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节日怎么过
1、在经济文化发达的宋朝,人们是怎么庆祝春节的?
众所周知,宋朝是一个经济非常发达的朝代,所以相对于其他朝代而言的话,他们的人民的生活水平都是比较的高的,所以在进入春节之前,宋朝人民就会开始准备年货了。
腊月时节的时候,宋朝的家家户户都会开始腌制猪肉,鱼肉这样的腊味,市场上也会是一片节日红火的气象。各种大的,小的商铺都会出售一些新日历,大小门神,桃符,钟馗等等这样的装饰品,特别的热闹。街上都会卖一些冬季的实书,比如韭黄,兰芽,胡桃等等。
在腊月24的时候,这一天是宋朝立法上的一个胶粘,家家户户,不管是贫穷还是富有,都会准备一些五色米,食花果,胶牙汤等等的祭灶用品。从腊月24到除夕的这几天时间里面,家里面都会开始做一个大扫除,把家里面的一些器具里里外外的都洗一遍,有灰尘的地方也就擦一遍。意思是推陈出新,辞旧迎新要把一切不好的穷运晦气,全部都扫出门去。
等到大年30的时候,每家每户都要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拜完祖宗和灶神之后,又是一家人的团圆年,一家老小就会欢欢乐乐的围在一起,吃一顿团年饭。吃完饭之后,小孩子们就会迫不及待的到外面去燃放烟花爆竹。为了打发晚上的无聊时光,家人们还会给小孩子们准备一些小零食,来度过愉快的晚上。
等到大年初一的时候,新年的第一天,朝廷会举办一个盛大而又隆重的朝会。皇上上朝之后,会先给太后拜年,然后再给文武百官拜年,大街上的话更加的热闹,到处都是张灯结彩的歌舞宣扬。大人会领着小孩子挨家挨户的拜年,特别的热闹,很喜庆。
2、宋朝时期的古人是如何过重阳节的?仪式感有多强?
登高,实际上登高是由来已久的习俗,宋朝仅仅将这一传统式传承了下来罢了。但是宋朝人要想登高,面前人相较,还比较麻烦,宋朝的首都是开封,是平原,算得上是一马平川,因此,大家只能爬上去城楼上以表登高了。
但是宋朝阶段的人口数量是偏大的,城楼上几乎不可能容得下这么多人,即便容得下,士兵不会让大量的人在墙上搞聚会活动。
因此这些士人们便去豪富之家做客,豪富世家一般都有高楼大厦,喝完酒后就到楼上,也就能解决登高难题。
戴花,这大概是宋朝的一大与众不同设计风格,关键在于戴花的基本都是男生,而女性都没戴。而男人戴花,并不是为了能爱美,更是为了讨吉利。全部宋朝三百年期内,除开迫不得已逃散的阶段,基本上每一年重阳节,朝中都是会赐花给重臣配戴,每一年九月初八赐予朝臣每个人两朵花,到九月初九那一天,都需要戴到头顶。但是群众们可没那么好运,在重阳节那一天如果要戴花,只有自掏腰包选购或是采收了。
宋朝女性虽然没有戴花,可是都会将山茱萸果实摘下,用小布包下去,将这个小布包配戴往身上,别名“山茱萸囊”。
吃糕,实际上严格上来说,吃这一点似乎是每一个中秋节的特性,但因为有一个重阳糕独特的种类,因此也算是一大习俗了。宋朝的重阳糕品种多、口感多、食用方法大量。
重阳节肯定是要吃重阳糕的,简单的叫面糕,用小麦面粉拌糖,烫面煮熟,切成棱形块状,然后用胭粉点色;略微复杂一些叫黄米糕,一半小麦面粉,一半糜子,放糖,加红豆沙,分层次铺放到模具里,洒进水,洒打油,集鸽煮熟,然后用柏枝装饰设计。实际类型和食用方法很多,这儿就不一一细说了。
听说现今江浙人过重阳,习惯在重阳糕上插小旗,这实际上也是宋朝习俗,但宋朝人不仅仅是在重阳糕上插小旗,还爱在的重阳糕上并置一些造型独特这个小重阳糕,都把其揉成各种各样造型设计。
还有一有趣的事,在《新编醉翁谈录》记载,在九月初九天亮时,大人早早的蒸熟重阳糕,首先会切一片晾凉,等到孩子早上起床后,将那片重阳糕和一枚柿子饼贴住小孩的头顶,让儿童掰着吃,听说这也是暗示着百事高(掰柿糕)。
3、宋朝的春节是怎么过的呢?
