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节日大全 » 春节为什么是传统节日中最隆重的

春节为什么是传统节日中最隆重的

发布时间: 2023-04-21 17:10:41

1、春节为什么会成为中国最大的传统节日,有什么历史根据吗?

春节为什么会成为中国最大的传统节日,这有什么历史根据吗?

首先,春节的来历,让春节延续下来。

关于春节的来历,有一种广泛流传的说法。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长年深居海底,头长触角,凶猛异常。每到除夕就会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吓得村民们在除夕,都要全家逃亡。

后来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告知了人们驱赶“年”兽的办法——就是燃放爆竹,贴上红色的对联。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

从此每年除夕,村民们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那天一大早,村民们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

这风俗越传越广,沿袭下来,就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春节 。

其次,春节的历史根源和沿袭。

春节的历史根源,起于祭祀祖先,和国家的统治者祭祀神灵。

上古时代,人们于一年农事结束后,在新一年开端的岁首,举行祭祀活动,报祭天地众神和祖先的恩德,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这种风俗流传下来,加上春节的传说,融合在一起,就逐渐固定下来,成了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

春节的起源,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各地拜年习俗各有不同,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各地域特色,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精华。

新时期的春节,全国各地均有游尘蠢举行各种庆贺新春活动,在喜庆的节日气氛中,人们拜神祭祖、迎禧接福,品尝着自己辛苦过后的劳动果实,洋溢热闹喜庆的节日气氛。

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早就列入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因为春节还延伸出春运、春节联欢晚会等等大型的、只有春节才会有的活动来。

中兄洞国意义上的春节,是从小年祭灶就开始了,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真正的春节才算过去。

春节的活动主要有:扫尘、购年货、贴对联、燃放鞭炮、吃年夜饭、守岁、看春节联欢晚会、拜年、逛庙会等等。

因为过春节有这么大的阵势,和这么长的时间,神陪所以,也就成了中国最大、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了。

2、春节为何对中国人民那么重要?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一个传统节日。每年中国人民都会非常隆重的期待这个节目的到来。人们会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来庆祝春节。而每年的春节联欢晚会这档节目就是大家为了庆祝春节而举办的一场特别隆重的晚会。有些地方还会舞龙狮,放鞭炮来庆祝春节。每年春节就是家人团圆的日子,是辞旧迎新的日子,是走亲访友的日子。我们对于春节的到来有各种各样的期盼。春节也象征着大家对于新的一年新的生活的向往与憧憬。

一、春节为何对中国人民那么重要?

春节不仅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留下来的传统节日,而且在这一天,很多外出打工的人们也会回到自己的家乡,和自己的家人共同团聚庆祝春节,和家人一起迎接新年的到来。因此在中国人民的心目当中这不仅仅是一个传统节日,同时也是家庭团聚的日子。在春节这一天,我们会寄托新年的愿望,希望新的一年能越来越好,是对未来的期盼与祝福。

二、春节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春节是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在春节来临之时,我们会有很多的风俗。会在家门口贴对联,吃年夜饭,包水饺,吃元宵,等等。而这些风俗是几千年来文化的一种传承。在现代高速发展的社会,生活节奏非常之快。我们需要将这些文化传承下去。如果没有这些传统节日的话,很多的文化都会越来越被人们所遗忘。试想如果现在没有春节,以后还有人会贴春联么。

三、春节仪式感越来越强却越来越没意思。

就我个人而言,我觉得现在的春节没有小时候童年印象当中的春节有意思。不知是因为年龄的增加,身份的变化,还是由于现在春节的仪式感太强导致的。现在人们过春节更多的是忙于走亲访友,各种送礼,各种酒桌聚会,而大家过春节也似乎都忙于参加各种饭局。而现在各大饭店也都会推出年夜饭服务,因此一家人忙着做年夜饭的景象也越来越少。

3、为什么春节是中华民族最传统最盛大的节日?

