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菜市场有什么
1、每年的端午节那天,除了吃粽子赛龙舟,还有其他的习俗吗?
除了吃粽子,赛龙舟这些最常见的习俗之外,还有挂艾蒿,佩戴香囊,吃五黄的习惯,立鸡蛋的游戏也是非常有趣的。中国有着五千年的历史,也有许多传统的节日,这是非常值得骄傲的一点,我们中国的节日都有着缅怀先人,也表达对生活的感恩,对未来的美好的愿景这样的一些功能的,每个人都非常期待过节。
不仅仅是因为节日有着喜庆的或是特别的氛围,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节日里我们会做非常多的有趣的事情,或是吃一些美食,来过节,这一点也十分吸引人,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端午节是我们国家一个非常著名的,也非常重要的节日,端午节是用来纪念我国古代的著名的伟大文人,爱国的政治家屈原先生的,他的事迹口口相传。

都会赞颂他的伟大人格,在这个节日里面,中国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都会不约而同地以一些方式来纪念屈原,度过这个独特的节日。每年的端午节,我们最常见的节日传统就是吃粽子,我们会吃各种各样的粽子,这也是非常美味的食物,非常受人欢迎。还会赛龙舟,来展现我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赞颂和对未来的期待。
那么,除了这些传统的最基本的方式之外,我们还能在这一天做什么呢,还有那些习俗呢?在南方,最普遍的就是挂艾蒿,意义在于能够辟邪驱虫,这一天菜市场上就会有许多卖艾蒿的小贩,此外,还有吃五黄,就是五种带黄字的食物。
2、不同地方的端午节习俗都是什么样的?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有非常丰富的民俗活动。但因为自然风土与人文环境的差异,端午节在南北方也有着显著的区别。
💝💝不同地区的端午节习俗💝💝
🌟北京——忌打井水,吃樱桃桑葚,游天坛🌟
北京忌端午节打井水,往往于节前预汲,据说是为了避井毒。市井小贩也于端午节兜售樱桃桑葚,据说端午节吃了樱桃桑葚,可全年不误食苍蝇。各炉食铺出售“五毒饼”,即以五种毒虫花纹为饰的饼。北京端午节还有游天坛的习俗。
🌟天津——佩长命缕,叶水洗脸、洗眼🌟
天津人讲究为孩子佩长命缕,也就是老人们口中的“老虎褡拉”,这种布艺制品用五色丝线缝制,内部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等辛香草药填充,在夏日可起到驱虫避瘟作用。在天津静海一带,端午节还有用柳叶水洗脸、洗眼,寓意明目祈福身体健康的习俗。
🌟河北省——插艾草,逛码头,吃炸糕🌟
秦皇岛地区除了门口插艾草外,还有“逛码头”活动,望海祈福。冀东一带还流行在端午前腌鸡蛋,到端午节当天拿出来与家人分享。邯郸市成安县每年端午节都会举行“抬五龙爷”活动。这项活动是为了祭奠惩恶扬善的“五龙爷”而举行,目的在于倡导子孙遵守孝道、乡邻和睦,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高赞惩恶扬善。白洋淀地区端午节有吃炸糕、洗艾叶澡的习俗。河北中部的风俗和京津很相似,河北北部和东北地区的风俗很近。
🌟内蒙古——打大围,吃凉糕🌟
