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眺远什么节日
1、重阳节登高是什么意思
“重阳节登高”就是要登高望远,在古代,每逢九月初九,都要举家登高望远。登高传说是为了避灾,因为有民间故事讲到,古时曾有一家人在九月九佩戴茱萸登山,回来后发现家中牲畜皆亡,唯有登高远走的家人无恙,—— 虽然这是个遥远的故事,但是流传到风俗习惯里,上至帝后、下至民间,都会在重阳节这一天登高望远。
(1)登高眺远什么节日扩展资料:
重阳节在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在广东,重阳节又称“重阳登高”、“重九”、“登高节”、“女儿节”、“茱萸节”、“菊花节”等。从前,民间有登高野游、把酒赏菊、放风筝、蒸花糕、吟诗怀念远游之人及迎接嫁女归家等活动。这一天,人们上坟拜祭先人,表示追思。
《燕京岁时记》叙述清代北京在重阳节立“九花山子”。九花即菊花,至今重阳节的某些习俗仍在流行。近年,又将重阳节确立为老年节。是日,举行各类活动,以表示对老人的尊敬。
2、重阳节的典故和传统
重阳节的典故和传统
重阳节的典故和传统,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寄托很多人对古人的深切的眷念,但很多人都不了解其典故传统。以下的文章详细讲述重阳节的典故和传统,希望对想要了解相关知识的人们有帮助。
重阳节的典故和传统1重阳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为每年农历的九月九日。和大多数传统节日一样,重阳节也有古老的传说。
相传东汉汝南县境内有个瘟魔,每逢九月初九都会出来作恶。瘟魔夺去了恒景的父母,于是他决心防仙学艺,为民除害。恒景历经艰险,找到了一位法力高强的仙长。他拜师练功,终于学成降妖剑术。
恒景回到家乡,按照仙长的嘱咐,在九月初九这天,发给每位乡亲一片茱萸和一盅菊花酒,并带着乡亲到山上避险。当瘟魔出现时,突然闻到茱萸和菊花酒的.味道,便不敢前进。恒景此时手持宝剑,斩杀了瘟魔自此,每逢重阳,插茱萸、饮菊花酒成为重阳节的风俗。
而在民俗观念中,九有长久长寿的含意,所以农历九月九日又被定为敬老节。2006年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重阳节的典故和传统2九月初九重阳节,又称为“重九节”,是一个纪念先人及扫墓的节日。重阳节,亦称登高节、重九节、九月九、茱萸节、菊花节等。是农历九月九日。习俗有登高、赏菊、饮菊花酒、佩茱萸、吃重阳糕等。现在我国将九月初九日定为敬老节。重阳由来已久,《易经》载以阳爻为九。”
九九重阳,早在春秋战国时就已出现。据文献记载,当时民间就有登高、饮菊花酒的风俗。我国人民对重阳佳节历来有着特殊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佳作。如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李白的《九月十日即事》:“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重阳节主要节俗活动是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插茱萸、还要吃糕。每到重阳节正是登高远眺,舒畅胸怀的好时光。重阳节和其他传统节日一样,是家人团聚的佳节;也是一个纪念祖先的家人。不仅如此,在我眼中的重阳节还代表着人们各种各样的丰富情感。
汉代,过重阳节的习俗渐渐流行。相传汉高祖刘邦的妃子戚夫人遭到吕后的谋害,其身前一位侍女贾氏被逐出宫,嫁与贫民为妻。贾氏便把重阳的活动带到了民间。贾氏对人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初九,都要佩茱萸、食篷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从此重阳的风俗便在民间传开了。
“重阳节”名称见于记载却在三国时代。据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载:“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魏晋时期有了赏菊、饮酒的习俗。
唐朝时,重阳节才被定为正式节日。从此以后,宫廷、民间一起庆祝重阳节,并且在节日期间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
传说重阳节吃重阳糕可消灾除病,佩茱萸登高,可避邪恶。《齐人月令》重阳之是日,以糕酒登高眺远,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酒必采茱萸甘菊以泛之,既醉而远。”唐代王维《九月九忆山东兄弟》独为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晋代陶渊明诗菊花如我心,九月九开,客人知我意,重阳一同来。”
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京师谓重阳九月九日。每届九月九日,则都人士提壶携磕,出郭登高……赋诗饮酒,烤肉分糕,淘一时之快事也。”
3、元九登高节的来历是什么?