其实宋朝的,跟我们现在也没有太大的一个差别,只不过说根据一些不同的地区或者是民族的话,会有一些不同的习俗,但是整体来讲的话,大部分都是相似的,基本上说我们有的他们都拥有。其实我们现在过的节也是他们过的大同小异,本来春节这个东西,他就是从古传承而来的,每一个朝代它只是起了一个延续的作用而已。很危险。
第一点就是他们也一样放鞭炮,只不过他们是用纸来包住火药,来做成一个鞭炮,在一些比较重要的节日里面都是要燃放的,比如说春节,除夕,元宵等等,在除夕夜的时候一样会守岁,在过完大年三十之后,一样是要起床到处去拜年的。我们现在一样,每年大年初一就起来跟着家长这里去拜拜,那里去拜拜收红包,收的不亦乐乎的。长大之后,虽然没有红包可以收了,但是还是一样要去拜见长辈,恭贺新年。
宋人在过年的时候都会喝屠苏酒,这个风俗在当时特别的流行,屠苏它是一种草药的名字,而用这种草去酿造的酒就叫做屠苏酒。据了解,他最开始是由华佗制造的,是用桂枝,花椒,白术,大黄等等这样的一个中药放到酒里面泡制而成。平常喝酒的一般都是年长的人先喝,而这种酒的话,就正好是相反的,是从年轻人开始先喝。
除夕夜的,人们就会守睡,家家户户都会点亮自己家里的灯,一家老小把酒言欢,热闹的不得了。等到初一的三更之后,五更来临之际,就会家家户户一起放鞭炮,开启了拜天地,祭祖先,互相拜年的一个活动,非常的繁荣热闹。其实宋朝离我们并不遥远,所以说很多习俗都相近。
4、宋朝人庆祝节日有哪些方式
庆祝方式
• 春联
早在节日降临前一个月,一般华人家庭都开始忙碌,准备一番。为了接待亲戚朋友上门拜年,家家户户都在节日前把住家里里外外,打扫得干干净净。一些家庭还在门上贴上春联,写上吉祥联语,祈求好运,年年丰收。
春联的习俗据说起源于汉代。那时候,人们是把神仙“神荼”和“郁垒” 的画像贴在两扇门上。传说这两个神仙是专门惩治恶鬼的神,人们把他们贴在门上可以消灾避难。宋朝的春联已演变为在对联上写吉利联语的习俗。传统的对联是在红纸上写上黑色或金色的联语,常见的有“财源广进”“步步高升”“富贵满堂” 等等。
春联在我国华人社会已逐渐简化了。今天我们还可以看到人们把象征吉利的“春”“福”等单字当作装饰品挂在门上或墙上,有者还特意把这些单字倒贴,那是因为“倒”与“到”谐音,表示“春到”、“福到”的意思。
• 送灶神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道教徒的重要节日,这天灶神回天庭向玉皇大帝报告人间的事情。人们都希望灶神上天说好话,因此这一天道教徒特别准备了丰盛的供品拜祭灶神。
• 年糕
在春节前夕,一般家庭都忙着制作糕饼等食品,既可当礼品,也可用来款待到访的亲友。年糕(又称黏糕〕是一种象征吉利的春节必备佳品。这种用糯米制成、带褐色、黏性大的糕品,因名称与“年高”谐音而具有“年年高升”的含义。
• 送礼
送礼是向亲戚朋友表示敬意与爱意的表现,根据华人尊老敬贤的传统,幼辈应送礼物给年长者。比如女婿在春节前一周送礼给岳父岳母,为了表示吉利,礼品都是双数的,在传统礼节上,受礼人都要回礼,以表示谢意。这种互赠礼物的习俗,正是华人“礼尚往来”的处事态度。
• 团年饭
除夕这一天对华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一天人们准备除旧迎新,吃团圆饭。在古代的中国,一些监狱官员甚至放囚犯回家与家人团圆过年,由此可见“团年饭”对古代中国人是何等的重要。
家庭是华人社会的基石,一年一度的团年饭充分表现出华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家人的团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与满足,老人家眼看儿孙满堂,一家大小共叙天伦,过去的关怀与抚养子女所付出的心血总算没有白费,这是何等的幸福。而年轻一辈,也正可以借此机会向父母的养育之恩表达感激之情。
• 祭祖
华人过节总不会忘记死去的先人,春节也不例外。供奉食物或鲜花以表心意,是我国华人普遍采用的仪式,祭祖的形式或许因宗教信仰而不同,但纪念祖先的意义却是相同的。
• 迎春
根据华人的计时方法,新的一年及生肖是晚上11点钟开始,因此传统的迎春时间多在晚上11时正。不过,在新加坡,大多数人是在午夜12时正迎春。