在端午节蒙古族有一个特或拦殊的风俗——打大围,其规模之大,超过其他猎日,因此,在东部地区称它为“猎节”。打大围,一般一年要举行两三次或三五次,日期主要为约定,但端午节打大围是一次固定不变的活动。在内蒙中西部、山西、陕西一带,有端午节吃凉糕的习俗。
🌟山西省——戴香包,讨吃子,逛城墙🌟
山西民间还有“端午到、戴香包”的习俗。母亲在节前将各种碎步做成禽兽、吉祥物、花鸟等形状,内包裹雄黄、苍术或香料,制成箱包,佩戴在孩子身上,寓意驱邪祛病。晋北地区则用碎步、细茭杆做成符节,缝在孩子背上,俗称“讨吃子”。此外衫闭胡,晋南地区还流行,妇女用凤仙花染指甲。将凤仙花花瓣捣碎,辅之以明矾,取少量,覆在指甲上,以桑叶包裹,用五色丝线缠绕。等到一晚上之后,指甲颜色又红又艳,不会掉色。晋北还有在端午节当天逛城墙的风俗习惯。寿阳、交城等地,还有举办大型庙会的习俗。
🌟陕西省——绣制五毒肚兜🌟
五毒肚兜主要流行于中国的西北地区,而陕西最盛,含有更多的巫术意义。五毒具体是指哪五毒,民间有不同的说法。一般是指蛇、蝎、蜘蛛、壁虎、癞蛤蟆等。这几种动物都是带毒的,咬人之后能使人中毒。特别是小孩更容易受到这些动物的侵害。而五月又是这些动物活跃的时期,所以在端午节时,民间用巫术的方法镇压五毒。绣制带有五毒图案的肚兜便是其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甘肃省——做油饼卷糕,游百病,烧高山🌟
甘肃很多地方地区,尤其在武威、金昌等地,端午节都会做油饼卷糕。庆阳镇原县端午节还有一个有意思的习俗,赠新婚夫妇香扇、罗绮、巾帕、艾虎。在民勤、民乐、秦安、庄浪等地区,家家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敦煌、瓜洲、嘉峪关、酒泉、临夏地区盛行野外游玩,穿新衣称“游百病”。这一日,家家户户扶老携幼出门游走,“游百病”即出门游走,游乐不生病之意。烧高山是一个民间习俗,积薪丘,在鸡鸣前焚烧,俗称“烧高山”,子弟并邀集父兄宴请师长,有驱邪的作用。在武山,端午节就有一种独特的民俗活动——旋鼓。
🌟辽宁省——艾蒿水洗脸,射箭🌟
在太阳出来之前用艾蒿水洗脸,可以“耳聪目明”,现在在菜市场上,每逢端午,还是能看到有艾蒿出售的。人们在日出之前爬山,沈阳地区山比较少,市区的人们通常就用逛公园代替了。爬山的人通常会采摘杨树枝和松树枝,回来插在自家门上,寓意“逢凶化吉、保平安”。辽宁沈阳的兴隆台锡伯族镇在端午节流行射箭活动。
🌟吉林省——做打糕和粘米饭,插菖蒲,摔跤比赛🌟
延边地区朝鲜族过端午节,家家做打糕和粘米饭,或做艾糕、蒸饼。有些地方受汉族影响(如敦化)做葱饼、态敬小豆包。城镇朝鲜族多吃打糕和饺子。居住农村的朝鲜族在这天杀猪宰鸡,隆重纪念。各家门前插上艾蒿,挂上红绸布条。妇女们头插菖蒲,身着彩色民族长裙荡秋千、跳跳板,男人常进行摔跤比赛。
🌟黑龙江——艾叶洗脸,带“五彩线”🌟
清早去郊外踏青,采回来艾叶洗脸,有的人家还会扎一些小小的笤秫,和葫芦挂在一起有扫除百病的含义。小孩子的手脚腕上带“五彩线”,是用红黄蓝绿黑白等颜色的细线拧在一起的。脖子上戴着香包,花花绿绿各色式样的都有。除了吃粽子之外,还要吃茶叶蛋。
中国的端午节是每年一度的传统文化节日,各地习俗不尽相同。这些习俗在不同地区都不相同,丰富多彩地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让人不禁热血沸腾。让我们一起踏上中国文化之旅,见证传统文化的魅力!
