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节日 » 宁波有什么端午节的风俗

宁波有什么端午节的风俗

发布时间: 2023-06-07 01:14:04

1、宁波人端午节有什么习俗??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一个重要传统节日——端午节,是夏季中的大节,本名端五,亦称端阳。它的起源有多种的说法:祭龙、纪念屈原等,其中纪念屈原的说法流传最为广泛。近代时分的端午节中的习俗有:包粽子、南方行龙舟、竞渡、一系列的辟邪攘毒,却疾防病的活动。家家查蒲、艾于门户;妇女、儿童身上一般都会佩带一些驱赶邪毒,象征健康的东西如:艾叶、艾虎、香牌、香袋、五彩线等。有的还会在室内焚烧苍术、白芷,用草药煮水浴身。XV=~C
在家乡宁波,每逢过端午,各家门口插菖蒲及艾,俗称“蒲剑斩千妖,艾旗招百福”,有的还在艾旗下面挂一个大蒜头。有用菖蒲根削制成艾人孩,悬挂在床头。<:=<L
近代,在这一天,药店是要清帐的,算好帐目,并对那天光顾的老顾客馈赠雄黄、香料粉等物品。民间,人们会做各种各样的内塞棉花掺入香粉的香袋,形状各异。有虎形、人孩形、鸡心形、粽子形、菱形、绣球形等。往往是挂在孩童胸前或是悬在床帐或摇篮上,认为可以驱邪。那天中午有要喝雄黄烧酒解百毒的习俗,乡间还有吃“五黄六白”习俗,黄瓜、蛋黄、黄鱼、黄鳝、黄蛤称“五黄",豆腐、茭白、小白菜、白条鱼、白斩鸡、白切猪肉叫“六白”(各地稍有不同)。各家各户都会在那天包粽子蒸来吃。^C-Q
据说在端午日午时前(尤以午时为佳)捉到的癞蛤蟆、蜗牛、蜈蚣均可入药,故端午节又称“药送节”。旧时出嫁女要在端午那天回娘家,又俗称“女儿节”。陪同的女婿也要准备好礼物“端午担”送到岳父母家。这天大人给小孩手臂系上五色手绳,叫“健绳”,待以后弃绳时,要粘上糯米饭,抛至屋瓦上让飞鸟含去(粘去),谓孩子可无病无痛、长命百岁。fB7tFG
民国张延章《鄞城十二个月竹枝词》说:“五月端阳老虎画,艾旗蒲剑辟群妖;雄黄红蘸高梁酒,苍术还须正午烧。”描端午老虎、做布虎是宁波过端午的另一习俗,就是用“百兽之王”的老虎来镇住蛇、蜈蚣、蜥蜴、蜘蛛、蝎子“五毒”。有做布老虎玩具,虎纹衣服的,虎头鞋,虎头枕头,虎头香囊等等,因地而异。>x5N4%(Qz/Mm
端午节在农历五月初,正是虫蝇滋长茂盛的时候,各类毒虫、疾病都在这个时候开始大量出现,侵害人体的健康。人们从日常生活的经验中得到了这样的认识,从而形成了在端午时节利用菖蒲、艾、雄黄、香料等物品来驱赶虫蝇的习惯,以期望达到辟邪攘毒,却疾防病的效果。C \{
在大致上,端午的习俗在各地只是略有不同。宁波的习俗同其他地方的习俗也是大同小异的。其中迷信的部分在新时期的背景下逐渐被淘汰,我们需要保留当中科学的部分,努力形成健康向上的传统习俗。

2、端午节的风俗有哪些

端午节,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作为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它不仅清晰地记录着先民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也积淀着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下面我们来说说端午的习俗。

一、吃粽子

端午食粽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习俗。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粽籺最初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端午食粽的风俗在中国盛行不衰,并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粽子作为端午节的代表食物,一说是为了投入江中,以免鱼虾噬咬屈原遗体;二说是因为粽子的棱角像一把刀子,可以将疾病、灾害铲除。

二、挑“端午担”

