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山市为什么有节日文化
1、台山人的风俗习惯
1、台山民歌
台山民歌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元代以来涌现了很多著名诗人、蚂喊歌手和作品。唱法大体上是“问字取腔”或“按字取音”;演唱者灵活地按二句词为一段在原来基本曲调基础上,用不断重复、压缩变化、延长变化、加花等方法,使曲调唱得自然宛转。
2、台山浮石飘色
浮石飘色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民间文化娱乐艺术,始于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是迎合浮石民间节日活动而产生的,是台山民间艺术的一枝奇葩。每架飘色由两个八至十岁的儿童(俗称“色仔”)扮成历史故事、神话传说中的人物,由村民用“色柜”抬着出游,属人物造型艺术。
3、春节
年三十晚,除了祭拜祖宗之外,还要接灶君老爷归位。深夜12时(即年初一0时),接财神。另外,在除夕夜,吃过团年饭后,人人沐浴更衣,并且要做好年初一的菜式,按俗例,年初一忌动具、忌打扫庭院。
4、台山广东音乐
作为广东音乐的前身,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最初的八音悄唯班,多演奏佛教音乐和民间小调,人们称这些曲调为“广东音乐”;到清朝中叶,八音班实行乐曲演奏和戏曲演唱相结合的道路,使八音班逐步走上成熟。八音班一般在年节、盂兰会、跳禾楼和红白喜事中举行。
5、守岁
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也是过年的高潮。这天,从凌晨开始,家家户户焚香点烛,放鞭炮启物培,贡斋拜祖,开门接福迎春。是夜,伴灯不眠,俗称“守岁”。
2、牛肉节是什么时候
台山牛肉节又称水步牛肉节,是台山市一项传统民间节日,代表着当地人自身的文化传统。水步牛肉节的起源地是水步山口圩。圩期一年一次——农历九月九日。相传清光绪乙末年(1895年),水步横水族人在此西边兴建北帝庙,重阳节这天宰了一头牛为工匠加菜,余者则由众人自由购之。有一沙浦蔡氏买二三斤置于工棚而收工回家烹食,其母适患痧症,危在旦夕,拼死吃了几块牛肉(出痧忌吃牛肉),吃后病症减轻,未几痊愈。此奇事远近相传。次年(1896年)九月初九兴圩,专卖牛肉。且买得牛肉者,须拎着牛肉从北帝庙院子正门入而从小门出才回家,以求消灾避祸。后传说为九月初九趁山口圩,吃牛肉,就可以去病除痛,消灾避祸,吉祥顺利。
水步牛肉节是台山市一项传统民间节日,代表着当地人自身的文化传统。水步牛肉节的起源地是水步山口圩。圩期一年一次——农历九月九日。相传清光绪乙末年(1895年),水步横水族人在此西边兴建北帝庙,重阳节这天宰了一头牛为工匠加菜,余者则由众人自由购之。有一沙浦蔡氏买二三斤置于工棚而收工回家烹食,其母适患痧症,危在旦夕,拼死吃了几块牛肉(出痧忌吃牛肉),吃后病症减轻,未几痊愈。此奇事远近相传。次年(1896年)九月初九兴圩,专卖牛肉。且买得牛肉者,须拎着牛肉从北帝庙院子正门入而从小门出才回家,以求消灾避祸。后传说为九月初九趁山口圩,吃牛肉,就可以去病除痛,消灾避祸,吉祥顺利。
九月九日趁水步圩吃牛肉成为地方风俗,民国初至抗日战争前,颇为兴盛。人们从江门、新会、公益、开平、白沙、斗山等地四面八方赶来趁圩,买牛肉回家与家人亲戚烹食。1955年私人耕牛打价归社,政府禁宰耕牛。于是九月九趁圩吃牛肉的风俗停了下来。1980年,北帝庙虽不存在,但人们还是恢复了趁圩吃牛肉的地方风俗。1998年后,人们每逢九月九都赴水步趁圩吃牛肉(当然还捎回家煮吃)。从事饮食行业的都赶早在圩坡地上搭起帐篷,摆上炊具,做起了熟食生意。人们围桌小憩,品尝香味扑鼻的牛腩萝卜,鲜牛肉烩制的粥粉面饭。小摊档的风车、水果、蔬菜、小食等等应有尽有。九月九趁水步山口圩吃牛肉逐步演变为水步牛肉节。2008年8月25日水步牛肉节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年来,政府做好引导,媒体加强宣传推介,一年一度的水步牛肉节影响力越来越大。除了本地的游客,还有五邑地区以及广州、佛山、深圳、珠海和港澳等各地游客纷至沓来。