3、柳城县的端午节的习俗
广西柳城县端午习俗吃粽子
广西人就比较聪明,甜粽子,吃;咸粽子,也吃!广西人端午节最爱吃的粽子,是一种被称为“凉粽”或是“碱水粽”的粽子。南宁人包凉粽有不少讲究,比如要求包裹粽子的竹叶叶阔无毛且清香性凉,凉粽的形状一般会包成细长形或三角形。甚至还有些习俗,是把稻草烧成灰来泡水,取此水浸泡糯米之后包成粽子。凉粽在食用时,人们喜欢蘸取蜜糖或是白糖食用,基本就以甜味为主。当然,广西人在端午节也会吃咸的肉粽,糯米做的细长形或三角形的咸肉粽。
稻作民族“龙”文化
作为端午节最主要的传统习俗,赛龙舟是人们聊起端午话题时,不可避免的一项内容。这一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候楚国爱国诗人屈原投江死去,人们自发划船前往营救。最后,挽回不了屈原生命的人们,开始了在农历五月初五划龙舟纪念屈原的活动。传说归于传说,史料记载还是有其可考性。韦苏文告诉记者,其实龙舟竞渡的习俗早在战国时期就已形成。那时候的古人,在急鼓声中划着刻成龙形的独木舟,进行竞渡游戏,娱神乐人。这是一种祭祀仪式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龙舟竞渡游戏是熟习水性的南方人发明的,之后才渐渐传入北方。广西的端午节龙舟赛,最负胜名的是南宁南湖的国际龙舟赛和防城港市国际海上龙舟节。
取回“龙船水” 煮饭熬药洗澡
在端午当天清晨去邕江取“龙舟水”(也有居民称“龙船水”),取回之后用来煮饭、熬药、洗澡。不过,现在的年轻人很少有人延续这一风俗了。不过,很多老南宁还是习惯在端午这天买回一些药草,回家用水烧开,再给全家人洗浴。“我们小时候一直是这么过来的,现在有了儿子、孙子,也希望他们遵从这一习俗。”永宁街一位阿姨对记者说,正因为有了这样的习俗,每到端午,各个农贸市场、菜市以及大街小巷,才会有那么多销售药草的商贩。他们销售的,大都是鲜艾草、菖蒲、银花藤、野菊花、麻柳树叶、桉树叶、九节枫、活麻、柳树枝、野薄荷,以及桑叶等植物的叶茎,大家认为这样的“草药浴”可以解暑镇痛、散风清热,用在孩子身上可以去湿气、预防长痱子。
雄黄酒·香囊·药市
为了祛除体内的潮湿闷热,避免屋中蚁蝇孽生,百虫出动,民间流传下来的端午节习俗,不少都与中草药有关。其中最有名的当属端午喝雄黄酒的习俗,因为一段许仙与白蛇娘子的动人爱情传说而被人们所熟知。而雄黄最大的功效,正是可以驱赶仲夏时分出动的蛇虫。在广西,每逢端午节,各地的人们则会有将艾蒿、菖蒲等中草药以红纸包裹成宝剑或是小人状,挂在家门上,起到辟邪的作用。除此之外,大人还喜欢用苍术、藿香、茱萸等草药制成各式花花绿绿的香囊,给孩子们扣于胸前,或是用桉树叶、野薄荷、银花藤等草药熬水给孩子洗澡,各种举动都有着为幼辈们祈求健康的美好愿望。人们在端午节时对中草药的推崇,也让广西的不少地方都形成了药市的特色。当中最成形的,以靖西保留下来的端午药市习俗规模最大。当然,每逢端午节前后,南宁的市民都可以在菜市场买到这些相关的草药,或是回家悬挂,或是熬水洗澡,这样的习俗,是广西端午常见的习俗特色之一。
吃咸鸭蛋
咸鸭蛋是滋阴清肺的,适合在端午这种毒热的天气里进食。汪曾祺都曾在自己所写的文章——《端午的鸭蛋》中有过介绍,称端午节的午饭要吃“十二红”,其中,咸鸭蛋位列其一。一来是说这红色的菜可以祈愿今后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二则是人们认为红色的物品可以辟邪避暑。由此可见,传统节日流传下来的民间习俗各有说法,不管他们各自的寓意如何,万变不离其宗的,是都饱含了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