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五毒醒意味着什么
1、“端午到,五毒醒”是什么意思,是指的哪五毒呢?
端午作为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它有千年的文化沉淀,寓意深远独特、习俗别具一格。端午又名“端午、端阳、天中、重五”等,从这些名称就可以看出,端午绝非是“吃粽子、赛龙舟”那般简单,它在五月初五的讲究颇多。
数年前,苏轼被贬惠州、触景生情,便写下端午感慨:“微微小汗湿透了碧色薄绸,明日端午节一定要浴兰汤……”
在这首诗中,包含了“沐浴、午叶符、缠五彩线、悬挂菖蒲、”等传统习俗。这些习俗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极深的节日讲究。
除此之外,古人用他们的勤劳智慧结合端午节当日的天气、环境、人文等做出一句“端午到、五毒醒”的俗语,这句俗语流传至今,妇孺皆知。关于它的真实含义却鲜有人知,“五毒”指的哪五毒?人们口中的“五毒之首”又指什么?
一、端午安康
不同于其他节日,端午是“悲喜交加”的节日,这一天既有祈福迎新的满心欢喜、也有祭祀古人的一腔伤悲。
很多人在这天不会说“端午快乐”,而会说“端午安康”,一个“安康”承载了众多不言中的祝福,因端午的特殊性,众人只希望这天可以安然度过、健康无忧。那么,为什么会这么说呢?
首先,我们来普及一下端午节的来历,爱国诗人屈原忧国忧民、报国无门,在一腔忧闷中投江身亡、以死明志,这种爱国情怀感动了很多不愿沦为亡国奴的爱国人士,历朝统治者认为屈原是爱国模范的不二人选,为了纪念屈原、鼓励众人学习屈原的爱国情怀,便将其作为“节日标杆”不断宣传,后期的发展中,端午节不断的被完善,全国各地有了不同的“祭祀”方式,这天在古人心中不仅是“节日”,更多的是“毒日”。
二、五毒月,九毒日,端午为何成为“毒王”?
《黄帝内经》对五月曾这样描述:“农历五月十四”为天地交泰日,一共十天,这十天内,务必端容肃己,严禁杀生、行淫,否则严重伤身损气耗精元。
通过参考相关史料我们可以得知:五月份是天地交换之日,天地气场不正,从五月初五、初六、初七、十五、十六、十七到二五、二六、二七,这九日是“最毒”日。那么,五月初五作为五月毒日的第一天,被称为“五毒之首”并不为过。
既然五月是“毒月”,端午是“毒日”,那“规避毒气”的习俗有依据吗?
古人何等聪明智慧,既然通过观察得知了节气讲究,必定会有解决方式,所以端午这天,形式多样的节日活动开始“闪亮登场”。像众人熟知的“划龙舟、吃粽子、采艾草、射五毒”等,都在彰显着古人的智慧。
《论衡》曾记载:“夫正月岁始,五月盛阳,子以生,精炽热烈,厌胜父母,父母不堪,将受其患。”
这天出生的婴儿阳气过正、克父克母,视为不祥,很多人在这天会把婴儿放到外公外婆家,以此躲避灾难。
《滦州志》曾记载:“女之新嫁者,于是月俱迎以归,谓之躲端午。”
这天是天地交泰之日,邪气过正,不适合夫妻久待,为防止引入邪气、带来祸患,女子会被娘家人接回家中,视为“归宁”。说到五毒,必然和动物有关,你会想到哪些带毒的爬行动物?
