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中秋节是什么样子
1、我们现在过的中秋节和小时候过的中秋节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越来越没意思呢?
我们现在过的中秋节和小时候过的中秋节的不同,越来越没意思:之前大家希望逢年过节,是由于能够有好吃的,能够会让大家欢聚,因此人们会拥有更美好的期待。如今我们的生活十分的富有,之前逢年过节才可以吃到的特色美食,如今每天都能吃,因此人们对节日也没有那么的羡慕了。现在大家希望节日的唯一觉得,就是能够放假了歇息。
因此,节日的气氛也也会减少许多。放假了以后,很多人都会休息睡觉,找朋友聚会,或是出游。而且现在我们的生活较为繁忙,日常吃的东西又丰富多彩,因此,在这里之外大家就希望可以放松放松休息一下,那样合理安排时间。因此现在人并不是不希望假节日,现在人也期待,现在人希望假节日接着是希望可以轻轻松松放松。对于节日斗正罩的气氛,如果说可能就顺理成章较淡了。
日月潭的传说,对于目前人,唯一更期待的一个节日或许就是春节了。由于新春佳节休息假日会非常长,大清培家可以更加彻底地放松一下,减轻一年的工作疲倦,因此春节是大家都会期盼的。新春佳节的气氛也稍微有一定的缓解,大家在一起更重要的是一起吃饭聚会或饮酒。现今新春佳节,已不像小时候中秋佳节有很多别名:古时候有立秋夕月(拜月)活动,故名“月夕”或“祭月节”。因节期在八月十五,因此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关键主题活动都是基于“月”所进行的,所以又别名“月节”;中秋佳节月亮完满,代表阖家团圆,因此也叫“团圆节”。
中秋佳节月亮完满,家人团聚,嫁出去的女儿回家团圆,因而又被称为“团圆节”、“女空闹儿节”。在广府地域,中秋佳节别名“月光诞”。仲春季节各种各样瓜果蔬菜完善发售,因称“果实节”。侗族称之为“南瓜节”,仫佬族称之为“又生节”等。
2、云南大山里的人家,儿时记忆里的中秋节,给你讲述不一样的故事
#中秋话团圆# 当谷子晒干收回家,芭蕉黄了,奶奶便使唤着我去山地里拔花生,到田里割葵花籽盘,有时则去山地里挖地萝卜。
花生挖回来,剥去壳,用石臼舂成泥,煮出来的汤雪白雪白的,奶奶说用新鲜罗松煮出来的汤较养人,小孩子要多吃,我添饭加汤,就着麦果饭和西红柿炒鸡蛋,可以连吃四季丰收碗那么大的三大碗。
而芭蕉则放在米糠里,要焐上三七二十一天后才能吃。葵花籽用棍子敲下来,晒在土掌房上。当所有的这一切忙完后,我知道,离吃糖粑粑的节日不远了。吃糖粑粑的日子便是中秋节,糖粑粑就是月饼,我们乡下人把这天管叫做八月十五。
快要到到八月十五的时候,天上的月亮,一天比一天亮,一天比一天圆,村里的人,抬头看到天上的月亮,总会叹息一声,随口念道“月亮粑粑摊,狗咬老四娘”。
每当听到这句话,我总是想,狗,为什么会咬老四娘?而不咬别的人呢?于是我怀着这样的问,懵懵懂懂的过了一个又一个的八月十五。
其实,我家里的老四娘长得水灵灵的,可好看了,身后还垂着一条乌黑的大长辫。我曾偷偷的问过村里年长的阿奶,为什么狗会咬老四娘?阿奶笑得岔气,边笑边说你家老四娘俏呗,我一听她的笑声,恼了,转身就跑,再也没问过谁了。
直到有一次,我看到一个小媳妇,背着小娃娃在明亮的月亮下,土掌房上跳着,嘴里念着这句话,孩子在背上咯咯咯的笑着时,我才领悟到这句话其实是逗小孩子玩的,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意义,这也算是诠释了这句话所有的含义吧!
