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过端午节怎么供奉
1、福州端午节风俗有哪些
午时书
每逢端午节正午,福州家家户户都在门楹贴上“午时书”,午时联与春联稍有不同,形制较为短小,用黄色的“雄黄酒”或“黄枝水”书写。据莫友棠在《屏麓草堂诗话》记载,午时书之风,最早可以远溯到唐朝,历史极为悠久。端午时节贴午时书是福州十邑所独有的风俗。
喝午时茶
每年端午节,人们到山上、田边等野外采集许多可食用的野草树叶,或切成片,或切成段,跟茶叶等混在一起晒干,收存备用。因为它是端午节的时候制作的,所以就叫它“午时茶”。谁家的孩子咳嗽、肚子疼、消化不良;谁家的大人头疼脑热,将“午时茶”用开水冲泡喝下。或在炎夏时节泡点“午时茶”当茶喝,有防暑降温的作用。
煮粽子的水洗脸洗澡
福州人在煮好粽子后,会把留在锅里的水用来洗脚、洗脸、洗身子等,据说洗后夏天不会生痱子,不会被虫咬。另外,端午节中午,家家户户会用煮粽子的水撒在屋里屋外、屋前屋后的角落,有驱蚊的效果。端午节后,天气渐渐炎热,正是虫类活跃的时候,熏黄烟、撒煮粽子的水,渗透着福州人的一种积极的、朴素的卫生理念。
戴红肚兜
过去福州人在夏型陵天时,不管是男女老少,常庆键有戴红肚兜的习惯。特别是在端午节,人们有戴新的红肚兜的习俗,说“穿红肚兜”能辟邪誉租巧。端午期间,气候尚有凉意,戴红肚兜,可以不让肚子受凉。
2、福州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
福州端午节习俗有采莲、穿肚爿、佩香囊、悬蒲艾、饮雄黄酒、驱五毒/挂钟馗、放黄烟、裹粽、竞渡。
一、采莲
“采莲”即为筹募龙舟竞渡的经燃扒乱费。每年从四月下旬起,“采莲”成为乡间的头等大事,各村便以2人一组,敲锣打鼓高举本乡龙舟的旗帜,挨家挨店齐唱“采莲鼓”以筹集经费。
二、穿肚爿
肚爿即肚兜,穿肚爿是汉族重要的穿着习俗之一,过去大人小孩穿上肚爿,能保护人体胸腹这一重要部位不受风寒。大人还利用“肚爿袋”存放钱票,防止被偷。
三、佩香囊
香袋送给家人或亲友的小孩子。端午节这天大人们给孩子洗完澡、穿上新肚兜、换上夏装后,把香袋挂在孩子腰间,香气四溢,有益避邪气。
四、悬蒲艾
端午节当天,人们以红纸束菖蒲艾叶,悬于门上“以禳毒气”。菖蒲叶形状挺直狭长似宝剑,将其挂在门厅、床头等处,刃锋之下,邪虫恶豸自是不敢轻易进屋。菖蒲、艾叶凉干之后还此者可用于小孩子洗浴。
五、饮雄黄酒
闽人古有端午节饮菖蒲酒的习俗,菖蒲酒可以起杀菌、保健、防止瘟疫作用,发展到后来,又加入雄黄形成雄黄酒。
六、驱五毒/挂钟馗
在衣饰上绣制、在糕饼上缀“五毒”图案,取驱除之意。如用黄纸摹印张天师像并绘上“五毒”图,悬户上,曰“天师符”;以黄纸印普庵佛像,贴在朝东壁上或门栏,曰“普庵符”;在厅堂上挂钟馗“捉鬼图”、“执剑蝠来(“只见福来”谐音)图”等 。
七、放黄烟
端午节这天,人们在室内屋壁、床帐之上燃放黄烟,黄气渐渐弥漫,熏杀躲藏在屋角墙缝的毒蛛恶虫。
八、午时书
午时书是早年福州端午节特有的一种文化活动,其形式颇似皮档春联,但内涵比春联更广。
九、裹粽
裹粽,即包粽子,粽子是端午节传统节日食品。福州俗语有“热_凉粽”一说。但粽子不宜多吃,以防消化不良。
十、竞渡
福州民间的龙舟竞渡有二千多年历史,闽越族的先民“习于水斗,便于行舟而往若飘风”。
3、福州端午节供祖宗用什么
1、要准备11碗或者13碗食物,筷子要11双,米饭一锅,金箔纸、4柱香。
2、端午节肯烂肆老定少不了粽子。少不了炸醋肉。菜包饥升_也是泉州特色小吃之一,外层是用蒸熟地瓜和糯米充分混合,内陷是用萝卜干、五花肉、香菇、干贝雹指等食材混合而成。包好的菜包_上锅蒸熟就可以。