春节,年之岁首,除旧迎新,接福拜年。早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发现春、夏、秋、冬四季交替的规律,就有了“年”的出现。

北宋王安石的《元日》中描述: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那会儿已经是很隆重的在庆祝春节。

春节成为我国最大的节日其实也不是必然的。因为啥?因为从历史上来看,我国是一个农业国家,合家团聚向来年祈福的节日必然要在冬天。而冬天还有一个重量级的节日,那就是冬至,其实个人觉得冬至对古代中国更加具有特别的意义。

通过翻阅历史可知,冬至在历史上也的确是极为重要的节日,甚至可以称得上是最重要。至于春节主要是因为近现代西方国家的文化不断渗透,国家在法律层面上规定了元旦等节日强制执行,并且废止了农历节日。随后执行不到位,专门树立了一个典型节日,以增强自己的文化信心。经过近一个世纪的演化,就成了今天的样子。

日积月累,千百年来,人们庆祝春节的方式也别出心裁。从腊月二十三也就是小年开始,祭灶、吃糖、扫尘到除夕贴春联、吃饺子,到过了正月十五,节日的气氛一直满满的。显示了我们家家希望新的一年里守更待岁,幸福美满,也就成了中国最盛大的节日。

中国就是个人口众多的国家,春节是一年中最热闹,假期较长的节日,所以不管路远路近都回家团聚。在看重家庭观念的中国,这一天家庭成员都要回家 。这是团圆的一天,是孝敬长辈的一天,是祭祀祖先的一天,也是结束上一年的劳作,开始新的一年的一天。

综上,春节是中华民族最传统最盛大的节日。

4、春节,可以说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这是为什么?

春节是青黄不接的家中储粮告尽,春天生长的早春食材还没发芽长出,最艰难时刻过的时间段。这是古中国人的大智慧表现之一,即促及保再不自俭省的人,也必须想方设法地保存一点好食材,留于过年时食用,属教化人们俭省与有规划方案的,过日子的定式训练之一。

特别黄河以北地区无霜期短,有霜期长,不俭省有规划的用储粮,会熬不过整个冬季及初春无产品收获时期的,设立春节就是训练有计划用储粮的方式方法,因最好吃的备货食材必须储留到过年时才可吃,平时再馋也不能吃掉,否则过年时就没有可吃的好食品了。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千百年来,人们之所以重视春节活动,就是因为春节活动极具仪式感和归属感。

一、春节期间,大街小巷、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千家万户贴春联、放爆竹,远隔千山万水的亲人都要回家团聚、感恩父母、吃年夜饭。父母们从中享受到家人团圆的天伦之乐,儿女们也从中体会到了同一血脉的归属感。

二、就现代社会来讲,过春节颇像咱们中国人吃的饺子。饺子不光是口感鲜美、寓意吉祥,更重要的是它主副食搭配合理、营养均衡,既有科学道理又有文化底蕴。所以,对于中国人来说,春节活动最具仪式感和归属感。

春节订立后,为强化执行除过年吃最好的,穿好的穿新的外,还用除祟迎新及家人团圆固化固定的。即放爆竹为除祟,院内外房屋人去旧穿戴都新一番,远地游子返回家显排一下咱家有人,就成过春节大年的主要内涵及形式了。也就是全家人一个都不少的共同在一起去旧迎新。

对于中国人来说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春节历经几千年的传承一直到今天,在所有中国人的心目中可以说是不可替代的一个节日,也是中国人内心深处最具有华夏文明烙印的一种文化、一个符号,不可磨灭。同时到了近现代春节也是一个向全世界弘扬中华民族悠久传统文化的节日,而且中国人向来注重亲情,春节让人们的内心深处有了一种精神上的慰藉,这种精神感染力和影响力是无法用语言表述的、特有的感觉。

5、为什么人们很重视过年?