离八月十五最近的那一街子天,山里人是要去赶街的,赶街买各种饼子,弊困颤买各种干鲜果品,然后在当天宰上一只鸡或者一只鸭子。若是家里养了鸭子或者有吃不完的板栗,核桃和花生,也会挑到街上去卖。
我的老家没有种有板栗和核桃这两种树,也没有柿子树,最多的是石榴树。种石榴的人家,会把石榴背到街上,卖到钱后,然后买回租败自己想要的东西。
我记得我家的石榴树较少,能卖的东西只有大米,据说八月十五前打的谷子才是新米,之后就成老米了。所以,母亲在过节之前,都要背上一袋一百多斤的新米去街子上去卖,然后换回我们爱吃的糖粑粑,板栗和松子。
记得有一年我家没有卖米,母亲由于忙碌,没空去赶街,给了我三十元钱,让我跟四娘去买点过节的东西。
那时的四娘已经结婚了,姑爹是乡上卫生院的医生,他们已有了孩子。那年的八月十五,是她背着孩子带着我去赶的街。
赶街要走上十多公里的山路,代替步行的工具只有拖拉机,偶尔路过一辆拖拉机,上面坐满了陌生人,在颠簸的土路上,随着拖拉机吃力的前行,左右摇摆。
末了,从拖拉机排气管喷出黑团团的烟雾和带起的灰,旁人都是歪向一边避免吸入鼻中,而我却傻乎乎的嗅着烟,感觉那排出来的烟沁如心脾的香,我感觉此刻的我与常人有点不同,我问自己这是不是所谓的傻?
到了街上,所有的乡下孩童,心心念念的还是那碗米线,那碗米线,我们叫晌午饭。米线碗里腾起的热气里裹着酱香,还有韭菜的香味,让馋嘴的我连连直咽口水,直到喝完最后一口汤,扒干净碗底的肉末,空碗见底,才心满意足的跟着四娘去买东西。
那时的街子可真是热闹的,我个子矮,只看得见行人的腿和脚,扒开人群还是腿和脚,挤了一身的汗,让拖拉机烟薰过的脸更花了。
于是四娘让我坐在路旁的石头上,她给我去卖月饼,板栗和松子。我坐在石头上,大太阳晒得我直睁不开眼睛,汗淌到脸上,犹如蚂蚁在爬,痒痒的。我就这样静静的呆坐着,数着汗水淌在脸上的次数,看着乱哄哄的人群,才发现赶集原来是一种煎熬,那时,我是多么的想离开此地,回到家里。
好在四娘手脚麻利,不一会儿就买到了很多的东西,她还买了一只鸭子,让我抱着。然后确定东西都买足了,才徒步回家。
走在回家的路上,我和她说汗淌到脸上十一次了,她才买到东西,让我好一阵等,四娘听了尺镇后轻轻用手指推了一下我的头,噗嗤一声笑了,说了句憨妞。
来来返返,近三十多公里的山路,从早上六点出发,回到家已经是下午四点了。路上很热脚很疼,感觉很累,我抱着的那个鸭子一路嘎嘎嘎的叫着,我紧紧的捏着鸭子的腿,手心的汗,把它的腿都浸湿了。回到家后,我只想喝水和睡觉,关于吃糖粑粑的其它事,也不想了。
我把妈妈给我的钱交到妈妈的手里,东西全是四娘买的,钱没用上,我倒在床上就睡着了,至于后来妈妈说什么,问我什么,我都没有听见。
直到母亲把板栗炒熟,鸭子煮好,所有的饭菜端上桌子后,才把我叫醒,此时,我又活了过来,顿时像打了鸡血一样,感觉肚子饿,想吃东西,然后和妹妹跳出跳进,因为马上就要吃大餐了。
中秋节这天,天黑的较早,月亮出来的也较早,吃完饭,奶奶就早已准备好一切东西,带着我们爬上土掌房顶上,祭拜月亮。
小木桌上摆满了石榴,核桃,松子,月饼,花生,苹果和一些糖果吃食,然后在桌中间点上两只蜡烛,摆上两碗新米饭,两双竹筷。
奶奶说,拜了月亮我们才能吃糖粑粑,月亮公公在下一年才会赐给我们月饼吃,否则它会生气。奶奶弄好一切,就和我们一起跪在草墩上,口中念念有词:月亮公公,我们来拜你啰!一拜福禄寿喜来,二拜五谷丰收粮满仓,三拜全家团圆好吃好在……
奶奶说完后,让我们朝着月亮许个愿,我记得我许的愿望只是单纯的吃,能吃到的糖粑粑比村里三妞家的还要大,馅料更好吃,天天都能吃。
现在想来,这个愿望是如此的简单,集市上天天都可以买新鲜刚出炉的大月饼,有小碗大的,大碗大的,还有盆大的,像蛋糕一样的,馅料也是多种多样。
记得节后我问过三妞,她许了个什么愿,她说自己许了个能考100分,在班上排第一名。我听了后着实的后悔了好一阵子,我怎么就单纯的想着吃呢?为什么不许当第一名呢?当她问我时,我自然不好意思说出,吱吱唔唔老半天,发出的声音比蚊子还小,当她又一次问我时,我撒谎说,我许当学习委员。