三、五毒
当然了,端午作为“九毒日之首”之首,必定会衍生一些“毒物”,这些毒物令人望而生畏、头皮发麻。很多人喜欢在端午这天“射五毒”以此来驱邪,这五毒并非凡间之物,它们五个个个都是“顶级毒”,接着就来普及一下五毒。
第一:毒蛇。
提到毒蛇,想必很多人会想到“吐着蛇芯、冒着绿光”的眼镜蛇。蛇的种类多种多样,一旦被毒蛇咬伤、不能及时救治,就会有生命之忧。
当然了,这不是危言耸听,古人上山采药、赶路经商,甚至种菜耕耘,或多或少都会遇到“随时出没”的蛇,没有“急救车、急救药箱”的情况下,人被毒蛇咬伤,想要死里逃生无异于天方夜谭。
五月天气炎热、雨水落多,田间地头常有蛇出没,这些原生态的蛇在没我快防护网没有驱蛇仪器的情况下,“肆意横行、任意而为”,手无寸铁的百姓完全不是蛇的对手。因此,蛇成为了人人畏惧的动物之一。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由此可见,蛇对人的影响过于刻骨铭心!无论哪种蛇,对人的伤害都是“终身阴影”。
第二:蟾蜍。
蟾蜍在古文记载中曾是神兽,它带有灵气、具有守护作用,但真实的蟾蜍却是繁殖能力最强的毒物之一。蟾蜍浑身是毒、它的俗名叫做“癞蛤蟆”,癞蛤蟆的毒性有目共睹:一旦被咬中,在古代将会无药可医,就是这个“奇丑无比”的蛤蟆让很多人避而远之。把它列为“五毒”之一也不难理解。
第三:壁虎。
说到这里,很多人会好奇:可爱的小壁虎咋就成为了毒物?小壁虎不是能吃蚊子的动物吗?这种思想是现如今的看法,在没有分类分科的封建社会中,小壁虎的“断尾再长”乃是“怪象”。
古人认为:壁虎作为爬行动物,会爬到人的耳朵、嘴巴里,它那条尾巴会断在人体体内导致人耳聋耳鸣,这种说法在现在看来是无稽之谈,在当时却被人奉为不容置疑的权威说法,他们眼中的小壁虎乃是钻人耳朵的“恶虫”。
第四:蜈蚣。
蜈蚣“昼伏夜出”,虽然体型小,却毒性极大,这种百脚虫,是一种有毒腺的、掠食性的陆生节肢动物。这种动物能干掉一头大象,可见其毒性之大。
第五:蝎子。
它被封为“五毒之首”,蝎子的毒性从古至今都有增无减,形容一个人恶毒大多会用“蛇蝎心肠”,蝎子的攻击让人防不胜防。蝎子的起源由来已久,它自存在起就有四亿三千万年的历史,在漫长的自然进化中都未能淘汰,可见其生命力的顽强程度。
延续至今,蝎子种类多种多样,瘦长的身体几乎遍布毒性,每种蝎子都带有毒性,毒性不分大小,毒性不分体积,其他“四毒”见到蝎子都会绕道而行,可见蝎子的毒烈程度。
五毒毒身,古人以毒攻毒,如何在端午攻下“五毒”?
四、攻 “五毒”关于“五毒”由来已久,它们的传说也层出不穷,无论哪种毒物,都有一定的毒身效果,古人为了求取安宁,也发明四种攻毒方式。
第一:吃。
难道是吃掉五毒?自然不会杀害它们将其吃掉。古人注重心安,所以,将五毒画作符号放在饼上,称为“五毒饼”,吃掉它寓意为排毒。五毒饼香糯可口,深得男女老少的喜欢。
第二:画。
在端午节当天,大人会用雄黄酒画在儿童额头,称为“画额”,这个画额很有讲究,并非乱画,要在孩子额头中间画个“王”,除了额头中间,手心、脚心都要涂上雄黄酒,一是为了借雄黄辟邪,二是为了用“老虎”镇邪。
第三:挂艾草。
因为艾草不仅可以提神醒脑,也可以驱邪镇邪,它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古人的挂艾草并非迷信,而是有一定的依据。艾草气味清新,可以驱虫,这些虫子在艾草的熏香下,大多会绕道而行。
第四:跳钟馗。
钟馗面目严肃、气场强大,在古人心中是难以超越的神,民间会通过跳钟馗的舞台剧来驱赶鬼神、规避邪气,这虽然带有迷信色彩,却极能安抚人心。
总的来说,这四种攻毒方式是古人智慧使然,他们在物质及其匮乏的年代想法设法祈求安宁,这是古代条件下的限制。
而“五毒”并非古人杜撰而来,虽然它们诞生于封建背景下,但这五毒大多出现在繁殖旺盛的五月,五月是它们出没频繁的月份,所以,五月是毒月、五虫是毒中皆能对其解释。
除了“九毒日、五毒虫”外,端午还有其他说辞吗?