为提升活动档次,丰富活动内容,使活动更具规模,更有影响力,今年,在中共台山市委宣传部和台山市旅游局的指导下,水步镇人民政府联手台山市旅游协会、台山百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以水步镇文化广场为主场地,举办“2013 台山水步牛肉美食文化节”, 进一步传承和发扬水步牛肉节文化,打造不一样的台山美食盛宴。
3、《台山春节习俗》的作文500字
在春节期间,所有的家庭成员都在除夕的晚上会聚集在一起吃年夜饭。鱼、苹果、面条、饺子、猪肉、鸡肉、糖果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鱼”代表着“年年有余”;“苹果”预示着“做事情平平安安,顺顺利利”;“敬桐橡面条”表示“健康长寿”,至于其他的,轮庆表示新年会甜甜蜜蜜有好运气。
小孩子是春节中最高兴的。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多了很多小伙伴,他们还能拿到红包。有了红包,他们可以亮旁做任何想做的事情:放鞭炮,买新衣服,买一切想要的东西。对小孩子来说,这就是春节最好的地方了,难道不是吗?
春节不仅仅意味着新年的开始,也承载着人们对新年的祝愿。我们希望新的一年愿望会实现,生活变得更好。不管怎么样,春节最有意义的就是阖家团圆,我们与家人一起度过,这就是春节的全部。
4、台山的文化
主要媒体:台山电视台(全日播放,粤语和国语双语广播;2009年新增加有本地的台山话节目广播——得闲倾偈)台山电台(FM90.4MHz粤语广播)
报纸以江门日报、广州日报为主市内电视台和电台皆用粤语广播为主。 台山话属粤语四邑方言片,是四邑话的代表语言。某些语境下台山话就是四邑话的代名词。跟广州话差异最大的一种次方言,根据语言学家的研究,在四百年前,部分福建人从福建莆田经海路迁入台山,与当地的广府人和少数南越人的后裔旅含,以及其后移入四邑的少数客家人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四邑话,也就是说,台山话是以粤语为主体,并受到客家话、闽语影响和融合的一种独特语言。这从台山话的发音和词汇可以得到佐证。
台山人基本95%的人都说台山话,属粤语的四邑方言。而在台山话各个地区都有属于它自己的变种台山话;隔几座村的人说的台山话都有一定的差异,不过还不足以形成交谈的误解。在改革开放以后,这个现象越来越得到改善;特别是在台山市区里的市民说的台山话,基本都是标准的。
台山的电视节目基本都是用广州话或者普通话发音;很少(基本没有)台山话的电视节目。所以基本就算是乡下的台山人也能理解广州话和普通话。在日常生活里,台山人基本都只说台山话,所以不是很多人会讲标准的广州话和普通话。
台山话(四邑话)主要分布在中国广东省的新会、台山、开平、恩平四县(市),以及鹤山的部分地区,大陆以外的华人社区(尤其是北美)。其实台山本地方言都有好多种的,每个镇的方言都有差异的。例如:公益话、大江话、台城话、海宴话、汶村话、斗山话、广海塌中话、水步话、下川话和赤溪话(客家团镇山语)。不过主要的还是台城话。
5、有关于广东台山水步镇牛肉节的资料
