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一个令人焦躁的节日是什么
1、为什么过春节这种大型节日的时候心理总是有一种很压抑的感觉?【跟家庭条件无关】
世界上最短的距离,莫过于假期开始到结束,除夕还宛若昨日,转眼就坐在办公室的电脑前,思考着,我是谁?我在干什么…………倒节差呀,刚上班的这几天,感觉身体被掏空,总觉得自己的性格不适合上班,只适合拿工资。更悲催的,长假归来的第一个周六,竟然还要上班!
如何避免节后焦虑?看似一片喜庆的画面之下,也许掩藏着一些你不知道的心理问题。
通常节日期间,一些人会出现烦躁不安、抑郁、失落、失眠等心理问题。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在心理学上讲,人们面对高度紧张的工作应激状态,躯体内部能够产生一种应激应对机制,也就是说交感神经兴奋状态,大脑认知模式和行为模式处于特定状态。这些都是为了使人们能够适应快节奏的工作和学习。而在假日里,社会环境要求人们休息放松,而心理行为和生理状态的惯性作用使得人们不能马上适应,人们不能很好的适应放松环境,对于工作与学习中存在的未知问题仍然处于探索与思考状态,一些人表现出抑郁、焦虑、忧伤、失落、失眠、心悸等心理问题。
对一些平时在高度紧张状态下工作的人而言,整整几天不用上班,未必是件舒心的事,尤其是平时常要轮值夜班的基层民警、加班熬夜的领导或负责文字材料的“笔杆子”,突闲下来无事可做,反而容易出现失落、焦躁不安、抑郁等不良情绪反应。
从心理学角度上讲,在高度紧张的工作状然态下,可能出现的情况人的大脑中枢会建立起一套高度紧张的思维运作模式。如果一下子从高度紧张的状态中停下来,原来那种适应紧张节奏的心理模式便会突然失去对象物,这时,平日总在超时工作、觉得没有个人时间的人们,面对宽松的环境反而感到不适应。这种心理失调,其实也是一种提示信号,平日的工作及生活方式并不利于身心健康,长此以往,很可能因工作紧张、压力过大而引发各类身心疾病,甚至导致“职业倦怠”等不良心理反应。
按理说,假期对人来说是休息的日子,应该高兴,对身心是有利的。但是,由于日常工作压力已经使很多人的承受力接近饱和,一旦节日来临,尤其是春节这种假期较长又十分喜庆的节日,伴随着节日而产生的额外压力,如经济压力、情感压力、人际交往压力、健康压力等,都会在节日这一特殊时期集中显露。这个时候,人们的心理就难以平衡,如果不善于调试,就会引发“节日压力综合症”,有时甚至引发焦虑症、抑郁症等心理疾病。
2、讨厌过节是一种什么心理?
节日忧伤是种常见心理。
一般来说,这不是临床意义上的抑郁症。只是节假日,其实的确有让人情绪低迷的“功效”,并非人们普遍以为的那样总是幸福快乐的代名词。
在年末大假通常都会与家人相处,花销较大,甚至出门旅行,这些都可能造成不快和压力,令人感到不安。作为学生党而言,一些学生正在经历自我发现的过程,他们渴望与家人分享这些信息,而另一方面,这也是压力的来源,害怕一旦分享就会遭到反对。
(2)春节是一个令人焦躁的节日是什么扩展资料:
近年来,假日期间整体的不适情绪虽然是在上升,但在节庆期间自杀的案例实际上有所下降。毕竟,家人和朋友的陪伴,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自杀的可能性。
但如果情绪从12月起、直到2月后都持续走低,甚至难以起床,务必引起重视,去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
最后,在节日期间,人们总倾向于追求完美,想和和美美地过年过节,这种情况实际上也会造成预先的压力。
3、春节是什么节
春节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俗称“过年”,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还有上日、正朝、三朔、三朝、三始、三元等别称,意即正月初一是年、月、日三者的开始。
春节,顾名思义就是春天的节日,春天来临,万象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有足够的理由载歌载舞来迎接这个节日。
4、春节是一个什么样的节日
