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节日大全 » 藏族文化节日会干什么

藏族文化节日会干什么

发布时间: 2023-04-09 10:46:18

1、藏族的节日习俗是什么?

藏族节日习俗:

1、藏历新年

藏历新年在当地就如汉族人的春节一样,是一个合家欢乐的节日,是藏族人一年中最为热闹的传统节日之一。藏历新年到来之际,每家每户会把家里清扫得干干净净,准备“切玛”,制作“卡塞”,备置各种各样的“年货”。受内地的影响,有些地方也会在门窗上贴上年画或者对联。

除夕有年夜饭的习俗,在藏族,有“古突”习俗。“古突”是用面屹塔、羊肉、人参果煮成的稀饭,主妇在屹塔里包有石头、木炭、硬币 、羊毛等物品,吃到屹塔里面包裹着的东西要当场吐出来,石头表示铁石心肠,木炭表示心黑,硬币表示有财运,羊毛表示心地善良,最后大家一起相互逗乐其乐融融。

在藏历新年期间,西藏各地都会举办举重、射箭、骑马、赛跑等文体娱乐活动,在布达拉宫广场还会举办富有民族特色的歌舞表演,群众穿着艳丽的民族服装,带上形状各异且富有民族特色的面具,一起载歌载舞,欢庆新年。

2、萨噶达瓦节

每年藏历的四月十五就是西藏有名的萨噶达瓦节,萨噶达瓦节又称佛吉祥日。藏历的四月十五对于对于佛教信众来说,这是一个极其不平凡的日子,佛陀(释迦牟尼)的降生、成道、圆寂都发生在藏历的四月十五。

萨嘎达瓦期间,西藏的各大小寺院都会举行各种佛事活动,信徒们去转经道转经祈福。这也是布施的节日,这一天拉萨的大街小巷都蹲满了乞丐,因为这一天是吉祥日,只要你做善事,你的福气就会更多,所以只要乞丐像你伸手了,一般当地人都会慷慨解囊,所以这一天也是“要饭”的的大好日子,甚至萨噶达瓦节被这些内地人称之为“穷人的日子”、“要饭的日子”。

这一天也是比较多禁忌的,比如这一天不可以杀生,主人倒酥油茶给你喝时,客人要待主人双手捧到面前时,才能双手接过来喝。

3、雪顿节

每年藏历的六月三十就是拉萨隆重的雪顿节。“雪”在藏语中是“酸奶子”意思,“顿”是“吃”的意思,所以雪顿节又称之为“吃酸奶的节日”。又因期间有盛大的展佛活动,雪顿节又称之为展佛节,是拉萨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

雪顿节期间的活动有:展佛活动,尤其是哲蚌寺的展佛最为隆重,到时拉萨万人空巷,全部涌到哲蚌寺的后山上看展佛,场面甚是壮观;龙王潭公园、罗布林卡届时都会举行具有民族特色的藏戏汇演,绘声绘色的藏戏表演带你领略西藏独特的民族文化;雪顿节过林卡(过林卡跟内地野炊意思一样)、喝酸奶是不变的主题之一,一家人找个青草地绿水旁,烤烤肉,喝喝酸奶,其乐融融。

4、藏族沐浴节

每年藏历的八月初四就是西藏有名的沐浴节。沐浴节俗称大家一起洗澡的日子,到时男女老少成群结伴一起到河边洗澡,把家里的褥被及一些家具都会搬出来清洗一次。家家户户还会在河边的树荫下搭起帐篷,置办一些美食,好友欢聚一起,举杯畅饮,引吭高歌,热闹极了。我是非常期待过这个节日的,不但可以享受到美食,还可以在拉萨河边看到出水芙蓉的美女呢。

5、燃灯节

每年藏历的十月二十五就是西藏的燃灯节。藏历年的1419年10月25日是藏传佛教格鲁派(格鲁派也称黄教)创始人宗喀巴大师成佛圆寂之日,为了纪念这位杰出的格鲁派领袖,每年的这一天信徒们都会举行磕头、诵经、灯供仪式等隆重的祭祀活动,久而久之,这一活动成了一个传统节日—燃灯节。

6、吉祥天母节(仙女节)

每年藏历的十月十五就是西藏特别的吉祥天母。吉祥天母节又称之为仙女节,跟内地的三八妇女节一样,不过仙女节期间女士们享受的待遇更优厚。这一天,女士们可以向男士们要红包或者礼物,甚至可以向陌生的路人伸手要红包。由于这一天是特殊节日,出于礼节,大家都会慷慨解囊的。

(1)藏族文化节日会干什么扩展资料:

藏族是中国的56个民族之一,是青藏高原的原住民。在中国境内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和四川省西部,云南迪庆、甘肃甘南等地区,此外印度、不丹、美国、加拿大、欧洲、澳洲等地区也有藏族分布。拉萨是藏族人心中的圣地。目前全世界藏族人口约750万左右,中国境内约700万(2016年),藏裔人口保守估计在1000万以上。

2、藏族的主要节日有什么?

1、雪顿节

雪顿节是西藏、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省、区藏族人民的传统宗教节日,大都在藏历二月初、四月中旬或六月中旬举行,具体日期各地不尽相同。在藏语中雪顿节按藏语解释就是吃酸奶的节日,因此又叫“酸奶节”。因为雪顿节期间有隆重热烈的藏戏演出和规模盛大的晒佛仪式,所以有人也称之为“藏戏节”、“晒佛节”。

2、大佛瞻仰节

每年藏历五月十四至十六日,是后藏地区著名格鲁派寺院扎什伦布寺的一。节日进行三天,此三日主要是在扎什伦布寺后高壁上展佛,挂大佛像。第一日悬挂麻免则佛像,第二日悬挂释迦牟尼佛像,第三日悬挂弥勒佛像。

3、祈祷节

在州内藏区,有两类这种盛会,一是格鲁派的祈祷节;一是藏族原有的宗教,本波教的祈祷节。格鲁派的祈祷节与西藏拉萨一带的祈祷节相同,每年举行两次,一次是在农历六月十五,一次是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三。正月的祈祷节比夏季的祈祷节要隆重。

4、望果节

“望果”是藏语译音,意为“绕地头转圈”。藏语“望”指农日,“果”即转圈的意思、“望果”节可译为“在田地边上转圈的日子”。望果节已有1500多年历史,是藏族农民欢庆丰收的传统节日,流行于西藏自治区的拉萨、日喀则、山南等地。