过年又称春节,是中国人独有的节日,是中华文明最集中的表现,自西汉以来已有数千年历史。它是一年中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尽管有人说,如今年味变淡了,但我们依然热衷于过年这一古老节日。
我们期盼过年,盼的是阖家团圆。回家过年,是永恒的话题,也是不变的信念。随着春节的临近,人们开始忙着收拾行囊,带着一颗温暖的心,喜气洋洋地踏上回家的道路。很多人之所以对过年充满期待,是因为过年就意味着团圆。过年的意义是亲情、是团圆、是全家人“在一起”的感觉。“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形象地展现了人们在辞旧迎新之际,与家人亲友团聚的热切愿望。当然,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过年的方式和选择更加多样化了,不一定都拥挤着回家过年了,尤其是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许多人响应政府号召,选择就地过年。但是,无论是回乡陪伴亲人,还是反向团聚,接家人来到自己生活的大城市,抑或是通过网络科技相逢在虚拟空间,变的是过年的形式和途径,不变的是对阖家团圆的期盼。
我们期盼过年,盼的是家风传承。过年不仅仅是物质饮食的丰富,更有精神文化的传承。事实上,过年这个国人最看重的传统节日,在周而复始地提醒着我们,虽然时代在变化,但长幼有序这一家风传统的核心内涵不能变、不能丢。有专家指出,回家过年不仅仅是亲友之间的礼物馈赠,更重要的是对祭祀之礼、交往之礼的坚守,以及拜年时那一句句朴素的祝福。这其中,饱含的是浓浓的爱意和感恩之情,强化的是家庭内部尊老爱幼的伦理关系,凸显的是千百年来民间习俗“根”的力量,体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和万事兴的古老智慧。
我们期盼过年,盼的是休假调整。有人说,如今的年味儿淡了,但人们依然钟情于过年。这是为什么?是因为现实变化太快,一年到头忙忙碌碌,渴望有个假期得以休息。我们中华民族十分重视以家庭为单位的团圆团聚,在一年收尾之时,在万象更新之际,当人们重新回到熟悉的环境,与自己的家人至亲相聚一起,“生活的烦恼跟妈妈说说,工作的事情向爸爸谈谈”,这既是对过往一年收获的总结,也是工作之余难得的身心放松。斗转星移,一年又一年,在这个飞速变化的时代里,虽然过年的方式不断发生着变化,但春节提供的这份稳稳不变的假期,给了无数在外打拼的人们一段有意义的休闲契机。
我们期盼过年,盼的是新年更好。周而复始,冬去春来。春节是新的一年的开始,忙碌的人们在体味亲情温暖的同时,也在整顿自己的

6、春节为什么在我国传统节日里是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呢?

春节是我国传统节日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节日,因为春节的起源时间非常的早,而且这一天大家可以团聚在一起,所以很多人对于春节都是很重视的。年轻人在外面也是需要努力工作的,所以很多年轻人平时也没有时间陪伴父母。

为什么春节是传统节日当中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呢?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所以中国的传统节日非常多,但是春节是很多人都无法忘记的一个节日,因为春节的起源时间非常早,而且大家都觉得这一天全家人都可以在一起,所以大家对于这个节日格外的重视。因此,大家过年之前就可以提前去准备一些年货,而且父母这个时候也会特别的开心,大家也会给家里面的小孩子购买一些新衣服,并且也会置办一些年货,比如说蔬菜或者是肉。这一天很多小孩子都会来家里拜年,所以大家也可以准备一些糖果。

大家应该怎么做呢?

年轻人的生活压力非常的大,而且现在很多父母都在面临着不好的情况,所以父母就会一直催婚,那么年轻的孩子可能就不愿意回家了。大家没有必要感觉这么紧张,因为每个人的事情肯定也是不一样的,如果孩子工作非常的忙碌,那么你的孩子可能就没有办法回家过年了,可是父母这个时候也会变得非常的伤心,因为只有这一天大家才能够见面。

总结

每个人的情况也是不一样的,所以大家也一定要照顾好自己,而且这个时候也一定要注意自身的安全。如果你非常喜欢这个人,那么大家就可以主动表白,而且你也可以邀请对方来你家过年,所以春节的确是非常不错的节日,也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而且这也是中国的代表节日。

7、为什么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节日

春节(Spring Festival)中国民间最隆重传统节日。在夏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新年”。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春节人文意义】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

千百年来,人们使年俗庆祝活动变得异常丰富多彩,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然后就是家家户户准备年货,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
购物
品,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
在节前要在住宅的大门上粘贴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也就是用红纸写成的春联。屋里张贴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年画,心灵手巧的姑娘们剪出美丽的窗花贴在窗户上,门前挂大红灯笼或贴福字及财神、门神像等,福字还可以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气到了,所有这些活动都是要为节日增添足够的喜庆气氛。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在过去的传说中,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敝,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 ,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这其实也是烘托热闹场面的又一种方式。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过年的前一夜,就是旧年的腊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团圆夜,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候,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祥春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北方地区在除夕有吃饺子的习俗,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岁交子之意。在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习惯,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待第一声鸡啼响起,或是新年的钟声敲过,街上鞭炮齐鸣,响声此起彼伏,家家喜气洋洋,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节中还有给儿童压岁钱,吃团年饭,初二、三就开始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过年好等话,祭祖等活动。

节日的热烈气氛不仅洋溢在各家各户,也充满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还有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游花市,逛庙会等习俗。这期间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热闹非凡,盛况空前,直要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真正结束了。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但是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只是过节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蕴味无穷。

【春节的由来与传说 】

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仔宴此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但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念迅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春节源于我国原始社会的《腊祭》。据说腊尽时日,人们杀猪祭祀老天,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们用朱砂涂脸,鸟翼装饰,唱唱跳跳。至于“春节”一名,最早见于《后汉书·杨震》:“又冬无宿雪,春节未雨,百僚焦心。”