五、端午的其他说辞
自然是有,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后世的不断传承中,“毒”不再是简单的虫子,还有更深层次的精神“毒”。
任何时代,华夏儿女都追求精神高雅,所以“吃、喝、嫖、赌、骗”也被称为五毒,这五毒乃是精神境界的“毒”,不被认可、被人耻笑。一旦有人有五毒之一的恶习,那将会贻笑大方、备受排斥,谁都不愿和自甘堕落之人朝夕相处。“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从古至今,端午节都是人们寄托哀思的重要节日,它是一个家族对先人的缅怀,是一个家族对安康的祈求。那些传承下来的传说是一个时代的文化缩影,更是一个朝代的思想映射。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屈原作为已逝诗人,他用实际行动诠释自己的爱国热情,是历朝历代爱国人士的最佳典范,以此为荣、以此为镜,屈原留在世间的不朽之作“离骚”激励着一代代人“吾将上下而求索”。
综上所述,端午由来已久,后世应当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一些封建时期的迷信思想应当被剔除,像所谓的“五毒”不应被沿用,它们会影响孩子们的判断力和识别力,自由平等的现代社会中,应当以科学为主。
当然了,端午节不仅仅是个节气,更是一种文化沉淀,在端午节,举家团聚吃粽子祈福,是精神的寄托,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节日习俗被迅速普及,“九毒日、五毒虫”等说法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并非糟粕,应当继承完善。
2、“端午到,五毒醒”,五毒是哪五毒,位于五毒之首的是?
端午到,五毒醒。这其中的五毒指的是蜈蚣,毒蛇,蝎子,蟾蜍,壁虎。虽然在这其中的5种动物中,壁虎并不具有毒性,但是因为古代人们对于动物的认知不够全面,自然而然地将庇护也误以为是具有毒性的动物了,而这五毒的名称不单单只代表了古人认为这5种动物身上具有毒性,还代表着,这几种动物身上有极大的药用价值。在古代讲究以毒攻毒中医理论上认为用带有一定毒性的毒物,入药之后,能够缓解人体自身产生的毒素,两者相克之后,毒素两清能够起到治病的作用。而之所以说是在端午过后,是因为从节气上来说谷雨之后,端午之后天气逐渐升温,随着气温的升高,各种毒虫都会进入繁殖期,等到天气更热之后,毒虫就会从繁殖期进入成熟期然后会次数较多地出现在人们的眼前,于是古代的人们就总结了端午这天,他们希望通过插茱萸、挂艾草的方式来驱虫。而“驱”不单单只包括了屈从这一项,还包括着驱邪祟。毒物往往代表着象征意义,古人们觉得读不出来,这代表着有更大的邪祟也要出来了,所以在端午这天他们还会跳钟馗。在古时候,民间传说中能够驱赶鬼邪到大神是钟馗,所以人们在端午节这天会跳钟馗,他们会将表演者化妆成钟馗的样子,在戏台上跳舞,作为端午节的演出。常常还会将钟馗的画像挂在家中以求平安,最主要的寓意就是为了驱邪镇妖。而其中的五毒之首则是蝎子,之所以是蝎子,是因为蝎子相对于其他的几种动物拥有较强的毒性,虽然对于人来说没有致命的危险,但是被蝎子蛰了之后,就会引发灼烧般的疼痛,与蛇不同的是,任何蝎子都具有毒性,而有的蛇是无毒的,并且其他的4种毒物见到蝎子之后都会逃走,所以大家也就公认蝎子是五毒之首。
3、端午节射五毒的意义
提醒人们注意防病。
民谣说:“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五月初五端午节这一天被人们认为是“九毒”之首,所以民间便流传了许多驱邪、消毒和避疫的特殊习俗。
为了防五毒,在州裂端午节,有些地区用雄黄酒在小孩子额头上画“王”字,取避邪之意;有些地方还专门缝制五毒衣如如、五毒背心,让小孩子穿上护身;也有人在孩子脖颈、手腕、足颈上缠绕五色丝线,以求长命百渣迹启岁;大人们还给孩子穿上老虎鞋,围上老虎兜,据说可以避“五毒”之害,等等。
4、端午节习俗大多围绕着除五毒,请问五毒是什么?
