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福建中秋节怎么过
1、各地的中秋习俗
中国各地的中秋节习俗1
1、福建——浦城⼥⼦过中秋要穿⾏南浦桥,以求长寿。在建宁,中秋夜以挂灯为向⽉宫求⼦的吉兆。上杭县⼈过中秋,⼉⼥多在拜⽉时请⽉姑。龙岩⼈吃⽉饼时,家长会在中央挖出直径⼆、三⼨的圆饼供长辈⾷⽤,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让晚辈知道。这个习俗是源于⽉饼中藏有反元杀敌讯息的传说,⾦门中秋拜⽉前要先拜天公。
2、⼴东——潮汕各地有中秋拜⽉的习俗,主要是妇⼥和⼩孩,有“男不圆⽉,⼥不祭灶”的俗谚。
第 1 页
中秋图片中秋节图片大全大图

最近4分钟前有人下载
回复内容中秋,中秋图片,中秋节祝福语任意词语,会有惊喜哟!!中秋图片...你想知道的,这里全都有!更多精彩内容,尽在拼多多
点击立即咨询,了解更多详情
咨询
深圳前海新之江信息.. 广告
晚上,皓⽉初升,妇⼥们便在院⼦⾥、阳台上设案当空祷拜。银烛⾼燃,⾹烟缭绕,桌上还摆满佳果和饼⾷作为祭礼。当地还有中秋吃芋头的习惯,潮汕有俗谚:“河溪对嘴,芋仔⾷到”。⼋⽉间,正是芋的收成时节,农民都习惯以芋头来祭拜祖先。这固然与农事有关,但民间还有⼀则流传⼴泛的传说:1279年,蒙古贵族灭了南宋,建⽴元朝,对汉⼈进⾏了残酷的统治。马发据守潮州抗元,城破后,百姓惨遭屠杀。为了不忘胡⼈统治之苦,后⼈就取芋头与“胡头”谐⾳,且形似⼈头,以此来祭奠祖先,历代相传,⾄今犹存。
3、⼴州的树中秋——中秋节在⼴州有种富有情趣的传统风俗,叫“树中秋”。每逢中秋节,各家要⽤⽵条扎灯,灯的开头多样,不果品灯,也有鸟兽、鱼⾍灯,也可砌成字灯。到了夜⾥,就在灯内燃烛,下⾯再联结许多⼩灯,⽤绳系在⽵竿上。
第 2 页
然后将⽵竿插在房屋⾼处,如平台、屋顶或⾼树之上。⼊夜,满城灯⽕,如繁星点点,和天上明⽉争辉,以此庆贺中秋,也叫“竖中秋”。
4、江南⼀带的民间在中秋节⼈习俗也是多种多样。南京⼈中秋爱吃⽉饼外,必吃⾦陵名菜桂花鸭。“桂花鸭”于桂⼦飘⾹之时应市,肥⽽不腻,味美可⼝。酒后必⾷⼀⼩糖芋头,浇以桂浆,美不待⾔。“桂浆”,取名⾃屈原《楚辞·少司命》“援北⽅闭兮酌桂浆”。桂浆,⼀名糖桂花,中秋前后采摘,⽤糖及酸梅腌制⽽成。江南妇⼥⼿巧,把诗中的咏物,变为桌上佳肴。南京⼈合家赏⽉称“庆团圆”,团坐聚饮叫“圆⽉”,出游街市称“⾛⽉”。