当我们祭拜完月亮后,奶奶终于让我们吃月饼,吃各种果子了。月饼有荞麦做的,也有麦子面做的,馅料有豆沙的,五仁的,还有蜜饯的。
母亲用刀在荞饼上划个“米”字,月饼就分成几小块,然后我们就抢着吃,一直吃到肚子圆滚滚的。这天,是我们快乐的时光,家里的人从未有过的齐,我们边吃边聊,听奶奶讲嫦娥奔月的故事,一遍又一遍不计其烦的听从她口里讲述的“老秋夫故事”,然后猜古经,让她教我们说哈尼话,一直侃到月亮升起老高都还不想睡。
到了最后,吃饱了还要玩一会丢手绢,家里人围着木桌坐着,然后先从我开始,围着大家跑,口中念到:月亮月亮团团,簸箕簸箕团团,火烧大老团团,有人买米,逛(摔)下海底,海底开花,开出朵大红花。念完后,我把手绢悄悄的扔在家人的后面。
也有的时候,妹妹和我背对背的站着,两人把手一扣,一个背一个,玩舂粑粑的 游戏 ,我们也叫做小白兔捣药 游戏 。
如今,年长的去了,年轻的变老了,小的变大的。再一年过去,母亲也去了,中秋节更落莫了。
中秋节年年过,糖粑粑可以天天吃,而我却再也没有吃到过小时候那种月饼的味道了。
近日,常常阴雨连绵,天气一天比一天凉,田野里收割过后到处呈现出一片落莫,当大雁从头顶哀鸣飞过,我知道又近中秋了。
3、小时候过中秋的习俗
小时过中秋的习俗是早上吃饺子,美人再分一块月饼。这就是小时过中秋节的习俗。
4、小时候人中秋节和现在的中秋节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小时候就觉得那么有意思?
中秋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所以每年中秋节孩子们最感兴趣的就是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吃月饼。边吃边赏月。在这个节日来临之前。家长们都要买一些相应的菜,水果,孩子们爱吃的零食等等。做好饭后,一大家子围在一起吃个团圆饭。。。
当十五的月亮高照时,家人们就望着明亮天空吃月饼,棱角,水果等赏月。这时孩子们是最开心的。在这里祝所有的家庭中秋节快乐!因为中秋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每逢佳节倍思亲,平常时大家都要工作,忙忙碌碌,利用中秋节大家聚在一起,看着圆圆的月亮,吃着甜甜的月饼,相互祝福,聊一些所见所闻,共同度过一个既祥和又幸福快乐的中秋佳节,这是多么令人羡慕的事情呀!
还记得小时候过中秋前几天,就开始兴奋了,因为可以吃到香喷喷的月饼,还有好看的大大的“月亮爷”月饼,加上雕刻精美的西瓜花篮,是真的让人期待。
小时候家在农村,只有在中秋节的时候才会有月饼吃。中秋之前爸妈就会在院子里做一个炉子用来烤月饼。烤月饼的时候,妈妈在家里揉面弄饼子,爸爸在院子里烤月饼,我和哥哥在家与院子里来回跑。第一炉月饼总是那么香,看着烤好的月饼,早馋的直吞口水。“等凉了再吃,怕吃腻!”这时爸妈总会叮嘱不让热吃,所以我和哥哥就眼巴巴地瞅着月饼,时不时用手小心试探,看还烫不烫。
到了晚上,一家人热热闹闹包饺子。看爸爸把西瓜雕刻成漂亮的花篮,一家人把平时吃不到的水果,加上烤得大大的“月亮爷”,一起放在大盘子里,把盘子摆到院中,供月亮爷。
5、回忆那儿时的中秋节作文
记忆中,无论农活多么忙碌,八月十五这天,母亲仍然会放下手中的农具,换上干净衣服三五人一道去赶集,买回一些平时舍不得吃的东西。同时,住校念书的我们也尽可能赶回家,既为了全家团圆赏月,也为了满足肠胃对美好食物的渴望与需求。
赶集归来,母亲空空的篮樱带子里便多了一些让我们垂涎的东西。割上斤把肉那是少不了的,手头宽泛的话还会捎回条鱼。因为是中秋节,自然少不了月饼、苹果和柿子,但苹果、柿子多是三五个,一般也就是刚好够我们姐弟三人的,月饼更是只买五块,一个人一块,用母亲的.话说,这些都不能当饭吃的。但为了圆孩子们中秋美梦,母亲更多的便是制作手工月饼来给我们解馋。