端午节习俗大多围绕着除五毒,请问五毒是什么?五毒是蛇、蜘蛛、蝎子、蜈蚣、壁虎。
端午节的习俗避开了五毒,因为在老北京人的观念里,农历五月是邪月,据说在这个月里,所有的毒虫和疾病都出去让人生病。这种毒虫数量巨大,被称为五毒。端午节把钟馗挂得像个习俗解释者,赋予了他新的功能。钟馗斩五毒。五毒是蛇、蜘蛛、蝎子、蜈蚣、壁虎。
民谣说“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得安宁。”五月初五,端午节被视为“九毒”之首,所以民间流传着许多驱邪、消毒、避疫的特殊习俗。端午节带动“五毒”是提醒人们注意防病。避“五毒”是“端午节”的初衷。端午节前后,是初夏时节。天气炎热多雨潮湿,蚊虫滋生,是传染病高发的季节。为了避免疾病的发生,人们将艾叶编织成老虎的形状。据说老虎能震慑百虫,辟邪,祛瘟疫。
端午节时,古人会将红、黄、蓝、绿、紫五种颜色编织而成的彩绳,系在家中小孩的手腕、脚踝或脖子上,又称“五彩长生缕”,寓意长寿五毒,以避退。古人除了佩戴彩绳,还制作各种香囊,与彩绳相比较,用于祈福。香包起到了实质性的作用。这些香囊大多含有中草药,如熏香、朱砂、雄黄等,使五毒避之不及。这样,当蝎子、蛇、壁虎、蜈蚣、蟾蜍等毒物试图靠近民众时,闻到这些草药的味道就会不战而降。同时,这种香囊不仅具有驱五毒的功能,还成为端午节恋人赠送的小礼物,可谓“虐狗灭虫”。
端午节有许多别称,如“草药节”和“菖蒲节”。这些名字都是由当地习俗演变而来的。端午节之际,人们常常在门前悬挂菖蒲和艾草。既能招财辟邪,又能防止蚊子靠近。“端午节到了,五毒醒了。”从端午节的习俗可以看出,人们在庆祝端午节的同时,也通过一些习俗驱赶五毒。端午节,孩子们要带绣有五毒(蛇、蝎子、蜈蚣、壁虎、蟾蜍)图案的“五毒包”,寓意以毒攻毒,确保身体健康。或者妈妈奶奶会在兜里放一个暖蛋,或者把暖蛋在小肚皮上滚几下,一边做一边说“一年都不会痛”之类的话。
5、端午到,五毒醒,有什么含义?营养专家:这么吃就能平安无忧
马上就到端午节了,又到了吃粽子划龙舟的时候,民间有说,端午到,五毒醒,古人也称五月是五毒月的说法。这个说法有什么含义吗?端午期间饮食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端午到,五毒醒
端午节 历史 悠久,在影视剧“新白娘子传奇”中就有喝雄黄酒解五毒的演绎。民间所说的“五毒”其实指的是毒蛇、蜈蚣、蝎子、蟾蜍和壁虎五种生物。这是由于端午节正好是一年之中最炎热的时节,此时正逢蚊虫增多,细菌病毒滋生,况且古代卫生条件没有现在这么好,所以很容易出现由于细菌感染、蚊虫叮咬的疾病。那时候又没有抗生素,所以只能用艾草、雄黄来驱蛇避虫,还会把一些有驱虫香味的草药做成香囊挂在家里或者身上。所以所谓的“端午到,五毒醒”有一定的民间智慧在,对于现代 社会 ,就成为一些风俗习惯了。
端午饮食应该注意什么?
