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喜疑虑
1、语文中名词
语文中名词是表示人、事物或者抽象概念的词。如:书本、桌子、儿童、雷锋、思维、政治等。
名词
名词:是实词的一种,是指待人、物、事、时、地、情感、概念等实体或抽象事物的词。名词可以独立成句。是表示人抽象概念等名称的词。根据其词汇意义,名词可分为专有名词和普通名词。
1.专有名词:指表示人、地方、机构、组织等的专有名称。具体说来,它包括人名、地名、月份、星期、节日、书名、电影名以及某些抽象名词等。
2.普通名词:指表示一类人或东西或抽象性概念的名词。
词汇解释
动词: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心理活动等意义的词叫动词。
形容词:表示事物的形状、性质或状态的词叫形容词。
代词:具有指示、代替作用的词叫代词.代词
可分为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
(1)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的名称的代词。
(2)用来指人或事物的代词叫指示代词。
(3)用来提出问题的代词叫疑问代词。
2、描述性格的词有哪些
典型性格的形容词
温柔、内向、腼腆、害羞、多疑、直率、活泼、开朗、滑稽、可笑、古怪、怪异、狭窄、宽容、猜忌、多情、冷淡、热情、放荡、拘谨、谨慎、严格、严厉、凶残、残忍、无情、懦弱、怯弱、卑鄙、无耻、下流、无赖、好色、肮脏、飘逸、圣洁、纯洁、清纯、可爱、贤慧、慈爱、仁慈、老实、木讷、慷慨、大方、随便、暴躁、急躁、尖酸、刻薄、侠义、忠诚
郁郁寡欢 悲观失意 好吃懒做 疑神疑鬼 患得患失 异想天开 多愁善感 狡猾多变 贪小便宜 见异思迁 情绪多变 脾气暴躁 重色轻友胆小怕事 好吃懒做 成熟稳重 幼稚调皮 温柔体贴 诚实坦白 婆婆妈妈 活泼可爱 普普通通 内向害羞 外向开朗 心地善良 聪明伶俐善解人意 风趣幽默 思想开放 积极进取 小心谨慎 郁郁寡欢 正义正直 悲观失意 好吃懒做 处事洒脱 疑神疑鬼 患得患失 异想天开多愁善感 淡泊名利 见利忘义 瞻前顾后 循规蹈矩 热心助人 快言快语 少言寡语 爱管闲事 追求刺激 豪放不羁 狡猾多变 贪小便宜见异思迁 情绪多变 水性扬花 重色轻友 胆小怕事 积极负责 勇敢正义 聪明好学 实事求是 务实实际 老实巴交 圆滑老练 脾气暴躁慢条斯理 冲动 任性 神经质 暴躁 善变 难以琢磨 患得患失 浮躁 见异思迁 莽撞 易怒 犹豫不决 轻率 善变
正性词:愉快1、轻松2、热情3、兴奋4、活泼5、喜悦6、幸福7、高兴8、欢喜9、微笑10、乐观11、幽默12、深情13、平静14、快乐15、激动16、欣慰17、满意18、痛快19、欢乐20、惊喜21、快活22、喜爱23、欢呼24、激情25、欢快26、振奋27、欣喜28、从容29、愉悦30、舒畅31、善意32、喜欢33、爱慕34、饱满35、热心36、亲切37、融洽38、镇静39、生动40
负性词:绝望1、痛苦2、内疚3、烦恼_4、害羞5、恐惧6、紧张7、担心8、忧郁9、焦虑10、苦闷11、着急12、可怜13、难过14、不安15、愤怒16、悲哀17、怒吼18、失望19、气愤20、急躁21、挫折22、恐怖、不满23、为难24、罪恶25、羞愧26、遗憾27、悲愤28、凄凉29、埋怨30、苦恼31、惋惜32飘过