5、藏历新年

藏历年,流行于西藏自治区拉萨市的传统民俗活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藏历年是藏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与汉族的农历新年大致相同。藏历年是根据藏历推算出来的。从藏历元月一日开始,到十五日结束,持续15天。因为全民信仰佛教,节日活动洋溢着浓厚的宗教气氛,是一个娱神和娱人、庆祝和祈祷兼具的民族节日。

3、中国风俗:藏族节庆

藏族节日多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并伴以许多娱乐活动。 *** 月月都有节庆活动,尤以1、2月份为多。其主要节日有:
藏历除夕和新年
是藏族人民一年中最大的节日,倍受重视。进入藏历十二月,人们就开始做着过年的一系列准备:在盆中浸泡青稞种子,藏历初一那天好把青稞苗供在佛龛上,以求在新的一年里丰收吉祥;用酥油和白面炸“卡赛”等供品;完成针线活,打扫房屋庭院。在老城区和农村,人们还要用石灰、白漆或糌粑粉在墙上画吉祥图案,有的则画蝎子避邪。
藏历除夕的晚上,各家各户吃“古突”(即面圪瘩)驱鬼。家庭主妇在做“古突”时,要故意包上一些东西,以测试家人在新的一年里的运气。如吃到瓷片说明好吃懒做,吃到辣椒说明嘴如刀子,吃到肉说明敬老爱幼,吃到牛粪表示经常有好运气等等。吃到什么,要当场吐出,往往引起哄堂大笑。吃完“古突”后则举行驱鬼仪式。人们把碗里留下的“古突”倒在一个陶罐里,内有一个用面团做成的“鬼”。在倒“古突”时,要说“剩下的都给你”等话语。接着,手拿一块面团,一面往自己身上四处敲打,一面说“带走邪气”,然后把面团也扔进陶罐内。驱完了身上的“鬼”再驱屋里的“鬼”。这时家里的男人拿一把禾秸用火点燃,在屋里院外熏上一圈,一边熏一边喊“鬼出来吧”,以把“鬼”赶出家门。女主人端起陶罐跟在火把后面,把“鬼”扔到十字路口,家人还要在后面燃放鞭炮。据说,之所以要把“鬼”扔在十字路口,是为了不让它找到回原宅的路。这天当夜幕降临时, *** 城内鞭炮声四起,大街小巷皆是手持火把的“驱鬼人”,十字路口更是火光冲天。
大年初一的一早,人们在民间说唱老人祝福吉祥的“扎嘎”声中(现在多用录音机播放)迎来藏历新年。这天,各家各户把祝愿吉祥如意的青稞幼苗、“卡赛”(油榨果)、“隆过”(羊头)、“切玛”(五谷丰收斗)、各种糖果摆于佛龛或藏柜上,全家人换上新衣,坐在崭新的卡垫上,吃用人参果、酥油、糖等做的“吉祥饭”。饭后长辈端来五谷斗,每人依次抓上几粒撒向天空表示祭神,然后拈一点放进嘴里。这时长辈祝大家“扎西德勒”,晚辈回贺“祝你身体健康,永远幸福”。
这一天各家基本裤洞搭胡拿上闭门欢聚,邻里互不走访。初二开始亲朋好友彼此走访,拜年祝贺,持续半个月。
莫朗钦波节
即传昭大法会,在藏历正月十五日举行。此会是由宗喀巴于1416年在 *** 发起的一次祈祷大会延续而来的。传昭期间, *** 三大寺及其它寺庙的喇嘛集中市内,团体诵经,还要举行“格西”学位的考试。二月间,还要举行另一次祈祷法会,藏语称为“聪觉”,活动内容与传昭大法会相似,只是规模较小,故又名“小传昭”。
燃灯节
于藏历正月15日在 *** 举行。届时,各寺庙的喇嘛及百姓,用五彩酥油捏塑成各式各样的酥油花,挂在大昭寺两边事先搭好的花架上。夜幕降临,花灯点燃之后,宛如群星降落。花灯上绘有花卉、神仙人物、飞禽走兽等。观灯的人群在灯下欢歌起舞,通宵达旦。
春播节
又叫播种节、试种节,是给第一次学耕地的小牛套上轭木,试耕土地。每年正月的某一个吉祥日举行。
在春播节前三四天,各家要酿造青稞酒并给牲畜准备好装饰品。到春播节那天日出之时,由一个当年属相的妇女和几个老农民,穿上节日盛装,将准备好的茶酒、经幡、香炉带到破土耕地之处祭祀土地神、农业神,然后回村寨。这时,全村的男女老少便穿着自己最漂亮的衣服,牵着耕畜一起来到准备开耕的那块耕地上。大家欢欢乐乐地分成几摊子,喝茶饮酒。茶酒之后,由几个男人在开耕之处烧香、竖经幡、高唱颂词、祭祀神灵,准备试耕。一般说来,每户带来一对耕牛,由该户主妇向天敬酒三次,在耕牛脑门上抹三道酥油,以示吉祥。新耕的第一犁,由当年属相的妇女撒出吉祥种子,然后开始翻耕。敬神仪式之后,还要举行跑步、角力等娱乐活动。
萨嘎达瓦节
藏历4月15日,是 *** 一个特有的节日-萨嘎达瓦节。“萨嘎达瓦”,藏语意为氐宿月(氐宿是藏历星象28星宿之一)。藏历四月氐宿出现,故这一月名氐宿月,即萨嘎达瓦。相传佛主释迦牟尼降生、成道、圆寂都是在4月15日,因此这个月要举行各种活动加以纪念。久而久之,这些活动会集成了规模盛大的转经。
所谓转经,就是按一定的线路作环形行走,是进行祈祷的一种形式。全 *** 的转经线路有三条,一条是囊廓,在大昭寺中环绕主殿觉康一周,全程立满法轮,长约500米,是内环线,藏颤裤语“囊廓”意即内环;第二条是八角街,环绕大昭寺一周,全长约1000米,是中环线,藏语“八廓”即为中环的意思;第三条是林廓路,绕 *** 老城区一周,全长约5000米,是外环线,藏语“林廓”了。
即外环的意思。在囊廓和八角街转经的人流每天都不断,林廓路则是人们在重要日子转经的线路。萨嘎达瓦节,林廓转经最为壮观。从萨嘎达瓦的第一天开始,林廓路上就出现了成群结队的转经人流。到藏历十五这天,转经达到高峰,从凌晨2点直到晚上,人流如潮,川涌不息。
雪顿节
在藏语中“雪”是酸 *** 的意思,“顿”是宴的意思,“雪顿”节就是吃酸奶的节日。
雪顿节的由来,可以追溯到17世纪以前,那时雪顿节是一种纯宗教活动。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祖师宗喀巴为僧徒制定了一条夏安居制度,即僧徒在夏季只准在室内修习,不许到户外活动。因为夏季是高原上各种生物最活跃的季节,以免无意杀生。这种禁戒要持续到藏历6月底7月初。到开禁的日子,僧徒纷纷出寺下山,除享受世俗百姓施舍的酸 *** 佳宴外,还要尽情玩乐。
17世纪中叶,清朝皇帝正式册封五世 *** 和四世班禅。据五世 *** 的旨意,“雪顿”活动增加了在罗布林卡演出藏戏的内容,并且允许百姓入园看戏。这样,雪顿节便逐渐成为一年一度的群众性节日。由于雪顿节的主要内容逐渐演化为藏戏演出,所以又被称为藏戏节。
现在雪顿节期间主要有哲蚌晒佛、藏戏表演和逛林卡等活动。
沐浴节
藏语叫“嘎玛日吉”(洗澡),是藏族人民特有的节日。每年藏历7月6日至12日举行,历时7天,又名“沐浴周”。
