如堵如屏,可四五层,有面无身;水则自酒船以及田船,互相击撞,水为不流,龙舟亦挤入各船帮至不得伸缩。”
比赛结束之后还有许多余兴节目,如由官绅或名妓,将活鸭、酒坛等扔入水仔拿中,由水手抢夺,抢到者就可以去官绅或名妓处领赏。
蓉湖竞渡直到民国仍十分热闹,且手燃规模甚至超过前代。这是由于清末民国时期无锡地方商人势力崛起,而各神庙此时基本都成了各行业的公所,如延寿司殿为酒业公所,延圣殿为木业公所等等,蓉湖竞渡也就成了他们展示财力的大好机会。
无锡解放后,无锡端午习俗这些活动统统停止,只在1958年,“绿龙”还进行过一次竞渡,在之后的近半个世纪中,蓉湖竞渡连同其他端阳习俗一起,渐行渐远,退出了我们的生活。
你可能会喜欢:节日查询:2016年节日大全2015年每日财神方位查询表每年的全球洗手日是哪一天中国记者节的由来,多少人知道
了解更多星座百科、八字姻缘、八字事业、婚姻运势、财神灵签、情感合盘、看另一半、八字测算、姓名速配、一生运势、复合机会,您可以在底部点个赞或者在线咨询(仅供娱乐):http://www.adxqd.com/xz/
7、海宁端午有什么习俗
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天中节”、“重午”。是日斗草、吃粽子、饮雄黄酒、吃咸鸭蛋,又有吃“五黄”(黄瓜、黄鱼升巧、黄鳝、黄泥蛋即咸鸭蛋、雄黄酒)之俗。挂菖蒲、大蒜、艾叶;燃熏苍术、白芷,档咐有消毒、驱虫的用意。小孩额头上用雄黄写王字,佩挂香囊,妇女头上插黄茧剪成的小老虎,门上贴道士所送的黄纸符,花瓶插石榴花,中堂悬钟旭画像,都为驱邪祛病之征。旧时郊区新行笑纯丰、净相乡一带,农家有以砖测午(在院子当中竖砖一块,当看不到砖影时即为正午)的习俗。并在此日熏黄烟(用硫黄、雄黄等物驱虫),在大门上贴“端午送百虫,一送影无踪”字幅。又将蒜头埋在火灰里焐熟食用,称烧蒜头,此俗至今仍存。端午节吃棕子、酱鸭广泛流行,至今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