每年重阳节,台山人都会迎来一个热闹的传统节日——水步牛肉节。自从去年水步镇政府正式举办第一届大规模的牛肉节以来,这一传承了100多年的民间传统开始逐步走上规模化和规范化的道路。但是,规模化也好,规范化也好,水步牛肉节有待改进的地方还很多。不可否认,水步牛肉节是一个很有价值的独特品牌,但民间对其价值的认知和挖掘,还停留在简单的层面。从今年的第二届的举办情况来看,水步牛肉节可谓喜忧参半。现场各类商家闻风而动10月22日,记者和几位朋友来到水步山口圩,只见满眼皆是竹木搭架起的简易布篷,五颜六色的篷布和横七竖八的结构,使场面显得略为凌乱。牛肉节街市绵延七八百米,除牛肉外,水果、玩具、酒类、饮料等各种商品应有尽有。在一条小河边,几个人正在用绳子捆住一头牛的头部,准备宰杀。不远处,一对四川夫妇蹲在地上饶有兴致地观看。男的告诉记者:“我们在台山打工,很早就听说有这样一个好玩的节日。”记者看到,山口圩的街上,三三两两的年轻人开着摩托车或小车,搭载各自的女友,不时悠哉游哉地穿梭而过,似乎赶赶牛肉节的圩市也是件很浪漫的事。在沿街而搭的档口中,农村家庭常用的长条木凳和方桌一字排开,俨然乡间喜宴的现场,不过,现场的卫生状况确实堪忧,不少城里来的游客看来看去,终究没有敢走进去吃上一顿。一个来自冲篓的肉档老板告诉记者,他已经在此摆卖了5天。“这里的老板来自台山各地,牛是自己带过来的。我的牛养了一年,一天卖3头左右,高峰期可以卖5头。”据他介绍,卖肉的档口日租费为150元,老板们都觉得贵了一点,不过,记者略为计算即知,按他的介绍,这里的鲜牛肉售价每公斤50元,一天卖3头,5天赚个几万元没问题。在一家饮食档口,老板告诉记者,牛腩萝卜20元一份,炒牛肉30元一份,只有0.4公斤牛肉。记者看到,此时正值午饭时间,但该档口食客不多,只有四五张台有客人在吃饭。老板说,晚上人才多,20多桌可以全部坐满。一个水步的本地老板说,他养了60多头牛,今年第一次参加牛肉节,10月21日才开始卖,第一天卖了一头牛,第二天到午饭时,一头牛已经卖得七七八八,只剩下一二十公斤牛肉。这位老板称,相信后面几天生意会更好。他告诉记者,以前没那么早开节,现在太早了。“太早不好,分散了人流,节日气氛不够热闹。”他甚至告诉记者:“我们也觉得在这里吃不太卫生。”在此设摊销售的贵州醇酒厂广州公司业务主管罗远方告诉记者,他们的档口约18平方米,1800元9天全包。“我们自九月初一就过来了,想趁人流大带动销售,但最主要的目的是宣传品牌。”据介绍,该公司去年第一次前来参加牛肉节,因为感觉效果比较好,所以今年又来了。“我们从广州来的,公司在江门有办事处,去年在考察台山市场时发现有这样一个牛肉节,所以尝试着参加了。”去年,他们在水步牛肉节期间的销售额有2万多元。隐忧商业味道掩盖了人文传统毋庸讳言,在水步牛肉节热闹的表象背后,还真实地存有一些值得冷静反思的东西,比如组织管理,比如环境卫生,比如文化内涵,等等。记者在GOOGLE和百度搜索引擎里查找“牛肉节”,在400多万条搜索结果中,只发现世界上仅有美国牛肉节、台湾台南县清烫牛肉节以及台山水步牛肉节,而且,其中绝大部分搜索结果都是有关台山水步牛肉节的。这说明牛肉节在全世界还不是一个泛滥成灾的毫无特色的民间节日,至少在中国内地,水步牛肉节具有唯一性,这就是文化价值和市场价值所在,但正是因为水步牛肉节难得地具备了这种价值,对其呵护就显得尤为重要。按照一些学者的说法,传统节日遗产,是指人类在历史上创造并以活态形式传承至今的,具有重要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以及科学价值的传统节庆活动。传统节日在传承一个民族饮食文化、服饰文化、文学艺术、传统道德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以这个定义来衡量,水步牛肉节甚至都可以视作一项传统的节日遗产了,然而,正如前文所言,组织管理上的粗泛,环境卫生上的滞后,文化内涵上的冷落,已经成为水步牛肉节的硬伤。