有关达州人“元九”登高习俗的由来一直存在着两种说法:
一种是最早可追溯到巴人活动和巴人战争。巴人最早居于山地,后移至平地,为纪念玉皇大帝。古时达城翠屏山上有玉皇大帝庙,正月初九是玉皇大帝生日,每逢该日,最早的本土人“巴人”在这天登高拜祭天公,为玉皇大帝祝寿。后逐步演绎成登高祭祖,或登高祈福,登高习俗便世代相继,延续至今3000余年。
一种是为纪念元稹。相传公元815年,元稹(唐代诗人,世称元九)贬谪通州(今达州)任司马,初到任时,“人稀地僻、蛇虫当道”,元稹励精图治,清正廉洁,政绩斐然,为当地百姓干了不少好事。
公元818年正月初九,元稹离别达州。相传,当天全城父老倾城出送,元稹沿州河渐行渐远,百姓登临翠屏山向元稹挥泪告别,依依难舍。从此以后,每年正月初九,达城民众便群登翠屏山,以示怀念。因元稹排行第九,称元九,正月又古称元月,初九乃元稹离达日,故亦简称为“元九”。因此,“元九登高”相沿成俗,延续至今上千年。
(3)登高眺远什么节日扩展资料:
四川省达州市在元九登高的传统民俗由来已久,人们借此登高眺远,祭天祈福,期待一扫去岁颓势,迎来新年万事畅达。登高被市委市政府冠以“年年登高、人人进步”的主题,不仅使登高成为一个节气,更使人们有了一种向往。这不,来自成都、重庆、西安等地的朋友也称赞有佳。
4、登高望远是什么节
登高望远是在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
5、古代的人们在哪个节日里有登高的习俗?
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又称“登高节”。重阳又称“踏秋”与三月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插茱萸、赏菊花。自魏晋重阳气氛日渐浓郁,为历代文人墨客吟咏最多的几个传统节日之一。
王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刘长卿 【九日登李明府北楼】
九日登高望,苍苍远树低。人烟湖草里,山翠县楼西。霜降鸿声切,秋深客思迷。无劳白衣酒,陶令自相携。
闰九月九日独饮
【唐】白居易
黄花丛畔绿尊前,犹有些些旧管弦。偶遇闰秋重九日,
东篱独酌一陶然。自从九月持斋戒,不醉重阳十五年。
九日与友人登高
【唐】鲍溶
云木疏黄秋满川,茱萸风里一尊前。几回为客逢佳节,
曾见何人再少年。霜报征衣冷针指,雁惊幽梦泪婵娟。
古来醉乐皆难得,留取穷通付上天。
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
【唐】岑参
九日黄花酒,登高会昔闻。
霜威逐亚相,杀气傍中军。
横笛惊征雁,娇歌落塞云。
边头幸无事,醉舞荷吾君。
九月九日
【唐】崔国辅
江边枫落菊花黄,少长登高一望乡。
九日陶家虽载酒,三年楚客已沾裳。
九月九日李苏州东楼宴
【唐】独孤及
是菊花开日,当君乘兴秋。风前孟嘉帽,月下庾公楼。
酒解留征客,歌能破别愁。醉归无以赠,只奉万年酬。
九日齐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重九日宴江阴
【唐】杜审言
蟋蟀期归晚,茱萸节候新。
降霜青女月,送酒白衣人。
高兴要长寿,卑栖隔近臣。
龙沙即此地,旧俗坐为邻。
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图应制
【唐】李乂
涌塔临玄地,高层瞰紫微。鸣銮陪帝出,攀橑翊天飞。
庆洽重阳寿,文含列象辉。小臣叨载笔,欣此倾巍巍。
九月九日
【唐】李治
端居临玉扆,初律启金商。凤阙澄秋色,龙闱引夕凉。