宽厚的 能胜任的 有信心的 自觉的 体贴的 建设性的 好沉思的 有合作精神的 富创造力的有拼搏精神的 有奉献精神的 可靠的 老练的,有策略的守纪律的 (在行动,说话等方面)谨慎的尽职的精悍的 认真的 有效率的 精力充沛的 充满热情的 善于表达 守信的,忠诚的 (性格)坚强的直率的,真诚的 友好的 俭朴的宽宏大量的 有教养的 有礼貌的 勤劳的 精神饱满的诚实的殷勤的 恭顺的 幽默的 公正的 有主见的 勤奋的 有独创性的 首创精神 爱动脑筋 有智力的理解力强的 有发明才能的,有创造力的 正直的 好心的 有见识的 精通某门学问的 心胸宽大的 条理分明的 忠心耿耿的 有方法的 谦虚的目的明确的 客观的 虚心的 守纪律的 有独创性的 辛勤的,苦干的,刻苦的 实际的 一丝不苟的 不屈不挠的 严守时刻的 意志坚强的合格的 有理性的 实事求是的 讲道理的 可信赖的 负责的 无私的 明白事理的 真诚的 精明的生气勃勃的光明正大的 塌实的 老实的严格的有系统的意志坚强的性情温和的稳健的 孜孜不倦的
人的性格分类及优缺点 人的性格大体分为四大类:活泼型、力量型、完美型、平和型。
每一类优缺点的性格表分类如下: 优点 活泼型 力量型 完美型 平和型 生动 富于冒险 善于分析 适应力强 喜好娱乐 善于说服坚持不懈 平和 善于社交 意志坚定 自我牺牲 顺服 令人信服 竞争性 体贴 自控性 使人振作 反应敏捷 受尊重 含蓄 生气勃勃 自立敏感 满足 推动者 积极 计划者 耐性 无拘束 肯定 按部就班 羞涩 乐观 坦率 井井有条 迁就 有趣 强迫性 忠诚 友善 可爱 勇敢细节 外交手腕 令人高兴 自信 文化修养 贯彻始终 激励性 独立 理想主义 无攻击性 感情外露 果断 深沉 尖刻幽默 喜交朋友 发起者音乐性 调解 多言 执着 考虑周到 容忍 活力充沛 领导者 忠心 聆听者 惹人喜爱 首领 制图者 知足 受欢迎 勤劳 完美主义者 和气跳跃型 无畏 规范型 平衡 缺点 活泼型 力量型 完美型 平和型 露骨 专横 忸怩 乏味 散漫 无同情心 不宽恕 无热忱 唠叨 逆反怨恨 保守 健忘 直率 挑剔 胆小 好插嘴 急躁 无安全感 优柔寡断 难预测 不善表达 不受欢迎 不合群 即兴 固执 难于取悦犹豫不决 放任 自负 悲观 贫乏 易怒 好争吵 不合群 无目标 幼稚 鲁莽 消极 冷漠 虚荣 工作狂 不喜交际 担忧 喋喋不休不圆滑老练 过分敏感 胆怯 生活紊乱 跋扈 抑郁 怀疑 反复 排斥异己 内向 无异议 杂乱无章 喜操纵 情绪化 言语不清 好表现 顽固猜疑 缓慢 大嗓门 统治欲 孤僻 懒惰 不专注 易怒 多疑 拖延 报复型 烦躁 勉强 轻率 善变 狡猾 好批评 妥协
内向型:沉着、冷静、稳重,遇事谨慎,深思熟虑周 密计划,喜怒不形于色 2、工作认真,责任心强,兴趣专一 3、除了知心朋友,不愿多接触人,交际面窄
外向型:心直口快,感情外露,喜怒常形于色 2、开朗活泼,思想活跃,关注外界事物,渴望兴奋的事 3、乐观,好动,善于与人交往,处事果断 4、自我克制和坚持到底的能力较差 兴奋型:拿到报纸后,不分场合和地点急于求得报纸各版内容,即使手中有事,也搁在一边。这类人性格外向,精力充沛,开朗乐观,喜形于色,不甘寂寞,反应灵敏,工作大胆热情,易于接受新事物,适应性强。但好出风头,刚愎自用。
安静型:拿到报纸后,先把报纸置于抽屉或桌案边,将工作麻利办好,在无他人干扰之下,一版版细细地阅读。从中猎取知识,重要之处甚至剪至存资料。这类人性格内向,沉默寡言,自得其乐。不尚空谈,自我约束能力强,办事认真,有独立工作能力。但不善交际,对人漠不关心。