宁波人过端午节时,男青年要挑上一份重重的礼品到女方家里。宁波人把这种送礼习俗也戏称为“垫矮凳脚”,意思是要把未来的丈人、丈母娘摆摆平。这“端午担”中,少的有四色,多的有八色,具体的物品有粽子、大黄鱼、鸡蛋、肉、糖、馒头等,其中不可缺少的是一只大白鹅,因为鹅在路上抬着头发出“戆戆”的声音,故有“呆头”女婿一说。

因为鹅很忠诚,端午给丈母娘送鹅,其实就是表达忠诚。到了丈母娘家中,丈母娘会将端午担里的点心等礼品分送给亲戚朋友,寓意定亲成礼,送嫁开始。在女婿回家之前,丈母娘还会自备礼品,让女婿带回液顷,寓意“回礼”。女婿的端午之行,才正式结束。现在,象山很多地方,依旧保持着这样的传统风俗。

三、拴五色丝线

端午节孩子们一觉醒来,手腕、脚踝上已系上用五彩丝线编的“五色绳”,大人们说系上就百病不侵。端午节后的第一场雨,再把五色绳剪下来,让雨水冲走,灾病也就随着被带走了。

关于五色线,各个地方的风俗大同小异,有的以五色丝结而成索,或悬于门首,或戴小儿项颈,或系小儿手臂,或挂于床帐、摇篮等处,俗谓可避灾除病、保佑安康、益寿延年。

四、悬挂艾叶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民间认为五月为毒月,初五又是毒日。每年五月,正是艾蒿成熟,药性最好的时候,所以在端午节人们都要到野外去采摘艾蒿。

传说远古时候神仙与水怪约定,只要门前悬挂艾草和菖蒲的人家,都不闹汪陆可冒犯,于是人们端午节喜欢采摘和悬挂艾草,意欲驱散妖魔,保卫家族。艾草本身具有散寒除湿、其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可驱蚊蝇,净化空气。艾叶烟熏时产生的烟气可抑制病毒和细菌在空气中陵段传播。

五、跳钟馗

钟馗在民间是辟邪扶正的象征。所以有些地区就有五月初五这天跳钟馗的习俗。在民间,钟馗是避邪扶正的象征,端午跳钟馗,寓意为消除五毒,四季平安,人寿年丰。

跳钟馗,源自北宋,是古徽州遗存下来的一种传统民俗表演,有《出巡》、《嫁妹》、《除五毒》等多种内容,体现了民众崇尚钟馗的刚正不阿和祈盼除害降福的美好愿望。

端午习俗内容丰富多彩,全国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这些节俗围绕着祭龙、祈福、攘灾等形式展开,寄托了人们迎祥纳福、辟邪除灾的愿望。