野净山气敛,林疏风露长。砌兰亏半影,岩桂发全香。
满盖荷凋翠,圆花菊散黄。挥鞭争电烈,飞羽乱星光。
柳空穿石碎,弦虚侧月张。怯猿啼落岫,惊雁断分行。
斜轮低夕景,归旆拥通庄。
九日登山
【唐】李白
渊明归去来,不与世相逐。为无杯中物,遂偶本州牧。
因招白衣人,笑酌黄花菊。我来不得意,虚过重阳时。
题舆何俊发,遂结城南期。筑土按响山,俯临宛水湄。
胡人叫玉笛,越女弹霜丝。自作英王胄,斯乐不可窥。
赤鲤涌琴高,白龟道冯夷。灵仙如仿佛,奠酹遥相知。
古来登高人,今复几人在。沧洲违宿诺,明日犹可待。
连山似惊波,合沓出溟海。扬袂挥四座,酩酊安所知。
齐歌送清扬,起舞乱参差。宾随落叶散,帽逐秋风吹。
别后登此台,愿言长相思。
九月九日刘十八东堂集
【唐】李颀
风俗尚九日,此情安可忘。菊花辟恶酒,汤饼茱萸香。
云入授衣假,风吹闲宇凉。主人尽欢意,林景昼微茫。
清切晚砧动,东西归鸟行。淹留怅为别,日醉秋云光。
九日登高
【唐】刘禹锡
世路山河险,君门烟雾深。年年上高处,未省不伤心。
九月九日登玄武山
【唐】卢照邻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6、《风土记》将重阳节誉为登高会,古人是如何庆贺重阳的?
关于重阳节的起源,历来众说纷纭。更准确的说法是,重阳节的习俗始于三国两晋时期。经过多年的发展,它在唐朝贞元五年(789年)被德宗定为全国三大节日之一。至此,重阳习俗已经完全形成。
1.菊花是时令花卉。在第一次霜冻时,只有这种草茂盛。所以菊花被古人视为“时中之草”。由于其独特的性格,菊花已经成为一种活力的象征。独立寒秋的菊花,在古人眼中有着非同寻常的文化意义。在仙道方家眼里,它是“长寿客”,是不死之草。因此,赏菊、饮菊花酒成为重阳的主要节日。在中国,这种习俗在重阳节非常普遍,因为人们通常在节日期间喝酒,而这一天恰好是秋收。秋收时节,菊花盛开,有必要在酒中加点菊花,才能享受节日带来的快乐。也就是说,这一天,恰好是秋收节,秋收是赏菊的最佳时机。
2.在古代,重阳节也被称为登山节。这一习俗起源于东汉,随着经济外交的发展,在唐代达到顶峰。吃重阳糕:也就是说,在这一天,通常最好留到下午再吃这种糕。重阳节,可以赏菊,也可以登高望远。特别是王维的《山上假期想山东的兄弟们》里说,一个人在异乡,人生地不熟,每逢佳节倍思亲,可以知道兄弟们在哪里爬山,插山茱萸就少了一个人。
3.山茱萸,人们认为重阳节插吴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者戴在手臂上,或者做一个香囊把山茱萸放在里面,或者戴在头上。也可以放纸鹞。放纸鹞是徽州重阳节的主要习俗。纸鹞现在是风筝了。
重阳节,历来有赏菊的习俗,所以古代也叫菊花节。农历九月,俗称菊花月,节日里会举行菊花大会,全城的人群都会参加大会,欣赏菊花。自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作诗成为时尚。在古代汉族习俗中,菊花象征长寿。
7、登高是什么节日
登高是重阳节,是重阳节的一种习俗。重阳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节期在每年农历九月初九。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
登高是重阳节,是重阳节的一种习俗。重阳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节期在每年农历九月初九。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