赶集回来,母亲便把“糟头”(做饼时留下的一块生面,主要用于发面)用温水泡在瓷盆里,午饭后便开始和面。在醒面的间隙,母亲把家中的芝麻拿出来选干净然后放在锅里炒,冷却了以后便用家里的石臼把它捣碎然后拌上糖,这样月饼馅便做好了。我清楚地记得那时村里只有我们家才有那个石臼,听父亲说那是祖上流传下来的。因此,每年中秋节的下午,故乡的老屋便始终弥散着芝麻的香味。这时面已发好母亲便开始揉面,并把它们做成盘子那么大小的饼,里面包上准备好的芝麻糖,用簸箕盛着端到锅灶上,一块块地放到锅里面烤。当然,一锅最多只能放四块,而且火候也要适中,大了就被烤糊了,小了有可能不熟,所以烤饼是一个细致活,当然,这对于母亲而言自然不是什么难题。
晚上,皎洁的月亮早早地就挂在了空中,好像她也知道今天要受人们祭拜似的。母亲和姐姐便把桌子抬到院子里,放上早已用盘子装好的苹果、柿子、月饼和母亲做的月携冲饼,然后还要认真祈祷一番,无非是祈求平安、丰收之类的话语,具体说得是什么听不明白也听不清楚更不想听,因为心早已被那些食物给勾走脊隐芦了。
第二天一大早,母亲便起床为我准备回校的东西,自然少不了要在我的书包里装些月饼,有时,姐姐还把她没吃的苹果悄悄地塞到我的手里。这些生活的细节与往事让我记忆犹新,令我珍藏永远。
6、乡情散文:小时候的中秋节
文:张宗龙
小时候我们老家把元旦、五一、十一这一类以阳历安排的节日是不当一回事的,因为那时农村人大都以农历计算日子,再说,那时既不过双休,也不拼长假,这些节日感觉和农村的农户人家关系并不大。但在我们农村却把中秋节过得相当隆重,简直可以和春节一样重视。
中秋佳节,月是朗润的,天是湛蓝的,风是微甜的,地是温厚的。在地下生长了一夏的莲藕、落生、芋头,到了秋季才露出笑脸和人们热烈相拥;在树上躲藏了春夏两季的苹果、核桃、鸭梨、这时都绽开了红朴的笑脸和农人亲密接触;还有那农民视为命根子的棒子、谷子、高粱,也都在迎风招呼辛勤的人们去收割。虽然大雁正在北飞,青蛙即将冬眠,但田野里仍然虫鸣鸟啁,一派盎然。在这美好的季节,在这丰收的时刻,不期迎来了中秋佳节,哪个人心里不美滋滋的呢?
中秋是团圆的节日,“每逢佳节倍思亲”,“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这些古诗是小时候大人教会我们的。但小时候的我,去得最远的地方是滕县县城,离我们最远的亲戚是邹县的大舅和大姨家,幼小的心里并没有思念谁的感觉。到了中秋节这天,除了盼着吃一块青红丝馅的月饼,我是既没有远处的亲人可思念,更不会有秋思落谁家的深切体会的。
中秋是丰收的季节,对于真正的农人来说,过中秋并不是寄托思念,而是欢庆丰年。中秋节正值三秋大忙时节,院里堆满了棒子,坡里晒满了谷子,树上挂满了果子,坐在收获的庄稼旁边,抬头遥望那一轮圆盘似的月姥娘,老人感叹着好年景,大人品尝着高粱酒,小孩分吃着甜月饼,这就是人间最美的日子呀!清冷的月宫里、金黄的桂树下,手捧玉兔的嫦娥仙子是否会羡慕我们的幸福呢?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美好的意境小时候我们也无可体会。后来,经常收看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一档专门为两岸文化交流而深度报道的节目,就替台湾同胞橘拿有了一道海峡隔两岸、同种同根难相见的忧伤;再后历伍梁来,我到访了位于海南三亚的天涯海角景区,也去了祖国最北端的黑龙江漠河市,见识了中国的幅员辽阔,学习了中华民族的苦难 历史 ,才深切感受华夏同庆中秋实属来之不易;现在,我们很多人都成了游子远离了故乡,新疆、四川,东北、江南,都有亲人在各地打拼,才真正明白了中秋之时,一轮白月在海上冉冉升起,此时此刻不管你在祖国的任何地方,或者在世界的任何角落,都会升腾起对祖国母亲的殷殷思念,对故乡旧友远方亲人的深深想念。
小时候过中秋,我们其实很少吃到月饼的,那时候月饼对我们农村的孩子来说是奢侈品,一般只有家里有女儿刚定了亲的新客送礼才送两斤月饼,普通家庭通常是包饺子代替月饼。但那时的月饼都是冰糖馅的,加了一些红红绿绿的东西,我们老家叫青红丝,吃起来有一种怪怪的味道,月饼其实也并不是我们的最爱。我们的最爱是地里新刨的落生、树上新摘的果子,一人一捧脆生生的落生,一人一个红彤彤的苹果,就足够我们激动好几天的。