(1)吃粽子要适量
粽子是端午必不可少的食物,但是粽子热量高、难消化。糖尿病、高血脂、老人和儿童等人群食用不慎,可能反而导致身体不适。吃粽子要注意不要空腹吃,加热之后吃,睡前2小时最好别吃。
(2)补充水分和盐分
夏季天气炎热,出汗会导致体内水分和盐分的丢失也增加。所以炎热的端午时节,多补充水分或者多吃水果、蔬菜,可以防止因为天气炎热导致的中暑等疾病。
(3)清淡饮食
夏天应该尽量少吃或者不吃辛辣、刺激的食物,以免加重我们肠胃的负担。清淡的饮食,比如黄瓜、木耳、苦瓜之类清爽可口的蔬菜,有助于平心静气、清热解火。
(4)不吃太过生冷的食物
到了夏天,冰淇淋、冰镇可乐等冰冷的食物就会很受人们的喜爱,特别是小孩子。而这些食物一次性吃过多会刺激胃肠道,导致消化不良、腹泻等疾病。所以人们吃的时候要注意不宜吃过多,喝过猛。
结语
端午佳节,无论是“躲五毒”,还是吃粽子纪念屈原的习俗,都希望大家能够在享受假期美好时光的同时注意合理的饮食。希望大家能够享受一个 健康 开心的端午假期。
6、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这句话的后半句是什么意思?
蛰伏过后,万物苏醒,端午将至。天气也很热,五毒也觉醒了。农村说法中所说的“五毒”是蛇、蟾蜍、壁虎、蝎子、蜈蚣。端午节前后,也是他们的活跃期。人们可能经常在它们出来觅食和繁殖的时候碰到它们。随着天气变热,大多数人都穿着短裤和拖鞋,大部分地方的温度都在30度以上,这是最热的时候。因为天气干燥多雨,蚊子滋生,容易受到五毒的侵袭。在古代,人们有没有什么好的方法,比如在房前屋后撒雄黄,在门上横艾草和菖蒲来抵御蚊子和五毒的入侵?五毒是农村人对一些有毒生物的概括。
在农村,蛇、蜈蚣、壁虎、蟾蜍、蝎子被称为五毒。都是剧毒生命,对人的生活影响很大。但端午期间,为什么说“五毒醒,不得安宁”?其实这主要是因为端午节气温明显升高,这些有毒生物的生存环境在这个时候会发生明显的变化。比如蛇的洞穴压力会增大,为了生存不得不出去。蝎子非常喜欢寒冷潮湿的环境,端午节恰好是雨季。很多人类的生活环境会比较寒冷潮湿,所以蝎子会选择这些地方生活。
其实在民间,预防五毒的方法有很多,端午插艾草香囊是非常实用的方法。端午节的艾草是一年中含油量最丰富的时候。这个时候,艾草散发的香气就可以辟邪这些有毒的生物。艾草晒干后,我们可以把它掰开,做成香囊或者放在口袋里,可以有效减少我们的伤害。除了艾草,我们还可以在生活区撒一些雄黄酒或者石灰粉等刺激性的东西,这样可以大大减少我们的安全顾虑。
据说端午节前后,气候炎热,蚊虫增多,毒气上升,疾病易多发。古人认为雄黄可以用作解药和杀虫剂。于是在端午节,人们将雄黄酒倒入酒中饮用,并将雄黄酒涂抹在孩子的耳朵、鼻子、额头、手、脚等地方,希望这样可以保护孩子免受蛇和昆虫的侵害。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雄黄酒有毒,不要喝!