相传,很早以前青藏高原发生了罕见的瘟疫,人畜大量死亡。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派七仙女从玉液池取来七瓶仙水,倒在 *** 所有的河流里。当夜,老百姓都在梦中看到一个面黄肌瘦、遍体疮痍的姑娘跳进清澈的河水中沐浴后,病态全无,容颜照人。从此,每年夏末初秋,当“噶马吉日”(金星)出现的七天里,城市、农村和牧区的男女老少全家出动,纷纷走向江、湖、河、溪畔,搭起帐篷,围上帏幕,铺上卡垫,在水中嬉戏、游泳。妇女也毫无顾忌地在水中沐浴。中午一家人在外野餐,品尝醇厚的青稞酒和喷香的酥油茶。每天日出而出,日落而归,尽情欢度这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 望果节
是藏族民间预祝丰收的节日,历时1-3天,于秋收前择吉日举行,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望”藏语意为“田地”,“果”意为“转圈”,“望果”即意为“转田垄”。
相传在吐蕃时期,农民向苯教教主请示如何才能确保粮食丰收。教主便让农民绕田转圈,由手捧香炉、高举经幡者做向导,接着由教主领路,后随手持青稞穗或麦穗的乡民,绕地头数圈后,把各种谷穗插在粮仓和神龛上,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由此延续至今。
望果节时,男女老幼身着节日盛装,或手持青稞穗,或背负经书,打着彩旗,抬着由青稞穗、麦穗扎成的系着洁白哈达的丰收塔,敲锣打鼓,唱着颂歌,绕行于田间地头。之后 *** 于河坝林间,饮酥油茶、青稞酒,唱歌跳舞,预祝丰收吉祥。现在有些地方还举行赛马、射箭、竞技、藏戏表演等。节日一过,紧张的秋收也就开始。 那曲赛马会
在所有民间传承的藏族节日中,几乎都少不了赛马。以赛马和比武的方式选拔领袖,在征战频繁的远古年代是屡见不鲜的。生活在高原特殊自然环境中的人们,行动离不开马匹,从事艰苦的征战更离不开马匹,由此藏族人民在原始的日常生活中培养起对马的浓郁情感,那即是对马的神圣化、神灵化,认为马能决定部族命运和部族领袖。 建立在对马的浓郁信仰之上,藏区形成了许许多多的赛马节,其中那曲赛马节规模最为盛大。那曲赛马节,藏语叫“达穷”,是藏北草原规模盛大的传统节日,每年公历八月一日举行,为期五至十五天不等。八月的藏北,风和日丽,碧空万里,山野花草相间。节日前几天,藏北各地牧民身着艳丽的节日盛装,带上青稞酒、酸 *** 等各类食品及图案美丽的帐篷、卡垫,骑马从四面八方涌向赛场。节日期间,赛马场上彩旗飘动。比赛开始时,骑手们牵马进入赛场,绕场一周后,再牵到指定地点。到达起点,骑手们便上马整装待命,发令声一响,他们扬鞭抽马,疾驰狂奔,冲向终点。这一传统节日近年来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除赛马、射箭和马术表演等传统项目外,增加了举重、拔河、说唱格萨尔等活动,同时还举行大型物资交流会。
江孜达玛节
江孜达玛节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据说在萨迦王朝时期,江孜法王帕巴桑布在群众中享有很高威望。帕巴桑布死后,他的弟子每年做祭祀以表纪念,后因战乱中断。公元1416年帕巴桑布的儿子贡桑绕帕任江孜法王后恢复祭祀。这一年藏历4月10日至4月27日,贡桑绕帕为其父念经祭祀,并进行娱乐活动,内容主要有展佛、跳神等宗教活动和角力、负重等娱乐活动。到了扎西绕丹任江孜法王时,也就是公元1447年,还增添了骑射、藏戏、歌舞等娱乐活动。江孜达玛节由此沿续至今。
日喀则新年
日喀则新年从藏历12月29日正式开始。这天要举行“古恰”活动,即是把内屋外室、厨房、院内院外彻底打扫干净,并于晚上举行驱邪送鬼的仪式。
大年初一,东方刚发白,家里的媳妇或大女儿就起床熬酒。鸡叫头遍时,便给家人敬酒。喝了一两碗酒后,你若说:“现在不喝了”,就会被罚三碗;如果喝不下去的话,剩下的酒会被倒在头上。鸡叫三遍时,人们带着“切玛”、糌粑去取“四新”,即从别人家牛粪里取“牛粪新”,从夏种地里取“土新”,从水源处取“水新”,从狗窝里取“粪新”。取“四新”时,要在上述四个地方撒些糌粑粉。天亮时,人们着新衣到附近山上祭山神,祈祷来年丰收。
新年过几天,是根据地方风俗和条件来定,没有固定的期限。年末的晚上,有些人家要举办“新年宴”,尽可能地把家人、邻居、亲戚、朋友以及能歌善舞的男女聚集起来,摆上藏斗“切玛”、糌粑粉、粮食酒,尽情欢庆。酒宴完后,每人拈上一点“竹素切玛”里面的糌粑粉,声音高亢地祈祷说:“吉吉嗦嗦,愿善神得胜!”
当雄赛马会
当雄赛马会是每年藏历7月10日开始,历时三天,藏语称“中仁从读”,意为请喇嘛念经。赛马会原是庆祝丰收、开展农牧业产品互市、进行文化娱乐的活动,后来才渗入了宗教色彩。当雄赛马的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其中主要有赛马、射箭、歌舞表演等。
林芝工布节
传说很早以前,有支外国军队入侵 *** ,当地人无力抵抗,只好向各地求援。工布人民为了保卫祖国和家乡,组成了一支爱国军队前去支援。他们踏上征程之时,正值九月,将士们惋惜不能喝上过年的青稞酒,不能吃上过年的点心,也没有烤上过年的青松火。工布人民便把藏历年提前到十月一日来过。为了纪念当年英勇应征的将士,每年的十月一日,工布人民都要献三牲为将士们守夜,久而久之,十月一日过工布年的习俗便形成了。
工布年与藏历新年相比,有着较强的林区特色。主要活动有赶鬼、请狗赴宴、吃“结达”、背水、祭丰收女神等。
林卡节
酷爱户外生活的藏族人民,夏天纷纷进入 *** 河边的林卡游乐避暑,称为“玩林卡”,又叫“林卡节”。林卡节的活动内容非常丰富,总的来看离不开两个主题:敬神和娱乐。每当节日到来,身着盛装的 *** 人便源源不断地从城里涌向郊区的林卡,汽车、骡马、自行车、摩托车载着人和桌椅、食品、饮具,熙熙攘攘地行进在大街小路上。有的在林卡里搭帐篷,帐篷大都是白色的,绣着蓝色的吉祥图案,朴素而美观;还有的人家用五颜六色的帐围围出一个小小的环境。人们在帐篷或帐围里,架起炉灶,安置桌椅,铺上卡垫,摆出各种点心、菜肴、饮料,夜以继日地唱歌、跳舞、打藏牌、掷骰子、讲故事、玩游戏、请客欢宴、喝酒狂欢,有时还观看电影、文艺节目和藏戏,进行传统体育、射箭、竞技比赛等。近年来 *** 林卡里的活动更加丰富,电视机、录像机、卡拉OK、电子游戏机也搬进了帐篷,传统文化与现代娱乐在这里相处融洽。