春节(别称:新春、年节、天腊、岁首、新年、大年,英文名:Spring Festival)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农历新年,传统上的“年节”,由上古时代岁首祭祀活动演变而来,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日期定在每年农历的正月初一。
在春节期间,各家都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多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节期活动
忙年(小年)
买年红或写年红(5)年尾十二月廿三或廿四开始忙年,又称“小年”。小年并非专指一个日子,由于各地风俗不同,被称为“小年”的日子也不尽相同。在清朝之前,民间传统的小年祭灶日是十二月廿四,从清朝中后期开始,帝王家就于十二月廿三举行祭天大典,为了“节省开支”,顺便把灶王爷也给拜了,上行下效,北方地区民间百姓相效仿,多在十二月廿三过小年;南方大部分地区,仍然保持着十二月廿四过小年的传统。小年是整个春节庆祝活动的开始和伏笔,其主要活动有两项:扫尘和祭灶。[35][55]
传统习俗:祭灶、蒸花馍、买年红、吃灶糖、扫尘。
年廿八
年廿八除旧布新,清除旧的年红,有的地方年廿八开始贴年红。广东有一句俗语“年廿八,洗邋遢”,意思是说在农历十二月廿八日这一天全家人要留在家里打扫卫生,贴年红,迎接新年。[27]
除夕
贴年红(17)除夕,为岁末的最后一天夜晚。岁末的最后一天称为“岁除”,意为旧岁至此而除,另换新岁。除,即去除之意;夕,指夜晚。“除夕”是岁除之夜的意思,又称大年夜、除夕夜、除夜等,时值年尾的最后一个晚上。除夕是除旧布新、阖家团圆、祭祀祖先的日子,与清明节、七月半、重阳节是中国民间传统的祭祖大节。除夕,在国人心中是具有特殊意义的,这个年尾最重要的日子,漂泊再远的游子也是要赶着回家去和家人团聚,在爆竹声中辞旧岁,烟花满天迎新春。除夕,祭祖、吃团年饭,年夜饭后有派发压岁钱和守岁的习俗。[27][56]
传统习俗:置天地桌、祭祖、烧炮、吃年夜饭、接神、踩祟、接财神。
正月初一
从年初一开始便进入迎禧接福、拜祭神祖、祈求丰年主题。元日子时交年时刻,鞭炮齐响、烟花照天、辞旧岁、迎新年等各种庆贺新春活动达于高潮。炮竹声中辞旧岁,烟花满天迎新春。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烧炮竹,叫做“开门炮仗”,送旧迎新。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正月初一迎新岁,拜岁。早上各家焚香致礼,敬天地、祭列祖,拜岁神。然后依次给尊长拜年,继而同族亲友互致祝贺。新年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恭祝新年大吉大利。[27]《占书》中说,正月初一是“鸡日”。
传统习俗:开门炮仗、拜岁、祈年、拜年、占岁、聚财。[7][9][32][57]
正月初二
回娘家(9)大年初二是开年日,早上拜祭天地神灵,祭礼完毕,烧炮、烧纸宝,然后吃“开年饭”。这餐“开年饭”一般备发菜、生菜、鱼等,意在取其生财利路之意。这天出嫁的女儿回娘家,要夫婿同行,所以俗称“迎婿日”。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饭,但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27]《占书》中说,正月初二是“狗日”。
传统习俗:拜神,开年饭等。
正月初三
大年初三又称赤狗日,与“赤口”同音,为熛怒之神,是上古五帝(东方青帝灵威仰、南方赤帝赤熛怒、中央黄帝含枢纽、西方白帝白招拒、北方黑帝汁先纪)之一,即南方之神,司夏天。俗以为是日赤熛怒下兄,遇之则不吉,故此,“小年朝”例应祀祖祭神。“赤口”通常不会外出拜年,传说这天容易与人发生口角争执。古时在中国南方民间,大年初三的早上要贴“赤口”(禁口),认为这一天里易生口角,不宜拜年。所谓“赤口”,一般是用约长七八寸、宽一寸的红纸条,上面写上一些出入平安吉利的话。总之,贴“赤口”,是使人们心理上觉得一年到头都能出入平安,不与人发生口角或各种不幸的灾难,家中多多招财进宝,万事如意。[27][58]