4、福州端午节风俗
福州游旅行网fuzhouyou.co m有对端午风俗的介绍和旅游线路介绍。按民间习俗,每年端午节期间福州人需要做十件事情。这十件事情分别是:包粽子;唱《采莲鼓》;赛龙舟;外婆要给外孙(女)送红肚爿(肚兜),当作节日礼物;大人们把装着樟脑的香袋挂在孩子腰间,驱虫、辟邪;门上插菖蒲(或艾叶),还要用菖蒲泡汤洗澡;喝雄黄酒祛毒;到药店买些雄黄做成烟消毒;在家中挂钟馗像辟邪;最后一件事情则是家家户户像贴春联一样,在门楹贴上午时书。
5、福建端午节习俗
走"贡王"
漳州市诏安县数百年来端午节走“贡王”的民俗,是全国独一无二的。每逢端午节,当地乡人分别从两庙中抬出“开漳圣王”陈元光的部将沈世纪、李伯瑶二将的神像出行,环绕北关游街时,由庙宇灯笼前导,刀斧戈戟罗列双行,社众排队随后,齐唱原名龙船鼓歌的“贡王歌”,十分热闹。
在漳州,人们把端午节视为仅次于春节的节日,民间有裹粽、卤面、备菜肴敬祖先、拜神明的习俗,同时还有是年丧家不蒸粿做粽及向丧家赠粽的风俗。
给古井“洗澡”
华安县仙都镇大地土楼群二宜楼内,每年端午节给古井“洗澡”,这是他们延续200多年的习俗。端午节当天中午12点后,清洗者先是拆开古井的地面部分,清洗一片井盖和两瓣副井盖。
接着抽干井水,由一人下到4米深的井底,清除淤泥、杂物等。清理完后,还要往井内撒放5斤盐,以清除异味,接着封上井盖。
水上赛捉鸭
厦门的海峡两岸龙舟赛,名声在外,水上赛捉鸭是流行于闽南地区的端午节独特风俗。龙舟竞渡时,在桅杆上挂上一个里面藏着鸭子的笼子,也有装小猪崽的。
桅杆横放,由岸上伸向海面,杆上涂抹油脂,自愿参加抓鸭子的人,要沿着桅杆快速走向海面,到达桅尾抓住笼子,这时鸭子飞入海中,再游泳追赶把鸭子抓住。好多人走到桅杆中途就滑跌海中,引起岸上观众阵阵欢笑声。
据说这是当年民族英雄郑成功操练水兵的方法,这种习俗在泉州等地也很盛行。
6、福建的端午节有什么习俗?
1.划龙舟
划龙舟无疑是福建端午节最盛大的节目之一,每到端午节,江面上上百艘龙舟飞驰,鼓声如雷!那画面简直是震撼人心!而且,今年的端午节,在福建福州,还将举行中华龙舟大赛,想要看精彩刺激的比赛的朋友们千万别错过了!
2.吃粽子
都说,划龙舟和美食简直是绝配,而粽子,就是家家户户在端午节必不可少的美食之一,每到端午节,见面的第一句话,一定都是——吃粽子了没?!香软可口的甜粽,喷香诱人的咸粽,你更喜欢哪个呢?
3.佩香囊
在福建,端午节的小孩一定要佩香囊,传说中,有辟邪的作用,香囊中有朱砂,雄黄,香药等成分,佩戴上去清香四溢。
除了上面三个比较通用的习俗,还有福建的一些地方,有一些特定的习俗
比如说
夜渡龙舟
在福州的长乐三溪村,划龙舟比赛只有在夜幕降临的时候才开始,这是一个已经传承了600年的习俗,据传,以前村民白天要辛苦劳作,到了晚上才有闲暇,于是白天外出劳作赶不上龙舟赛的人,傍晚一收工就趁着暮色挑灯竞渡。
也正因为这个习俗与众不同,三溪的夜渡龙舟早已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盛事,每到端午,慕名而来的外地游客以及摄影爱好者成千上万
水上捉鸭
“水上捉鸭”一般流传于闽南地区,一般用一根长6、7米的长棍子伸到水面上,棍子上涂满黄油,参与者要赤脚走到棍自那头才能抓住鸭子
海上泼水节
在泉州蚶江,端午时期举办的海上泼水节已经被列入了福建省首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说是十分精彩了!