到了中秋节这天,农活再多,大人再忙,他们都会像过年一样,早起剁馅子包饺子,还会把肢运自家从春天开始养的小公鸡杀上一只,做一盘辣子鸡,也会到我们村卖鱼的赵大爷家,买一条微山湖的四鼻孔鲜美肥鱼,红烧成诱人的美味。到了晚上,我们就会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在满院的棒子堆里摆上一个案板桌,喷香的辣子鸡和红烧鱼是主菜,再摆上好吃的瓜果零食,一家人其乐融融,一起喝着酒等待玉盘似的月姥娘从东方升起。等到院子里和田野里一片银光,月姥娘高高挂在天空的时候,我们就搬着小凳坐在大门口,大人看着那皎浩的皓月给我们讲遥远的故事,和同样坐在门口赏月的邻居高声打着招呼,说些祝福的话。老人还会在院中放上供桌,摆上供果,烧香磕头,祈求神仙保佑,感谢天赐丰年。
小时候的中秋节,我们小孩子也有自己的乐趣。那时我在村里有几个最好的伙伴,小文、小斌、来振、小田,我们几个从小光着腚一块玩耍,背着粪杈子一块拾粪,牵着老牛一块放牛,背起书包一块读书,到了中秋节,我们自然也是要一起喝酒赏月的。小时候我们几家生活都很艰苦,谁家也没有时间和能力为我们准备一桌丰盛的酒菜供我们浪漫,我们几个常常兑菜聚餐。在各自家里吃完大餐,我们就相约一起,有的端一盘白糖拌的洋柿子,有的端一盘蒜泥拌的鲜黄瓜,还有的端一碗炖茄子,或者端一盆熬白菜。其实这些都是家常菜,但兑在一起就显得丰盛多了,也有了庄重的仪式感。那时我们经常是聚在小斌家的院子里,他妈还会给我们烙饼子,给我们一人倒一杯自酿的葡萄酒。我们仰望着一轮明月,憧憬着未来的生活,祝愿着我们的友谊也会天长地久。
但小时候的我们再怎么展开丰富的想象,也没想到我们会过上今天的幸福生活。今天,我们虽然天各一方,很少联系,甚至回村见了面也很少再聚在一起,但每到中秋节,我还是会想起他们,想起我们小时候的幸福。我相信,他们在儿孙绕膝的农村老家,在月明星稀的中秋之夜,也一定会在记忆深处找寻得到儿时的岁月,寻得见我们一块过中秋的剪影,因为我们谁也不会忘记小时候的生活,更不会忘记小时候我们一块过中秋的日子。
小时候的中秋,成了越来越清晰的回忆,成了越来越遥远的乡愁,成了切也切不断的乡绪,也成了现在过中秋时一道美味的大餐。现在很多人都远离家乡和故土,在外过中秋都有一种“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的凄美,但有了儿时过中秋的回忆,就不会生“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孤独吧。
7、散文:中秋节里忆童年
中秋夜,月亮仿佛带我们回到了小时候,天空中的它常和我们玩起捉迷藏的游戏。我们仰着头、张望着卜咐弯,找寻那一轮圆圆的身影。可是,它好像又不只是在云中,还在水中、在镜中……它好像无处不在却怎么都抓不住。我整理了中秋节里忆童年散文,欢迎欣赏与借鉴。
儿时的中秋节也无非是这样——吃月饼,看月亮。
先说吃月饼。儿时的月饼很便宜,大都是几块钱一斤,用发暗的草纸包着,连包扎的细绳子,也是草纸做成的。一斤月饼有八块的,也有四块的,但八块的居多。吃时,还要用刀切开,把一块月饼再分成四小块,顺着刀口,就能看到让人直流口水的月饼馅。记得月饼馅里有白冰糖,有黑芝蔴,有红红的楂糕丝,有香喷喷的花生仁。
中秋节的晚上,全家人聚在一起,每人都拿起一小块月饼来,捧在手心里,慢慢地品尝。吃第一口月饼时,我常常是闭上眼睛的,让月饼的香甜直渗透到骨头里边去,以至于多年之后还回味不已,仿佛就在昨天。
儿时吃的月饼之所以让我久久的回味,也许是如今再也吃不到那样的月饼的缘故。报上说,今年的月饼,有的还用去年的剩馅,哪个敢吃!月饼的豪华包装,更让人不敢亲近。据有关统计显示,我国每年用于月饼包装的费用已达几十亿元之巨!型闷至于月饼的价格,用天文数字来形容都不为过的,有一年的中秋,我特意作过统计:
在长春,一盒月饼售价1800多元,礼盒里装有一副高尔夫球杆!