3、宁波地方民俗

祈盼吉祥话春节
农历的十二月廿三,宁波人称之为“小年”。据说这天是灶君菩萨生日,每户人家当晚就要用“祭灶果”供灶君生日,宁波人又把这一也称为“祭灶夜”。其实,“祭灶果”是宁波特有的,它是由冻米糖、脚骨糖、红球、白球、麻球、油果等混合而成。当供桌上的蜡烛快燃尽时,大人就把厨房大灶上神龛里的灶君菩萨请下来,连同一匹“灶马”用蜡烛火苗点着后送上天。然后,马上把“祭灶果”分给孩子们吃。祭灶,按老百姓的说法是要灶君菩萨上天宫后,对玉帝“多说好话”,以求“来年下界降吉祥”。
年前,还有一件大事就是“谢年”。“谢年”是表示宁波人对大自然的年终感恩,对祖先的告慰,也是对来年吉祥如意的祈盼。“谢年”也叫“谢年羹饭”。一般人家用五个祭盘。祭盘是红色的圆形木盘,比洗脸盆略小,也浅一些。祭盘上的祭品,中间一盘是一只猪头,称为“利市”,是吉利的意思。办不到猪头的用一刀肋条肉代替。另一盘是一只大公鸡,或者是两只较小的公鸡,但母鸡是不用的。以上两盘是熟食,其余三盘是生料:一盘是两条鲢鱼,象征岁岁有鱼(余);一盘是蚶子,象征对本对利;最后一盘是年糕,象征生活年年高,年糕三四条一排,纵横交错地叠起来。桌前摆放香炉和烛台,还放年糕粉做成的“元宝”。桌的四周放酒杯和筷子。整个桌面摆得满满当当的。
正月初一为春节。
是日,人们早起,着新衣、戴新帽、穿新鞋,以示辞旧迎新。谓穿未下过地的新鞋,新的一年可脚轻手健。男主人起床,口念吉词先开门,放炮仗于门口,称“开门炮”。开门炮一般放三个,要“带四放三”,留一个作“备炮”,宁波话“备炮”出典于此。炮仗放得越高越响,示意新年吉利。若是“次、次、次”的哑炮,则表示不吉,立即补放一个。
是日,早上吃汤团(汤圆),寓意团团圆圆。这天习俗的最大特点是让家里日用器物“休息”一天,实则让家庭主妇休息,不扫地、不乞火(不向别人点火、点香烟)、不杀牲、不动刀剪、不倒马桶、不洗涤衣服,也不打骂孩子、不讲不吉利的话。睡前,放“关门炮”。晚上不出门,俗称过“太平夜”。
拜年一般是从家里开始,然后是亲属。一般先至亲后远亲,按照亲属关系的远近,先拜近亲后拜远亲。说起拜年,宁波人有句耳熟能详的俗语,十分有趣那就是:“拜岁拜嘴巴,猪油汤团烫下巴”。

火树银花话元宵
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因是一年中最早一次月圆,故称上元节。
十三日为“上灯夜”,十八日为“落灯夜”,期间为“灯节”。
上灯夜,宁波人兴吃芦穄汤果。十四夜,有“照蛇虫”习俗,是日,农家在田头、田塍点火烧野草“驱邪”,俗叫“驱煌虫”,田塍干草燃着时犹如条条火龙,故又称“谭火龙”。此为岁时习俗和农业生产除虫害相结合的一种习俗。
元宵夜,闹花灯,放鞭炮,吃汤圆。镇海兴吃“丫头羹”,类似现在的百果羹。据说有一年元宵节的晚上,镇海后大街有一大户人家,老爷、太太、少爷、小姐们都出去观灯了,留下丫头们在家。大约是主人们兴致很高,到了半夜还没回家。丫头们又困又饿,主人没回家都不敢上床睡觉,于是丫头们就在厨房里找东西吃。结果东找西翻,倒是找出来不少东西,什么枣子呀、花生呀、银耳呀、莲子呀、还有各式水果……丫头们将这些都一股脑儿放到锅里煮,差不多了,又放入了用过年吃剩的糯米粉搓成的圆子、放入甜酒酿、放入白糖,再打上蛋花,起锅时还撒上了桂花。正当丫头们要品尝时,老爷、太太、少爷、小姐回来了,一进门,个个都喊饿了,要点吃的。丫头们马上端上刚煮好的什锦甜羹让主人们享用。吃过后大家都夸这什锦甜羹味道不错,问,叫什么名称?丫头们却对答不上来。老爷说:“那就叫‘丫头羹’吧!”这样,元宵节吃“丫头羹”就慢慢从后大街流传开来。后竞相仿效,遂相沿成习。
是夜,少女相约于厕间、猪栏迎祭紫姑,亦叫迎祭厕姑,并扶乩,以卜长大后的智愚和婚姻。相传厕姑名何媚,山东寿阳李景之妾,因不容于李妻,常役以秽事,于是日悲愤而死,后奉为厕姑,宁波人俗叫“屙缸姑娘”。因此,迎祭紫姑也称“请屙缸姑娘”。

