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哪有什么
1、中秋是哪一天?有什么习俗?
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主要有六大习俗。
1.祭月
祭月其实是一种非常古老的习俗,本质是在古代人们的认知有限,而产生对月亮的一种崇拜,全球各地都有这样的习俗,只是对应的时间和意义并不相同。在我国广东地区,每年中秋节就有这样的习俗。这个习俗一直延续至今,其意义已与古时大不相同。
2.赏月
赏月就是从祭月演化而来,从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休闲。中国古代最早出现赏月是在魏晋时期,到了唐朝,中秋赏月已经成了流行的风潮,赏月也成了一种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寄托和向往。
3.猜灯谜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和元宵节的习俗猜灯谜类似,实际两者区别不大,也是我国独有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一种文娱形式。中秋节晚上,人们把谜语写在纸条上,然后把纸条贴在五颜六色的灯笼上,供人猜谜。
4.月饼
吃月饼绝对是中秋节大家最喜欢的习俗了,月饼在古代是祭祀月神的供品,慢慢地,人们把赏月和品尝月饼,视为家人团圆幸福的一大象征。月饼发展至今,已经衍生出各种各样的种类和口味,发展出了广式、晋式、京式、苏式等月饼,深受人们的喜爱。
5.桂花酒、桂花糕
桂花的花期是在每年的9-10月上旬,刚好就是中秋节这个阶段,所以人们经常在中秋节的时候,一边赏月,一边喝着桂花酒,以及品尝一些桂花做的糕点。
6.舞火龙
舞火龙也是中秋节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代表地是香港、广州市。人们用一些藤草、杆子、稻子编制成几十米的龙头龙身,由八九名年轻小伙子舞动,走街串巷,好不热闹。
其实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一些小众的民俗活动,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翻阅资料查看。
2、中秋节有哪些
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
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中秋节哪有什么扩展资料:
神话传说:
吴刚折桂
相传月宫里有一个人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把他贬谪到月宫,每天都砍伐月宫前的桂树,以示惩处。这棵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会立即合拢。李白在《赠崔司户文昆季》一诗中写道:“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
3、中秋节有哪些习俗?
中秋节传统习俗有:
1、祭月。祭月,是古代我国一搭颂些地方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祭月作为中秋节重要的祭礼之一,从古代延续,逐渐演化为民间的赏月、颂月活动,同时也成为现代人渴望团聚、寄托对生活美好愿望的主要形态。
12、玩花灯。早在北宋《武林旧事》中,记载中秋夜节俗,就有‘将一点红灯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动。中秋玩花灯,多集中在南方。如前知知郑述的佛山秋色会上,就有各种各式的彩灯,令人赞叹。
13、饮桂花猛答酒。在中秋佳节,民间自古有饮桂花酒的习俗。中秋之夜,仰望着明月,闻着阵阵桂香,遥想吴刚砍桂,喝一杯桂花蜜酒,欢庆合家甜甜蜜蜜,欢聚一堂,已成为节日的享受。
4、中秋节习俗有哪些?