在郑州,一盒名为花好月圆的纯银月饼重一公斤,月饼上镶着56颗天然宝石,标价6900元!
在天津,一盒所谓的极品月饼定价99999元,八块月饼中的七块分别以食用金箔及鲍鱼、鱼翅、燕窝等为主料制成,另一块则为重达500克的纯钛金“月饼”!
在昆明,一盒月饼标价31万多元。月饼礼盒除配有奥林巴斯数码相机一台、摄像机一部、五粮液一瓶、派克金笔一支、名牌打火机一个外,还配有高级保健品、茶叶等。更为离谱的是,这盒月饼还配有一套100多平方米的住房!
这些与时俱进的月饼,与我儿时的月饼相比,早已面目全非了。如今的中秋节,常让我望饼兴叹!
再说看月亮。中秋节的月亮最圆最亮,然而我刚从乡下来到城里时,最想看的是星星,还写过一首《寻找星星》的小诗:
为何要躲避我呢?星星/每天,每天/我都要寻遍夜空/望眼欲穿/不见星星的'踪影
城市的夜晚/比白昼更加抒情/影楼舞厅/街头幻景/五颜六色的霓虹灯/不能替代一颗星星
还有什么/能比梦/能比梦里向我眨着眼睛的星星/让我感动
城市不懂/找不到北斗的日子/我的心情是多么的沉重
到了中秋节,我要寻找的就不仅是星星了,还要寻找月亮,然而也同样让我失望。后来听城里人说,月亮和星星都是城里的稀客,难得露面的,因为污浊的空气就像蘑菇云似的,把一座座城市给笼罩住了。
看不到月亮,我就更加思念月亮了。记得儿时中秋节的晚上,我会早早的呆在村口,等着那轮明月慢慢地升向天空,那激动的心情,也只有在泰山上看到了日出才能与之相比。当月亮照到家门口时,我和姐姐就简悉把饭桌从屋里抬到月光下,一边吃着香甜的月饼,一边望着月亮幸福地笑。
虽然如今的中秋节看不到月亮了,但儿时的那轮圆月,仍能把我的心里照亮。
8、童年的中秋节和现在的中秋节有什么不同?
现在的中秋节,相对于小时候的中秋节再也听不到村子里的老人给自己讲她们知道的嫦娥故事了;也再也体会不到那种在一处安静地方吃着月饼喝着清茶赏月的惬意了。
现在的中秋节晚上都是喝不完的酒,赶不完的一场场酒会,要么就是一场场人数众多的烧烤大会,油腻且无趣。怀念小时候的味道,却也知道小时候的时光再也回不去了,因为自己已经长大了。
节日别称
根据中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
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古时有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动,故称“月夕”或“祭月节”。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
中秋节月亮圆满,家人团聚,出嫁的女儿回家团圆,因此又称“团圆节”、“女儿节”。在广府地区,中秋节俗称“月光诞”。仲秋时节各种瓜果成熟上市,因称“果子节”。侗族称为“南瓜节”,仫佬族称为“后生节”等。
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关于“团圆节”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文学作品。《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也。”
9、年年月相似岁岁人不同,中秋思乡,你记忆里的中秋是什么样的?
北方的天八月十五银河碧绿,万星闪烁,挂在空中的月儿唯禅前又圆又胖,地上像点银灯一样光亮,秋爽舒人!躺在地上,嘴里啃着月饼,翘起二郎腿,双眼目视天空,浮想翩翩,这种神仙享受的时候,一年或多年才一次袭亩呀!南方尽是阴天,看不见月亮!