5、南京——明初南京有望⽉楼、玩⽉桥,清代狮⼦⼭下筑朝⽉楼,皆供⼈赏⽉,⽽以游玩⽉桥者为最。⼈们在明⽉⾼悬时,结伴同登望⽉楼、游玩⽉桥,以共睹⽟兔为乐。“玩⽉桥”在夫⼦庙秦
第 3 页
淮河南,桥旁为名妓马湘兰宅第,这夜,⼠⼦聚集桥头笙箫弹唱,追忆⽜渚玩⽉,对⽉赋诗,故称此桥为玩⽉桥。明亡后,渐渐衰落,后⼈有诗去:“风流南曲已烟销,剩得西风长板桥,却忆⽟⼈桥上坐,⽉明相对教吹箫”。长板桥,即原先的玩⽉桥。近年来,南京夫⼦庙已重新修葺,恢复明清年间的⼀些亭阁,疏浚河道,待到中秋佳节时,就可结伴同来领略此地的玩⽉佳趣了。
6、江苏省——⽆锡县中秋夜要烧⽃⾹。⾹⽃四周糊有纱绢,绘有⽉宫中的景⾊。也有⾹⽃以线⾹编成,上⾯插有纸扎的魁星及彩⾊旌旗,上海⼈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
7、江西省——吉安县在中秋节的傍晚,每个村都⽤稻草烧⽡罐。待⽡罐烧红后,再放醋进去。这时就会有⾹味飘满全村。新城县过中秋时,⾃⼋⽉⼗⼀夜起就悬挂通草灯,直⾄⼋⽉⼗七⽇⽌。
第 4 页
8、安徽省——婺源中秋节,⼉童以砖⽡堆⼀中空宝塔。塔上挂以帐幔匾额等装饰品,⼜置⼀桌于塔前,陈设各种敬“塔神”的器具。夜间则内外都点上灯烛。绩溪中秋⼉童打中秋炮。中秋炮是以稻草扎成发辫状,浸湿后再拿起来向⽯上打击,使发出巨响并有游⽕龙的风俗。⽕龙是以称草扎成的龙,⾝上插有⾹柱。游⽕龙时有锣⿎队同⾏,游遍各村后再送⾄河中。
9、四川省——过中秋除了吃⽉饼外,还要打粑、杀鸭⼦、吃⿇饼、蜜饼等。有的地⽅也点桔灯,悬于门⼝,以⽰庆祝。也有⼉童在柚⼦上插满⾹,沿街舞动,叫做“舞流星⾹球”。嘉定县中秋节祭⼟地神、扮演杂剧、声乐、⽂物,称为“看会”。
10、⼭东省——庆云县农家在⼋⽉⼗五祭⼟⾕神,称为“青苗社”。诸城、临沂和即墨等地除了
第 5 页
祭⽉外,也得上坟祭祖。冠县、莱阳、⼴饶及邮城等地的地主也在中秋节宴请佃户,即墨中秋节吃⼀种应节⾷品叫“麦箭”。
11、⼭西省——潞安则在中秋节宴请⼥婿。⼤同县则把⽉饼称为团圆饼,在中秋夜有守夜之俗。
12、河北省——万全县称中秋为“⼩元旦”,⽉光纸上绘有太阴星君及关帝夜阅春秋像。河间县⼈认为中秋⾬为苦⾬,若中秋节下⾬,当地⼈则认为青菜必定味道不佳。
13、陕西省——西乡县中秋夜男⼦泛⾈登崖,⼥⼦安排佳宴。不论贫富,必⾷西⽠。中秋有吹⿎⼿沿门吹⿎,讨赏钱。洛川县中秋节家长率学⽣带礼物为先⽣拜节,午饭多于校内聚餐。
2、中秋节闽南有什么习俗?