一般华人仍有迎接财神爷的习俗,人们也在这一天涌到寺庙去许愿或祈求平安。
• 拜年
传统上,拜年的习俗是晚辈向长辈跪拜、祝福。不过对于年轻一代的新加坡人来说,跪拜是令人感到别扭的,他们都不再遵循这种习俗,今天普遍的做法是,双手捧着一对柑向长辈祝福。
送柑是中国南方人的过年习俗,由于广东话“柑”与“金”谐音,送柑(送金〕就表示吉利、好运。而华人有“好事成双”的观念,因此当人们提着一袋袋柑向亲友拜年时,袋里装着的柑不是两粒就是四粒。
为了对长辈表示尊敬,送柑须用双手奉上。按照习俗,当客人告别时,主人也得以柑回礼,以示互祝好运。
• 红包(压岁钱〕
除了送柑,派“红包”也是华人新年的另一种习俗,华人喜爱红色,因为红色象征活力、愉快与好运。
派发红包给未成年的晚辈(根据华人的观念,已婚者就算成年〕,是表示把祝愿和好运带给他们。红包里的钱,只是要让孩子们开心,其主要意义是在红纸,因为它象征好运。因此,在分派红包的长辈面前打开红包,是不礼貌的做法。
5、宋朝的经济是十分繁荣的,那么在一些重大节日的时候他们是怎么庆祝的呢?
宋朝的经济非常繁荣,不亚于盛唐时期。因此,宋朝的大小节日,都会办得十分热闹,民间也是如此。宋太宗在位时期把中秋、元旦,还有端午列为了三大节日,这三个节日在宋代也是最为热闹的,场面最为壮观的。
宋朝的元旦尤为重视,也就是现在的春节。农历元旦这天,朝廷要举行盛大、隆重的大朝会。一大早,皇帝起身上朝,先虔诚上香,为苍生祈百谷于上穹。随后,皇帝给太后拜年,然后文武百官向皇帝拜年。不仅朝堂热闹,民间更是热闹。在东京开封,从马行、潘楼街、州东宋门外、州西梁门外、州北封丘门外,以及州南一带,到处都是彩棚。商人会销售冠梳、珠翠、头面、衣着、花朵、领抹、靴鞋等物品,也还有各种好玩的小商品。在临安杭州,市民不论贫富,游玩琳宫梵宇,竟日不绝。家家饮宴,笑语喧哗,此杭城风俗。
端午节在宋代也很看重,有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活动。端午节祥物有百索、艾花、银样鼓儿、花花巧画扇、香糖果子、粽子、白团等。在这一天,宋人会把艾草扎成的艾人挂于大门或房门上,这是他们辟邪的习俗。还有宋人会包各种各样的粽子,也有饮用菖蒲酒、艾酒的习俗。时人认为,这些药酒具有开窍、理气、活血和散风等功效,久服不仅可以耳目聪明、延年益寿,还可以去邪毒。
宋朝的中秋节庆祝方式也繁多,有赏月、赏桂、观潮、赏灯、吃月饼、饮酒赋诗等习俗。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四篁鼎沸,近内庭民居,夜深遥闻笙竽之声,宛若云外。闾里儿童,连宵嬉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
6、过年我们会放鞭炮、贴春联,王安石生活的宋代是怎么过春节的?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旧的一年过去了,新的一年由此开始。春节是个除旧布新的日子,家家户户都喜气洋洋地过春节。春节从汉代的时候就有了,在漫长的历史中,我们积累了许多过年的风俗习惯。
01、爆竹!宋代有一首写春节的诗非常著名,这首诗告诉我们宋代人是怎么过春节的,这就是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就是正月初一,即春节这一天。这个说法从先秦时代就有了。爆竹,就是鞭炮。从这首诗里,我们可以看到宋代人也像我们一样是放鞭炮辞旧迎新的。
02、饮屠苏酒!还有一项活动,我们现在不经常见了,就是饮屠苏酒。屠苏酒是一种药酒,主要用来驱除瘟疫,在新年的时候饮用,作为一种风俗是希望新的一年之中不得病。而且饮屠苏酒还有个有趣的规矩,通常饮酒都是要从长辈开始的,而饮用屠苏酒要从家中最年幼的人开始。
这是什么原因呢?过新年孩子又长了一岁,大家要祝贺他,含有希望他早日长大成人的意思。而年老的人过年,则意味着生命又减少了一年,最后来喝屠苏酒,似乎就是旧的一年晚点过去,含有祝福他长寿的意思。
03、新年的早晨,太阳升起的时候,宋朝人家家户户还要做什么呢?就是换桃符。这个风俗似乎和我们今天也有不同,可是又有点联系。桃符究竟是什么呢?