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成立,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

春节传说之一:熬年守岁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 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春节传说之二:万年创建历法说

相传,在古时候,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就有了想把节令定准的打算。但是苦于找不到计算时间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树阴下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测定一天的时间,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启发了他的灵感,他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来计算时间。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轮回一次,天时的长短就重复一遍。

当时的国君叫祖乙,也常为天气风云的不测感到苦恼。万年知道后,就带着日晷和漏壶去见皇上,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龙颜大悦,感到有道理。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并希望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去了解万年测试历法的进展情况。当他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边的石壁上刻着一首诗:
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
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

知道万年创建历法已成,亲自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现在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据说这就是春节的来历。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准确的太阳历,当他把太阳历呈奉给继任的国君时,已是满面银须。国君深为感动,为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将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以后,人们在过年时挂上寿星图,据说就是为了纪念德高望重的万年。

春节传说之三:贴春联和门神

据说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有史为证的。此外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

为了祈求一家的福寿康宁,一些地方的人们还保留着贴门神的习惯。据说,大门上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在民间,门神是正气和武力的象征,古人认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禀性和不凡的本领。他们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们的天性和责任,人们所仰慕的捉鬼天师钟馗,即是此种奇形怪相。所以民间的门神永远都怒目圆睁,相貌狰狞,手里拿着各种传统的武器,随时准备同敢于上门来的鬼魅战斗。由于我国民居的大门,通常都是两扇对开,所以门神总是成双成对。

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相传,唐太宗生病,听见门外鬼魅呼号,彻夜不得安宁。于是他让这两位将军手持武器立于门旁镇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没有鬼魅搔扰了。其后,唐太宗让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这一习俗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
【春节的常见习俗】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春节食俗】
在古代的农业社会里,大约自腊月初八以后,家庭主妇们就要忙着张罗过年的食品了。因为腌制腊味所需的时间较长,所以必须尽早准备,我国许多省份都有腌腊味的习俗,其中又以广东省的腊味最为著名。

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年糕的口味因地而异。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黄米制成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则喜欢在年糕中加入大枣、小红豆及绿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在内蒙古等地,过年时习惯吃黄米粉油炸年糕,有的还包上豆沙、枣泥等馅,山东人则用黄米、红枣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干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则甜咸兼具,例如苏州及宁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还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汤。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猪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细,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饺子皮,再用皮包上馅,馅的内容是五花八门,各种肉、蛋、海鲜、时令蔬菜等都可入馅,正统的饺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捞起后以调有醋、蒜末、香油的酱油为佐料沾着吃。也有炸饺子、烙饺子(锅贴)等吃法。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饺子,话新春,其乐融融。

开门炮仗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拜年

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邻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汉族拜年之风,汉代已有。唐宋之后十分盛行,有些不必亲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贺。东汉时称为"刺",故名片又称"名刺"。明代之后,许多人家在门口贴一个红纸袋,专收名帖,叫"门簿"。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民间互访拜年的形式,根据彼此的社会关系,大体可分4类:

一是走亲戚。初一必须到岳父、须带礼物。进门后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礼,然后再给长 辈们依次跪拜。可以逗留吃饭、玩耍。

二是礼节性的拜访。如给同事、朋友拜年,一进屋门,仅向佛像三叩首 ,如与主人系平辈则只须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长,仍应主动跪拜,主人应走下座位做搀扶状,连说免礼表示谦恭。这种情况一般不宜久坐,寒暄 两句客套话就要告辞。主人受拜后,应择日回拜。

三是感谢性的拜访。凡一年来对人家欠情的(如律师、医生等)就要买些礼物送去,借拜年之机,表示谢枕。

四是串门式的拜访。对于左邻右舍的街坊,素日没有多大来往,但见面 都能说得来,到了年禧,只是到院里,见面彼此一抱拳说:“恭禧发财”、 “一顺百顺”,在屋里坐一会儿而已,无甚过多礼节。

古时有拜年和贺年之分:拜年是向长辈叩岁;贺年是平辈相互道贺。现在,有些机关、团休、企业、学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之为“团拜”。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古时,倘或坊邻亲朋太多,难以登门遍访,就使遣仆人带名片去拜年,称为“飞帖”,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两字,即为承放飞帖之用。此俗始于宋朝上层社会。清人《燕台月令》形容北京年节:“是月也,片子飞,空车走。”成为时尚。大户人家特设“门簿”,以记客人的往来和飞片,门簿的首页多虚拟“亲到者”四人:一曰寿百龄老太爷,住百岁坊巷;一曰富有余老爷,住元宝街;一曰贵无极大人,住大学士牌楼;一曰福照临老爷,住五福楼。以图吉利讨口彩。至今的春节赠送贺年片、贺年卡,便是这种古代互送飞帖的遗风。