活泼型:抓到报纸,不问清红皂白,一古脑儿看个大概,有时信手拈来做它用。这类人性格外向,乐观风趣,不甘寂寞,善交际,兴趣广泛,有组织能力,但做事马虎,得过且过,好惹事生。
抑制型:拿到报纸后,随随便便往抽屉或衣袋里一放,待闲下来,才慢腾腾地拿出来,纯属把阅读报纸做为解闷消愁的手段。这类人性格内向,孤僻、多愁善感,处事不果断,工作缺乏魄力。不善交际,孤芳自赏。但富于想象,善于体察别人,顺从、憨厚。
痛哭流涕,喜怒哀乐,笑逐颜开,开怀大笑,顿足捶胸,哭哭啼啼,
热泪盈眶,古道热肠,装疯卖傻,痛心疾首,得意忘形,兴高采烈,扬眉吐气,慷慨激昂,
开心,幸福,忧郁,烦恼,快乐,失落,矛盾,痛苦,希望,平和,坚定,犹豫,犹豫,痛苦,希望,快乐,忧郁,烦恼,开心,失落,幸福,平和,矛盾 开心,幸福,忧郁,烦恼,快乐,失落,矛盾,痛苦,希望,平和,坚定,犹豫,忧郁,烦恼,开心,失落,,恐惧,彷徨,伤心,绝望,龌龊 ,忧郁 ,
黯然销魂,不爽,愁闷,贪婪,懒惰,淫欲,骄傲,嫉妒,愤怒 缠绵悱恻 黯然神伤 黯然失色 百爪挠心 百无聊赖 侧隐之心 怅然若失瞠目结舌兴高采烈、喜出望外、喜形于色、喜上眉梢、喜不自胜、喜不自禁、喜眉笑眼、喜气洋洋、喜笑颜开、笑逐颜开、心旷神怡、心满意足、心情舒畅、心醉神迷、心花怒放、乐乐陶陶、其乐融融、乐以忘忧、乐不可支、欣喜若狂
情绪的形容词(转载戒盈杯的博客)
挫折:
倒霉的、无力感的、无奈的、泄气的、无助的、失望的、颓丧的
生气:
震怒的、恼怒的、大怒的、气愤的、激怒的、发狂的、愤慨的、发火的、抓狂的
难过:
悲伤的、想哭的、心情不好的、情绪低落的、哀伤的、伤心的、沮丧的、悲哀的
快乐:
狂喜的、高兴的、欣喜的、欣喜若狂的、愉悦的、快乐的、欢喜的、喜洋洋的、平静的、舒服的、轻松的、如释重负的、兴奋的、开心的、幸运的、感动的
害怕:
恐慌的、害怕的、可怕的、不安的、心乱的、慌乱的、惊恐的、焦虑的、疑虑的
惊讶:
讶异的、惊喜的、震惊的、叹为观止的、震惊的、惊骇的、惊慌的、惊吓的、吃惊的、目瞪口呆的、惊喜的、讶异的
讨厌:
莫名其妙的、不屑的、轻视的、轻蔑的、痛恨的、厌恶的、可恶的、憎恶的、讥讽的、排拒的
忧郁:
闷闷的、烦躁的、郁卒的、郁闷的、忧愁的、苦闷的、抑郁的、沮丧的
惭愧:
可惜的、尴尬的、遗憾的、羞耻的、愧疚的、羞愧的、后悔的、懊悔的、耻辱的、罪恶感的
紧张:
警觉的、有压力的、傍徨的、着急的、焦急的
寂寞:
无聊的、孤独的、孤单的、寂寞的、空虚的
3、关于古文知识
【实词】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一词多义,二是词义的古今变化,三是词性的活用。
【虚词】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造句,表示种种语法关系。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五类。文言虚词在整个文言词语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语法作用却很大。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式是以虚词为标志的,如判断句“......者......也”、被动句的“为......所......”等虚词在文言文中用的很频繁,而且它的解释也相当灵活。主要常用的虚词有:之、其、于、以、而、则、乃、若、且、者、为、然、是、此、斯、彼、何、安、孰、胡、曷、虽、虽然、然而、然则、也。矣、乎、哉、焉、耳等。 虚词