4、藏族传统节日是什么

1、藏族的传统节日有雪顿节、大佛瞻仰节、祈祷节、望果节、展佛节、失勤节察搜、藏历新年、朝山节、燃灯节、烧香节等。在中国境内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和四川省西部,云南迪庆、甘肃甘南等地区。
2、农历正月为藏族的年节。而九寨沟最隆重的节日当数农历三月十五的“麻孜会”。这帆喊天男女老少都身着盛态没野装去扎如寺参加庙会,烧香敬神,朝佛转山,向师长亲友、和尚喇嘛敬献哈达,表达美好的祝愿。庙会上也有唱歌跳舞、演藏戏等庆典活动。青年男女也常在这天寻觅知音,交结朋友。

5、藏族传统节日

藏族与汉族不同的是,藏族使用的是藏族日历。他们根据自己的生活习惯有着自己民族特别的 传统 节日 。那么,藏族都有着哪些传统节日呢?下面由我给大家整理了藏族传统节日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藏族传统节日

1、藏历年(藏历正月一日开始)

在九百五十多年前,即农历丁卯年(公元1027年),藏族开始了藏历年。藏历年是一种节日习俗,相当于汉族的 春节 。

每年藏历正月一日开始,三至五天不等.藏历十二月初,人们便开始准备年货,家家户户在水盆中浸泡青稞种子,培育青苗。在藏历年中,其饮食风俗习惯,虽然吃的东西不同,但是过的习惯跟汉族是一致的,如大年三十或者二十九,吃年夜饭,出息晚上,大家人再聚到一起,各家要吃面团突巴(古突)。年 初一 要预祝新的一年好运气,分别再拜年。 初二 回礼,相互送礼物,并且穿新衣服。

藏历新年期间,在广场或空旷的草地上,大家围成圈儿跳锅庄舞、弦子舞,在六弦琴、钹、锣等 乐器 的伴奏下,手拉手、人挨人地踏地为节、欢歌而和,孩子们则燃放鞭炮,整个地区沉浸在欢乐、喜庆、祥和的节日气氛之中。在城乡演唱藏戏,跳锅庄和弦子舞。在牧区,牧民们点燃篝火,通宵达旦地尽情歌舞。民间还进行角力、投掷、拔河、 赛马 、 射箭 等活动。

2、上九节(农历正月初九)

流行于宝兴县一带。每年农历正月初九举行。是日,人们汇集到山下,举办灯会和表演狮舞等,尽情欢舞高歌。夜晚,举行别具一格的男女对垒 摔跤 ,结果常常是男败女胜,引起轰堂大笑,将节日活动推向高潮。

3、谢水节(农历三月初六)

流行于冕宁县一带。每年农历三月初六举行。其主要内容是求雨和祈子。是日,喇嘛带上用糌粑毁灶祥做成的青蛙、蛇和癞蛤蟆,每家随去一二人。来到水沟边,喇嘛一边念经一边把糌粑做的 动物 放到水中。返回时,大家打着雨具,嚷嚷闹闹,表示雨已下起来了。接着,人们去敬一个圆形的塔子。塔内放有一把刀子和一个小锣锅,代表生育。久婚无子的妇女向塔神许愿,祈求生子。敬塔后生了孩子的侬,该日要去敬塔还愿。

4、转山会(农历四月八日)

藏族传统节日,又称沐佛节、敬山神。流行于甘孜、阿坝藏族地区。每年农历四月八日诞辰时,有九龙叶水为其沐浴,故又称沐佛节。每年这一天,甘孜藏区远近群众身着民族服装,汇集到跑马山上和折多河畔。人们先到寺庙里燃香祈祷,焚烧纸钱。然后转山祭神,祈求神灵保佑。转山后,支起帐篷进行野餐,演藏戏。唱民间歌谣,跳锅庄舞、弦子舞,骑手们还进行跑马射箭比赛。在此期间,人们还要举行物资交流活动和其他 文化 体育 活动。