7、福州端午节习俗有贡地主吗
有。走“贡王”
漳州诏安县数百滚闷年来端午节走“贡王”的民大好弯俗,是全国独一无二的。每年端午节,诏安当地人分别从两庙中抬出“开漳圣王”陈元光的部将沈世纪、李伯瑶二将的神像出行,环绕北关游街时,由庙宇灯笼前导,刀斧戈戟罗列双行,社众排队随后,齐唱原名龙船鼓歌的“贡王歌”。
写午时联
“午时联”是用黄色的“雄黄酒”或“黄枝水”书写,贴联的。位置仅限于厅门上,张贴的时间为正午。“午时联”常用联语有:“菖蒲驱恶迎喜庆,艾叶避袜码邪保平安”、“端阳艾叶如旗招百福,午日菖蒲似剑斩千妖”等。
吃煎堆
泉州地区端午节家家户户还要吃“煎堆”,就是用面粉、米粉或番薯粉和其他配料调成浓糊状煎成。端午节之前,泉州一带正是梅雨季节,雨下个不停,古时据说是天空“漏了”所致。人们盼晴心切,仿效女娲氏炼石补天的做法,因此有了“煎堆补天”的民俗。
8、端午节福建人是怎么过节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重阳节、重五节。在福建,人们都认为端午节的龙舟竞渡与包粽子,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这两项活动成了端午节的主要习俗。此外还有挂艾叶、菖蒲,饮雄黄酒等。各地区还有一些不同的习俗。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称为“端阳节”
端午节期间,从闽南到闽北,从闽东到闽西,海滨湖汊,大江小河,几乎都能看到竞渡的龙舟,都能听到喧天的锣鼓。龙舟竞渡俗称“扒龙船”,龙舟的样式、参赛人员和比赛方式等,全省各地大同小异。
福州重龙舟竞渡,旧时台江、西湖皆有之,而苏岐特盛,龙舟长3丈多,宽5尺左右,首尾如龙形,两侧绘有五彩的龙身。划舟手28至30人,加上司舵、执旗、锣鼓手、放鞭炮者,合计有34至38人之多。福州沿江及临湖的乡社,都拥有自己的龙舟。端午节前,准备“扒龙船”的乡社便开始集资。人们敲锣打鼓,带着本乡龙舟的旗帜,挨户募捐,俗称“采莲”。乡间大户出钱请“扒龙船”者宴饮的,就可坐“龙船”头,这是一件很风光的事。坐龙船头的人,还负责背本乡龙船神(各乡的龙船都奉有一种神)的香火袋,成为本乡龙船的领头人。“扒龙船”的场面热烈壮观,清代有诗云:“凉船过处水生风,鳌鼓声喧万桨同。若个锦标先夺得,蒲葵扇系手巾红。”诗作者自注:“土音呼斗龙舟为扒凉船。好事者以中扇为标系竹竿,插岸上。众舟鼓木世争先,以得为荣。鼓声、锣声为与人声共阗,水为之沸。”(清·董平章:《秦川焚余草》中《榕城端午竹枝词》)现在,福州的赛龙舟依然红火。虽然象“采莲”及挂香火袋的习俗不多见了,但在人员组成、训练及参赛等事宜,仍然由各乡村农民自发组织。
莆田龙舟船首的造型大有讲究。雕成龙头的,说明龙舟所属的村子出过举人,船头齐平,上画有龙头的,表示这个村没有出过举人;船头齐平、上画着太阳的,表明出过孝子;船头齐平、画着龙头,但龙鼻子却又是雕成的,则表示这村出过贵人。唐代梅妃故乡江东村的龙舟便是如此。莆田龙舟最短的是“九对”,有18名划手,加上司鼓、司锣、掌舵各1人,全船共21人。最长的是’十五对”,即全船划手30人,外加3人,共33人。莆田以木兰溪为界分南北两洋。北洋龙舟,掌舵者是舟上的总指挥,以村中头面人物充任。南洋龙舟,司锣者为舟上的总指挥,也是村里的头面人物。竞赛时,北洋在终点处立一标竿,上系彩球,以得球者胜。南洋则无,仅以先到达终点者胜。民间有《龙船歌》道:“天时好,天时好,早稻收了田插好。田工闲,扒龙船,是输是赢无‘单倒’(方言,意为没关系)。抢龙珠,跳龙门,‘扶背’(方言,即掌舵)须要用心思。你也争,伊也抢,抢起大家试本事。要同心,要协力,第一船浆要齐落,你也扒,我也扒,比赛一了也就过。伊请你,你请伊,大家齐唱龙船歌”。《龙船歌》描绘了莆田龙舟竞渡活动既激烈又和谐的场面。