缅怀逝者话清明
宁波清明的民俗强调的是,以“感恩故人、催护新生”为主旨,宁波习俗重祭祀,尤其以上坟祭祖、做清明羹饭为重,海内外游子清明时节多归故里上坟。
宁波人认为:上坟,主要是一种精神安慰,不仅仅对生者,也是对逝者的;清明祭祀为的是“慎终追远”。“慎终”就是认真地为父辈或祖辈办丧事;“追远”就是举行祭祀活动,追念有功德的先祖,体现了感恩不忘本的道德意识,有助于在古人与今人、前人与后人之间建立和谐的代际关系,进而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这正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得以和谐稳定发展的支柱。
宁波人上坟节令食品为青糍、麻糍(乌米饭)糕,麻糍要切成菱形。上坟时,清除杂草,铲新土压坟顶,插上挂有纸球的筱竹梢,以示后代子孙已尽孝祭祖,同时亦寓意祖宗保佑全家平安、兴旺发达。

龙舟竞渡话端午
五月初五端午节,为民间传统节日,本名端五,亦称端阳。各家门口插菖蒲及艾,俗称“蒲剑斩千妖,艾旗招百福”,有的还在艾旗下面挂一个大蒜头。
相传是日为楚国爱国诗人、三闾大夫屈原投汨罗江身亡的日子,为纪念屈原,民间有悬香袋、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香袋,表示屈原的品德节操馨香溢世;粽子,原为防止鱼把屈原的尸体吃掉,后演变成为节日食品;划龙舟,则表示竞相营救屈原。
宁波民俗,是日姑娘们,忙于制作虎形、人孩形、鸡心形、粽子形、菱形、绣球形等各种色彩的香袋,内塞棉花掺入香粉,挂在孩童胸前或悬在床帐或摇篮上,谓可驱邪。
宁波的乡间还有吃“五黄六白”习俗,黄瓜、蛋黄、黄鱼、黄鳝、黄蛤称“五黄”,豆腐、茭白、小白菜、白条鱼、白斩鸡、白切猪肉叫“六白”(各地稍有不同)。
端午节各家均裹粽子,宁波人的习俗,是裹四角形的碱水粽,糯米中加入适量的碱水,用老黄箬壳裹扎。煮熟后糯米变成浅黄色,蘸白糖吃,清香可口。
另外,端午宁波民俗还有“端午担”。就是这天女婿多备“端午担”,礼送岳父母家。“端午担”,少者四色,多者八色,其中鱼要成双,鹅头颈涂红颜色,路上鹅叫得越响越好,说越叫越发,称“吭吭鹅”。
描端午老虎、做布虎是宁波过端午的另一民俗,就是用“百兽之王”的老虎来镇住蛇、蜈蚣、蜥蜴、蜘蛛、蝎子“五毒”。是日,用雄黄在婴孩额上写上“王”字(示兽中之王),有给孩子穿虎纹的衣服,缝制布虎和老虎枕头,谓“年年端午五月五,剥过粽子做布虎”。与别地稍异者,宁波的端午老虎雕版印刷花色特多,在约四五寸见方的纸上,绘有一虎一孩、一虎二孩、一虎三四孩,有二虎一孩、二虎二孩、二虎三四孩,虎、孩姿态各异,尚有李存孝七岁打虎、杨香虎下救父等故事图。

八月十六话中秋
八月十五中秋节,全国皆然,是个大节,唯宁波兴十六日为中秋。
宁波以十六日为中秋的来由,有多种版本。其中一种传说是八月十六为越王勾践母亲的生日。现慈城西南有一古城句章,越王勾践母亲当时长居此地。每到八月十六,越王都会陪母亲过生日。过生日的内容不是大摆酒席,莺歌燕舞,而是越王母亲对儿子的过失先进行教诲,之后母子一同赏月。此事一经传开,当地都把八月十六作为聆听母亲教诲,陪长辈赏月的慈孝日子。直至今日,已近两千年了。据《慈溪县志·岁时记》中记载:“越王母以八月十六生,顾四明以十六日为中秋。”
中秋以吃月饼示团圆,宁波月饼以苔菜、水晶月饼别具风味。此时新鸭肥嫩,全鸭炖芋艿子为时新佳肴,俗称“鸭扑芋”。民间有吃“鸭子芋艿”、水拖糕等习俗。

