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口有什么节日
1、龙口中秋节的风俗
“中秋”一词始见于《周礼》。中秋节的起源,与古人月崇拜有关。据史籍记载,古代帝王有秋天祭月的礼制,祭月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时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此节因在秋季八月,故又称“八月节”、“八月会”、“仲秋节”等。中秋节始于唐代,盛行于宋代,至明清时已成为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送人情
龙口自古沿袭着“送八月节”民间习俗。月饼是名副其实的中秋馈赠佳品。
月饼是时式糕点,由馃子铺加工制作。民国时期,龙口街比较有名的馃子铺有仙露芳、元成泰、一品香、稻香村等。这些馃子铺各具千秋。元成泰、一品香的月饼因用料考究而受百姓青睐,稻香村的月饼因制作精良、美观大方而畅销不衰。龙口馃子铺所产月饼,有八宝馅、枣泥馅、白糖馅、提浆馅等。商号家送八月节特别讲究。比较著名的商号,均预订月饼。节前,馃子铺打发伙计将月饼给商号送去。商号派人带上月饼、掖县夏邱堡出产的葡萄、龙口兴隆庄出产的苹果、烟台张裕的白兰地及英美烟草公司的炮台烟等,用提篮装着一起送人。
普通人家过节到馃子铺买月饼。店铺伙计待顾客选好月饼,熟练地用油光纸将其包好,裹上月饼贴,扯下一段花花绿绿的苘麻绳,麻利地打出“十”字花形绳结,以便顾客提携。月饼贴或是石印的粉红纸,或是印有烫金字的大红方纸。月饼贴设计简约精美,上方为商家字号,正中为“中秋月饼”字样,两侧是“本号开设在×街×首路×巷×门面,批发零售,各样杂货时式糕点果品,一应俱全”的广告语,四周饰以花纹图案。
八月节,走亲串亲自不必说,平日里欠谁家的人情,也要赶在八月节来还。民国时期,龙口逄家村有一对农民兄弟逄中德和逄中才,擅针灸,给乡邻看病,向来分文不收。每年八月节,经他治愈的百姓心里过意不去,前来问候者络绎不绝。逄氏兄弟收下的月饼堆得跟小山似的,只得放进盛面的大笸箩,成为一时美谈。
还旧账
旧时,龙口商界沿袭着八月节还账这一习俗。旧时商业圈内,赊账是买卖双方惯用的一种商业信用方式。
自清同治、光绪至民国年间,振泰栈一直是龙口著名的粮食代理店,主要代理绿豆、黄豆、面粉、高粱等,无论是与之往来频繁的粉坊和油坊,还是经营散粮的撮字号,来振泰进货时若钱不凑手,均可赊账。乡间小粮房、油坊毕竟实力有限,农家的主要经济来源依赖庄稼收成。民谚曰:“七月十五定旱涝,八月十五定乾坤”。农历八月十五这当口,庄稼收成已成定局。杀秋后的农家百姓手头渐现宽绰。这时节,生意人清理春夏账目,欠账的人家还账,当在情理之中。
虽说“好赊好还,再赊不难”,但赖账者仍不乏其人。为此,商号在节前不得不派专人“找账”(即要账)。去乡下“找账”的伙计把装有账本的钱褡子搭在车梁上,绑根藤条以防野狗,骑着自行车就上了路。看到“找账”的来了,乡里的小铺一般不会刁难,能还账的及时还账。
圆月
八月节中午,龙口百姓习惯包包子。是夜,家家户户团聚在一起,吃菜、饮酒、品月饼,龙口人俗称“圆月”。
过去,商号对中秋节格外重视,伙计这天准许放假。傍中午,商家早早关门,准备过节,中午晚上大摆酒宴。“八月十五顶盖肥”,中秋恰是蟹子最肥的季节。大商号的伙计有口福,总能尝到蟹子鲜。席间,早有伙房的大师傅将蟹子一掰两半,配姜汁端上来,大家饕餮一番。
中秋月饼,象征着美满与团圆,总是最后登场。一般人家,将月饼一掰两半或切为四瓣分食,细细体验中秋节的甜美。
有一件事,虽与中秋节的和谐气氛并不相容,却不得不提。民国时期馃子铺的月饼底部粘有一块方形白纸。据老人讲,这与元朝末年“八月十五杀鞑子”的事件有关。后来,人们便在月饼后面贴以白纸为标记,暗示这一肃杀的主题。
2、青龙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这一天人们有什么活动?