(一)副词
副词是限制、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的词。
表程度的:很、最、极、挺、顶、非常、十分、极其、格外、分外、更、更加、越、越来越、越发、有点儿、稍、稍微、略微、差不多、几乎、过于
表范围的:都、总、共、总共、统统、只、仅仅、单、光、一齐、一概、一律
表时间频率的:已、已经、曾、曾经、刚、才、刚刚、正、正在、将、将要、就要、马上、立刻、顿时、终于、常、常常、时常、时时、往往、渐渐、一直、一向、向来、从来、总是、始终,永、永远、赶紧
表肯定否定的:必、必须、必定、必然、当然、准、的确、不、没有、没、未、别、莫、勿、未必、不必、何必、不便、不用(甭)、不妨
表语气的:难道、岂、究竟、到底、偏偏、索性、简直、是、是否、可、也许、难 怪、大约、幸而、幸亏、反倒、反正、果然、居然、何尝、其实、明明、恰恰、未免、只好
1.副词只有“很”、“极”可以作补语。例如:
①这办法好得< 很> 。
②这办法好< 极> 了。
2.有一部分副词能起关联作用。
(1)单用的:
说了又说 吃得下就吃 说清楚再走 下大雨也去
(2)前后配合用的:
又…又 越…越 也…也 不…不 既…又 非…不
(3)和连词配合用的:
不但…还 只有……才 既然…就 虽然…却 如果…就 不论…都
即使……也 除非……才
3.“没有”(没)在动词、形容词前是副词,否定行为的发生;在名词前是动词,否定事物的存在或否定对事物的领有。例如:
①没有见过这么好的学生。(副)
②你没有《诗经》吗?(动)
“没有”和“没”是有区别的:“没”不能用在句末,也不能单独用来回答问题,“没有”就可以。如不能说“他来了没?”“没。”只能说“他来了没有?”“没有。”
4.有少数形容词和某些副词,都经常作状语,要细心分辨。例如:
①雨后青山格外秀丽。
②这件衣服特别好看。
③你不能持一概否定的态度。
④大家一致同意大会的决定。
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词的组合来分辨它们的词性。例如:我们可以说“任务特别”,也可以说“(特别)任务”,但“格外”没有这种用法。可见“特别”是形容词,“格外”是副词。又如:可以说“意见一致”,也可以说“(一致)意见”,“一概”没有这种用法。能作谓语、定语、状语,而意义不变的是形容词,不能作谓语、定语的是副词。
5.“白、怪、老、净”等,同名词组合时是形容词,同动词、形容词组合时是副词。因在两个位置上意义是不同的。比较下边两组词:
甲 乙
白布 白跑一趟
老朋友 老说不完
怪事 怪好看
净水 身上净是泥
(二)介词
介词是用在词或词组前面,一起组成“介词结构”,作动词、形容词的附加成分,表示时间、处所、方式、条件、对象等的虚词。例如:
表时间:从、自从、打、到、在、当、当着、于、趁、乘、随着、赶、临
表处所、方向的:从、自、打、往、朝、向、到、在、于、由、沿着、顺着
表方式、方法的:按、按照、依照、本着、经过、经、通过、根据、据、以、将、 就、凭、用、靠、拿
表原因、目的的:因、由于、为、为了、为着
表对象、关联的:对、对于、关于、替、同、与、跟、和、给、叫、让、被、将、 管、论、顺、连
表比较的:比、和、同、与、跟
表排除的:除了、除非
1. 介词结构都可以作状语,少数还可以作补语。例如:
〔在阅览室〕看书(表处所)
〔从早上〕作<到晚上>(表时间),
〔沿着河边〕前进(表方向)
〔对学生〕负责(表对象)
〔连根〕拔起来(表对象)