爬山登高话重阳
九月初九为重阳节。我国是一个非常注重利用谐音的国家,九九的谐音为“久久”。这样一来,重阳又有了“长久”、“祈求健康长寿”之意。因此,宁波人在重阳节历来要对那些长寿的老人表示尊重与庆贺。
至于重阳节的活动,有一首民谣把重阳节的活动概括得一清二楚:“九月里,九月九,爬山登高饮菊酒,戴上茱萸避邪恶,吃了花糕多长寿。”吃重阳糕的习俗,有谓糕与高谐音,寓登高意。登高,在山区很容易办到,但在宁波有许多平原地区,无山可攀,吃重阳糕正好满足了平原地区人民登高的心理要求。平原地区的人以及因种种原因无法登高的人,通过糕借用了高的含义,这样吃重阳糕就成了登高的另一种表达。

最后,借人类学家的话结束本文。人类学家早就明确地向我们指出,传统文化是保存先人的成就,并使继起的后代适应社会的一种既定存在的形态;若没有传统文化,现代人决不会比类人猿更高明。

4、端午节不同地方的风俗介绍,快来看看你家乡的端午风俗

端午节是中国民间十分盛行的民俗大节,过端午节,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那端午节各地习俗有哪些?

1、福建

福建各地的端午习俗主要有煮粽水洗身、熏黄烟、送鱼、唆啰嗹舞蹈、赛龙舟、拴五色丝线、兰草水洗浴、采草药作为午时茶、祭祖、水上捉鸭子,吃桃子、吃粽子、吃煎堆、吃碗太平燕等等。福州端午旧俗,媳妇于是日以寿衣、鞋袜、团粽、扇子进献公婆。建阳县以五日为药王晒药囊日,人家皆于此日作酱。上杭县端午用小艇缚芦苇作龙形戏于水滨,称为竞渡。仙游县端午竞渡后,献纸于虎啸潭,以吊念嘉靖癸年戚继光于此溺兵。邵武府端午节前,妇女以绛纱为囊盛符。又以五色绒作方胜,联以彩线,系于钗上。幼女则悬之于背,称为“窦娘”。

2、江苏

江苏的端午习俗除了划龙舟外,节日饮食有粽子、雄黄酒、五黄宴,节日装饰则有五毒图、菖蒲艾叶、钟馗像、缠臂的彩线,挂丝线粽、穿五毒衣、戴香包等。而在江南地区,还有独特的驱毒避邪习俗——消赤口白舌;悬钟馗、关帝画像于堂上,像前供瓶,内插菖蒲、艾叶,门户左右亦插放根部包有红纸之菖蒲艾叶;用红纸书写下述词句张贴于门外,均系去除邪气之意。仪征县有“当裤子、买黄鱼”的俗谚。南京端午,各家皆以清水一盒,加入少许雄黄,鹅眼钱两枚,合家大小均用此水洗眼,称为“破火眼”,据说可保一年没有眼疾。武进有夜龙舟之戏,晚上在龙舟四面悬上小灯竞渡,且有箫鼓歌声相和。嘉定县端午,不论贫富,必买石首鱼(俗称鳇鱼)煮食。

3、广东

广东过端午节历史悠久,端午节在广东自古就是热闹隆重、喜庆的节日。广东端午节习俗甚多,主要有扒龙船、吵判运食粽、插艾草、龙点睛、拜神祭祖、祈福消灾、打午时水、插艾草、睇龙船、龙船饭、聚午宴、放纸鸢、洗草药水、浸龙舟水等等。广东人过端午节很有节味,节俗内容丰富。南方江河水网纵横,水上竞技活动历史悠久。