青龙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这一天人们有什么活动呢?二月二日,俗谓龙抬头,原济南府所属地区,称为青龙节或春龙节、龙头节。山东其他地区多称为二月二,梁山称龙头节。唐代之前,二月二不算令节,中唐时此日始有挑菜、迎富、踏青等活动在川陕之地流行,时称“挑菜节”、“迎富日”。宋末元初,北方的二月二又联系惊蛰增加了龙抬头的内容,并逐渐演变成以驱虫害和祈丰收风俗为主的节日。明清以来,山东此日有引龙、打囤、煎饼熏虫、击梁辟鼠、炒豆报捷等风俗活动,挑菜、迎富等已不多见。
现在这天比较盛行的风俗是炒蝎豆。潍县、莱州等地称作“报捷”,谐音爆蜇,据说吃了炒蝎豆,一年不被蝎子蜇。运城等地称作“炒蝎子爪”,孩子们边吃边唱道:“吃了蝎子爪,蝎子不用打。”蝎豆一般用黄豆炒制,有的蝎豆还粘上糖面,有的在盐水中泡过,香脆可口,还有的把面棋子和蝎豆一块炒,花样甚多。吃蝎豆不仅可以辟蝎,还有人说谁要是吃了七家的蝎子爪,谁就能长命百岁。现在除胶东部分地区外,其他各地的二月二都流行此俗,不过在蝎豆之外又加上了瓜子、爆米花等,这是炒蝎豆风俗的一个新发展。
青龙节二月二日的节日风俗,许多都与龙抬头有关。郓城等地这天家家户户都要把石磨的上扇支起来,这就叫作龙抬头,据说只有这样,才能“细雨下得满地流,一年吃穿不发愁”。威海等地早起蒸糕,以祀春龙起蛰。滕州等地这天蒸馍馍,名为“蒸龙蛋”;吃面条,名为“龙须面”。有的地方吃饼,名为“龙鳞饼”;吃菜团子,名为“龙蛋”。但也有的地方这天不吃面条、不喝小米饭,因为面条叫龙须,小米叫龙籽,吃了怕影响龙的健康。旧时多在龙抬头这天理发,小孩子这天入学谓占鼇头,以图吉利。海阳等地用白面或豆面做成小龙,谓神虫,放在粮囤和面缸里,祝愿粮面用之不尽。威海、龙口等地,以成串的圆形色布挂在小孩的帽子上,称小龙尾;有些地方还有耍龙灯等娱乐活动,以应节序。
青龙节的饮食,各地不尽相同。除上述的煎饼、面条、馍馍外,有的吃花糕,意味著步步登高。龙口等地则是把年下蒸的糕留一块这天吃。有的吃烙饼,郓城等地认为烙饼可铺囤底,盖囤尖,防鼠防蛀,确保粮仓。枣庄、单县的人们这天休息,改善生活,说:“二月二,不干活,坐下来,吃大馍。”
3、山东省各个地区有什么大型活动和当地习俗.
1、青岛糖球会:
青岛糖球会在青岛海云庵举办,举办时间基本上从正月十六左右开始,历时1周。主要举办地点海云庵和海韵广场、嘉禾路街心花园为中心辐射的周边道路。
海云庵在青岛市北区,又称“大士庵”,始建于明朝末年,正殿祀观音大士,俗称“老母庙”,青岛建市后,庙前街道就叫海运街,曾是四方一处的商业中心。
四方一带有工人也有渔民,海云庵供奉的神很多,观音以外还有关公、龙王、比干、鲁班、太上老君等。旧时香火旺盛,往拜者多为渔民,因此定每年农历正月十六日,即新年中第一个大潮日为庙会正日。
每逢庙会,香火更盛,同时庙前庙后多有唱戏、跑驴、踩高跷、跑旱船等娱乐活动,饮食、玩具摊贩也纷纷聚来,其中卖糖球(北京称为“糖葫芦”)的尤为众多,用山楂、软枣、山药、桔宁等制成的糖球,纷纷上市,叫卖竞争,各呈特色。年久之后,群众便称海云庵庙会为糖球会。
2、潍坊风筝节:
潍坊风筝节(会)每年4月的第三个周六在潍坊举行,有来自世界各地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赛,是我国最早冠以”国际”并被国际社会承认的大型地方节会。从1984年至今,已成功举办过三十三届,其创立的“风筝牵线、文体搭台、经贸唱戏”的模式,被全国各地广为借鉴。
潍坊,古称“潍县”,又名“鸢都”,特产有风筝、年画等,驰名海内外。潍县自古为北海名城,文风昌盛,科甲蝉联,经济繁荣。
乾隆年间曾有“南苏州,北潍县”的说法,潍坊风筝的源头可以追溯到鲁国大思想家墨翟制作第一潍坊国际风筝节只“木鸢”,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但真正开始兴盛,走向民间却是在明代。
到清朝中叶,潍坊开始出现专门从事风筝制作的民间艺人。在潍县白浪河沿岸有很多风筝艺人扎制风筝,新颖好看,起飞高稳,远近闻名。年年有民间或官办的风筝赛会、连许多外地的风筝商贩和风筝艺人也慕名而来。这便是潍坊风筝比赛起源于潍坊市区白浪河大集的雏形。