传统习俗:烧门神纸。
正月初四
财神大年初四是祭财神的日子,迎神接神。[27]《占书》中,传说正月初四是女娲造羊的日子,故称“羊日”,在这一天里,人们不能杀羊,如果天气好,则意味着这一年里,羊会养得很好,养羊的人家会有个好收成。
传统习俗:迎神接神,接五路,吃折罗,扔穷。[39]
正月初五
正月初五,按民间习俗是五路财神的生日,因此要迎接财神进家,保佑自家新的一年财源滚滚、年年有余。同时自然也是送走“穷”的日子,故有“送穷出门”一说。这一天又俗称“破五”,意思是之前几天的诸多禁忌至此就结束了。破五习俗除了以上禁忌外,主要是送穷,迎财神,开市贸易。北方民间有吃饺子的习俗,寓意着招财进宝。传说正月初五是“牛日”。[36]
传统习俗:祭财神(南方)、送穷、开市。
正月初六
正月初六是“马日”,叫六六大顺。这一天,每家每户要把节日积存的垃圾扔出去,这叫送穷鬼。[27]大年初六也是启市日,商店酒楼才正式开张营业,而且要大放鞭炮,不亚于除夕的境况。[27]
传统习俗:送穷,启市。
正月初七
舞狮初七是人日,即人的生日,通常不外出拜年。《占书》说,由初一开始,上天创造万物的次序是“一鸡二狗、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谷”,所以初七就是人日。[27]从汉朝的文献开始有人日节俗的文字记载,魏晋后开始重视。古代人日有戴“人胜”的习俗,人胜是一种头饰,又叫彩胜、华胜。
传统习俗:熏天、吃七宝羹、送火神
正月初八
年初八是开工日,派发开工利是,是广东老板过年后第一天上班首要做的事;利是利是,寓意着一年都能利利是是,大红大紫。年初八前走亲访友拜年基本完毕,从年初八起民间便陆续开展敬神、游神、摆宗、舞狮、舞龙、飘色、游灯、做醮、标炮、做大戏以及各种文艺表演活动。传说初八是谷子的生日,这天天阴则年歉,天气晴朗则这一年稻谷丰收。[27]
传统习俗:顺星、游神、做斋头、放生祈福
正月初九
放爆竹(9)正月初九是天日,传说此日为天界最高神祇玉皇大帝生日,俗称“天公生”。有说“天公”就是“玉皇大帝”,道教称之为“四御”,是天界最高的神,他是统领三界十方诸神以及人间万灵的最高神,代表至高无上的“天”。主要习俗有祭玉皇、道观斋天等,有些地方,天日时妇女备清香花烛、斋碗,摆在天井巷口露天地方膜拜苍天,求天公赐福。
正月初十
正月初十,南方部分地区有开灯的习俗,设开灯酒宴。河南风俗这一日家家向石头焚香致敬,认为“十”,谐音“石”,因此初十为石头生日,这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动,甚至设祭享祀石头,恐伤庄稼。也称“石不动”“十不动”;午餐必食馍饼,认为吃饼一年之内便会财运亨通。在山东郓城等地有抬石头神之举。
正月十一
正月十一“子婿日”,此日是岳父宴请子婿的日子。初九庆祝“天公生”剩下的食物,除了在初十吃了一天外,还剩下很多,所以娘家不必再破费,就利用这些剩下的美食招待女婿及女儿,民歌称为“十一请子婿”。
正月十二
元宵节(14)正月十二,搭灯棚,花灯酒会,做斋头,做醮,标炮等。从即日起人们开始准备庆祝元宵佳节,选购灯笼,搭盖灯棚,做醮,标炮。有童谣云:“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灯棚,十三人开灯,十四灯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灯。”
正月十三、十四
正月十三、十四,舞狮、飘色、游神、逛庙会。有传说正月十三是“灯头生日”,民间在这一天要在厨灶下点灯,称为“点灶灯”。
正月十五(元宵节)
正月十五,习俗活动主要有赏灯、游灯、押舟、烧炮、烧烟花、采青、闹元宵等。元宵节的节俗非常有特色,节期与节俗活动,也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闹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发展至今,烧烟花也是元宵主要习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