当然,作为一项民间活动,掺杂了太多的政府行为显然会弱化其民间韵味,但这并不意味政府就无可作为,比如,政府可以在宣传推广方面精心策划。至于环境卫生,这更是有待政府监督才可完善的;在一片叫好声中,抨击水步牛肉节市场环境卫生的言论也不难听闻,这样的认知如果放任蔓延,必将毁掉水步牛肉节。其实,水步牛肉节最应注意的问题,是文化内涵颇受冷落的问题。该节的起源,原本和中国的传统人文道德——敬老紧密相关,但发展到现今,已经过分商业化,成为纯粹的市场促销了。对于一个人而言,虚有其表而缺乏内涵,则其魅力难以持久;对于水步牛肉节来说,片面追求商业利润,漠视人文传统的淡去,这个节日就将有形无神,行而不远。建言多方参与共筑牛肉节品牌作为一项传统民间节日,水步牛肉节在当地人眼中代表着自身的文化传统,代表着美好遥远的过去;在外来游客的眼里,它又是一种特殊的旅游产品,是一种文化消费品。从这个角度来说,发扬光大水步牛肉节,一方面是为了留住传统,确保传统的文化记忆得以代代相承,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合理地利用传统,让传统服务于现实。这是一个综合性的文化工程,绝不是放任民间自由发展即可成就的,因此,各种社会力量均须参与其中。政府部门大有可为。政府的干预可以有多种形式,把节日定为法定假日可以说是最为适中的一种。这样,一方面可以为人们过节庆祝提供时间保证,另一方面又把节日的具体实施放手给民间,从而避免了过多干预之嫌。此外,为了保持水步牛肉节的地方性和乡土特色,政府应注意和民间组织联袂操办,以避免搞形式主义和机械化,把节日办得有声有色。政府的长处是组织管理,但搞好一个文化性极强的传统活动,仅有组织管理肯定不够,它还必须有专业人士的参与。文化学专家、民俗学家和精通地方文化的当地人士,有责任、有义务参与到水步牛肉节的策划和设计中来,对节日的内容、程式和风格进行安排和调控,以保证节日的文化含量和文化效应。还有一点很重要——媒体的宣传不可忽视。媒体的渲染不仅能提高节日的公共性和公开性,而且还能起到引导过节方式的作用。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报道,对于水步牛肉节来说,最终都是一种促进,都是一种彰显。参照放眼全球 为我所用伴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传统与现代越来越脱节,在现代商业文明的猛烈冲击下,文化危机感成为一种越来越普遍的共识。与水步牛肉节相仿的是,世界各地人民在文化危机感的驱动下,拼命地挖掘节日遗产、复兴传统文化。在欧洲的传统复兴运动中特别受到青睐的,其实并不是正统的宗教性节日,而是一些经过加工改造后的、带有地方乡土特色的传统节日,比如欧洲各国的狂欢节、德国的啤酒节和圣-马丁节(St.Matin)等。行文至此,作为台山人,我们应受到启发和鼓舞:水步牛肉节完全具备闻名于世的潜质。以上是理论上的参照,在实际操作层面上,水步牛肉节同样可以放眼全球,学习、吸收其他地方的一些做法,比如台湾台南县的清烫牛肉节,就很值得水步人借鉴。清烫牛肉节是台南县一年一度的大型产业文化活动,该节1993年于台南虎头埤举办,广获好评;接下来1994年至1996年连续3年,该节与善化啤酒厂合办“清烫牛肉啤酒节”,清凉、独特研发的芒果啤酒配上新鲜可口的清烫牛肉,不仅是老饕们的最爱,更已成为台湾地道的美食经典。台南县为养牛大县,且善化肉品市场拥有南部地区最现代化的合法肉牛屠宰场,先天优势造就该县特色小吃清烫牛肉,为台北等市、县观光客向往的小吃。“方便观光客一到台南县就能吃到该县特色小吃清烫牛肉,并为清烫牛肉业者作一系列行销广告,吸引观光客至该县消费品尝,为业者带来商机”,这是台南县清烫牛肉节活动的主要目的。为宣扬清烫牛肉饮食文化,台南县规定业主必须取得证照,符合卫生标准,进而期待品质规格化。为达到这一要求,县政府有几项措施与活动同时推出:开展清烫牛肉优良店家评选及牛肉大餐、清烫牛肉创意料理展示。