3、田横祭海节:
田横祭海节主要是渔民过的节日,发源于山东省田横镇周戈庄村的地方传统民俗活动。具有500多年历史。
经当地政府的精心策划、包装和推介,这个古老的节日已发展成为山东乃至全国知名的民俗节庆品牌,更是现代人心驰神往的狂欢大典,每年都吸引不计其数的中外游客及中国各地的民俗、经济政策研究等方面的专家慕名前来。
祭海前一天,渔民们将海边的龙王庙打扫一新,悬挂大红灯笼,摆香炉、祭案,贴对联,披红挂彩。同时在龙王庙前的海滩上扎松柏龙门,在其上悬挂匾额,挂满彩灯,张贴大红对联。
各船船主忙着将彩旗猎猎的渔船开到村前海湾,船头面向大海,一字排列,将渔具和网具摆放整齐,然后下锚定位,等待第二天正式举行祭海仪式。
祭海仪式当天,渔民们以船为单位在龙王庙前的海滩上开始摆供。一束束用竹竿绑扎成的几米高的“站缨”迎风而立,一张张供桌上摆满了面塑圣虫、寿桃、鱼、各类糖果、点心等,桌前的红漆矮桌上,一头头黑毛公猪昂首向前,一只只大红公鸡精神抖擞。
渔民们将要焚烧的黄裱纸整理好,摆好香炉,将上千挂红彤彤的鞭炮升上高空。
4、泰安东岳会庙会:
泰岳庙会始于唐末,兴于宋,鼎盛于明清,经久不衰,集宗教、民俗、民间艺术和商贸活动于一体的中国民俗文化盛会。
泰东岳泰山为五岳之首,是佛道并存的神山。泰山脚下的岱庙,供奉着泰山神--东岳大帝。
传说夏历三月二十八日为泰山神生日,历代帝王多于这天在岱庙举行封禅大典。帝王的庆典活动、佛道的宗教活动以及民众的朝山进香活动,在岱庙一带形成了以贸易活动和娱乐活动为主要内容的东岳庙会。
民国年间,每年庙会期,善男信女远道而来朝山进香者不绝于途,山中居民多出售香蜡纸锞,生意最盛。沿途乞丐甚多。
建国后,庙会转化为物资交流大会,“文化大革命”中中断。
1986年泰安市恢复了泰山庙会,地点改在泰山环山路上,以红门、王母池为中心。新的庙会保留了传统庙会的一些内容,又充实了新的内容和新的特色,集游、玩、吃、乐、经济贸易于一体,规模和影响在逐年扩大。
5、菏泽国际牡丹花会:
菏泽国际牡丹花会是山东省菏泽市一项重大旅游节庆活动,是由菏泽市人民政府主办,每届花会都举办大批的经贸文化活动。
自1992年起每年4月中旬举行,为期20天,至2017年4月15日已成功举办二十六届,累计共接待中外游客3000多万人次,有570多位中央、国家部委的领导人到菏泽视察。
“菏泽国际牡丹花会”为中国著名牡丹旅游节庆之一,近年来,曾荣获“全国花卉类节庆十强活动”、“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品牌展会”等称号,菏泽市也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优秀节庆城市”等荣誉称号。
通过举办牡丹花会,不仅提高了菏泽牡丹的知名度,使菏泽成为享誉全国的“中国牡丹城”,而且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动了菏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2012年3月菏泽正式被中国花卉协会正式命名为“中国牡丹之都”。
花会的宗旨是“以花为媒、广交朋友、文化搭台、经贸唱戏、开发旅游、振兴经济”,充分体现菏泽“牡丹之乡”的特点。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青岛糖球会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潍坊风筝节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田横祭海节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泰安东岳会庙会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菏泽国际牡丹花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