我记忆中,工人放假,农民又开始忙于收割。中秋国庆都政府官员的节日,同时是农民的辛苦日到来!
我小时妈妈给我们兄妹们做的中秋月饼,做出来的月饼是百层五色美味香甜,我的记忆现在也吃不到了妈妈做的大月饼。
事业生活家庭和睦,团团圆圆,吃月饼。。
六七十年代,八月十五(中秋节)生产队杀猪,有果园的大队分苹果;家家户户杀鸡,买月饼,一家人不论山南海北有多远,都要回家相聚,也就是一家人摆好酒席,桌上一般都应该有月饼和苹果(象征一家人平安团圆),然后一大家人围坐在月台上已经摆好洒席的桌子上,等待八月十五那一年最明亮的月亮升起,天气好的情况下一般到半夜才入睡。这半个夜晚的团圆,去等待月亮达到半夜最亮的时刻就叫圆月。以此来祈祷月神能保佑一家人平安幸福团圆,诗中的月下相思,对月思乡,可能也是以团圆为题材吧。就说这些吧,谢谢大家。
年年岁岁花相似
岁岁年年人不同
又是一年中秋到
万家灯火共此时
《中秋月夜游》是夜中秋,皎亮明月,一轮当空。渡步街头,人显稀少。华灯初上,万家灯火,星罗棋布。大多商店,关门闭户。上下百姓,合家长幼,尽享团圆之氛。唯宾馆饭店,生意如火如荼:有海外归侨相聚的; 有亲戚朋友相拥的; 有热恋情人相会的; 有失恋独自浇愁的; 更有打工伙计咬牙奢侈一番的。不远处闻得优雅乐声,是舞厅夜会,隔窗观望,男女情对,扶肩埋首,转步节拍…一曲终了,各自归座。徒然帝高乐蹦起,一群青年男女,鱼贯入池,扭动身躯,狂欢作乐,忘即一切,尤如灯红酒绿,不尽敖述。人世间贫富高低难免,只求愉悦,足矣。想吾一介草民,不求高官厚禄,温饱即足; 不求二奶情妇,贤妻即够。
再次抬首,明月偏西,更亮更圆。岁月永恒,人生有限。苦乐赋年华,各自去求索。(自蹉跎浪子杂文,二零零五年秋)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的一首词《水调歌头》,将我们带回儿时记忆,小的时候过中秋节是很简单的,在北方过中秋更习惯说是过“八月十五”。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前,人们过中秋节是对秋收繁忙劳动后的一种奖励,饱含着对一年收获喜悦心情。
那时农村过节,生产队是要杀猪的,每家每户都分上一份猪肉,北方人习惯炖着吃。过节当天,大人们依旧要正常出工上班,孩子们也都正常上学 ,只要家庭妇女们,在家忙活半天做过节的午饭。一般人家都是拌个凉菜,炒个热菜,主打菜是粉条炖猪肉。中午大人孩子围在一起,吃个团圆饭,条件好的家庭饭后再切开一个西瓜吃,八月十五大餐就算是吃完了。
孩子们的吃完午饭后,就要去上学了,大人们继续去出工劳动。晚上,应该吃月饼,但是,那时农村很穷很困难,只有部分人家能吃上月饼,大部分人家在晚上都是吃点水果:葡萄啊、梨、苹果、大枣什么的,也算是增添了与以往不同的节日气氛。小孩子们晚饭后 ,就乘着夜色,三五成群的开始属于他们的活动了,玩 游戏 ,捉迷藏、你追我赶,好不热闹。
那个年代,一年中重要的节日有三个指清:端午节、中秋节、春节,无论日子如何困难,这三个节日是必须要过好的,儿时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八月十五的大圆月 ,家乡那轮明月,真的是让人思念啊!