传说在东海的度朔山上有一棵大桃树,树冠伸展达三千里之远。在它的东北方有鬼门,每天鬼怪由此进出。树下有两个神将叫神荼和郁垒,他们两个专门捉那些恶鬼。
于是人们就在每逢过年的时候,找来两块桃木的板子,在上面画上神荼、郁垒的画像,或者直接写上他们的名字,挂在自家大门上,用来镇邪驱鬼,保佑自家平安。
到五代的时候,人们为了表达更丰富的意思,就开始在两块桃木板上写其他的文字。
比如五代君主孟昶就写过“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被认为是我国第一副春联。
所以说,我们今天的春联就是从桃符演变来的。在北宋王安石那个时代,人们过春节时在自家大门上还是习惯挂桃符,以祈求新的一年家人平平安安、健健康康。
总结:通过王安石这首《元日》,我们大体上可以想象北宋人是怎样过春节的。他们用放爆竹来送走旧的一年,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由小及长喝屠苏酒,希望来年身体健康,无灾无病。
到新年的太阳初升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要把大门上的桃符换成新的。新年的阳光照耀着千家万户,各家各户都在忙着更换桃符,这真是让人感动的祥和安乐景象。就像我们如今过春节,家家户户喜气洋洋。
7、在经济文化发达的宋朝,人们是如何庆祝春节的?
春节作为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从古到今都备受重视,在春节,全国都会停工停业,外出的人都会赶回老家和亲人团聚,并开始欢度春节。在这段时间,每个地方都有过春节的各种习惯,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娱乐方式也越来越多,大家过春节的方式也是越来越多样化。不过春节都是从古代继承而来的,那么在经济文化发达的宋朝,人们是如何庆祝春节的呢?
置办年货
宋朝对于过节是非常重视的,再加上宋朝经济文化水平的发展,节日的氛围非常浓厚,尤其到了春节,更是重视。从腊月开始,宋朝的人们就开始有了春节的气氛,家家户户开始置办年货,而这时候大街上也是摆满了各种各样商品,宋末元初周密创作的一本杂史《武林旧事》里面就有描写了宋朝春节时候商户售卖的丰富物品“竞售锦装、新历、诸般大小门神、桃符、钟馗、狻猊、虎头及金彩缕花、春帖幡胜之类,为市甚盛”。
唱傩戏,守岁
到了除夕的这天,皇宫会举行以傩戏驱邪的仪式,表演的节目非常多,而且规模也是非常大,数量达到一千多人,从皇宫南薰门开始,一直到转龙弯,通过这样的表演来驱除邪祟,庆祝来年平安顺畅,而且这一天,皇宫里面会一直放爆竹,声音非常响亮,一直传递到皇宫之外。其他的普通人也会在这一天一家人围着火炉,吃着东西,谈论着各种事情,一直到天亮。
贴春联
宋代除夕这一天也是少不了贴春联,不过那时候还不是叫春联,而是叫桃符,相信很多人都学过王安石的一首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里就是描写宋朝的春节,这里就写了人们在这一天会更换新的春联。
8、宋朝时候的文人是怎样过中秋节的?