多路人马“护航”牛肉节“每年的水步牛肉节都会迎来巨大的人流量,为了确保牛肉节安全有序地进行,水步镇委、镇政府临时组建了安全生产、交通安全、食品及卫生安全等多个保障小组。”水步镇党委委员、分管社会综治办工作的关海建对记者说。关海建介绍,近年来,水步牛肉节通过口碑相传,已经越来越被人所知晓,重阳节期间,除了大量台山本地人到水步来吃牛肉、买牛肉之外,珠三角地区的很多人也纷纷慕名前来。以往的牛肉节仅仅举办两三天,而今年的牛肉节则拉得很长,从农历九月初一至初九。“牛肉节刚开始的几天,人流量还不算大,每天最多两三万人,但是初六至初九这几天,人流量就明显增加,如果不实行交通管制,肯定会出现混乱。”关海建说。为此,水步镇联合交警部门在人流量高峰期实施了交通管制,所有参加牛肉节的车辆一律不能开到现场,必须提前停好车,徒步进入。由于牛肉节举办地是临时搭建起来的一块场地,所有饮食档口也都是临时的,用电用气问题必须妥善解决好。供电部门为牛肉节提供了专用的电线,安监部门也统一检查了煤气瓶的放置和安全使用问题等。据了解,水步牛肉节的一大特色就是现场宰牛,送到这里的牛有来自台山本地的,也有珠三角其他地区的。为了保证牛肉安全,水步镇还组织了畜牧站、卫生院的工作人员对每头牛进行检验检疫,健康的牛才能进行屠宰。巨大的人流量和10多个临时饮食档口,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垃圾。如何妥善处理这些垃圾,也成为一个重要问题。关海建介绍,水步镇专门抽调了环卫工人,每天及时将垃圾清理运走,并及时处理。据介绍,随着牛肉节的品牌越来越大,每年这个时间前往水步的人流量都在不断增加,很多人从中看出了不少商机,开始在前往牛肉节现场的路上摆卖各类商品。关海建介绍,随着牛肉节越做越大,政府也希望逐步将其规范,不断擦亮这个重要的民间习俗活动的品牌。============================================水步牛肉节的由来水步牛肉节原本属纯粹的民间节日,后经媒体连续多年的跟踪报道,水步镇山口墟重阳牛肉节声名鹊起。去年10月1-7日,水步镇正式举行大规模的首届中国水步牛肉节,以打响牛肉美食品牌。在首届牛肉节期间,水步镇政府将牛肉节进行重新策划,统一包装,举行首届山口墟牛肉节,旨在将重阳节吃牛肉这个传统民俗文化活动,推广到全省、全国乃至世界。水步镇山口墟是牛肉节故事发祥地,距今已经有110多年历史。相传清光绪乙末年,水步横水族人在龙国村侧兴建北帝庙,重阳节这天在山中墟宰一头牛为工匠加菜,剩下的牛肉则由众人自由购之。有一大江镇沙浦人蔡氏买了一两公斤牛肉回家,其母适患重病,危在旦夕,拼死吃了几块牛肉,吃后病症减轻,不久就好了。此奇事远近相传。次年九月初九兴墟,专卖牛肉。且买得牛肉者,还提着从北帝庙院子正门入侧门出才回家,以求消灾避祸。从此之后,九月初九牛肉节成为地方民俗。
6、广东台山的春节习俗
台山人习俗称春节为过年,分为年前、过年和年后三个阶段;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至除夕前一天为年前阶段。这段日子为过年做好一切准备。台山民间有这样的歌谣:二十三供灶,二十四供猪槽,二十五洗净盘碗兼打扫,二十六妇女搽油染发又洗头,二十七趁圩买年肴,二十九晚煎堆炊年糕。
从除夕至正月初二(有地方为初四)为过年阶段。农历腊月二十九或三十为岁除,夜晚称除夕。岁除之日,家家户户张贴春联,挂利是钱,燃放炮仗,制作丰盛菜肴,祭拜祖先。晚上,家中厅堂华灯高挂,通夜明亮,一派辞旧迎新气氛。
年三十晚,除了祭拜祖宗之外,还要接灶君老爷归位。深夜12时(即年初一0时),接财神。另外,在除夕夜,吃过团年饭后,人人沐浴更衣,并且要做好年初一的菜式,按俗例,年初一忌动具、忌打扫庭院。