7、俗语“端午到,五毒醒”,五毒之首到底是指什么呢?
端午节,又叫端阳节,是中国十分重要的节日,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成为四大传统节日,端午节的起源是上古时期人们的天象崇拜,其中包含了古老的形象文化,那时候的人们认为,在仲夏端午日,苍龙七宿会飞升到正南中天,是龙飞天的日子,对应《易经》乾卦第五爻:“飞龙在天”。此时,龙形处于大吉之位,因此,端午又被看做是一个吉祥的日子。
后来,楚国屈原在端午日以身殉国、以死明志,端午节从此成为了纪念屈原的日子,并诞生了赛龙舟、吃粽子等习俗,传承至今,千古不辍。
但与之相反,在中国古代北方一些地区,却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形成了“躲端午”、“避五毒”的习俗,还出现了“端午节,天气热,五毒芦迅雹醒,不安宁”的俗语,这又是为什么呢?
恶月恶日
自战国起,古代北方人民认为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更有“不举五月子”的说法,意思是在端午这天出生的婴儿,不能抚养成人,否则会有祸害父母的行为,东汉王充在《论衡》一书中对此的解释是:
“夫正月岁始,五月盛阳,子以生,精炽热烈,厌胜父母,父母不堪,将受其患。”
意思是说,一年从正月开始,到五月是阳气最盛的月份,在这个月份出生的孩子,阳气过盛,会克父母,成为祸患。
因此,端午节这天,有很多避讳,比如已经出嫁的女儿,要在这天被父母接回娘家,以躲端午之恶,在清朝光绪年间的《滦陪帆州志》中,都还有躲端午习俗的记载:
“女之新嫁者,于是月俱迎以归,谓之‘躲端午’”
可见端午日在中国古代北方,确实是一个让人不得安宁的日子,可为什么原本一个飞龙在天的吉祥日子,会被视为恶呢?这得从祛病驱邪说起,而驱邪的本源,则是五毒。
端阳日祛病驱邪
端午节的许多习俗,都跟驱邪祛病有关。因为在端午日,阳气最盛,很多邪祟都会出来作怪,人们要在这时通过一系列活动,驱赶邪祟,同时,那些蛰伏了冬、春两季的害虫毒物,也会在这时苏醒过来。
挂艾草:
中医认为,艾草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可以治病、还可驱虫,甚至可以辟邪,因此人们在端午时,争相采集艾草,挂在家门口,艾草有十分特殊的清香味,一阵微风吹过,整个家里都飘着艾草香味,令人心旷神怡。
画额:
画额是指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上画“王”自,一来是借雄黄驱毒、二来是借猛虎镇邪,除额头之外,身体的其他部位也可以涂抹雄黄酒,据我父亲说,在他小时候,每到端午节都会在手心、脚心、鼻子、耳朵等地方涂上很多雄黄酒,除了驱毒镇邪,还可以祛病延年。
跟雄黄酒有同样功效的,还有蒲酒、朱砂酒等,都是在端午日这天引用或涂抹,起到祛病驱邪的作用,流传甚广。
跳钟馗:
跳钟馗又叫闹钟馗,是晋代就形成的端午节、春节习俗。钟馗大家都很熟悉了,是中国民间传说中驱赶鬼邪的大神,人们常常会把钟馗像挂在家中,以求平安。到了端阳、春节时,则有表演者会化妆成钟馗,在戏台上跳舞,作为端午节演出,寓意也是昌戚为了驱邪镇妖,求四季平安。
除去以上3种祛病驱邪的民俗活动,端午日还有最重要的一项民俗,那就是避五毒,五毒是什么呢?