上层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贺的习俗。宋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说:“宋元佑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当时士大夫交游广,若四处登门拜年,既耗费时间,也耗费精力,因此有些关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亲自前往,而是派仆人拿一种用梅花笺纸裁成的二寸宽、三寸长,上面写有受贺人姓名、住址和恭贺话语的卡片前往代为拜年。明代人们以投谒代替拜年。明朝杰出画家、诗人文征明在《贺年》诗中描述:“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蔽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憎嫌简不嫌虚”。这里所言的“名刺”和“名谒”即是现今贺年卡的起源。贺年卡用于联络感情和互致问候,既方便又实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大约从清朝时候起,拜年又添“团拜”的形式,清人艺兰主在《侧帽余谭》中说:“京师于岁首,例行团拜,以联年谊,以敦乡情”,“每岁由值年书红订客,饮食宴会,作竟日欢”。

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和电话拜年等。

但从正月初一至初五,多数家庭均不接待妇女,谓之“忌门”。仅限于男子外出拜年,妇女则须等到正月初六以后才能外出走访。拜年活动要延长很长时间,到正月十五灯节左右。傍晚时分到人家拜年叫“拜夜节”,初十以后叫“拜灯节”,所以有“有心拜年,寒食未迟”的笑话。

如果因故未及循例行礼,日后补行的,谓之 “拜晚年”。

占岁

旧时民间以进入新正初几日的天气阴晴来占本年年成。其说始于汉东方朔的《岁占》,谓岁后八日,一日为鸡日,二日为犬,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伟人,八日为谷。如果当日晴朗,则所主之物繁育,当日阴,所主之日不昌。后代沿其习,认为初一至初十,皆以天气清朗,无风无雪为吉。后代由占岁发展成一系列的祭祀、庆祝活动。有初一不杀鸡,初二不杀狗,初三不杀猪……初七不行刑的风俗。

贴画鸡

朱仙镇木板年画

古时春节在门窗上画鸡来驱鬼怪邪气。晋朝人著的《玄中记》里讲到了前面说到的度朔山上的这只天鸡,说是当太是刚刚升起,第一道阳光照到这株大树上时,天鸡就啼鸣了。它一啼,天下的鸡就跟着叫起来了。所以春节所剪的鸡,其实就是象征着天鸡。然而古代神话中还有鸡是重明鸟变形的说法。据说尧帝时,过方的友邦上贡一种能辟邪的重明鸟,大家都欢迎重明鸟的到来,可是贡使不是年年都来,人们就刻一个木头的重明鸟,或用铜铸重明鸟放在门户,或者在门窗上画重明鸟,吓退妖魔鬼怪,使之不敢再来。因重明鸟样类似鸡,以后就逐步改为画鸡或者剪窗花贴在门窗上,也即成为后世剪纸艺术的源头。我国古代特别重视鸡,称它为“五德之禽”。《韩诗外传》说,它头上有冠,是文德;足后有距能斗,是武德;敌在前敢拼,是勇德;有食物招呼同类,是仁德;守夜不失时,天明报晓,是信德。所以人们不但在过年时剪鸡,而且也把新年首日定为鸡日。

聚财

俗传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今天许多地方还保存着一习俗,大年夜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以盛废水,当日不外泼。

祭财神

南方人在正月初五祭财神。民间传说,财神即五路神。所谓五路,指东西南北中,意为出门五路,皆可得财。

清代顾禄《清嘉录》云:“正月初五日,为路头神诞辰。金锣爆竹,牲醴毕陈,以争先为利市,必早起迎之,谓之接路头。”又说:“今之路头,是五祀中之行神。所谓五路,当是东西南北中耳。” 上海旧历年有抢路头的习俗。正月初四子夜,备好祭牲、糕果、香烛等物,并鸣锣击鼓焚香礼拜,虔诚恭恭敬财神。初五日俗传是财神诞辰,为争利市,故先于初四接之,名曰“抢路头”,又称“接财神”。