闽南各地还有各自独特的端午习俗。据介绍,厦门、漳州等地还在竞渡终点停泊“标船”,以鸭子为标。竞赛开始,一艘艘龙舟如箭离弦,飞速破浪前进,岸上观战者人山人海,鼓掌喝彩。当龙舟到达终点时,“标船”把鸭子投入水中。龙舟上的健儿纷纷跳往水中追捉,观众呐喊助威,极为热闹。 漳州市诏安县数百年来走“贡王”的民俗为当地乡亲喜闻乐见。每逢端午节,当地乡人分别从两庙中抬沈世纪、李伯瑶二将的神像出行,环绕北关游街时,由庙宇灯笼前导,刀斧戈戟罗列双行,社众排队随后,齐唱原名龙船鼓歌的“贡王歌”,十分热闹。清代进士黄开泰有一首《端阳走贡王竹枝词》记其盛况:“满城竞唱贡王歌,结队游街鼓伴锣。端午舁神因底事?开漳英烈绩难磨。” 泉州端午节有很多祈福消灾习俗,包括门楣插“五瑞”(即五种植物)、小孩胸佩香袋、泡雄黄酒、炒午时盐等。另外还有一种谐趣的驱邪消灾的习俗叫“采莲”,采莲队伍中有铺兵、锣鼓阵、花童或男扮女装的提花婆,由一位扮相邋遢不堪、手举长杆幡旗的“醉汉”充当前导,最后由四人抬着一具木雕龙头压阵,为沿途的民众入室舞旗拂扫。
著名爱国华侨陈嘉庚倡导的集美学村龙舟赛,蜚声海内外。他生前在集美学村亲自设计和修建了宽300米、长800米的龙舟池,并建造了可容16名划手的龙舟10艘,每年举行龙舟赛会。1957年端午节,陈嘉庚曾亲自主持龙舟赛会,邀请同安、海沧、杏林等邻近90多个社乡龙舟队,男女运动员2000多人参加。1987年端午节,首届“嘉庚杯”国际龙舟邀请赛在集美举行,参赛的除福建省队、厦门市队外,还有日本、澳大利亚、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的代表队参加。1988年6月24日,在福清东张水库也举办过国际龙舟邀请赛,是规模空前的一次龙舟国际盛会。
包粽子是端午节的又一大习俗。粽子古称“角黍”,旧时相传是为纪念屈原的,现在已成为节日的时令美食。粽子从五月初一起就开始制作,其方法是:以稻草灰碱水、或豆壳灰碱水、或其他植物碱水浸糯米(现有以食用碱,味道稍逊),待浸透后用俗称“粽叶”的狭长竹叶包成三角锥体状,再以一种细韧的草(福州称蒯草)或小麻绳扎好,10个1串或50个一串,放入锅中煮熟即可。
省内各地粽子品种多样,风味迥殊。按外部造型分,有牛头粽(即三角粽,又称牛角粽,是最普通的一种)、四角粽、尖尾粽,以及用笋壳叶裹成的大粽(将乐一带俗称“棕母”)等。据记载,古时还有九子粽、百索粽、筒粽、秤椎粽(清·乾隆《福州府志》卷24《风俗》),现已不见。
按用料分,有咸粽、豆粽、碱粽等。碱粽又称肉粽,其用料除糯米外,还有精肉或虾仁、或牡蛎干、或香菇丁等。讲究的人家还先把浸透的糯米拌上好酱油或卤肉汁,放在锅里炒过,然后再加上猪肉、香菇、栗子等佳品,包成粽子。豆粽则是在糯米中加上豇豆或黄豆、或花生,所以福州地区也称“花生粽”。在长泰,豆粽又称赤米粽,制法特殊,即先把黄豆磨碎,然后同粘性不强的赤米混拌,并注入少许盐水包成粽子。讲究的则拌以葱花、五香、油炒五花肉等,吃起来又香又脆。咸粽又称甜粽,仅以糯米浸碱水,并无其它佐料,最为普及。煮熟后剥开竹叶,颜色浅黄、晶莹透亮,蘸上蜂蜜或白糖,吃起来凉滑爽口。碱粽可久贮不变质。凉成的碱粽干还可以煮成碱粽甜汤,有助于消化,因此人们常以碱粽干消积。这是咸粽与豆粽所不及的。
互相馈送粽子之俗,省内很普遍,俗称馈节、分节或送节。将乐有俗语称:“斗米粽,家家送。”在山村,学生提粽送老师,晚辈提粽送长辈,以示对师长的敬意。凡有新丧的人家,该年端午不包粽子,由亲戚(多数是对门亲家)送粽。在诏安,送此类粽子固定在初一这天,其他地方在端午节之前均可。而在福州一带,上年纪者至今笃信端午不能送粽(送终)。旧时,海澄的一些地方在半夜里把粽子沉入江中,以祭屈原,据说这样蛟龙便无所得。今无此俗。在莆田、福鼎、大田、尤溪、南平、寿宁、霞浦等地,粽子是节日祀祖先必可不少的供品。
福建的传统文化尤其是闽南文化都是在中国北方已经失传的古代中国汉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