五毒
前面我们说了,端午被古代北方人看作是恶日,民间更有“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的俗语,从农历二十四节气上来说,谷雨之后由于气温升高,各种毒虫进入了繁衍期,所以在谷雨时节有贴谷雨贴的习俗,以祈求家庭平安。再从谷雨到端午这段时间,阳气到达鼎盛,气温也逐渐进入最热的时期,毒虫则从繁衍期进入成熟期,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加上众多民间传说,就形成了五毒作祟,危害人间的说法,人们为了祈求安宁,就要避五毒。
五毒是古人眼中五种具有强烈毒性的动物:蜈蚣、毒蛇、蝎子、蟾蜍、壁虎。这其中当然有一些不科学的地方,比如壁虎实际上没有毒性,这是古人对世间万物认知的局限性所致,把这五种动物归为五毒,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药用价值。
蜈蚣:在文学作品或传说中,蜈蚣通常是作为妖怪出现。是一种十分常见且繁殖能力超强的动物,具有一定毒性,但并不强,但如果被蜈蚣叮咬,非常疼痛难受,古人对其深恶痛绝,故加入五毒之列。而根据中医理论,蜈蚣是五毒中药用价值最大的一毒,因此也被评为五毒之首。
毒蛇:古人评选五毒中的蛇,不单指毒蛇,而是所有蛇类。因为被蛇咬的事情实在太常见了,很多人都对蛇有恐惧感,俗话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所以即使蛇也分有毒无毒,但在人们心中,只要是咬人的蛇,就非常讨厌,打入五毒之列。
蝎子:具有较强毒性,可以毒死小体型的昆虫和动物,但对人没有致命危险,只不过被蝎子蛰了会引起灼烧般的疼痛,比蜈蚣更厉害,而且蝎子和蛇不一样,任何种类的蝎子都有毒性,它们体型又小、又常见,让人防不胜防。而且其他四毒见到蝎子都会逃走,故而有蝎子才是五毒之首的说法。
蟾蜍:跟其他四毒比起来,蟾蜍就具有十分强的毒性了,严重者会致人死,而且蟾蜍是五毒中繁殖能力最强的一种,所以人们对其尤为深恶痛绝,没成为五毒之首,大概跟蟾蜍被神话有关,这点我们在后面细说。
壁虎:壁虎并没有毒性,且以害虫为食,是一种益虫,被列入五毒简直是天大的冤枉,这也体现了古人对事物认知的不足,他们认为,壁虎会钻入人耳,并把尾巴断在耳朵里面,导致耳聋。
因五毒的存在,在北方地区的端午节还有吃五毒饼的习俗,就是把五毒的形象刻在面饼上然后吃掉,寓意自然是驱毒了,更常见的避五毒方式则是前面讲过的三种习俗。避五毒最著名的桥段就是《新白娘子传奇》中,白素贞误饮雄黄酒,现出原形把许仙吓死。白素贞可是极有修为的千年蛇妖,连她都害怕雄黄酒,可见雄黄真是五毒的天敌。
值得注意的是,近来很多小说或游戏中,把蜘蛛列入五毒,这是非常不负责任的,纯属想当然耳。因为我国古代特产的蜘蛛,几乎没有毒,唯一带给人的烦恼是结网,都称不上麻烦或负担,所以人们也没有把蜘蛛视作威胁。最重要的是,蜘蛛不能入药,前面说了,五毒的共同特征并不是有毒,而是能不能入药!
8、五毒指的是什么?