宋朝时候,中秋节成为全民狂欢的节日,不管是什么身份的人,都可以享受节日带来的愉悦。文人当然不例外。
宋朝时期中秋节兴盛的原因,与官方的重视密切相关,在太宗年间,皇帝正式下令以八月十五为中秋节。
那么,宋朝时候的文人究竟是怎样度过中秋节的呢?下面从两个方面来说清楚——
一是从共性方面来看,文人与其他人一样登楼赏月、饮酒、吃月饼。宋朝的中秋节活动是当作一件大事来办的。而那些文人,基本上都是有着一官半职的,因为是采取科举取士制度,文人迟早都能够通过科举考试而走上官场,获得一官半职,因此,文人与那些达官贵人是一样的高调度过中秋节。
我们可以从当时的记载中看出他们的豪华与做派。在宋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写道:“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前争占酒楼观月。”就是说,在中秋之夜,那些当官的在自己家的歌榭楼台上饮酒赏月,怡然自得;而一般的市民,也同样是争先恐后地登上沿街的酒楼,去观赏中秋明月。
吴自牧在《梦梁录》中也写到:“王孙公子,富贵巨室,莫不登高楼,临轩观月……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圆子女,不肯虚度。”这同样是说达官贵人是登楼赏月,一般人家也是团聚赏月。从这些记载来看,文人与所有其他人一样,都是在中秋之夜饮酒赏月,团圆欢聚。
文人还有着自己的特别之处,那就是在饮酒赏月之际,还要吟诗填词,或者写文章,以此抒发情怀,寄托情感。宋朝文人,可以说是风华绝代,他们在中秋之夜歌咏中秋的诗词,实在是举不胜举,最为人熟知的就是苏东坡的那首《水调歌头·中秋》了,其中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成为千古名句。
在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加盛行,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与唐人不同,宋代文人赏月更多的是感物伤怀,常以阴晴圆缺,喻人情事态,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饰不住文人的伤感。
除了那首“中秋词”,苏东坡还写过题为《月饼》的小诗:“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默品其滋味,相思泪沾巾。”由吃月饼而生感慨,不禁写到了“相思”还“泪沾巾”了。这是典型的“文人过节”,太敏感、易感而忍不住触景生情,大发感慨。
苏轼一生坎坷,参透人生,养成豁达性格,但每逢中秋佳节,仍然不禁诗兴大发,感慨人生。他还曾经写过《中秋月》一诗:“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依然是在赏月中想到人生无定,即所谓“此生此夜不长好”,感慨命运多舛。
文人在中秋节对月吟诗,成为宋代的普遍现象。下面再举几个名气不大的诗人所写的“中秋诗”——
黄庚 中秋对月
十分蟾影照人间,一片山河古影寒。
惆怅年年今夜月,人生能得几回看。
黄公度 中秋西江上
月色今宵万里,笛声何处孤舟。
世事堪惊流水,乡心不忍登楼。
连文凤 中秋夜坐
寂寞无如此夜坐,西窗剪烛读离骚。
可邻尘世多风雨,天柱峰头月正高。
从这些诗歌中,我们是否能够由此看出文人的过中秋节的情景,并清晰地感受到宋代文人过中秋节时的那种特别的情怀呢?这应该就是宋代文人区别于一般人的独特之处吧!
9、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节日,那宋朝人怎么过春节呢?
春节是我国流传已久的节日,因为春节象征着去旧迎新。所以自古以来,我国对待春节的态度都是特别郑重和认真的。而在我国的宋朝时期,就有许多春节的习俗,甚至有许多习俗沿用至今,下面我们就来大致盘点一下,在我国宋朝时期,宋朝是怎么过春节的。
首先,不仅我们现在过春节有吃饺子的习惯,其实在我国宋朝时期,就流行春节吃饺子了。不过我们现在有蒸饺之类的,但是宋朝人吃饺子一般都是煮的,他们更加喜欢将饺子和汤一块儿吃下去。其实这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在我国古代,肉和面粉之类的东西都属于比较难得的,所以饺子汤自然也是好东西,大家一般都一并吃下去。
其次,在我国宋朝时期,宋朝人也是会在春节的时候守岁的。从《东京梦华录》中我们就能发现这一点,《东京梦华录》记载,“士庶之家,围炉团坐,达旦不寐,谓之守岁”,也就是说在宋朝时期,老百姓会在春节的晚上围着路子坐着,一晚上不睡觉,来守岁,祈求来年安康。
最后,在我国宋朝时期,宋朝人也是会在过新年的时候放鞭炮,其实这也是因为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关于赶走“年”这个怪兽的神话故事,以至于我国千百年来都有春节放鞭炮的习俗,宋朝也不例外。据《东京梦华录》中描述,“是夜,禁中爆竹山呼,闻声于外”,意思是说宫里面的鞭炮声都传到了宫墙之外,宋朝的老百姓便效仿皇宫,在春节的时候放鞭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