5、白马歌会( 清明 节前辩誉后)

为白马藏人节日习俗。流行于平武县,每年 清明节 前后举行。白马藏人能歌善舞,传统的文化活动在汉区的春节期间举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新文化的传入,他们萌生了创立自己节日的愿望。有关部门因势利导,于1982年举行办了首届山寨歌会。从此约定俗成每年举办一次。

6、林卡节(藏历五月一日左右)

藏语称“孜木林吉桑”,意为“世界欢乐日”。也有人称之为“郊宴”。纤搏是西藏自治区拉萨、日喀则、昌都等地区藏族人民的传统 娱乐 日。每年藏历五月一日左右举行,节期不定,有些地方长达十多天。届时,藏族群众扶老携幼,带上食品、青稞酒、酥油茶、卡垫、帐蓬,以及各种娱乐用具和乐器,来到幽雅恬静的林卡(藏语音译,意为园林、花园,其中多植柳树,所以民间又把逛林卡称之为“耍柳林子”)。在草坪上、古树下支起白色的帐蓬,围上几块床单或塑料布,铺上卡垫,一边弹六弦琴,一边喝酥油茶或青稞酒,欢聚野宴。有的打扑克,有的 下棋 、打克朗球或聊天谈笑,还有的在绿草地上欢歌漫舞。此外,节日期间,还要举行一些宗教仪式和骞马、射箭等文体活动。

7、采花节(历五月初五日)

南坪县博峪一带藏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日举行,节期两天。 传说 ,很久以前博峪是一个荒僻的山沟,人们以采集和狩猎为生,以树叶和兽皮做衣服。一天,从远方来了一位叫莲芝的姑娘,她美丽善良,心灵手巧,教会了当地人们开荒种地和织布缝衣,还采来百合花为人们治病。有一年五月初五这天,莲芝上山采花,被镍风卷下悬崖摔死了。人们很悲伤,便在这一天上山采花纪念她。久而久之,形成了采花节。

8、赏花节(农历六月)

又称看花节,流行于马尔康一带。每年农历六月举行,时间一般3-5天,有的地方长达10余天。人们带着食品、帐篷,骑着骏马,成群结队到野外游玩,欣赏山花。他们搭好帐篷,熬好酥油茶,盛满青梨酒,一边吃喝,一边赏花,一边祝福。晚上,燃起篝火,高歌欢舞。节日期间,还要举行摔跤、赛马等活动。也是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机会。

9、黄龙寺庙会(六月十五日)

黄龙寺庙会是阿坝州藏、羌、回、汉等民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夏历六月十五日在松潘县黄龙寺举行。座落在阿坝州松潘县岷山南麓丛山中的黄龙寺,它背依海拔5700多米岷山主峰雪宝项,因山顶上的清泉带着钙质飞腾而下,铺满了一条乳黄色、犹如一条黄龙飞腾而下的 自然 奇景,镶嵌着3400多个大小彩地,它们相互连接、五彩交辉。后人建寺,以庙会吸引邻近省、州、县信众朝拜,逐渐形成 民俗 节日。

每年农历六月初十起,各地游人或骑马,乘车或徒步,带上炊具、帐篷来到这里 旅游 。集会上,人们不但要观赏黄龙寺的风光,而且举行藏戏表演、民歌对唱;青年壮士们,还要进行摔跤、射箭等活动。六月十五是节日的高潮,黄龙寺及周围的山腰林间排满各种土特产品,形成盛大的物资交流会。老人们进寺烧香,祈祝祷一生平安。年轻人载歌载舞,通宵达旦。

10、观花节(农历六月十八)

藏语叫“若木鸟”,是观山的意思,每年的农历六月十八举行,一般是以各村寨为主,一起下帐房游耍,每次的活动,少则三四天,多则十来天。过观花节期间,人们向前来参加游玩的客人敬献哈达,并热情地迎进帐房,盛情款待。到了夜晚,男女老少手拉手,在舞队首领手中的串铃伴奏下,围着篝火,踏着优美的舞步,唱着民歌、载歌载舞,以至通宵达旦。

11、赛马会(农历七月一日)

流行于红原县等地。每年农历七月一日举行,节期一天。赛马是是藏族民众十分喜爱的一项活动,它不仅是农牧闲暇之余集合、交流农牧业生产 经验 的场所,而且是藏族人民精神的展示。在所有民间传承流播的藏族节日中,几乎都少不了赛马活动。赛马不仅以母题形式在节日中显现,更为重要的是,建立在对马浓郁信仰之上的藏族人民,就形成了这样一个民族传统的“赛马节”,并且此项活动有着悠久的 历史 。届时,该县及附近各地藏族群众身着传统的民族服装,从四面八方直到赛马场,进行多种形式的赛马活动。有集体比赛速度的,有分队进行接力比赛的,有表演跑马射箭的,有表演赛马技巧的,十分热闹。赛马结束后,人们就互相交换土特产品。

12、沐浴节(藏历七月六日至十二日举行,历时7天)

沐浴节,藏语叫“嘎玛日吉”(洗澡),是藏族人民特有的节日,在西藏至少有七八百年的历史。藏族人民按佛教说法,青藏高原的水具有八大优点,即一甘、二凉、三软、四轻、五清、六不臭,七饮不损喉,八喝不伤腹。因此七月份被人们称为沐浴的最佳时间。时值夏末秋初,万里高原风和日丽,天高云淡。

无论是城市、农村还是牧区,男女老少全家出动,来到河边溪畔欢度一年一度的沐浴节。届时,藏族人民携带帐篷和酥油茶、青稞酒、糌粑等食品,纷纷来到拉萨河畔、雅鲁藏布江边,来到青藏高原千江万湖旁争相下水,尽情在水中嬉戏, 游泳 。他们在河滩草坪树荫下搭起帐篷,围上帐幕,铺上卡垫。老年人在河边洗头擦身,年轻人在河中洗澡游泳,孩子们在水里嘻戏打水仗,此时的妇女们也毫无顾忌地尽情沐浴,把身体和全家的衣物都洗得干干净净。

休息时,一家人围坐在帐篷里,品尝芳醇的青稞酒和喷香的酥油茶。帐篷里时时飘出阵阵欢声笑语。沐浴节这七天中,人们不仅天天来到河边沐浴,还要把家里所有的被褥统统清洗干净,所以沐浴节既是藏族人民所喜爱的传统节日,又是一年一度最彻底的、群众性的卫生活动。

13、望果节(秋收时期,历时一至三天)

望果节已有1500多年历史,是西藏人民渴望丰收的传统节日。“望果”是藏语译音,“望”藏语意思是田地、土地,“果”意为转圈,意为“绕地头转圈”。雅鲁藏布江中游和拉萨河两岸的农村,非常盛行过“望果”节,其他地方也有,但节日称呼有所区别,拉孜、定日一带,称为“雅吉”,即舒服的夏日;工布巴拉雪山周围是半农半牧区,称为“帮桑”,即吉祥草地,时间差不多,都在庄稼黄熟,准备开镰之前举行。解放前,藏族是在“鸟王”——大雁南飞的季节到来之前过望果节。望果节是藏族重要的文化现象,关于它的来历、仪式、地或性特色多姿多彩。?