五祀即祭户神、灶神、土神、门神、行神,所谓“路头”,即五祀中之得神。凡接财神须供羊头与鲤鱼,供羊头有“吉祥”之意,供鲤鱼是图“鱼”与“余”谐音,诗个吉利。人们深信只要能够得到财神显灵,便可发财致富。

因此,每到过年,人们都在正月初五零时零分,打开大门和窗户,燃香放爆竹,点烟花,向财神表示欢迎。接过财神,大家还要吃路头酒,往往吃到天亮。大家满怀发财的希望,但愿财神爷能把金银财宝带来家里,在新的一年里大发大富。

送穷

正月初五“送穷”,是我国古代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这一天各家用纸造妇人,称为“扫晴娘”,“五穷妇”,“五穷娘”,身背纸袋,将屋内秽土扫到袋内,送门外燃炮炸之。这一习俗又称为“送穷土”,“送穷媳妇出门”。陕西韩城一带,破五这一天忌出门,而且要将鲜肉放在锅中炙烤,还要爆炒麻豆,令其崩裂发声,认为这样可以崩除穷气,求得财运。此外旧时除夕或正月初五要吃得特别饱,俗称“填穷坑”。民间广泛流行的送穷习俗,反映了我国人民普遍希望辞旧迎新,送走旧日贫穷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传统心理。

开市

旧俗春节期间大小店铺从大年初一起关门,而在正月初五开市。俗以正月初五为财神圣日,认为选择这一天开市必将招财进宝。

8、为什么春节是全国人民最重要的日子

1.历史上,春节一直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中国农历年的岁首称为春节,是中国人民最隆重的节日,也象征着团结和兴旺发达,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关于春节的起源有很多说法,其中为公众普配耐遍认可的说法是:春节由虞舜兴起,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部下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做岁首,据说这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又叫销亩春节。

2.习俗上,春节的节日活动具有浓郁的中华民族的民族特色。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过新年的形式各有不同,汉族、满族和朝鲜族过春节的风俗习惯差不多,全家团圆,人们吃年糕、水饺以及各种丰盛的饭菜、亏卖森张灯结彩,燃放鞭炮,并互相祝福。

3.意义上,春节是亲人的节日,也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节日。春节之所以是中国人的春节,然后从中国走向世界,就是因为在中国人心中,春节最看重家庭和亲情。

9、春节为什么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1、是一种信仰
对于中国人来说回家过年是一种很信仰,甚至于是一场浩大的迁徙陆迹悄。很多外出加工的人,可能一年只有一次回家的机会,那就是春节。当然也有人觉得春节期间买票很难,路途遥远很累,但是更多的人选择了回家过年,这是一种信仰的力量,也是中国人特有的一种品质。
2、仪式感
现代人们生活都讲究仪式感,春节回家过年也是一种仪式感,有仪式感才能让生活过得更讲究。假如缺少了仪式感,可能觉得春节在哪里过都是可以的,毕竟路途奔波劳累是很难受的路途。
过年的时候回家,和家里的亲人朋友见面,走街访友的让过年的感觉更加州侍浓郁。很多关系都是需要不断经营的,长期不见面再浓重的关系都会变淡。
3、回家团圆
对于很多外出打工的人来说,春节是很重要的尽孝的日子,假如错过了这一天那么下次又要等待一年。老家的父母也在家里等待着孩子的归来,假如孩子过年不会来也会让人相当失望和难过的。虽然父母在一天天老去,这是大家无能为力的,但是至少可以在春节和父母相聚,让家里人开心一把,等过完春节收起行囊又是崭新的一年。
很多人是从农村当中出去的,虽然在城市当中买了房,但是在他们内心深处老家的房子才是真正的归宿所在。很多人在老去之后还会回到农村去过年,感受农村别样的风光,早渣这也是相当有趣的一件事情。

热点内容
新泰特产 发布:2020-09-14 19:00:13 浏览:505
适合开业的音乐 发布:2020-09-17 11:28:55 浏览:503
送男生十字绣 发布:2020-09-16 16:05:07 浏览:503
神秘商店皮肤赠送 发布:2020-09-16 15:38:37 浏览:503
手绘圣诞贺卡 发布:2020-09-16 14:48:57 浏览:503
青岛初中升学率 发布:2020-09-16 09:55:57 浏览:503
送妈妈的生日蛋糕图片 发布:2020-09-16 09:10:18 浏览:503
梦生日 发布:2020-09-16 18:24:33 浏览:502
纸礼物盒 发布:2020-09-16 15:55:47 浏览:502
wow角色定制 发布:2020-09-16 14:46:32 浏览:502