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也是过年的高潮。这天,从凌晨开始,家家户户焚香点烛,放鞭炮,贡斋拜祖,开门接福迎春。是夜,伴灯不眠,俗称“守岁”。
正月初二是开年日(有的地方为初四)。这天一早,家家户户打扫卫生,按习俗只准从家门口往里扫,意在不可将财运福气扫出门外。午饭后,城乡请来醒狮队贺新年,增添贺春气氛。民间有“瑞狮迎来金玉满堂”之说,醒狮队每到村镇,先向各户拜年,或请入厅堂叩拜祖先,然后挂青夺标。
正月初三至元宵为年后阶段。年初三,旧习为“饿鬼日”,这天忌探亲访友,不过这个习俗早已过时,因为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难得春节共聚过年,岂能错过一日。
初七俗称“人日”,是喜庆之日。据《荆楚岁时记》记载:“正月一至十日分为一鸡、二犬、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谷、九粟、十麦”,并有“正月此十日晴明,十者丰顺亮迟也”之说。此日,家家宰鸡,吃喜庆饭,取意“好世段备界(鸡)”。旧时,“女郎辈撷园菜煮之,和以煎堆,各召诸敬燃李女伴联饮,名曰“饮菜茶”。
正月初八,谐音“发”,企业商家多择此日开门启市,迎接滚滚客源和财源。
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又称“上元节”、“花灯节”,台山人直呼“正月十五”。台城人在这一天里吃“油饭”——用糯米煮成饭,再掺以油炸的菜果粒、腊肉粒、虾米等佐料,近乎“八宝饭”。
7、台山一年之中有哪些节刻?
² 1.十二月廿九或三十 年卅晚,大年夜 煮年晚肴,打扫屋舍,宰鸡劏鹅,准备食材。用柚叶水洗神龛和大门。并留一些芫茜、香芹、葱蒜、莳菇、猪手、猪肉,米、粉等等,是为“埑年”。晚上时分人们会煮糖水圆,一家大小围坐团年。把家门口的明灯亮起,称为“开灯”。
² 2. 正月初一 新年 一大早全家起床,开始“供斋”,做好斋菜拜祖先,长辈给晚辈“利是”。这一天,不兴扫地和杀生,也不用去走亲戚。所以人们可以去喝茶、会友、旅游等。
² 3.正月初二 开年 这天家里开始煮开年肴,正式走亲访友。
² 4.正月初三 “赤口” 人们认为这天应少出门和走亲戚,防止产生口舌之祸。其实这天正好可以缓和一下浮躁的过节心情。
² 5.正月初七 人日 即是人的生日。还是少不了拜一拜神佛。一般开年肴也最晚在该日煮完。
² 6.正月十五 灯节 这天也是“删灯”的日子,即把门口灯关上。元宵节也少不了吃汤圆。
² 7.一年第一次雷响 人们会迎新雷,祈求风调雨顺。
² 7.二月初二 春龙节 制作糍点(如:发糍,菱粉糍)祭祀。祈求天时顺应人心,农事顺利,一年好景等等
² 8.惊蛰日 惊蛰 万物复苏,农事正忙。迷信者会到路边设祭,舍食舍衣拜路口。
² 9.清明 清明节 是人们祭扫家坟的日子,称“行山”。安排烧猪,烧鹅,马拉糕,白糖糍等等祭品,并在坟头及后土放契钱,坟头插祭花。
² 10.三月初三 上巳节 用艾蒿或夫勤藤叶制小丸子和带馅的三角形“包角”,艾蒿等可以调逐一切寒湿,转肃杀之气为融和,使人体能更好地适合春天的气候。,
² 11.四月初八 浴佛节 活动各处不一,并不一定与佛有关。有的会制作(夫勤藤)叶糍,蒸制圆子等等
² 12.五月初五 端午节 裹粽,煮肴,扒龙船,吃荔枝、黄皮、李等时令果子。去河边游泳,用河水洗身。折纸船放上米随水流去,祈求好运。
² 13.夏至日 夏至 吃狗肉补身。所谓“夏至狗,冇处走。”
² 14.六月 重阴之节,人们认为要给死去的亲人“送”衣食,所以要煮肴拜祭并“烧纸衣”。称为“做节”。
² 15.七月初七 乞巧节 少女祈求有仙女般的心灵手巧,在这一天向“七姐”拜祭,称作“慕神仙”。摆上自己的手工作品,新鲜水果和糕点及茶水供仙女享用。也有去别人菜园“偷菜”取得福气,以及拜北斗七星的习俗。
