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为什么点香
1、端午节去上香可不可以
可以。
北京人有端午节上香的传统。北京文人有端午节到二闸三忠祠上香的传统,祠内供奉诸葛亮、岳飞、文天祥。祠院宽敞,祠后有濯缨亭正临通惠河边。
海南人也有端午节上香的传统。端午节是海南很重要的一个节日,仅次于春节。这天,所有人家都会像过年时一样在祖屋摆上香案祭祖,上香,还要洗龙水,相比于吃粽子、赛龙舟,更显重要,是全岛土著居民所必须进行的神圣“仪式”。
(1)端午节为什么点香扩展资料:
端午节祭祀。
端午节还有祭神、祭祖、祭先贤的传统。端午节的由来跟祭屈原、伍子胥有关,所以端午节要去二闸附近的三忠祠。三忠祠供着诸葛亮、岳飞和文天祥。很多文人在端午节会去上香。
端午节出行还有一个地方是天坛。天坛在端午节期间,举行石榴花会。端午节期间正是北京石榴花开的时候。家家户户把女孩子打扮得漂漂亮亮,到天坛逛着石榴花会。买来石榴花戴在头上。
2、为何端午要门插艾,香满堂指的是什么,撒白糖又是为什么?
端午在大门上悬挂菖蒲、凤尾、艾叶等,并扎上一束蒜头,涂以朱砂避邪。香满堂指的是艾叶的味道,撒白糖指的是吃粽子的方法。
“棕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这首童谣所唱的便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艾叶味苦、辛,性温归肝、脾、肾经,芳香温散,可升可降。具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降湿杀虫的功效。艾叶香,香满堂的香气就是来自艾叶本身的味道。
一般意义上来说,端午节祭祖、竞龙舟、吃粽子、祭龙头、点龙睛、披红、悬菖蒲艾叶、拴五色丝、饮雄黄酒、吃五黄、佩香包、采百草等是比较普遍的习俗但各地存在着习俗内容或习俗细节上的差异。
端午节与屈原无关:
流传甚广的“历史人物纪念”观点,依据南朝梁人吴均的神话小说《续齐谐记》及宗檩的《荆楚岁时记》,认为端午节起源于纪念屈原。还有认为是纪念伍子胥、纪念曹娥、纪念介子推等。在历史发展演变中,传统节日大多数被附会上某些传说作为“起源”,但经实际考察,这些故事传说远远晚于节日诞生,是后世构建出来的。
因近代前对历史考证缺乏,导致各种牵强附会的起源说法甚多,也由于某些历史人物碰巧与该日有关联,于是便产生了“纪念说”,其中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近代的史学家不断指出纪念屈原这说法的错误,因为早在屈原年代以前,端午节已经存在。
综览汉魏文献资料可发现,汉王朝经历四百余年历史,充满浪漫、激情,保持南楚故地乡土本色的楚文化,而被誉满天下的楚文化传人屈原,在汉魏前时代的端午节活动没有留下只言片语记载,因而许多学者认为端午节与屈原无关。
在民间传说中,除了端午源于屈原说外,尚有纪念伍子胥、孝女曹娥、介子推、廉吏陈临、越王勾践等等说法。
以上内容参考 网络-端午节
以上内容参考 网络-艾叶
3、广东人端午节要烧香吗?烧的是什么香?
广东人过端午节习俗是不烧香的,如果烧香的话也是可以的,就用普通香就可以。
广东人端午节习俗如下:
1、扒皇舟
深圳人将划龙船称为“扒龙舟”
相传当年南宋失守临安,皇帝赵罡南逃时,恰逢端午赛龙舟,以护驾有功为名,而御赐罗伞的传说。扒龙舟本是休闲娱乐活动,后演变成竞赛运动项目,因罗伞逆风阻力,才逐渐消失。
2、挂黄葛藤
端午节挂黄葛藤却是客家地区的传统习俗。端午节当天,广东梅州客家人便在自家门前挂起黄葛藤,以祈求一切平安、顺利,驱灾辟邪。
3、吃艾糍
广宁人端午节在包粽子的同时也用艾草做糍,寓意去毒气、避瘟疫,因为人们认为端午节始源于“夏至”,因此广宁民间素有“到五月节才收棉被”之说。
4、吃“灰水粽”
灰水粽是惠州一种传统制法粽子,深受当地人喜爱。传统灰水粽的制作虽然比较比较繁琐,但煮熟后的灰水粽的米粽颜色呈淡黄色,看起来非常诱人且韧劲十足,清香四溢,让人爱不释口。
5、浸龙舟水
端午节浸龙舟水是中国岭南的传统节庆习俗,因为龙舟寓意吉祥,人们认为龙舟水是“大吉水”,按照传统说法浸完龙舟水后寓意吉祥如意、事事顺心。所以每到端午节,家里的大人都会让全家人或小孩去洗洗龙舟水,“浸浸”龙舟水。
6、马拉溜
沙尾人们从五月初一、二起,母亲在孩子脖子上挂一个碱水粽,等到端午再剥开吃掉。这就是他们他们的土话叫“马拉溜”。
7、烧艾条
将菖蒲做成剑的模样、艾蒿做成虎的模样悬挂于门上。按照惠州习俗,在端午节当天正午时分,将艾条放置在家里大门、厨房、阳台等地点燃,辟邪驱虫。艾条里包有锯末、硫黄、艾叶、香料等物。
8、祭河神、抢青
以“烧全猪”祭祀河神,全体人员分食。所谓抢青,即一根竹竿挂一扎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