〔比过去〕更好(表比较)
有的可以作定语,但要加“的”。例如:
①他作了一个(关于诗人杜甫)的学术报告。
②他(对这个问题)的分析是正确的。
2.介词大部分是由动词虚化来的,有的介词跟动词的界线是清楚的,如“从、被、对于、关于”等。有的词在这个场合是介词,在另一场合是动词,如“在、比、给”等。例如:
①他把书放在桌上。(介词)
②他在家里.(动词)
③许多同学都比我学习好。(介词)
④我们要比干劲,比速度,比质量。(动词)
⑤他给我买了一本书.(介词)
③他给了我一本书。(动词)
它们的区别:介词不能单独作谓语,也不能用肯定否定并列方式提问,动词可以。介词后边不可以带时态助词“了、着、过”(“为了”、“为着”、“当着”中的“了、着”不表时态),不能重叠;动词一般可以。它们的意义也不同,如例①中的“在”表示“放”的处所; 例②中的“在”是“属于”或“存在于”的意思。能作介词用又能作动词用的还有“由、让、朝、往、用、拿、经过、通过”等词。
(三)连词
连词是连接词、短语或句子的虚词。例如“和、跟、同、与、而、而且、及、以及、不但、不仅、或、或者、虽然、但是、然而、如果、即使、那么、因为、所以、因此”等。
“和、跟、同、与”四个词都有连词和介词两种用法。例如:
①我和他都去过。(连词)
②我曾经(和他)去过。(介词)
③([和他]去北京)的人都回来了。(介词)
上述三例中的“和”都可以用“跟、同、与”替换。用作介词时,口语常用“跟”,书面语倾向于用“同”。用作连词时,一般用“和”,“与”带有书面语色彩。
连词“和”与介词“和”的不同,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连词“和”前后的词语是并列关系,两者共作一个成分,可以互相调换位置而句子的基本意思不变;介词“和”前后的词语不是并列关系,不能互换位置。第二,介词“和”前面可以出现状语,连词“和”不能。第三,介词“和”有时可以出现在一个句号或一个成分的前头,连词“和”不能,如例②。
“和”等用作连词和介词,在有的句子里会有歧义,如“我和地谈话”就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他”可能谈话,也可能不吭声。为了准确地表达思想,在书面语中一般把“和”用作连词,把“同”用作介词。例如:
④不多时,许大嫂快手快脚的收拾了碗筷,拈了几块烧饼带给阿细和阿娇,便同秀英、凤容一道离了家,走回小艇去了。
(四)助词
助词是表示附加关系或时态等语法意义或语气的虚词。常见的有下面这些:
结构助词:的(底)、地、得、所
时态助词。着、了、过、来着,
比况助词:似的
语气助词:的、了、吧、呢、着呢、嘛、呗、罢了(而已)、也好、也罢、啦,嘞、喽(陈述语气)
吗(么)、吧、呢、啊(疑问语气)
吧、呢、了、啊(呀、哇、哪)(祈使语气)
啊(呀、哇、哪)(感叹语气)
1.结构助词指的是表示附加成分和中心语之间的结构关系的助词。“的、地、得”在普通话里都读轻声“de”,但在书面语中有必要写成三个样子。在定语后面写做“的”,在状语后面写做“地”,在补语前写做“得”。这样可使书面语言的结构关系更加清楚明白。例如:
①灿烂的科学的春天到来了。
②同学们都很快地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作业。
③张老师高兴得说不出话来。
(五)叹词
叹词是表示强烈感情或呼唤、应答的词,如“哈哈、唉呀、啊、哼、呸、哎哟、咳、哦、喂、嗯”等。
①哈哈!我猜着了。
②唉呀!这么大的西瓜!