中秋节习俗有赏桂花、赏月、吃月饼、祭月、燃灯等。
1、赏桂花:在中秋时刚好是桂花飘香的时候,桂花在古代也一直是和月亮相关联,也衍生出了很多神话故事。而桂花作为一种名贵的品种,它也有着喜庆、吉祥的象征。在中秋这一天赏桂花,闻着沁人心脾的香味,感受不一样的味道,从而表达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2、赏月:中秋夜,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欣赏皓月当空的美景是中秋佳节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古时很多的诗人、文豪也会在这时邀友赏月,饮酒赋诗,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
3、吃月饼:月饼是中国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同时,月饼也是中秋时节朋友间用来联络感情的重要礼物。
4、祭月:中秋夜,要拜祭月神,设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对着月亮依次拜祭,再有家中主妇按照家里的人口切好月饼,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5、燃灯: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悬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
富贵之家所悬之灯,高可数丈,家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平常百姓则竖一旗杆,灯笼两个,也自取其乐。满城灯火不啻琉璃世界。看来从古至今中秋燃灯之俗其规模似乎仅次于元宵灯节。
5、中秋节有什么活动
常见的中秋节活动有:赏月、走月、祭月、玩花灯、祭拜月神等。
1、赏月
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
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与唐人不同,宋人赏月更多的是感物伤怀,常以阴晴圆缺,喻人情事态,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饰不住宋人的伤感。
2、走月
中秋节之夜还有一大特色赏月活动叫“走月”。皎洁的月光下,人们衣着华美,三五结伴,或游街市,或乏舟秦淮河,或登楼观赏月华,谈笑风生。
明代南京建有望月楼、玩月知兄桥,清代狮子山下有朝月楼,都是游人“走月”时的赏月胜地;而解放后建的莫愁湖公园之抱月楼,则成了市民赏月的新景点。
3、祭月
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据史书中的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
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
4、玩花灯
中秋节,有许多的游戏活动,首先是玩花灯。中秋是我国三大灯节之一,过节要玩灯。当然,中秋没有像元宵节那样的大型灯会,玩灯主要只是在家庭、儿童之间进行的。
5、祭拜月神
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设大香迅猛哪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亩码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6、中秋节有哪些民间习俗?
中秋民俗始于唐朝,历经千年文化积淀和内容演变,如今,有些民俗活动越发清晰和兴盛,有些民俗则逐渐衰落和模糊。除了我们熟知的赏月、吃月饼,中秋节还有哪些传统习俗呢?看完之后,记得告诉朋友们哦!
中秋民俗
一、赏月
“月是中秋明”,赏月古称玩月,跟其他景物一起观赏更有韵味。民间中秋赏月活动始于魏晋时期,盛于唐宋。明清以后,每逢中秋,人们便摆出果品,赏月畅谈。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二、吃月饼
“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那时,它也只是象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
三、拜月
我国自古就有在中秋节祭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相传在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的仪式,向明月寄托对未来的希冀。
即使现在,也还有很多地方有祭月、拜月的习俗。如在广东潮汕各地,每到中秋之夜,妇女们就在院子里、阳台上设案当空祭拜;云南傣族在中秋之夜也会准备食物,燃香拜月,然后一家人围桌赏月用餐;而广西西部壮族则会在中秋前后设供桌“祭月请神”。
四、燃灯
中秋之夜,天清如水,月明如镜,可谓良码胡辰美景,美不胜收。然而对此人们并未满足,于是便有“燃灯”以助月色的习俗。
湖广一带习惯用瓦片叠于塔上燃灯;在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在广东、香港等地,制成不同形状的灯竖起于高杆上,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
五、听香、偷菜
在台湾,有中秋节听香、偷菜的习俗。听香是指中秋夜妇女们深夜点香默祷,表明要问的事情,然后拈香出门,听到有人说话就掷杯请示神明答案。如果不是,重新卜问听香,一直等到解所问之事。
偷菜指少女们在中秋之夜到别人家菜园偷菜,如果没有被发现,就表示马上会遇到如意郎君。台湾有句俗语“偷着葱,嫁好郎;偷着菜,嫁好婿”。
中秋节起源
“中秋”这一词最早记载于《周礼》。因我国古时的历法,农历8月15日,正好是一年的秋季,而且是八月中旬,故称为“中秋”。
另外,在一年四季中,腊模指每季分为“孟、仲、季”三部分,故秋轮配季的第二个月名为“仲秋”。直到唐朝的初年,中秋节才成了固定的节日。民间尚有“吴刚伐桂、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
7、中秋节的活动有哪些呢?
中秋节传统活动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
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看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中秋节是秋季时令习俗的综合,其所包含的节俗因素,大都有古老的渊源。
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