相传早在公元5世纪末,藏王布德贡坚为确保粮食丰收向本教教主请教。教主施旨,让农民绕田转圈,由手捧香炉、高举幡杆的人作前导,由高举缠绕哈达的木棒和羊右腿的本教教主领路,领着持青稞穗或麦穗的本村乡民绕地头数圈后,把各种谷穗插在粮仓和神龛上,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望果”节历时一至三天,于秋收前择吉日举行。每年这天,藏族人民都身穿节日盛装,有的打着彩旗,有的抬着青稞、麦穗扎成的丰收塔,丰收塔上系着洁白的“哈达”,举着 标语 ,有的敲锣打鼓,唱着歌曲和藏戏,有的抬着毛主席像,绕地头转圈,绕圈后,人们携带帐篷,青稞酒,一边说古道今,一边狂欢畅饮,有的还举办传统的赛马、射箭、赛牦牛、骑马拾哈达和歌舞、藏戏比赛。商业部门也组织物资交流,供应民族特需商品和日用百货,收购土特产品。望果节过后,开始了紧张的秋收播种。

14、俄喜节(农历腊月初七日)

为藏族传统节日,流行于木里县一带。节期在每年农历腊月初七日。传说,古时候木里一带很富庶,西藏和云南的八个藏族支系千里迢迢迁来居住,定居那天,是腊月初七日,人们聚集在一起 唱歌 跳舞,纵情欢乐。以后,每年这一天都要举行纪念活动,世代相传,成为固定节日。节日前一天,各家忙着准备丰盛的食物。节日这天,全家围坐在一起,举杯畅饮。按习惯,要让猫和狗饱餐一顿,如果它们先吃肉后吃饭,就兆示着来年风调雨,农牧业丰收。夜晚。人们围着一堆堆篝火。对唱山歌和跳舞。

藏族的由来

藏族,是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古老成员之一,分布在西藏、青海、甘肃、 四川、云南等省、区,有其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藏区已发现和发掘出新旧 石器时期和铜石井用时期等各个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化遗址多处。1979 年,考古发掘的西藏昌都卡若遗址,是距今四五千年的历史遗址、在聂拉 木、定日、申扎、林芝、墨脱等地区也发现和发掘了不少古文化遗址。说明 西藏地区在七千年至两万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青海、甘肃等 地区发现的都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新石器及彩陶文化遗存物。阿坝州 境内已发现的古人类生活居住过的聚落文化遗址就有19处,其中有的 属新石器时代至汉代文化遗址,有的愿唐宋时期的文化遗存;古墓葬类, 则有石棺葬、砖室墓、石室墓、屋基、大石墓、灵塔等多种形式文化遗存。 古籍史料中所载的“累石为室,高至十余丈”的“碉楼”建筑,至今可见

嘉绒在州内金川、小金、马尔康、理县、黑水和汶川部分地区,以及甘孜州、雅安地区、凉山州等地,居住着讲藏语方言嘉绒话,并以农业生产为主的藏族,为嘉绒藏族,藏区称这地区的藏民为“绒巴”(农区人)。“嘉绒”一名因嘉莫墨尔多神山而得名,意指墨尔多神山四周地区。

据汉文史料记载,古代生息、活动于今州境地区东南部河谷一带, 称之为“嘉良夷(嘉梁)”、“白狗羌”、“哥邻人”、“戈基人”等部落,为这一地区的土著先民。唐时与吐蕃移民及驻军融合后,成为藏族。嘉绒地区解放前的地方土官常说自己的祖先来自西藏,汶川县境内的瓦寺土司、金川县境的绰斯甲土司、雅安地区宝兴县境的穆坪土司等都有渊源于西藏的族谱记载。杂谷土司、梭摩土司祖先是唐代吐蕃大将悉坦谋。

《安多政教史》载:“多麦南北的人种大部分是吐蕃法王(按:指松赞干布)安置在唐蕃边境驻军的传人,……”。在公元5—6世纪时,嘉绒地区人户很少,为措巴首领割据称雄时期。7世纪初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了吐蕃,嘉绒地区也统一于吐蕃之中,由赞普的将领充任嘉绒各地首领.嘉绒地区在《安多政教史》一书和讲藏语安多方言的藏民中称‘查柯”。其因是:“历史上吐蕃赞普曾派遣大臣柯潘前来嘉练地区担任首领和武将,他的官邸在松岗以北,吐蕃王室在圣谕和 公文 中称他为‘嘉木查瓦绒柯潘’或‘查瓦绒柯潘’,简称‘查柯”’。柯潘是从西藏四大家族之一的扎族中招募来大批士兵的指挥官,主管唐时吐蕃的“西山八国”。

古代称之为“嘉良夷”、“白狗羌”、“哥邻人”、“戈基人”等的“羌、氏、夷”部落,实为“皆散居山川”的土著居民。在吐蕃第九代赞普布德贡甲时期,即大约东汉顺帝时期(126年),吐蕃地区的原始宗教——本波教,就由吐蕃传入了州境,并逐渐兴宏起来,吐蕃文化的传入和对嘉绒藏族古代先民的影响始自东汉,佛教则晚于8世纪吐蕃王朝赤松德赞时期才在州内发展起来、由于宗教文化为中心的吐蕃文化的长期影响,佛教(早期是本波教)逐渐成为上述部落全民的信仰,加上吐蕃大量移民和 军事 占领与统治,经过一千多年的融合、同化,与吐蕃长期的相互交往,从而形成今日统一的嘉绒藏族。