③哦,我想起来了。
④喂!现在开会了。
⑤嗯!我马上就去。
例①表喜悦,例②表惊讶,例③表醒悟,例④表呼唤,例⑤表应答。
1.叹词的独立性最强,一般不同别的词语发生结构关系,常作独立成分.
2.叹词“啊”与语气助词“啊”不同。例如:
⑥咱们走的不是一条路啊!
⑦啊,今年的庄稼长得真好哇!
语气词“啊”总是附着在句末,念轻声,永不独立,如例⑥。叹词“啊”不念轻声,总是独立在句子结构之外。
3.叹词的写法不十分固定,同一声音,往往用不同的汉字表示。例如“ō,我懂”。就可以用“哦、喔、噢”等表示。又如叹词“啊”,也写作“呵”等。在写作的时候,要尽量采用通行的写法。
4.另外,叹词可以作句子成分。如“他哼了一声”(作谓语)。“只听见电话里发出‘喂、喂’的声音”(作定语)。这属活用。
(六)拟声词
拟声词是用来摹拟事物发出的声音的词。例如:嗡嗡、哗啦啦、当当当、潺潺、叭叭、砰、呜、吱吱、咪呜等。
实词
(-)名词
名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词。例如:
指人的:鲁迅、农民、工人、作家、老师、学生
指物的:日、风、山、马、稻子、飞机、原子、计算机、车辆、纸张、道德、法律、文化
表时间的:春天、明年、早晨、星期天、现在、刚才
表处所的:马来西亚、北京、凯旋门、大庆、亚洲
表方位的:上、下、前、左、右、东、南、内、外(单纯的)
以上、以前、以东、上边、上面、东边、西边、里头、外头、中间(合成的)
(二)动词
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或存在变化等的词。例如:
表示动作行为:走、坐、听、看、批评、宣传、保卫、学习、研究、进行、开始、停止、禁止
表示存在变化消失:存在、在、有、等于、发生、演变、发展、生长、死亡、消灭
表示心理活动:爱、恨、伯、想念、打算、喜欢、希望、害伯、担心、讨厌
表示判断:是
表示可能意愿必要(助动词):能、能够、会、可以、愿、愿意、肯、敢、要、应当、应该、配、值得
表示趋向(趋向动词):上、下、进、出、回、开、过、起、来、上来、下来、进来、出来、回来、
开来、过来、起来、去、上去、下去、进去、出主、回去,开去、过去
动词的语法特点:
1.一部分动词可以重叠,表示“动作短暂”或“尝试”的意思,是时态的表示法。
单音节动词重叠形式是:AA
看——看看 想——想想
试——试试 讲——讲讲
双音节动词重叠形式是:ABAB
学习——学习学习 批评——批评批评
讨论——讨论讨论 休息——休息休息
动词比较复杂,有的需要加以说明。
1.动词“是”
I. “是”用在名词前边是动词,这种“是”常常表示主语“等于什么”或“属于什么”。例如“鲁迅就是周树人”、“牛是反刍动物”、“他是个开车的”、“是他救了我”;此外,“这一年,人家都是丰年,我是歉年,收完秋就没吃的了”等里面的“是”仍是动词,作谓语。
II. “是”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边,表示肯定,含有“的确”、“实在”的意思,可以看作语气副词,作状语,例如“我〔是〕懂了”、“他〔是〕勇敢”、“这样做〔是〕好”。
2.动词“有”
“有”只当动词用,不能当副词用。例如:
请问,这里有卖钢笔吗?(错) 请问,这里有钢笔卖吗?(对)
李光有在吗?(错) 李光在吗?/李光在不在?(对)
李老师有教过你吗?(错) 李老师教过你吗?/李老师曾经教过你吗?(对)
有受伤吗?(错) 受伤没有?(对)
3.助动词
助动词是指动词中能放在“不X不”(不敢不)格式里的词。助动词可以作谓语,如“这样做可以不可以”、“完全可以”。但它们经常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边作状语,表示动作者的主观意愿和表示可能性、必要性等。例如“我们一定[要]坚持原则”、“春天到了,天气[应该] 暖和了”。