说来也奇怪,人总是不断的憧憬未来,但同时又不断的追忆过去,认为过去的时光充满乐趣。
记得小时候,总盼着过中秋节。因为只有过节,才能吃到美味佳肴和香甜可口的月饼。虽是中秋时节,西风萧瑟,叶落草黄,寒蛩鸣叫,但毕竟瓜果遍地,粱稻丰收的景象令人无限欣喜,因为辛苦一年的农民就盼着秋天的好收成。田野里高粱火红,谷子金黄,棉花雪白,饱满的玉米像小棒槌一样耷拉着脑袋……又是一个好年景。人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喜悦的色彩,田间路上都充满欢乐的笑声。那是计划经济的时代,人们(那时叫社员)都到生产队统一上工劳动,大地里车马喧喧,人来人往,一派繁忙的秋收景象。
佳节来临。家里买上二三斤猪肉和两包月饼及一些水果,准备过节。只有这个时候,才感觉生活无比幸福,有滋有味,充满希望。中秋节当天,家家都做好吃的,炒菜的香味四处飘溢,充斥大街小巷,闻一闻令人垂涎。吃晚饭的时候,家人团座于桌前共享美酒佳肴和那一年仅能享受一次的月饼。吃着香甜的月饼,欣赏一轮硕大金黄的月亮,一天的疲惫一年的辛苦都烟消云散了,心底翻涌的都是快乐和幸福。
时光流逝,晚年的我们赶上了中华盛世。正因为过去的年代生活艰苦,所以偶有幸福便感可贵,总是去怀念。而现在我们天天坐享幸福生活,反倒感觉平淡了。其实感觉也好怀念也罢,过去已成 历史 我们不应忘记,但现实如此美好我们更应珍惜。
你觉得呢?
我出生于1956年,连闰月加在一起一共过了七十个中秋节。小时生活困难,中秋节没有月饼,母亲即用芋头切得圆圆 。烙熟摆在盆子里。有甜有香的,满满一大盆。
为了不让孩子们捣乱,妈妈说,月亮未出没有拜过,谁人偷食就会割耳朵的。因此小妹妹们都很规矩。
我们耐心等待,月亮升起,起初黄黄的像个大饼。月亮越升越高,像个大银盆。
在庭园中央,妈妈搬来一张小圆台,教我点三支香,一支蜡烛三杯茶,没有酒。带我兄弟姊妹念念有词:“月亮光光照四方,月亮姑,月亮娘,我们合家请您下来聊一场,保涯合家幸福身体又 健康 ,万事顺利,家门大吉昌,世代有书香……”
我长大了有了工作,单位也发了月饼。有时多了就派发给邻居。
现在,人人家庭幸福,家家奔小康,家家八月十五都喷饼香。
10、七八十年代的农村是怎么过中秋节的呢?送礼都送月饼吗?
上世纪七十年代,物资生活非常贫乏,鸡鸭鱼想都别想,过节时有点猪肉吃那就很不错了。中秋时节,青黄不接, 夏季的蔬菜已罢园,冬季菜刚种下,因而只能用罢园残留的葫芦、豇豆炖一锅,或者葫芦豇豆茄子焖一锅,那也就香得我们只顾闷头吃而顾不得说话了。当然,那时候我们还小,并不图肉菜的香,只图八月十五月儿圆,有水果吃,能在月亮坝里嬉戏玩耍;中秋节的节名也不时兴叫,都直接说“过八月十五”了。
小时候逢年过节总是特别的开心。因为有很多好吃的。可能会杀上一只鸡或者一只鸭,用鸡鸭的内脏煮一份粉丝,超级好吃的。中秋的团圆饭会比平时早一点,因为吃完饭以后,哥哥和我还要拿着爸妈买的月饼去祭拜月亮娘娘。也就是露天将月亮捧在手里,,让月亮娘娘“吃”一下,然后才到我们吃。
八零后的儿时的中秋节虽然过得简单平淡却是快乐而满足的。那时候家里条件不好,爸爸妈妈每天都有忙不完的农活,中秋节也不例外,也是在忙碌中度过的,跟平时没什么分别,并没有特别的庆祝,也没有丰盛佳肴,也是吃的青菜配白饭,不过晚上吃完饭后,每人的手上会多了一个月饼,月饼是那种用纸包着的,纸里包着四个月饼为一筒,都是这样卖的。
那时候觉得拿在手上的月饼闻着特别的香,都舍不得大口吃,都是用手一点点的捏来吃的,吃在嘴里香甜可口,觉得好好吃哦,感觉好满足。那时的我就是这样一边吃着手上的月饼,坐在家门口的石头上,看着天上圆圆的月亮,听着奶奶重复说着有关月亮的传说故事……现在想起儿时的中秋节还是满满的回忆,但是因为“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而感伤!
饭都吃不饱还走什么亲戚。过年实在没法了,就到供销社花几角钱买上一包桃酥点心,到岳父母家走一走拜节。自己的父母就省了,实在没钱。到七十年代后期逐渐能吃饱饭了,有点余粮。走亲戚蒸白面馒头,一锅十一个馒头不知有什么讲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