●蒸番薯芋
包金包银护子护孙
中秋前后是番薯芋成熟的时候,古代泉州人以其为中秋的必食品。原来,地瓜是金黄色的,而芋头是白的,被闽台寓为“包金包银”。
另外,“芋”在闽南话中和“路”、“护”谐音,方言谚语中有“食米粉芋,有好头路(工作出路)”的说法。此外,芋头往往是一颗“芋母”就能种出
一窝的“芋子”,人常言“芋子芋孙”,谐方言音“护子护孙”,因此,中秋团圆时吃芋,还有着庇佑子孙、人丁兴旺大团圆的美好寓意。泉州老教师傅孙义则说,
相传元末农民起义时,推翻蒙古族的残酷统治者,砍下敌人的头来祭祖,后来,人们用槟榔芋头和番薯作为替代品祭祖。泉州海交馆李玉昆研究员说,还有一种传
说,是戚家军挖芋头充饥,终大败倭寇,时值中秋,从此沿海中秋节多吃甜芋以纪念胜利。
●游笋江
笋江泛月诗意浓
古代泉州人有中秋月夜结伴坐船游笋江的习俗,称为“笋江泛月”。泉州海交馆李玉昆研究员介绍,台湾各地中秋夜“士子递为燕饮赏月”,即大家欢聚一起饮酒赏月。《台湾府志》记载台湾过中秋,祀当境土神,春祈而秋报也。
●偷菜偷葱
“偷葱嫁好夫,偷菜配好婿”
泉州民谚中有“偷葱嫁好夫,偷菜配好婿”的说法。因此,还没出嫁的姑娘可以在中秋夜象征式的摘别人家的菜,而没有人会去责怪。
●烧塔仔
孩子边玩边吃
晋江吴先生介绍,过去中秋,闽南孩童有烧塔仔的习俗,捡瓦片,叠塔仔,盖到七层就不会再往上高了。扫来树枝树叶放进塔中烧,烧得通红通红的,如
今可是很难得一见了。据说,“烧塔仔”的习俗相传源起元朝末年,当时汉族人民反抗残暴统治者,便相约于中秋起义时举火为号。从此,“烧塔仔”便成为中秋习
俗相沿下来。
●牵水藏
渔民祭祀“好兄弟”
晋江围头,每到农历八月十五,流传着一种“牵水藏”的习俗。原来,过去出海捕鱼的渔民不幸遇难后,亲人为了超度死者的魂灵,就用一种纸糊的竹笼,放在海水中浸泡,直至3个竹笼都牵引破了,才代表超度仪式已经结束。
●听香
夜里听香解心事
“八月十五,听香吃芋”,其中这“听香”说的就是中秋夜的一个习俗。所谓听香,就是在中秋节夜间到自己铺境内的土地庙或其他庙宇,以自己需要问
卜的心事向“神明”焚香祷告,然后手持炉香走到人群喧哗之处,聆听第一句入耳的话,以此句话为依据,如同“测字”一样,具有游戏的意义。
3、七八十年代的农村是怎么过中秋节的呢?送礼都送月饼吗?
上世纪七十年代,物资生活非常贫乏,鸡鸭鱼想都别想,过节时有点猪肉吃那就很不错了。中秋时节,青黄不接, 夏季的蔬菜已罢园,冬季菜刚种下,因而只能用罢园残留的葫芦、豇豆炖一锅,或者葫芦豇豆茄子焖一锅,那也就香得我们只顾闷头吃而顾不得说话了。当然,那时候我们还小,并不图肉菜的香,只图八月十五月儿圆,有水果吃,能在月亮坝里嬉戏玩耍;中秋节的节名也不时兴叫,都直接说“过八月十五”了。
小时候逢年过节总是特别的开心。因为有很多好吃的。可能会杀上一只鸡或者一只鸭,用鸡鸭的内脏煮一份粉丝,超级好吃的。中秋的团圆饭会比平时早一点,因为吃完饭以后,哥哥和我还要拿着爸妈买的月饼去祭拜月亮娘娘。也就是露天将月亮捧在手里,,让月亮娘娘“吃”一下,然后才到我们吃。
八零后的儿时的中秋节虽然过得简单平淡却是快乐而满足的。那时候家里条件不好,爸爸妈妈每天都有忙不完的农活,中秋节也不例外,也是在忙碌中度过的,跟平时没什么分别,并没有特别的庆祝,也没有丰盛佳肴,也是吃的青菜配白饭,不过晚上吃完饭后,每人的手上会多了一个月饼,月饼是那种用纸包着的,纸里包着四个月饼为一筒,都是这样卖的。
那时候觉得拿在手上的月饼闻着特别的香,都舍不得大口吃,都是用手一点点的捏来吃的,吃在嘴里香甜可口,觉得好好吃哦,感觉好满足。那时的我就是这样一边吃着手上的月饼,坐在家门口的石头上,看着天上圆圆的月亮,听着奶奶重复说着有关月亮的传说故事……现在想起儿时的中秋节还是满满的回忆,但是因为“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而感伤!
饭都吃不饱还走什么亲戚。过年实在没法了,就到供销社花几角钱买上一包桃酥点心,到岳父母家走一走拜节。自己的父母就省了,实在没钱。到七十年代后期逐渐能吃饱饭了,有点余粮。走亲戚蒸白面馒头,一锅十一个馒头不知有什么讲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