4、海南

海南每逢端午,除了包粽子、吃粽子外,还有着洗龙舟水、赛龙舟、祛五毒、祭祀祖先等传统习俗。《崖州志》中就记载到,“五月端午,保平里有赛龙船之举。为角粽,祀冲肆祖先,以相馈遗。又采芦花、香草、菖艾,浸水供神,浴体。或折艾升梁悬门,以辟疫。是日,士女皆出港门观竞渡。儿童放各种纸鸢,角高下。乐罗冲育黎伏三里聚众千百,互相斗殴,谓之打风筝架,虽官府不能禁。”可见,在历史上古崖州一带的人们在端午节前后有着极为丰富的庆祝活动。

5、广西

广西端午民俗活动主要有舞龙、舞狮、腰鼓等民俗文艺表演。广西南部地区,比如宁明、崇左、龙州等地,过端午节都要包凉棕,叫做“灰水粽”。包粽子前先到山上砍回一些诸如苦楝树等树木的枝叶,在阳光下晒到半干时就堆放到平地里烧,然后把得到的灰放到一个竹制容器里用清水冲滤。最后用过滤得到的棕黄色的水来浸泡准备好的糯米。经过浸泡后的糯米会在原来的香气中透出一股草木灰特有的清香,包出的粽子煮熟后多呈淡黄色或者棕黄色。

6、浙江

端午是浙江人民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文化与习俗多样的一个特别的节日。从一般意义上来说,祭祖、竞龙舟、吃粽子、祭龙头、点龙睛、披红、悬菖蒲艾叶、拴五色丝、饮雄黄酒、吃五黄、佩香包、采百草等是比较普遍的习俗。除此之外,金华的武义、衢州等地,则有端午吃大蒜的习俗。金华一带的端午,直到今还有出嫁的女儿给父母“担端午”的习俗,女儿准备一担粽子,粽子每五个为一小扎,两个小扎结为一束作为礼物送给父母,同时,还有送猪肉等附带礼品的。各地存在着习俗内容或习俗细节上的差异。宁波的“端午担”主要是鱼肉鹅酒等,以幢篮盛之,少则四色,多则十二色;亲戚也互相馈送,叫“送节”。

7、江西

江西过端午节有吃粽子、喝雄黄酒,挂菖蒲、蒿草、艾叶,制作豆娘(一种头饰)、编织五彩绳、佩戴香包、画额、佩戴五彩绳、赛龙舟等习俗。江西建昌府午节用百草水洗浴,以防止疥疮,新昌县以雄黄、丹砂酒中饮之,称之“开眼”。

8、安徽

安徽的端午风俗,主要有踏百草、回娘家、龙舟竞渡、城里粽、农家粑、插蒲挂艾、饮雄黄酒、挂香包、佩五彩丝粽、斗百草等等。斗百草习俗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比试草名,互相以路边草名对答。一种是比试草的韧度,以强韧为胜。端午节这天,城里人一般吃粽子,而乡间人吃“大叶粑”。

9、湖南

湖南汨罗江畔的端午节习俗,主要有办家宴、吃粽子、插艾挂菖、喝雄黄酒、赛龙舟、观龙舟、回娘家、辞端午等,还包括唱赞词、龙舟下水、龙头上红、朝庙等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祭屈原等习俗。湖南岳州府竞渡以为禳灾、去疾;又作草船泛水,称为“送瘟”。湖南攸县端午,孕妇家富者用花币酒食,贫者备鸡酒,以竹夹楮钱,供于龙舟之龙首前祈求安产。

10、云南

云南端午习俗有迎神、奠币、初献、亚献、饮福受胙、望燎(送神)等等,亦有穿着汉服,诵读诗歌、表演越剧、射礼表演等节目。云南普洱当地人过端午不吃粽子,而是吃药根。

端午节总是忙碌的,节前,人们熙熙嚷嚷地抢购粽叶、菖蒲、艾蒿、茜草……传统是一种奇妙的力量,每一代人就这么自觉自愿的过端午节,年复一年的完成这些习俗。为的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和精神内涵,让广大青少年朋友了解传统节日、喜爱传统节日、传承文化习俗。