6、藏族的传统节日是什么

藏族的传统节日是藏历新年、萨噶达瓦节、雪顿节、藏族沐浴节、吉祥天母节、燃灯节等。

1、藏历新年

藏历新年在当地就如汉族人的春节一样,是一个合家欢乐的节日,是藏族人一年中最为热闹的传统节日之一。藏历新年到来之际,每家每户会把家里清扫得干干净净,准备“切玛”,制作“卡塞”,备置各种各样的“年货”。

2、萨噶达瓦节

每年藏历的四月十五就是西藏有名的萨噶达瓦节,萨噶达瓦节又称佛吉祥日。藏历的四月十五对于对于佛教信众来说,这是一个极其不平凡的日子,佛陀(释迦牟尼)的降生、成道、圆寂都发生在藏历的四月十塌枣五。萨嘎达瓦期间,西藏的各大小寺院都会举行各种佛事活动,信徒们去转经道转经祈福。

3、雪顿节

每年藏历的六月三十就是拉萨隆重的雪顿节。“雪”在藏语中是“酸奶子”意思,“顿”是“吃”的意思,所以雪顿节又称之散纤为“吃酸奶的节日”。又因期间有盛大的展佛活动,雪顿节又称之为展佛节,是拉萨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

4、藏族沐浴节

每年藏历的八月初四就是西藏有名的沐浴节。沐浴节俗称大家一起洗澡的日子,到时男女老少成群结伴一起到河边洗澡,把家里的褥被及一些家具都会搬出来清洗一次。家家户户还会在河边的树荫下搭起帐篷,置办一些美食,好友欢聚一起,团掘拆举杯畅饮,引吭高歌,热闹极了。

5、燃灯节

每年藏历的十月二十五就是西藏的燃灯节。藏历年的1419年10月25日是藏传佛教格鲁派(格鲁派也称黄教)创始人宗喀巴大师成佛圆寂之日,为了纪念这位杰出的格鲁派领袖,每年的这一天信徒们都会举行磕头、诵经、灯供仪式等隆重的祭祀活动,久而久之,这一活动成了一个传统节日—燃灯节。

7、藏族的传统节日是什么?

藏族的传统节日是:

1、雪顿节,是西藏藏族人民的重要节日之一,每年藏庆七月一日举行,为期四、五天。雪顿是藏语译者,意思是“酸奶宴”,于是雪顿节便被解释为喝酸奶的节日。

按藏传佛教格鲁派的规定,每年藏历六月十五至七月三十日为禁期,大小寺庙的喇嘛不许外出,以免踩死小虫,待七月三十日解禁之后方可下山。喇嘛下山时,农牧民拿出酸奶敬献,形成雪顿节。

2、大佛瞻仰节,是西藏的日喀则僧俗民众每年藏历五月间在扎什伦布寺举行大佛瞻仰节。扎什伦布(藏语音译“吉祥须弥山”)寺,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第四大寺。在西藏日喀则尼色日山下,为历世班禅的驻锡地  。

3、祈祷节是藏族地区最为隆重的既是大型宗教活动,也是民间性的节日活动,藏语叫“莫郎切波”。在州内藏区,有两类这种盛会,一是格鲁派的祈祷节;一是藏族原有的宗教,本波教的祈祷节,这两个祈祷节相同,每年举行两次,一次是在农历六月十五,一次是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三。正月的祈祷节比夏季的祈祷节要隆重。

州内还有本波教的寺庙和信徒,他们至今还保留着浓厚的原始宗教的习俗。前来参加盛会的人们,在正月十三或十四要去转一圈尕米寺后的圣山--小西天。正月十五一早,寺里僧侣喇嘛,披上新袈裟,由寺内乐队吹响的大、小铜号。

随后全寺和尚齐聚经堂诵经,并由活佛安排这一天各人的责任。近12时,和尚们向前来朝觐的各地香客和观众,表演“跳神”节目,跳神的内容既有歌颂历史上藏汉团结的故事,也有根据本波教经典故事而编跳的舞等。



(7)藏族文化节日会干什么扩展资料:

藏传佛教寺院建筑艺术,在西藏古代建筑艺术中,最富有民族和时代特色,多依山而建、规模宏大,气势浑厚,工艺精致,金碧辉煌,蔚为壮观。从佛教寺院形成之初,到藏传佛教寺院建筑艺术主体风格的形成,其间大体经历了寺庙、寺院、宫殿与寺院建筑融合的三个发展阶段。

藏族最具代表性的民居是碉房。碉房多为石木结构,房子外墙厚实,风格古朴粗犷;外墙向上收缩,依山而建者,内坡仍为垂直。

碉房一般分两层,以柱计算房间数。底层为牧畜圈和贮藏室,层高较低;二层为居住层,大间作堂屋、卧室、厨房、小间为储藏室或楼梯间。若有第三层,则多作经堂和晒台之用。因外观很像碉堡,故称为碉房。

8、藏族民俗传统节日

   1、沐浴节

沐浴节,藏语叫“嘎玛日吉”(洗澡),是藏族人民特有的节日,在西藏至少有七八百年的历史。在藏历七月六日至十二日举行,历时7天。藏族人民按佛教说法,青藏高原的水具有八大优点,即一甘、二凉、三软、四轻、五清、六不臭,七饮不损喉,八喝不伤腹。因此七月份被人们称为沐浴的最佳时间凯明。时值夏末秋初,万里高原风和日丽,天高云淡。无论是城市、农村还是牧区,男女老少全家出动,来到河边溪畔欢度一年一度的沐浴节。届时,藏族人民携带帐篷和酥油茶、青稞酒、糌粑等食品,纷纷来到拉萨河畔、雅鲁藏布江边,来到青藏高原千江万湖旁争相下水,尽情在水中嬉戏,游泳。他们在河滩草坪树荫下搭起帐篷,围上帐幕,铺上卡垫。老年人在河边洗头擦身,年轻人在河中洗澡游泳,孩子们在水里嘻戏打水仗,此时的妇女们也毫无顾忌地尽情沐浴,把身体和全家的衣物都洗得干干净净。休息时,一家人围坐在帐篷里,品尝芳醇的青稞酒和喷香的酥油茶。帐篷里时时飘出阵阵欢声笑语。沐浴节这七天中,人们不仅天天来到河边沐浴闷孙枝,还要把家里所有的被褥统统清洗干净,所以沐浴节既是藏族人民所喜爱的传统节日,又是一年一度最彻底的、群众性的卫生活动。