² 16.七月十四 盂兰节,鬼节 “鬼门关”大开,人们晚上不外出,想办法避开鬼怪。
² 17.七月十五 “公婆睇会” 传说家中的已逝长辈会离开“神位” 去参加他们的聚会。人们在家中煮糯米饭等美食不会被他们登记到“伙食日志”上。
² 18.七月三十 围香节 人们在晚上于屋舍四周撒上香灰,插上线香。传说是拜地藏王,他有一只“地牛”,这天,“地牛”要转侧,将会引起地震,所以要用香的味道镇住它,让它继续昏睡,可保地面平稳。
² 19.八月十五 中秋节 一家团圆。吃月饼,赏月。做芋头糍,炒田螺,吃椰子,柚子。用粘米做“禾胎”去田里拜祭,祈求收成好。
² 20.九月初九 重阳节。 登高登山,放纸鸢,吃柿子,番薯和芋头。
² 21.十一月冬至日 冬至 制薯糍,做咸汤圆或煮肴。“冬至大过年”。冬至也预示着未来的年成,对农业十分重要。
² 22. 十一月冬至后 开始“扫尘”,清理家中杂物,打扫卫生,为年末做准备 。
² 23.十二月初八 腊八节 做腊味饭食用。
² 24.十二月廿三 灶诞,小年夜 拜祭灶老爷,用甜食,求灶王爷上天时说好话。这天也预示“年晚”的到来。
² 25.十二月廿三后 年晚 开始操办年货,煮年晚肴,做糍,整牛栏丸,贴春联,清洁并装饰家居。
8、台山一年之中有哪些节日?
(以下为农历日期):
腊八姿埋樱节(腊月初八)
除夕(腊月的最后一天)
春节(一月一日)
元宵节(一月十五日)
寒食节(清明的前一天)
清明节(春分后十五日)
端午节(五月初五)
七夕节(七月初七)
中元节(七月十五日)
中秋节(八月十五日)
液态重阳节(九月九日)
下元节(十月十五日)
元旦(1月1日)
妇女节(3月8日)
劳动节(5月1日)
青年节(5月4日)
护士节(5月12日迹丛)
儿童节(6月1日)
建军节(8月1日)
教师节(9月10日)
国庆节(10月1日)
9、谁知道 台山 有什么春节的习俗
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这天,从凌晨开始,家家户户焚香点烛,放鞭炮,开门“接福”迎春。是夜,伴灯不眠,俗称“守岁”。早饭备有青菜、豆腐、粉丝、茨菇等素菜,谓之“吃斋”,示意“虔诚”。还有“发糕”作“斋糍”,取“大发”之意。是日,商人争先买“生菜”、鲤鱼,谓“新年开始,生财(菜),好生理(鲤)”。初二开年,吃无情鸡、放生,并开始走亲戚,送往迎来。
初七为“人日”,据《荆楚岁时记》载:“正月一至十日分为一鸡、二犬、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谷、九粟、十麦”,并说:“正月此十日晴明,十者丰顺也”。此日,家家宰鸡,取意“好世界(鸡)”。旧时,“女郎辈撷园菜煮之,和以煎堆,各召诸女伴联饮,名曰“饮菜茶”。
人日之后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台山人直呼“正月十五”。入夜,放烟花,打锣鼓,奏八音,舞狮子,猜灯谜,吃“汤圆”。据传“公元610年,突厥各部酋长使者来朝,隋炀帝下令粉饰市容,征集奇珍异宝,调集乐工,于正月十五在皇城端门外演奏,乐歌传至数十里外。”(《春明退朝录》)以后元宵节就从此发展而来。
“正月十六夜,妇女走百病,撷取园中生菜,曰采青,又叫偷青、折青”。(光绪版本《新宁县志》)
建国后,带有封建迷信的旧俗大多废除,逐步形成新的风尚。国家规定春节放假三天,但也有不少工厂、商店和服务行业的职工,坚守工作岗位。党、政机关和群众团体向驻军部队慰问,部队派员和驻地党、政机关开座谈会,称“拥政爱民”;地方政府向军、烈属,残废军人和复退军人发慰问信,送慰问品,登门拜访,谓之“拥军优属”。
参考资料:http://www.tsinfo.com.cn/Disp.Aspx?ID=1041&ClassID=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