5、宁波地区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湾开始举行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在香港,也举行竞渡。此外,划龙舟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等及英国。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1991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中国湖南岳阳市,举行首届国际龙舟节。在竞渡前,举行了既保存传统仪式又注入新的现代因素的“龙头祭”。 “龙头”被抬入屈子祠内,由运动员给龙头“上红”(披红带)后,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即点晴)。然后,参加祭龙的全体人员三鞠躬,龙头即被抬去汩罗江,奔向龙舟赛场。此次参加比赛、交易会和联欢活动的多达60余万人,可谓盛况空前。尔后,湖南便定期举办国际龙舟节。赛龙舟将盛传于世。端午食粽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悬艾叶菖蒲: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习俗。 [1] [2] [3] [4]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仅介绍以下四种:源于纪念屈原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源于纪念伍子胥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源于纪念孝女曹娥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 ,“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湾开始举行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在香港,也举行竞渡。此外,划龙舟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等及英国。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1991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中国湖南岳阳市,举行首届国际龙舟节。在竞渡前,举行了既保存传统仪式又注入新的现代因素的“龙头祭”。 “龙头”被抬入屈子祠内,由运动员给龙头“上红”(披红带)后,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即点晴)。然后,参加祭龙的全体人员三鞠躬,龙头即被抬去汩罗江,奔向龙舟赛场。此次参加比赛、交易会和联欢活动的多达60余万人,可谓盛况空前。尔后,湖南便定期举办国际龙舟节。赛龙舟将盛传于世。端午食粽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悬艾叶菖蒲: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习俗 端午节诗选端 午(唐)文 秀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七律.端午 (唐)殷尧藩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竞 渡 歌(节录)(唐)张建封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节 令门.端 阳(清)李静山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七 律.端午老 舍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6、宁波人端午节,女婿上门送什么

1、雄黄酒

雄黄酒是用研磨成粉末的雄黄泡制的白酒或黄酒,我国自古有端午节喝雄黄酒的习俗,带上几瓶佳酿,会让父亲眉开眼笑。俗话说,“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雄黄酒的保健效果也是谁喝谁知道。

2、烟酒

毛脚女婿上门,送未来丈人烟酒一定少不了。但是这个在数量上有讲究,讲究好事成“双”,也就是无论你买香烟还是买酒,数量都要以双数为主。

3、茶叶

茶叶当然成为最佳礼品之一。茶叶,是著名的世界三大饮料之一,被称为“东方饮料的皇帝”。茶叶中的黄酮类物质有不同程度的体外抗癌作用,茶多酚和维生素C都有活血化瘀防止动脉硬化的作用,所以经常饮茶的人当中,高血压和冠心病的发病率较低。

4、保健枕

保健枕在这个团圆的日子,我们首先要想到养育我们的父母。随着年龄的增长,免疫能力、器官功能的减弱,老人的睡眠质量越来越差。我们可以选择灵芝枕,夜合枕,琥珀枕,金荞枕,蚕沙枕、菊花枕等天然植物枕来改善睡眠质量。其实老人家不求什么,只要大家在乎他,老人就很开心了。

5、足底按摩器

足底按摩器老年人随着年岁的增长,很多生理机能已经慢慢退化,血液流通也不顺畅,经常做下足底按摩可以有效促进血液循环及经络气血运行,防治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及脚寒、水肿、胃寒、失眠等病症。

热点内容
新泰特产 发布:2020-09-14 19:00:13 浏览:505
适合开业的音乐 发布:2020-09-17 11:28:55 浏览:503
送男生十字绣 发布:2020-09-16 16:05:07 浏览:503
神秘商店皮肤赠送 发布:2020-09-16 15:38:37 浏览:503
手绘圣诞贺卡 发布:2020-09-16 14:48:57 浏览:503
青岛初中升学率 发布:2020-09-16 09:55:57 浏览:503
送妈妈的生日蛋糕图片 发布:2020-09-16 09:10:18 浏览:503
梦生日 发布:2020-09-16 18:24:33 浏览:502
纸礼物盒 发布:2020-09-16 15:55:47 浏览:502
wow角色定制 发布:2020-09-16 14:46:32 浏览: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