   2、望果节

望果节已有1500多年历史,是西藏人民渴望丰收的传统节日。“望果”是藏语译音,“望”藏语意思是田地、土地,“果”意为转圈,意为“绕地头转圈”。雅鲁藏布江中游和拉萨河两岸的农村,非常盛行过“望果”节,其他地方也有,但节日称呼有所区别,拉孜、定日一带,称为“雅吉”,即舒服的夏日;工布巴拉雪蚂敏山周围是半农半牧区,称为“帮桑”,即吉祥草地,时间差不多,都在庄稼黄熟,准备开镰之前举行。解放前,藏族是在“鸟王”——大雁南飞的季节到来之前过望果节。望果节是藏族重要的文化现象,关于它的 来历、仪式、地或性特色 多姿多彩。

相传早在公元5世纪末,藏王布德贡坚为确保粮食丰收向本教教主请教。教主施旨,让农民绕田转圈,由手捧香炉、高举幡杆的人作前导,由高举缠绕哈达的木棒和羊右腿的本教教主领路,领着持青稞穗或麦穗的本村乡民绕地头数圈后,把各种谷穗插在粮仓和神龛上,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望果”节历时一至三天,于秋收前择吉日举行。每年这天,藏族人民都身穿节日盛装,有的打着彩旗,有的抬着青稞、麦穗扎成的丰收塔,丰收塔上系着洁白的“哈达”,举着标语,有的敲锣打鼓,唱着歌曲和藏戏,有的抬着毛主席像,绕地头转圈,绕圈后,人们携带帐篷,青稞酒,一边说古道今,一边狂欢畅饮,有的还举办传统的赛马、射箭、赛牦牛、骑马拾哈达和歌舞、藏戏比赛。商业部门也组织物资交流,供应民族特需商品和日用百货,收购土特产品。望果节过后,开始了紧张的秋收播种。

3、转山会

藏族传统节日,又称沐佛节、敬山神。流行于甘孜、阿坝藏族地区。每年农历四月八日诞辰时,有九龙叶水为其沐浴,故又称沐佛节。每年这一天,甘孜藏区远近群众身着民族服装,汇集到跑马山上和折多河畔。人们先到寺庙里燃香祈祷,焚烧纸钱。然后转山祭神,祈求神灵保佑。转山后,支起帐篷进行野餐,演藏戏。唱民间歌谣,跳锅庄舞、弦子舞,骑手们还进行跑马射箭比赛。在此期间,人们还要举行物资交流活动和其他文化体育活动。

   4、采花节南坪县博峪一带藏族传统节日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日举行,节期两天。传说,很久以前博峪是一个荒僻的山沟,人们以采集和狩猎为生,以树叶和兽皮做衣服。一天,从远方来了一位叫莲芝的姑娘,她美丽善良,心灵手巧,教会了当地人们开荒种地和织布缝衣,还采来百合花为人们治病。有一年五月初五这天,莲芝上山采花,被镍风卷下悬崖摔死了。人们很悲伤,便在这一天上山采花纪念她。久而久之,形成了采花节。

5、黄龙寺庙会

黄龙寺庙会是阿坝州藏、羌、回、汉等民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夏历六月十五日在松潘县黄龙寺举行。座落在阿坝州松潘县岷山南麓丛山中的黄龙寺,它背依海拔5700多米岷山主峰雪宝项,因山顶上的清泉带着钙质飞腾而下,铺满了一条乳黄色、犹如一条黄龙飞腾而下的自然奇景,镶嵌着3400多个大小彩地,它们相互连接、五彩交辉。后人建寺,以庙会吸引邻近省、州、县信众朝拜,逐渐形成民俗节日。

每年农历六月初十起,各地游人或骑马,乘车或徒步,带上炊具、帐篷来到这里旅游。集会上,人们不但要观赏黄龙寺的风光,而且举行藏戏表演、民歌对唱;青年壮士们,还要进行摔跤、射箭等活动。六月十五是节日的高潮,黄龙寺及周围的山腰林间排满各种土特产品,形成盛大的物资交流会。老人们进寺烧香,祈祝祷一生平安。年轻人载歌载舞,通宵达旦。

6、牧民节

阿坝州藏族牧民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下月初举行,节期一般为一周。节日前,家家户户打扫卫生,在太阳快下山时,将垃圾向西边倒去,意在让太阳的火焰将一切不祥之物烧化。然后,各家准备好青稞酒、酸奶等节日食品。节日的第一天早晨,各家父女争背吉祥水。然后,用加奶的吉祥水洗脸洗手,用洗净的手烧柏香,祈求水草丰盛、牛羊兴旺。接着,全家围坐一起欢宴。节日前三天,各村寨跳舞唱歌,比赛摔跤和进行各种娱乐活动,不出村外。三天后,人们开始走村串户,相互祝贺节日快乐。每天夜晚,人们聚集到村寨外,燃起篝火,载歌载舞。

   7、俄喜节

为藏族传统节日,流行于木里县一带。节期在每年农历腊月初七日。传说,古时候木里一带很富庶,西藏和云南的八个藏族支系千里迢迢迁来居住,定居那天,是腊月初七日,人们聚集在一起唱歌跳舞,纵情欢乐。以后,每年这一天都要举行纪念活动,世代相传,成为固定节日。节日前一天,各家忙着准备丰盛的食物。节日这天,全家围坐在一起,举杯畅饮。按习惯,要让猫和狗饱餐一顿,如果它们先吃肉后吃饭,就兆示着来年风调雨,农牧业丰收。夜晚。人们围着一堆堆篝火。对唱山歌和跳舞。

热点内容
新泰特产 发布:2020-09-14 19:00:13 浏览:505
适合开业的音乐 发布:2020-09-17 11:28:55 浏览:503
送男生十字绣 发布:2020-09-16 16:05:07 浏览:503
神秘商店皮肤赠送 发布:2020-09-16 15:38:37 浏览:503
手绘圣诞贺卡 发布:2020-09-16 14:48:57 浏览:503
青岛初中升学率 发布:2020-09-16 09:55:57 浏览:503
送妈妈的生日蛋糕图片 发布:2020-09-16 09:10:18 浏览:503
梦生日 发布:2020-09-16 18:24:33 浏览:502
纸礼物盒 发布:2020-09-16 15:55:47 浏览:502
wow角色定制 发布:2020-09-16 14:46:32 浏览: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