“五毒”原来是良药
“五毒俱全”,这是一个所有中国人都会用的词。一个人如果称得上“五毒俱全”,那么此人就堪称“死有余辜”。但是,“五毒”到底是什么,却一直存在很大争议,堪称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吃、喝、嫖、赌、抽”,有人认为是“坑、蒙、拐、骗、偷”,有人认为是“蛇、蝎、蜈蚣、壁虎、蟾蜍”。而真正意义上的“五毒”却和这些没有任何关系。
真正意义上的“五毒”是指五种主治外伤的五种药性猛烈之药。《周礼.天官》说:“凡疗伤,以五毒攻之。”这里的“五毒”就是石胆,丹沙、雄黄、礐石、慈石。在这五种药材中,石胆主金创、诸邪毒气,丹沙主身体五脏百病,雄黄主鼠瘘,慈石主周痹风湿。一般认为,所谓的“五毒”并不是每种药材都有剧毒,譬如丹沙、慈石并无太大毒性,但是五种药材通过加工之后合成,其药性就极其酷烈。具体的作法是:将这五种药材放置在坩埚之中,连续加热三天三夜,之后产生的粉末,即是五毒的成药。此药共涂抹患处,据说有相当的疗效。
很显然,“五毒”之名虽然张牙舞爪,面目狰狞,但却有救人性命的效能。说是五毒,却可以毒攻毒,最后却成了五味良药。
9、端午到,五毒醒,“五毒”到底都是什么?喝雄黄酒能避开吗?
“玉粽袭香千舸竞,艾叶黄酒可驱邪”,端午节与中秋节、清明节、春节并称为民间四大传统节日,在这一天人们会举行各种各样的仪式活动,必不可少的就是赛龙舟、吃粽子,除此之外还会有挂艾叶、菖蒲、喝雄黄酒等习俗,古人认为这样可以驱邪避毒。
五月初五这天更是九毒日之首,古人认为这一天最容易被这些邪物所侵袭,于是就衍生了各种驱毒驱邪的习俗,例如在门上挂艾草、身上佩戴香囊、饮用雄黄酒等,老百姓认为这样做可以去驱毒避邪,以防“五毒”上身。
端午到,五毒醒”,古人称五月为五毒月,因为此时仲夏之交,阳气旺盛、浊气上升,而人体在这个时节易出现问题。在古人看来,五月是多灾多难季节,各种病毒瘟疫泛滥,而这时也是 蛇、蝎、蜈蚣、蟾蜍、壁虎 等民间盛传的“五大毒物”出没的时期,在这天大人们都会喝一些雄黄酒来防瘟疫驱五毒,小孩则是将雄黄酒涂抹在耳朵、鼻子、脑门、手腕、脚腕上等,以此来避“五毒”。
端午节喝雄黄酒自古就有,传说喝了雄黄酒可以杀菌驱虫、解五毒,而在经典影视作品《新白娘子传奇》中,就有喝雄黄酒解五毒,避百邪的说法。
而白素贞也是在端午节当天喝了雄黄酒后才现出了蛇形,由于《新白娘子传奇》的广泛流传,但一定程度上也使大家更加相信了雄黄酒的“魔力”,但喝雄黄酒真的能避五毒吗?
事实上雄黄是一种矿物质,学名叫:四硫化四砷,确实是也是一味中药,也可以作为杀虫剂。但加热到一定温度后,可以被氧化为剧毒成分三氧化二砷,也就是常说的砒霜。
使用雄黄泡出的酒会有一种特殊的气味,利用这种气味确实可以驱赶蛇虫鼠蚁等毒物。
大人们会喝雄黄酒,小孩子不能喝酒就把雄黄酒涂抹在身上,以此来避“五毒”。但雄黄具有毒性,在泡雄黄酒时需放极少量的雄黄,避免饮用不当会对身体造成损害。
除了喝雄黄酒,民间还有门上挂艾草、佩戴五色线、佩戴香包等民俗,其实都是利用同样的道理,民间的习俗虽没有严谨科学依据,但是仔细观摩,都是有民间的大智慧在里面的,能流传千百年自然是有它的道理的。#6月吃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