4.趋向动词
趋向动词可以单独作谓语,如“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来”。还经常用在别的动词或形容词后边表示趋向。作趋向补语,如“拿<出> 一本书”、“拿<出来>一本书”、“拿<出>一本书<来>”。
(三)形容词
形容词是表示人和事物的形状、性质或表示动作、行为的性质状态的词。例如:
表性质的:好、坏、伟大、勇敢、优秀、聪明、老实、鲁莽、大方、软、硬、苦、甜、冷、热、坚固、平常
表形状的:长、短、大、小、粗、细、红、绿、平坦、整齐、雪白、笔直、绿油油、血淋淋、骨碌碌、黑不溜秋
表状态的:快、慢、生动、熟练、轻松、清楚、马虎、干脆
表数量的:许多、好些、全部、全、整、多、少
形容词的语法特点:
1.大部分形容词能同程度副词组合,例如“很勇敢”、“非常整齐”、“太死板”、“最清楚”等。有一部分形容词本身带有某些程度的意义,不能再同程度副词组合。例如“雪白”、“血红”。还有加重叠词尾的形容词“黑乎乎、黑压压、黑洞洞,黑油油”以及其他形式“黑咕隆冬、黑不溜秋”也是如此。
2.一部分形容词可以重叠。例如
单音节: AA式
高——高高(的) 大——大大(的)
红——红红(的) 慢——慢慢(的)
双音节:AABB式
老实——老老实实 整齐——整整齐齐
清楚——清清楚楚 大方——大大方方
或A里AB式
马虎——马里马虎 胡涂——胡里胡涂
慌张——慌里慌张 小气——小里小气
重叠后一般表示程度加深。用在名词前表示程度适中,兼带有爱称的感情色彩。如“高高的个子”、“红红儿的脸”。
3.形容词不能带宾语。“端正、纯洁、坚定、健全、壮大、活跃、严格、丰富”等是形容词又是动词,“端正态度”是使态度端正的意思,“丰富文娱生活”是使文娱生活丰富的意思。这里的“端正、丰富”是动词。“直着身子”、“红着”、“花了眼”中的“直”、“红”、“花”表示事物存在某种状态,也应看作动词。
(四)数词
数词是表示数目和次序的词。表示数目多少的叫基数词。如“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亿、零”。表示次序先后的叫序数词。如“第一、第二、第三”等等。此外还有倍数、分数、概数。
倍数是由数词加量词“倍”构成,如“一倍、五倍、十倍”。分数常用固定词组表示。格式是“几分之几”。概数的表示法有两种;第一,在基数后面分别加上多、把、来、上下、左右”等,如“一百多”、“一千左右”;第二,相邻的两个基数连用,如“三四(个)”、“十七八(个)”、“五六百(个)”。此外,“三两(个)”。“三五(个)”等两个基数连用的习惯用语也表示概数。
数词的语法特点:
1.数词经常出现在量词前边,例如“一个”、“五本”、“两次”等等。在现代汉语中,数词一般不直接同名词组合,文言格式或习惯用法中,数词才直接修饰名词。例如“一针一线”“一草一木”“千山万水”“三心两意”等。
2.倍数只能用于数目的增加,不能用于数目的减少。分数既可用于数目的增加,也可用于数目的减少。表达数目的增减必须拿原来的数目做基数,不能拿增减后的数目做基数。数量增减有一套习惯用语。
1. 第一、表示数量增加的:
增加(了)、增长(了)、上升(了)、提高(了)——不包括底数,只指净增数。例如从十增加到五十,可以说“增加了四倍”,不能说“增加了五倍”。
增加到(为);增长到(为)、上升到(为)——包括底数,指增加后的总数。例如从十增加到五十,可以说“增加到五倍”,不能说“增加到四倍”。
2. 第二、表示数量减少的:
减少(了)、降低(了)、下降(了)——指差额。例如从十减少到一,应该说“减少了十分之九”,不能说“减少了九倍”.
减少到(为)、降低到(为)、下降到(为)——指减少后的余数。例如从十减到一,以分数计算,应说“减少到十分之一”。
(五)量词
量词是表示计算单位的词。可分两类:
1.名量词表示人和事物的单位。
(1)有专用的,如:
度量衡等单位:尺、丈、升、斗、两、斤、磅、吨、分、亩、顷、刻、元、角、米
个体单位:个、位、件、本、间、把、条、根、棵、张、匹、块、片、
只、架、枝、艘、辆、幅、座、句、段、篇、章、首
集体单位:双、对、副、堆、批、群、帮,班、套、串、打(dá)、伙
不定单位:些、点
(2)有借用的,如: 摸(摸了摸、摸一摸)
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和外语相比,其中量词特别丰富,这就使现代汉语增加了区别同音词的功能和形象化的表达手段,如“一口剑、一枝箭”,“一线阳光”,“一小串珠子”。
近几十年来,还出现了一些复合量词,例如:
架次: 计算飞机架数次数的总和。一架飞机飞行十次叫“十架次”,五架飞机飞行两次叫“十架次”或十架飞机飞行一次也叫”十架次“。
人次:计算人数和次数的总和。
吨公里:是陆运的吨数、公里数的计算单位。三吨货物运行一百公里,叫“三百吨公里。
吨海里:是计算海运(水运)货物的计量单位,计算方法同吨公里。
秒立方米:表示一秒钟时间内,水在河床里流过一立方米的量。如在一秒钟时间内流过五十立方米,水流量就是“五十秒立方米”。
2.动量词
动量词表示动作的量,也有专用和借用两类。专用的如“去一次”“念一遍”“哭—场”“走一趟”的“次、遍、场、趟”。借用的如“看一眼”“砍一刀”“玩一天”的“眼、刀、天”。
(六)代词
代词是有代替、指示作用的词。代替人或事物名称的叫人称代词;表示疑问的叫疑问代饲。指称或区别人、物、情况的叫指示代词。
人称代词可分三种: 第一人称指说话一方,单数用“我”,复数用“我们”或“咱们”。第一人称指听话的-方,单数用“你”,敬称用“您”;复数用“你们”,敬称用“您几位”、“您诸位”。第三人称指说话和听话以外的第三方,一单数用“他、她、它”,复数加“们”,“它”不指人而指物。
“我们”和“咱们”的用法并不完全一样。“咱们”一定包括说话人和听话人的双方,可以称为“包括式”,“我们”和“咱们”在同一场合出现,“我们”只包括说话人在内的若干人,排除听话人,可称为“排除式”。例如几位客人向主人告别时说:“我们走了,咱们再见吧。”但是,普通话“我们”可以是“排除式”,也可是“包括式”。例如:
①你以为妈怕穷么?怕人家笑我们穷么?
②王先生,你放心去吧,过几天我们一定去看你。
例①“我们”是“包括式”,包括说话人和听话人双方,例②是“排除式”,不包括听话人。“咱”有时相当于“我”,有时相当于“咱们”。
人称代词:我、咱、你、您、他、她、它、我们、咱们、你、们、他们、她们、它们、自己、自个、儿、别人、人家、大伙儿、大家、彼此
疑问代词:谁、什么、哪、哪儿、哪里、哪会儿、多会儿、几、多少、怎样、怎么、怎么样、多
指示代词:这、那、这儿、这里、那儿、那里、这会儿、那会儿、这些、这么些、那些、那么些、这么、这样、这么样、那么、那样、那么样、这么、那么
(这个是从别人那里看来的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